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自由观念的重构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自由读后感。
———卢梭。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仅供参考。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一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论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1958年10月31日,以赛亚•伯林在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就职演说,这就是著名的《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
该文随后被印成单行本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即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与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
这种区分在学界产生了热烈的讨论,成为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的经典论题。
伯林在文章一开始便意味深长地指出,思想观念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说:“令人惊讶,因为在近代历史上,也许从不曾有这么多人——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观念以及生命,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有时甚至被猛烈翻搅。
”纵观二十世纪,这句话对于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冲突等事件,可谓真实的刻画。
经济学家凯恩斯亦有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正确也罢,错误也罢,其力量之大,常人往往认识不足。
事实上可以说统治这个世界的舍如此之思想几无他也。
实干家们,自信可在相当程度上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者,往往已沦为某一个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
掌权的狂人们,自称可从虚空里听获神音天意者,其狂悖骄妄则常常是从几年前尚存学界的某个不入流学者的思想中提炼浓缩而成。
”【邹恒甫译自《通论》第四章】一、消极自由的概念作为政治哲学家的伯林最为著名的贡献就是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正是集中阐述了这一问题,《两种自由概念》遂名扬天下,当之无愧地被喻为当代政治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单篇论文。
不过,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却不是伯林。
“消极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贯立场。
从霍布斯以降,密尔、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杰里米.边沁等英国古典政治思想家皆倡导“消极自由”的概念,即免除强权干涉或法律限制的自由(伯林称唯有霍布斯与边沁是最为纯粹的消极自由主义者)。
而“积极自由”的观念也古已有之,从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到马克思等欧陆思想家皆属于这一思想传统,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则是T. H. 格林【T.H.Green,1836~1882】[1]。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政治论文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王延东摘要:苏教版初-《思想品德》“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框,引入了一则柯尔伯格关于海因茨偷药的“两难选择”案例。
但教材的过多阐述压缩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而相关设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道德两难的冲突。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借助经典影视情节重构新的“两难选择”来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关键词:两难选择教学案例解析重构王延东,男,江苏省常熟市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11月,苏州市教科院组织了一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有效课堂的建构”研讨活动,本人进行了初二第七课第一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公开课展示。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所提供的经典案例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对“海因茨偷药”案例的解析首先,教材的过多阐述无形中压缩了学生的探究空间。
教材对“海因茨偷药”在“偷”与“不偷”的理由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每一点都有其合理性。
例如以教材所列有关“偷”的理由:(1)你已经走投无路,既然借不到钱救妻子,你就不用保自己的清白;(2)药剂师乘人之危,敲诈勒索,天理难容,偷他的药,是对他的警告;(3)你的妻子需要你的帮助,如果你不去偷,别人会取笑你无能;(4)偷药是为了病人,自己做出牺牲,你的行为是高尚的。
更充分的理由是:按照柯尔柏格本人关于儿童道德的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划分标准,其中第4点理由,已接近柯尔柏格提出的后习俗水平中的“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个阶段),即“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就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更为完整的补充。
在平时的听课中,许多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人的生命是至高无尚的,为了挽救生命,即使触犯法律去偷盗也是可以的”。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摘要:弗洛姆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其自由概念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来反对外在权威,提倡通过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条件的改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孜孜以求人的自由发展。
伯林的自由概念的实质则是阻止权威的入侵,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体现对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不可侵犯的神圣信仰。
伯林在《自由论》中对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积极自由”最终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人自由的丧失,而只有“消极自由”才能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
弗洛姆从人的发展与潜能实现的角度认为,“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已包含了“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积极自由”才能保障人之自由的全面实现。
