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合集下载

政府行为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政府行为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从政策变化 城市规划调控等政府行为的角度解释该 区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以期为区域协调 发展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 R GS; 间形 态 政 府 行为 S: I 空
Ab t a t Th e r Ri e et e eo sq ik y sn eter f r a d o e i gu , n ec aa trsis sr c : eP a l v r D l d v lp u c l i c h eo m n p n n - p a d t h r ce it a h c a d d n m iso a ile o u in h v l e o et e r s a c o U . h s a t l t ie n S n y a c fs ta v lto a ea s b c m h e e r h f C S T i ri eu i z sRS a d GI p o c l tc n q e n e c i e h y a i e o u in r r c s f h r a p t l e h iu sa dd s rb st ed n m c v l t a y p o e so eu b n s ai r h l g o ea e s o t a mo p oo y i c r r a n o al ie et i c er f r n p n n - p 0 y a g , ih e p n sfo s o td s a es a e f Pe r R v r D l sn et eo m a do e i gu 3 e r o wh c x a d r m p t —h p p c a h a e t i e r h p p c , n i a l h p s ad n e d v lp e t eta d u b n c n tu t n rn a e . o l a-s a e s a e a d fn ly s a e e s e eo m n l n r a o sr c i i g ly r n b o F rh r o e t e a tce e p a n h v l to y a i so p ta e eo m e ti h s a e r m h u t e m r , h ril x li st e e ou i n d n m c fs a ild v lp n n t i r a fo t e p r p c ie o o e n e t e a ir u h a oiy c a g n r a ln i g a d i p o ie a i f r e s e t fg v r m n h v o ss c sp l h n e a d u b n p a n n , n r v d sb ss o v b c t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特征及机制演化--兼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特征及机制演化--兼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

深圳社会科学 2019年第4期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特征及机制演化*—兼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比较分析韩 靓[摘 要] 通过梳理和分析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现状、特征和动力机制演化进程,并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进行对比,归纳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呈现的特征和规律:(1)常住人口规模大幅度增加,但增速显著放缓,近年增幅在三大城市群中最低,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分布路径仍处于向大城市集聚阶段。

(2)城市化水平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居三大城市群之首;但城市化水平市际差异较大,最高值深圳和最低值肇庆城镇化率相差一倍,且城市化增速在2010年后逐渐放缓。

(3)以跨省农村流动人口为主力的大规模人口流入是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城市化的直接动因;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是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井喷式增长乃至推进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吸引外来人口、助推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动力,提升了广州、深圳超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人口城市化 特征 机制演化[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4-0026-11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已成为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016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GDP合计26.15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5%1,是承载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广东省新*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深圳市人口空间变动及其优化路径研究”(课题号SZ2019D028)的阶段性成果。

1数据由2017年各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20141219)发布于:2014-12-19 15:44:25 点击数:1700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一、城市规模形成三大梯队2000年,除广深GDP超过2000亿元外,珠三角其他城市均相对较低,佛山、东莞、江门、惠州等市GDP在500-1000亿元左右,形成了广深之外其他城市相对扁平的城市结构。

2003年开始,伴随珠三角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各市之间的差异也逐步显现,佛莞两市经济规模逐步形成。

从总体上看,各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大致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广州、深圳。

GDP在1.5万亿左右(占珠三角的56.4%),人口规模大于1000万人。

第二梯队:佛山、东莞。

GDP在0.5-0.7万亿(占珠三角的23.6%),人口规模700-1000万人。

第三梯队: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

GDP不足0.3万亿(占珠三角的20%),人口规模150-450万人左右。

图1:珠三角各城市经济规模形成的三个层级(2000-2013年)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

图2:珠三角各城市人口规模形成的三个层级(2000-2013年)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

二、城市综合能级评估从各市经济总量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广州、深圳总体发展水平最高,佛山、东莞处于次一级发展序列,中山、珠海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经济总量与惠州、江门、肇庆等外围城市处于同一层次。

从企业分布和跨市公司组织来看,广州、深圳拥有最大的企业数量,同时,跨市公司数量也远超其他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从跨市公司出度和入度数据分析,广州入度较高,表明广州的跨市公司多为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总部并不在广州;而深圳拥有最高的公司出度,表明深圳有大量的公司总部,并且在其他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

