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1《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老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
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所以一直到现在对于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想象中以及平时在高铁上所看见的窗外的风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这本书把农村的样貌向我娓娓道来。
《江村经济》就是这么一本书,“随着本书的描述,读者本身将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
他将看到村庄的河流、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个村庄。
他将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
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有关的中国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 它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而且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能够给读者以无限的使命感。
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
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同时,《江村经济》中从微观到宏观,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区,完全参与的参与观察法等调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江村经济》(精品文档)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锋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一部令人深思熟虑的社会学著作,它将读者们引入了中国农村的世界,深刻剖析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和哲学内涵。
阅读这本书让读者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变革的窗户。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采用了田野考察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多面性。
与其他作家的田园牧歌式描写不同,费孝通不回避也不嘲讽农村中的消极一面,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观察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它还具有哲学的意味。
费孝通探讨了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象征主义等概念,通过富有逻辑性的叙述方式展示了江村的风气。
其中有许多句子富有哲学意味,如“抚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抚养孩子”,这句话虽然看似晦涩,但深思熟虑后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这种哲学性的探讨让读者对江村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江村社会中,人情风味浓厚,中国人传统的意味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江村社会逐渐瓦解,但中国人仍然怀揣着江村情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但江村的风景和风俗仍然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费孝通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社会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和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得出具体结论。
这本书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传统生活的根源以及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
从书中,读者了解到当前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导致许多农民外出务工。
这个问题虽然在费孝通写作时只是一个趋势,但如今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剩余劳动力的去向,同时也导致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江村经济读后感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
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
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1)
用行动坚持信念——读《江村经济》有感一、作者简介:重情奇男子1936年夏,一位刚从清华毕业的年轻人在太湖边的一个普通中国农村住了下来。
一个月后前往英国求学,在上海到威尼斯的邮轮上他写下了这篇论文的第一行字“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涛涛海浪和对半年前大瑶山调查中牺牲的前妻的思念见证了《江村经济》的诞生。
这个年轻人叫费孝通,他所有著作的第一行字从未改变过。
也就是如此重情重义的男子,在如今的中国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篇章,却在2005年4月份永远离开了,为表示对费孝通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后人都称其为“费老”,以此纪念这位老先生。
二、书本内容简介:中国农民之生活回到话题本身,《江村经济》是一本人类学著作。
该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伦敦经济学院师从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的马林诺斯基时的博士论文。
该书被看作人类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经济生活”的崭新尝试。
该书虽说是一本人类学著作,却有着浓重的经济学意义,在农业经济学课上,老师也曾推荐此书让我们阅读。
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在农村发展工业的经济模式,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设计这是一种来自中国的经济思想灵光。