这是弗洛姆对伯林等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好回应。
弗洛姆的“积极自由”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代表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关键词:埃里希弗洛姆;以赛亚伯林;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3?A58?A5弗洛姆一生执着于诊断和剖析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以此来反对极权主义与各种非理性权威,呼吁通过爱与生产性工作,改善现代人之自由的经济、政治、心理等条件。
弗洛姆的自由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他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同时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与伯林的两种自由相比,二者在外延与内涵上虽不尽相同,但在理论价值取向上却有着相通之处。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与柏林的不同致思路径的分析,对二者自由思想做一简单比较,以彰显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一、弗洛姆与伯林自由思想的不同致思路径西方自由主义对自由问题的探讨一直沿袭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传统,“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争,则是这两种传统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近现代自由思想的发展始终。
具有思想史家与思想家双重身份的以赛亚伯林,通过对自由思想史的考察,明确系统地提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个范畴,并以此展开了自己的论述。
【钱永祥】纪念伯林之死

柏林(Isaiah Berlin ,1909年6月6日-1997年11月5日)是一位令人不得不正視的當代思想家。
《自由四論》(有陳曉林君中譯本)與《俄國思想家》(有彭淮棟君中譯本)兩本文集固然為讀書人所周知;〈刺蝟與狐狸〉、〈馬基亞維利的原創性〉、〈反啟蒙運動〉、〈民族主義〉等多篇文章也久已膾炙人口;〈與俄羅斯作家的會面〉已成文壇傳奇文字(柏林此文追記他在1945年及1956年與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 和阿克瑪托娃Anna Akhmatova 的會面談話經過);〈自由的兩種概念〉更是相關人文社會學科一代又一代學生必讀的小經典。
不過,柏林作為思想家,與我們心目ª習見的思想家形象卻有些不同;指出這些不同,對我們了解他的思想有¸不應低估的實質意義。
柏林出身牛津分析哲學——二十世紀最排斥邏輯建構和哲學答案的哲學觀之一,可是他名世的學術身分乃是思想史家。
確實,幾乎他的所有觀點,都是藉由對人物、運動、思潮的思想史研究來表達的。
相應於此,他的思想史著作也表露了明確而深厚的問題意識,從不流於排比材料或者做即興廉價的詮釋與批評,更不用說簡單天真的社會學、心理學化約。
在另一方面,柏林深信理念、思想在歷史中發揮¸重大的作用:歷史人物的行紀念柏林之死● 錢永祥與止的意義脈絡,來自他們的認知、感情、想像與目標;這些,必然呈現了理知與價值的認定。
只要沒有把思想簡化為個人頭腦ª的突兀念頭,否定思想的歷史作用,不啻否定了人作為歷史積極角色的可能。
此外,柏林會堅持,思想觀念並不是超歷史的抽象存在,而是自有歷史可言的實踐活動。
在人們接續塑造歷史的過程ª,理念也在轉化變形,與歷史本身一樣,同時呈現了延續與新貌。
柏林從事思想史的工作,不僅是要了解歷史、要了解觀念的歷史命運,也是要肯定人類主動影響歷史的可能。
柏林的思想史研究,在三個方面襯托出了這位思想家的獨特色彩:第一、他無意營造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提出全面的學說。
柏林墙建成冷战分裂的象征与东西对立

柏林墙建成冷战分裂的象征与东西对立冷战是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东西方势力发展出水火不容的对立。
柏林墙的建立,正是冷战分裂的象征之一,突显了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柏林墙建成与冷战分裂的象征以及东西对立。
一、背景与建立原因冷战爆发后,东西方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苏联东欧剧变,共产党势力逐渐得到加强,引发了西方面对共产主义传播的担忧。
柏林作为东西方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成为了当时两个超级大国角力的焦点。
于是,在1961年,东德政府开始沿着柏林城市边界兴建一道墙来限制人员流动,并最终阻断了东柏林与西柏林之间的联系。
二、冷战分裂的象征柏林墙的建立标志着东西方分裂的加深,成为冷战时期分割世界的象征。
墙的存在明确地宣示了苏联和西方之间敌意的加剧,将德国划分为社会主义东德和资本主义西德,进一步加大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隔阂。
三、社会体制差异的体现柏林墙的存在凸显了社会体制的差异。
东德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控制社会资源。
西德则是民主资本主义国家,尊重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柏林墙如同一堵厚墙,将两个对立的社会体制隔绝开来,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对立。
四、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柏林墙的建立凸显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
东德推行的共产主义思想与西柏林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对比。
墙的存在既是对东德人民的限制,也是对西柏林及其支持者的挑衅,拉开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五、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柏林墙的存在对家庭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墙的建立使得许多家庭被分离,亲人无法团聚。
许多人为逃离东德的压迫和追求自由而冒险越过墙。
墙从根本上割裂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困扰。
六、柏林墙倒塌带来的改变冷战结束后,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了历史性事件,也标志着东西方对立的结束。
墙的倒塌为德国的统一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象征着共产主义体制的瓦解。
柏林墙的倒塌,使东西方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增进了国际合作与互信。
新自由主义思潮形成和基本主张

1、新自由主义概念
3)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伦敦学派外,还 包括—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 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
等等。
货币学派:
现代货币学派是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在美国出 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称新保守主义学派) 。
1、自由主义思潮
6)自由主义思潮的地位和影响。
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社会民主主义、 新保守主义等政治思潮,而且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成为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制订“福利国家”政策的理论基础。
2、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1)政治民主。 维护个人自由。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 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无论是国家
