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瓷五供
蔡国声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收藏与鉴赏

清代官窑瓷器的文化历史藏友们好。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清代初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官窑器的鉴定和它们的收藏。
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官窑器,官窑器的定义是什么。
官窑器就是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美无瑕的专供皇室享用的,或者供皇室来赏赐,或者馈赠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我们称之为官窑器。
官窑器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1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明清两代,地点是景德镇御窑厂。
好多其它窑口在明清两代生产的瓷器也有进贡给皇室的不能叫官窑器,只能说是贡器或者民窑贡器。
还有的藏友问,宋代不是有五大名窑吗。
均汝官哥定也有个官窑,这个官窑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只能说是宋代的著名窑口。
为什么呢?1是宋代不是明清两代。
2不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是河南开封或者是浙江杭州生产的。
所以第一要说明的就是时间和地点。
第二要说明的是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厂地处景德镇珠山龙珠阁。
御窑厂的窑工要求很严格。
一定是技术精湛,而且有很高造诣的有经验的窑工。
所以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非常精美。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往往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好,但时间长。
远远不能满足宫廷的需求,所以供需之间的矛盾很大。
怎么来平衡这个予盾呢?还有一个制度称之为“官搭民窑”或者叫“官搭民烧”,所谓“官搭民烧”就是在民窑里选择质量最好的窑口、最有信誉的窑主,在他的窑里再选择最适宜烧制瓷器的窑位。
为什么呢?一个窑可以烧好多瓷器,但是不是每一个部位烧出来的瓷器都非常满意。
因为受火的部位有均匀和不均匀之分,所以一个窑里一定要选择最好的位置让给“官搭民烧”送给御窑厂的瓷坯来用。
“官搭民烧”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可以把它列入御窑厂官窑器的范畴。
同时“官搭民烧”的窑有一个很严格的检验制度,稍稍有一点瑕疵就不能交上去,打碎或处理掉。
质量不好还要赔偿,这种制度保证了“官搭民烧”的质量和御窑厂产品的质量相提并论。
第三“官搭民烧”还有景德镇御窑厂烧的坯,是用最好的瓷土烧制出来的。
瓷坯当然是洁白如玉,而且造型奇特新颖。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展开全文清代自嘉庆朝起,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
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
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制瓷工艺还保持较高的水平。
到嘉庆后期,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
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
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
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
”但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清嘉庆青花特征一、胎釉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
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
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
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
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
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开始出现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

款识起源于古代的彝器,至迟在东汉时期,便被移植到瓷器上。在瓷器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
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 一般说来,款识是瓷器装饰的附属物,
好的款识与装饰画面相配,可以增强器物的艺术性。并且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所以
双鱼、花押等
雍正 雍正年制、大清雍 燕喜堂、庆宜堂、守 孙睦宗、桧年、瑞 千秋如意、华章珍日、 清玩、天、茶具、
正年制
易堂、希范堂、致和 锡琼制、冯宅、江 寿山福海 堂、养和堂、东园堂、 鸣皋制、玉清雅 堂、谦牧堂、世思堂、 制、耀华、藏器、 精雅堂、裕慎堂、欣 歧博古制 赏阁、安吉居、青云 居、百露堂、立本堂、 园明堂、敬思堂、世 经堂、朗吟阁、敦变 堂、致远堂、椒声馆、 古香书屋、浴砚书屋、 亦庵、云在草堂、遣 安书屋
康熙年制、康熙御 制、大清年制、大 清康熙年制
益友堂、如玉堂 同顺 春育主人珍藏、渭 堂、尚志堂、绍闻堂、 水翁程子受、松石 三元堂、美玉堂、中 制、中山人、宋药 和堂、景濂堂、松年 州、吴仲兴、商山 堂、朗润堂、慎德堂、 仿古、善霞山人 世锦堂、晖吉、颖川 晓山主人、庵、西 堂、秋辉堂、永和堂、 园、萃文苑制、信