对于此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独有的行政资源使其拥有大量央企、国企的分支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地区公司也都会在广州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深圳的本地民营企业较为发达,许多企业为拓展市场和业务,到其他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讲解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讲解
• 珠三角:行政板块 • 长三角:经济板块 • 成渝: 行政板块
4.4 经济性质比较
• 珠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 济共存
• 长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成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5 政府推动力比较
• 珠三角:政府推动力很强
• 长三角:政府推动力较弱,大多是经济内 在发展的结果
• 成渝: 政府推动力很强
2.4、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形成机制
珠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模式形成机制
水域分布决定了多个中心的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由东江、西江、北江汇流而成, 水网密布,河道宽阔,限制了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有利于多个中心城市依托 河流共同发展。
国家的优惠政策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群发展扩张的 主要形式。而制造业对经济区位的要求不如服务业的严格,这就为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中小城镇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第一等级包括深圳、广州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经济 外向型程度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是城市群重要的发展中心。第 二等级包括东莞、佛山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较大,外向型产业基础雄 厚,对周边城市在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市群的次中心 。第三等级包括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中山五个城市。此等级城市规模中 等,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对其周边城乡区域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 市群的功能组团。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中,不但有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 的中心城市,亦有作为工业中心的次中心城市,主次中心城市有明确的分工。
2.6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特征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由行政区域经济板 块组成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经济性 质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政府主导性的 特点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李江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珠江三角洲地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另1700万外来人口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珠江三角洲小城镇五十年代的水壶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珠三角家电比重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关键词] 都市带;核心城市;大珠三角[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0-0017-03随着广东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城市化发展上表现为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各城市在空间上和功能上逐渐融合,催生新的城市形态——大珠三角都市带。

本文拟对这一即将兴起的大都市带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

一、大珠三角城市带核心城市的构成一般而言,大都市带是由若干个大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

[1]每个大都市区以一个大的中心城市作为核心,该核心城市与近邻其他城市形成具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融合体,在融合体中核心城市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有关珠三角城市带建设的构想大多建立在首位度分布和单核心城市基础上。

有学者主张以广州为中心建立城市带,也有的学者主张以香港为核心建立范围更大的城市带。

在改革开放最初一段时期,深圳尚未挑战广州首位度的情况下,香港是粤港经济区域的“核心区”,广州是区域的惟一“次核心区”;这些构想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问题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深圳、佛山、中山等城市的崛起,使“单核心”的构想得以成立的客观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

大都市带概念最先提出者——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认为,大都市带的标准一是人口要超过2500万人。

二是要有多个核心城市相互配合和支撑,如美国波士顿——华盛顿的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芝加哥——匹兹堡的大湖大都市带、日本东京——神户的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伦敦——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法国北部工业区的西北欧大都市带等均是多核心结构。

2002年末,珠三角人口为2364.88万人,加上港澳地区则超过3000万人。

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与近邻的深圳、珠海,在城市功能上日益融合,共同发挥着大珠三角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广州、佛山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

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

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

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规划》提出,珠三角至2020年
,人口规模按6500万控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按8000万人口
规模进行预留。规划期内,人均建设用地由现在的160平方
米控制到140平方米左右。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控制
在9300平方公里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22.3%。
未来将构筑以广州为中心,向南经珠江口湾区连接深圳
编辑ppt
5
南方网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
划(草案)(2004—2020)》
(以下简称《规划》)昨日(1月
17日)正式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
议。《规划》提出珠三角未来将
建成为重要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和
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2020年人口规模按6500万控制。
据透露,继深圳建设天然气接收
、珠海,向北沿京广大动脉联通内陆的区域发展“脊梁”。
《规划》确定了珠三角的主中心包括广州、深圳主城区,珠
海主城区作为区域性副中心。
《规划》提出,将大力发展广州南沙、广州花都-白云
、珠海西部地区-江门银洲湖、惠州惠阳-大亚湾等四大临
港基础产业聚集区和重型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将建广州、深
圳、珠海三大国际性物流基地。《规划》把珠三角划分为三
编辑ppt
11
顺德是全国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全
国最大的花卉种植和销售基地之一。
近年来,顺德通过不断改善农业生态
环境和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结
构,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
“三高”农业,开拓农产品深加工项
目,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形成了以
编辑ppt
9
编辑ppt
10
近年来,佛山经济迅猛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10名,投资硬件环境40优和全国率先达到小 康水平的36个城市之一,并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 市和“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是佛山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特有优 势。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人 “字型 结构 。
二, 改革开放后至 2 世纪 9 年代后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珠海为中心 的西部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体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 0 0
改革开放后 .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角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国际环 境,优惠的政策诱导 资金 技术 人才的集中以及交通基础设施 的完善等原因迅速崛起 而在这一系列形成条件中 外资尤其是港