4、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二是自我雕琢时期
30年代大危机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 弊端,一种反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求的着重 主张以扩大政府支出创造需求和通过政府干预 推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主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运行长达40年。 “凯恩斯时代”使新自由主义受到冷落、新自 由主义者着手对其理论进行精雕细琢,并使之 系统化的经院修炼时期。有关新自由主义的很 多重要著述就是在这个时期成文的
1、新自由主义概念
2)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指以哈耶克为代表 的新自由主义,即伦敦学派。伦敦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出生于奥地利的著 名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
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 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 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 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柏林与自由民族主义

柏林与自由民族主义作者:刘擎资料来源:《世纪中国》--------------------------------------------------------------------------------【作者致谢】本文初稿曾提交2005年10月13-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思想史上的认同问题:国家、民族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感谢论文评论人冯耀明教授以及与会者的评论意见。
【提要】本文通过讨论以赛亚•伯林的民族主义论述,分析自由民族主义的理论可能与复杂性。
作者认爲,伯林的自由多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具有和解包容的可能,但始终存在着深刻的紧张,因此他未能提出一套清晰的关于“自由民族主义”的规范性学说。
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标志着自由民族主义的实践困境,而仅仅在观念层面上做出分析疏理无法克服这种困境,必须借助具体语境下的社会学分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达成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
文章在最后勾勒了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的条件下民族主义兴起的形态特征,指出了发展自由民族主义论述的必要性与困难所在。
【关键字】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伯林我不想褒扬或攻击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造成了辉煌成就,也犯下了骇人罪行……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在我看来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以赛亚•伯林(2004a:291)民族主义思潮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强劲崛起是一个显著的事实,而与此形成激烈竞争的是晚近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
两者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已经成爲当前中国公共辩论中最爲醒目的话题之一(李世涛主编,2002)。
无论是知识分子的争论,还是互联网上的民间大衆讨论,无论是对具体事件的直觉反应,还是在理念层面上的立场言说,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呈现出严重的分歧,公衆意识在此出现了两极化的对垒。
在意识形态谱系的一端,民族主义被写在信念的旗帜上,发出悲壮的召唤,自由主义主张的普适价值(人权、自由与民主)经常被视爲虚假的甚至僞善的;而在另一端,民族主义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象征着狭隘、偏激与灾难,是需要被克服与超越的蒙昧与危险的狂热情感。
伯林的自由论

自由观:
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 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 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 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 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做...... 的自由” (Liberty to)。
相比之下,积极自由尽管推动了人的能力的 提高,刺激了人的欲望,但随着人的能力提 高和对社会资源支配力的强化,人自身的自 由度却越来越小,日益受外在力量约束,失 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主。 这就是20世纪的自由发展落入困境的原因 之所在。要寻求人的自由发展的出路,必须 在消极自由的理念和思路上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以赛亚· 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 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 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 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 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 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汀等参与了普 通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 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 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 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 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这个人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因 为党派偏见或者因为对理性的狭隘理解而难 以倾听的真理。他告诉我们道德的悲剧性与 复杂性,告诉我们相互冲突的希望可能导致 的不幸。但是他也向我们提供另种希望:如 果我们能公正地坚持这种复杂性,这种悖论, 并在同情的理解中调和那些不可公度的道德 之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便不难相处。 ——查尔斯· 泰勒
评论与影响: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兴盛中,柏林的著作起到了特殊 的重要作用。它激发了持续、昂扬更是富有启发性 的辩论。它涉猎广博,既有磅礴的历史感,又有鲜 明的现代情怀,在当代学术进展中使政治思想突然 变得令人激动并充满乐趣。 ——罗纳德· 德沃金 平等的公民各有其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可公度、 不可调和的善的观念,伯林的这个毕生信念,对自 由主义来说是核心性的。 ——约翰· 罗尔斯
以赛亚·柏林

