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

汉语言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

汉语言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而语言文学则成为情感的载体和传达工具。

在汉语言文学中,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一、情感表达方式1. 形象描写汉语言文学中,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作者可以深入读者的内心,通过情景的描绘展示出人物的情感状态。

比如,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他通过精准的描写,展现了每个角色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2. 语言表达汉语言文学中,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语言技巧,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描写一系列形象的对比,将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读者从中能够感到作者的情感。

3. 音乐与韵律汉语言文学中,音乐与韵律也是很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

比如,在古代的乐府诗中,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表达出歌颂、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感。

音乐与韵律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加动人,也增加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情感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汉语言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情感交流,读者和作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共鸣和情感链接。

1.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当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时,阅读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浏览,而是一次情感的体验。

读者可以通过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从而增强阅读的体验。

2. 传递情感价值观情感交流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角色。

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在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读者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调整。

3. 塑造社会共识情感交流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共识和凝聚力。

当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时,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联系,共同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在某个议题上获得共识,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无论是在人与人沟通方面,还是文化交流方面,在汉语言文学中,对语言的应用和对意境的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汉语言文学特点,在文学中对文字的运用,以及意境的揣摩进行研究,继而对提升语言应用方法和意境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这些方面的阐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中的应用和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从专业方面考虑是比较广泛的,理论知识不仅复杂,而且涉及的知识量非常多。

实际应用中涉猎字、词、音、句、段落及篇等内容,同时还涉猎逻辑思维、语法技术及修辞方法等内容。

但同时正是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才让很多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青睐感。

如果学生明确汉语言文学特点,那么对汉语的应用、意境的分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和学习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其涵盖的内容,还有非常精深的知识习得语言知识。

人们在学习流程,或者和人的交流沟通中,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鉴赏和品读。

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综合的语言学习能力,人们无论是对汉语言的实际应用,还是对作品的语境拿捏,都会更准确和到位,这样在生活中,和人沟通的水平,或者学习语言文学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进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

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特定性。

汉语言对文科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虽然汉语言专业在实际生活中对各个人群都有帮助,但最终还是文科生对其情有独钟,文科生对语言有天生的好感,而且会非常深入地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钻研。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面主要针对文科生,但是进入高校之后,有一部分学生会改变专业,从而进入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

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还是非常有魅力的。

这种情况下,对语言的应用、意境的分析得到重视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两个方面本身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点。

二、提高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汉语言应用、意境分析,如果不能落到实处,那么想让更多人受益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让其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对汉语言的感受和认识

对汉语言的感受和认识

对汉语言的感受和认识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对汉语言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认识。

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语言之一,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更是我们沟通世界、表达情感的桥梁。

首先,汉语言具有优美的形态、丰富的词汇和灵活的句式。

汉字作为汉语言的载体,其形态变化万千,既有象形字的生动形象,又有会意字的寓意深远。

汉语词汇丰富,既有成语、谚语等传统文化符号,又有现代新词不断涌现。

此外,汉语句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汉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和典故是汉语言的精髓,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

同时,地域方言也是汉语言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汉语言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新兴的表达方式,如表情包、梗、缩写等。

这些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形式,也让汉语言更具时代气息。

汉语言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汉语热”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汉语言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符号,更是沟通世界的重要工具。

总之,汉语言是一种优美、丰富、灵活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汉语言的优点,不断创新,让汉语言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浅谈中学生汉语语感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汉语语感的培养
布局 , 遣词造句 的精妙 , 充分发挥 “ 五官 ” 的感觉功能来 体会语言的优 美。 ( 下转 17页 J 3


