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基础理论-投资者行为分析-程式交易存在基础-投资决策的非理性--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4b303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4.png)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投资者行为是投资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中,理性和非理性决策是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理性决策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基于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判断,以最大化效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而非理性决策则是指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受到情感、习惯、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行为。
本文将比较投资者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决策,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
一、理性决策理性决策是基于理性思考和分析的决策过程。
在投资领域,理性决策要求投资者全面收集和评估相关信息,基于客观事实进行决策,并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理性决策的投资者通常具有较强的风险认知和资本市场知识,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投资决策。
理性决策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避免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干扰,并能够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和冲击。
此外,理性决策还能够提高投资者的预测准确度,减少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二、非理性决策与理性决策不同,非理性决策是指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受到各种情感、认知偏差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做出与理性行为相违背的决策。
例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追逐热点等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表现。
非理性决策常常导致投资者违背自身的理性判断,过度交易或者追求短期回报,从而容易受到市场的误导,并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此外,非理性决策还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解读或者低估,进一步增加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在投资者行为中,理性与非理性决策常常同时存在,它们在投资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
1. 信息获取阶段:在信息获取阶段,理性决策强调投资者主动、全面地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
投资者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并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分依赖他人的推荐。
而非理性决策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关注短期的市场热点,忽视了基本面的分析和长期投资的策略。
2. 决策制定阶段:在决策制定阶段,理性决策要求投资者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分析,合理地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论分析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a001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4.png)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论分析在投资学中,投资者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该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并揭示这些行为对市场效率和投资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对投资者行为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实际投资决策的启示。
1.投资者行为理论的背景与发展投资者行为理论起源于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关注。
传统金融理论通常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投资者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见和群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作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主要内容投资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偏差:投资者在信息获取、加工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
例如,过分自信、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等。
(2)心理账户:投资者将不同的投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管理,对不同账户的盈亏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3)群体行为:投资者在集体决策中受到他人行为和市场舆论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他人的推动或者拉动效应。
(4)模糊厌恶:投资者对于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远大于风险的厌恶程度,导致他们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
(5)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研究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等方面的理论。
3.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投资者行为理论,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证研究: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效率、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和野外实验,模拟投资者决策过程,分析他们可能的行为偏误。
(3)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了解投资者的行为决策和心理特征。
(4)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揭示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4.对实际投资决策的启示投资者行为理论对实际投资决策有重要的启示:(1)避免情绪驱动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在情绪波动较大时作出投资决策,以免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
投资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和解释
![投资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f869f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3.png)
投资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和解释投资学对投资者行为的解释投资学是研究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管理的理论体系,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进行决策的基础。