以赛亚·柏林以赛亚·柏林以赛亚·伯林- 简介以赛亚·伯林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伯林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论述影响深远,他在1958年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区分了积极和消极自由,对以后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关系讨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以后,他几乎就是在不断的获奖与致辞中度过的。
他的许多名篇竟是答谢辞,如作为他一生思想总结的《理想的追求》。
他一生共获英美23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还获得文学、道德、人权等方面的国际奖项。
以赛亚·伯林 - 经历1909年出生于俄国拉脱维亚的里加(当时属于沙皇俄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
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
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
1946年重回牛津大学教授哲学课程,并转向思想史的研究。
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
1966年至1975年担任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1978年,在他七十寿辰的时候,第一部纪念文集《自由的观念》编辑出版,内收哈特、泰勒、威廉斯等人的文章;1991年,第二部纪念文集《以赛亚·伯林:生日庆典》编辑出版,内收罗蒂、泰勒等人的文章;1997年11月5日在牛津去世。
以赛亚·伯林 - 思想狐狸型学者不少研究以赛亚·伯林的人都喜欢把他称为狐狸型学者。
所谓“狐狸与刺猬”的说法,是伯林对古希腊残诗“狐狸知道很多的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的一种发挥。
柏林学术涉猎的范围很广,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狐狸型学者;在生活中,他也乐意与各色人等交往,他酷爱文学、音乐和艺术,曾兼任英国著名歌剧院科文特加登剧院的院长、国立美术馆理事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
柏林的自由观和多元主义价值观.doc

柏林的自由观和多元主义价值观196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自由四论》。
该书收录了伯林最著名的论述自由问题的四篇论文,即二十世纪的政治观念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两种自由概念和穆勒与人生的目的。
这四篇论文集中概括了柏林的自由思想,他提出的著名观点包括: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划分、多元主义自由的观点。
伯林对自由概念的分析将人们对自由的思考引向深处,它不仅对传统的自由概念造成了冲击,其观点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深入争论和探讨,对于西方政治理论特别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由四论》因此成为20世纪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柏林的自由观(一)重新审视自由概念伯林在《二十世纪的政治观念》中谈到了自由在20世纪的尴尬处境。
新的世纪,人们对于国家的看法发生着重大变革,特别是积极的国家观念在人文主义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潮流的强力推动下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力量被作为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伯林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重新审视自由概念的命题,为什么在追求和扩大自由的进程中,人们的自由反而逐步萎缩和消失;公共力量在维护社会自由和个人自由时,能否因保障个人自由而剥夺个人自由的一切空间;如何建构真正合乎自由理念的社会制度。
这些疑问也由当时其他自由主义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提了出来,它是打上20世纪政治现实烙印的具有新的内涵的命题。
在《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中,伯林又对各种历史决定论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言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存在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机制在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走向和进程,并使历史的发展沿着某种统一的模式向前演进,最终走向某种完美和谐的状态。
历史的演进必然都通过一条道路走向历史的终点,存在着一种最高级的完美的社会状态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历史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怎样演进到历史的最终目的这一过程,是已经由某种历史规律决定了的,历史的发展是在历史必然性下向前推进的。
对柏林《自由论》中“两种自由概念”的反思

对柏林《自由论》中“两种自由概念”的反思作者:段俊沽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1期段俊沽【摘要】柏林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其对两种自由观念的阐释,对西方传统自由理论的批判和继承,多元论价值观的整合与创新。
他对两种自由概念的提出,在当代自由主义思想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开创了新的自由主义时代。
自由概念的理解问题是自由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争论焦点之一。
【关键词】柏林自由论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自由一、自由与不自由1、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建构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它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受到人们的普遍的关注。
柏拉图认为,自由是理性驾驭灵魂中的激情和欲望,康德认为,自由是指意志除了道德法则以外再不依靠任何事情而言的,“自由就是自律”是康德的核心思想之一。
贡斯当界定古代的自由是指公民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自由,以及个人自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赋予。
柏林最重要的贡献则在于其细致地划分与阐述了自由的概念,其最核心的含义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免于……”的消极自由,而是“去做……”的积极自由。
2、什么是不自由。
柏林认为,“消极自由”的核心含义是不存在外在干涉与强制。
“消极自由”的人可以被理解为“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的行动,并且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以及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
密尔以及洛克也说到,“必须确保存在一个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的领域,否则人的自然能力将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柏林在《自由论》中指出,有些人将自由与实现自由的能力相混淆。
只有当你被人为地阻止达到某个目的的时候,才能说缺乏政治权利或自由。
纯粹的没有能力达到某个目的不能叫缺乏政治自由的牺牲品。
二、柏林的自由观——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柏林在表达消极自由时,消极自由的概念就是个体自由的做他想做的事情,不被别人或别的群体的干涉,个体的行动范围和他的行动的目标不受别的力量的干涉和挤压。