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阶段 .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港 口驱动阶
见表) 。这与其城市首位度的下降是一致的 . 珠三 段 , 口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区域内城市地位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结 和县扩散的过程 ( 港 0年的 1 .8 9 0 9 降为 19 3年的4 2 。在具有东 9 5 构的调整.从而影响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 。随着港口地位和 角的城市首位度由 18 功能的变化 .珠三角城市群呈现 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南亚最高城市首位度的泰 国. 首都曼谷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日本 元代以前的单个城市中心阶段。 这一时期的珠三角具有很高的 投资 而在首位度相对较低的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大城市地 区吸 城市首位度 以广卅 为单中心的一极化特征 明显.而港E交通的便 收 日本投资的集 中程度也相对较低 。 l l 利条件是珠三角单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明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区域双中心阶段。明清 闭关锁国时期 ,广 州成为我国惟一的对外通商 口岸 , 有力地发挥 了珠三角与海外往来 便利的优势 , 推动了经济发展。1 世纪后 . 门被葡萄牙人占领后 6 澳 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而崛起 , 改变了过去广州在珠三角单中心发展 模式.而代之以广州 澳门双中心发展模式 。鸦片战争后,由于香 港的崛起和澳门的衰落使原来的双中心格局发生了变化 . 由以穗澳

2000-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空间聚集发展特征分析

2000-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空间聚集发展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9-05-06。
·120·
地理空间信息
第 18 卷第 1 期
经济和产业高度聚集。 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 市经济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 统计年鉴》;广东省 1∶5 万 DOM 项目数据,影像时间 为 2000-2001 年;2005 年广东省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 据,分辨率为 2.5 m;2010 年“全国一张图”项目数 据,分辨率优于 5 m;广东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标准 时点核准项目数据,时间为 2015 年,分辨率优于 2 m; 2017 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影像数据,分辨率优于 2.5 m; 广东省 2017 年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成果。
引力模型测算了各市城镇化空间引力潜力。结果表明:① 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空间网络联系水平不高,东西两岸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均衡,
“核心 - 外围”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聚滞后;② 城际经济联系较松散,城市流强度差异悬殊,广州辐射带动作用明
显,以工业外向服务功能为主的深圳,在珠三角范围内的工业区位熵失去优势,综合对外服务功能优势不明显;③ 城镇化集聚
本文利用统计年鉴数据提取人口、GDP 等指数, 分析人口、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城际空间城市流; 利用影像数据提取城区边界,分析城区边界扩张速度、 强度以及空间引力。
2 研究方法
2.1 地理集中度
地理集中度综合考虑了人口、经济、空间等因素,
能反映人口与经济空间的聚集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 RPOPi
2020 年 1 月 第 18 卷第 1 期
doi:10. 3969 / j. issn. 1672 - 4623. 2020. 01. 031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3-06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许学强,李郇(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

农村城镇化是珠三角在当时全国展现的一种全新城镇化现象,其中,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关键的激励因素。

在这30年之间,珠三角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从“小集聚,大分散”向“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演变,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也由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变。

展望珠三角的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是珠江三角洲的必然趋势,同时珠港合作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必将以全新姿态崛起于世界地理版图之上。

关键词:城镇化;外资;城市区域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197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缔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1980年,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16.3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7%,到2006年,经济总量占广东省的比例增加到81.73%,但相对的,其土地面积和人口仅占全省的23.1%和46.4%。

同期,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43%,常住人口仅占全国3.28%的地区,创造出了全国10.3%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6.7%,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

与经济奇迹相对应的是珠三角城镇化的奇迹。

2006年,珠三角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6.26%,增长到了79.6%,远远高出全国城镇化率35.7个百分点。