天顺
天顺年造 天顺 年
天顺七年大同马 氏造
成化
大明成化年 造 大明年造 大 明成化年制
天、图案、银锭、 盘肠等
弘治
弘治年制 大明 弘治年制
金玉满堂、玉堂金马 金 、上用、正 长命富贵
正德
正德年制、正德年 造 大明正德年制、大 明年造
何玉清造
长命富贵、福、天下 大平、寿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民俗故事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民俗故事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民俗故事,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是与传统文学、戏曲有关的题材。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清代官窑瓷器上的民俗故事:
1. 红楼梦故事:清代是《红楼梦》问世的时期,这个经典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常常被绘制在瓷器上,比如贾宝玉、林黛玉等经典人物形象。
2. 《西游记》故事:另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也是清代问世的,故事中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形象可能被描绘在瓷器上,成为装饰元素。
3. 京剧、评书故事: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官窑瓷器上可能出现了一些京剧、评书中的经典场景或人物形象,以展现社会上流行的文娱风尚。
4. 节庆、民间故事:清代的官窑瓷器上也可能描绘了一些节庆和民间故事,比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场景,以及一些寓意吉祥的民间传说。
这些纹饰不仅仅是装饰性的,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这些瓷器,人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文学倾向以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浅析明清瓷器体现的教化思想

浅析明清瓷器体现的教化思想作者:王盼盼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8期摘要:明清时期,教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教化思想反映在各个领域,也包括作为物质载体的瓷器。
瓷器上蕴含的教化思想有儒家的伦理道德、崇文重农、神道设教等。
这些教化思想借由瓷器的纹饰和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关键词:瓷器;教化;纹饰教化是古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据《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段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由此可知,教化是一种道德治理方式,即以教致化、教而使化,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影响,达到徙善远罪、移风易俗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阶级所需的平和稳固的社会秩序。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政治达到顶峰,出于统治需要,历代君主均视教化为要务。
如朱元璋曾说“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治道必本于教化”,康熙帝亦云“治天下者莫亟于正人心、厚风俗。
其道在尚教化以先之”。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官方教化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当时的文化、艺术、技术等各个领域,如绘画、戏曲、小说、雕刻等,也包括瓷器。
瓷器与教化,二者联系紧密,形容陶瓷制作常用的“埏埴”一词,本身就有后天教化、培养的含义;而明清时期的教化思想在瓷器之上亦得到充分体现。
1 伦理道德伦理指的是一种道德现象或道德关系。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为主导的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因此,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最基本的教化思想。
儒家的伦理观内容丰富,如五伦、三纲五常等,在瓷器绘画上多有表现。
①五倫。
五伦说最早由孟子正式提出,“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可见五伦之说本身就带有圣人垂教的意味。
中国古代绘画中表现和宣扬“五伦说”最为常见的是五伦图,或称伦叙图,沈铨、任伯年、张熊、朱偁等均绘制过《五伦图》。
而其作为瓷器纹样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时期,流行于以后各朝直至民国。
图画中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这五种禽鸟寓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瓷器高清实拍

馆藏瓷器高清实拍!|首都博物馆藏|清代瓷器兰谷文化2018-11-22 07:30:00清代(公元1644年一公元1911年)清代康乾盛世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巅峰,清王朝继续在景德镇设御窑厂。
由于清代皇帝对瓷器的青睐,御窑厂不断进行仿古、创新,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烧造的珐琅彩、粉彩、斗彩、色轴等瓷类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代表世界瓷器艺术最高水平的中国瓷器精华,荟萃京都,散布于皇室宫廷、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文人墨客之中。
