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病理机制

合集下载

成人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成人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3.机制 渗透性腹泻: 各种原因→肠腔内渗透压升高
→体液水分进入肠腔 特点:禁食后腹泻减轻或停止
分泌性腹泻: 刺激→肠粘膜水电解质分泌过 多或吸收受抑→分泌吸收失衡 特点:量大,水样(无血),PH 为中性或碱性,禁食48h后腹 泻仍持续
渗出性腹泻:炎症、溃疡→肠黏膜完整性破 坏→体液渗出 特点:粪便含有渗出液或血液 成分
动力异常性腹泻:肠蠕动过快→内容物消化、 吸收影响 特点:便急、粪便不成型 或水样,不带渗出物和血 液,伴肠鸣音亢进或腹痛多
种机制并存,共同作用下发生
(三)诊断思路 病程长短、病史、大便特点、病理生理改变、
内镜、活检等
1.是急性还是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肠道感染、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 急性缺血性肠病
作用机制 收敛、吸附、保护粘膜 减少肠蠕动 抑制肠道过度分泌 中医药(清热燥湿)
3.转诊原则 *腹泻原因不明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明确诊断
*良恶性肿瘤需手术治疗者 *严重肠道感染,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甚至休 克者
谢谢
腹部压痛、腹块、 水电解质紊乱、
肠鸣音亢进、关 酸碱平衡、腹部 节痛、皮肤粘膜 压痛 损害、眼损害
(五)治疗 病因及对症治疗 未明确病因前,慎重使用止泻药及止痛药
1.病因治疗 抗感染 感染性腹泻 志贺菌属、沙门菌、弯曲杆菌、 大肠杆菌:复方新诺明、喳诺酮类 艰难梭菌:甲硝喽、万古霉素 肠结核:抗结核治疗 阿米巴疾:甲硝挫
任何年龄
女:男 2-5:1 无差异
无差异
食物、心理
精神刺激、过度 疲劳、饮食、继 发感染
不洁饮食
清晨起床后或早 慢性腹泻、血性
餐后发生,腹泻、 腹泻,体温正常
便秘交替

内科学第一节 慢性腹泻

内科学第一节 慢性腹泻

第一节慢性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 >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

腹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病史短于3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3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 chronic diarrhea),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发病机制】正常人每日3餐后约有9L液体进胃肠道,其中2L来自食物和饮料,而其余为消化道分泌液。

每日通过小肠吸收5~8L,约有1~2L液体进入结肠,而结肠每日吸收3~5L水分的能力,因此,每日粪中水分仅约100~ 200ml。

在病理状态下,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时便产生腹泻。

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渗透性腹泻( osmotic diarrhea)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重要的临床特点是,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

摄入难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糖类吸收不良较多见。

食物中的糖类在小肠近端几乎全部被消化成为各种单糖,然后由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迅速吸收。

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

当肝胆胰疾病导致消化不良时,常伴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亦可致腹泻。

(二)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是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

肠吸收细胞的刷状缘含有许多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

小肠黏膜的隐窝细胞顶膜有Cl-传导通道,调节Cl-的外流和分泌,其关键作用是分泌水和电解质至肠腔。

当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吸收减弱或两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具有如下特点:①每日大便量>1L(可多达10L);②大便为水样,无脓血;③粪便的pH多为中性或碱性;④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大便量仍大于500ml/d。

诊断学—腹泻

诊断学—腹泻

发生机制(pathogenesis)
1、分泌性腹泻:
由胃肠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引起; 病因:
• 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 • 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阿米巴痢疾等 • 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VIP瘤所致的腹泻均属于分泌性
腹泻。
发生机制(pathogenesis)
2、消化功能障碍性腹泻:
由消化液分泌减少所引起; 病因:
• 慢性胰腺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发生机制(pathogenesis)
3、渗透性腹泻:
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 而引起; 病因:
• 乳糖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 • 服用盐类泻剂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泻。
发生机制(pathogenesis)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 急性感染性腹泻:常有不洁饮食史,于进食后24小时 内出现。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如为细菌感 染,常有粘液血便或脓血便。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 红色或果酱样。
• 慢性腹泻:每天排便数次,可为稀便,亦可带粘液、 脓血,见于慢性痢疾,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等。 粪便中带粘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激惹。
4.动力性腹泻:
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 吸收所致的腹泻;
病因:
• 急慢性肠炎、 • 胃肠功能紊乱 •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发生机制(pathogenesis)
5、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肠粘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 病因:
• 小肠大部分切除; • 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发生机制(pathogenesis)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一、概述(一)定义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内,而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小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也可按临床特点进行分类,即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三)流行病学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的人群患过慢性腹泻。

