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甘蓝CBL基因的基因组解析

合集下载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因子分析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因子分析

数、 球高 、 球径 、 球形指数 、 中心柱长 、 中心柱长/ 球高 、 紧实度 、 生育 期和叶球质量 等 1 0个性 状进行遗传 相关分
析, 结果表 明: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具有较 高的遗传 多态性 , 变异系数 ( v 范围为 6 9 % ( 高)~2 .4 其 c ) .7 球 5 4 %
( 球径 ) 遗传力为 2 .2 球高)~ 77 % ( ; 2 5 %( 9 .9 生育期 ) 除球高外 , ; 其他 9个性状之 间存 在较为 紧密 的相关关
系。因子分析表明 : 1 0个农艺性状集约于 3个主因子上 , 。 F 为丰产 因子 , 中心柱长因子 ,, F为 F 为球高 因子 , 这
江西 农业大 学学报
2 1 ,3 2 :2 8— 2 3 0 13 ( ) 0 4 0 5
ht / xe a . a .d .n t / u boj u eu c p: x
E — mal nd b 7 5@ sn . o i: x 7 7 i a c m
Aca Ag iu u a ie s ai J n x e ss t rc h r e Unv r i t i g in i t s a
rne o 2 5 % ( edhih)t 9 .9 ( r t p r d .E cp edh i t teo e t i a a gdf m 2 .2 r h a e t o 7 7 % go h ei ) xet a e h , h t r r t h d g w o h g h 9 as
( ee bea dFo e Istt, i gi cd m f giu ua Si cs N n hn 3 2 0 C ia V gt l n l r ntu J nx A ae yo A r l rl c n e , a ca g 0 0 , hn ) a w i e a ct e 3

甘蓝型油菜SLG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甘蓝型油菜SLG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An l sso efI o pa i lt c n n Br s iana s a y i fS l-nc m tbi y Lo usGe ei a sc pu i
KEL - ig Z E a , U Xu —o g HEHa. a , n HE i. n i n , H NG T o W eL n , i n a dC N JnQig P Y
菜 中都 存在第 2类 的 S G 基 因,而且,同二倍体 芸薹 属物种 一样 ,第 2类 S G 基 因之间具 有较高 的 同源 性:只有 5 L L
个甘蓝 型油菜 品种和 品系 中存在第 一类 S G 基 因,而且这 些基 因序列 之 间表 现 出高度 的保守性 ,即同源性在 9 %以 L 6 上,明显 高于 不 同等 位基 因之 间的同源性 。这 些甘蓝 型油菜 中的 cas L ls S G基 因可 能源 于同一 个 自交 不亲 和单体 。 I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自交 不亲 和; L S G基 因:同源性分 析
( s tt o Vrlg n it h oo yZ ei g a e f r utrl ce csHag h u3 0 2 , hjag C ia I tue f i o ya dBoe n lg , hj n dmyo Agi l a S ine, n zo 0 1Z e n , hn) ni o c a Ac c u 1 i
Absr c :S l ic mp t it S )i o eo emo ti otn c a imsi o rn ln st rv n be dn d po t a t ef n o ai ly( I s n fh s - bi t mp r t a me h ns nf we g pa t p e e tn re iga r — l i o i n moe uc sig I a sc , edpodv r t so a sc lr c a( tr tr sn .nBr sia t ili ai i f o o h ee Br siaoea e CC)a dB. a eti AA) r efic mp t i t, n c mp srs( wees l n o a bl y - i i whl ea hdpod B. a u ait s( i t mp iili n p sv r i AACC)weeu u l efc mpail. n te S ep n e S eh ee r s al sl o y - t e I Irs o s, LG e ewa n fte b h g n so eo h

