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感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感教学
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在培养语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汉语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卓有成效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从两个方面探求培养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标签:第二语言汉语语感能力语感培养交际训练
一、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叶圣陶语)它是一种与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直接相连的由感知、记忆、想象、联想、概括、理解等心理成份共同作用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形态。

老一辈语言教育家早就阐述过语感教学的核心地位。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觉。

”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两位先生虽然谈的是母语教学,但我们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同样是语感教学。

“培养语感能力”的提法是对“培养语言能力”提法的发展和深化,更为明确,也更有利于指导语言教学的实践。

语感的获得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然言语实践,通过大量接触言语,使言语本身的规律在主体大脑中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从而形成一种言语结构。

另一种是“自觉言语实践”,即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学习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材料和语言知识以及作为一种语言背景的社会文化知识,总结语言规律。

这种知识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规范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尤其是言语交际实践,同时又在这种言语实践中不断巩固这种知识,直至成为一种言语习惯。

相对于第一种在自然状态下无计划无意识地不断地“试误”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获得语感的途径,也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所提倡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语感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开始阶段,学生学习了一些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等知识,但还没有建立汉语的语感,他们在用汉语表达思想时,只能先凭借母语语感,把意念转换成母语句子,再通过心译,逐词地转换成汉语句子;到了第二阶段,通过汉语语法规律的学习和语言实践,他们可以不需要心译而直接运用汉语的规则组织句子;到了第三阶段,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他们对汉语特点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感知,能直接利用汉语思维来组织话语,这也是汉语语感初步形成的阶段;到了第四阶段,他们所习得的汉语能力使他对话语或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用词是否恰当,语法是否正确规范等,不需要分析思考就能下意识地做出判断。

虽然常常说不出其中不规范或不恰当的原因,到了这一步,他的汉语语感才算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目标,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二、探求培养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及训练方法
(一)增加课内外语言输入,培养记诵能力
一般说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增大课堂内外语言的输入量。

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汉语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只重视对汉语的“工具”的认识,而忽视如何在交际中使用这个“工具”。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

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

语音啦,语法啦,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

”因此,汉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语感教学的理论视野中,教材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呢?我们认为标准很简单:对教师来说,应当是“好用”;对学生来说,应当是“有用”。

所谓“好用”,主要是指教材的各部分(如生词、课文、注释、练习等)都应便于教师组织语感教学而不是知识教学,好的教材还应有教学方法的设计。

语感的形成不是完成于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完成于学生自己的建构。

我们对教材的编写可以提出许多原则,如交际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针对性等等,这些提法都不错,但对学生来说,首要的是“有用”。

教材中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通常把教材奉为经典,这就要求教材中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贴近生活的,用得着的。

教材实际上就是一种“目的语”,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就是学生原有的言语结构与“目的语”之间的矛盾。

从原有的言语结构向目的语过渡和转化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理想的教材应当在编写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减轻这种转化的痛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因此,为了培养和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交际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单纯的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纲的教学原则和教材及教学方法,必须制定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以交际能力为纲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为“培养汉语交际能力”这一目标服务。

既然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为目标,那就应当以学生主体获取言语经验为主要途径开展课堂教学。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就应以学生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交际活动为主要内容。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必须以学为主,教是为学服务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对言语的亲身体验。

老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由于每个学生的语感能力不同,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发展每个个体的语感能力,也就是说,语言教学应当由统一规格教学向差异性教学转变。

老师所关注的不仅是结果,还应该包括认知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如果从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出发,汉语课堂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多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鼓励学生熟读记诵好句子、好文章,耳濡目染,形成语感。

背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还能增强记忆,促进思维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重现的机会,短时记忆是以迅速遗忘为特征的。

短时记忆的遗忘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为更好地掌握已有的知识,应在学生接受的信息尚未大量遗忘之前,及时进行复习和操练。