投资者行为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决策行为和心理特点。
投资学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供了一些解释。
一、效用理论解释效用理论是投资者行为的一个重要解释框架,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根据效用理论,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用,而效用是主观的,不同的投资者对于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不同。
1. 期望效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是效用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会考虑不仅仅是预期回报,还会考虑风险。
投资者会在预期回报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对于其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组合。
2. 失望理论失望理论是效用理论的一个扩展,它提出了当投资者面临亏损时,其感受会比同等金额的盈利更强烈。
投资者在决策中会有一种回避损失的倾向,这可能导致他们过度谨慎或者避免风险。
二、行为金融学解释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相对传统投资学的新兴学科,它研究人类行为在金融决策中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提供了一些非理性的解释。
1. 心理偏差心理偏差是指投资者由于自身的认知和心理因素,而在投资决策中出现的倾向性错误。
比如,过度自信、注意力偏差、从众心理、亲近偏差等,这些心理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2. 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投资者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比其他同等价值的资产更加珍惜和保护。
禀赋效应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于已经拥有的股票或其他投资工具情感上的扭曲,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三、市场效率假说解释市场效率假说是指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投资者不能通过分析和选股来获取超额收益。
市场效率假说提供了一种解释,即投资者行为可能是出于对市场的信任和相信市场是有效的。
1. 被动投资根据市场效率假说,许多投资者选择被动投资策略,即通过购买指数基金或者其他 passively managed 的投资工具来实现投资。
金融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分析课件
![金融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29d0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7.png)
锚定效应
投资者过于关注当前价格或历 史价格,导致对市场动态和价 值评估的偏差。
代表性启发
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机会时,过 于关注投资品种的代表性特征,
而忽略风险和概率因素。
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01
02
03
情绪影响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 受到情绪的影响,如贪婪、 恐惧、乐观等情绪会导致 非理性行为。
认知偏差
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短期投机盛行, 忽视长期投资价值,损害市场的长期 发展潜力。
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 置,使得资金流向低效或无效的投资 领域,降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04 应对非理性行为的策略与 建议
投资者教育
投资者教育是应对非理性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投资者,提高其金融知识和投 资技能,可以减少盲目跟风、过度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投资者教育应注重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使其了解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避免 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
投资者教育还应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观念,理解价值投资的重要性,避免盲目 追涨杀跌。
投资策略调整
投资者应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 略,明确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
力和投资期限。
在投资策略的执行过程中,投资 者应保持冷静,不被市场波动所 左右,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和策
实例 一些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下跌时,可能会过早地卖出股票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而不是等待股票价格反弹。
羊群效 应
01
总结词
投资者受到其他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模仿他们的行为。
02 03
详细描述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受到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倾向于模仿 他们的决策。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忽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盲 目跟从市场潮流或多数人的选择。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9300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9.png)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在金融市场中,人们的决策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
非理性行为指的是在做出决策时,受到情绪、社会因素、人类认知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完全基于理性思考。
这些非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产价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并讨论其对市场的影响。
一、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投资者情绪是金融市场波动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投资者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引发市场的过度波动。
例如,当市场呈现上涨行情时,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会增强,导致他们倾向于追涨杀跌,进一步推高股票价格。
而当市场出现下跌时,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会加剧,导致他们大规模抛售资产,进一步推动市场下挫。
这种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二、羊群行为与市场套利机会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受到他人行为的直接影响。
这种非理性行为使得市场趋于非理性的方向发展,给那些理性投资者带来了套利机会。
当某一类资产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理性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市场进行分析,发现市场的非理性反应并选择适时入市或离场,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相反,羊群行为使得非理性投资者因盲目追逐市场热点而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三、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过度自信是金融市场中常见的非理性行为之一。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了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