青花及釉里红青花雉鸡牡丹纹盖罐Blue-and-white Covered Jar with Pheasant and Peony Design清康熙(1662-1722)康熙青花瓷绘画借鉴西洋透视画法、仅用一种青花色料,利用深浅、虚实的变化、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疏密远近,使画面颇有立体感,称“五色青花”。
青花寿山福海纹笔筒Blue and white brush pot with hill and seadesign 清雍正(1723-1735)青花缠枝葫芦纹橄榄式瓶Blue-and-white Vase with Interlocking GourdDesign 清雍正(1723-1735)青花缠枝花卉纹绶带扁壸Blue-and-white Flat-sided Pot with Silk-ribbon Design清乾隆(1736-1795)此壶仿永乐青花绶带耳扁壶造型,是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将永乐瓷器尺寸加大、并将造型略加改进而烧造。
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青花“法华寺”铭花卉纹觚(音姑)Blue-and-white Gu Vases with Floral Designand the Inscription Fa Hua Si"(Fahua Temple)清乾隆(1736-1795)明清时流行的佛前供器一般为五件,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合称“五供”。
唐窑之美——唐英铭款青花五供器

唐窑之美——唐英铭款青花五供器唐英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著名的督陶官,他所烧造的瓷器称之为“唐窑”。
唐窑烧造品种丰富,除了为宫廷烧制奇巧精致的御用瓷之外,也为自己所需烧造瓷器。
其中供器是特殊的一类,铭有唐英款识、烧造年代及用途,十分罕见。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阐述其烧造原因及艺术特征。
一、唐英与唐窑唐英(1682-1756年),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
清代著名制瓷家,书画家,篆刻家,剧作家。
他的字号除俊公外,还有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
清代雍正乾隆之际唐英榷陶景德镇珠山所烧造的瓷器称为“唐窑”。
《清史稿•唐英传》说“英所造者,也称唐窑[1]。
”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6岁开始在内廷养心殿服役,雍正元年(1723年)43岁时被提拔为员外郎,服务于造办处。
雍正六年奉使景德镇御厂,佐理窑务,充驻场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奉命停止窑务出使淮安关。
二年又奉命复办陶务,以淮安关使并兼领陶务。
唐英除供奉内廷外,与窑务相始终,先后榷陶二十八年之久,以“陶人”自居,日夜竭心求索和致力于瓷业,“陶之业,陶之人,以陶中所有之事。
” 唐英为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上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为显著。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特地在圆明园召见了为瓷器耗尽一生心血的唐英,赏给奉宸苑卿衔以示奖励,并破例允许唐英教导其子保寅学习瓷务。
唐英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奏请辞职,七月二十九日去世。
叶氏《再续印人小传》称:“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能画,诗有清思,两淮、九江。
珠山昌水见之笔墨者为多。
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当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2]。
”唐英督陶访古探今,备诸巧妙,所出瓷器皆为“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技艺之精湛独步”。
《景德镇陶录》赞有:“所造具晶莹纯全。
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借。
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首先看造型,包括线条的收放、形状等清代官窑瓷器特点。
康熙时期的造型,硬朗挺拔;雍正时期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期造型、工艺复杂。
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比如双陆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
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品种和风格。
第二,胎釉彩。
康熙时期清代官窑瓷器特点是“紧皮亮釉”,釉面紧绷在胎体上,胎很硬朗,断口像贝壳一样硬,断面像糯米糕的切面一样细,蓝彩透彻亮丽。
雍正时期的胎最白,含杂质最少。
乾隆时期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第三,纹饰。
纹饰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皇帝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如,康熙时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马人”较多,体现古代战争场面、战马嘶鸣的大场面较多,而康熙后期社会已经安定下来,则有耕织图等。
雍正时期已基本没有“刀马人”纹饰,花卉、花鸟颇为流行,讲究秀美,布局也更加合理。
乾隆时期纹饰复杂,装饰繁缛,受西洋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有西方妇孺、儿童画等等。