到2006年底,珠三角外来人口数达到了约2400万人,建制镇数量346个,人口密度达到1039人/km 2,成为我国城镇密度最大、经济要素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①,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之一。

珠江三角洲区位及地形地貌共25页文档

珠江三角洲区位及地形地貌共25页文档
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 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四省及香 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三水与北江汇合,从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八个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东 江水系几乎全部在广东境内。
比较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的水文特征
河流名称 松花江 黄河 长江 珠江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地形概况
珠江三角洲,底部西起三水市,经广州市东到石龙 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周围是山地、丘陵和 岛屿,占面积的30%,中部是平原,大概形成一个 “倒三角”。(由于下沉量不大,面积较小,一次 发展潜力不如三角洲)
主要特点
“湾内的复合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在我国各大三角洲中算是比较特殊的 一类,因为它是由许多小三角洲组合而成的,它 与长江、黄河三角洲等只有一条河流组成的三角 洲不同,这是因为珠江三角洲是在一个浅水溺谷 湾中逐渐形成的。流入谷湾的每一条河流都可以 在河口形成一个小型的三角洲并在浅水湾中联合 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三角洲。
板块作用对溺谷湾的影响
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 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 第四纪海进,大陆架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 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 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 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 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 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 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 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 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
7.3
256.6
3.1
8336.0
100
170.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格局、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格局、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 放的先行区及国家的优化开发地区,经济发达,工 业实力雄厚,其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在中国具有典 型性和代表性(许学强等, 2009)。近年来,伴随土地 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告急 等问题凸显,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调整 迫在眉睫(樊杰等, 2009),工业生产空间的优化调控 也成为其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而判别掌握 工业生产空间的真实分布状况,是对其进行优化调 控并推进集约高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虽然珠三 角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 研究的重点为珠三角整体的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 (张文忠等, 2003; 王开泳等, 2008; Dai et al, 2010), 很少从区域尺度专门对其工业实体空间的分布规 律进行研究,相关的基础研究,如工业生产空间的 空间边界与数量、空间形态及特征等也较为缺乏。 为此,本文利用 RS 和 GIS 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的 Google Earth 影像对珠三角工业生产空间的实体信 息进行准确判别与提取,从空间形态学的角度并结 合 GIS 空间分析对珠三角工业生产空间的分布格 局与形态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揭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为珠 三角地区生产空间的优化与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运用人工判读和目视解译方法进行工业生产 空间的矢量化处理,虽工作量较大,但优点也非常 明显,不仅能把集中连片的工业生产空间提取出 来,而且能将那些分散、零碎、边缘的工业生产空间 进行精准提取。珠三角城市群地区乡镇工业尤为 发达,分布较为零散,利用该方法提取出的工业生 产空间基本接近其实际的分布状况,精确性和实效 性也比一般的遥感图像解译方法高很多。 2.3 研究方法
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分形维数,其关系式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SIZE HIERARCHY OF THE URBAN GROUP OF PEARL RIVER DELTA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 SINCE 20 YEARS
AGO
作者: 张虹鸥[1];叶玉瑶[1];陈绍愿[1]
作者机构: [1]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国广东广州510070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806-809页
主题词: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空间特征
摘要: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准确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年来首位度、回归斜率、城市规模基尼指数等多项指标的变化以及城市规模成长空间特征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城市群城市规模成长的基本规律。