*+
一 +
-— 一 — 十
-+ 一+
生在家里也用英语 , 与家长交 流 , 说了几 种句型让学 共 生写下来 , 长签字 , 家 第二天上学 由学生带 到学校来交 给 我 ,如放 学 回家 对 家 长说 :I o ebc ,i o “' cm ak n et m c m e yu 睡觉前说 :H v o r m " eto !” “ ae g dde . ao a 学生的 口语 越来越准确 , 越来越流利 , 而且有 的家长也会说简单 的 英语句子了。这样英语 中有生活 , 生活 中有英语 , 学生 的兴趣是浓烈 的, 是积极 向上 的, 是催人奋进 的。英语 的生活化 , 然到达春风化雨 , 竟 润物无声 的效果 。
所谓语感 ,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节的 比较直接迅速 、 灵敏 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读者或听者 将个人体会 的意义 以及生活经验 融合到语言文字 中而 体验到的结果 。叶圣陶先 生曾说 过“ 一字未宜忽 , 语语 悟其神 ”指读 书要 悟 出文 中传神 的字 和词语 , , 应该字 斟句酌 , 反复 品味 , 这种对文 章神韵 的敏感 程度 , 就是 语感 。 著名 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语感 , “ 就是对于语 言文字 的敏感 。” 作为一名语 文教师培养学生对语言的
【 教法研究 】
浅 谈 中学 生汉语语 感 的培 养
尹艳芳 ( 北 省灵 寿 县寨 头 中学 , 北 河 河
灵寿 000 ) 5 50
摘要: 所谓语感 , 就是人 们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节的比较直接迅速 、 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是读者或听者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一、背景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如今,汉语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

许多国家都开始在学校中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

而在这其中,语感的培养成为了汉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语感的定义语感,即语言感觉,是指对某一种语言特有的形态、语义及语用等方面的感触、把握和感知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发展学习者对汉语的语感,就要让学生对汉语产生感受,让学生愿意学习和掌握汉语技能。

三、语感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语感在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语感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只有具备了对汉语的感觉和理解,学生才能够在汉语表达上更加准确地捕捉到细节和语言特点。

其次,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对汉语语感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汉语的知识和技能,加快汉语学习的速度。

最后,语感有助于学生在使用汉语时更加自信。

拥有了对汉语的语感,学生就能够更加自如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提高了汉语交际能力。

四、如何培养语感为了让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加容易地掌握汉语技能,培养其语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1.试听汉语听力材料试听汉语听力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听力中感受到汉语的语感,同时锻炼他们的听力技巧。

2.阅读汉语经典文本阅读汉语经典文本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汉语的语感和韵律。

3.学习汉语歌曲学习汉语歌曲可以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到汉语的韵律和音乐感,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细节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感。

五、总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试听汉语听力材料、阅读汉语经典文本、学习汉语歌曲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技能和增强汉语交际能力。

浅议汉语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浅议汉语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把语言的要素、语言的规律、语言的知识置于语言教学的中 应当是语汇教学而不是语法教学。
心地位。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这些能力主要不是靠语 在语感教学的理论视野中,教材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什么
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语言运用的实践 学生在课堂内外听说读写 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呢?我们认为标准很简单:对教师来说,应当
的实践中,通过感受一 领悟一 积累一 运用,从而主动习得语言。 是 “好用”;对学生来说,应当是 “有用”。所 渭 “好用”。主要是指
如果我们能把言语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我们才有可能关 教材的各部分 (如生词、课文、注释、练习等)都应便于教师组织
注学生这一言语主体,才会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语感教学而不是知识教学,好的教材还应有教学方法的设计。语感
水平的关键
我们过于看重 “教”和 “讲”的作用。其实,把体现汉语特点的典
老一辈语言教育家早就阐述过语感教学的核心地位。叶圣陶指 型旬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操练,更有助于学生汉语语感的形成。
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 教语法的 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说出规范的句子,如果能不用语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而当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主流已经转为词组本
Key words:intuitive ability; intuitive training; communication 位、小句中枢、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结构分析,等等。更为
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这一 严重的是,《大纲》追求的是一个完整的语法知识系统,而不是一个
by the intuition theory.-e found there are so many improper and invalid 的 《汉语教科书》和 《暂拟》体系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采用的是

汉语言的表现特征

汉语言的表现特征

汉语言的表现特征汉语言,又称汉语、中文,是一种由汉族人和他们的祖先创造、使用和发展的语言。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汉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特征。

首先,汉语言是象形文字,具有图画性。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事物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来表达意义,如“日”字就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太阳的形状。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

其次,汉语言注重语境和语感。

不同于英语等语言,汉语的语序和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更加强调上下文的语境和语言的韵律感。

在表达上,汉语常常通过暗示和联想来传递信息,听者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

比如,“你去哪里?”这句话不一定是询问地点,也可能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或下一步安排的思考。

再者,汉语言富有韵律和音乐性。

汉语的声调多变,加上不同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可以组合出丰富的音节和音韵。

这种音韵美使得汉语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人们在说话时往往会运用这种韵律来传达情感和强调重点。