这种非理性行为会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使得他们集中投资于某一类资产,增大了投资的风险。
当市场发生变化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难以接受现实,而过分坚持自己的观点,导致投资损失进一步扩大。
四、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启示行为金融学的出现为我们深入了解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对市场运行机制和价格形成过程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f5d04077c281e53a5802ffe9.png)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非理性投资决策的行为分析研究概况传统决策理论的理性实际上是将人的真实决策过程的简单化处理,对于一些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被认为“非理性”而被忽略。
越来越多与理性假设决策分析不符的事实从而重视对“非理性”决策的研究。
该研究是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投资者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前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投资心理尚未形成成熟的风格,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很普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变革、心理、舆论等传统经济学不考虑方面都可能严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决策,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加强对投资决策者的行为分析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研究提出“非理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应该a,但人们并不选a,这种“非理性”不在于人们不懂这种决策理论,而在于传统理论中的理性假设忽略了许多因素,所谓理性的选择并不代表真实的满意效用, “非理性”可能是理性的;另一种“非理性”是指人们无论懂不懂传统的决策理论,在实际选择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做出不利的选择。
该研究应用了行为经济学的理念以找出投资者决策过程中一些“非理性”规律及特点以增加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使决策分析更加贴近真实。
该文重点研究人们做出决策的根本动机和内在因素,并且关注人们并非按照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理性决策的真实决策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学实验。
对于有影响决策的多个因素的情况,做了必要的数理检验。
研究重视实验的可重复性,但是与物理和化学实验不同,每次行为实验,都是投资者客观决策行为的反映,有时候并不需要和可能设置大量相同的决策的背景,但只要加以合理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行为规律。
通过一系列管理学实验与分析,表明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缺乏对现实中人的心理特点、社会影响等内在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投资决策的“非理性”的分析,笼统地将这些普遍影响真实决策的因素进行排除和省略,造成不能解释决策者真实的决策过程,同时又给决策者利用这些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带来较大的偏差。
投资学基本理论
![投资学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d2a47a2e3f5727a4e9621e.png)
投融资基础知识投资学1、投资:一定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不确定的效益而将现期的一定收入转化为资本或资产2、投资的主要特征:①是一定主体的经济行为(居民、企业、政府、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②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⑤所形成的资产有多种形态(真实资产、金融资产)③可能获取的投资收益不确定④必须放弃或延迟一定量的消费4、投资的基本类型:①产业投资(实业投资):指为了获取预期收益,以货币购买生产要素,从而将货币收入转化为产业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
—-是最典型的真实投资②证券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的不确定收益而购买资本证券,以形成金融资产的经济活动 (典型的金融投资)③直接投资:投资者直接开厂设店从事经营,或者购买企业相当数量的股份,从而对该企业具有经营上的控制权。
间接投资:投资者购买企业的股票、政府或企业债券或发行长期贷款而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
――有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并有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引发投资与生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险第三章:证券投资分析1、广义证券:商品证券(提货单)、货币证券(本票、汇票)、资本证券、其他证券(土地、房产所有权证)狭义证券:资本证券:能按期从发行者处领取收益的权益性证券(股票、债券)2、股票股票:股份公司分发给股东,证明其对公司资产所有权的凭证特点:永久性、流动性、风险性形式:记名和无记名股票(区别在于是否记有股东姓名和住址,转让是否要办理过户)、面额和无面额股票(我国为面额股票,每股一元)、有形和无形股票种类:①股东权益的差异:普通股票(特点:①股息不固定②权利广泛③收益与风险较高)特殊股票(优先股、后配股、混合股)3、债券债券:指债务人在债券人所提供的信用资金后,向其出具的承若按一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期限偿还本金债务证。
种类:①发行主体不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②本金的偿还方式不同:到期还本债券-—我国采用、偿债基金债券、分期偿还债券、通知偿还债券③付息方式不同:有息票和无息票债券、分期付息和、次付息债券、固定利息和浮动利息债券④债券券面形态:实物债券、凭证式债券-—我国采用、记账式债券⑤有无抵押担保条件:抵押债券、有担保证券、信用债券⑥还本付息期限的长短:短期债券(一年以内)、中期债券(一至五年)、长期债券(五年以上)⑦能否上市交易:可上市债券、非上市债券⑧与股票的类似性:收益公司债——我国没有、分红公司债、附认股权公司债、可转换公司债4、股票和债券的区别:①权利不同:股票(所有权、参与经营、承担投资风险)债券(债权人、追回债务)②目的不同:股票(满足公司创立和追加资本的需要,筹措的资金列入资本金)债券(增加可支配资金,不列入资本金)③风险程度不同:股票风险大于债券④获利能力不同:股票更强,股票收益与公司利润成正比,没有最高限额;债券利率固定⑤期限不同:股票无限,不能退股只能转让;债券有限,发行者必须还本付息5、证券投资的目的:获取利润、获取控制权、分散风险、保持资产的流动性6、证券投资的类型:股权和债券证券投资、直接与间接证券投资、长期与短期投资——以一年为限(长期为股票和利息收入,短期为差价收入)、固定和不定收入投资7、投机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①倒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差价获利。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培训课件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91079fbb4cf7ec4afed0fb.png)
二:幼稚性分散风险
在投资实践中,投资者并非完全没有考虑分散风 险.但是当投资者确实考虑分散风险的时候,他 们又表现出另一种偏差,即在分配自己的投资资 金时.投资者将资金在各种资产中平均分配,从 而导致风险分散不足。这种偏差被称为“幼稚性 分散风险”。
但是,同依据上述理性投资模型得出的结论相反,全球股 市投资者的交易非常频繁,股票的交易量非常大;而且, 大量的关于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他们进行的交易量都, 远远高于理性预期的交易量。
一、过度交易
1 .交易越多,损失越大 那么多少交易量是合适的呢? 多大的交易量算过量交易呢?
三:跨期分散风险
跨期分散风险(Time Diversification)是在个人投资者 与机构投资者中常用的一个分散风险的策略。跨期分散风 险就是进行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投资,在投资期间,有的 年份回报高,有的年份回报低,各年份之间风险会相互抵 消,因此平均而言,随着投资者投资期限的延长,股票的 风险也就相应降低。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就是人们常常将概率事件当作零概率 事件。