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7):1~9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07.001收稿日期:2022-10-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02465)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A1515011680)ꎻ韶关市科技攻关项目(200810224537535)ꎻ韶关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99000613)作者简介:朱云娜(1982 )ꎬ女ꎬ博士ꎬ讲师ꎬ主要从事蔬菜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ꎮE-mail:zhuyn326@126.com通信作者:刘建国(1981 )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助理实验师ꎬ主要从事园艺生理生态研究工作ꎮE-mail:jgliu@sgu.edu.cn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朱云娜1ꎬ2ꎬ符质2ꎬ冯慧敏1ꎬ2ꎬ王斌1ꎬ2ꎬ沈雪晴2ꎬ汤婉君2ꎬ刘建国1ꎬ2(1.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ꎬ广东韶关㊀512005ꎻ2.韶关学院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ꎬ广东韶关㊀512005)㊀㊀摘要:本研究以 油绿501 菜心(BrassicacampestrisL.ssp.chinensisvar.utilisTsenetLee)为材料ꎬ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对其CBL1㊁CBL9基因进行克隆ꎬ运用DNAMAN和MEGA软件对其编码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ꎬ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二者在菜心组织中及不同氮素形态条件下的表达模式ꎮ结果表明:菜心CBL1㊁CBL9基因的cDNA全长均为642bpꎬ编码213个氨基酸ꎬ分别命名为BcCBL1和BcCBL9ꎬ具有CBL蛋白结合Ca2+所必需的EF-hand型结构域(EFh)ꎮBcCBL1㊁BcCBL9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rabi ̄dopsisthaliana)㊁大白菜(Brassicarapa)等物种的同源性均达95%以上ꎻ二者分别与大白菜的BrCBL1㊁BrCBL9遗传距离最近ꎬ并与拟南芥AtCBL1㊁AtCBL9共同聚类为一支ꎮBcCBL1和BcCBL9在菜心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ꎬ前者在菜心叶片中表达水平较高ꎬ后者在菜心荚果等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ꎻ两者表达受氮素形态及水平影响ꎬ前者在低浓度NO-3或NH+4处理后上调表达ꎬ后者表达随NH+4浓度增加而上调表达ꎮ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菜心CBL1和CBL9在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ꎮ关键词:菜心ꎻ氮素形态ꎻ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ꎻ基因克隆ꎻ生物信息学分析ꎻ表达分析中图分类号:S634.9:Q781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7-0001-09CloningꎬBioinformationAnalysisandExpressionCharacteristicsofTwoCBLGenesinFloweringChineseCabbageZhuYunna1ꎬ2ꎬFuZhi2ꎬFengHuimin1ꎬ2ꎬWangBin1ꎬ2ꎬShenXueqing2ꎬTangWanjun2ꎬLiuJianguo1ꎬ2(1.Guangdo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UtilizationandConservationofFoodandMedicinalResourcesinNorthernRegionꎬShaoguan512005ꎬChinaꎻ2.HenryFokCollegeofBiologyandAgricultureꎬShaoguanUniversityꎬShaoguan512005ꎬChina)Abstract㊀InthisstudyꎬtheCBL1andCBL9geneswereclonedbyhomologouscloningmethodfromfloweringChinesecabbage(BrassicacampestrisL.ssp.chinensisvar.utilisTsenetLee)variety Youlü501 ꎬwhosehomologyandphylogeneticanalysisofproteinsequenceswereanalyzedusingDNAMANandMEGAsoftware.AdditionallyꎬtheexpressionpatternsofthetwoCBLgenesintissuesoffloweringChinesecabbageandunderdifferentnitrogenformswereinvestigatedbyqRT ̄PCRmethod.Theresultsshowedthatthefull ̄lengthcDNAsequencesofCBL1andCBL9geneswereboth642bpꎬwhichencoded213aminoacidsandnamedBcCBL1andBcCBL9ꎬrespectively.BoththetwoCBLgenespossessedEF ̄handdomain(EFh)ꎬwhichwasnecessaryforCBLproteintobindCa2+.HomologyanalysisshowedthatthehomologyofthetwoCBLgenesoffloweringChinesecabbagewiththoseofArabidopsisthalianaandBrassicarapawerehigherthan95%.Ac ̄cordingtotheresultsofphylogeneticanalysisꎬitwasfoundthatBcCBL1andBcCBL9werethemostcloselyrelatedwithBrCBL1andBrCBL9ofB.rapaꎬandclusteredintothesamebranchwithAtCBL1andAtCBL9ofA.thalianaꎬrespectively.AccordingtotheresultsofqRT ̄PCRanalysisꎬitshowedthatBcCBL1andBcCBL9wereexpressedindifferenttissuesoffloweringChinesecabbageꎬBcCBL1geneexpressedhigherinleavesandBcCBL9geneexpressedhigherinpods.InadditionꎬtheexpressionlevelsofBcCBL1andBcCBL9wereaffect ̄edbytheformsandlevelsofnitrogen.BcCBL1wasup ̄regulatedatthelowerconcentrationofNO-3orNH+4ꎬwhiletheexpressionofBcCBL9wasup ̄regulatedwiththeconcentrationincreasingofNH+4.Theseresultspro ̄videdtheoreticalbasesforfurtherstudyingthefunctionsandregulationmechanismsofCBL1andCBL9offlow ̄eringChinesecabbageintheprocessofnitrogenuptakeandutilization.Keywords㊀FloweringChinesecabbageꎻNitrogenformsꎻCalcineurinB ̄likeproteinꎻGenecloningꎻBioinformaticsanalysisꎻExpressionanalysis㊀㊀钙作为第二信使在植物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1ꎬ2]ꎮ钙调蛋白(calmodulinꎬCaM)㊁类钙调蛋白(CaM-likeproteinꎬCML)㊁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alcineurinB-likeproteinꎬCBL)和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a2+-dependentproteinkinaseꎬCD ̄PK)是植物体内常见的钙感受器种类[3ꎬ4]ꎮ除CDPK中含有蛋白激酶结构域外ꎬ其他3个钙感受器都不含激酶结构域ꎬ必须与靶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才能传递钙信号[4ꎬ5]ꎮCBL起源于绿藻和苔藓ꎬ现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中ꎬ是一种古老的钙感受器[6]ꎬ具有典型的结合Ca2+结构域 EF手臂(EF ̄hand)[1]ꎮ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激酶(CBLs-interactingproteinkinasesꎬCIPK)是CBL特异结合的蛋白激酶ꎬ通过形成CBL-CIPK复合体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1ꎬ4ꎬ5]ꎮ不同植物CBL成员数量不同ꎬ拟南芥[1ꎬ7]㊁烟草[8]㊁黄瓜[9]㊁大白菜[10]中分别有10㊁20㊁6㊁13个CBLs成员ꎮ植物CBLs参与种子发芽㊁花粉管萌发等生长发育过程[1ꎬ2]ꎬ也参与响应高盐㊁低温㊁干旱等逆境胁迫[1ꎬ4ꎬ11-13]ꎮCIPK23在调控矿质营养转运蛋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ꎬ4ꎬ11-14]ꎮ低钾胁迫下ꎬAtCBL1/AtCBL9可将AtCIPK23定位到质膜ꎬ使其通过磷酸化激活钾离子通道蛋白(ArabidopsisK+transporter1ꎬAKT1)ꎬ从而增加拟南芥细胞对K+的吸收[15]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ꎬ水稻早期氮响应因子在蛋白质磷酸化等方面富集[16]ꎬ而氮转运蛋白活性也依赖于外界氮信号所触发的磷酸化[17]ꎬ因此ꎬ蛋白磷酸化在氮信号传导㊁氮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ꎮ如:CBL-CIPK复合体通过调控氮转运蛋白磷酸化水平调控拟南芥氮信号通路[18-20]ꎻAtCBL1/9-AtCIPK23通过磷酸化修饰ꎬ调控拟南芥硝态氮转运蛋白(nitratetransporter1.1ꎬNRT1.1)亲和性的转变ꎬ以适应不同浓度硝酸盐(NO-3)条件下对NO-3的吸收[18]ꎻ在高铵(NH+4)胁迫下ꎬAtCBL1-AtCIPK23可调控铵态氮转运蛋白(ammoniumtransporterꎬAMT)AMT1.1和AMT1.2的磷酸化ꎬ使其失去活性ꎬ避免吸收过量NH+4[19ꎬ21]ꎮ我们最近研究发现ꎬ菜心铵转运蛋白BcAMT1s可与CIPK23互作[22]ꎬ菜心CIPK23表达受氮素水平和氮素形态的影响(待发表)ꎮ不同CBLs可能参与同一种非生物胁迫ꎬ相同CBL可能参与不同非生物胁迫响应[1]ꎮ为此ꎬ本文选择可与CIPK23互作的CBL1㊁CBL9为研究对象ꎬ采用同源克隆法获得菜心CBL1和CBL9的全长序列ꎬ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㊁组织表达特性以及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ꎬ以期为提高菜心氮素吸收利用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及样品处理供试菜心(BrassicacampestrisL.ssp.chinensisvar.utilisTsenetLee)品种为 油绿501 (由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ꎬ于2021年3 5月在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学院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生态园玻璃温室内培养ꎮ将菜心种子用7.5%的NaClO消毒10minꎬ用无菌水清洗4~5次ꎬ然后播种于海绵块上进行育苗ꎬ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移植到改良霍格兰营养液中进行培养ꎮ之后根据不同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试验要求进行处理㊁取样ꎮ1.1.1㊀基因表达组织特异性分析的样品采集㊀菜心幼苗移栽后生长30~40dꎬ待角果结荚后ꎬ分别取根㊁茎㊁叶㊁花㊁叶柄㊁荚果㊁花蕾㊁薹茎等组织样品ꎬ用于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ꎮ每个样品设3个生物学重复ꎬ每重复取4~6株ꎬ液氮速冻后保存在-80ħ冰箱中备用ꎮ1.1.2㊀不同水平氮素处理试验的样品处理㊀菜心移苗后在1个剂量的改良霍格兰营养液中培养4dꎬ取出用蒸馏水冲洗根部ꎬ然后转移到缺氮营养液中再培养4dꎬ将菜心苗分苗移栽到1㊁4㊁8mmol/LNH4Cl/NaNO3营养液中处理2hꎬ分别对叶片和根系进行取样ꎬ每个样品设3个生物学重复ꎬ每重复取4~6株ꎬ液氮速冻后置于-80ħ冰箱保存备用ꎮ1.2㊀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采用Eastep®Super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普洛麦格(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取总RNAꎬ采用PrimeScriptTMRTreagentKitwithgDNAEraser试剂盒[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反转录合成cDNAꎮ1.3㊀菜心CBLs基因克隆在NCBI数据库(https://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查找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AtCBL1㊁AtCBL9的基因序列ꎬ然后在大白菜(Bras ̄sicarapa)基因组进行BLAST比对ꎬ得到与其同源性最高的BrCBL1(XM_009138607.3)㊁BrCBL9(XM_009130690.3)基因序列ꎮ菜心是大白菜的一个变种ꎬ亲缘关系较近ꎬ因此根据大白菜BrCBL1㊁BrCBL9基因序列设计同源引物用于克隆菜心相应的基因ꎮ利用PrimerPremier5.0软件设计引物ꎬ引物序列见表1ꎮ设置20μLPCR反应体系:PrimerstarMaxprimer10μLꎬcDNA模板链1μLꎬ上下游引物各1μLꎬ加ddH2O补充至20μLꎮPCR反应程序:98ħ预变性5minꎻ98ħ20sꎬ58ħ20sꎬ72ħ1minꎬ35个循环ꎻ72ħ延伸1minꎮ回收扩增产物ꎬ连接到pMD20-T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ꎬ将经PCR鉴定的阳性克隆送广州擎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ꎮ1.4㊀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表2所列软件对菜心CBL1㊁CBL9基因编码蛋白及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ꎮ㊀㊀表1㊀所用引物及其序列引物序列(5ᶄ-3ᶄ)用途CBL1F:ATGGGCTGCTTCCAATCAAAGR:TCATGTGACAATCTCATCCACCBL9F:ATGGGCTGTTTACATTCCACR:TCAAGTCGCAATCTCATCCAC基因克隆q-CBL1F:ACTGGAGTGGAGCGATTTTGR:CATCCACCTCCGAGTTAAAGATq-CBL9F:GGATGCAGATGTGGACCGAR:TGGAAACGTGGTCGTTATGT荧光定量PCRGADPHF:CAGGTTTGGAATTGTCGAGGR:GAGCTGTGGAAGCACCTTTCActin2F:GACTACGAGCANGAGNTNGAGACR:CTGTTGGAANGTGCTGAGGGA荧光定量PCR内参㊀㊀表2㊀所用软件及其网址软件网址用途ProtParamhttps://web.expasy.org/protparam/蛋白质理化特性分析ExPASyProtScalehttps://web.expasy.org/protsca/蛋白疏水性分析Cell-Ploc2.0http://www.csbio.sjtu.edu.cn/bioinf/Cell-PLoc-2/ProtCompv.9.0http://linux1.softberry.com/berry.phtml?group=programs&subgroup=proloc&topic=protcomppl蛋白亚细胞定位TMHMMServer2.0https://services.healthtech.dtu.dk/service.php?TMHMM-2.0蛋白质跨膜结构分析NetPhos3.1http://www.cbs.dtu.dk/services/NetPhos/磷酸化位点分析SignalP5.0https://services.healthtech.dtu.dk/service.php?SignalP-5.0蛋白质信号肽预测Expasyhttps://www.expasy.org/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SWISS-MODELhttps://www.swissmodel.expasy.org/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SMART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保守结构域分析STRINGhttps://string-db.org/蛋白互作分析1.5㊀基因表达量的qRT-PCR分析按照1.2中的方法提取菜心样品的RNA并反转录为cDNAꎬcDNA样品用RNase-FreeddH2O稀释5倍后作为模板ꎬ利用SYBRGreen®PremixExTaqTM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ꎮ扩增体系:2ˑSYBRGreenTaqTM10μLꎬ10μmol/L上下游引物各0.4μLꎬcDNA模板2μLꎬ用RNase ̄FreeddH2O补充到20.0μLꎮ扩增程序:95ħ预变性3minꎬ95ħ10sꎬ60ħ30sꎬ循环40次ꎮ以GADPH和Actin2为内参基因ꎬ用2-ΔΔCt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23]ꎮ1.6㊀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用MicrosoftExcel2010整理数据ꎬ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ꎬ用Duncan s法进行显著性分析ꎬ用SigmaPlot11.0作图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菜心CBL1、CBL9基因的克隆以菜心叶片cDNA为模板ꎬ用CBL1-F㊁CBL1-3㊀第7期㊀㊀㊀朱云娜ꎬ等: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㊁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R和CBL9-F㊁CBL9-R引物进行PCR扩增ꎬ均获得约650bp的基因片段(图1)ꎮ经测序ꎬ克隆得到的基因片段长度均为642bpꎮ通过BLAST在线比对ꎬ菜心CBL1基因片段与拟南芥的AtCBL1(NM_001341238.1)㊁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的BnCBL1(XM_013881846.3)㊁大白菜的BrCBL1(XM_009138607.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12%㊁98.29%㊁98.44%ꎻ而菜心CBL9基因片段与AtCBL9(NM_124081.4)㊁BnCBL9(XM_013840912.3)㊁BrCBL9(XM_009130690.