例如,古诗词中就有严格的韵律和押韵要求,人们在朗读时能感受到其音韵之美。

此外,汉语言具有简练和含蓄的特点。

汉语表达往往言简意赅,通过几个字或词就能传达出丰富的内涵。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需要读者去思考和揣摩其中的深意。

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就包含了时间和耐心的考验之意。

同时,汉语言也强调省略和跳跃,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连接话语的各个部分,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汉语更加简洁和凝练。

另外,汉语言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从古代文献到现代白话文,汉语言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汉语言始终保持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很多现代作品中,人们仍然能看到古代诗词、成语、典故等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得汉语言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后,汉语言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自身的词汇库和表达手段。

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

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

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级分校/学院提交日期内容摘要语感,被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

”所以,语感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抽象和丰富的理解,它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语感,是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长期处在一种语言环境中的。

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

继后,不少语文教育家都对此有所阐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转换生成理论也强调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

关键词:语感,意义,性质目录一、语感的作用 (1)二、语感培养的意义、作用 (1)三、语感的性质 (2)(一)直觉性 (2)(二)整体性 (2)(三)联想性 (3)(四)情感性 (3)(五)多维性 (3)四、从语言生成的角度注重语感培养 (4)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每一种民族语都是经过历时沉淀后积累下来的的深厚内容,是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形式上,各民族语言都以其独特的语音、文字和语法系统传承着相应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内容。

各民族的语言都是语言0这个概念下的属概念,是个体的存在,因而各民族语言的语感是很不相同的。

鉴于此,汉语言语感的培养必须着眼于汉语言的个性,从其生成机制以及人们对其理解的机制这两个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考虑。

关于汉语语感教学的思考

关于汉语语感教学的思考

关于汉语语感教学的思考
当今,汉语作为一门语言非常受欢迎,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忠实粉丝,学习汉语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汉语有个特殊的特点,让学习者难以理解,那就是汉语的语感。

语感是指一种词或语言的本质感性,它可以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短语、词组或表达方式来反映。

学习汉语的人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弄清楚汉语的语感,这需要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一个有效的汉语语感教学策略十分重要。

首先,汉语语感教学应更加关注汉字的正确书写和正确发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汉字融入进汉语语言之中,教师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每次课堂练习,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和音标错误,千万不能让学生学习错误的汉字发音。

其次,汉语语感教学应注重地域、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等跨文化变量的影响。

无论学习汉语的是哪个国家的学生,都必须了解汉语语言中文化成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道德等,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包容的环境,以改善语感教学。

最后,为了更好地推行语感教学,教学环境也很重要,教师应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说多练,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建立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以及教师应注重礼仪教育,让学生们有正确的汉语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汉语语言的精髓。

总之,汉语语感教学要求许多技巧,但只有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更加系统、科学和灵活地把汉语语言融入语言教
学中,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表达自我和思想。

对汉语言的感受和认识

对汉语言的感受和认识

汉语言的语音系统丰富多样,每个汉字都有独特的发音。

汉语的发音清晰、准确,富有韵律感。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汉语的发音规则,能够流利地朗读和交流。

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词性。

每个词语的含义通常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语境的差异可能会引起词语含义的变化。

掌握丰富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汉语的语法相对简单,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

句子的结构常常以主题+述语为主,简练明了。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并掌握了汉语的语法规则,能够组织起复杂的句子结构。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对汉语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受到汉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语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的诗词、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展现了汉语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汉语,我领略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汉语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交流功能。

掌握汉语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还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也在不断变迁。