同时对区域发展中的矛盾以及研究中的困扰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1949~ 1977 年
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等方面原因, 内地与港澳间的交往 被人为限制以至 几乎隔绝。国家开 始大规 模工业化建设, 但处于国防前线的沿海城镇发展缓慢。建国近 30 年间, 珠三角城镇化水平由 1949 年 的 15. 72%微升到 1977 年的 16. 26% ,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阶段, 港澳与珠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 出现明显的边界分割; 珠三角内部的 城镇空间 格局仍以 广州为中 心, 但功能 衰退, 分布 稀落, 关 系松 弛。
建国后 改革开放以来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 者, 1980 年深圳、珠海特 区建立; 1984 年 广州 被确定为沿海开放性城市; 1985 年 中央 将珠三 角地 区划 入/ 沿海经 济开 放区0 , 包 括 4 市 13 个 县; 1986 年又增加了珠海市的部分县; 1987 年扩大为 7 市 21 个县; 1994 年珠 三角经济区达 到 23 市 3 个 县。已经形成东、中、西三个城市群组。
城市群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而提出的 一个概念。由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综合 性和复杂性, 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完整、严密的定 义, 但是这几个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 1) 城市群的基础在于多个城市密集分布在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形态;
( 2) 该城市群间由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综 合运输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构成有机联系 的整体;
国民经 济总 量所占 比例迅 速增加, 表 2 给出了 1980~ 2002 年 GDP、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增 长的情况。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表 2 1980~ 2001 年珠三角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占广东省和全国的比重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近代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经历了三 个阶段的演进[13]。第一阶段大致是在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中期,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集聚式发展阶段。 自 1842 年上海开埠到 1895 年工业时代来临,是长 江三角洲城市体系内部结构转换的极为重要的时 期,而 1920 年代至 1930 年代则是城市体系基本确 立的阶段,至抗战爆发,随着上海中心城市地位的 最终确立,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城市体系[14]。第二阶段 主要发生于 1950 年代至 1990 年代初期,是在上海 促进下的外围区域要素本地化发展阶段。上海成为 国内最大的城市,苏、锡、常、宁、镇、扬、通、泰以及 杭、嘉、湖、绍、甬等城市先后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城 市空间组织演变为以宁沪—沪杭—杭甬为轴线的 “Z”字型格局;第三阶段是 1990 年代以后,伴随着 经济全球化和浦东开发开放,整个长三角由原来上 海独大的单极格局,逐渐演变为多核心网络化发展 的新格局,形成了多个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空间 单元,并正在发展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全球城 市区域[8]。
数。
一般取欧式维数为 2,如果 D > 2,则城镇要素
的空间分布从中心向四周呈密度递增,城镇空间分
布呈漏斗离散态分布,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情况,且
D 值越大其城市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如果 D
= 2,城镇的要素分布在半径方向上是均匀变化的,
城镇空间分布呈均匀分布;如果 D < 2,城镇的空
间分布从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城镇空间分布呈集
虑到上式中 r 取值影响分维的数值,可将其转化为
其平均半径,定义平均半径为[23]
s
1
Σ Rs
≡<( 1S
ri2)2
i=1
(1)
则分维计算公式为:
Rs ∝ S1/D

2000年以来珠三角巨型城市地区区域格局及变化

2000年以来珠三角巨型城市地区区域格局及变化

研究方法
1)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大
较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占的比重较大
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小,农林牧渔业以及采掘业得就业比重大
故可以划分区域的核心地区、外围地区、边缘地区。

2)核心边缘理论
美国区域规划专家J.R弗里德曼提出。

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

便于区域指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方法。

多中心格局特征:
1)连续的同心圆结构
从内而外依次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服务业、工业、农林牧渔业。

符合伯吉斯“同心圆”结构模式
2)非连续性的同心圆圈层模式
都市区自身的不成独立体系
3)跳跃式的同心圆圈层模式
发达---不发达---较为发达
4)混合同心圆圈层模式
自然因素
珠三角核心—边缘化加强。

功能的分散化态势。

结论。

基于历史发展的珠三角区域“串珠状”城市布局初探——以东莞为例

基于历史发展的珠三角区域“串珠状”城市布局初探——以东莞为例

基于历史发展的珠三角区域“串珠状”城市布局初探——以东莞为例摘要:受“树枝状”河道的影响,珠三角的大小城市沿干、支流交错发展,城市分布呈现显著的以河道网为枝干,沿河城市为节点,犹如“枝干串联果实”的“串珠状”发展格局。

东莞作为东江流域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其城镇、村落的分布更体现了珠三角城市“串珠状”布局特征。

关键词:“串珠状”;珠三角流域;东莞1研究背景东莞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及经济改革的发展潮流,具有岭南近代城市形态变迁的格局与风貌特色,保留了丰富的近代骑楼建筑、早期广府祠堂民居与客家民居。

但近年来,随着区域交通条件改善,生活方式和经济产业的变化,使东莞历史空间形态发生很大的改变,当前转型期,更是出现了历史城区缺乏活力、历史风貌逐渐丧失等问题。

目前,东莞市正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申办工作,对城市历史挖掘、历史保护、历史文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本文从珠三角水域发育特征出发,以历史文化名镇、明村的布局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东莞市的城市布局特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东莞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规划提供新的内涵。