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见表1。

在慢性腹泻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和功能性腹泻。

表1 慢性腹泻的病因(二)发病机制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 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小肠,其中2 L来自饮食,7 L来自消化道和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小肠可吸收其中90%的水分,仅有1~2 L排至结肠,结肠又可吸收其中90%水分,最终仅有0.1~0.2 L水分随粪便排出。

如胃肠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粪便中水分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步骤慢性腹泻的诊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腹泻。

第十一节腹泻便秘讲课讲稿

第十一节腹泻便秘讲课讲稿

分泌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
水样便、无脓血及粘液、 量大、多无明显腹痛
有脓血或粘液、 多有腹痛及发热
渗透性和吸收 不良性腹泻
肠蠕动增强性腹泻
含不消化食物、有恶臭、 可无腹痛、禁食可缓解
无脓血和粘液、 多不伴有腹痛
〖临床表现〗
(一)腹泻特点
3、与腹痛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
感染性腹泻较为明显
小肠疾病
痛在脐周,便后 腹痛缓解不明显
〖发生机制〗
小肠
食糜 足够肠内容物
肠蠕动功能正常 排便反射正常
结肠 粪团
便意 排便反射
➢直肠平滑肌收缩 ➢肛门括约肌松弛 ➢腹肌与膈肌收缩,腹压增高
直肠
神经中枢
粪便 排出
〖病因〗
1. 功能性便秘
➢ 进食太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 ➢ 排便习惯受干扰 ➢ 结肠肌张力减退或平滑肌功能性痉挛 ➢ 腹肌和盆底肌松弛 ➢ 结肠冗长 ➢ 药物影响(镇静剂、钙通道阻止剂滥用泻剂)
〖临床表现〗
(三)身心反应
急性严重腹泻
脱水 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长期慢性腹泻 营养不良
排便频繁
肛周皮肤糜烂及破损
心理反应
〖护理评估要点〗
腹泻特点 伴随症状
次数、量、颜色、性状、 气味加重或诱发的因素等
有无发热、腹痛 、消瘦等
可能病因
病史、用药史、 饮食习惯等
身心反应
有无营养状况的 改变 有无心理反应
期存在)
五、护理评估要点
2、便秘发生的原因及诱因 • 饮食习惯 • 是否有影响排便习惯的因素 • 有无相关疾病史、手术史、药物史 • 活动与运动情况 • 是否存在精神紧张
五、护理评估要点
• 8.渗出性腹泻的特点:

腹泻详解(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腹泻详解(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调整饮食
腹泻期间,应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等食物,以 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注意个人卫生
勤换尿布、便后洗手等,保持周围环境清洁。
腹泻的康复
观察大便性状
腹泻康复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 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01
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腹泻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但应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根据医生建议为宝宝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腹泻的治疗
01
02
03
轻度腹泻
中度腹泻
重度腹泻
适当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增加水分摄入。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如 止泻药、益生菌等。
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 关检查和治疗。
腹泻的护理
维持水分摄入
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因此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腹泻的症状
1 2
轻度腹泻
每日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下,无发热、呕吐、脱 水等严重症状。
中度腹泻
每日大便次数在10-20次之间,伴有轻微发热、 呕吐、脱水等症状。
3
重度腹泻
每日大便次数在20次以上,伴有明显发热、呕 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腹泻的危害
• 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下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危害。特别是对于儿童、老人和孕妇等 特殊人群,腹泻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如脱水、休克等。
腹泻详解(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 训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腹泻的基本概念与症状 • 腹泻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 腹泻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腹泻的治疗与预防 • 腹泻的护理与康复 • 腹泻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腹泻的基本概念与症状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d i a r r h e a)一、简要定义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

