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一○ 短文两篇 名二子说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短文二篇》
《短文二篇》教课目的:1.理解文章中的要点词语和句子。
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抓住特色描绘光景的方法。
4.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领会父亲对爱子的告诫与勉励。
5.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别心境。
教课要点:1.理解文章中的要点词语和句子。
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抓住特色描绘光景的方法。
教课难点:1.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领会父亲对爱子的告诫与勉励。
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别心境。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宋朝学者苏洵送二子苏轼和苏辙入京应试,过成都告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
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
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
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由于并没有出处,开始答卷。
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辈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其实,知子莫若父,苏洵又是如何评论和教育两个儿子的呢?二、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年间,其文得推荐,一时公卿士医生争相传诵,文名因此大盛。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
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改革主张;在《六国论》中,以为六国幻灭,弊在贿秦。
实为借古讽今,谴责宋王朝的辱没政策。
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誉将才等主张。
所作抒怀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异之作。
三、写作背景介绍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
只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仍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掉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望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
次年回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托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愁。
《名二子说》正是经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告诫与鼓励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 教案 长春版
第18课《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7岁才发愤读书。
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
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
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
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l€鷑)辐(f€¢簦▃h n)仆(p )辙(zh€椋?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
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
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
长春版语文八下《名二子说》word教案
名二子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说话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常识链接:要点搜集,包括作家介绍、背景了解和常识拓展。
(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三、阅读文本: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四、理解文本:学生主体阅读理解,教师引导。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1)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讨论第一段。
第一段,“轼”名说.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
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3) 学生独立理解第二段。
第二段,“辙”名说。
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
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五、感悟文本: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六、课堂讨论: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
2.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七、课堂小结:思想教育。
长春版八下语文第18课《短文二篇》 (共51张PPT)
重点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①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②藻、荇: 均为水生植物。荇, xì nɡ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③但少闲人: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理解内容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 →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步(中庭)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盖
轼
辙 轮 辐
轸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 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 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 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 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 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 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车轼车辙 特点
性格 特点
苏洵 希望
情感
苏轼
苏辙
车轼车辙 特点
体会写景语言的妙处 :
用“我喜欢的句子是____,因 为_____”的句式说话。
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体会情感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喜之情 “欣然” 有点遗憾 “念无与为乐者 ”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遂”、“寻” 心有灵犀的喜悦 “怀民亦未寝” 从容 闲适 “相与步于中庭 ”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 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推荐长春版八下语文第18课《名二子说》新课讲知课件
难点:
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5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
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
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于“唐宋八大 家”。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6
写作背景
苏洵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不中,27岁时决心闭门读
18 短文两篇
名二子说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
课文导入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 ,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 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 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那到底苏洵对两个儿子寄寓了什么厚望,又有怎样的忧虑呢?我, 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名二子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0
谢谢观看!
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查找相关资料,和大家介绍一些你所知道的名人 名字的某些特殊含义。
退出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2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
1 2 3 4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重难点解析 课文小结
5
6
布置作业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3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 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4
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 目的。
名二子说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年 轻时应试不举,仁宗嘉祐初年携二 子入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称赏,经 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 簿、与人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 卷,书成后不久去世。长于散文, 尤擅政论,言辞锋利,气势宏大, 善于雄辩,著有《嘉祐集》传于后 世。散文代表作《六国论》。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 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 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 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于他对儿子起 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 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字。 那年春天, 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 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 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 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 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 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 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 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 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 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 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 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 叫李白。