2“串珠式”布局特征探讨2.1 珠三角流域历史发育特征珠三角流域由于多江冲聚,形成独特的河网交错、口门宽阔的独特三角洲形态。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带来的泥沙冲击而成。

珠三角地区内水网密布,河渠纵横。

网河区面积 9750 平方公里,占珠三角总面积的17%左右,除主干河流外的河涌约12259条,长度约29820公里,平均河网密度为 0.9 千米/平方千米,为珠江流域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等。

众多水道从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等8大口门出海,形成独特的“诸河汇集,八口分流”的水系特征,水系也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自然空间基底。

珠三角城市群水系示意图与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均质河网地区不同,珠江三角洲河网分布主要呈树枝交错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V o l 27,N o 32007年5月TRO P I CA L GEOGRAPHYM ay ,2007收稿日期:2006-09-07;修订日期:2006-11-17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基金(批准号10312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003282)部分成果作者简介:李立勋,男,江西玉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策划及项目可行性研究,(E m ail):eesll x @m ai.l sys u .edu .cn 。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李立勋,温锋华,许学强(中山大学 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摘 要:利用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规模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规律,同时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珠三角的位序规模曲线及其特征。

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规模已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次级城市发育快于首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由集中趋于分散;2000年后广州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强化,区域人口分布分维值降低,人口重趋集中;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规模结构已从传统 金字塔形 向 纺锤形 转变;未来城市规模结构的 集中 和 分散 趋势将长期并存,呈现 大分散,小集中 的局面。

关键词:城市规模;位序-规模结构;空间分形;珠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F 291.1;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7)03-0239-06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关系,解释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1]。

城市地理学领域诸学者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相关规律研究已形成多种理论,如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理论,捷夫的位序-规模法则,帕雷托(Pa reto)分布检验以及空间分形理论等。

这些理论多以城市人口规模作为研究指标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规模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并多次被应用于国内研究[2-7]。

此外,土地是城市空间结构的载体,土地的空间发展与演变规律与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研究城市规模结构规律除利用城市人口指标外,也有学者利用城市的用地指标对城市用地规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8]。

本文拟采用珠三角历年人口规模数据,应用城市地理学中的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研究珠三角19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分布及其演进的新特征,为珠三角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提供参考,也为分形理论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相应的补充。

1 模型与数据1 1 模型在一个区域尺度内,每一个独立的城市空间均可以看作是一个镶嵌体,不同尺度的空间结构具有自相似性,在一定的无标度域中,空间单元的分布遵循分形规律[9]。

由于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都存在无标度性,即具有分形特征,因而可以通过捷夫定律计算区域的空间维数(Fractal D i m en sion)。

对于一个分布若干城镇的特定区域,将城镇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用人口尺度R (R 用人口规模表示)来度量人口规模大于R 的城镇数目N R 。

显然,改变人口尺度R,区域内的城镇数目N R 也会改变。

当R 由大变小时,N R 不断增多。

因而在某个标度范围内,N R 与R 满足如下关系:N R =CR -Df (1)对(1)式两边取对数,再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便可以得到分维数D f 。

ln N R =l n C -D f ln R (2)一般来说,现实中D f 值的大小具有明确的地理意义,直接反映了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D f <1,表示该区域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人口分布差异程度较大,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D f =1,表示该区域首位城市与最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恰好为区域内整个城镇体系的城镇数目;D f >1,表示该区域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较多;D f ∀0,表示该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D f ∀#,表示该区域内所有城市一样大,人口规模分布无差别。

实际上,城镇体系的发展与演化过程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后两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世界中一般均不存在[10]。

分形理论为城市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热 带 地 理27卷论方法,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分形研究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城市体系的信息[11]。

它为全面了解和把握城市体系的特点和城市体系的发展演化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为正确制定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文中人口数据在采用∃广东省县(区)1980-1990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1年版)中的1980、1985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广东省统计年鉴%中的1995、2000和2004年的年末非农人口数据分别作为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由于部分城市撤市设区,人口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为保持研究区域的统一性和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将后来撤市设区的城市人口统一并入上级城市的范围内,如宝安县1993年撤县设区,故将宝安县1980-1990年的数据与深圳市数据合并,统一作为深圳市的人口总规模数据。