就书本身而言,《江村经济》主要描述的是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方面的内容。
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通过这本书,读者能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依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
它倡导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应该从“野蛮人”转向文明社会,好像也因此引起了西方一阵研究东方的风潮,而费孝通本人则很好地运用了“微型社会学”的方法。
三、读书心得:见贤思齐、勇往直前《江村经济》中简单生动而逻辑严密的行文,就凭我的那点功力和那浮躁的心态当然无法企及。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老师推荐我们去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觉得似乎和我们这门课没什么关系,后来老师说是这一本经典着作,于是加深了印象。
从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书来看,粗略看了一下,发现虽然他研究的内容许多都不太明白,但是其中所运用的实地调查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江村经济》是立足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
全书分为十六章,其中涉及一个小农村的方方面面,写的很具体,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在当时)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模式。
尽管这是七十多年前的研究了,但其对中国科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这本书打破了学术研究的常规模式,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将一个村为研究点,具体考察农村的家庭关系、财产与继承、户与村、产业和商业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农村的真实全貌,折射出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小见大。
作者的研究意图不仅仅是要弄清“开弦弓村”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分配和交易状况,寻找其中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问题,更要表现这个村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在当时中国的许多农村发生着。
我们在研究一些教育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也借鉴这种对个案的研究来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现在我们并没有丰富的资金、资源和强有力的人脉支持,对一些宏观问题的研究会很片面,不能真正抓住其中的关键。
而且,对于微观问题的研究,如果采用常见的调查研究方式,总免不了流于表面,落了俗套。
教育问题尤其如此。
所以,《江村经济》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应当多多运用在我们平常的教育研究中,毕竟将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一个个个体,也只有将个案研究透彻了,才能更好的掌控全局,把握好教育的大方向。
《要是陀螺转起来》的读后感读到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是在今年初春的夜晚,窗外的微风恰如读书时的感觉——清新的、柔软的、暖暖的。
笑意还不由自主地挂在脸上,那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点漫上嘴角的,终于,在看到校长带着孩子们脱了鞋、手脚并用地转起四个陀螺时,忍不住乐出了声。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江村经济读后感篇一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其实,此书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名是《中国农民的生活》)最早是1939年以英文版面世的,其后直到1986年才有了中文译本。
这时隔的40余年,可以说贯穿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历史进程——从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建国后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
所以单从时间上说,此书是中国近现代发展轨迹的见证者;另外在内容上,此书由于中译本出现时间较晚,所以现在大家所见的中译本里一般都会附加费老先生在回国后对江村陆续进行的十余次调查情况以及其总结和比较。
作者将本书的研究范围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拓展到90年代,而这些后续的补充也极大的提升了此书的价值:特别是在历史研读和文献价值方面,因为目前还未出现第二本能对某一地区进行的长达60多年的调查和总结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所以,无论上是作为历史资料来研读还是作为社会学研究著作来看,此书可以说都是首选。
而事实也说明了这点:此书自面世以来就是那些有心了解、学习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变迁的入门之选。
首先接触此书的感觉就是通俗易懂;待稍微深入进去后,我们才发现它已经为我们踏入中国农村这一重要而宏大的调查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范本。
可以说,现代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很难不受到此种风格的影响:从《黄河边的中国》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无不闪烁着此书的影子(看了一点,即有此种感觉····不当之处请明者指正)。
而这点其实也激起了我对于此种调查风格或是研究方法的反思:为何一种思路或是方法在没有出现之前很少有人去运用它,而一旦其出现则如同秋风扫落叶之势风靡不止呢?能否简单的比较说是某位大家创造了一种风格,还是说他适应了大众对于某一事物的欣赏和偏好而顺势而为的。
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一点突发奇想而已,其实不应该是我们读书笔记的“正规任务”,仅此自娱吧!另外,看了此书,不禁联想起了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一书。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1《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我不禁要感叹,费先生对开弦弓村农民生活的深入了解,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望洋兴叹。