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

未来,汉语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人民的桥梁。

从汉语言本身的特点说语感教学

从汉语言本身的特点说语感教学
������������������������������������������������������������������������������������������������������������������������������������������������������������������������������������������������������������������������������������������������������������������������������������������������������������ ������
ʻ 教育教学研究
从汉语言本身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说语感教学
狄㊀潜
摘㊀要: 本文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开篇 , 探究两者对培养语感起到作用的可实施 部 分 , 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 结合高中语 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文字运用 ㊁ 诗歌等教学板块 , 探讨如何有 效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语 感 , 最后总结出语感形成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是朗读 . 关键词 : 语感 ; 汉语言 ; 朗读 比语感更重要的 ������������» 一文中 , 张春华老师指出: 要 ㊀㊀ 在 « 想有意识 ㊁ 有目标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语 感 训 练 , 无 论 语 音㊁ 语 义, 还是 语 法㊁ 语 篇, 难 以 产 生 显 著 效 果, 也缺乏成功的教学案 例 . 笔者认为 , 语感 这 一 概 念 不 仅 不 是 不 可 捉 摸 的 , 而且具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在« 唐诗三百首 ������ 序 » 当中 , 孙洙曾 经 说 过 : 熟 读 唐 诗 三 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此言充分肯定 了 吟 咏 在 诗 词 学 习 中 的重要作用 . 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探 索 , 深谙汉语文字特点 和教学规律 , 他们并不讲什么语法 , 而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 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一定的品评和玩味 环 节 , 对句子进行深 层次的感知和理解 , 并对句子的美感进行品鉴 . 在本文中 , 笔者姑且将 语感 中的 语 划 分 为 言 语 感 和 语言感 . 索绪尔认为 : 语言活动和 言 语 活 动 不 能 混 为 一 谈 . 黎锦熙在 « 新著 国 语 文 法 » 中 提 道: 国 语 的 用 词 十 分 注 重对心理的畅谈 , 而对形式方面缺乏 一 定 的 关 注 . 意 思 是 说 汉语重在表达主体的心理感受和经验 , 而忽略表达形式上是 否严整 . 由此可见 , 言语活动中的心理 领 域 及 语 言 中 关 于 语 音㊁ 语义 ㊁ 语法 ㊁ 语篇 的 干 预 , 可以对语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 作用 . 所以依据汉字结构规律进行识 字 ㊁ 写字教学以及依据 汉语整体意合性 ㊁ 自由缩展性等特点进行 的 阅 读 教 学 都 是 行 之有效的语感培养教学 , 成功的实例也不在少数 . 如果 从 汉 语 本 身 的 规 律 出 发, 进 行 语 言 教 学, 对学生语 感的培养可以起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汉 字 是 一 个 独 立 的 意 音文字体系 , 东汉许慎对 « 说文解字 » 命名时解释说: 仓颉之 初作书也 , 盖 依 类 象 形, 故 谓 之 文.其 后 形 声 相 益, 即谓之 字 . 文者 , 物象之本 ; 字者 , 言孳乳而 寖 多 也 . 汉 语 言 教 学 中 的识字写字教学 , 如果学生在了解象 形 ㊁ 形声等造字法, 掌握 其造字规律后 , 方能执简驭繁 , 触类旁 通 , 同时能够依据规律 将同类字归在一起 学 习 , 将 大 大 提 高 识 字 效 率, 为正确使用 文字奠定基础 . 在语 言 的 阐 述 上, 语 音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表 现 外 壳, 而文字 的功能在于记录相应 的 语 言 内 容 , 因而在« 说 文 解 字» 当 中, 对于音义关系十分看重 , 经常会以一些声 音 线 索 来 表 现 不 同 字义的实际由来 , 这才有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 在语言结 构 上 , 汉语不似西方语言讲究严整的语法规 则, 在结构上限制较少 , 句式富有弹性 , 可以通过语境和内部 的相互衬托来感悟话语意义 . 