第四,款识。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为官窑款多六字、四字的,比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
从字体上看,康熙时期多楷书款,雍正时期楷书、篆书并重,乾隆时期重篆书,嘉庆、道光时期多篆书,咸丰以后又开始重视楷书。
从笔画上看,康熙时期笔画有力,而雍正则显得工整规范。
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特色鲜明,在“仿古”、“仿西洋”等仿烧过程中,阐变新法,创造新奇。
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传至中国的西洋文化等,有选择地吸收到瓷器装饰的表现中,使之成为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风尚艺术品”。
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釉、彩装饰以及纹样的装饰,就其工艺精湛的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
朝廷在景德镇开办专供皇家御用的御窑厂,集中全国技艺最精湛的制瓷匠人,汇聚全国制瓷技艺的精华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业的中心。
明清两代帝王对瓷业生产也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对官窑瓷器的器型、纹饰、图案、色彩要求甚高,所有的瓷器在生产前必须经过御批审定和御出图样才可进行烧造。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烧造的性质

嘉庆四年开始,御窑厂烧造大运瓷器用银每年减到了 5000两白银。到了嘉庆十一年再次对大运瓷器的烧造进行 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每年用银5000两减少到了每年不超 过2500两白银。嘉庆十二年御窑厂的琢器停止了烧造,仅 烧造圆器,其中既有御茶膳房用圆器66种1005件,也有瓷 库备赏、备宴用瓷器5种2000件,共计3005件[8]。
中座的圆琢瓷器多在大运瓷中烧造。中期及晚期品种相对 固定,除少量的瓶外,均为碗、盘等日常生活用瓷。
再从烧造的用途上看,大运瓷器用途广泛,除祭祀之 外皆可使用,或御茶膳房,或各殿堂陈设,或赏赐王公大 臣。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大运瓷器则基本局限在御茶 膳房所用及少量的陈设和赏用。同治、光绪、宣统时期, 大运琢器多为赏赐而用,但数量不多,圆器以御茶膳房使 用为主。
清代各朝“大运瓷器”烧造的基本情况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大运瓷器始于何时已不可考 证。顺治朝有关御窑厂烧造瓷器文献资料极少,御窑厂是 以“奉造”形式进行生产的,其规模也小,显然不是生产 大运瓷器。 康熙朝有关瓷器烧造的记载虽然也不多,但从大量的 传世品说明御窑厂已经开始较大规模的分批烧造。并且 “陶成始分限解京”,应该说有了大运瓷器烧造的雏形。 雍正时期,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生产烧造已步入正轨, 无论是烧造的时间、品种、用银等都有据可查。 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列》记载:“雍正四年七 月遵旨派内务府官一员,照旧例于江西烧造瓷器。”又据 雍正《大清会典》载:“凡上用瓷器,照内颁式样数目行 江西饶州府烧造解。”文献所说的“旧例”“行江西饶州 府烧造解”,应该是指每年的大运瓷器。再据唐英于乾隆 六年十一月初七日奏折:“奴才自雍正六年出差江西烧 造瓷器,至雍正十三年……每年所得瓷器,分别上、次 各色,亦陆续运送淮安关,听年希尧装配匣座,解运至 京”[4]。 从目前所掌握的清宫有关文献来看,大运瓷器从乾隆 二年开始至六十年每年都有烧造。虽然在乾隆早期大运瓷 器烧造已成定例,每年秋季解京,但所烧造的品种、数量 并没有固定,多有调整,然而所烧造的品种丰富、产量巨 大。 从乾隆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二年,大运瓷器的烧造在品 种及数量上都已成定例,没有大的变化。由此御窑厂的大 运瓷器烧造进入了长达20年的稳定时期。 到了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内务府对库贮瓷器进行查核。 共查得库贮本朝年款瓷器197179件,同时,内务府还查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清代官窑瓷器是清代宫廷使用的瓷器,其特点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造型规整: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多以传统儒家思想为设计理念,整体上显得规整、端庄,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2. 胎质细腻:清代官窑瓷器的胎质非常细腻,质地坚硬,制作工艺精湛。
3. 釉色丰富:清代官窑瓷器的釉色十分丰富,包括青花、五彩、斗彩、釉里红等多种釉色,这些釉色在阳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
4. 纹样精美: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非常精美,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寓意图案,如龙、凤、牡丹、莲花等,这些纹样寓意着吉祥、富贵和幸福。
5. 工艺独特:清代官窑瓷器的工艺非常独特,采用了多种工艺手法,如刻花、印花、堆塑、镂空等,使得瓷器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鉴别清代官窑瓷器的方法如下:
1. 观察造型: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规整、端庄,如果发现造型不规整或者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可能是伪品。
2. 检查胎质:清代官窑瓷器的胎质非常细腻,质地坚硬,如果发现胎质粗糙或者有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伪品。
3. 辨识釉色:清代官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如果发现釉色不正或者有杂色等瑕疵,可能是伪品。