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21%㊁99.69%㊁99.69%ꎮ初步表明所克隆的两个基因片段分别为菜心CBL1㊁CBL9基因序列ꎮ将这两个基因分别命名为BcCBL1㊁BcCBL9ꎮM:DL2000DNAMarkerꎻ1:BcCBL1基因扩增条带ꎻ2:BcCBL9基因扩增条带ꎮ图1㊀菜心CBL1㊁CBL9基因的PCR扩增图谱2.2㊀BcCBL1㊁BcCBL9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利用ProtParam和ExPASyProtScale对Bc ̄CBL1㊁BcCBL9编码蛋白序列进行分析ꎬ结果显示ꎬBcCBL1编码213个氨基酸ꎬ分子量为24.60kDꎬ原子组成为C1109H1725N277O336S9ꎬ理论等电点(pI)为4.64ꎬ平均疏水率为-0.173ꎬ脂肪酸系数为89.20ꎬ不稳定系数为36.35ꎮBcCBL9编码213个氨基酸ꎬ分子量为24.41kDꎬ原子组成为C1097H1703N275O338S8ꎬpI为4.58ꎬ平均疏水率为-0.185ꎬ脂肪酸系数为88.31ꎬ不稳定系数为34.69ꎮBcCBL1㊁BcCBL9均为可溶性亲水蛋白ꎮ通过SignalP5.0预测分析发现二者均无信号肽序列ꎬ为非分泌型蛋白ꎮBcCBL1㊁BcCBL9均有多个丝氨酸磷酸位点(ser)和苏氨酸磷酸位点(Thr)ꎮ利用Cell-Ploc2.0和ProtCompv.9.0预测BcCBL1㊁BcCBL9亚细胞定位ꎬ均定位于细胞膜上ꎻTMHMMServer2.0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无跨膜结构ꎮ2.3㊀BcCBL1和BcCBL9的二㊁三级结构分析运用Expasy的SOPMA对BcCBL1㊁BcCBL9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ꎬ结果(图2)显示ꎬBcCBL1蛋白含有α-螺旋(alphahelix)50.70%㊁β-折叠延伸链(extendedstrand)11.74%㊁β-转角(be ̄taturn)5.16%㊁无规则卷曲(randomcoil)32.39%ꎬ而BcCBL9蛋白的α-螺旋㊁β-折叠延伸链㊁β-转角㊁无规则卷曲分别为52.11%㊁7.98%㊁6.57%㊁33.33%ꎮ可见ꎬ两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均为α-螺旋ꎬβ-折叠延伸链㊁β-转角㊁无规则卷曲则散布于蛋白结构中ꎮ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该结果一致ꎮ另外ꎬBcCBL1蛋白三级结构为单体结构ꎬ而BcCBL9蛋白三级结构为二聚体结构(图3)ꎮ2.4㊀BcCBL1㊁BcCBL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将BcCBL1㊁BcCBL9与AtCBL1(NP_567533.1)㊁AtCBL9(NP_199521.1)㊁BrCBL1(XP_009136855.1)㊁BrCBL9(XP_009128938.1)进行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ꎬ结果(图4)显示ꎬBcCBL1㊁BcCBL9与两个物种CBL1㊁CBL9的氨基酸相似性介于95.31%~100%ꎬ其中ꎬBcCBL1与BrCBL1相似性高达100%ꎬBcCBL9与BrCBL9相似性为99.53%ꎮ蓝色代表α-螺旋ꎻ绿色代表β-转角ꎻ紫色代表β-折叠延伸链ꎻ红色代表无规则卷曲ꎮ图2㊀BcCBL1和BcCBL9蛋白二级结构预测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图3㊀BcCBL1㊁BcCBL9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图4㊀菜心㊁拟南芥㊁大白菜CBL1㊁CBL9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结果㊀㊀利用SMART在线工具对两个菜心CBL基因编码氨基酸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ꎬ结果(图5)表明ꎬBc ̄CBL1㊁BcCBL9均具有CBL蛋白结合Ca2+所必需的EF-hand型结构域(EFh)ꎬ保守结构域均为3个且位置相同ꎬ位于第71~99㊁108~136㊁152~180位氨基酸ꎬFANRIFDMFDVKRKGVIDFGDFVRSLNVF(BcCBL1)和FANRIFDLFDVKRKGVIDFGDFVRSLNVF(BcCBL9)ꎬKIDFTFRLYDMDCTGFIERQEVKQMLIAL(BcCBL1)和KTDFTFRLYDMDCTGFIERQEVKQMLIAL(Bc ̄CBL9)ꎬILDKTFEDADVNQDGKIDKLEWSDFVNKN(BcCBL1)和ILDQTFEDADVDRDGKIDKTEWSD ̄FVIKN(BcCBL9)ꎮ图5㊀BcCBL1㊁BcCBL9保守结构域分析进化树分析结果(图6)表明ꎬBcCBL1与BrCBL1图6㊀BcCBL1㊁BcCBL9与拟南芥㊁大白菜CBLs的进化树分析5㊀第7期㊀㊀㊀朱云娜ꎬ等: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㊁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亲缘关系最近ꎬBcCBL9与BrCBL9亲缘关系最近ꎬ其次分别为AtCBL1和AtCBL9ꎬ且菜心㊁大白菜㊁拟南芥的CBL1与CBL9同聚类在一个分支ꎬ而与拟南芥㊁大白菜的其他CBL成员相距较远ꎮ进一步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2个菜心CBL基因属于植物CBLs基因家族成员ꎬ编码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ꎮ2.5㊀BcCBL1㊁BcCBL9在菜心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由图7可知ꎬBcCBL1和BcCBL9在菜心根㊁茎㊁叶㊁叶柄㊁薹茎㊁花蕾㊁花㊁荚果中均有表达ꎮBcCBL1在菜心叶中表达量最高ꎬ显著高于其他器官ꎬ其次为根㊁茎ꎻ在叶柄㊁薹茎㊁花蕾㊁花㊁荚果中表达量相对较低ꎬ且器官间无显著差异ꎮBcCBL9在菜心荚果中表达量最高ꎬ其次为薹茎ꎬ两者间差异显著且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ꎻ在叶㊁叶柄㊁花㊁根㊁茎中表达量相对较低ꎬ在花蕾中的表达量最低ꎬ显著低于其他器官ꎬ仅为荚果中表达量的3.33%ꎮ两个基因均以菜心根系中BcCBL1的相对表达量为1进行比较分析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ꎬ下同ꎮ图7㊀BcCBL1(A)和BcCBL9(B)在菜心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2.6㊀BcCBL1和BcCBL9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由图8可知ꎬBcCBL1㊁BcCBL9表达量受氮素形态及其水平影响ꎬ二者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ꎮBcCBL1在低浓度氮条件表达量较高ꎬ表达量有随氮浓度增加而明显下降的趋势ꎻ在8mmol/LNO-3(或NH+4)条件下ꎬ菜心根和叶中的BcCBL1表达量也较高ꎬ为1mmol/LNO-3(或NH+4)条件下的5.92%~41.41%ꎮBcCBL1表达还受不同氮素形态影响ꎬ在相同浓度条件下ꎬNH+4处理的菜心根中BcCBL1表达量最高ꎬNO-3处理的次之ꎬNH4NO3处理的最低(图8A)ꎻ在菜心叶中ꎬBcCBL1表达也呈现出与根中类似的变化规律(图8B)ꎮ由图8C看出ꎬ在菜心根中ꎬBcCBL9表达量随着NH+4浓度增加显著增加ꎬ8mmol/LNH+4处理下最高ꎬ分别是中㊁低浓度NH+4处理下的1.96倍和48.16倍ꎻ而在NO-3和NH4NO3处理下ꎬ随其浓度增加ꎬBcCBL9表达量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ꎬ且不同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ꎬ但表达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时ꎮ在菜心叶中(图8D)ꎬBcCBL9表达水平随NO-3浓度增加而降低ꎬ中㊁高浓度处理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ꎬ但显著低于低浓度处理ꎻ在NO-3和NH4NO3处理下ꎬBc ̄CBL9表达水平随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根系中相似ꎬ但变化幅度略小ꎬ其中ꎬ中浓度与高浓度NH+4处理间㊁低浓度与高浓度NH4NO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ꎮ此外ꎬ与BcCBL1相比ꎬ无论在菜心根还是叶中ꎬBcCBL9均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ꎬ暗示两基因可能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ꎮ2.7㊀BcCBL1㊁BcCBL9蛋白互作关系在STRING交互式数据库中输入BcCBL1㊁BcCBL9蛋白序列ꎬ选择 拟南芥 为所属物种ꎬ利用拟南芥蛋白构建互作关系网络ꎬ据此推测Bc ̄CBL1㊁BcCBL9的互作蛋白ꎮ由图9推测可知ꎬBcCBL1蛋白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CIPK1㊁CIPK3㊁CIPK7㊁CIPK8㊁CIPK9㊁CIPK15㊁CIPK23㊁SOS2㊁SIP3)㊁钾离子通道蛋白AKT1具有互作关系ꎻ而BcCBL9蛋白也可与AKT1和CIPK家族蛋白互作ꎬ但其互作网络中未包含CIPK7和CIPK15ꎬ此外ꎬ菜心BcCBL9还可与免疫亲和蛋白(FKBP12)和AT2G20050蛋白互作ꎮ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横坐标的N㊁A㊁NA分别代表NO-3㊁NH+4㊁NH4NO3ꎬ1㊁4㊁8分别指3种浓度处理ꎬ单位均为mmol/Lꎮ两个基因均以1mmol/LNO-3处理的菜心根系BcCBL1表达量为1进行比较分析ꎮ图8㊀BcCBL1(A㊁B)和BcCBL9(C㊁D)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图9㊀BcCBL1(A)和BcCBL9(B)蛋白的互作网络3㊀讨论与结论本研究从菜心中克隆到两个完整的CBL基因 BcCBL1㊁BcCBL9ꎬ开放阅读框均为642bpꎬ均编码213个氨基酸残基ꎻBcCBL1㊁BcCBL9蛋白均具有CBL蛋白结合Ca2+所必需的EF-hand结构域ꎻ与大白菜㊁拟南芥CBL1㊁CBL9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5%以上ꎬ聚类于同一进化分支ꎬ但与其他CBL成员的遗传距离较远ꎮBcCBL1㊁BcCBL9编码蛋白均为稳定性蛋白ꎬ具有较强的亲水性ꎬ定位于细胞质膜上ꎬ无跨膜结构ꎬ无信号肽ꎬ与拟南芥AtCBL1㊁AtCBL9[24]和唐古特白刺Nt ̄CBL的定位结果一致[11]ꎮCBL定位于质膜上表明其可能通过结合膜蛋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11]ꎮBcCBL1和BcCBL9蛋白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均为α-螺旋ꎬ散布β-折叠延伸链㊁β-转角㊁无规则7㊀第7期㊀㊀㊀朱云娜ꎬ等: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㊁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卷曲ꎻ然而ꎬBcCBL1为单体结构ꎬBcCBL9蛋白为二聚体结构ꎬ暗示两者可能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ꎮ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可能暗示其在相应表达部位的生物学功能[25]ꎮ在已研究的植物中ꎬ多数CBL在各个组织或器官中具有不同程度表达ꎬ在某些组织中具有表达优势[8]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BcCBL1和BcCBL9在菜心根㊁茎㊁叶㊁叶柄㊁薹茎㊁花蕾㊁花㊁荚果中均有表达ꎬ其中ꎬBc ̄CBL1在叶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在其他组织中ꎬ而BcCBL9在荚果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ꎬ暗示两基因可能分别主要在菜心叶和荚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ꎮ研究报道ꎬCBL1/9可与CIPK23形成CBL-CIPK复合体参与拟南芥氮信号通路调控[18ꎬ19]ꎬ并可响应低温㊁高盐㊁干旱㊁低钾等多种逆境胁迫ꎬ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13ꎬ20]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BcCBL1㊁BcCBL9确实可响应外界氮素变化ꎬ二者的表达水平不仅受不同氮素形态影响ꎬ也受氮素水平影响ꎬ但二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ꎮ其中ꎬBcCBL1在低浓度(1mmol/L)单一氮源(NO-3或NH+4)条件上调表达ꎬ而在中(4mmol/L)㊁高浓度(8mmol/L)或混合氮源(NH4NO3)条件下调表达ꎬ甚至不表达ꎻBcCBL9在低浓度NH+4条件下表达量低ꎬ在中㊁高浓度NH+4条件下表达量高ꎬ而在NO-3和NH4NO3处理时ꎬBcCBL9在低/高氮浓度下表达水平较高ꎬ在中等浓度下表达量较低ꎮ这与AtCBL1/9受低浓度NO-3诱导上调表达而在高浓度NO-3时下调表达[18]的结论一致ꎮStraub[24]报道ꎬ拟南芥AtCBL1表达依赖于NH+4ꎬ缺氮后恢复供2mmol/LNH+4可诱导其表达ꎬ供NH+430min时ꎬAtCBL1表达量达到峰值ꎬ随后开始下降ꎻ而AtCBL9表达量在供NH+430min后才开始增加ꎬ随后基本无明显变化ꎮ本研究主要对供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氮素2h后BcCBL1㊁BcCBL9基因在菜心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ꎬ并未比较不同供氮时间对二者表达量的影响ꎬ可在今后研究中增加该项目ꎮ通过STRING交互式数据库ꎬ利用拟南芥CBL1㊁CBL9蛋白构建互作蛋白网络ꎬ据此推测菜心的BcCBL1与CIPK1㊁CIPK3㊁CIPK7㊁CIPK8㊁CIPK9㊁CIPK15㊁CIPK23等CIPK家族成员及钾离子通道蛋白AKT1互作ꎻ而BcCBL9虽可与AKT1㊁CIPKs互作ꎬ但CIPK成员不包含CIPK7和CIPK15ꎬ此外ꎬBcCBL9还可与FKBP12和AT2G20050蛋白互作ꎮSTRING数据库对AT2G20050蛋白注释为含有蛋白磷酸酶2C和环核苷酸结合/激酶结构域蛋白ꎬ参与调控蛋白质磷酸化ꎮAtCBL1/9受低浓度NO-3诱导表达ꎬ促进其与CIPK23形成复合体以调控AtNRT1.1磷酸化水平ꎬ从而促进NO-3运输[18]ꎮ在拟南芥中ꎬAtCBL1与AtCIPK23形成CBL-CIPK复合体ꎬ参与调控AtAMT1.1和AtAMT1.2蛋白磷酸化水平ꎬ从而调控拟南芥根系对NH+4的吸收ꎬ而AtCBL9并未参与调控[19ꎬ21ꎬ24]ꎮ本研究发现菜心BcCBL1和BcCBL9表达均受不同氮素形态和氮素水平影响ꎬ二者在不同氮素形态下如何调控氮素吸收利用ꎬ是否存在功能冗余现象ꎬ仍需进一步研究ꎮ综上ꎬ本研究分离得到的BcCBL1㊁BcCBL9基因属于菜心CBL基因家族成员ꎬ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ꎬ受氮素不同形态不同水平影响ꎬ但两者表达模式不同ꎬ可能参与调控不同氮素条件下的氮吸收与利用过程ꎬ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究ꎮ在今后研究中ꎬ可将氮素供应时间进一步细化ꎬ观察BcCBL1㊁BcCBL9基因在不同供氮时间下的表达模式ꎬ再利用VIGS对基因进行沉默ꎬ验证其功能ꎮ本研究结果可对进一步探究菜心氮素吸收利用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张传鹏ꎬ戴绍军ꎬ魏建华ꎬ等.CBL家族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ꎬ2013ꎬ5:230-231ꎬ234.[2]㊀MähsAꎬSteinhorstLꎬHanJPꎬetal.ThecalcineurinB ̄likeCa2+sensorsCBL1andCBL9functioninpollengerminationandpollentubegrowthinArabidopsis[J].MolecularPlantꎬ2013ꎬ6(4):1149-1162.[3]㊀曾后清ꎬ张夏俊ꎬ张亚仙ꎬ等.植物类钙调素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ꎬ2016ꎬ46(6):705-715. [4]㊀马瑞ꎬ李世贵ꎬ刘维刚ꎬ等.植物CBL-CIPK信号系统的功能及其响应非生物胁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ꎬ2021ꎬ57(3):521-530.[5]㊀王海波ꎬ李芙蓉ꎬ杨金翠ꎬ等.CBL-CIPK信号系统参与小桐子抗冷性形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广西植物ꎬ2022ꎬ42(6):996-1007.[6]㊀WeinlSꎬKudlaJ.TheCBL ̄CIPKCa2+ ̄decodingsignalingnet ̄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work:functionandperspectives[J].NewPhytologistꎬ2009ꎬ184(3):517-528.[7]㊀KolukisaogluUꎬWeinlSꎬBlazevicDꎬetal.Calciumsensorsandtheirinteractingproteinkinases:genomicsoftheArabidop ̄sisandriceCBL ̄CIPKsignalingnetworks[J].PlantPhysiolo ̄gyꎬ2004ꎬ134(1):43-58.[8]㊀曾文艺ꎬ周思如ꎬ左同鸿ꎬ等.普通烟草CBL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J/OL].分子植物育种ꎬ2022-01-10.DOI:2022.46.1068.S.20220110.1317.010.[9]㊀曹齐卫ꎬ刘明毓ꎬ陈伟ꎬ等.黄瓜CBL基因的鉴定和特征分析[J].核农学报ꎬ2016ꎬ30(11):2127-2132. [10]李利斌ꎬ王殿峰ꎬ刘立锋ꎬ等.大白菜CBL家族基因的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ꎬ2009ꎬ5:4-7ꎬ11. [11]黎梦娟ꎬ朱礼明ꎬ霍俊男ꎬ等.唐古特白刺NtCBL1㊁NtCBL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21ꎬ45(3):93-99.[12]张俊文ꎬ魏建华ꎬ王宏芝ꎬ等.CBL-CIPK信号系统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与机制[J].自然科学进展ꎬ2008ꎬ18(8):847-856.[13]MaXꎬLiQHꎬYuYNꎬetal.TheCBL ̄CIPKpathwayinplantresponsetostresssigna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 ̄lecularSciencesꎬ2020ꎬ21(16):5668.[14]RódenasRꎬVertG.RegulationofrootnutrienttransportersbyCIPK23: Onekinasetorulethemall [J].PlantandCellPhysiologyꎬ2020ꎬ62(4):553-563.[15]BeheraSꎬLongYꎬSchmitz ̄ThomIꎬetal.TwospatiallyandtemporallydistinctCa2+signalsconveyArabidopsisthalianare ̄sponsestoK+deficiency[J].NewPhytologistꎬ2017ꎬ213(2):739-750.[16]YangHCꎬKanCCꎬHungTHꎬetal.Identificationofearlyammoniumnitrate ̄responsivegenesinriceroots[J].ScientificReportsꎬ2017ꎬ7(1):16885.[17]XuanWꎬBeeckmanTꎬXuGH.Plantnitrogennutrition:sens ̄ingandsignaling[J].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ꎬ2017ꎬ39:57-65.[18]HoCHꎬLinSHꎬHuHCꎬetal.CHL1functionsasanitratesensorinplants[J].Cellꎬ2009ꎬ138(6):1184-1194. [19]StraubTꎬLudewigUꎬNeuhäuserB.ThekinaseCIPK23inhib ̄itsammoniumtransportinArabidopsisthaliana[J].ThePlantCellꎬ2017ꎬ29(2):409-422.[20]TangRJꎬWangCꎬLiKLꎬetal.TheCBL ̄CIPKcalciumsig ̄nalingnetwork:unifiedparadigmfrom20yearsofdiscoveries[J].TrendsinPlantScienceꎬ2020ꎬ25(6):604-617. [21]HaoDLꎬZhouJYꎬYangSYꎬetal.Functionandregulationofammoniumtransportersinpla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ꎬ2020ꎬ21(10):3557.[22]朱云娜.菜心BcAMT1s在铵硝营中调控铵吸收的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ꎬ2018.[23]LivakKJꎬSchmittgenTD.Analysisofrelativegeneexpressiondatausingreal ̄timequantitativePCRandthe2-ΔΔCTmethod[J].Methodsꎬ2001ꎬ25(4):402-408.[24]StraubT.Plantammoniumtransporter(AMT)integrationinregulatorynetworks[D].Stuttgart:UniversityofHohenheimꎬ2016.[25]翟莹ꎬ邱爽ꎬ张军ꎬ等.大豆中3个Dof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J].华北农学报ꎬ2019ꎬ34(6):14-19.9㊀第7期㊀㊀㊀朱云娜ꎬ等: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㊁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两个菜心CB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作者:朱云娜符质冯慧敏王斌沈雪晴汤婉君刘建国
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23年第07期
摘要:本研究以‘油綠501’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 chinensis var.uilisa Tsen et Lee)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对其CBL/、CBL9基因进行克隆,运用DNAMAN和MECA软件对其编码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二者在菜心组织中及不同氮素形态条件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表明:菜心CBLI、CBL9基因的cDNA全长均为642 bp,编码213个氨基酸,分别命名为Bc CBL1和BcCBL9,具有CBL蛋白结合Ca2+所必需的EF-hand型结构域(EFh)。