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

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

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

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

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

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O。

2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

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⑶粪便pH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HCO大量分泌。

3⑷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

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

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拉肚子是指发生腹泻的情况,腹泻是一种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病症,常伴随着腹部绞痛的症状。

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细菌、病毒、食物中毒、过敏反应等。

腹部绞痛是拉肚子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原理涉及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首先,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与肠道蠕动的异常有关。

肠道的正常蠕动通过顺序收缩和放松来推动食物和废物经过消化道。

当肠道发生蠕动异常时,包括增加蠕动频率和强度,出现高频率的肠道收缩和松弛,导致食物和废物在消化道内推进过快,不经过充分吸收就排出体外。

这种快速排空的过程会刺激肠道壁的感受器,引起腹部绞痛的感觉。

其次,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与炎症反应有关。

拉肚子常常是由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例如细菌或病毒感染。

这些病原体会引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包括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白细胞的聚集。

炎症反应会导致肠道黏膜的水肿和充血,同时促进肠道蠕动增加,从而引起拉肚子和腹部绞痛。

此外,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与肠道神经调节的紊乱有关。

肠道内存在着复杂的神经网络,其中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等。

这些神经调节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从而维持肠道的正常运作。

在拉肚子的情况下,肠道的神经调节机制往往受到干扰,导致蠕动异常和分泌功能紊乱。

这种神经调节紊乱可能与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形成有关。

此外,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与肠道内的化学物质释放有关。

肠道内存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介质和细胞因子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刺激或影响肠道神经末梢,引起肠道蠕动的改变和炎症反应。

当化学物质释放过多或异常时,会导致肠道的异常反应和拉肚子的发生,进而产生腹部绞痛的感觉。

总结起来,拉肚子时肚子绞痛的原理主要涉及肠道蠕动的异常、炎症反应、肠道神经调节的紊乱和肠道内化学物质的释放。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的异常反应和炎症症状出现,引起腹部绞痛的感觉。

然而,具体的原理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揭示。

腹泻的发病机理

腹泻的发病机理

腹泻的发病机理1. 腹泻的定义腹泻(diarrhea)是指每天排出的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水或半稀水,其量多少明显超过个体正常的排便量。

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排便1-3次,婴幼儿和儿童每天排便次数可能更多。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2. 腹泻的发病机理腹泻的发病机理复杂,包括多个方面的因素。

常见的机制有:肠道感染、肠道器质性疾病、肠道功能紊乱等。

2.1 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肠道感染是引起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常见的肠道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当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它们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组织受损。

这种受损会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从肠道流失,造成腹泻。

2.2 肠道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泻许多器质性疾病都可能导致腹泻。

其中一种常见的器质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这些疾病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损伤,导致肠道功能障碍,包括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不良,从而引发腹泻。

2.3 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类机制复杂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神经功能紊乱、菌群失调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从而影响大便的排泄和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食物过敏或过度刺激而引发腹泻,有些人可能因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

3. 腹泻的病理生理改变腹泻时,大便液化程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理生理改变所致:3.1 肠道分泌增加肠道感染和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引起肠道分泌物的增加,包括水分、电解质和黏液等。

这些分泌物增加导致肠内容物液化,成为稀水或半稀水的大便。

3.2 肠道吸收减少肠道感染、肠道炎症和器质性疾病等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受损,使得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同时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到肠腔中,进一步使大便稀水化。

3.3 肠道蠕动加快某些疾病或因素,如肠道感染、神经功能紊乱等,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加快了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速度,限制了足够的时间供肠道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从而导致腹泻。

腹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腹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腹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腹泻的发病机制:1.分泌性腹泻由胃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而引起。

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

产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促胃液素瘤所致的腹泻。

2.渗透性腹泻是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 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 如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 或因服盐类泻药或甘露醇等。

3.渗出性腹泻是因粘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粘液、脓血渗出, 见于各种炎症。

4.吸收不良性腹泻由肠粘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 如小肠大部分切除, 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动力性腹泻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少, 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 如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腹泻的临床表现:1.起病及病程急性腹泻起病多骤然, 病程较短, 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多见于慢性感染、吸收不良、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急性腹泻, 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 粪便量多而稀薄。