随着 年 龄 的 增 长, 社 会 阅 历 的 丰 富, 人们的表达方式由 直接到间接 ( 此处不排除在特殊语境中成 人 也 经 常 使 用 的 直 , 接表达方式 ) 词汇 的 逐 渐 丰 富 , 语 气 的 变 化, 交流技巧的使 用, 让语言越来越多 姿 多 彩 , 这些变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结果 , 不是与生俱来的 . 在语 文 教 学 的 过 程 中, 加 强 对 语 感 的 培 养 和 积 累, 进而 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和习惯 . 郭 沫 若 学 者 曾 经 说 过 : 大 凡一个作家或诗人 总 要 有 对 于 言 语 的 敏 感 . 而 语 感 这 东 西 虽然有着很深层次的韵味 , 但是却难以阐述出来 . 叶圣 陶 先 生 说 过: 在 语 言 文 字 的 训 练 过 程 中, 语感训练 属于十分重要的内 容 , 而 训 练 语 感 最 重 要 的 方 法 在 于 朗 读. 程少堂曾经说 : 在语文教学的本质内 容 上 , 阅读是核心, 也应 当是整个语文教学 的 主 要 方 法 , 只 有 阅 读 进 去 了, 才能真正 了解作品的韵味和 含 义 , 并 与 作 者 的 实 际 情 感 相 碰 触, 将文 章的深刻寓意实 时 地 彰 显 出 来 . 曾 国 藩 说 : 如 果 不 能 高 声 朗读 , 将很难凸显其雄伟的气魄 , 如果 不 能 仔 细 地 阅 读 , 则不 能了解文章的深 层 次 趣 味 . 因 此 , 新 时 期 的 语 言 教 学, 必然 需要加强阅读 . 人们能够在阅读的过 程 中 , 感受到作品的独 特魅力 , 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触 . 诵读,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对 文 本 的 整 体 感 知, 这种方式不在 于分析语言的构成和搭配 , 重点是从整体 把 握 语 言 在 具 体 语 境中的特定含义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可 以 通 过 多 种 方 式 朗 读, 如大声朗读 ㊁ 分角 色 朗 读 ㊁ 默 读 及 变 换 语 调㊁ 语 速㊁ 语气的对 比朗读 . 当然 , 并不是说读出声音就是朗 读 , 朗读需要有感情, 有 条理 , 从容自 然 , 抑 扬 顿 挫, 不 能 呆 板 单 调, 矫 揉 造 作.朱 熹 的办法或许 能 为 我 们 提 供 借 鉴 : 凡 读 书 , 须要读得字字响 亮, 不可误一字 , 不可少一字 , 不可多 一 字 , 不可倒一字, 不可 牵强暗记 , 只是要多诵遍数 , 自然上 口 , 久 远 不 忘 . ������������ 余 尝 ������������ 记 亦 不 谓, 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 ㊁ 眼到 ㊁ 口到.心不在此, 能久也 . 三到之法 , 心到最急 , 心既 到 矣 , 眼口岂不到乎? 作 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 我 们 可 以 指 导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朗 读, 如建 议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 同时 要 掌 握 朗 读 所 需 要 的表达技巧 ; 在朗读 的 过 程 中 , 需要注意整体句子当中的停 顿以及声音的轻快和高低 . 汉语行文是着眼整体遣词造句 ㊁ 布局谋篇. 字之精神, 寄于句 , 句之精神 , 寄 于 篇 章. 元 代 程 端 礼 曾 经 说 过: 要 既 于大段中看篇法 , 又于 大 段 中 分 小 段 看 章 法, 又于章法中看 句法 , 句法中看字 法 , 则 作 者 之 心 不 能 逃 矣. 在 朗 读 中 品 悟 是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 也是读者与作 者 进 行 交 流 的 途 径 . 作 者的心声通过读者的有声有色地朗读而 变 得 具 体 生 动 起 来 , 作者的情感通过读者的品味而延伸开去 . 尽管语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早 就 被 人 们 所 认 识 , 我 们亦不能任意夸大它 的 作 用 , 把它看作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 标 . 语感教学只是汉语言教学的方 式 之 一 , 不是唯一性的, 且迄今为止语感教学的科学模式尚未形 成 , 也缺乏一个明确 的衡量其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标准 , 这有待 于 我 们 语 文 教 育 工 作者的共同努力 . 参考文献 : [ ] ] 张春华 . 比 语 感 更 重 要 的 ������������ [ 中学语文教学参 1 J . 考, 2 0 1 4, 5. [ ] 江南 , 王跃平 . 语言文字应用专题研究 逻辑与修 2 辞[ 人民日报出版社 , M] . 2 0 0 6. 作者简介 : 狄潜 , 江苏省溧阳市 , 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