消极自由强调的是选择自由,个人自由的权利需要得到国家的保障和个人的承认,国家赋予个人的权利的大小和执行程度等,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接受和开化的程度等都决定了消极自由的范围。
柏林大学建校史

在当时的学者们看来,在柏林建立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是很自然的。因为其他欧洲各国在首都建立大学已成为传统。此外,柏林具有建立一所优秀大学的良好基础,一方面,可以利用1700年柏林科学院成立前后不断建立的众多学术机构,统一整合各种科研机构;另一方面,柏林在18世纪末已因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倍受称赞:“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与艺术活动都能在柏林找到”,而“到1800年,柏林城内已经生活着1200多名知识分子”,众多科学家、医生、律师、艺术家的存在,使得柏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大学的建立能更好满足这些知识分子学习与工作的需求。
关键词:柏林大学,洪堡,现代大学制度,教育国家化
1810年10月6日,柏林大学迎来了前来注册的第一批6名学生,从此开始了这所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大学200年的兴衰起伏。这所在19世纪初普鲁士“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大背景下建立的大学,不仅在动荡的百年发展中实现了创办者的期望,还提升了普鲁士的高等教育事业,“继承了德国大学接受、产生新思想继而改变社会的传统”,推动了普鲁士的振兴与德意志的统一,广泛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众多大学建立与改革的样本。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教育 > 理论研讨
【字体:大 中 小】 【打 印】 【关 闭】
柏林大学建校史:1794~1810(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张斌贤 王晨 柏林洪堡大学教育学院 张乐
发布时间:2010-12-08
摘要:柏林大学的建立是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积极因素,财政困难、行政掣肘等消极因素,以及君主意志、官员和学者意愿等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建立经历了反复起伏的过程,其最终建立的关键是洪堡所拥有的融合了历史感和自身前途的动机与卓越政治智慧及行政技巧的结合物。早于德国教育部成立七年的柏林大学的建立过程,是德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变进程中国家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行政范畴逐步确立的典型事例和先声,其中体现的大学思想及其建立后的发展与改革彰显了现代大学及其士的教育改革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从1797年开始,当时的普鲁士内政部部长、主管教育工作的冯·马索夫(Julius von Massow,1750~1816)“面对巨大的财政困难”,迎难而上,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但是,他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专门学校(Spazialschule)和改革中小学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深受法国模式的影响,马索夫认为,建立专门学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佳方向,只有专门学校才能满足国家的现实需求,因此,他在1800年明确指出,“大学应该被专门(高等)学校与科学院所取代”。
柏林墙的历史和东欧剧变的影响

柏林墙的历史和东欧剧变的影响柏林墙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分界线之一,不仅成为德国城市柏林的象征,也是二战后国际社会的重要象征。
柏林墙是东德对西德的分隔墙,被建造于1961年被拆毁于1989年,它将柏林和德国分成两部分,一个部分属于西德,另一个部分属于东德。
柏林墙的建造让柏林和整个德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政治结构。
柏林墙的建造并不是一夜之间的决定,而是在二战后几十年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战后,德国全境被四个大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分割为四个区域,并被设置了特别的管理规则。
柏林在德国复兴阶段中变得特别重要,两块时区之间有很多不同的经济、文化交往,这让苏联大为担忧。
在1949年,联邦德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诞生,也就是被称为东德和西德。
东德开始加强对德国民间的控制并阻止任何人的出走,在这个时期,大约有170万德国人逃往西德,这引起了苏联的担忧,他们认为越来越多的人逃离东德将危及社会主义的努力。
于是苏联在1961年决定建造柏林墙。
柏林墙的建造让柏林和整个德国分为两个部分,也让整个欧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柏林墙的存在使得德国成为两个国家,而且帮助加强了欧洲分裂的景象。
针对柏林墙的存在,西方国家与苏联共同签署了《柏林协定》,其中规定了柏林墙的撤除和德国的统一问题。
在柏林墙存在的28年期间,有很多德国人想要逃往西德,然而他们往往需要面对试图逃跑的风险,甚至是死亡的风险。
为此,很多德国人采取了走地道、爬墙等非常规的方式从柏林墙获得自由。
柏林墙的拆除给了德国一个新的开始,也是生活在阴影下的德国人开始崛起的标志。
柏林墙的拆除对德国统一和欧洲统一有着巨大的影响。
拆除柏林墙不仅让西德和东德重新统一,也让欧洲政治形势发生了转变。
柏林墙拆除的影响不仅在当时,而是继续延伸到了今天,在当今世界,柏林墙已经必然走向了历史。
然而它的影响对世界毫无疑问,如今已经悄悄地影响了当今政治和社会的形态。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

柏林以东共鸣8摆法
摘要:
一、柏林墙的历史背景
1.柏林墙的建立
2.柏林墙对东西德人民的影响
二、柏林以东共鸣8 摆法的来源
1.共鸣8 摆法的定义
2.柏林以东与共鸣8 摆法的联系
三、共鸣8 摆法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发展
1.柏林墙倒塌对共鸣8 摆法的影响
2.共鸣8 摆法在现代柏林的发展与意义
四、结论
1.共鸣8 摆法作为柏林墙倒塌的象征
2.反思历史,展望未来
正文:
柏林墙作为20 世纪最为著名的隔离墙之一,它的建立不仅分割了德国的领土,也使得东西德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差异。
在柏林墙屹立的几十年间,东德人民渴望自由、民主、繁荣的生活,这一心声最终汇聚成了“柏林以东共鸣8 摆法”。
共鸣8 摆法起源于东德,是一种将八个不同颜色的方块按照特定方式排列的艺术形式。
这种排列方式富有创意和变化,象征着人们对于多元化生活的向
往。
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共鸣8 摆法作为一种地下艺术,悄悄在东德传播。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这一艺术形式迅速传遍德国,乃至全球。
柏林墙倒塌后,共鸣8 摆法逐渐成为德国统一后的象征之一。
它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由、民主、平等的渴望,以及对于历史的反思。
如今,在柏林的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共鸣8 摆法的身影。
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追求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共鸣8 摆法作为柏林墙倒塌的一个历史见证,它传达了人们对于自由、民主、繁荣的不懈追求。
正如提纲中所提到的,这一艺术形式在柏林墙倒塌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现代柏林焕发出新的生机。
哪些历史事件或时刻被认为具有“意味深长”的含义?