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如为细菌感染, 则初为水样, 后为粘液血便或脓血便。

肠阿米巴病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慢性腹泻, 多数每天排便数次, 可为稀便, 亦可带粘液、脓血, 见于慢性细菌性或肠阿米巴性病, 但亦可见于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

粪便中带大量粘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急性腹泻常有腹痛, 尤以感染性腹泻明显。

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 便后腹痛缓解不显;结肠疾病则疼痛多在下腹, 且便后疼痛常可缓解或减轻。

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4.伴随症状(1)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等;(2)伴里急后重者见于结肠病变为主者, 如急性痢疾、直肠癌等;(3)伴明显消瘦者多见于小肠病变为主者, 如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4)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等;(5)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Crohn病及血吸虫性肉芽肿;(6)伴重度失水者常见于分泌性腹泻, 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症等;(7)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红斑狼疮、肠结核等。

内科护理学腹泻的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腹泻的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腹泻的名词解释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被称为“拉肚子”或“泻肚”。

它指的是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量明显增多,质地稀薄,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状态。

腹泻多由肠道的感染、炎症、食物中毒、药物反应等引起。

内科护理学对于腹泻的治疗和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腹泻的病理生理学解释腹泻是一种涉及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

当肠道蠕动增强或免疫系统受损时,肠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导致大便水分增加,出现腹泻。

消化系统的感染、炎症和食物过敏等因素可以引起肠道蠕动异常,导致腹泻的发生。

此外,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系统的状态也会对腹泻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产生影响。

腹泻的分类和临床表现根据腹泻的发生机制和病因,可以将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以及特殊类型腹泻。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非感染性腹泻则由非感染性因素引起,如食物过敏、药物反应等;特殊类型腹泻则包括旅行者腹泻、化疗引起的腹泻等。

临床上,腹泻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时有腹痛或腹胀感,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泻的护理措施内科护理学在腹泻的治疗和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腹泻护理措施:1.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腹泻期间,患者大量排泄水分,容易导致脱水,因此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水分摄入情况。

2. 采取适当的饮食措施在腹泻的早期,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可能受到影响,需要暂时禁食。

但在症状缓解后,渐进性恢复饮食是十分必要的。

应选择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米汤、面条、白粥、熟软的水果和蔬菜等,以减轻肠道负担。

3. 观察和评估病情护理人员需要时刻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地,以及伴随症状的变化。

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如出现高热、持续呕吐、严重腹痛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护理措施。

腹 泻ppt演示课件

腹    泻ppt演示课件
. 4
[分类与病因]
(一)急性腹泻 1.急性肠道疾病 ①急性肠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 菌、阿米巴、血吸虫等感染; ②细菌性食物中毒,如肉毒杆菌、嗜盐 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引起者。
. 5
2.急性中毒 ①动物性毒物,如鱼胆、河 豚等中毒; ②植物性毒物,如毒草中毒; ③化学毒物,如有机磷、砷 等中毒。
. 11
[发生机制]
.
12
1.高渗性腹泻 由于摄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渗溶质, 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 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 高渗性食物或高渗性药物。 特点: ①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 ②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或吸 收的食物或药物。
. 13
2.分泌性腹泻 由胃肠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而引起, 能引起分泌性腹泻的因素有细菌肠 毒素、体液性促分泌物(如血管活性 肠肽)等。 特点: ①肠粘膜组织学基本正常; ②粪便呈水样,量多,无脓血; ③禁食对腹泻无影响。
22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了解腹泻的发病机制了解腹泻的发病机制22熟悉腹泻的病因熟悉腹泻的病因33掌握腹泻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对病因掌握腹泻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对病因诊断的意义诊断的意义3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1腹泻的定义腹泻的定义22腹泻的病理生理机制腹泻的病理生理机制33急性腹泻及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急性腹泻及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44腹泻的临床表现腹泻的临床表现55腹泻的伴随症状腹泻的伴随症状44腹泻是指粪便水分及大便次数腹泻是指粪便水分及大便次数增加增加
. 14
3.渗出性腹泻 肠粘膜炎症时渗出大量粘液、脓、 血,可致腹泻。 特点: ①大便常含有脓血; ②腹泻和全身症状、体征的严重 程度取决于肠受损程度。
.
15
4.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肠粘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 障碍所引起。 特点: ①禁食可减轻腹泻; ②肠内容物由未吸收的电解质和 食物成分组成。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
①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吐出事物残渣或黄绿色液体,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全身中毒症状 常有发热,体温高达39℃以上,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病情进展时,精神萎靡或意识朦胧,甚至昏迷或惊厥。
4)低钙或低镁血症:当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或离子钙降至1mmol/L以下时,可出现惊厥、喉痉挛或手足搐搦等。极少数经补钙后低钙症状仍不见好转时,应考虑有低血镁,表现为易受激惹,烦躁不安,手足震颤,舞蹈样不随意运动,严重者可有惊厥。若血清镁低于0.74mmol/L时可确诊。
4)纠正酸中毒:因输人的混合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即可纠正。也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碱性液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扩容,兼有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作用。
5)纠正低钾:见尿补钾是补钾的的重要原则之一。浓度不应超过0.3%;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补液速度不宜过快);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否则导致高钾血症,危及生命。一般静脉补钾要持续4~6天,严重者可适当延长。能口服时可改为口服补充。
(8)呕吐:多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全身中毒症状的表现,随着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呕吐也随之缓解。可用胃复安、氯丙嗪等。
4、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O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口服液量和速度根据脱水恢复情况和便量适当增减。