论“语感”

论“语感”

6,
主 语 如 果属
则 谓语 ( D ) Z
所说 的情 况是
说 者 不希 望 发 生 的

如 下例

7
,
8 o
他 / 被 蛇 /咬 了o / 驴子 / 被老 虎 / 吃 了 /
5 6
7
.
刘 老 五 / 被 政府 / 捉 住枪 毙 了 /
自行 车 / 被 人 / 骑走 了 /



.
8

这 个 方 法 / 也被 我们 的 同 志 / 学 到 了 / 方法

,
如果 我 们 把
·

语感 ” 定 义 为
某一 语 言 的 说 者对 这 一语 言 的 感 性认 识
的说 法
: “
那 么 我
们 就 有 理 由 同意 诺 姆
乔姆 斯 基
,
( 195 7)
检验 一 部为
L
语 编 写 的语 法 是 否 完



是 否 有效 的一 个方 法
,
就 是看 一 看 按 照 这 部语 法 生 成 的 句 子 实 际 上 是 否 符 合 语 法 , 也
,
之 类 的意 思

,

这 个问 题

李 临定 同 志 在 论

文 第 1 节 里 详 细 而 又 正 确 地论 证 过

只 不 过他 是 作 为
“ ”
被字 句 的语 义 问 题

来 分析 的 这
,

语 义 ” 指 的是

语 法 意义 ”
,
( 因 为不 这 样 理 解
就 讲不 通 )

初中汉语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分析

初中汉语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分析

初中汉语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分析发表时间:2020-06-05T08:47:30.53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2期作者:美荣[导读]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是人们对语言表层含义通过迅速而准确的思维进行转换,进而达到理解其中深刻含义的目的。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 017000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是人们对语言表层含义通过迅速而准确的思维进行转换,进而达到理解其中深刻含义的目的。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语感实践训练为教学核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汉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

语感的强弱对于学生学习汉语效率的高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汉语素养和汉语思维。

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汉语语感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汉语建设能力。

关键词:初中汉语;语感;教学措施引言:汉语学习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在诵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初中阶段的汉语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如果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汉语语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汉语时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针对教师在初中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语感在初中汉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汉语的学习阶段,一定会接触听、说、读、写的训练,然而,如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章和写作文时提升自己的汉语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朗读能力呢?这就需要广大的教师群体在初中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初中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形成汉语语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汉语学习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汉语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汉语语感,为学生今后的汉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语感层次调查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语感层次调查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语感层次调查分析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09期摘要:从语法、语义、形式、气韵等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感层次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大学生汉语语法感相对较好,但语义过渡衔接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形式的和谐感存在较大问题,语言节律感问题尤其突出。

对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语感的训练,更应该重视语篇层面的语言和谐感、节律感等高层级的语感内容。

关键词:语感;语感层次;语法感;语义感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以中国语言文学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语言方面,需要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1](P86)。

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语言表达(口头与书面)、语言研究、跨文化交际三种能力。

而要达成这三种能力,语感是基石。

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感能力究竟如何呢?本文拟结合对学生语感的调查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一、语感调查的内容与层次(一)语感的内容吕叔湘曾说:“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

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个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

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

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

”[2](P181)这说明语感主要包括语义、语法和语音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语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特殊、相异的敏感。

朱德熙认为,这种敏感还能使人指出言语中哪一部分有问题[3](P178)。

王培光指出,语感能判断哪些句子合适而没有偏差,哪些句子不合适而有了偏差,判断偏差是语感的第一种能力,指出偏差是语感的第二种能力,改正偏差是语感的第三种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可以条列如下:1.语感可以是知道言语的恰当不恰当,判别言语是不是合适的能力;2.语感可以是指出不恰当的言语中哪一部分有问题,指出言语不当之处的能力;3.语感可以是修订不恰当的言语,订正言语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情感表达分析

汉语言文学的情感表达分析

汉语言文学的情感表达分析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其魅力所在。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在汉语言文学中,情感表达存在着多种形式和技巧,下面将从情感主题、情感描写和情感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情感主题是汉语言文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讲述人类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主题通常涉及爱、亲情、友情、婚姻、生死、喜怒哀乐等方方面面的情感。

比如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狂躁和自虐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愤怒和绝望。

在余华的《活着》中,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命运悲愤来传达对命运的不公和对家庭的眷恋。

情感描写是汉语言文学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情感描写可以通过形容词、名词、动词等手法来展现,比如通过形容词的运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感受或描述景物的情感色彩。

在席慕蓉的《雨巷》中,通过描写雨巷的阴暗、狭窄以及人群的喧闹和疾驰,展现出孤独、无奈和迷茫的情感。

在钱钟书的《围城》中,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背景环境,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迅速引发读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情感运用是指在汉语言文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情感元素来传达主旨和情感效果。

通过情感运用,作家可以引导读者情感的起伏和转变,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情感运用常常通过对话、对比、叙述等手法来实现。

比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他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对比,展现出英雄情怀和侠义精神,引发读者对正义与邪恶的思考。

在杨绛的《我们仨》中,通过叙述家庭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和亲情的流淌,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的情感表达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之一。

情感主题、情感描写和情感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中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它们通过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情感世界和细腻描绘情感细节,使文学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和感人。

文字语言的表达与感受

文字语言的表达与感受

文字语言的表达与感受文字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通过表达和传递信息、情感和思想,使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共享。