4. 查看纹样: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精美细致,线条流畅,如果发现纹样粗糙或者不够精细,可能是伪品。
5. 鉴定工艺:清代官窑瓷器的工艺独特,可以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如果发现工艺手法不正确或者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可能是伪品。
6. 查看款识:清代官窑瓷器通常会署有朝代款识,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如果发现款识不清晰或者有明显的涂改痕迹,可能是伪品。
7. 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清代官窑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鉴别真伪。
谈唐英款的瓷器及其它

110谈唐英款的瓷器及其它TANTANGYINGKUANDECIQIJIQITA耿宝昌(北京故宫博物院)图1-2 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2004年嘉德拍卖图1-3 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展开图图1-4 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底款图1-1 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古人的名、字、号,往往显示其精神、志向、特长、情趣等。
因此对其名、字、号的考究,往往可以帮助了解其人。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派往景德镇厂督陶官吏唐英字俊公,本是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授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历官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督陶等。
他先后督陶二十余年颇有成绩。
晚年曾把他的诗文收集成册称《陶人心语》,唐英以陶人自称,表明他对陶瓷的一片赤诚真情。
唐英在督陶期间亲手参与了工艺制作,在传世品中时有所见。
景德镇制瓷自清代康熙时期在瓷器上就出现文人的书法、诗词歌赋,形成习尚延续下来。
雍正、乾隆时期官窑瓷器中,唐英在这方面留下遗作很多,他在瓷器上所书具的款识就现在可考的除唐英外尚有:俊公、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沐斋、陶铸、陶榷使者、榷甸、榷陶成星使、陶人、陶成堂、甄陶等。
现仅就署名自制的几件作品在这里写出,以便对研究唐英和雍、乾时期瓷器的发展,作为资料参考。
2022·2期·总198期111图2-1 白地墨彩行书笔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正面)图2-2(背面)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简(图1)口径8.3厘米,高10厘米,器呈圆柱形、直圈足。
器身以墨彩篆书各式寿字一百零二个,每行六字分十七行竖写。
上首有行书“蜗寄居士摹古”为题;下首红彩篆书阴文“唐英之印”、阳文“俊公氏”均为方形图章。
器底部有红彩“乾隆年制”方栏篆书款识。
此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地墨彩行书笔筒(图2)口径9.8厘米、底径9.5厘米、高10厘米,圆桶状。
器身写以墨彩行书七言、五言律各一首,七言:“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应知海岳低。
瀑布进春青石碎,轮凿横剪翠峰齐。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 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 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仪门东西两侧分 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 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 “程家巷”、“毕家街”。画面下端是御窑 厂山门,山门上有“御窑厂”匾额,门外高 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山门、仪门间有 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监 管窑务的景德司。
青白釉暗刻莲瓣纹碗
黄 釉 盘
黄 釉 盘
黄釉瓷器最早出现在唐代。明代弘治时
期的黄釉瓷器,达到了低温黄釉瓷器的顶峰。 因其釉色娇嫩、淡雅如鸡油黄,又称“娇
黄”,“鸡油黄”,又因是采用浇淋的方法
施釉,故又称为“浇黄”。
甜 白 釉 暗 花 缠 枝 莲 纹 盖 罐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壶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壶 永乐白瓷胎薄釉瑩,釉面呈半木光,色
进口“苏泥勃青”钴料绘画,含铁量较高, 出现黑疵斑点,与浓郁的蓝色相映成趣,具 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青 花 “ 踏 雪 寻 梅 ” 图 罐
青花“踏雪寻梅”图罐
此为天顺民窑瓷。正统、景泰、天顺时
期,景德镇遇连年灾荒,皇帝曾多次下令禁
烧或减烧瓷器,因而这个时期的瓷器多为民
窑,不见有署官窑年款的瓷器。
此罐腹部画人物故事图两组,一侧为
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 合称“五供”。觚腹部书“法华寺”三