腹泻的诊疗

腹泻的诊疗

3、明显消瘦
应考虑良性、恶性的消化性疾病、吸收障碍性疾病,如甲亢、肠结核、 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脏、胰脏或小肠疾病导致的消化吸收障碍等。
4、皮肤潮红
应注意类癌综合征、胰性霍乱(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secreting tumors, VIPoma)是一种相当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 95%起源于胰腺,其中,60-80%属于恶性病变,它的几个特征性症状— —顽固性水泻、低血钾、胃酸过少或无胃酸。)
物加重者见于乳糜泻,进食牛乳发生者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症,进食某 些食物发生者见于变态反应性腹泻。禁食后腹泻仍严重者见于分泌性 腹泻) • 腹泻与睡眠的关系?(半夜或清晨为便意扰醒多为器质性病变,肠道 易激惹综合征多在起床或餐后排便)
功能性与器质性
功能性 多于早晨或餐后排便
粪便可带粘液而绝无脓血 一般状况良好而无体重下降
花样便见于伪膜性肠炎 • 大便有油脂光泽、有泡沫为脂肪吸收障碍,多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
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或肠道有害菌多 ——恶臭
糖吸收障碍——酸臭
小肠性与结肠性
粪便
小肠性腹泻
量常多,烂或稀薄, 可含脂肪,粘液少,臭
大便次数 3-10次/d
腹痛
脐周
里急后重 无
体重减轻 常见
结肠性腹泻 量少,有粘液 肉眼可见脓、血, 次数可以更多 下腹部或左下腹 可有 少见
• 3.抗胆碱能药物:阻断M胆碱受体,使平滑肌明显松弛,用于各种原 因引起的胃肠道痉挛胃肠道蠕动亢进。
• 4.肠道微生态制剂
• 5.生长抑素:抑制内分泌肿瘤细胞分泌激素、抗肠分泌和抑制肠蠕动。
(二)病因治疗
• 乳糖不耐受:避免乳制品 • 乳糜泻:无麦胶饮食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肠道感染:抗生素 • 炎症性肠病:糖皮质激素或氨基水杨酸制剂 • 胃泌素瘤:抑酸、手术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是指清气被压抑,无法顺畅上升,导致
内热郁结而引发腹泻的疾病机制。

清气在中医中是指身体内的清洁、净化和平衡作用,其运行通畅
可以保持人体健康,但如果清气被压抑,无法正常上升,就会导致内
热郁结,进而引发身体的病理反应。

飧泄(又称腹泻)是指腹部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
稀溏等症状。

在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中,清气无法上升,导致内
热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腹部机能失调,导致
腹泻。