在《江村经济》中,费先生从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等方面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最令人钦佩的是,书中列出了大量的精确数据,使读者对农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有了一个量化的印象。
费先生能写出这本书,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
首先,费先生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
但最重要的是,费先生是吴江人,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懂当地的方言。
而语言不通问题是农村调查的一大硬伤,费先生的经验为我们这些后来研究农村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读完《江村经济》以后,我对当今中国农村的未来进行了思考。
费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但时过境迁,我觉得,现如今,农村的饥饿问题已经解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
因此,我们首先要进一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另外,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来。
所以,我们也应该提高农民的精神享受,如此方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读后感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村经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村经济读后感1《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
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
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
”注意了,这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
也就是说在当时来说,当地的农民们就一家就已经害怕劳动力过剩了,相当于吃闲饭吧,害怕失业。
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而在本书当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说是强调每个家庭都不敢要过多的孩子,怕养不起,就算养大了也还是个问题,因为财产的再分配问题,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将减少。
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
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江村经济读书心得1全书正文一共十六章,四篇附录和一篇序言,接下来将对正文十六章的内容做简单的自我认识和总结。
第一章前沿和第二章调查区域,主要陈述作者写作全书的目的以及选择调查区域的原因、调查区域的地理、经济、人口及土地背景。
中国农村在当时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3],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过程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简单的转渡过程,而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制度和西方社会制度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将会引导这种社会制度变迁趋于期望的结果,这也是当时中国青年学生爱国救国的一种尝试。
至于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是因为此村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蚕丝业中心之一,农业较为发达,具有完善的水路交通网,同时,作者本是当地人,语言具有优势,且有其亲人帮助,能够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工作效率较高。
第三章到第六章从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及户与村的角度描写了开弦弓村的社会背景。
家庭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规模一方面受到“分家”的力量削弱,另一方面又受到父母和子女相互依存合力的增强,在此平衡力量下,中国农村家庭人数大约在4-6人之间。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重要,夫妻间的关系次之。
婚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有后代,子女是家庭“香火”绵续的载体,也是父母年老后的生活保障。
由于拥有土地面积的有限,生产能力的约束,为了预防贫困,存在溺婴、流产等人口控制现象,杀害女婴更为经常,家产较大的家庭则不受限制的有更多子女。
父母与婴儿的关系受到迷信的影响,表现为,对孩子的珍爱被刻意小心地掩藏起来。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较为密切,父亲则是严厉家法执行者。
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居于主导,学校教育由于与经济活动不相适应,辍学率较高,文化知识及训练不能显示对社区生活有所帮助。
婚姻大事并不是由青年男女自己决定,而是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通常在孩子6-7岁时便已安排好。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江村经济读书心得1《江村经济》虽说以“经济”为题,但是其内容却含涵盖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方面,其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本书旨在说明本地域的经济体系与本地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地区的小型的社会结构关系。
和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在经济逐渐发展的时代,这个小乡村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费老这本书主要就是通过实地的考察来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以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看到的关于《江村经济》的介绍中知道,这本着作是费老的博士论文,于是,着重去分析了一下本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前言,在前言中,费老主要阐述了本书调查的重要性。
第二章是调查地域,主要是对选择“江村”这个概念的界定、描述和介绍和选择这个地域的理由。