字,推测这对花觚为法华寺的供器。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元代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元 政府在景德镇设立烧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明 洪武年间在此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此瓷板是一幅采用青花料绘制的以清代后期御 窑厂为中心的景象。东端是石岭地区,西侧是 奔流的昌江,中渡口、老鸭滩分设“奉旨卡” 查验来往船只。中心绘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 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作之地, 有拉坯、画坯、吹釉、彩画、烧窑等工序。
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

目录
01 一、清代官窑瓷器的 装饰特色
03 三、总结
02
二、清代官窑瓷器的 文化传承
04 参考内容
清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官窑瓷器更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历史价值。本次演示将从装饰特色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对清代官窑瓷器 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
二、工艺技术
1、造型设计:越窑瓷器的造型设计多变且富有创意,既有日常生活的器皿, 如碗、盘、杯等,也有用于祭祀、礼仪等特殊场合的器物,如鼎、尊、瓶等。这 些瓷器的形状和尺寸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2、胎质与釉色: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颜色淡灰或淡黄。而其釉色则犹如 美玉一般,温润而富有光泽,尤其是青瓷系列,其翠绿的釉色更是独具特色。
二、清代官窑瓷器的文化传承
1、对前代的继承清代官窑瓷器在装饰特色上对前代瓷器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例如,康熙时期的官窑瓷器在造型和纹样上继承了明代瓷器的特点,同时新增了 许多具有满族特色的装饰元素;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则更注重工艺和细节,将景 德镇瓷器的制作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在装饰上更加繁复华 丽,注重寓意和象征,体现了清朝皇室的富丽堂皇。
1、造型多样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圆形、方形,也有 别具一格的异形瓷器。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最为精美。例 如,康熙时期的五彩花盆、雍正时期的矾红彩大盘和乾隆时期的转心瓶等,都是 清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
2、纹样独特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设计独具特色,可分为图案、山水、人物、 花鸟四大类。其中,图案纹样多以缠枝花、如意云、双鱼等为主,寓意吉祥如意; 山水纹样则以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为主,意在展现清朝疆域的广阔和繁华;人物 纹样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清朝皇帝的御题诗词;花鸟纹样则以花 卉、飞禽、走兽为主,画面生动自然,优雅别致。
清代瓷器底款大全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
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
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
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
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
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
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
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
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康熙民窑款识更为多种多样,有图记款,如秋叶、角、爵、方胜、杂宝,还有寓意性图案,如一枝笔、银锭、如意组合为必(笔)、定(锭)、如意等。
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庆堂”、“益友堂”、“若深珍藏”等。
有光画双圈,不写字的双圈款。
还有“文章山斗”之类的闲章款。
仿前朝的寄托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
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
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
道光官窑瓷器研究

200道光官窑瓷器研究前 言清宣宗道光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为满清入关后第六位君主,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为嫡出的皇次子(图1)。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于热河行宫(承德)继位,年号道光。
因嘉庆皇帝长子早夭,故爱新觉罗•绵宁是大清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史称“有清一代,皇帝嫡出者,只此一帝”。
在位三十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1850年逝于圆明园慎德堂内,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节俭与守成是道光皇帝一生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其克勤克俭,力戒浮华,以皇帝的身份崇尚节俭,并且毕其生如一日地坚持,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不仅把节俭看成是自己人生的乐趣和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标准。