跨期分散风险在个人与机构投资者中非常普遍的另一个原 因是它可以帮助投资者推迟将账面上的损失转化为实际损 失.
第二节:交易行为
一、过度交易(Excessive Trading ) 二、卖出股票时的“处理效应” 三、买入股票时的注意力效应
三:跨期分散风险
但是为什么跨期分散风险在个人与机构投资者中仍然非常 普遍呢?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ab2dd5d249649b6648d747af.png)
(
)
ε 为随机变量,符合正态分布预测 下一时期价 值的最好的变量是当前 的价 值。一个随机游走的变量没有一个限制的变动,它可能无边界地随意游走。一个 中值回归模型为:
− − X t +1 = X + ρ X − X t + ε, 0 < ρ < 1, ε ~ N µ,σ 2
(
)
均值回归变量可称为固定量,该变量遵守自我矫正过程.矫正的程度由参数 ρ 决定。对于一些如通货膨胀率的变量来说,是很难判断他们是否是固定的,而 其他如公司业绩变量则很容易判断, 均值回归认为未来的收益会接近它们的历史 平均值。 Kahneman, Slovic 和 Tversky[130]给出了一个例子, 在一个关于飞行训练的讨 论中、 有经验的教官注意到飞行员在一次平稳着陆受到表扬之后,通常在下一次 着陆时则表现很差, 而对一次粗糙的着陆进行严厉的批评之后,下一次试飞时就 会有巨大的进步。教官错误地得出结论,认为言辞上的奖励对学习不利,而言辞 上的惩罚则是有利的。 这一结论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短期业绩是个均值回归的变 量,随机性表现在“表现下降”出现在好的着陆之后,而“进步”出现在差的着陆之 后。Dcbondt 和 Thaler[134][135]使用代表性偏差解释了“赢者输者效应”。他们认为, 由于代表性偏差的存在, 投资者对过去的输者组合表现出过度的悲观,而对过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做出判断,这种认为小样本 可以反映总体现象 的观点被称为 “小数定 律(Law of Small Numbers)” , 即 人们 错误 地 认为 小 样本和大样本有相 同 类 型 的 概率分 布 (Grether[131],Kahneman 和 Tversky[127],Tversky 和 Kahneman [132][133])。 ③对概率的误解 比如抛硬币实验,在抛硬币时(其中 F 示正面,T 表示反面),抛五次出现 F-T-F-T-F 和 F-F-F-T-T,但人们常常认为前者更正常,进而会认为前者出现的概 率更高,但两者实际上概率相同,这就是由小数定律引起的“局部代表性”。 局部代表性信仰的一个结果是“赌徒谬误(Gambler ’s Fallacy)”, 是指对于那些 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 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如 果抛一个相同的硬币 8 次都是正面,那么第九次抛得到反面的可能性是多人呢? 表 3.1 表明,抛掷一次得到正面的概率是 1/2.连续 8 次抛掷都是正面的概率是 1/256。
金融市场的市场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金融市场的市场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https://img.taocdn.com/s3/m/be6f421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6.png)
金融市场的市场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在金融市场中,不同的参与者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市场的运行和价格的波动。
市场行为可以被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类型。
理性行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基于充分的信息和合理的分析进行判断,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而非理性行为则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受到情感、心理因素或者群体行为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偏离于理性。
市场行为理性的表现在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判断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理性分析之上的。
理性投资者会通过分析基本面、技术面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做出判断和预测市场的走势。
他们会评估资产的价值、风险和收益,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投资。
他们会进行投资组合的优化,以追求最大化的收益和最小化的风险。
理性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会尽量减少情感的参与,以免影响判断的客观性。
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基于对市场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并对市场情况做出调整。
这种理性行为有助于市场价格的发现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然而,金融市场并不完全理性,也经常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受到情感、心理因素或者群体行为等非理性因素的驱动,导致投资决策脱离了理性思考。
非理性行为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投机和羊群行为等。
过度乐观是指投资者倾向于高估市场前景和资产价值,使得市场出现泡沫。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容易忽视风险,盲目追逐高收益的资产,从而使市场价格出现明显的偏离。
相反,过度悲观则是指投资者过于悲观地看待市场前景和资产价值,将市场价格低估,导致市场价格过度下跌。
投机是指投资者在市场波动剧烈或者市场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快速买入和卖出进行短期的获利。
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跟随市场的主流趋势,参与市场行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性分析做出决策。
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和价格的不合理波动。
投资学期末总结
![投资学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2e3c5c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e.png)
投资学期末总结一、引言投资是一门重要的金融学科,通过对各类资产的分析和选择,从而获取收益的过程。
本文将对本学期所学的投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和回顾,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重要的实践教训以及对未来投资的展望。
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1. 投资者行为理论投资者行为理论是投资学的重要基础,对于解释个人和机构的投资决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投资者心理、行为和动机,我明白了投资者的决策常常受到认知偏差、风险厌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非理性波动等现象。
在实践中,我会尽量避免这些错误行为,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2. 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投资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如何通过建立不同资产的组合,以达到减少风险、提高收益的目标。
在本学期所学中,我们学习了马尔可夫模型和效用理论等方法,这些理论对于优化投资组合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未来的投资实践中,我将充分利用这些方法,构建一个风险可控、回报稳健的投资组合。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对资产定价的一种理论框架,它通过把资本市场视为完全的,利用资产收益率分解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进而对资本市场进行定价。
学习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后,我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寻找低估和高估的投资机会。