BcCBL1、BcCBL9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cma)、大白菜(Brassica rapa)等物种的同源性均达95%以上;二者分别与大白菜的BrCBLl、BrCBL9遗传距离最近,并与拟南芥ALCBLI、ALCBL9共同聚类为一支。

BcCBLI和BcCBL9在菜心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前者在菜心叶片中表达水平较高,后者在菜心荚果等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两者表达受氨素形态及水平影响,前者在低浓度NO3-或NH4+处理后上调表达,后者表达随NH4浓度增加而上调表达。

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菜心CBL1和CBL9在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菜心;氨素形态;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
中图分类号:S634.9;Q78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7-0001-09。

甘蓝型油菜S-GT基因克隆、hpRNAi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甘蓝型油菜S-GT基因克隆、hpRNAi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 湖北大学 生命 科学学院 , 湖北 武 汉 40 6 ) 3 0 2
摘要 : 根据发表的甘蓝型油菜 SG - T基 因 c DNA序列设 计 引物 , 以甘蓝 型油 菜总 D NA为模 板进 行 P R C 扩增 , 获得 GT基 因全长. 根据获得 的基 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 出 SG - T基 因序列相 同但 是带有不 同酶切位 点
的作用下可生成异硫氰酸盐 , 嗯唑烷硫酮等有毒代谢物, 影响其作为饲料 的适 口性 和动物生长, 降低种
子 硫甙 一直 是油菜 育种 的一个 目标 _. 2 经过 油菜 科研 人员 的努 力 , ] 目前 的油菜 已基 本实 现 双低 ( 芥 酸 、 低 低 硫甙 )但是 双低 油菜 的抗性 普遍 较低 , , 推测 可能 与植 株整 体硫 甙降低 有关 _ ]研 究表 明 , 3. “ 硫甙 是 十字 花 科等 植物 中一类 活跃 的次 生代谢 物 , 持正 常硫 甙水 平是 植物 的一种 自我保护 机制 , 水解 物 可有 效 维 其 提 高植 物 的抗虫 抗 病 能 力 , 甙 的 另 一 重 要 生 理 功 能 是 在 硫 胁 迫 时 作 为 一 种 硫 的 有 效 贮 藏 形 式 _. 硫 5 j T ih do i t guoytaseae(- 是催 化硫 甙 核 心结 构 合 成 的 一个 关 键 酶 _ ]在 本研 究 ho yrxmae 1cs1 nfrs SGT) r 5. 中我们 克 隆 了甘 蓝型 油菜 中硫甙合 成关 键酶 SG - T基 因 , 构建 了该 基 因的 种子 特异 性 干 扰载 体 , 进行 并 了农 杆菌介 导 的遗传 转化 , 性 筛选 和 P R初 步 鉴定 , 望 只在 种子 中降 低硫 甙 而 不 影 响植 株 其 它器 抗 C 期 官 的硫甙水 平.