同理,将番禺、花都两市2000年以前的辖区人口纳入广州市辖区;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历年人口数据并入佛山市;惠阳各年人口并入惠州市辖区,新会各年人口计入江门市辖区,斗门人口计入珠海市。

2 珠三角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特征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以及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县和高要市,总面积41698km2,2004年户籍人口2451 34万人,占广东省户籍人口的30 92%。

许学强等曾经利用1957-198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早期珠三角市镇规模分布的演变特征及其原因[12]。

本文试图根据珠三角1980年以来历年非农人口资料(表1),对珠三角的28个县级以上城市(按19个统计单元统计)人口规模进行分年份统计分析。

表1 珠三角1980年以来人口规模与位序变化Tab 1 Rank size changes of urb an i zed popu l ation i n the PRD si nce1980198019851990199520002004规模/万人位序规模/万人位序规模/万人位序规模/万人位序规模/万人位序规模/万人位序广州246 61282 31323 71365 91458 91598 31佛山62 5282 5297 92138 62147 642350 92深圳6 71122 8643474 83100 153164 83江门25 4335 4345 2356 6461 584133 14珠海7 11013 51121 9842 9551 31686 25惠州13 1618725 1738 3651 59563 56东莞19 8425 5430 9535 4839 61862 37中山19 2524 3527 9635 6741 58757 38肇庆12716819 5928 61031 841035 99增城6148 71311 51417 71121113210开平6 61211 112141117 61219 61328 411台山9 8914 29161032 2935 6927 212惠东10 5813 61012 81216 51320 41222 913从化3 4174 6196 11911 61713 71621 814博罗6 4138 51410 61515 21518 21419 215恩平3 1187 61511 71315 61416 91517 716鹤山2 9195 3186 5181119121814 917四会4 5157 2168 71711 41813 1171318高要3 6167178 91613 71611 71910 919资料来源: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省县(区)1980-1990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1年版)。

表1显示,进入80年代后,珠三角的人口规模位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珠三角具有绝对优势,是1990年以前三角洲内唯一一个非农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城市人口数量是次位城市佛山市的近4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其它地区城市化速度加快,加上珠三角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户籍改革制度的逐步推进,非农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农人口呈现 分散式集中趋势,除佛山以外,各城市的规模位序也不断地发生更替(图1)。

2403期李立勋等: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城市规模位序变化最为剧烈的是1990-1995年,除了广州、佛山两个城市的位序保持相对不变之外,其余各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更,其中深圳、珠海的变化尤大,深圳从1980年的11位上升至2004年的第3位,珠海也是由1980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5位。

图1 珠三角1980年以来各城市规模位序变化F i g 1 S i ze rank Ch anges of all citi es i n PRD s i nce1980至2004年,珠三角的非农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达到4个(广州、佛山、深圳和江门)。

广州由绝对优势地位逐渐演变为相对突出,其中第2、3位序的城市分别为佛山市和深圳市,前者在位序上一直位居第2位,2004年佛山市的非农人口已经高达350多万人,已经是首位城市广州的58 6%;后者在1980年仅有6 7万人(含原宝安县的非农人口), 1990年已经迅速跃升至第3位,此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至2000年非农人口突破100万人。

但是,从表1中其它城市的非农人口增长情况看,其它中小城市的非农人口增长并不快。

因此,虽然首位城市广州在区域范围内不再具有垄断地位,但是其作为珠三角的中心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

为进一步探讨珠三角各城市规模位序的变化规律,这里进一步利用城市首位律计算珠三角城市位序和规模的变化情况。

根据M 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一般认为城市首位指数应该包括2城市指数(S2)、4城市指数(S4)和11城市指数(S11):S2=P1/P2;(3)S4=P1/(P2+P3+P4);(4)S11=2P1/(P2+P3&+P11)(5)利用公式(3)-(5)和表1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珠三角的城市首位指数(P n表示按人口规模排在第n位的城市人口总数),结果如表2。

表2 珠三角历年城市规模指数Tab 2 R ank i nd exes of the cities i n PRD s i nce1980城市规模指数198019851990199520002000*2004城市首位度11 2810 086 784 244 011 321 71四城市指数3 823 462 802 122 180 540 92十一城市指数2 942 452 191 682 030 711 18资料来源: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快报%,其中*列为2000年五普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