复习和操练强度越大,越有利于进行长时记忆。

熟读和记诵正是理想的复习和操练的方式。

叶圣陶说:“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

”“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彩的段落来读,读到能背。

”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筛选的优秀文章,都要求熟读,其中结构精美,情韵生动,文辞优美的要求会背会用,在不知不觉中,其内容、思想、文理都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写作时能文如泉涌,左右逢源,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很好的培养。

这里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朗读得好,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着指导作用,把文章的思想感情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二)强化训练,培养语感
1.用有感情地朗读来训练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能荡起心波,扣动情弦。

一般来说,不论是参与朗读,还是聆听朗读,都是训练语感的很好途径。

从朗读角度看,要朗读好的作品,深刻领会作品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都能从中获得感染和熏陶。

它是一个接受知识教养和思想教育的过程,其中也包含着得到语感训练的成分。

有感情地朗读注重音调、语法、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的运用,这对语感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朗读是用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朗读技巧运用得好,便能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故事情节与艺术形象,人物的个性跃然纸上,这有助于加强听者对作品中的一些个性化语言的领会。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得到鲜明的表现,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艺术氛围,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经其事的感受,这对语感训练,是比较理想的。

2.用日常用语来训练语感
在日常生活中,会碰见这样的现象:由于说话人的发音或停顿重点把握不准,就会使听话人感到困难不解,如果把那些在表情达意上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进行比较,这对训练提高语感是有帮助的。

例如由于说话时重音定得不同,语句的表意就不一致。

比较如下:
他是上海人。

(回答“哪儿人”的问题)
他是上海人。

(回答“是不是上海人”的问题)
他是上海人。

(回答“谁是上海人”的问题)
再如,说话时停顿运用不当,会影响表达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同样一句话,停顿的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有差别:
(1)我错了。

(2)我/错了。

例(1)不作句中的心理停顿,所表达的只是一般的承认错误;例(2)作了心理停顿,则表达了沉重的认错情绪。

又如:
(3)向21世纪飞奔。

(4)向21世纪/飞奔。

例(3)不作句中的心理停顿,表达平板,感情平淡;例(4)作了心理停顿,则表达生动,它既表达了坚信胜利的自豪感情,又表现了宣传鼓动的热烈情绪。

对日常用语经常性地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比较,这对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真实的交际通常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例如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语言实习活动等,这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把真实的交际引入课堂,比如师生的初次见面,可以互相询问有关的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

3.用动笔写作来训练语感
训练语感的途径,不能仅局限于朗读和日常交际上,而应从听说读写多方面结合着手。

阅读和写作是训练语感的主要渠道,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写能促读,要使用某些语感性较强的词句进行写作,必先读懂,领会这些词句,而一经写作应用,必然会加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掌握。

“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夏丏尊语)所以,“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吕叔湘语)。

而完成这一首要任务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听和说关系密切,说是口语的简散性、临场性和综合性。

需要听者有敏感的才思。

听,不是简单的听说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听取他人之说,学习他人的表达艺术或发现其正误和偏颇处,自然可以增强语言感知的敏锐度。

读和写关系密切。

读是把作为言语符号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方法;写,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记下来。

诵读名家文章,可使口语受到典范化和规范化的熏染,从而使思想更周密,语脉更畅通。

文章写多了,会读得更好;文章读多了,会写得更好。

读和写犹如不可分离的双翼,相辅相成地推动着语感能力的提高。

通过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语感,符合传统的教学方法。

朱熹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陆游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强调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体验和积累的重要。

汉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语言教师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逐步达到“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的程度。

三、结语
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们把难以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迫使学生对某一特定内容做出反应,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生不但必须调动已学过的语言形式和语义组合,还要将之放到连贯的话语中进行表述。

总之,笔者写此文章,把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指向语感能力的发展,源自“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语感能力只能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在使用语言中学会语言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健.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2003,(3).
[2]俞越龙.语感的特点和训练方法[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997,(7—8).
[3]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J].语文学习,1985,(1).
[4]程朝晖.把语境引入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1,(1).
[5]胡明杨.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6]常敬宇.谈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汉语学习,1994,(4).
[7]蔡崇尧.汉语教学法.[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献章.语感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996,(12).
(滕红,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