大白菜、甘蓝和黑芥CBL1基因的比较分析

大白菜、甘蓝和黑芥CBL1基因的比较分析

o f N a t i o n a l I m p r o v e m e n t C e n t e r f o r V e g e t a b l e s /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ci n a l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G r e e n h o u s e V e g e t a b l e B i o l o g y ,
( 1 . 山东省农业科学 院蔬 菜花卉研究所/ 国家蔬菜改 良中心 山东分 中心/ 山东省设施蔬菜生 物学 重点实验室 ,
山东 济 南 2 5 0 1 0 0; 2 . 海 阳市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站 , 山东 海阳 2 6 5 1 0 0 )

要: C B L 1基因在植物非生物逆境应 答及发育过程 中具有重要 功能。本试 验在解析大 白菜 、 甘 蓝和黑
J i n a n 2 5 0 1 0 0, C h i n a ; 2 . H a i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E x t e n s i o n S t a t i o n , H a i y a n g 2 6 5 1 0 0 ,C h i n a )
芥 C B L 1的基 础上 , 对 它们 进行 了系统地 比较分析 , 为进一步研究 C B L 1基因在芸薹属植物 中的分 子进化和 功
能奠定基础 。
关 键词 : 芸 薹属 ; C B L 1 ; 结构 ; 进化 ; 顺 式元件
中图分类号 : ¥ 6 3 4 . 1 +¥ 6 3 5 . 1 +¥ 6 3 7 . 1 文献标识 号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9 4 2 ( 2 0 1 4 ) 1 2 - 0 0 0 1 - 0 3

甘蓝型油菜SLG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甘蓝型油菜SLG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5): 764−769/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0039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503864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305140); 2006年度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项目(2006-BSH-40)作者简介: 柯丽萍(1976–), 女, 博士, 研究方向为油菜分子生物学。

E-mail :kelip@*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锦清,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油料作物基因工程与品质改良研究。

Tel (Fax): 0571-********;E-mail: j.q.chen@Received(收稿日期): 2007-12-05;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7-12-22.DOI: 10.3724/SP.J.1006.2008.00764甘蓝型油菜SLG 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柯丽萍 郑 滔 吴学龙 何海燕 陈锦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所, 浙江杭州310021)摘 要: 通过不同甘蓝型油菜中SLG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探索了甘蓝型油菜中是否存在与芸薹属二倍体中相同或相似的S -locus 基因。

对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和品系中SLG 基因的PCR 扩增和序列比较分析发现, 这些甘蓝型油菜中都存在第2类的SLG 基因, 而且, 同二倍体芸薹属物种一样, 第2类SLG 基因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只有5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和品系中存在第一类SLG 基因, 而且这些基因序列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 即同源性在96%以上, 明显高于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同源性。

这些甘蓝型油菜中的class I SLG 基因可能源于同一个自交不亲和单体。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自交不亲和; SLG 基因; 同源性分析Analysis of Self-Incompatibility Locus Gene in Brassica napusKE Li-Ping, ZHENG Tao, WU Xue-Long, HE Hai-Yan, and CHEN Jin-Qing *(Institute of Virology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Zhejiang, China)Abstract : Self-incompatibility (S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s in flowering plants to prevent inbreeding and pro-moter outcrossing. In Brassica , the diploid varieties of Brassica oleracea (CC) and B. campestris (AA) were self-incompatibility, while the amphidiploid B. napus varieties (AACC) were usually self-compatible. In the SI response, SLG gene was one of the S -locus genes that supposed to contribute to receptor —ligand interaction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SLG gene shares a similarity of 85–98% with eSRK (SRK ectodomain) in the same S haplotype, while in different S haplotypes, the SLGs and SRKs behave dif-ferently. In order to make out whether the S -locus exist in B. napus , the SLG gene in the S -locus in several varieties of B. napus were cloned. By PCR analysis and sequences comparison, the class II SLG gene was found in all tested varieties of B. napus , while class I SLG genes were only found in 5 of the 10 tested varieties. Further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five varieties that had the class I SLG genes were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same S haploid years ago. 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and exploitation on the mechanistic studies of self-compatibility in Brassica napus L. Keywords: Brassica napus ; Self-incompatibility; SLG gene; Homologous analysis芸薹属中二倍体物种甘蓝(Brassica oleracea , CC)、白菜和白菜型油菜(B. campestris , AA)存在广泛的自交不亲和性, 而其相应的异源四倍体种甘蓝型油菜(B. napus , AACC)通常表现为自交亲和[1]。

甘蓝基因组测序分析完成

甘蓝基因组测序分析完成
( 光明日报 )
3S ・
素 在植 物生 长发育 中作 用 的理解 ,也为水 稻及 其他植
物 通过 “ 根工程 ”改 良营养 吸收及 非生物 胁迫耐 受性
提供 了极 具潜 力的靶标基 因和思路 。
( 中国科学报)
作物种 间和种 内基 因组 呈现多层 次不对 称的进化规 律。
该研 究成果 近 日在 线发表在 国际权威 学术期刊 Na t u r e
Phys i c a l l y I nt e r a c t w i t h PI L l t o Re gul a t e I t s
甘 蓝基 因组测 序是 白菜 、甘 蓝和 油菜等 芸薹 属全 基 因组 测序项 目的一部分 ,上述 成果在 中国农科 院油 料 研究所 和 蔬菜花 卉研 究所 、华 大基 因研究 院 的主导 下 ,联合 国 内外多 家科研 机构 共 同完成 。我国 主要油 料 作物 油菜 ( 基 因组 命名为 AAC C)、主要蔬 菜作物 白菜 ( 基 因组为 AA)和甘 蓝 ( 基 因组为 C C)同属 于 芸 薹 属作物 ,而油 菜是 由白菜和甘 蓝杂 交后进 化而 来 的。甘 蓝和 白菜共 同祖 先种 的基 因组含 三份 同源基 因 组 ( 三倍 化 ,称为 亚基 因组 )。研究 还 发现 ,甘蓝基
St a bi l i t y a nd Pho t omor pho ge ni c De ve l o pme nt i n
Ar a b i d o p s i s ” 。该研究 阐释 了模 式植物拟南芥 P I Ll 蛋
白通过 与光 形态 建成 的 关键负调 控 因子 C O P 1以及 红
从 而愚 弄鸟儿 去吃它 。
( 中 国科学报 )

基于蛋白组学的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相关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探索

基于蛋白组学的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相关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探索

基于蛋白组学的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相关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探索显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是一个包括从花粉接触柱头到受精完成的连续的复杂的过程,能否成功授粉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大多数雌雄同体植物进化出自交不亲和系统(Self-incompatibility,SI)来阻止自交、促进杂交、保持物种多样性。

根据遗传机制的不同,自交不亲和分为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Spor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SSI)与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Gametophyticself-incompatibilty,GSI)。

芸薹属甘蓝由单一S位点基因控制自交不亲和反应,是典型的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植物,其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途径是研究植物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模式系统。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体现者,随着人类和各种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研究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其中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蛋白质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由于能够同时在一张胶上分离几千甚至上万个蛋白质点,成为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质谱技术的发展又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

酵母双杂交技术、pull-down等方法也为在体内、体外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简单、高效、快捷的途径。

本文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鉴定SI 甘蓝自花、异花授粉不同时间点柱头差异表达蛋白质。

筛选出自花授粉特异表达和异花授粉上调表达蛋白质,分析它们在花器官、叶片等组织和授粉过程中m RNA表达量变化。

利用pull-down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了甘蓝柱头与SI相关新基因CML27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研究了SI相关基因SRBP1 RNA结合力;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检测了SI新因子Bo ROH1与Bo Exo70A1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的工作与结果如下:甘蓝柱头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1)SI甘蓝柱头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和亲和指数测定两种方法鉴定了SI甘蓝A4自交不亲和性和与F1杂交亲和性。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千粒重分组 Grouping of 1 0002seed weight (g)
χ
214 - 216 216 - 218 218 - 310 310 - 312 312 - 314 314 - 316 316 - 318 318 - 410 410 - 412 412 - 414 414 - 416
Ξ基金项目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BK99197) ;国家 863 资助项目 (2001AA241111) 。 作者简介 :戚存扣 (1953 - ) ,男 ,江苏太州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 。Tel :025284390372 ; E2mail :qck @jaas1ac1cn Received (收稿日期) :2003207231 ,Accepted (接受日期) :20032112251
(1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rops ,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Nanjing 210014 , Jiangsu ;2 Key Laboratory of Germplasm and Breeding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5 , Jiangsu , China)
2 结果
211 6 个家系群体千粒重分布( 表 1) HSTC14 ( P13 ) 千粒重较低 ,平均为 3115 g ;宁油 7 号 ( P2 ) 千粒重较高 ,为 3176 g ,F1 杂种的平均为 3133 g ,低于中亲值 。表明该组合千 粒 重 无 杂 种 优 势 。 B2∶2 家系群体千粒重呈单峰偏态分布 ,但 B1∶2 和 F2∶3 家系群体千粒重分布均呈多峰偏态 。可能有主基因 效应控制千粒重的表现 。

甘蓝抽薹结实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析

甘蓝抽薹结实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析

甘蓝抽薹结实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析甘蓝抽薹结实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析摘要:甘蓝蔬菜作为重要的蔬菜类别之一,其抽薹结实性状的调控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以甘蓝抽薹结实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定位与分析,深入探讨了该性状的遗传机制。

1. 引言甘蓝抽薹结实性状是指甘蓝蔬菜在不同生长阶段,特别是薹头形成阶段的结实能力。

这一性状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甘蓝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其遗传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组甘蓝品种,包括抽薹结实能力较强的和较弱的两类。

通过遗传杂交和自交系选育,得到了一批F1代和F2代的个体。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个体进行基因定位,确定与抽薹结实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同时,还对甘蓝抽薹结实性状进行了表型观察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通过分析F2代群体的遗传分离现象,发现甘蓝抽薹结实性状服从单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

在分子标记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了几个可能存在关联的基因位点。

进一步的功能验证实验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与甘蓝抽薹结实性状的表达调控有关。

4. 讨论甘蓝抽薹结实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复杂的,受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

本研究通过基因定位与分析,初步揭示了其中的一些关键基因。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这些基因在甘蓝抽薹结实性状调控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机制。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定位与分析,初步揭示了甘蓝抽薹结实性状的一些相关基因。

这为进一步探索甘蓝蔬菜抽薹结实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等手段,深入研究抽薹结实性状的调控网络,并为甘蓝的栽培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6.通过遗传杂交和自交系选育甘蓝品种,我们成功地得到了F1代和F2代的个体,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定位,以确定与抽薹结实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通过对F2代群体的遗传分离现象的分析,发现甘蓝抽薹结实性状服从单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

在分子标记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几个可能存在关联的基因位点,并通过进一步的功能验证实验证明了这些基因可能与甘蓝抽薹结实性状的表达调控有关。

结球甘蓝CBF_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BoCBF2a_和BoCBF3_表达分析