具体而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运化失常:清气无法上升,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消化功能减弱,造成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2. 温湿壅结:清气下降会使湿气积聚在腹部,与体内的热邪相结合,
形成湿热之邪,进一步破坏脾胃功能,使腹泻加重。

3. 温阳上升不利:清气在下,则阳气不能顺畅上升,阳气不能较好地
温煦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减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乃至腹泻。

在治疗上,针对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中医常采取调整清气
上升的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灸、中药治疗等。

通过促进清气上升,改善脾胃功能,调整体内湿热的平衡,以及温和阳气上升等方法,来
治疗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

腹泻症状及机制

腹泻症状及机制

临床诊断学学习笔记参考教材:《临床诊断学》第二版主编:曹克将第一章:临床常见症状,消化系统腹泻(diarrhea)一、定义腹泻指原来的排便习惯发生变化,每次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含有脂肪,或带有未消化的食物。

如解液体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

以两个月为界限分为急性和慢性。

二、病因1、急性腹泻(1)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杆菌等毒素,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2)肠道感染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非炎症性腹泻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

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腹泻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内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旅行者腹泻: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为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等(3)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4)其它高渗药、过敏性紫癜、拟胆碱能药2、慢性腹泻(1)肠道感染性疾病:血吸虫病、肠道念珠菌病(2)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3)肿瘤:大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等(4)小肠吸收不良消化不良: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

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等。

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道梗阻、肝内胆汁淤积、小肠细菌过长(盲袢综合征)等小肠吸收面减少: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管等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病(5)运动性腹泻: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6)药源性腹泻:泻药、抗生素、减压药物(利血平)、(7)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腹泻三、发生机制1、分泌性腹泻肠吸收受抑,胃肠道分泌大量水和电解质,特点是大量水样泻,粪中无脓血或脂肪,禁食后仍有腹泻、粪渗透压接近血浆霍乱弧菌外毒素、内分泌肿瘤(促胃液素肿瘤、vip瘤)既往被称为渗出性腹泻或非感染性炎症:Crohn病、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渗出物增多)2、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能被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特点是禁食以后腹泻停止,粪便中含有大量未完全消化或分解的食物3、消化功能障碍性腹泻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次全切除术后4、吸收不良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由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乳糜泻、成人热带及非热带脂肪泻5、动力性腹泻动力性腹泻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粪便多稀烂但不带渗出物伴肠鸣音亢进,腹痛可有可无(如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四、临床表现1、起病及病程急性腹泻起病骤然,病程短于两周,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慢性病程多超过两个月,见于消化功能障碍、吸收不良等2、腹痛与腹泻的关系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较为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的病理机制
渗透性腹泻:由于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非电解质),肠腔内有效渗透压过高,阻碍肠壁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导致。

引起此类腹泻的原因,除了高渗性药物如硫酸镁外,大多由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分解不完全所引起。

分泌性腹泻:是指因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所引起的腹泻。

分泌性
腹泻的发生机理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环磷酸腺苷(cAMP)占有重要地位,肠粘膜细胞中的cAMP在分泌电解质和水分中起诱导作用,cAMP又需经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催化才能起作用。

霍乱弧菌分泌的肠毒素( 一种外毒素),能迅速与空肠上皮细胞结合,刺激腺苷酸环
化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加速水、电解质分泌到肠腔内的过程,而当小肠分泌液
超过其吸收能力时,则出现腹泻。

刺激肠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为四类:①细菌的肠毒素,
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经体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血清素、降钙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
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剂,例如胆盐和长链脂肪酸,通过刺激阴离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
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动力性腹泻:由于肠蠕动过快,致使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没有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

常见于胃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渗出性腹泻:肠粘膜炎症时渗出大量粘液、脓、血,可致。

渗出性腹泻,是由炎症所
引起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性炎症中,常见的肠道局部感染如细菌
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等;全身性感染累及肠道引起渗出过多导致腹泻者,如: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败血症、血吸虫病等。

非感染性炎症中,如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溃
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变态反应性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及结肠憩室炎等肠道的其他炎
症性疾病,也可因渗出增多而引起腹泻。

胃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由于粘膜受累尤
其伴有肠炎时,也常引起腹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