苏轼豪放不羁,一生坎坷
1、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陷入新旧两派斗争漩涡中, 两派排挤 他,打 击他。便请调杭州。 2、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 3、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湖州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 州。 4、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团练副使 。 5、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不到几个月又被调 任颖洲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知事。 6、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知事,绍圣元年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 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 受命流放惠州 ,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 【为官四十载,被贬三十年】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名二子说
朗读要义
读出一点 文言的 味道 读出一点 起伏的 波折 读出一点 出世的 情愫 读出一点 殷殷的 父爱
名字的内涵
父母的祝福、希望 志向、性格、爱好 与时代相联系 有历史典故
说说我的名字
信达
文采 斐然
雅
盖
轼
辙
轮
轸
辐
苏轼
车轼 特点
位置在前 作用在内
豪放不羁 性格 锋芒毕露 特点
苏洵 希望
韬光养晦 内敛外饰
情感
劝诫
苏辙
பைடு நூலகம்
车辙 特点
祸亦无关 福亦无关
性格 特点
平和淡泊 谨慎持重
苏洵 希望
甘居人后 平安一生
情感
勉励
写作特色
巧用比喻,借物喻人 ,蕴含哲理
主旨
作者通过为苏轼、苏辙起名一事,借物喻人, 针对二子各自性格中的长处和弱点,阐述做人 处事的道理,提出自己的期望,并予以规诫。
名 二 子苏 说洵
苏洵
北宋文学家,字明允,眉州 眉山人,有《嘉祐集》。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同列“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子女六人,仅存二子 才学帝王师,尤未中科举
殷切希望,深深忧虑
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情, 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 但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忠于 原文
通顺 畅达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0 短文二篇名二子说(2)
《名二子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翻译全文。
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者对孩子殷切期望与拳拳爱意。
学情分析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但是分析理解还不够到位,所以既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是一方面,又有教师指导、点拨的一面。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背诵全文,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理解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对人生有所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你知道这一门三父子指的是谁吗?(生:苏洵、苏轼、苏辙)出示三个名字,两位儿子苏轼苏辙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点?对,都是“车”字旁,对苏轼苏辙两位文学大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父苏洵在当年给儿子起名时深有讲究我们却不曾知晓,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苏洵的《名二子说》(板书)来体会名字背后寄予了父亲怎样的希望。
【展示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翻译全文。
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者对孩子殷切期望与拳拳爱意。
【讲授】一、解题1、从文章的题目来看,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吗?什么是说?简单的说就是:就一事一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和见解。
《爱莲说》我们可以理解为:说说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那么本文题目如何解释?说说给儿子命名的原因。
《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
《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两篇」《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一】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名二子说》,下面我对本课的分析:一、说教材(一)地位与作用本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爱莲说》,了解了“说”的这种文体,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②、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③、了解学习借鉴古代关于“名字”的文化知识和内涵。
2. 技能目标:①、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②、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懂得生存的道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启示自我人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托物寓意,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上谈谈。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了好奇。
参考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特点等因素。
在教学文言文时,要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方法传授两方面入手,运用适当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享受到登堂入室的快乐,从而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而深入体会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短文二篇》名二子说 长春版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 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 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 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
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 “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 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 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 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嘉祐二年(22岁)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
熙宁二年(32岁),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 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42岁),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元祐八年(56岁)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 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说学 乎而
时 习 之 , 不 亦
回顾这堂课文,我们收获了什 么?
学习了一点儿文体知识;
积累了一点儿文言字词;
获得了一点儿人生感悟。
标题性四格决定命运滴成行活微不塑把
走良的命成出,要造握
向好行。习伟平埋自自
幸的为”,大凡怨己己
福习做就积和的自的的
的惯起让习精人己人命
了解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懂得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理 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 望,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启示自我人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托物寓意,字少蕴深的
写作特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 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上谈谈。
作者简介
学
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望他
则
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短文二篇》之名二子说课件(47张)
天 下 之 车 莫 不 由 辙 , 而 言 车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 。
轼 , 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 。 轼 乎 ,
而 轼 独 若 无 所 为 者
、 辐 、 盖 、 轸 。 。 皆 虽 有 然 职 , 乎 去 车 ,
, 轮
名 二 子 说
------
检查预习
重点词义
若: 好像 与: 参与 与焉: 在其中 虽然:即使这样 外饰:装饰外表 由: 经由 及: 波及,涉及 免: 避免
苏辙
为人持重,仕途较顺达, 晚年向佛参禅,生活宁适。
苏 辙
品味他人,思考人生
• 由苏洵给二子命名的深意 以及他们的生平中,你获 得了哪些启示? 性格决定命运 知子莫若父 拳拳爱子心
……
学 而 时 习 之 , 不 亦 说 乎
托物寓意(引物托意)
借物喻人
比喻 行文几度曲折,文势跌宕
拓展
• 苏洵的警诫,劝勉是否真正让苏轼 和苏辙他们兄弟避免灾祸呢?二个 儿子的性格命运轨迹你知道吗?( 根据你的课前预习积累,说出你知 道的两人事情?)