三、实践教训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本学期在实践中,我亲身体会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次投资失败并不能够使我就此单薄退出市场,而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我认识到风险并不可怕,而是要正确识别和管理风险。
在未来的投资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采取多元化投资、控制仓位等策略,以降低风险。
2. 信息的重要性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决定了我们在投资中的竞争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及时获取和准确分析信息对于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源,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
投资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投资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0e64d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8.png)
投资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分析投资者行为是投资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偏好和心理因素。
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在投资者行为分析中,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理性行为指的是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基于充分信息和合理分析做出的决策,而非理性行为则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偏见和认知错误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行为。
研究表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在投资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投资者常常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而做出决策;他们也容易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此外,投资者还可能受到损失厌恶和风险规避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决策中偏好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行为金融学是投资学中研究投资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挑战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投资者假设,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解释。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他们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行为。
例如,投资者在面临损失时更容易冒险,而在面临盈利时更容易保守;他们也容易受到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泡沫和崩盘。
三、心理因素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心理因素是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资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以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例如,当市场情绪低迷时,投资者更容易恐慌性卖出,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而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盲目追涨,导致市场出现泡沫。
此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也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例如,投资者常常会出现过度自信的情况,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他们也容易受到损失厌恶和风险规避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决策中偏好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四、投资者行为的启示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投资学基本原理解析
![投资学基本原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82c0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2.png)
投资学基本原理解析投资学是一门研究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管理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投资决策的本质和方法。
一、风险与回报的关系投资是一种风险与回报的权衡过程。
通常情况下,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低风险往往伴随着低回报。
这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本质决定的。
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二、分散投资的重要性分散投资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行业和地区,可以有效降低单一投资的风险。
这是因为不同资产类别和行业的表现通常不会完全一致,当某个投资出现亏损时,其他投资可能会带来收益,从而平衡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
三、长期投资的优势长期投资是投资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通过长期投资,投资者可以享受到复利的力量。
复利是指在投资收益再投资的情况下,投资额会不断增加。
长期投资可以让投资者更好地抵御短期市场波动,实现更稳定的回报。
四、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市场有效性是投资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认为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的集体判断,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和预测市场来获得超额收益。
根据市场有效性理论,投资者应该采取被动投资策略,即通过购买指数基金等方式来获得市场整体表现。
然而,市场有效性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并不总是完全有效,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效。
他们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投资者可以发现市场中的投资机会,获得超额收益。
五、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和决策的学科。
它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投资决策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理性投资者假设,提醒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要警惕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偏差。
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投资者往往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与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与投资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6151be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7.png)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与投资决策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对于市场的运作和走势具有重要的影响。