结球甘蓝CBF_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BoCBF2a_和BoCBF3_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4ꎬ40(1):156 ̄164http://jsnyxb.jaas.ac.cn张㊀伟ꎬ余方伟ꎬ李建斌ꎬ等.结球甘蓝CBF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表达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4ꎬ40(1):156 ̄164.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4.01.017结球甘蓝CBF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表达分析张㊀伟ꎬ㊀余方伟ꎬ㊀李建斌ꎬ㊀于㊀利ꎬ㊀王神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省高效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14)收稿日期:2023 ̄02 ̄06基金项目: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09021)ꎻ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21376)ꎻ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JBGS(2021)067]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2009)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 ̄23 ̄G42)作者简介:张㊀伟(1989-)ꎬ男ꎬ安徽安庆人ꎬ博士ꎬ副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甘蓝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ꎮ(E ̄mail)zhangwei@jaas.ac.cn通讯作者:王神云ꎬ(E ̄mail)wangshenyun@jaas.ac.cn㊀㊀摘要:㊀转录因子CBF在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和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ꎮ为分析结球甘蓝CBF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特征ꎬ探究其是否受低温诱导表达ꎬ本研究利用结球甘蓝923全基因组数据库对其进行蛋白质理化特征㊁系统发育关系㊁编码基因结构以及2ħ低温胁迫下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分析ꎮ结果表明ꎬ共鉴定到7个BoCBF基因ꎬ系统发育分析后分成2个亚组(Ⅰ和Ⅱ)ꎮBoCBF蛋白的氨基酸长度为203~283aaꎬ全部是亲水性蛋白质ꎮ在结球甘蓝02-12中ꎬ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在叶㊁花㊁芽和角果中基本不表达ꎬ在愈伤组织㊁根和茎中表达量较低ꎮ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ꎬ在耐寒结球甘蓝923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ꎬBoCBF2b㊁BoCBF2c基因不受低温诱导表达ꎬBoCBF2a基因低温诱导表达最为迅速ꎬ其次是BoCBF1和BoCBF3基因ꎮ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胁迫3~6h达到最大值ꎬ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后急剧下降ꎬ在24h降至最低ꎮ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调控结球甘蓝响应低温胁迫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ꎮ关键词:㊀结球甘蓝ꎻCBF基因家族ꎻ低温胁迫ꎻ基因表达中图分类号:㊀S63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4)01 ̄0156 ̄09CharacterizationofCBFfamilyincabbageandtheexpressionanalysisoflow ̄temperature ̄inducedgenesBoCBF1ꎬBoCBF2aꎬandBoCBF3ZHANGWeiꎬ㊀YUFang ̄weiꎬ㊀LIJian ̄binꎬ㊀YULiꎬ㊀WANGShen ̄yun(InstituteofVegetableCropsꎬJiangsu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JiangsuKeyLaboratoryforHorticulturalCropGeneticImprovementꎬNanjing210014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TranscriptionfactorCBFplaysanimportantroleinresponsetolowtemperaturestressandenhancingcoldresistanceinplants.InordertoanalyzetheaminoacidsequencecharacteristicsofCBFfamilymembersincabbageandex ̄plorewhethertheexpressionofBoCBFgeneswasinducedbylowtemperatureꎬthewholegenomedatabaseofcabbage923wasusedtoidentifyBoCBFgenemembersandanalyzetheprotein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ꎬ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ꎬgenestructuresꎬandgeneexpressionlevelsunder2ħlowtemperaturestress.TheresultsshowedthatatotalofsevenBoCBFgeneswereidentifiedanddividedintotwosub ̄groups(ⅠandⅡ)afterphylogeneticanalysis.TheaminoacidlengthofBoCBFproteinsrangedfrom203aato283aaꎬallofwhichwerehydrophilicproteins.BoCBF1ꎬBoCBF2aꎬandBoCBF3geneswerenotexpressedinleav ̄esꎬflowersꎬbudsandsiliquesofcabbage02 ̄12ꎬandtheexpressionlevelswerelowincallusꎬrootsandstemsof651cabbage02 ̄12.Transcriptomesequencingandreal ̄time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analysisrevealedthattheexpressionofBoCBF2bandBoCBF2cgeneswasnotinducedbylowtemperatureincold ̄intolerantcabbage923andcold ̄intolerantcabbageD9ꎬwhileBoCBF2agenewasmostrapidlyinducedbylowtemperatureꎬfollowedbyBoCBF1andBoCBF3genes.TherelativeexpressionlevelsofBoCBF1ꎬBoCBF2aꎬandBoCBF3genesreachedthemaximumat3-6hafterlowtempera ̄turestressanddecreasedsharplyafterreachingthemaximumꎬandreachedthelowestat24h.TheresultsofthepresentstudyprovideabasisforthesubsequentstudyonthemechanismofBoCBF1ꎬBoCBF2aandBoCBF3genesinresponsetolowtemperaturestressincabbage.Keywords:㊀cabbageꎻCBFgenefamilyꎻlowtemperaturestressꎻgeneexpression㊀㊀结球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L.)ꎬ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ꎬ可形成叶球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ꎬ营养极为丰富ꎮ甘蓝常被烹食或者生食ꎬ是追求健康饮食人群喜爱的食物之一ꎻ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ꎬ全国各地均有种植ꎬ年种植面积约9ˑ105hm2[1]ꎬ是中国重要的保障供应蔬菜之一ꎮ低温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营养品质的一种非生物胁迫[2]ꎮ结球甘蓝喜温和冷凉气候ꎬ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0~25ħꎬ结球期适宜温度为15~20ħꎮ结球甘蓝的适应能力较强ꎬ但过低的温度仍然会减缓其生长速度ꎬ降低营养品质ꎻ特别是在1~4ħ低温条件下ꎬ植株很容易通过春化作用发生 先期抽薹 [3]ꎻ0ħ以下的冻害温度会导致幼苗或叶球冻伤或是直接冻死ꎬ严重影响产量[4 ̄5]ꎮ结球甘蓝植株不同生长时期的耐寒性也不同ꎬ具有6~8片叶的幼苗其耐寒性比较强ꎬ能忍耐-5~-2ħ的低温冻害ꎻ经过低温驯化的幼苗ꎬ能忍耐短期-12~-8ħ的低温严寒ꎻ成熟期的叶球耐寒性虽不如幼苗时期ꎬ但早熟品种的叶球能忍耐短期-5~-3ħ的低温ꎬ中㊁晚熟品种的叶球能忍耐短期-8~-5ħ的低温[6]ꎮ低温信号途径是依赖于CBF(C ̄repeatbindingfactor)转录因子的ICE1 ̄CBF ̄COR信号转导途径ꎮ在低温胁迫下ꎬICE1转录因子可直接与3个低温响应基因(CBF1㊁CBF2㊁CBF3)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7]ꎬ被激活的CBF转录因子与冷诱导基因(COR)启动子区域CRT/DRE元件结合ꎬ诱导COR基因的转录ꎬ使其迅速响应低温胁迫ꎬ从而提高植株的耐冷性[8]ꎮAtCBF1㊁AtCBF2和AtCBF3基因在拟南芥4号染色体上串联排列ꎬ不依赖ABA信号转导ꎬ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ꎬ在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9 ̄10]ꎮ而AtCBF4与AtCBF1㊁AtCBF2㊁AtCBF3成员的基因功能不同ꎬ依赖ABA信号转导ꎬ不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ꎬ但在抗旱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11]ꎮ有研究结果表明过量表达AtCBF1㊁AtCBF2和AtCBF3基因能大幅提高拟南芥植株的抗冻性ꎬ其下游大量的COR基因被诱导表达[9 ̄10]ꎮ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ꎬcbf1/cbf2/cbf33突变体在冷驯化后表现出强烈的冻敏感表型ꎬ且AtCBF基因的突变影响了拟南芥全转录组中10%~20%的COR基因表达[12 ̄13]ꎮ此外ꎬ在油菜㊁番茄㊁大麦㊁玉米及水稻等作物中也发现CBF基因具有冷诱导表达特征[14 ̄18]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CBF基因均与低温胁迫响应密切相关ꎬ说明植物中CBF基因在低温信号途径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保守ꎮ本研究为了探索与拟南芥同为十字花科的结球甘蓝作物中CBF基因是否也存在冷诱导特性ꎬ对结球甘蓝全基因组中CBF家族成员进行鉴定ꎬ并分析其编码的蛋白特征㊁基因结构㊁系统发育㊁不同器官/组织表达量以及2ħ低温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等ꎬ挑选出候选低温诱导基因ꎬ为进一步开展BoCBF基因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提供参考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结球甘蓝CBF家族成员鉴定拟南芥AtCBF蛋白氨基酸序列(AtCBF1 ̄AT4G25490㊁AtCBF2 ̄AT4G25470㊁AtCBF3 ̄AT4G25480㊁AtCBF4 ̄AT5G51990)从NCBI数据库获取ꎮ结球甘蓝和大白菜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参考结球甘蓝923[19]和大白菜Chiifu ̄401 ̄42V3.0[20]基因组ꎮ将AtCBF蛋白氨基酸序列用BLASTP分别搜索结球甘蓝和大白菜全基因组序列ꎬ获取候选结球甘蓝BoCBF和大白菜BrCBF蛋白氨基酸序列ꎮ利用Pfam35.0和SMART数据库分析候选BoCBF和BrCBF蛋白的保守结构域ꎬ剔除不含AP2(PF00847)结构域的候选蛋白质ꎬ确定BoCBF和BrCBF家族成员ꎮ1.2㊀BoCBF蛋白理化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采用ProtParam工具分析BoCBF蛋白的理化特751张㊀伟等:结球甘蓝CBF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表达分析征ꎬ包括氨基酸序列长度㊁相对分子质量㊁理论等电点㊁不稳定指数㊁脂肪族氨基酸指数和总平均亲水性等特征ꎮ采用MEGAv7.0.26软件对BoCBF㊁BrCBF和AtCBF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ꎬ选择最大似然法(Bootstrap值设定为1000)绘制系统发育树ꎮ1.3㊀BoCBF基因结构㊁物理位置及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㊀㊀在结球甘蓝923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分别获取BoCBF基因的gDNA和CDS序列ꎬ利用在线工具GSDS2.0(http://gsds.gao ̄lab.org/)绘制外显子 ̄内含子结构图ꎮ根据BoCBF基因的物理位置ꎬ使用MapChartv2.3软件绘制BoCBF基因染色体位置图ꎮ采用在线软件BaCelLo和Plant ̄mPLoc[21 ̄22]对BoCBF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行预测ꎮ1.4㊀CBF基因进化约束值分析和基因组加倍事件发生时间估计㊀㊀通过DnaSPv6软件[23]计算结球甘蓝和拟南芥CBF基因之间的进化约束值(非同义替换率Ka/同义替换率Ks)ꎮ非同义替换率计算公式为非同义替换的SNP数/非同义替换位点数ꎬ同义替换率计算公式为同义替换的SNP数/同义替换位点数ꎮ利用同义替换率来估算结球甘蓝和拟南芥之间全基因组加倍事件发生的时间ꎮ估算公式为加倍事件发生时间(T)=Ks/2λ[拟南芥每年每个同义替换位点发生替换的速率(λ)为1.5ˑ10-8][24]ꎮ1.5㊀不同器官/组织及低温胁迫下BoCBF基因表达量分析㊀㊀选取耐寒结球甘蓝923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为试验材料ꎬ将其种子播种在32孔穴盘中ꎬ放进人工气候室中正常管理ꎬ环境条件设置:白天温度为25ħꎬ光照时间14hꎬ夜晚温度为18ħꎮ待结球甘蓝长至五叶一心ꎬ转移至春化室进行2ħ低温胁迫ꎬ处理不同时间(0h㊁3h㊁6h㊁12h㊁24h)后进行取样ꎬ将叶片放入锡箔纸并立即于液氮中冷冻ꎬ在-80ħ冰箱中保存备用ꎮ选择低温胁迫处理0h㊁6h㊁24h的叶片样品送广州基奥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转录组测序ꎮ此外ꎬ从NCBI的GEO数据库下载了结球甘蓝02 ̄12正常生长条件下7个不同器官/组织(芽㊁愈伤组织㊁花㊁叶㊁根㊁角果和茎)的转录组数据(https://www.ncbi.nlm.nih.gov/geo/query/acc.cgi?acc=GSE42891ꎬGSE42891数据集)用于BoCBF基因不同器官/组织的表达量分析ꎮ以结球甘蓝923基因组作为转录组分析的参考基因组ꎬ以FPKM值来表示结球甘蓝BoCBF基因在不同器官/组织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量ꎬ利用Excel软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ꎬ绘制柱形图ꎮ1.6㊀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㊀㊀将上述保存的低温处理0h㊁3h㊁6h㊁12h㊁24h的叶片样品分别提取植物总RNAꎬ并合成第一链cDNAꎮ参照结球甘蓝923基因组[19]序列ꎬ利用BeaconDesigner7.7软件分别设计BoCBF1㊁BoCBF2a㊁BoCBF3基因和内参基因BoActin2的特异引物序列(表1)ꎮ利用SYBRGreen染料法在罗氏荧光定量PCR仪器上进行PCR反应ꎬ试验采取3次技术重复ꎬ通过2-әәCt计算方法计算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和标准差[25]ꎮ表1㊀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Table1㊀Primersusedforreal ̄time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基因名称㊀㊀正向引物序列(5ᶄң3ᶄ)㊀㊀㊀㊀㊀反向引物序列(5ᶄң3ᶄ)㊀㊀㊀㊀㊀BoCBF1GATTTGGCTCGGTACTTTCCTTCAGCCATACTAGCCAACAAGGBoCBF2aCGAGGAGTTCGCCTTAGAAAATCGTGTCATTAACCTCAGCCTGBoCBF3TACGGATGAACTGAGCAAGCCATATCAGCCAACAAGBoActin2CCAGAGGTCTTGTTCCAGCCATCGTTCCACCACTGAGCACAATGTTAC2㊀结果与分析2.1㊀结球甘蓝CBF家族成员鉴定㊁理化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㊀㊀通过对结球甘蓝和大白菜全基因组数据库BLASTP搜索以及AP2保守结构域的在线验证ꎬ分别鉴定到7个BoCBF蛋白和6个BrCBF蛋白(表2)ꎮBoCB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203~283aaꎬ相对分子质量为2.25ˑ104~3.11ˑ104ꎮBoCBF1㊁BoCBF2a㊁BoCBF2c㊁BoCBF3㊁BoCBF4a㊁BoCBF4b理85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4年第40卷第1期论等电点为4.58~6 14ꎬ为弱酸性蛋白质ꎻBoCBF2b理论等电点为7 63ꎬ为弱碱性蛋白质ꎮ蛋白质的不稳定指数为45 78~68 32ꎬ均超过临界值40ꎮ此外ꎬBoCBF蛋白的脂肪族氨基酸指数为56 78~73 20ꎬ总平均亲水性指数为-0 598~-0 314ꎬ均为亲水性蛋白质ꎮ表2㊀结球甘蓝CBF家族成员理化特征Table2㊀Physical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CBFfamilymembersincabbageCBF家族结球甘蓝CBF基因结球甘蓝CBF蛋白基因编号㊀所在染色体开放阅读框长度(bp)氨基酸长度(aa)相对分子质量理论等电点不稳定指数脂肪族氨基酸指数总平均亲水性指数BoCBF1BolO_8g16590.1染色体87532502.79ˑ1044.8547.9960.20-0.504BoCBF2aBolO_7g56370.1染色体76122032.25ˑ1045.8949.7373.20-0.314BoCBF2bBolO_3g19100.1染色体38522833.11ˑ1047.6349.3666.64-0.412BoCBF2cBolO_3g19080.1染色体36152042.26ˑ1045.7947.7965.69-0.390BoCBF3BolO_8g16610.1染色体88342773.05ˑ1044.5845.7860.69-0.480BoCBF4aBolO_9g40700.1染色体96632202.45ˑ1046.1461.6060.41-0.515BoCBF4bBolO_9g40730.1染色体97112362.53ˑ1045.3268.3256.78-0.598㊀㊀采用MEGAv7.0.26软件对结球甘蓝㊁大白菜和拟南芥17个CBF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图1)ꎮCBF蛋白被分成2个亚组ꎬ亚组Ⅰ包含12个CBF蛋白ꎬ亚组Ⅱ包含5个CBF蛋白ꎮ其中亚组Ⅰ包括5个结球甘蓝CBF蛋白(BoCBF1㊁BoCBF2a㊁BoCBF2b㊁BoCBF2c和BoCBF3)ꎬ4个大白菜CBF蛋白和3个拟南芥CBF蛋白ꎮ亚组Ⅱ包括2个结球甘蓝CBF蛋白(BoCBF4a和BoCBF4b)ꎬ2个大白菜CBF蛋白和1个拟南芥CBF蛋白ꎮ相比拟南芥CBF家族成员ꎬ结球甘蓝和大白菜CBF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ꎮ图1㊀结球甘蓝㊁大白菜和拟南芥CBF蛋白系统发育分析Fig.1㊀PhylogeneticanalysisofCBFproteinsincabbageꎬChinesecabbageandArabidopsisthaliana2.2㊀BoCBF基因结构㊁物理位置及其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㊀㊀BoCBF2b基因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ꎬBoCBF2c基因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ꎬBoCBF1㊁BoCBF2a㊁BoCBF3㊁BoCBF4a和BoCBF4b均只有1个外显子ꎬ没有内含子(图2)ꎮ此外ꎬ本研究还分析了7个BoCBF基因在结球甘蓝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分布ꎬ其中BoCBF2b和BoCBF2c串联分951张㊀伟等:结球甘蓝CBF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表达分析布在3号染色体上ꎬBoCBF2a位于7号染色体上ꎬBoCBF1和BoCBF3串联分布在8号染色体上ꎬBoCBF4a和BoCBF4b串联分布在9号染色体上(图3)ꎮ㊀㊀为了预测BoCBF蛋白亚细胞定位信息ꎬ分别利用BaCelLo和Plant ̄mPLoc工具在线进行预测(表3)ꎮ结果表明ꎬ结球甘蓝BoCBF1㊁BoCBF2a㊁BoCBF2b㊁BoCBF2c㊁BoCBF3和BoCBF4a蛋白均被预测定位于细胞核中ꎬBoCBF4b被预测可能定位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ꎮ图2㊀BoCBF基因外显子 ̄内含子结构图Fig.2㊀Theexon ̄intronstructureofBoCBFgenes图3㊀BoCBF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分布Fig.3㊀PhysicaldistributionofBoCBFgenesonthechromosomes表3㊀BoCBF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Table3㊀SubcellularlocalizationpredictionofBoCBFproteins蛋白质BaCelLo亚细胞定位预测Plant ̄m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BoCBF1细胞核细胞核BoCBF2a细胞核细胞核BoCBF2b细胞核细胞核BoCBF2c细胞核细胞核BoCBF3细胞核细胞核BoCBF4a细胞核细胞核BoCBF4b细胞质细胞质㊁细胞核2.3㊀CBF基因进化约束值分析和基因组加倍事件发生时间估计㊀㊀除AtCBF4与BoCBF4b同源基因对外ꎬ其余6个CBF直系同源基因对的进化约束值(Ka/Ks)均远小于1(0.156~0 294)ꎬ表明进化中CBF基因以纯化选择作用为主(表4)ꎮ在结球甘蓝和拟南芥的直系同源基因对中ꎬ同义替换率为0.490~0 815ꎮ以拟南芥每年每个同义替换位点发生替换的速率(λ)为参考ꎬ利用结球甘蓝和拟南芥的直系同源基因对的同义替换率(Ks)估算ꎬ结球甘蓝和拟南芥之间全基因组加倍事件发生的时间大致发生在1.63ˑ107~06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4年第40卷第1期2.72ˑ107年前ꎮ由表4可知ꎬ相比同源基因AtCBF2ꎬBoCBF2a㊁BoCBF2b㊁BoCBF2c基因可能发生了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WGT)ꎬ且它们的发生时间为1.63ˑ107~1.97ˑ107年前ꎬ这与芸薹族物种与拟南芥进行分化后经历了一次额外的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的时间(1.30ˑ107~1.70ˑ107年前)相符合[26]ꎮ表4㊀结球甘蓝和拟南芥CBF基因进化约束值及基因组加倍事件发生时间预测Table4㊀PredictionofevolutionaryconstraintvaluesandthetimeofwholegenomeduplicationeventsbetweenorthologousCBFgenepairsofcabbageandArabidopsisthaliana直系同源基因对同义替换率非同义替换率进化约束值加倍事件发生时间(年)AtCBF1BoCBF10.6850.1070.1562.28ˑ107AtCBF2BoCBF2a0.5920.1400.2371.97ˑ107BoCBF2b0.5660.1620.2861.89ˑ107BoCBF2c0.4900.1440.2941.63ˑ107AtCBF3BoCBF30.8150.1480.1822.72ˑ107AtCBF4BoCBF4a0.6320.1050.1662.11ˑ107BoCBF4b-0.613--2.4㊀结球甘蓝不同器官/组织及低温胁迫下BoCBF基因表达量分析㊀㊀本研究分析了5个BoCBF基因在结球甘蓝7个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图4)ꎮ其中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在甘蓝多个器官/组织中基本不表达(FPKM<1)ꎬ仅在愈伤组织㊁根和茎中有较低的表达量ꎮBoCBF4a基因仅在愈伤组织㊁根和茎中有中等表达量ꎬBoCBF4b基因在茎中表达量中等ꎬ在根中表达量较高ꎮ图4㊀转录组测序分析结球甘蓝02 ̄12不同器官/组织中BoCBF基因表达量Fig.4㊀TheexpressionofBoCBFgenesindifferentorgans/tissuesofcabbage02 ̄12analyzedbytranscriptomicsequencing㊀㊀本研究还分析了5个BoCBF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图5)ꎬ耐寒结球甘蓝923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2b和BoCBF2c基因的表达量均为0ꎮ在未进行低温处理时(0h)ꎬ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在耐寒结球甘蓝923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的表达量几乎为0ꎬBoCBF4a和161张㊀伟等:结球甘蓝CBF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表达分析BoCBF4b基因表达量较低ꎮ低温胁迫处理0~6hꎬBoCBF1和BoCBF2a基因迅速响应ꎬ表达量上升ꎬ其中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2a基因表达量急剧升高ꎻ低温胁迫6h后至24hꎬ耐寒结球甘蓝923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1和BoCBF2a基因的表达量急剧下降ꎮ此外ꎬ低温胁迫0~24hꎬ耐寒结球甘蓝923中BoCBF4a和BoCBF4b基因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ꎬ说明BoCBF4a和BoCBF4b基因不受低温诱导表达ꎮ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4a和BoCBF4b基因表达量在低温胁迫0~6h下降ꎬ在低温胁迫6h后至24h表达量急剧上升ꎮ㊀㊀根据前期拟南芥响应低温信号途径的研究结果[27]ꎬ可知拟南芥中响应低温胁迫的AtCBF基因家族成员主要为AtCBF1㊁AtCBF2和AtCBF3ꎬ且基因快速响应的时间为低温胁迫0~3hꎮ结合图5的分析结果ꎬ本研究选取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两个不同耐寒性结球甘蓝品种在低温胁迫0h㊁3h㊁6h㊁12h和24h后这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ꎮ如图6所示ꎬ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胁迫3h达到最大值ꎻ耐寒结球甘蓝923中BoCBF2a和BoCBF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胁迫3h达到最大值ꎬBoCBF1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低温胁迫6h达到最大ꎮBoCBF1㊁BoCBF2和BoCBF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ꎬ在24h降至最低ꎮ图5㊀转录组测序分析BoCBF基因在2ħ低温胁迫下的表达量Fig.5㊀ExpressionofBoCBFgenesunder2ħlowtemperaturestressanalyzedbytranscriptomicsequencing3㊀讨论低温对结球甘蓝栽培有较大影响ꎬ产量及品质均受到严重影响ꎮ依赖于CBF(C ̄repeatbindingfac ̄tor)转录因子的ICE1 ̄CBF ̄COR信号转导途径是植物响应低温胁迫信号的重要途径之一[7 ̄8]ꎮ此外ꎬ拟南芥㊁大麦㊁玉米㊁水稻㊁小麦㊁葡萄和番茄等作物CBF基因的功能已经被广泛研究[10ꎬ16 ̄18ꎬ28 ̄30]ꎮ本研究探究了与拟南芥同属十字花科的结球甘蓝BoCBF基因的低温诱导特性ꎬ对进一步解析BoCBF基因响应低温胁迫具有重要的意义ꎮAtCBF1㊁AtCBF2和AtCBF3基因串联排列在拟南芥4号染色体上ꎮ在结球甘蓝中ꎬ仅BoCBF1和BoCBF3串联排列在8号染色体上ꎬBoCBF2a位于7号染色体ꎬBoCBF2b和BoCBF2c串联分布在3号染色体上ꎮ推测结球甘蓝中与拟南芥AtCBF2同源的BoCBF2基因发生了基因复制或丢失现象ꎬ导致加倍后的BoCBF2a㊁BoCBF2b㊁BoCBF2c基因与BoCBF1和BoCBF3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ꎮ此外ꎬ研究发现除BoCBF2b和BoCBF2c含有内含子序列外ꎬ其他26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4年第40卷第1期图6㊀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2ħ低温胁迫下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相对表达水平Fig.6㊀TherelativeexpressionlevelsofBoCBF1ꎬBoCBF2aꎬandBoCBF3under2ħlowtemperaturestressanalyzedbyreal ̄timefluores ̄cencequantitativePCRBoCBF基因与拟南芥AtCBF基因结构一致ꎬ均无内含子结构ꎬ表明CBF基因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ꎮ与BoCBF2a基因结构相比ꎬ发生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后形成的BoCBF2b和BoCBF2c基因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异ꎬ出现了较长的内含子序列ꎬ导致其基因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ꎮ拟南芥中AtCBF1㊁AtCBF2和AtCBF3基因不依赖ABA信号转导ꎬ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ꎬ是低温诱导的关键基因[7 ̄8]ꎮ本研究发现结球甘蓝923和D9中BoCBF1㊁BoCBF2a㊁BoCBF3㊁BoCBF4a和BoCBF4b基因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ꎬ而结球甘蓝923和D9中BoCBF2b㊁BoCBF2c被发现不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ꎮ其中ꎬ结球甘蓝D9中BoCBF4a和BoCBF4b基因在低温处理6h后至24h时表达量上升ꎬ可能是由于受到节律调节或者光调控的影响ꎮ结合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ꎬ耐寒结球甘蓝923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2a基因响应低温胁迫诱导最为迅速ꎬ其次是BoCBF1和BoCBF3ꎮ本研究还发现在耐寒结球甘蓝923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受低温胁迫诱导后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ꎬ仅表达水平出现高低的差异ꎮ综上所述ꎬ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基因调控结球甘蓝响应低温胁迫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ꎮ参考文献:[1]㊀杨丽梅ꎬ方智远ꎬ庄㊀木ꎬ等. 十二五 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ꎬ2016(11):1 ̄6.[2]㊀CHINNUSAMYVꎬZHUJꎬZHUJK.Coldstressregulationofgeneexpressioninplants[J].TrendsinPlantScienceꎬ2007ꎬ12(10):444 ̄451.[3]㊀徐㊀磊ꎬ林碧英ꎬ林义章.春化作用与甘蓝类蔬菜的生育障碍(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ꎬ2002ꎬ31(4):73 ̄76. [4]㊀张㊀伟ꎬ余方伟ꎬ李建斌ꎬ等.甘蓝蔗糖合成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响应低温胁迫表达模式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ꎬ2021ꎬ49(2):24 ̄32.[5]㊀山㊀溪ꎬ秦文斌ꎬ张振超ꎬ等.低温对结球甘蓝幼叶氮代谢活性及光合色素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ꎬ2019ꎬ50(12):2728 ̄2733.[6]㊀蔡㊀青ꎬ李成琼ꎬ司㊀军.结球甘蓝耐寒性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ꎬ2009(2):1 ̄3.[7]㊀TANGKꎬZHAOLꎬRENYꎬetal.ThetranscriptionfactorICE1functionsincoldstressresponsebybindingtothepromotersofCBFandCORgenes[J].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ꎬ2020ꎬ62(3):258 ̄263.[8]㊀DINGYꎬSHIYꎬYANGS.Advancesandchallengesinuncove ̄ringcoldtoleranceregulatorymechanismsinplants[J].NewPhy ̄tologistꎬ2019ꎬ222(4):1690 ̄1704.[9]㊀GILMOURSJꎬZARKADGꎬSTOCKINGEREJꎬetal.Lowtem ̄peratureregulationoftheArabidopsisCBFfamilyofAP2transcrip ̄tionalactivatorsasanearlystepincold ̄inducedCORgeneexpres ̄sion[J].ThePlantJournalꎬ1998ꎬ16(4):433 ̄442.[10]LIUQꎬKASUGAMꎬSAKUMAYꎬetal.Twotranscriptionfac ̄torsꎬDREB1andDREB2ꎬwithanEREBP/AP2DNAbindingdo ̄mainseparatetwo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pathwaysindrought ̄andlow ̄temperature ̄responsivegeneexpressionꎬrespectivelyꎬinArabidopsis[J].ThePlantCellꎬ1998ꎬ10(8):1391 ̄1406. [11]HAAKEVꎬCOOKDꎬRIECHMANNJLꎬetal.Transcriptionfac ̄torCBF4isaregulatorofdroughtadaptationinArabidopsis[J].PlantPhysiologyꎬ2002ꎬ130(2):639 ̄648.[12]JIAYꎬDINGYꎬSHIYꎬetal.ThecbfstriplemutantsrevealtheessentialfunctionsofCBFsincoldacclimationandallowthedefi ̄nitionofCBFregulonsinArabidopsis[J].NewPhytologistꎬ2016ꎬ212(2):345 ̄353.[13]ZHAOCꎬZHANGZꎬXIESꎬetal.MutationalevidenceforthecriticalroleofCBFtranscriptionfactorsincoldacclimationinAra ̄361张㊀伟等:结球甘蓝CBF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㊁BoCBF2a和BoCBF3表达分析bidopsis[J].PlantPhysiologyꎬ2016ꎬ171(4):2744 ̄2759. [14]JAGLOKRꎬKLEFFSꎬAMUNDSENKLꎬetal.ComponentsoftheArabidopsisC ̄repeat/dehydration ̄responsiveelementbindingfactorcold ̄responsepathwayareconservedinBrassicanapusandotherplantspecies[J].PlantPhysiologyꎬ2001ꎬ127(3):910 ̄917. [15]HSIEHTHꎬLEEJTꎬYANGPTꎬetal.HeterologyexpressionoftheArabidopsisC ̄repeat/dehydrationresponseelementbindingfactor1geneconferselevatedtolerancetochillingandoxidativestressesintransgenictomato[J].PlantPhysiologyꎬ2002ꎬ129(3):1086 ̄1094.[16]CHOIDWꎬRODRIGUEZEMꎬCLOSETJ.BarleyCbf3genei ̄dentificationꎬexpressionpatternꎬandmaplocation[J].PlantPhys ̄iologyꎬ2002ꎬ129(4):1781 ̄1787.[17]QINFꎬSAKUMAYꎬLIJꎬetal.CloningandfunctionalanalysisofanovelDREB1/CBFtranscriptionfactorinvolvedincold ̄re ̄sponsivegeneexpressioninZeamaysL[J].PlantandCellPhysi ̄ologyꎬ2004ꎬ45(8):1042 ̄1052.[18]DUBOUZETJGꎬSAKUMAYꎬITOYꎬetal.OsDREBgenesinriceꎬOryzasativaL.ꎬencodetranscriptionactivatorsthatfunctionindrought ̄ꎬhigh ̄salt ̄andcold ̄responsivegeneexpression[J].ThePlantJournalꎬ2003ꎬ33(4):751 ̄763.[19]GUONꎬWANGSꎬGAOLꎬetal.GenomesequencingshedslightonthecontributionofstructuralvariantstoBrassicaoleraceadiver ̄sification[J].BMCBiologyꎬ2021ꎬ19(1):93.[20]CHENHꎬWANGTꎬHEXꎬetal.BRADV3.0:anupgradedBrassicaceaedatabase[J].NucleicAcidsResearchꎬ2022ꎬ50:1432 ̄1441.[21]PIERLEONIAꎬMARTELLIPLꎬFARISELLIPꎬetal.BaCelLo:abalancedsubcellularlocalizationpredictor[J].Bioinformaticsꎬ2006ꎬ22(14):e408 ̄e416.[22]CHOUKCꎬSHENHB.Plant ̄mPLoc:atop ̄downstrategytoaug ̄mentthepowerforpredictingplantproteinsubcellularlocalization[J].PLoSOneꎬ2010ꎬ5(6):e11335.[23]ROZASJꎬFERRER ̄MATAAꎬSÁNCHEZ ̄DELBARRIOJCꎬetal.DnaSP6:DNAsequencepolymorphismanalysisoflargedatasets[J].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ꎬ2017ꎬ34(12):3299 ̄3302.[24]KOCHMAꎬHAUBOLDBꎬMITCHELLOLDSTꎬetal.Compara ̄tiveevolutionaryanalysisofchalconesynthaseandalcoholdehy ̄drogenaselociinArabidopsisꎬArabisꎬandrelatedgenera(Brassi ̄caceae)[J].MolecularBiologyEvolutionꎬ2000ꎬ17(10):1483 ̄1498.[25]LIVAKKJꎬSCHMITTGENTD.Analysisofrelativegeneexpres ̄siondatausingreal ̄timequantitativePCRandthe2-әәCtmethod[J].Methodsꎬ2001ꎬ25(4):402 ̄408.[26]CHENGFꎬMANDAKOVATꎬWUJꎬetal.Decipheringthedip ̄loidancestralgenomeofthemesohexaploidBrassicarapa[J].ThePlantCellꎬ2013ꎬ25(5):1541 ̄1554.[27]SHIYꎬDINGYꎬYANGS.Coldsignaltransductionanditsinter ̄playwithphytohormonesduringcoldacclimation[J].PlantandCellPhysiologyꎬ2015ꎬ56(1):7 ̄15.[28]MORRANSꎬEINIOꎬPYVOVARENKOTꎬetal.ImprovementofstresstoleranceofwheatandbarleybymodulationofexpressionofDREB/CBFfactors[J].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ꎬ2011ꎬ9(2):230 ̄249.[29]ZHANGXꎬFOWLERSGꎬCHENGHꎬetal.Freezing ̄sensitivetomatohasafunctionalCBFcoldresponsepathwayꎬbutaCBFreg ̄ulonthatdiffersfromthatoffreezing ̄tolerantArabidopsis[J].ThePlantJournalꎬ2004ꎬ39(6):905 ̄919.[30]XIAOHꎬSIDDIQUAMꎬBRAYBROOKSꎬetal.ThreegrapeCBF/DREB1genesrespondtolowtemperatureꎬdroughtandab ̄scisicacid[J].PlantꎬCell&Environmentꎬ2006ꎬ29(7):1410 ̄1421.(责任编辑:成纾寒)46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4年第40卷第1期。