嘉祐二年(22岁)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32岁)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 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 东诸城),移知徐州。
命运多舛
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
一生坎坷, 客死归途。
品味他人,思考人生
•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山人,晚年 自号颍(yǐng)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 • 仁宗嘉佑二年(18岁)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 熙宁五年(31岁),出任河南推官。 • 元丰二年(40岁),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 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 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 元丰八(46岁)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 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 郎。 • 哲宗元佑四年(50岁)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 任御史中丞。 • 元佑六年(52岁)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 政。崇宁三年(65岁),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 生活。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0 短文二篇名二子说(1)
《名二子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桃花红2009年北国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更缠绵,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飘洒在花前,也许你因繁忙的学业不能驰往不能远足,但我相信你莺歌燕语的心,早已随着近日酷似江南的一抹雨烟,去踏寻了春天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一处也许你不曾晓得、不曾到过的名胜古迹,播放背景音乐《云水禅心》,出示“三苏祠”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名胜古迹吗?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三苏祠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有正门、前厅、启贤堂、云屿楼、披风榭、碑亭、半潭秋水一房山等各种屋宇堂廊数十处,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异彩纷呈三苏祠,被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1984年被确立为“眉山三苏博物馆”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三苏是谁呢?出示三个名字,两位儿子苏轼苏辙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点?对,都是“车”字旁,对苏轼苏辙两位文学大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父苏洵在当年给儿子起名时深有讲究我们却不曾知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名二子说》(板书)二、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生答)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或给自己明志2、理解题目: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出示教学目标3、二生朗读感知内容:荀洵依据车的组成结构特点,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和期望4、了解作者:(生读)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八家之中苏家占三席,可见其父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如果没有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不能有我们日后的两位文学大家,那么其父苏洵何许人也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轻时应试不举,仁宗嘉祐初年携二子入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称赏,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家典籍编撰官员)、文安县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与人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从六品)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著有《嘉祐集》传于后世苏洵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女儿均早逝,只剩苏轼苏辙两个儿子,一女苏小妹(后经考证,实为讹传)5、写作背景:(生答)仅存二子,倍加珍惜,那么苏洵在什么背景下给二子起的名字呢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我们再来具体体会一下这位父亲深重的心迹6、全体朗读阅读注解7、逐段通译分析精讲精练第一段“轼”名说(板书)1)介绍古车四结构,强调车轼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出示古车图片2)对苏轼的劝诫内敛外饰(板书)苏轼起名原因:而苏轼从小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第二段“辙”名说(板书)1)强调辙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功劳、不担责任)2)对苏辙的勉励冲和淡泊(板书)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重8、师读生译道理启示: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光芒,处在一个隐晦的位置修养自己)(学会生存)(板书)三、解析自己名字苏洵这篇用心良苦的名二子说,不仅表现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深切了解,也对两个儿子进行人生为人处事的深刻教诲,表达了一位高深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重望和深深劝勉所谓知子莫若父,名如其人,那么我们在了解了苏轼苏辙的名字的缘由之后,老师想到孔子,想到李白,想到了祖荻,想到了刘邦项羽,想到了展涛,想到了无数名人和凡人的名字,想到他们名字一定都有特殊的含义,经常翻阅班级名册,老师对一些同学的名字一直耿耿于怀,今天大家作个解释四、拓展二子字总结写法其实无论文中的苏轼苏辙,还是同学们的名字,都不能称之为名字名字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这种用物的特点来说明一个道理写法是:托物寓意(板书)五、名字知识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僧佑;唐宋时,道僧红极一时,以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六、自取其名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够伴随和影响他一生现今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总是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不惜重金,算卦占卜,总想为自己的孩子起个称心如意,一诺千金的名字而现代人大多有名无字,所以今天老师想做个假设,假设你们在刚出生的一百天里,能有机会对自己的名字行使参与权,你会重新给自己起什么名字?说出来,我们来共同认同一下七、拓展《洗儿诗》:名字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它寄托的都是父母最大的心血,父母命不可违,所以请同学们把这个美好的名字珍藏十几年留给将来你自己的儿女吧苏轼在后来反思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同学们能想到他把一生的经验教训结集成知,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什么名字吗?苏迈苏迨苏过八、结课:学以至此掩卷沉思,作为晚辈,作为子女,作为学子,我们一定不要辜负尊长、父母、恩师的众望,我们既要学习苏辙的深沉稳重、冲和淡泊的性格,也要克服苏轼一生未克服的旷达不羁、锋芒毕露的弱点,韬光养晦,进德修业,学会生存,再求发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长春版八下语文名二子说 课件
活动四:品品你的名字
作者借物喻人,我们不妨借名字 来寓我们人生的追求。
用简练的一句话写出你名字中的 寓意。
聆听心中的泉水……
活动五:听听你的名字
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名字,无论雅俗,都自有它的哲学 和爱心。
——张晓风《念你们的名字》 热爱自己的名字,就是在珍惜父母, 珍爱自己,珍重人生!
因此车辙最善于在祸福之间处事。
苏辙啊,我知道你能避免祸患啊。
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一件 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我们学过《爱莲说 》《马说》
。 题目就是谈谈给两个孩思考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研读展示:
辙
轼
交流:你从两段文字 中找到了哪些不同?