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群体行为等。
本文将探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特点以及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第一部分: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是指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对待风险、反应市场消息以及处理投资决策等方面的特点。
一般来说,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可以分为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两类。
理性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基于充分的理性分析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选择,以期获得最大收益。
理性行为的投资者会关注公司基本面、市场趋势以及宏观经济数据等对股票价格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
非理性行为则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心理和群体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决策不完全符合理性决策的特征。
非理性行为的投资者可能受到投资工具的外在特征、行业热点、媒体报道等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真实的价值分析和市场基本面。
第二部分:投资者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对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走势。
首先,投资者的行为可以影响市场的情绪和预期。
当投资者普遍看好市场,情绪较为乐观时,他们会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证券,导致市场供求失衡,股票价格上涨。
相反,当投资者普遍悲观或担心市场下跌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抛售证券,导致市场供求失衡,股票价格下跌。
其次,投资者的行为还影响股票的估值。
非理性行为的投资者往往受到市场热点和媒体宣传的影响,更容易产生过高或过低的估值。
当市场热门行业或个股出现泡沫时,这些投资者会盲目跟风,导致股票估值过高。
同样地,当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时,这些投资者可能会盲目抛售,导致股票估值过低。
第三部分:投资者行为的调整和优化为了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水平和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一些措施可以被采取。
首先,加强投资者的投资教育是必要的。
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358f60e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e.png)
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第一篇: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摘要:在投资者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去做投资决策,因而一般人们都认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信奉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人们尤其如此,因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陈述是基于效率市场假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确再三证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这也让人们对于效率市场假说是否正确或是否合理引起许多争论。
为了探讨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本文拟分为导论、效率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上的投资行为及结论四个部分来做说明。
关键词:投资行为;非理性;行为金融学;效率市场一、导论所谓行为金融学,就是研究在金融市场中人的心理特别是人的行为对人的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
人的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被行为金融学作为切入点来分析金融市场中人的投资行为的偏差和反常,归纳出不同市场主体在所在环境中的决策行为特征,力求总结出一种能正确反映出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营状况的经验,进而能够正确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发展的真实情况。
现代金融学是在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条件下认为,即使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理性的人们依然会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做出决策。
即使有些人是非理性的,由于这种非理性是非系统性的,因而这种非理性会互相抵消,从而在总体上依然是理性的。
如果这种非理性不能完全彼此抵消,套利也会淘汰掉这些非理性的投资者,从而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在总体上依然是理性的。
然而,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会由于过度自信、可得性、损失规避、贪婪等因素从而出现投资偏差或者反常。
传统金融学的期望方差理论被行为金融学的展望理论所取代,行为金融学不仅对传统金融学发起了挑战,也对经济学理论基础发起了挑战。
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迄今为止,展望理论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
研究者们往往依据自己特定的心理假设建立自己所独有的模型和理论,研究者们不能在统一理论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限制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科学化。
上海财经大学投资学第十二章
![上海财经大学投资学第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3e262d826fff705cc170acc.png)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12.2 技术分析与行为金融
技术分析:以证券市场的历史信息为基础,对证券价 格的变化周期和预测模式进行分析,凭借图表和指 标解释价格未来走势的方法。该方法的成立以三大 假设为前提。如果弱有效成立,技术分析无效。 处置效应(投资者倾向于持有已亏损的投资组合。)是例子 ,它导致了股票价格的动量效应;技术分析认为市 场基础可以被非理性因素和行为因素以及情感因素 搅乱。任意价格波动都或多或少伴随着价格趋势。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12-16
泡沫与行为经济学
• 股票市场泡沫的理性预 期使用了股利贴现模型: • 如果股利增长率是8% (接近于2000年的实际 价值),标准普尔500 指数的股利总计是 12,883百万美元。 • 如果股利增长率是7.4% (接近于2002年的实际 价值),标准普尔500 指数的股利总计是8,589 百万美元。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3)移动平均线的应用法则—葛兰威尔法则
葛兰威尔四个买入法则为 : ① ② ③ ④
葛兰威尔四个卖出法则为 : ⑤ ⑥ ⑦ ⑧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4)移动平均线的组合应用
“黄金交叉” “死亡交叉”
的“平均成本”概念。
(2)计算公式 EMAt ( N ) Ct 1 N EMAt 1 ( N 1) N
根据MA参数的不同,移动平均线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移 动平均线。通常以5日、10日线观察证券市场的短期走势;以 10日、20日线观察中短期趋势;以30日、60日线观察中期走 势;以13周、26周移动平均线,研判长期趋势。 由于短期移动平均线较长期移动平均线易于反应行情价格的涨 跌,所以一般又把短期移动平均线称之为“快速移动平均线 ”,长期移动平均线则称为“慢速移动平均线”。
投资学博迪第12章中文版PPT
![投资学博迪第12章中文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495654336c1eb91a375d55.png)