甘蓝OguCMS花药败育特征及转录组分析

甘蓝OguCMS花药败育特征及转录组分析

甘蓝OguCMS花药败育特征及转录组分析甘蓝OguCMS花药败育特征及转录组分析植物的繁殖过程对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至关重要。

在许多作物中,包括甘蓝,雄花的花药败育(CMS,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CMS植株中,雄蕊退化,导致花粉产生量显著减少或完全缺失,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授粉和繁殖。

虽然甘蓝OguCMS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杂交育种中,但其花药败育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本文通过分析甘蓝OguCMS的花药败育特征及转录组数据,揭示了其背后的转录调控网络和关键基因。

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的有性生殖过程相比,甘蓝OguCMS的花药在形态上出现显著退化的特征。

正常花蕾中的花药通常由四个药隔和四对花丝组成,而OguCMS的花药则只能发育出一对退化的药隔和一对不完全形成的花丝。

这种花药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无法正常产生可授粉的花粉。

此外,OguCMS的花粉粒形态异常,表面纹饰减少,大小不均匀。

综上所述,甘蓝OguCMS的花药败育是由于雄蕊的结构缺陷和花粉形态异常所致。

为了揭示甘蓝OguCMS花药败育的分子机制,我们使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了OguCMS花药和正常花药的基因表达谱。

通过对比两者的基因表达差异,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与花药发育和花粉生产相关的基因。

其中,一些基因在OguCMS中显著下调,包括多种转录因子和信号传导分子。

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花药败育的调控网络,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雄蕊的发育和花粉的产生。

在转录组数据中,我们还发现了一批与能源代谢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在OguCMS中显著上调。

这表明OguCMS植株在花药败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以维持雄蕊的发育和花药的分裂。

此外,一些与细胞壁合成和修饰相关的基因也被发现在OguCMS中显著上调,这可能与花药细胞壁的改变和退化有关。

通过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分析,我们确定了一些关键基因和通路,例如细胞壁代谢途径、激素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调控网络。

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分子鉴定

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分子鉴定

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分子鉴定摘要:根据Genebank中orf224和orfl38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特异引物,对2个甘蓝不育材料PM、QM的mtDNA进行PCR扩增。

试验结果表明,orfl38特异引物对2个不育材料的mtDNA扩增出350 bp大小的清晰条带;不育材料的特异片段与萝卜Ogu CMS所具有的Ogu orfl38基因同源度达92.55%,长度均为297 bp,因此,初步推断2个不育材料是Ogura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关键词: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鉴定中图分类号:S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547(2015)08-0008-04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_),属十字花科芸薹属,为一种重要的蔬菜类作物。

由于不结球白菜杂种优势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外主要推广的品种大多数为Fi代。

不结球白菜杂种一代过去主要采用自交不亲和系繁殖,但繁殖成本较高,且亲本生活力易下降,制种时杂交率很难达到100%,容易出现假杂种;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不仅亲本繁殖容易、杂种一代纯度高,而且有利于新品种的自身保护。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一种不能产生有活力花粉的母性遗传现象,是由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引起的。

CMS相关基因产生一种新的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破坏线粒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花粉败育,研究证明,高等植物CMS与其线粒体基因密切相关。

目前比较常见的不育类型主要有波里马不育胞质(Pol CMS)、萝卜不育胞质(Ogu CMS)和甘蓝型油菜不育胞质(Nap CMS)等。

芸薹属中波里马不育胞质、萝卜不育胞质研究较多,二者利用比较广泛。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均与线粒体基因变异有关,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重要基因和未知片段重组形成的开放读码框(ORF)。

人们在分子鉴定方面对不育类型进行了研究,可以有效区分CMS类型。

张德双等利用orfl38引物证实了所获得的白菜CMS96胞质不育系mtDNA的特异序列与Ogu CMS有高度同源,为Ogu CMS不育类型。

甘蓝型油菜CBF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甘蓝型油菜CBF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12): 2394 2406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1.04259甘蓝型油菜CBF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解盼1,4刘蔚1康郁1华玮1钱论文1,2,3官春云1,2,3,*何昕1,2,3,*1湖南农业大学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长沙 410128; 2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南长沙 410128; 3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 湖南长沙 410128; 4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胁迫因子, ICE1 (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1)–CBF (C-repeat(CRT)-binding factors)–COR (cold responsive)在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信号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探究CBF(C-repeat-binding factors)基因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中的进化以及在低温胁迫应答反应中的功能, 本研究以4个拟南芥CBF基因为基础序列, 鉴定出11个甘蓝型油菜、6个白菜和5个甘蓝CBF基因, 并对它们的分子特性、蛋白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树、基因结构及基因染色体分布、甘蓝型油菜CBF基因组织表达模式以及不同逆境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在11个甘蓝型油菜CBF基因中, 可分为亚组I (CBF1/2/3)和亚组II (CBF4) 2个亚组。

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 所有甘蓝型油菜CBF基因受低温诱导表达, 其中亚组Ib的4个基因对冷胁迫响应迅速且持续时间长, 亚组II中2个基因对冷胁迫响应表达较弱, 但它们在根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叶片, 并且参与盐胁迫和渗透胁迫响应; 甘蓝型油菜中CBF基因家族对冻害响应更强烈, 其中亚组I中的BnaA08g30930D、BnaCnng49280D、BnaAnng34260D、BnaC07g39680D和亚组II中BnaA10g07630D、BnaC09g28190D对冻害响应尤为显著。

结球甘蓝BoLH01和BoLH0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结球甘蓝BoLH01和BoLH0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4, 40(8): 1371 1379/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4.01371结球甘蓝BoLH01和BoLH0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张林成1高启国1,*蒲全明1任雪松1刘豫东1朱利泉2王小佳11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 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6;2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重庆 400716摘要: bHLH类转录因子在植物叶片形态建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通过结球甘蓝转录组数据分析, 筛选出莲座期和结球期的茎尖间与叶片间均显著差异表达的2个bHLH类转录因子, 命名为BoLH01和BoLH02基因, 获得了2个基因的编码序列, 其中BoLH01基因CDS全长为966 bp、编码321个氨基酸; BoLH02基因CDS全长870 bp、编码289个氨基酸; 序列分析表明BoLH01和BoLH02分别与拟南芥AtbHLH18和AtbHLH19氨基酸同源相似性最高, 达81%和74%, 均具典型bHLH结构域特点和完全保守的13E-16R和9H-13E-17R以及Leu23对应的关键氨基酸位点; 分子进化上BoLH01、BoLH02与AtTCP2/3/4/10/24亲缘关系较近, 与AtTCP9/11/14/15较远; 转录组和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oLH01和BoLH02在平展的莲座叶中表达量较低, 在卷曲的球叶中高量表达; 序列分析BoHB7、BoHB12和BoILL6的ATG上游均包含能被bHLH功能域识别的E-box序列, 对BoHB7、BoHB12和BoILL6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三者与BoLH01和BoLH02在不同时期叶片中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 说明BoLH01和BoLH02可能通过正向调控BoHB7、BoHB12、BoILL6基因的表达来参与甘蓝叶片卷曲的调控。

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种BAC末端重复序列分析

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种BAC末端重复序列分析

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种BAC末端重复序列分析关键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亲本种;BAC末端;重复序列BAC End Repeat Sequence Analysis of Brassica napus and Its Parental SpeciesAbstract: The repeat sequences’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 GC content in BAC end sequences of Brassica species and its parental species Brassica napus, B. rapa, B. oleracea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proportion of BAC and repeat sequences in B. napus, B. rapa, B. oleracea was 18.98%, 19.37%, 19.45%, respectively. The repeat sequences in BAC end of the three speci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6 types of retrotransposon, transposon, miRNAs, microsatellite, simple sequence repeat and low complexity sequence, among which retrotransposon contributed to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nd the ratio of rDNA in B. napu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species.Key words: Brassica napus; parental species; BAC end; repeat sequence1935年日本学者总结前人的实验结果,并在细胞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禹氏三角假说[1],认为芸薹属栽培种包括3个二倍体基本种:白菜(Brassica rapa,AA,2n=20)、甘蓝(B. oleracea,CC,2n=18)和黑芥(B. nigra,BB,2n=16),以及3个四倍体复合种:甘蓝型油菜(B. napus,AACC,2n=38)、芥菜型油菜(B. juncea,AABB,2n=36)和埃塞俄比亚芥(B. carinata,BBCC,2n=34),其种间关系如图1所示:尽管前人对甘蓝型油菜、白菜和甘蓝3个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了许多基于细胞学、遗传学的比较分析,但由于基因组测序成本的限制,很少有直接大规模利用3个基因组的序列进行比较生物学分析的报道。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s,BAC)文库的构建对于基因组的测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AC克隆载体一般可以插入100~300 kb的外源基因组片段[2]。对每个插入的外源基因组序列进行末端测序可得BAC末端序列,每个末端序列的长度约为500 bp。本研究利用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种白菜和甘蓝的BAC末端序列,对其所含重复序列的组成和比例、GC含量进行了初步的比较。1材料与方法1.13个物种BAC末端序列信息来源及概况甘蓝型油菜的BAC末端序列主要来源于中英合作测序项目(BBSRC-funded UK-China),所测的品种是Brassica napus“Tapidor”,共有73 728个BAC,测序所用的载体为pBAC/SACB1,所用的酶是HindⅢ,共得到了93 165条BAC末端序列,均以JBnB命名。白菜和甘蓝的BAC末端序列均来源于GenBank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Brassica rapa BAC-end和Brassica oleracea BAC-end。白菜的BAC末端序列主要来自3个BAC文库,KBrH、KBrB和KBrS,分别含有56 483、50 688、14 256个BAC,测序所用的酶分别是HindⅢ、BamHⅠ、BamHⅠ,KBrH文库和KBrB文库的载体均是pCUGIBACI,所测的品种均是Brassica rapa,sub.pekinensis,var. Chiifu-401,得到的白菜BAC末端序列共198 490条;甘蓝的BAC末端序列来自JBo文库,共包含33 792个BAC,测序所用的载体为pBiBAC2,酶是HindⅢ,所测品种为Br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1.2BAC末端序列分析方法1.2.1载体序列和其他污染序列的去除用SeqClean(/tgi/software/)修正序列中载体及一些低质量或者低复杂度序列的脚本,所用到的关于污染的数据库来自ftp:///pub/UniVec/,下载后先用formatdb工具格式化后被Seqclean 使用。1.2.2重复序列的分析用RepeatMasker软件(/RMDownload.html)分析BAC末端序列含有的重复序列,重复序列库从网站/accountservices/register.php下载。2结果与分析2.13个物种BAC末端序列基本信息本研究分析的甘蓝型油菜BAC末端序列的碱基数占其全基因组的1/24,白菜BAC末端的碱基数约占其全基因组的1/3,甘蓝BAC末端的碱基数约占其全基因组的1/9(表1)。从GC含量来看,甘蓝型油菜和白菜的相似性较大,即甘蓝型油菜的AACC基因组多呈现出AA基因组的特征。对3个物种的BAC末端序列长度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甘蓝型油菜和白菜的BAC末端序列在长度分布上都出现了1个以上的峰值,而甘蓝的长度分布呈现较好的正态分布。造成多峰值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内切酶或不同的批次测序,也有可能是人为的操作误差。从BAC末端长度(最小/最大/平均长度)来看,甘蓝型油菜和甘蓝的相似性较大,多呈现CC基因组特征,但是由于测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可能不能代表基因组结构之间的真正关系。2.23个物种BAC末端重复序列分析结果甘蓝型油菜的BAC末端序列共有9 338 370 bp的碱基被检测为重复序列,占全部BAC序列的18.98%。白菜的BAC末端序列共有29 934 706 bp的重复序列,占全部BAC序列的19.37%。甘蓝的BAC末端序列有13 028 006 bp为重复序列,占全部BAC序列的19.45%。3个物种的重复单元都可分为6大类:反转座子(Retroelements)、转座子(DNA transposons)、小RNA(small RNA,rDNA)、微卫星(Satellites)、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repeats)和低复杂度序列(Low complexity)(表2)。对3个物种的重复序列分布进行比较,发现在6大类序列中反转座子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包括了最常见的重复家族Gypsy和Copia(可编码反转录酶或整合酶),其次为小RNA(rDNA)序列。这表明了3个物种(AACC、AA、CC)基因组在成分上的相似性。但是3个物种不完全相同的重复序列比例显示了3个物种间的差异。白菜和甘蓝的重复序列占p研究表明,分析一个物种的BAC末端序列也是研究一个物种基因组特性的好方法,研究的准确性在于所测序的BAC末端是从BAC文库中随机挑选的,BAC末端序列已经被认为是高特异性的序列标记[3]。由于BAC末端对整个基因组的代表性作用,也有很多科学家用BAC末端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4]。本研究所用的甘蓝型油菜末端序列有93 165条,总碱基数为49 182 844 bp,约占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的1/24。虽然用于分析的BAC末端序列条数是有限的,对整个基因组的覆盖率也是有限的,但从理论上来说其在基因组是随机分布的,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其基因组的特征。GC含量是一个基因组的重要特征。甘蓝型油菜、白菜和甘蓝的BAC末端序列GC含量分别是40.8%、40.5%和38.5%,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基因组的GC 含量是42.7%。植物基因组都含有大量的转座元素(TE),比如转座子、反转座子等。在本研究中,甘蓝型油菜、白菜、甘蓝的TE含量分别是11.39%、13.42%、14.12%。其中两种重要而且含量较高的反转座子Gypsy与Copia在3个物种中的比例分别是1∶1.05、1∶2.01、1∶1.53,其在拟南芥中是1∶1[5,6],水稻(Oryza sativa)中为2∶1[7,8],苹果(Malus pumila)中是1∶3[9]。En-Spm转座子是一类自主型转座系统,在白菜中含量很高,而在甘蓝中,LINEs 和Hobo-Activator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物种,其中Hobo-Activator最早是科学家在调查猴的DNA转座子时发现的超家族,并戏称为“太空侵略者”。对于甘蓝型油菜中的两类rDNA,SSU_rRNA_Ath 2007年作为植物界编码rRNA的基因收录在repeatmasker的repbase中,序列来源是拟南芥18 S rRNA。LSU_rRNA_Ath是同一时间收录进来的拟南芥5.8 S rRNA。有研究表明很多异源多倍体中的核rDNA 存在同步进化现象(指个体或者种群内基因的重复单位之间发生随机而定向纯合的进化方式),如Wenden等[10]对棉属的5个四倍体种(AADD基因组)及二倍体亲本种(AA或DD)的18 S rDNA基因的ITS区和5.8 S rDNA区域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的二倍体、四倍体只有单一的序列,不存在基因座多态性,说明二倍体、四倍体ITS区重复单位间的序列杂合性很低或不存在,它们之间已经接近或完全纯合[10]。但是对芸薹属的多倍体复合体的研究结果却相反,Waters等[11]对6个栽培种B. rapa(AA)、B. nigra(BB)、B. oleracea(CC)、B. juncea(AABB)、B. carianta(BBCC)、B. napus(AACC)的研究发现多倍体种同时具有两个二倍体祖先种的rDNA重复序列,而且在B. napus和B. juncea中,两个亲本rDNA序列的摩尔数相等,表明这些多倍体中rDNA未发生同步进化。本研究中甘蓝型油菜rDNA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物种中该重复元素含量,很好地佐证了该结论。参考文献:[1] NAGAHARU U. Genome analysis in Brassic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xperimental formation of B. napus and peculiar mode of fertilization[J]. Japan JBot,1935(7):389-452.[2] CHO K,O'NEILL C M,KWON S J,et al. Sequence-leve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rassica napus genome around two stearoyl-ACP desaturase loci[J]. The Plant Journal,2010,61(4):591-599.[3] ZHAO S,SHATSMAN S,AYODEJI B,et al. Mouse BAC ends quality assessment and sequence analyses[J]. Genome Research,2001,11(10):1736-1745.[4] DATEMA E,MUELLER L,BUELS R,et al. Comparative bac e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omato and potato reveals overrepresentation of specific gene families in potato[J]. BMC Plant Biology,2008,8(1):34.[5] Arabidopsis sequence(ftp:///home/tair/Sequences/)[DB/OL].[6] BEV AN M,WALSH S. The Arabidopsis genome: A foundation for plant research[J]. Genome Research,2005,15(12):1632-1642.[7] FENG Q,ZHANG Y,HAO P,et al.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rice chromosome 4[J]. Nature,2002,420(6913):316-320.[8] GOFF S A,RICKE D,LAN T H,et al.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J]. Science,2002, 296(5565):92-100.[9] HAN Y,CHAGN D,GASIC K,et al. BAC-end sequence-based SNPs and Bin mapping for rapid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genetic maps in apple[J]. Genomics,2009,93(3):282-288.[10] WENDEL J F,SCHNABEL A,SEELANAN T. Bidirectional interlocus concerted evolution following allopolyploid speciation in cotton(Gossypiu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5,92(1):280-284.[11] WATERS E R,SCHAAL B A. Biased gene conversion is not occurring among rDNA repeats in the Brassica triangle[J]. Genome,1996,39(1):150-154.。