文字语言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不同的文字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而人们对文字语言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从文字语言的表达和感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字语言的表达文字语言的表达是指通过书写和阅读来传递信息、情感和思想。

不同文字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例如中文是象形文字,通过笔画的组合来表达具体的意思;而英文则是拼音文字,通过字母的组合来表达词汇。

在表达信息时,文字语言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范,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文字语言的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和修辞手法来实现,以增加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共鸣。

而在商业文案中,文字语言的表达需要更加简洁明了,以便让受众更快地理解并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二、文字语言的感受文字语言的感受是指读者面对文字的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体验。

不同的读者对于相同的文字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由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阅读背景等因素所决定的。

文字语言通过感官的输入,触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从而激发出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诗歌作品的抒情性和韵律感,会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的波动;纪实性的叙事作品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事件的冲击和震撼。

文字语言的感受还与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情感状态有关,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效果。

除了文字本身的内容,排版和字体等视觉元素也会对读者的感受产生影响。

合适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可以增强文字的可读性和美感,使读者更加愿意深入了解和阅读。

文字语言的表达与感受在不同语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教育领域,教师需要借助文字语言来传递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媒体传播中,文字语言用于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和引发舆论,影响着社会的舆论方向和价值观念。

汉语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汉语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汉语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篇汉语是分析语,一般有三到十五种声调。

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

汉语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

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

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

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

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

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

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

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浅谈汉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汉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教改教研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汉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见,语感的培养在汉语教学中是何其重要。

那么如何加强汉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呢?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

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兴趣。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而在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讲授、重译写和语法教学、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汉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直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源头。

在汉语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简洁幽默的语言,流利纯正的汉语口音,丰富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绘声绘色的演示学习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采用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如开新课前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本课内容的录音或录像,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节学生情绪。

此外,每堂课开始叫学生轮流作值日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可包括幽默故事、汉语笑话,甚至是自己的日常经历。

在汉语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巧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兴趣。

这样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力欲望。

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后,教师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习汉语中,学习材料除书本外,还可以是磁带、光盘、海报、卡片、杂志、电影、游戏、生活用品等。

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极大地充实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体验。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解析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解析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解析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及语言意境解析应用,并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解析我国拥有五千年绚烂的历史文化,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语言文化一直是其中的精髓,从甲骨文到文言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国的语言文化一直在发展,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依靠语言,因此,对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揣摩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并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解析及语言的应用(一)人际交往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讲人际关系的社会,在社会关系中,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

然而,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主要采用应试化教育的方式,重视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注重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二)阅读理解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理解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学的理解能力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学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并不只是理解文学内容,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文字,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写作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是一种静态的文学语言应用,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的能力并不只是表现在人们的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文章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对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学生XX学号指导教师年级分校/学院提交日期内容摘要语感,被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

”所以,语感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抽象和丰富的理解,它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语感,是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长期处在一种语言环境中的。

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

继后,不少语文教育家都对此有所阐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转换生成理论也强调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

关键词:语感,意义,性质目录一、语感的作用 (1)二、语感培养的意义、作用 (1)三、语感的性质 (2)(一)直觉性 (2)(二)整体性 (2)(三)联想性 (3)(四)情感性 (3)(五)多维性 (3)四、从语言生成的角度注重语感培养 (4)浅析汉语言中的语感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每一种民族语都是经过历时沉淀后积累下来的的深厚内容,是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形式上,各民族语言都以其独特的语音、文字和语法系统传承着相应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内容。

各民族的语言都是语言0这个概念下的属概念,是个体的存在,因而各民族语言的语感是很不相同的。

鉴于此,汉语言语感的培养必须着眼于汉语言的个性,从其生成机制以及人们对其理解的机制这两个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考虑。

有了这样的背景,汉语言语感的培养才抓住了关键问题。

一、语感的作用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

可从两个角度归类: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说、写,是表达性的,这里的“感”是指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

从思维角度考虑,语感又可分为“直觉性语感”和“理解性语感”两类。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大致可分解为互相关联的两种判断能力:一是对语言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正误判断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等;二是对语言对象在内容上真伪是非与形式上美丑的判断能力,它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等。

二、语感培养的意义、作用培养学生感受字词的含义,形成对语言文字抽象运用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日常学习中,要有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初次外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

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

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

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

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

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语感培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培养是一致的。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

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迅速领悟语言文学的能力。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可见语感培养之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