• 与有效市场假说一致。
行为金融
• 如果投资者的行为非 理性怎么办?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12-3
来自行为学派的批评
非理性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
1. 投资者通常不能正确处理信息。 • 结果:不能正确推断未来收益的概率分 布。 2. 即使给定未来收益的概率分布,投资者做 出的决策通常是前后矛盾或次优的。 • 结果: 行为偏差
12-23
情绪指标: Trin 统计量
• Trin 统计量:
下跌股票的成交量 下跌的股票数 trin 上涨股票的成交量 上涨的股票数
Trin统计量大于 1.0 视为熊市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12-24
情绪指标: 信心指数
• 信心指数:高评级的 10家公司债与中评级 的10家公司债的平均 收益率之比。 • 高信心指数是一个牛 市信号。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D1 PV0 kg
12-16
技术分析与行为金融
• 技术分析试图发掘股价的波动周期和可以 预测的股价走势。
– 价格逐渐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 市场价格逐渐接近真实价值。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INVESTMENTS | BODIE, KANE, MARCUS
12-5
行为偏差
• 即使信息处理过程非常完美,人们也不 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完全理性的决策。 例如: 1.框定偏差:
– 风险是如何描述的,是“面临有风险的可 能损失”还是“面临有风险的可能收益”, 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
关于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评述
![关于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05074e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c.png)
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评述简介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种补充和扩展,旨在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类行为特征。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市场中的投资者决策完全理性并追求最大化效用,然而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群体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试图从实证角度出发,揭示人类行为模式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中的现象和行为。
认知偏差与投资决策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即在信息处理和决策形成中存在系统性的错误。
其中包括过度自信、心理账户效应、锚定效应等。
过度自信指的是投资者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过度估计,导致他们在投资决策中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心理账户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对于不同账户的资金会采用不同的决策标准,而不是整体地考虑自己的资产组合。
锚定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对于某个特定信息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其他相关信息。
这些认知偏差的存在使得投资者的决策远离理性行为,可能导致过度交易、选择过度集中、过度反应等行为。
这也为金融市场中的异常波动和不稳定性提供了解释。
情绪影响与市场效率除了认知偏差外,情绪也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可以影响他们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行为。
典型的情绪影响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和羊群效应。
投资者在市场中往往受到情绪的驱使,导致他们对市场的预期和决策产生偏差。
过度乐观时,投资者可能高估市场的前景,并对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过度投资。
过度悲观时,投资者可能低估市场的潜力,并对股票市场采取保守态度。
羊群效应指的是投资者会跟随其他人的决策,在市场中产生协同行为,进一步加剧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这些情绪影响使得金融市场在短期内往往出现剧烈波动和价格失真,对市场效率产生了挑战。
群体行为与市场动态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强调了群体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
投资者往往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信息来做出决策,形成群体效应。
传统财务管理非理性投资理论概述
![传统财务管理非理性投资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a77f1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0.png)
传统财务管理非理性投资理论概述
传统财务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做决策时是理性的,会据此做出最优的决策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因此,根据传统理性投资理论,投资者会优先考虑下列因素:
1. 风险收益平衡:投资者会寻求一种最佳的风险收益平衡点,以期获得最高的收益,同时承担合理的风险。
2. 现值原则:投资者会根据现值原则做出决策,即较小金额的财务收益提前得到,比较大一笔金额的财务收益需推迟得到。
3. 外部资金成本:投资者会考虑外部资金成本,即资金借入所产生的利息或贷款偿还。
4. 税收影响:投资者会根据税收影响做出决策,即对于投资所得的纳税情况进行考虑。
5. 资本开支和资本结构的影响:投资者会根据资本开支和资本结构的影响做出决策,即对于投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考虑,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
然而,这种传统的理性投资理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从理论角度来看,理性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可以被认为是完全理性和有序的。
但从实践角度看,人类行为并不完全遵循这种完全理性和有序的原则。
当投资者面对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时,他们常常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例如投资者会陷入“赌徒谬论”,即认为过去的股市走势会继续延续。
因此,非理性投资理论强调了投资者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往往受到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完全理性和有序的思考。
在非理性投资理论的框架下,投资者往往会做出追求短暂盈利的决策,而非长远的投资决策,这也经常导致投资者陷入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基础理论-投资者行为分析-程式交易存在基础-投资决策的非理性--.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
本文由athrun881509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光大期货公司谭笛苗整理 20091013投資心理研究之源頭—展望理論投資心理學概論以程式交易克服投資心理偏誤恆久不變的定律—人性投資過程不完全基於諸如總體經濟、產業榮枯或公司財務表現等面向分析的理性因素,而是基於若干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驅動市場的兩大因素是恐懼與貪婪一個人不管投資的專業知識有多少,同樣無法脫離為「人」的事實投資策略會變唯有人性不變了解人性,可幫助面對現實決策理論決策無論大小,必包含具體目標、可行方案、可操控的變數,以及可能的結果等四項要素決策的程序則包含收集情報(資訊)、設計方案、選擇方案,以及實施方案等四階段希望決策過程能趨於理性,必須要目標清楚、資訊充分、提出所有可行方案、能對方案進行精確評估、方案可能之結果必須能互相比較出優劣等,以期能在考慮所有可行方案下找出最佳的方案談何容易除了理性決策而外,決策模式還包括有限理性滿意模式、漸進模式與心理模式等不同的決策模式。