第三章至十五章,主要是详细介绍“江村”内部的各种和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家的内涵、“江村”的财产和继承以及亲属关系的拓展、户与村落、“江村”的生活、职业分化、农民的劳作日程、“江村”的农业、土地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和资金,最后作者在最后一章做了自己的总结,他指出在这个村里,当时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而且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是这些改革也是乡村发展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书的最后,费老希望“未来的一代”可以通过此书,正视时代的问题,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看本书的时候,上网看了一下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评价,了解到此书形成背景,知道了费老在新婚妻子逝世和自己重伤的打击之下仍没有阻挡他对学术追求的脚步,心里很是敬佩,而且在本书中,费老对于学术那种严谨求真的精神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当今调查报告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像费老这样在一片调查报告里使用如此之多的专业数学模型和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却是很难遇见的,而且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提出了很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但是甚至现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江村经济读书心得2在读江村经济这本书之前,我担心自己读不懂,人类学或社会学的专业名词对于我很陌生。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范文
江村经济读后感费孝通先生是我最敬佩的国内社会学家。
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吴江市。
历学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1936年在赴英留学学前,接受其导师建议和其妻先与广西大瑶山考察。
无奈发生事故,妻亡费伤。
与一年休息期间接受其家姊费达生建议前往吴江开弦弓村调查。
一是为此村的生丝精制合作社所吸引,二是为完成与其妻未竟事业。
费先生在前言中亦补充说明道以此书书献给我的妻子。
费孝通先生以开弦弓村为调查样本,对其展开丰富细致的考察,是人类学,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社会结构划分研究,传统与现代化碰撞后果,为社会学的开展起到标志性作用,对于人类学的突破,学者郑杭生认为一点在于以社会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在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己熟悉的本民族,二是为社会人类学者树立一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的新形象。
虽时隔数十年,然书中所述与今日中国农村情形多多相似,处于改革深阶段,转型期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矛盾仍在开展变化之中,此书对于是为人类社会学的必读之物亦是对于现代国家建设改革,农村变革与开展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调查区域:开弦弓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当时国内的蚕丝业中心,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家庭手工业被工厂所替代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是近代中国工业变迁中的典例。
作者对调查区域做了详细各方面的介绍,包括开弦弓的地理状况,经济背景,人口,年龄等(在书中作者以图表,数字等量化方式加以严谨表现)以及选择此调查区域的原因,以此作为开篇,从调查的前因后果写的清清楚楚,让读者循着作者的思路步步深入,仿佛自己自己是跟在作者身后做完研究,而且语言通俗,如此开篇甚好。
调查区域的选定,首先作者是本地人,沟通交流甚为方便,其姐姐嫁到该村且口碑很好,为作者研究提供经济上的便利。
再者开弦弓村是当时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在开展过程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同时开弦弓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农业开展到很高的水平;区域内运河,湖泊众多,水上交通很是便利,船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使其成为研究依靠水上交通的集镇系统的典例。
《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江村经济》读后感1我无法体会乡村的生活。
但是通过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一书,从社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详细描述中,我对1930s的乡村样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江村经济》本质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读来十分流畅,但是要做分析与思考却并不容易:从调查区域(背景)、江村的家庭关系到家族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在从家庭内部关系到户与村的关系,这样一系列的“关系”构成了后续的消费、职业、劳动、产业、贸易种种现象,并且最终归结到乡村经济的基础与根本——土地。
“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
”现代的中国已然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了,现代中国的乡村也不是那时的中国乡村了。
现在,日益突出的土地问题、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它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是一桩桩一件件摆在我们眼前的社会现实。
我们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变得富有,或者说,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并不能实现整个乡村的振兴。
这其中的根源便是中国乡村中人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传承千年的乡村文化。
而现在生长在城市中的人,不能理解这种文化。