”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

”这些都强调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心灵与感觉和课文作者在言语形式中的遇合,也就是把课文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与感觉,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语感的性质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一)直觉性它是一种对语言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靠直觉思维便能自然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

简言之,语感的直觉性就是对言语的顿悟。

比如说对于“我去看医生”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我病了,去医院叫医生诊断治疗。

”不会理解为“我”去探望医生。

有时一个句子读起来感到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

这其中靠的就是直觉能力。

(二)整体性语感的整体性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

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

而不是把它切分来理解。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描写林黛玉的一句“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中的“风流态度”,不能把“风流”解作“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韵事”,而应根据前后文把“风流态度”整体解作“言行举止所表现的风韵神态”。

(三)联想性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田园”不但解释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释作“春天的雨”,读到“初春”二字,就会有说不尽的意趣,联想到的是“新绿”、“希望”、“朝气”;读到“暮秋”二字,则会产生某种说不尽的意味,联想到“寂寥”、“惆怅”、“失落”等。

(四)情感性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

和主体的心灵与言语的内容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起到融情合意的效果。

比如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离愁,而读了鲁迅的《药》,心情则会显得沉重。

(五)多维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章或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

”阅读过程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阅读主体在立场观点、思想志趣、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同一客体的感受和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其头脑中就有一千个不同形象的阿Q,这就意味着对文章的感知是因人而异。

四、从语言生成的角度注重语感培养从语言生成的角度上看,语感的培养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实际语言运用操作为手段。

语言的来源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

人类交往的最早中介是以自然为对象的劳动。

当劳动这一催化剂促使人的脑髓形成之后,这时脑髓和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作用,为二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

可见语言从它产生之初,就显示出了它特有的表现功能。

我们知道,从总体的风格面貌而言,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是属于表现类型的。

之所以如此,从文学这一系统上说,当然还有其深广的历史渊源。

但仅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上讲,我们就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藕合。

也就是说,具有表现功能的语言与属于表现类型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关于这一点,先人们已给我们作了概括或论述。

这些概括或论述,不仅说明了言志说和缘情说为什么长期以来能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而且还从语用角度揭示了汉语言生成的文化氛围。

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无疑会对汉语言的传统产生深刻影响,之于古今汉语言来说,是一脉相承的。

与此同时,汉语言在如何表达方面则又受到汉民族思维习惯与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深刻影响。

汉民族的思维习惯与中国古文化相伴相生,有着生成的共同土壤。

这种土壤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经济,也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农业型自然经济;是一种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XX制、元首XX制、军事独裁制以及和印度种姓制均相出入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2](p55)。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决定了汉民族先民相对稳定的农业型自然经济,而生产力低下、与自然节律融为一体、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则涵养成汉民族先民喜欢循序渐进的思维习惯。

在日月的孕育下则自然形成王阳明所说的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

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这样一种心理氛围。

而在这种心理氛围的涵育下,则形成天人合一哲学观。

与西方古代神人合一观不同,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理想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观念支配下,崇尚自然,进而在历时性的发展中,使人的心理情感结构与自然结构有着对应性、同构性与感应性。

由此决定了汉语言不论是叙事、抒情、状物还是议论,都有着与自然结构相对应的独特的组织脉络,以行云流水、朴质自然,达到物、心、文的和谐统一为基本准则。

中国人从古到今凡事都讲究一个顺字,不论是名、事,还是文。

而就文来说,做到与物、与心和谐统一了,人们才认为信,进而方可达,再而方可达到雅之境界。

物、心本来就是合一的,如果文与物、与心不和谐一致,人们则视为聱,哪怕文辞再华丽,也不能当作佳品。

因此说,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在深层次上决定着汉语言的组织脉络。

关于汉语言的组织脉络,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在他新著的5当代中国语法学6一书中作了揭示: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脉络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那么汉语句子的脉络是一种具有逻辑天籁的心理时间流。

它不像西方语言的句子那样以动词为中心搭起固定框架,以-形.役-意.,而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用一个语言板块(句读段)按逻辑事理的流动、铺排的局势来完成内容表达的要求。

这种句式汉族人听起来总觉得过-紧.,不顺畅,因为它是以-形.(动词中心的框架)役-意.的。

而按汉族人的语言习惯,这句话应说成:他三岁上死了父亲,记不得他父亲的样儿了.。

这正是一种按逻辑顺序展开的心理时间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