理性決策在財金投資的挑戰目標不只一個(如何決定偏好) 影響投資標的價值衡量或認知因素很多,難以窮舉,甚至難以評估投資決策往往有時間壓力不要太快下決定心理因素投資心理學決策在經濟行為具重要性但理性嗎?期望效用理論許多人寧可選擇「確定(100%)能拿到3000元」,而不願意持有一「有80%機率得到4000元,20%機率得到0元」之彩券(Allais悖論 )Kahneman與Tversky所提出的「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1979一場研討會 ) 修正傳統期望效用理論之模式,用以解釋期望效用理論所無法解釋的人類決策行為引致了後來行為財務學與投資心理學之研究(投資學不敢講的) 藉由詢問受訪者一些經過精密設計之簡單問題,以統計歸納、檢定方式證明決策偏好之顯著性,再建立理論解釋這些行為期望效用與展望理論期望效用理論的決策準則展望理論的決策準則展望理論…展望理論認為決策制定者並不關心財富水準的最終價值,而是關心相對改變量冷熱、加減薪你的價值有多少展望理論之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與期望效用理論之效用價值函數有所不同展望理論以決策權重函數(Decision weight function)修正不同事件的發生機率展望理論之價值函數價值(Value)損失(Losses)增益(Gains)展望理論之決策權重函數展望理論基礎上之相關推論框架效應(Frame effect)風險展望(Risky prospect)可由不同決策結果及其伴隨機率描述,但同樣的選擇可藉由不同方式呈現隔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對於不同展望下之共同風險事件,決策者通常不予考慮,其導致決策選擇以不同形式框架敘述時,會得到不同之結果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決策者傾向以不同態度分析確定事件與風險事件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決策者會將不同的選擇類別歸入不同的心理帳戶,在不同的心理帳戶計算損益以制定決策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決策者對已經具有的稟賦資產之賣價高於買價,亦即相對高估已經擁有的資產之價值問題1:美國即將爆發不尋常的亞洲疾病,預計會造成600人死亡。
現有兩項解決方案被提出以治療該疾病,假若科學家估計兩項方案之結果如下:採用方案A,將有200人獲救。
採用方案B,將有1/3的機會救活600人,但有2/3的機會沒有人存活。
你會選擇哪一項?調查結果: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52份,72%的受訪者選擇方案A,28%的受訪者選擇方案B。
問題2:承問題1,另有方案C與方案D。
方案C若被採納,將有400人會死亡。
方案D若被採納,有1/3的機率無人死亡,2/3的機率將有600人會死亡。
你會選擇哪一項?調查結果: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55份,22%的受訪者選擇方案C,78%的受訪者選擇方案D。
問題1與問題2之間,只是問法不同,本質相同,但卻出現顯著的選擇差異。
展望理論中以框架效應(Frame Effect)解釋之,由於問法不同導致參考狀態之差異,問題1之存活率為現狀相對增益,而問題2之死亡率為現狀相對損失由於對於增益部分之不確定決策,有風險趨避特性;而對於損失部分之不確定決策,有風險追求特性,因此呈現調查結果問題3:方案E:25%機會贏$240,75%機會輸760。
方案F:25%機會贏$250,75%機會輸750。
你會選擇哪一項?調查結果: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86份,0%的受訪者選擇方案E,100%的受訪者選擇方案F。
問題4:面對以下兩組同時發生的決策,A與B方案中任選一組,C與D方案中任選一組。
決策組合(i):A:確定贏得$240。
B:25%機會贏得$1000,75%機會什麼也沒有。
你會選擇哪一項?決策組合(ii)C:確定損失$760。
D:75%機會損失$1000,25%機會沒有損失。
你會選擇哪一項?調查結果: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50份,針對決策組合(i),84%的受訪者選擇方案A, 16%的受訪者選擇方案B;針對決策組合(ii),13%的受訪者選擇方案C, 87%的受訪者選擇方案D。
問題3與問題4之本質相同,亦即問題4中方案A 與方案D的組合即問題3中的方案E 矛盾的是,在問題4中,相較於另一選項,方案 A與方案D均為較受歡迎的選擇,但問題3中的方案E,卻是無人願意選擇的方案。
同樣的矛盾,出現在方案B、方案C與方案F間。
問題8:你想去看一場表演,門票$10。
但當你進入劇院,發現已購買的門票遺失,座位並未劃位,且再也找不到門票,你會再花$10買另一張門票嗎?會。
不會。
調查結果: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200份,46%的受訪者選擇會,54%的受訪者選擇不會。
問題9:你想去看一場表演,門票$10。
但當要購票時,發現遺失$10,你會花$10買一張門票嗎? 會。
不會。
調查結果:此問題之調查樣本共183份,88%的受訪者選擇會,12%的受訪者選擇不會。
問題10你會接受10%機會贏得$95,95%機會損失$5的賭局嗎?調查結果:大部分受訪者選擇不會。
問題11你會付$5買一張彩券,該彩券有10%機會贏得$100, 95%機會什麼都沒有嗎?調查結果:大部分受訪者選擇會。
問題10與問題11之組合有如問題8與問題9之問題組合,本質相同卻產生理性選擇之矛盾探討主題注意力定錨誤信立即可用的資訊與過度自信避免後悔並追求自尊情境效應掉到心理帳戶的陷阱對資產分散的錯誤認識代表性偏誤與熟悉度偏誤的盲點盲從心理決策時,常常會依據特定的基準點,以此作調整,這就是「錨點」假若一開始的錨點就已經偏誤了呢?這代表其後的價格調整已經無足輕重…(資訊不對稱)投資商品的價格,比一般商品更難評定股票箱理論人類在處理資訊時,常常會利用若干捷徑或情緒過濾機制,以提高效率是一刀兩刃在判別一個人時,往往會用第一印象可能把事情變化的範圍設定太窄(LTCM)對於立即可用、切身相關、最近發生、鮮活的資訊,人們傾向放大資訊的重要性消息面人類傾向過度自信證據美國大學生82%認為自己優於平均新公司創始人自認為成功的機率為70% (39%)過度自信使人低估風險,並誇大控制事件的自我能力交易頻繁,錯估媒體資訊,低估風險,傾向低度多角化,頻繁進出當人覺得自己對事情的結果有控制能力時,過度自信的傾向更大跟人口統計變數有關(男性單身) 過度自信的心理背景來自於知識幻覺,控制幻覺,任務熟悉度,涉入積極度假若你急需一筆資金週轉,你會賣掉手邊已經賺錢的股票,還是賣掉手邊已經賠錢的股票呢?實證顯示,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前者似是而非的理由…因為避免後悔與追求自尊的心理作祟後悔,包括作為後悔與不作為後悔處分效應選擇賣出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股票的行為」,就導致了「賺錢股票賣得太快,賠錢股票賣得太慢「賭資效應」與「蛇咬效應」「損益打平效應」(攤平效應)「輸錢之後,選擇孤注一擲的傾向」此情境效應甚至比前述兩種效應更為強烈若股票下跌有其基本因素…人對於資金的認知會因為其來源去處,心理上做不同的處理(猶如開設兩不同帳戶一般) 金錢本身是沒有標記的,人卻自行分類貼標舉例同時保有存款帳戶與融資帳戶對於一已經獲利的投資帳戶不知是否應該繼續持有或者賣出獲利時,可能會先賣掉已經獲利的股票,再買進類似甚至同一檔股票若權利輕易或免費獲得(例如贈送的門票),則通常較不珍惜分散投資的觀念,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理一般人對於投資組合的形成,通常無法考慮投資資產間的相對關係員工的資產配置與可供選擇的投資類型與數目息息相關員工通常會購買自家公司由於人腦處理資訊有其極限,因此我們會使用若干捷徑處理資訊制定決策代表性偏誤意指,「人們通常假設具有類似特質的事物就是相近的」把所謂的好公司認定為是好的投資對象動能投資法知名度較高或媒體經常提及的代表性公司,會有較大的成交量(可能導致「過度反應」)人也會傾向於喜歡熟悉的事物,喜歡與自己理念相同的人,喜歡地主球隊家鄉偏誤人不習慣用太深奧的數量準則制定投資決策,而常常只是憑「感覺」來制定決策此感覺往往受到投資社會化的左右投資社會化透過自我加強,終於將起初只是少數人的共識,變成社會的共識與行動,此盲從心理終於導致價格不理性上漲,以及其後的泡沫化以「本夢比」來「合理化」解釋現象同Fisher與Statman所言,以三十年為佈局的長期投資人,如果連虧三年,會轉成只看三年的短期投資者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投資狂熱,即便題材不同(從鐵路到網路) 定錨效應隱然發現規律待到箱底進場12 怎麼這麼衰一進場就跌破停損沒面子處分效應跌掉一半攤平回本較快攤平效應逃避問題 3 再度犯錯不忍卒賭變成壓箱水餃4認知失調退卻合理化還真一去不回算了沒有賺錢的命5 害怕後悔追求自尊 4 雖然回跌!但低點都出場了,現在買不是證明自己的錯誤…. 出現利空消息!快賣還真是跌一段,好險! 消息面效應代表性偏誤聽說A股是好股票且價格合理, 進場! 1競局理論熬那麼久不漲一賣他就漲23怎麼盤這麼久資金都卡住了!一路進進出出其實心理怕怕交易成本不少卻未享波段獲利無事先設定的全套攻防策略聽說A股是好股票但真有這麼好嗎? 進場看看! 2交易、時間與心理成本 3漲慢跌快措手不及一去不回賠的比賺的多心理帳戶效應這下真給我賺到啦不賣怕跌,賣掉怕繼續漲? 結清舊部位建立新部位吧 41注意力定錨程式交易分析過程中,可以輕易分析任意期間的資料,而不受限於短期或近期的認知,產生錯誤的範圍錨點,且程式交易形成的策略可以加入停利與停損之設定,停利點與停損點的產生,也是根據理性的歷史資料分析誤信立即可用的資訊與過度自信電腦對於資訊的處理較之於人,有更高的精確性(不會因為資訊強度與發生時點不同而有認知差異),對於資訊的處理容量僅受限於記憶體空間大小,處理速度亦以指數成長,因此對於各項資訊不會給予不同心理權重,而受短期訊息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