甘蓝型油菜株高QTL定位及主效QTL区间候选基因预测

甘蓝型油菜株高QTL定位及主效QTL区间候选基因预测

甘蓝型油菜株高QTL定位及主效QTL区间候选基因预测姜成红;耿鑫鑫;魏文辉;姜慧芳【摘要】为了研究油菜株高的遗传基础,以2个甘蓝型油菜株系DH-7-9(矮杆)×DH-G-42(高杆)杂交后代连续自交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90个家系)为材料,在西宁和武汉2种环境下进行株高性状鉴定,结果显示,该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株高表现连续变异并且符合正态分布.利用前期构建的遗传连锁图,结合2种环境下株高性状鉴定数据,采用WinQTLcart 2.5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在2种环境下共检测到11个与株高性状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7%~10.45%.在A10连锁群上,主效QTL(qPH-X-A10或qPH-W-A10)在两环境下可重复检测到,可解释10.24%~ 10.45%的表型变异.将156个拟南芥株高基因与该主效QTL置信区间对应的油菜基因组上的723个基因进行同源比较分析,在主效QTL区域内预测到2个株高候选基因BnaA10g07740D 和BnaA10g12020D,其对应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分别为A TGA20ox2、GA5/ATGA20ox1和STA1,均与拟南芥株高相关.%For studying the genetic basis controlling the plant height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190 line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dwarf B.napus line DH-7-9 and a tall B.napus line DH-G-42 constructed by selfing fo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was used as material.This population was grown in Xining and Wuhan.The plant heights of individual lines were measured.The QTLs of plant height were detected using the genetic map constructed before by the complex interval graph method (CIM) of WinQTLcart 2.5 software under two environ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11 putative QTLs for plant height were detectedunder two environments,each of them explained 1.17%-10.45% of phenotypic variation.In linkage group A10,one major QTL(qPH-X-A10 or qPH-W-A10) was identified under two environments repeatedly,explaining 10.24%-10.45%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We collected 156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plant height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then searched the genomic reg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major QTL confidence interval to screen the possible candidate genes in B.napus.Two candidategenes,BnaA10g07740D and BnaA10g12020D,associated with plant height were founded.They had three ortholcgous genesATGA20ox2,GA5/ATGA20ox1 and STA1,all involving in plant height differentiation of A.thaliana.【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6)008【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株高;QTL定位;候选基因【作者】姜成红;耿鑫鑫;魏文辉;姜慧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油菜(Brassica napus)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也是我国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我国油菜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1]。

甘蓝是雌雄同株植物.研究人员培育...

甘蓝是雌雄同株植物.研究人员培育...

11.⽢蓝是雌雄同株植物.研究⼈员培育了体细胞含有两种外源抗⾍基因(分别⽤A和B表⽰)的转基因⽢蓝.体细胞含两种抗⾍基因的⽢蓝表现为强抗⾍,含⼀种抗⾍基因的植株表现为弱抗⾍,没有抗⾍基因的植株不抗⾍(普通⽢蓝).实验室转基因获得⼀株强抗⾍植株,甲⼄丙三位同学认为这两种基因在染⾊体上的整合位点存在如图所⽰的情况(细胞中只有2个抗⾍基因,不考虑染⾊体的交叉互换).请设计实验并分析可能的结果.I实验步骤:转基因⽢蓝与普通⽢蓝杂交.II预期结果及结论:如果⼦代均为弱抗⾍植株,则这两种基因在染⾊体上的整合位点如甲图所⽰.如果⼦代中有$\frac{1}{2}$为强抗⾍,$\frac{1}{2}$为不抗⾍,则这两种基因在染⾊体上的整合位点如⼄图所⽰.如果⼦代中有$\frac{1}{4}$为强抗⾍,有$\frac{1}{2}$为弱抗⾍,有$\frac{1}{4}$为不抗⾍,则这两种基因在染⾊体上的整合位点如丙图所⽰.分析 1、基因⼯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的基因导⼊受体细胞;④⽬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对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定的独⽴性;⽣物体在进⾏减数分裂形成配⼦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体的分开⽽分离,分别进⼊到两个配⼦中,独⽴地随配⼦遗传给后代.3、基因⾃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由组合是互不⼲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由组合.解答解:要判断⽬的基因插⼊的位点,可将转基因⽢蓝与普通⽢蓝杂交.(1)甲与普通⽢蓝杂交,⼦代均为弱抗⾍植株;(2)⼄与普通⽢蓝杂交,⼦代中有$\frac{1}{2}$为强抗⾍,$\frac{1}{2}$为不抗⾍;(3)丙与普通⽢蓝杂交,⼦代中有$\frac{1}{4}$为强抗⾍,有$\frac{1}{2}$为弱抗⾍,有$\frac{1}{4}$为不抗⾍.故答案为:转基因⽢蓝与普通⽢蓝杂交⼦代均为弱抗⾍植株⼦代中有$\frac{1}{2}$为强抗⾍,$\frac{1}{2}$为不抗⾍⼦代中有$\frac{1}{4}$为强抗⾍,有$\frac{1}{2}$为弱抗⾍,有$\frac{1}{4}$为不抗⾍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要求考⽣识记基因⼯程的原理及具体操作步骤;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进⾏准确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的进化和功能研究以及甘蓝抗逆分子育种具有
重要 意义 。 本研 究利用 比较基 因组学 的方 法 , 甘蓝 基 从
因 组 中 鉴 定 出 两 个 C L 基 因 , 别 命 名 为 B 分
踟 C 1 B C L 。并对 这两个基 因预测编码 的 砚 和 oB2
感受器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激酶 CP IK构成 C L B
式植 物拟南芥 和单 子 叶模 式植 物 水稻 基 因组 中,
和生理 水平上 响应 的精 细调控 机制 。许 多研究 表
C L基 因家 族 均 含 有 l 成 员 ’ B O个 。关 于 C L B 的研究 , 在拟南芥 中较 为详 尽¨ ̄, ,-,]在 豆 3.1 11 , 5 0 36 6 类 、 稻 、 米 、 树 、 粱 和 大 白菜 中 也 有 研 水 玉 杨 高 究 J , 些研 究 均 表 明 ,B 这 C L基 因 在植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I 甘蓝 C L基 因的鉴定 和结 构特征 分析 . B
以和 A CP 2 tIK 3互作 , 调节钾离子转运载体 H T K1 的功 能 .J 】。据此 推 断 ,o B I和 B C L 6 BC L o B 2在 钾 的吸收和干旱 等逆境响应 以及 A A信号转导过 B
蛋 白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一 致 性 为 9 % ; o B 2与 6 BC L AC L tB 1的核苷 酸 序 列 一 致 性 分 析利用 M G 4 1来构建进 化树, E A. 采用 B os a s—N iho iig方 法 , ot r t t e b r o n tp e g Jn 重复 5 0次 0

步研 究 它们在 甘蓝 逆境 响应过程 中的功能 提供
参考。
遗传 进 化 分 析 ( 2 图 )表 明, o B 1和 BC L BC L o B 2与拟南 芥 的 C L B 1和 C L B 9关 系较 近 , 分 布在 一 个 同 源群 中 。序 列 分 析 表 明 , o B 1与 BC L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 1 。: 0 13 8一l O
S a dn gi l rl c n e h n ogA r ut a Si cs c u e
两个 甘蓝 C L基 因的基 因组 解析 B
陈 伟 范 华 , 贤娴。李利斌 王淑芬h , 刘 , ,
( .山东省农业科学 院蔬菜研究所/ 1 山东省设施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 室/ 国家蔬菜改 良中心 山东分中心 ,
关键词 : 甘蓝 ; B C L基 因; 因结构 ; 基 进化 ; 顺式元 件
中 图分 类 号 :7 4 Q 5 文 献 标 识 号 : A 文 章 编 号 :0 1 4 4 (0 1 0 — 0 8 0 10 — 92 2 1 ) 3 0 0 — 3
Ge o i n m c Anay i f Two CBL n s o a sc lt c 口 l ss o Ge e fBr s ia 0 eI e 口
C L基 因序列 , 对鉴 定 出 的 C L基 因进 行进 化 B 并 B 分 析 , 启动 子 序列 中 的顺 式 元 件 进行 预 测 。遗 对
蛋 白的氨基 酸 序 列一 致 性 为 8 % ; B C L 9 而 o B 2与 AC L tB 9的核苷 酸 序 列 一 致 性 为 9 % ,二 者 编 码 0
物应 答 干 旱 、 碱 、 温 逆境 胁 迫 中具 有 重 要 功 盐 低 能 。但在 十字 花 科 蔬 菜甘 蓝 中关 于 C L的研 究 B
还未见报 道 。而 甘蓝是我 国乃至世 界性 的重要 蔬
明 , 种逆境胁 迫作用 于植 物细胞 , 各 首先 引发细胞 内钙离 子浓度 的改变 。钙 离子浓度 在时空上 的变
运算 。 蛋 白 结 构 分 析 通 过 Pat et eSa l s Fa r cn nP u
( t / pa t .e o i . ud e e u/ t l e— ht / l s gn m c p ru .d hm /fa p: np s
te ur
_
蛋 白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一 致 性 为 8 % 。 这 说 明 9
收稿 日期 :00- 1 0 21 1 -1 基金项 日: 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0 O —— “ 白菜、 、 2 l) 大 萝 甘监春夏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资助。 作者 简介 : 伟( 92- , 在职硕士研究生, 究实习员, 陈 18 ) 女, 研 主要从事蔬菜 生理研究。E—m i:hn e 0 @13 cm a c ew i 9 6 .o l 5
化, 表 了 某 种 特 定 胁 迫 信 息 , 为 钙 信 代 称 号 ¨7 引。钙 信号通 过 与其 作 用 的蛋 白传 导 信 . J J
号, 调控 下游早 期 响应 基 因 的表 达 。在 植 物应 答 逆境胁 迫过程 中 , a C “感受 器一作 用蛋 白一靶 基 因是关 键的调 控途 径 , 制 着胁 迫 响应 基 因 的开 控
具 有 负 向作用 ; C L 而 B 9可 以调节对 AB A响应 的敏 感性 和 A A的合成 B ¨。另外 , 两个基 因可 这
CR A E软 件 进 行 在 线 分 析 。亚 细 胞 定 位 预 测 在
Wo FP O T( t :/ ofsr os )中进 行 。 L S R h p / w l ot r/ t p .
CHEN e ,FAN a W i Hu ,LI Xin—xa .LIL U a in i—bn i 。W ANG h S u—f n e ”
(.ntuefVgt l, h nogA ae yoA r uua c ne KyL b o i oyo Genos ee b so 1I i t o e b Sad n cdm gi l rl i c  ̄ e a fr o g rehueVgt l st e a e f c t Se s Bl f aef
山东 济南 摘 20 0 ;.青州市农业局蔬菜站 , 5 10 2 山东 青州 22 0 6 5 1)
要: 利用 比较基 因组学的方法从甘蓝基因组中鉴定 出两个 C L基 因, B 并对其结构、 遗传进化 、 顺式元
件进行 了分析 , 以期为进 一步研究这两个基因的功能和利用它们进行甘蓝抗逆分 子育种提供有益借鉴。
程 中具 有重要 功 能。
利用 比较基 因组 学 的方法从 甘蓝基 因组 中鉴
定 出两 个 C L基 因, 别 命 名 为 BC L B 分 o B 1和
B C L 。它们 所 在 的 B C克 隆 及 位 置 、 含 子 oB2 A 内
数 目、 序列大小如表 1 所示 , 基因内含子 一 外显子 结构 如 图 1所示 。它们 均 含有 8个外 显 子 , 相 且 应 的 外 显 子 排 列 顺 序 和 大 小 一 致 ; 码 区均 为 编
BC L o B 1在进化 上与 A C L tB 1关 系最近 , B C L 而 oB 2
与 AC L 在进化上关系最 近, tB 9 它们分别为直系
同源基 因 , 具有 相似 的功能 。
sa.t 来进行 , cnhn a) 顺式 元件 预测采 用 Pat l — n
现有研 究 表 明 ,拟南 芥 的 C L B 1基 因在 盐 和 干旱 响应过 程 中具 有 正 向作 用 , 而对 冷 胁 迫 响应
Sa dn rv eSa dn rnho N t nlV e b poeetCn r J a 5 10 C i ; h nogPoi / h nogB ac ai a e t l I r m n et , i n20 0 , hn c n f o g ae m v e n a
2 ee l S t no A r uua ueuo Q, h uC ,Qnzo 6 5 1 C i ) .Vgt e t i gi lr B r i o b a ao f c tl a f  ̄ i hu22 0 , hn g a
62b , 应 的基 因组 序列 相 近 。蛋 白结 构 域分 4 p 相 析 表 明 ,oB 1和 B C L BCL o B 2编 码 的蛋 白都 含 有 3
个 能结合 钙离 子 的 E F手型 结 构 , 而且 这三 个 E F
土 壤盐 渍化 、 旱 、 温等 逆境 是植 物 生长 、 干 低 发育 的主要 限制 因素 。为 了生 存 , 植物 演化形 成

CP I K信号系统来调节响应钙信号并调节下游 基 因的表 达 臼 ] 目前 研究 表 明 , 双 子 叶 模 。 在

套感 知逆境 胁迫 、 导逆境信 号并 在分子 、 传 细胞
Ab t a t T o C L g n sw r d n i e r m r s i l a e y c mp r t e g n mi t o .T e sr c w B e e e e i e t d fo B asc oe ca b o a a i e o c meh d h n i f a r v h i e e sr tr .p yo e y a d cs—ee n swe ea ay e . t erg n t cu e h l g n n i u l me t r l z d n f n t n lds e t n a d s e s oe a c lc lr b e d n . u ci a i c i n t s —tl r e moe u a r e i g o s o r n Ke r s B a s a oe a e y wo d r si lr ca;C L g n c B e e;Ge e sr cu e h lg n ;Ci —ee n n t tr ;P y o e y u s lme t i p o ie au b e i fr t n f rte r s r vd d v l a l n oma o i i o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