家
1、苏洵代表作: 《六国论》
小问答:2、学过苏辙文章:《上枢密韩太尉书》
3、学过苏轼作品:《江城子》《水调歌头》
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车子都有其功用,而唯独车轼好像没有 什么用处。
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
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车轼,我就看不出它是一辆完整的车。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庄子》
你们名字中 同音字用得最多的是——
周子琦 韩鑫祺 李士奇 孙梦琪
王旗
美玉,美好。不平凡。 祺,吉也。——《说文》 奇,异也。——《说文》 美玉或珍异 王者之旗。
活动二:测测你的预习
从已知走向未知……
一 千 苏轼,字
门 古 苏辙,字 子由
子瞻
父
文
子
章
三
四
词
大
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职:作用
B、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去:离开 去掉
C、辙不与焉
与:参与
D、虽然,车仆马毙
仆:倾覆
安
(勉)
辙
善处于福祸之间 温良敦厚,冲和淡泊 深沉不露,谨慎持重,
赞同其处事方式,希望 他像车辙一样甘居后, 仿效依循,深沉持重。
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 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 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 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
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 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 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 重。
知子莫若父母也。
清代学者沈德
潜评本文说:
这篇文章引物托喻,短小精
“文共八十一 悍,情辞恳切,言简意深,婉转
言而,读之如 有涛澜动荡, 不可遏抑之势。
曲折,含意深刻,与苏洵一贯纵 横驰骋、气势豪雄的风格截然不
大奇。” 同,可见其应该是文章的多面手。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
“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 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 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 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惧
(劝)
轼
若无用而不可缺
刚直不阿,才气过人 锋芒毕露,旷达不羁
告诫他要注意“外饰”, 注意收敛约束自己,隐蔽 自己,要像车轼那样不显 眼而又不可或缺。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请选择搭配下列人物的名和字
张衡
笠翁 赵云
仲谋
陆游
孟坚 于谦
子瑜
曾巩
改之 李白
无咎
班固
渔仲 杜牧
公瑾
梁鸿
子固 孙权
子龙
郑樵
务观 赵衰
牧之
李渔
平子 周瑜
廷益
刘过
无功 諸葛瑾
子余
王绩Leabharlann 伯鸾 晁补之太白三、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苏洵子女六人,长子和 三个女儿均早逝,只剩苏轼 苏辙两个儿子。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 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 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 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 篇寄寓深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 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
苏轼二兄弟的人生之路是否如父
亲所希望的那样走下去呢?明代杨慎 评价说“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 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是否 真的不差毫厘呢?请结合二苏的生平, 谈谈你的看法。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 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 人、词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 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 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 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立,高太后临朝, 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 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 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 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 (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 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崇尚“知是行之始” 的哲学思想,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实践领悟到 “行而后知”才是真理,于是又改名为陶行知。
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 “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 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古代一种议论文 体,可以记叙事物、 可以说明事物,也 可以发表议论,都 是为了阐明一个道 理,给人以启示或 给自己明志。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 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说来很巧,苏轼 旷达不羁、锋芒外露,苏辙冲和淡泊、含蓄深沉, 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 与”老苏”的《名二子说》 倒也真是紧相契合。虽是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 取名字时所作,观苏轼、苏辙二人生平,苏轼 “一肚皮不合时宜”,于党争中不知自保,不为 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 所恨”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落得一生坎坷;苏 辙才华能力逊于兄,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 所以能自立而免祸,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种 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说:
为了让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拓展交流
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 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
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郑有银 赵富贵 陈金生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冯约翰 李珍妮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 孙多思 王笃志 刘志远 用意: 对孩子充实人生的期待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一、作者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以物喻人,以物的 特性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手法: 引物托喻(托物寓意)
二、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
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
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 要注意“外饰”子,:注意收敛约束自己,
轼隐,蔽是自诫己子,_要_像_车_轼_那_样_不_显_眼_而_又_不_可_或_缺_。__ 希望他_像_车_辙_一_样甘居人后,仿
辙,是诫子_效_依_循_,_深_沉_持_重_。_________ _____
如:《爱莲说》
补充介绍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 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 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 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 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 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 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 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 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 之。”
名二子说
苏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 深意;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鉴赏文章引物托 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父亲对儿子 的爱护与担忧;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苏洵(1009年-1066年),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 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 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 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传世。
与
动词:参与(yù) 。例:辙不与焉。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 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 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 矣。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 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 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 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
“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和他们一起读书, 讨论古今成败得失,他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
忧虑。
名二子说
释题:
苏洵
名,命名; 二子,指两个 儿子苏轼和苏辙;说,古代文体。
本文通过对两个儿子命名 为“轼”与“辙”的说明,表达 了作者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
本课重点词语
乎:相当于“于”。
介词:同。例:念无与为乐者。
世间万物皆有其名,命名者于其中寄
托自己的志趣,希望。名字受之于父母, 或者其他长辈,它是伴你一生的文字。每 个名字都包含着命名者美好的祝愿。请说 说你名字的含义和故事。
了解古代车的结构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
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 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 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
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 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 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 讳。而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 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簪)而字”,就是 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山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
苏轼之弟,人称“小苏”。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 “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 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 (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 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 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 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 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 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 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 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 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 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 学士,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