哪些历史事件或时刻被认为具有“意味深长”的含义?一、世界大战爆发——人类文明的巨大挑战和反思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整个世界秩序的重构和现代文明的巨大挑战。
这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使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根源、和平的真正含义以及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催生了许多国际组织和协议,如联合国等,旨在促进和平与合作的文明。
二、柏林墙倒塌——冷战的终结和世界观念的改变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迅速传遍世界,并成为冷战时代终结的象征。
柏林墙倒塌不仅象征着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变革,还预示着全球化的浪潮即将到来。
国家间的隔离主义逐渐减弱,人们开始追求开放和合作,这改变了世界的观念。
柏林墙的倒塌也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更加重视人权和自由的意义,不再将思想和人口封闭在国界之内。
三、人类登上月球——科技进步的里程碑和人类的无限探索1969年,阿波罗11号执行的登月任务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科技突破。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不仅是科技进步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探索的具体体现。
登月的背后是人类的勇气与智慧,更是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的坚持。
这一历史时刻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和艺术影响。
四、法国大革命——人类平等和民主的催生和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于人类平等和民主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将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传播到全世界,并为后来的民主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这一历史事件催生了近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人类首次使用原子弹——核武器的威胁和和平的残酷抉择1945年,人类首次使用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投下,标志着核武器时代的到来。
这个历史时刻使人们对于核武器的威胁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迫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的选择。
核武器的存在使人类置身于一个残酷的抉择之中,明白了和平的珍贵和强调不可或缺的合作与共同利益。
伯林纳德的研究笔记

伯林纳德的研究笔记伯林纳德(Bernard)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探讨社会、政治和哲学等领域。
他的观点和学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对伯林纳德的生平、思想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一、生平伯林纳德生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他在牛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
他曾担任过政府顾问和外交官等职务,也曾在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
伯林纳德在政治和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为他的思想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1. 自由主义伯林纳德被公认为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他认为,不应该为了实现某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和尊重。
他的这一观点在后世的自由主义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思想多元主义伯林纳德提出了思想多元主义的理论,主张在社会和政治中存在多种不同而又有价值的观点和价值。
他反对对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绝对肯定或否定,认为应该尊重和容忍不同的观点。
这一理论成为了后世多元主义的理论基础。
3. 负面自由和正面自由伯林纳德将自由划分为负面自由和正面自由两种形式。
他认为,负面自由是不受外界干预和约束的自由,而正面自由是个体有能力去实现目标和愿望的自由。
他指出,这两种自由常常存在着冲突和矛盾,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权衡。
三、影响伯林纳德的思想和观点对政治哲学和社会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自由主义理论和思想多元主义理论为后世的自由主义、多元主义和价值观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自由两论》和其他著作也成为了后世研究自由主义的重要文献。