人们往往从政治角度理解乡村问题,比如科技含量低下,人口多耕地少等等,试图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稳定土地政策”这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而《江村经济》从文化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财产的传承和“分家”现象,就导致了一块大土地被分割为很多块然后被无数小家庭占有,这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
在这种基础上,人们还会想着去买拖拉机,去买抽水机吗?农业的机械化随之难以实现。
另外,现在对于迷信、旧俗等等,大多数人是持着怀疑与排斥心理的,因为身处城市的我们不需要这种民间信仰来构建我们的社会。
民间信仰却是乡村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人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中产生,是有其充分存在的合理性的。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领悟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领悟《江村经济》读书心得领悟1久闻《江村经济》为中国社会学扛鼎之作,乃中国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代表巨著之一。
然不知缘何迟迟不愿一读,潜意识中对诸如“经济”“调查”“统计”一类词眼不甚感冒,很不喜欢那种用自然科学的量化方法来研究活生生的人文社会科学。
没想到的是,待终于启卷一览,原来费老并非如此无趣老头,通篇鲜活的语言,畅快淋漓地阐释了中国社会巨变时代一个村庄方方面面的变迁。
我常思考,读一篇*或一部著作,需从四处学习:第一,学习他的语词;第二,学习他的知识;第三,学习他所言的精神道理;第四,学习他的选题、构篇、作法等。
当然,最后一点仅对写作者而言。
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缘其原文乃英文作品,中文乃翻译而来,且非费老亲为,所以就语词来说难免索然无味,甚至有些诘聱,更甚竟有错别字。
不知我读的北大社版之“精品”果“精”如此,还是译者之误?就其所载知识而言,亦不是重要之处,但也弥补了我一些历史知识的遗误。
之前所读之历史,概不外宏观之述,没有《江》书所云微观详细,让我们通过一个“细胞”了解一个社会“肌体”的状况。
它所言的精神道理倒也算得上宏丰,我们处处可见中国几千年来社会意识形态的鲜活反映,特别是对于出身农村的我来说,处处获得同感。
如其中所言夫妻男女、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社会成员及其角色,人情风俗社交往来等与我之经历竟还大体相仿,这使得我同感起来兴味盎然,竟有时忽略了细想起来时的如下思考,当然这些思考是相对于我前文所云第四点而言的:费老介绍了他选题的缘由,是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明确导向。
不愧为国际人类学的泰斗,从小处着眼,往深处挖掘,向大处推展,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中国社会激烈变动时期的宏图全貌,让读者读来津津有味的同时唏嘘不已,人人都知那个时代但不知确切如何。
《江》书仿佛将人拉回那个时代,那片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用学术的话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卷。
这首先归功于他研究方法的选择,他用当时人类学的深入研究田野,与受访人同住生活的方法主张,获得了可靠的、丰富的、深入骨髓般的信息资料,而不是设计调查问卷,任人胡乱勾画,再用冷冰冰的所谓高超统计软件(当然那时没有)将冰冷冷的数字转化成硬生生的所谓研究结果。
江村经济读后感
读《江村经济》——探究上世纪初中国的乡土经济商学院李国鹏在班主任李政军教授的鼓励下,终于读完了《江村经济》一书,在做了必要的准备后,我决定根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这本书的一知半解写下来,8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称为“人类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巨作。
”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读书的过程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其他经济学作品,大量数据的堆叠而导致枯燥乏味,相反,他却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村风景,是人读来易懂生趣。
有人说,《江村经济》是一首舒缓的民谣,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经济报告。
不是数字,不是数据,不是结论。
它展开了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犬相闻的乡村画卷。
费孝通是经济学家中的文人,他有文人的悲悯情怀。
书在前言中,一句话点明了全书的主旨,“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费教授以一个村子为研究单位,但显然它所代表的通性不仅仅据显现于这个小村落,透过这个村落的经济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当时改革的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
我将先以四个部分来简述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第一部分,是序言和调查区域(第一二章);第二部分,是家,财产的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第三四五六七章)第三部分,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第四部分是中国的土地问题。
简述每一部分是不局限于该部分或按照顺序来写,而是结合全书来写的。
《江村经济》读后感400字
《江村经济》读后感4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村经济》读后感400字: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读书是需要心境的。
也很少看到有中国的作家献书给自己妻子的。
开始看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看到书本的作者和翻译者有些吃惊,原本以为这本书最开始是费孝通用中文写成的,其实不然。
又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著作。
鉴于两年前,费孝通曾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作为1938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论文的此书,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许多大学的人类学课程中被列为必读参考书目,且已重印三次,当时在国内特殊的政治背景之下,作者却浑然不知。
对于人类学研究,费孝通的导师布·马林诺夫斯基曾这样评论:“我们中间绝大多数向前看的人类学者,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烦,我们厌烦它的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虽然这也许是表面上的,实际并不如此。