他在登基之初即严申禁令,不得习尚浮华,对前朝奢华之风颇为反感,曾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以示黜华崇实之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道光皇帝于道光元年御书“恭俭惟德”横披(图2)[1]正是其崇尚俭朴的信念见证。
道光皇帝是清朝帝王中一位典型的守成之主,一举一动,莫不恪守祖制,循规蹈矩。
其心目中的理想是恢复“康乾盛世”,恪守祖制就成为其施政的基础,即位时曾宣布:“规模制度,典册具存,朕曷敢更易?一守成宪,犹惧不及,何好恶之有?”道光二年正月,又谕告:“朕办理庶务,咸遵旧制。
”因此,其处理政务的主要依据是深藏宫中的祖先历朝实录,谕旨中常常引经据典,奉若黄清华图1 道光皇帝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清华:景德镇唐英学社社长、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2023·4期·总206期201神明。
《清宣宗实录》的编撰者评之“述七圣之隆规以贞厘百度,累朝实录,夙与绎诵,动遵前矩,事鲜更张”,决非虚语。
道光皇帝如此守成的性格,是与其在潜邸中的常年磨炼当不无关系。
与才情四溢、雅好文物的雍乾二帝相比,道光皇帝实在平淡无奇,生活情趣单一,多喜读书和吟诗。
《清宣宗道光实录》卷之一如此记述:“上宅心澹定,珍奇玩好之物,略不关怀,定省余闲,日与诗书相砥砺”。
清朝历代官窑瓷器底款大全,珍藏版

清朝历代官窑瓷器底款⼤全,珍藏版清代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的纪年类款,从款识内容看,主要分为朝代款(⼜称年款)和⼲⽀款两⼤类。
年款多⽤于官窑器上,⼲⽀款多见于民窑器上。
官窑年款以楷书或篆书的“⼤清某某年制”、“某某年制”、”某某御制”最为多见,如“⼤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康熙御制”等。
款字多落于器物外底,个别的落于近⼝沿、⾜内沿等处。
六字楷书年款多作双⾏排列,个别为三⾏排列或⼀排横列,款外围以双重圆圈、双重⽅框,也有⽆边栏的。
六字篆书年款绝⼤多数作三⾏排列,少数作⼀排横列,极个别的为双⾏排列,款外多⽆边栏,个别的围以双重圆圈或双重⽅框。
四字楷书或篆书年款多作双⾏排列,外围双重圆圈、双重⽅框,也有⽆边栏的,个别的四字篆书年款作上下右左钱⽂排列。
清代纪年款可分成釉下青花款和釉上珐琅彩款、矾红彩款、⾦彩款以及刻、印款3⼤类,其中青花款在所有纪年款中占主导地位,珐琅彩款则集中出现于康、雍、乾三朝,随着珐琅彩瓷器的消失⽽不复存在,代之⽽起的是矾红彩款。
刻划和模印款则⽤于颜⾊釉瓷器上,如⽩釉、⼚官釉、仿钧釉、炉钧釉等。
从字体上看,整个清代纪年款不外乎楷、篆、⾪⼏种,其中楷书居于主导地位,⾃始⾄终都在使⽤.篆书款出现于康熙晚期,当时只⽤于供祝寿⽤的⾦釉蓝团寿字和五彩三多纹器上。
雍正时篆书款增多,许多仿制名窑的品种上均喜⽤篆书款。
乾隆时楷书、篆书款平分秋⾊。
嘉庆及其以后各朝,篆书款数量渐减,基本以楷书为主。
顺冶(1644~1661),为清世祖福临的年号。
顺治朝为清朝之初,御窑⼚烧造瓷器不稳定,故有顺冶款的器物极为少见。
稍有参考资料,官窑有“⼤清顺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顺冶年制”⽆边饰惜款两种。
书字不⼯整,字间距也不相等。
民窑年号纪年款和⼲⽀纪年款均较多见。
如“顺冶⼗三年⼗⼆⽉占旦”、“顺治五年⼋⽉”等,⼲⽀款有“顺治丁西年季夏⽉期望⽇吉⽴”等。
康熙(1662~1722),为清圣讯⽞烨的年号。
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书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书
【实用版】
目录
1.清代官窑瓷器书的概述
2.清代官窑瓷器书的历史背景
3.清代官窑瓷器书的主要内容
4.清代官窑瓷器书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书是一部关于清代官窑瓷器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清代官窑瓷器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器型、纹饰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代官窑瓷器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巅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官窑瓷器成为了清朝皇家御用瓷器,其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也受到了皇家的影响,因此,研究清代官窑瓷器书对于了解清朝文化和官窑瓷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代官窑瓷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官窑瓷器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器型、纹饰等。
书中详细介绍了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坯、上釉、烧制等环节,以及各种官窑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如瓶、罐、碗、盘等,以及龙、凤、花卉等纹饰。
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代官窑瓷器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书中的插图都是精美的官窑瓷器实物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官窑瓷器的美丽和精致,还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官窑瓷器的器型和纹饰。
此外,清代官窑瓷器书还记录了一些官窑瓷器的制作技艺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学习和复制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帮助。