总结伯林纳德作为一个颇具争议的学者,他的思想和观点对当下社会和政治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探讨他的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政治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柏林作为战争的重要战场和苏联的军事占领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建压力。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努力下,柏林经历了一段令人惊叹的重建与发展时期。
本文将对二战后柏林的重建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战后重建的挑战二战后,柏林面临着战争的破坏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市建筑严重毁坏,基础设施几乎全部崩溃,人们面临着无家可归和生活困境。
同时,苏联占领军的控制和管理对柏林的重建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二.重建计划的制定针对战后柏林的重建问题,各界开始着手制定重建计划。
重建计划的制定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城市规划和建筑重建。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序的重建,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城市的功能和美观。
三.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在柏林的重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恢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方案为柏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城市规划还注重绿化环境和人居舒适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建筑重建的成就柏林的建筑重建工作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重现战前的辉煌和历史,柏林选择了重建毁坏的历史建筑,如勃兰登堡门和博物馆岛,以及兴建新的建筑,如国会大厦和柏林电视塔。
这些重建和新建的建筑,不仅恢复了柏林的城市形象,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
五.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发展是柏林重建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引入外商投资和发展本土产业,柏林成功地重塑了自己的经济体系。
特别是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柏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六.文化复兴的重要性文化复兴也是柏林重建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文化活动和艺术节的举办,柏林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七.柏林的现代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柏林在重建的基础上,逐渐迈向了现代化建设。
高楼大厦的兴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城市管理的良好运作,使得柏林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价值多元论与进步

・伦理学・价值多元论与进步3宫 睿自以赛亚・伯林提出“两种自由概念”以来,价值多元论一直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热议的一个话题。
在伯林那里,价值多元论首先是针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它抗拒以单一价值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的价值一元论主张,进而捍卫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
在伯林为我们提供的价值多元论版本中,价值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是它的一个核心主题,即不同价值之间不存在一个可通约的标准,不同的价值无法也不能划归为一种单一的价值。
正是依据这个主张,柏林捍卫一种多元的善的观念,进而将其与自由主义互为支撑。
这一不可通约性的观念,也为后来围绕着价值多元论的各种观点所共享。
支持价值多元论的论者自不必多说,他们均将不可通约性的观点作为抗拒价值一元论的基础性论题,而对于价值多元论持有异议的论者,也恰是针对不可通约性来试图维护一种单一性价值的基础地位。
但是,在伯林以及其他一些价值多元论者的论述中也存在着另一个特征,即将各种不同的价值不仅描述为不相同的、无法为单一的价值所归属的,而且认为在它们之间存在本质性的冲突,不同的价值构成了相互排斥的关系。
价值多元论的这一特征可以被表述为不可相容性(incompatibility )或是价值的冲突性。
正是通过这种价值冲突性的论题,一些多元论者强调价值的不可兼得,进而为选择以及相应的舍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于是,关于价值多元论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描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价值多元论的理解应当以哪一个特征为其核心?进而,应当坚持哪一种价值多元论?本文正致力于解答这些问题:在第一部分中,说明价值多元论就其本质来说,只能蕴含价值的不可通约性特征,价值的冲突性不能成为它的一个必要的构成要素;在第二部分中,将集中分析价值的不可相容性,说明价值的冲突性只能看做是外在的情景因素的结果,而不能看做是基于价值本身的内在属性;在第三部分中,将提出一种区别于目的论的或目标设定的进步观念,通过它来证成以不可通约性为本质的价值多元论,同时拒斥以价值的不可相容性为核心的价值多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 春 寿