但我的自白无疑是真实的。
”费孝通的三访江村,前后跨度近半个世纪,过程曲折而又无比艰辛。
想当初,广西大瑶山之行的迷路失事而致妻亡自伤的惨烈悲痛,后来的江村之行也纯属偶然。
这本献给妻子的书,这么说一点儿也不为过。
作者:燕语呢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的罗曼蒂克——费孝通《江村经济》
武定县国家税务局华志星
最近一直没多少时间看其他书,直到今天才把这本买了一个多月的《江村经济》看完。
书是去楚雄考驾照时在新知买的。
当时每天除了练练车也没什么事干,每天晚上就一个人跑到新知混时间。
偶然在商务印书馆部分看到这本书,想起了前不久才去世的费老。
大学时期看苏力的书时,总是能看到很多来自于费孝通的引文,苏力也在很多论文里强调费孝通对他的影响,后来在书城买到费老的《乡土中国》,虽然只是一本很小的册子,读后却有使人茅塞顿开之感,连读三遍而不忍释卷。
惊讶于他对中国状况深入的分析和清澈的解释,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到像“地缘社会”与“血缘社会”这类的名词,对于一个刚离开高中应试教育不久的学生来说,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是让人震撼的,以前只关注自己生活小圈子的人,开始对国家、社会有了整体的观念。
费孝通是真正的学术楷模,他深入研究问题的方式和细致的态度可以让人看到大师是如何养成的。
比如这本他的代表作之一《江村经济》。
这是一本写于70年多前的书,它经常被人错误的放在农业书籍这一栏,而事实上,这是本人类学的著作,而且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一样,这是一本博士论文集。
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苦涩乏味。
70多年前,那个时候共产党已经慢慢崛起,民国仍然在混乱中探索着三民主义,而日本人已占领东三省,并且觊觎着关内。
费孝通刚从清华毕业,作为一个人类学专业的硕士,他知道继续研究或许是对他这个苦难的国家最好的交代。
1935年秋天刚毕业的他拿到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入学通
知书,走之前,他忽然觉得作为人类学家,在出国前进行现场勘察研究是必要的。
于是那一整年他决定和她妻子,一个叫王同惠的女人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
1935年冬天的雪下的特别大,意外发生了,108天的新婚妻子死了,而他也重伤。
伤的是肉体,但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学术的执着,毕竟,这是祭奠亡妻的最好方式。
于是多年以后,每当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时,第一页上总会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他的感情生活,在25岁时就结束了。
1936年的夏天,他收拾好行装,在出国前的两个月考察了开弦村,也就是江村。
上海到威尼斯的航程让人烦闷,他在船上无所事事之际,写下了他在江村的所见所闻。
26岁的费孝通不知道,这本书将奠定他在学界的地位。
而他也将在几十年后因之收到赫胥黎奖。
马林诺夫斯基在评价这本书时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以复述静止过去。
它有意识的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
江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
费孝通自己说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
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
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都有其历史的根源。
例如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
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
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能干活。
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做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
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
再例如费老通过当地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的互相博弈。
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国际蚕市场的变幻,技术的推动,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动机和手段。
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地中国的政经疑云,当500强在中国遇到本土化难题时,不妨回到费老的观点,换个角度,从制度和文化来理解这些问题。
而任何有志于在中国开创事业的年轻人,更有必要了解这些潜在的因素了。
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变了,但根本的思维模式仍然有很大的相似处。
文化就是这样的奇怪,大部分生活在其中之人都感受不到并且难以叙述,但又不得不顺着它生活,比如我们依然会喜欢男孩、我们会保持父母子女间的亲密感,我们会走亲访友,虽然已经没有了”族”的概念。
费老在序言的这几句话似乎点出了即将到来的那场席卷神舟大地的社会变革:
“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
“对社会制度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改变是更加困难了,当以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时,甚至可能还没有代替它的制度。
困难在于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只有通过一致行动才能改变它,而一致行动不是一下子就组织的起来的”
书的最后,费老给出了预言式的论断:内部冲突和耗费巨大的斗争最后必将终止,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上。
如他所言,又一轮政权的更替,但核心的问题仍然没有触及。
事实上大部分社科学者的重要作品都在解放前,那时的学术开创的根基反而异常扎实,反观中国现在的学者越来越浮躁,用正在云大读研的弟弟的话,现在的大学教授不是想着弄钱就是想着弄女人,勤于治学的人反而成了少数。
旧中国残酷的现实,反而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才辈出,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有俊杰挺身而出。
如果把追逐遥不可及的梦想是为浪漫的话,我就一直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比起徘徊在康桥月色下的徐志摩,更加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费孝通这样的学者抗争的方式,正像他书里说的那样:“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