雪域珍宝

雪域珍宝(上接第5期) 二、内地风格的明清官窑瓷器明朝中央政府在继承了元朝在西藏的统治后,至洪武六年(1373年)已完成了对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政权设置。
此后,双方往来频繁。
入清以后,清王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衙门,并通过支持黄教,对达赖、班禅等宗教上层人士的册封,以及“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使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对西藏地方的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将官窑瓷器作为给西藏的最高赏赐之一,自明代以来即已形成传统。
这些官窑瓷器中,不仅有在御窑中烧造的具有藏文化特色的专用于赏赐的瓷器,还有很多内地式样的日用瓷和陈设瓷也出现在给西藏的赏赐瓷行列中,证明了明清以来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下介绍的就是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具有内地风格式样的明清官窑瓷器。
10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壶高37厘米。
造型呈传统的玉壶春式样,长流,曲柄,圈足。
流、颈问以一条云形扁带相连,口上有宝珠钮盖,柄上设一小圆系耳,一条银链将其与盖连接在一起。
整器满饰釉里红花纹,盖上绘覆莲瓣和蔓草边饰,壶体自上至下依次绘饰蕉叶、蔓草、缠枝菊花、如意云肩、缠枝牡丹、仰莲瓣和蔓草边饰等,长流与曲柄均绘缠枝灵芝纹。
釉里红瓷器元代景德镇始烧,因其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且色调灰暗。
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得到较大的发展,色泽鲜艳纯正,但以碗、盘、盏托等圆器多见,执壶少见,如此件造型端庄、色泽纯正、保存完好的釉里红执壶更是存世仅见。
它出现在西藏,证明了明初中央政府对西藏事务的重视。
11 明永乐白釉印花龙纹高足碗这件胎壁薄如卵幕的高足碗被称为“脱胎瓷”,高9.7厘米,口径15厘米,釉质莹润细腻,胎体轻薄,似以纯釉汁制成。
这种薄胎细白瓷出现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对工艺的要求极为严格,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以至装窑烧成都要一丝不苟,尤其是旋坯最为艰难,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所以永乐时期的薄胎细白瓷多为半脱胎状,像此件如此完美者极为少见。
清代官窑等级划分

1. 五品官:主要是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贵妃所用的瓷器。
器型单一,主要有盘、碗、杯、碟几种器型。
釉色主要是粉彩和珐琅彩。
纹样主要是云龙纹及缠枝莲、缠枝牡丹等。
2. 六品官:主要是六品以上官员及现役将军等所用的瓷器。
器型与五品官大致相同,但釉色主要是斗彩和青花。
纹样主要是云龙、云凤、云蝠、云鹤等飞禽和花卉。
3. 七品官:主要是七品以上官员及现役都司等所用的瓷器。
器型与六品官大致相同,但釉色主要是斗彩和青花。
纹样主要是山水、人物、花鸟等。
4. 八品官:主要是八品以上官员及现役参将等所用的瓷器。
器型与七品官大致相同,但釉色主要是斗彩和青花。
纹样主要是山水、人物、花鸟等。
5. 九品官:主要是九品以上官员及现役守备等所用的瓷器。
器型与八品官大致相同,但釉色主要是斗彩和青花。
纹样主要是山水、人物、花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官窑瓷五供
五供为礼佛用瓷之一,因一套五供而名,为香炉一、花瓶二、烛台二。
除用于庙寺、佛堂供奉外,亦用于祭祀。
《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和《清代官窑瓷器史》二书对其记载最为详细。
目前所见最早的烧造记录是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御窑厂烧造供奉用五彩瓷五供、洋红瓷五供各1份。
乾隆时的五供品种齐全,见有青花、红彩、洋彩、洋彩描金、天青地、仿掐丝珐琅、金地洋彩、黄地洋彩等。
或为传办,或为九江关监督进贡,前者如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五日“奉旨……再青花蜡台二对仍交唐英各配香炉一件、花瓶二件配成送来,其蜡台中层做好蜡钎样式。
香炉、蜡台、花瓶烧造几份,将此样改大些亦烧造几份送来。
”又九年九月十五日传旨:“雅满达喇坛仙楼上着交烧瓷器处烧造青花白地瓷五供三堂,其瓶内配烧瓷灵芝花。
”又四十四年二月初一日太监鄂鲁里交佛堂内金地洋彩瓷炉一件,蜡钎一件,花瓶一件;黄地洋彩瓷炉一件蜡钎一件,花瓶一件;白地红花瓷炉一件,蜡钎一件,花瓶一件;白地红龙瓷炉一件,蜡钎一件,花瓶一件;五彩八宝一份各随木座。
传旨“着发往江西照金地洋彩瓷炉瓶蜡钎样款尺寸花样颜色烧造五供二份,照黄地洋彩炉瓶蜡钎样款尺寸花样颜色烧造五供三份,照白地红花炉瓶蜡钎款样尺寸花样颜色烧造五供五份,照白地红龙炉瓶蜡钎样款尺寸花样颜色造五供三份,再照五彩瓷八宝样款花样烧造连木座高一尺四寸八宝六分连木座高一尺三寸,八宝十一份算伊万寿贡、年贡二次呈进。
除此外不必再送瓷器,其新造五供并做样五供内所随雕龙蜡铜灵芝花留京成做。
于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九江关送到瓷五供五份,瓷八宝七份交太监鄂鲁里呈进,交佛堂讫”。
九江关进贡五供在乾隆时更是常见,如三十九年全德进五供9份,四十一年进成窑五彩五供、洋红地洋彩五供各1份;四十五年额尔登布进洋彩五供、翡翠地红龙五供各1份;五十年虔礼宝进翡翠地洋彩五供1份,五十一年进仿掐丝珐琅五供1份;五十九年福英进洋红地洋彩五供、松绿地洋彩五供各1份。
嘉庆时五供多为九江关监督进贡,如嘉庆二年全德进贡有洋红地洋彩五供、胭脂红龙五供各1份;十八年德泰进贡黄地洋彩五供1份,二十年进贡松绿地洋彩五供1份。
此后则不有为佛堂烧造的五供。
不过在光绪二十三年时曾为皇后致祭先蚕坛烧造过黄地五彩西莲五供一份,其口围圆二尺四寸,足围圆二尺九寸五分,高一尺四寸,底径八寸四分,盖高六寸,盖径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