内容提要 在《 两种 自由概念》 中, 伯林 对消极 自由的辩 护是 从两方面做 出的 : 他 既主张 自由本 身就是 消
极 自由, 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 的 自由只 能是 消极 的。这两个 主张虽然在形 式上相似 , 但却缺 乏逻辑 上 的必然 联 系。消极 自由的继承者们同时接 受 了这 两种观 点, 并进 而认 为消极 的政 治 自由发 源于消极 的 自由本 身 , 由 此得 出了自由没有 内在价值的结论 。罗纳德 ・ 德 沃金对 自由问题 的处理典 型地体 现 了对伯 林 自由观念 的这 种 解读 , 本 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 的考察 , 指 出政治领 域 中各项基本 自由权利 必须 以追求理 想人 生的积极 自由 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 , 消极 自由和 积极 自由并不截然对立 , 反而相互补充 、 共为 一体。 两种 自由之 间的这 种 内 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 的 自由观念提供 了新 的线 索, 而对伯林 文本 的进 一步考察和澄 清则佐证 了我们重
截然不 同的 , 前 者 更 多 的涉 及 概 念 本 身 的 有 用 性 、
准确 性 , 后 者 则 与 哪 种 自 由更 好 地 保 护 了 我 们 的
念 》中 , 伯 林 指 责 积 极 自 由会 导 向 自 由 的 反 面 , 并
对 消 极 自 由进 行 了 辩 护 。尽 管 他 明 确 地 把 政 治 后 果作 为 自己支持 消 极 自由、 反 对 积 极 自 由 的 主 要
动机 , 但最 终达 到 的结 论却 是 双 方 面 的 : 一方 面,
只有消极 自由才 是 真 正恰 当 的 自由概 念 , 自 由 就
是 消极 自由 , 就是 无 干 涉 ; 另一方面 , 作 为 政 治 价
值 的 自由 应 当 是 消 极 的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政 治 自
构 伯 林 自由观 念 的合 法 性 。
关 键 词
消极 自由 积极 自由 内在价值
以赛 亚 ・伯 林 ( I s a i a h B e r l i n )的 自 由 观 念 构 成 了 当代政 治哲 学 探 讨 自由问题 的起 点 , 他 对 消 极 自 由 一积 极 自由 的 二 分 被 广 为 接 受 , 他 所 倡 导 的 消 极 自 由也 得 到 自由 主 义 者 的 普 遍 认 同 。 按 照 伯林 的区 分 , 消 极 自由 主要 寻求 的是 “ 一 个 能 够 不 被 别 人 阻 碍 地 行 动 的 领 域 ”, 它 主 要 回 答 “主 体 ( 一个 人或 人 的群 体 ) 被 允 许 或 必 须 被 允 许 不 受
还原为“ 无 … … ”的 消 极 自 由 。 以 把 自 由 定 义 为
自 由 ”。 而 积 极 自 由 则 是 “能 够 去 做 … … 的 自
由 ”, 主要 用 以 回答 “ 什 么东西或什么人 , 是 决 定 某人 做这 个 、 成 为这 样而 不是 做哪个 、 成 为 那 样 的 那种 控 制 或 无 干 涉 的 根 源? ” 在 《 两 种 自 由概
消 极 自由 的 继 承 者 同 时 接 受 了 伯 林 这 两 方 面
的主张 , 并顺 理 成 章 地进 一 步认 为 消 极 的政 治 自 由 发 源 于 消 极 无 干 涉 的 自 由概 念 。 他 们 坚 持 认 为 自 由本 身 只 能 以 消 极 的 方 式 得 到 理 解 , 人 类 思 想 中出 现过 的任何 对 自由的积极 规定 都 可 以被最 终
由, 它 们 都 是 消 极 的 自由 , 都 没 有 承 诺 自由 的 任 何
实质 内容 , 而是 以否定 的方 式定 义或 捍卫 自由 。 作 为 自由 平 等 主 义 者 , 德 沃 金 认 为 平 等 代 表 了尊 重人 的 最 高 理 想 , 并 因此具有最高 的价 值。 任何 私人 领域 中 的个 人 善 只 有 经 过 平 等 的审 核 、
的人 的那 个 领 域 是 什 么 ? ”, 是一种 “ 免 于 … … 的
政 治 共 存 ”, ⑧所 以 消 极 无 干 涉 本 身 不 可 能 成 为 任
何政策 据 以实 行 的政 治价 值 。 同样 , 我 们 也 无 法 从 自 由就 是 消 极 无 干 涉 中 直 接 得 出政 治 自 由 就 是 某种 人类 活动 的特定 领域 的结论 。 不仅 如此 , 支持 伯 林 两 方 面 结论 的理 由也 是
由简单地 说 , 就 是 一 个 人 能 够 不 能 被 别 人 阻 碍 地
行 动 的 领 域 ”。 ②显 然 , 这两 个 结 论 之 间并 没 有 必
然 的联 系 , 因 为 “自 由 这 种 政 治 价 值 必 须 能 够 与
别 人干 涉地 做 他有 能力 做 的事 、 成 为 他 愿 意 成 为
l 6 0
垮海 2 0 1 3 . 1
他并 没有 在 这两 个 结 论 之 间建 立 起 可靠 的联 系 , 维 系它们 的纽带 只是 两者 形式 上 的相似 。
自由 , 它是 包括 人 身 自由 、 言 论 自由 、 信 仰 自由在
内的一 系列 基 本 自由权 利 的清 单 , 这 些 自 由 权 利 保 障 了某 些 特 定 的 人 类 自由活动 的 空 间 。 不 论 是浅显 意 义 的 自由本 身 , 还 是 规 范 意 义 的政 治 自
利益 有关 。虽然 在伯 林看来 , 不 论 是 自由 本 身 , 还
是 政 治 自 由都 应 当 以 消 极 、 否 定 的形 式 被 理 解 , 但
本文系浙江大学 自主科研计划项 目“ 当代政治哲学重大 问题研究” ( 项 目号: 1 8 8 0 5 0—1 7 2 2 2 0 2 1 2 ) 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