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应对当前的风险挑战。
目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面临的一主要挑战是市场风险的增加。
市场风险涉及到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和交易所带来的风险。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许多金融机构采取了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通过合理配置资本以降低风险。
此外,金融机构还通过建立风险限制和监测机制,来控制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和损失。
另一个风险管理的挑战是信用风险的增加。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涉及到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或违约的风险。
为了管理信用风险,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和风险审查,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贷款担保和追偿机制,以降低违约损失。
此外,操作风险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操作风险涉及到金融机构内部的人为和系统性错误所带来的风险。
为了管理操作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并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操作风险意识。
为了应对当前的风险挑战,金融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
这包括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应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
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和合规审查,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改进风险评估和监测能力。
这包括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监测系统,及时识别并监测潜在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最后,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风险应对和应急管理工作。
这包括建立灵活的风险管理框架和应急预案,并加强与监管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增加。
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建议
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建议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变化,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此次文章主要从银行角度出发,讨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建议。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1.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金融风险管理指的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依据风险管理原则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和转移可能面临的风险,保障自身资产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金融风险分类金融风险通常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四个方面。
3.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目前,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企业策略管理、流程再造、风险集中管理等方法,通过理论、科学的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了识别、评估、定价、有效地控制和转移。
但是,现阶段,中国银行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在风险管理中缺少真正的细节、分层次的透明度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同时对于高风险行业或客户的风险管理及防范能力较弱。
因此,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方法需要进行改进。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1.提高风险管理的透明度和细节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交流和合作机制等方面,实现金融风险出现情况的透明度,更好地保护银行的资产和客户的利益。
2.优化风险管理标准和体系金融机构应该制定真正的标准和体系,对于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进行选择,提高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逐步将金融风险的管理提升至国际标准水平。
3.加强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与银行和学术界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建立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应该加强对于风险管理方法在实际中的落地和应用,将新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与现实相结合,提升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管理实力。
4.加强风险管理的合规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于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监管和监督,对于违规的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建立规范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明确的框架和指导。
四、结语金融风险管理对于银行而言非常重要,银行金融机构主动维护金融稳定和改善客户的金融资管质量,需要不断优化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曹晓清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陕西省分行合规部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就迅速地发展,尤其是进入到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市场之后,正式地步入到正轨中,也使我国的金融业与金融机构迅猛地增长。
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的金融业起步比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风险问题,主要是的影响因素,是由于我国金融风险的监管体制不健全。
而出现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环节等,那么就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完善监管体制,有效地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与影响,对其合理地控制,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8-0288-02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各金融机构增添了信心与发展的基础,对金融产品的体系不断地创新与优化,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关联性,使存在的金融风险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对金融市场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个体主要对高投资高收益的产品越来越重视,却忽视了存在的风险,再加上风险防控意识比较低,无法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风险问题,使金融风险逐渐地愈来愈重。
而不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又加重了金融风险,最终就会产生爆发性的金融风险,其特点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了关联的效应,会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对此,为了能够促进小康社会的稳定发展,就需要明确发展目标,针对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一)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低在经济一体化的稳定发展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迎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尽情风险,这不仅是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更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挑战。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中,大多数的金融机构,缺乏对金融风险的管理,防范意识低,尤其是对其具有的内涵了解的不够全面,对所存在的金融风险种类无法正确地辨识[1]。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一)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一)内部人控制表现为经营层决定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营、分配等重大决策,还会出现个人独断、短期化的经营行为、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收入过快、福利待遇改善幅度大等现象。
又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致使各种金融案件屡屡发生。
如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下级行员工事实上掌握着银行资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又无需承担财产风险,所以,他们常利用职务之便,独立作案、相互串通或内外勾结作案,为个人牟取利益。
2007年银监会对2006年的银行业商业贿赂违法犯罪案件查处的情况通报结果是:2006年银行业共发生商业贿赂案件113件,涉案金额2608万元,涉案人员164人。
(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犯罪,如资金诈骗、贪污受贿等非法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犯罪风险和信用风险。
而我国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很陈旧,不能适应复杂的风险环境。
表现为:金融机构对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不到位,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体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不充分等。
在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也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先进银行3](P38)。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大都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合理的内控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失效,进而加大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比如,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
1999年四大行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元,2008年农行准备上市获得政策剥离8000亿元。
经过剥离的不良贷款事实上的回收率很低,资产回收率一般在30%、现金回收率在20%左右。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49.1亿元,虽然总数较年初减少424.2亿元,但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却增加了21.2亿元。
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
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
然而,金融业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问题将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金融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经济安全保障。
1.现状分析目前,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着几个问题。
首先,气候变化、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使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化,使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难以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其次,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也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一些把业务做大做快视为首要目标的金融机构,忽略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此外,金融机构之间高度相互关联也使得金融危机传染的风险增加。
目前,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有三个方法:内部管理、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
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内部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金融资产和股权跨越多个国家或地区所涉及法律和法规不同,导致了金融机构的难以把握风险。
外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金融机构的行为,但监管人员的制度和能力以及监管机构的依赖性也制约了监管的有效性。
市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和采取有效风险管理措施, 但市场控制本质上仍是只起限制的作用,缺乏有效的预警和避免风险传染。
2.改革建议为了有效管理金融风险并推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政府监管,完善监管义务。
政府监管是推进金融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信息系统。
同时,监管机构应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协调,加强对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的监管。
还应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落实监管者对违规行为的打击,不断深化市场改革和建设,以实现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
其次,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掌握好风险。
金融机构应该从内部进行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管理。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但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问题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现状分析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
其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信用风险方面,虚假交易、不良贷款、担保风险等问题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多次出现。
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我国股市波动、汇率波动和信用违约等因素。
操作风险则是因为金融机构在业务操作中出现的大规模失误或事故而引发的损失。
面对这些风险,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薄弱点。
首先,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法律法规是《公司法》和《银行法》等文件,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现代金融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
其次,我国金融行业内部风控机制还不够完善。
金融机构的内部风控机制是保障企业自我调节和约束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金融行业内部存在控制不足和缺乏实时有效监测等问题。
最后,金融风险管理与行业的繁荣发展之间缺乏制约关系。
我国监管机构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手段,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关注不足的情况。
二、改进建议针对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是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在我国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化,因此,我国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金融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业各类风险的监管。
二是完善金融行业内部风控机制。
在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优先加强内部风控机制的建设。
金融机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工作,加强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的制定。
三是建立监管与行业繁荣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监管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企业的委托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运营,建立金融机构的信用档案,并依法对违法行为给予处罚。
论我国金融企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论我国金融企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引言
如今,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
文将探讨我国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一:金融监管不完善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金融企业在运作过
程中缺乏有效监管。
这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解决方案一: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解决金融监管不完善的问题,应当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
力度。
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审查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问题二: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一些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缺陷,无法有效地应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解决方案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并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问题三:信息技术安全风险
随着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信息技术安全风险成为了金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解决方案三:加强信息技术安全防护
金融企业应当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和培训,建立健全的信息技术安全管理体系,并加强对信息技术安全风险的监测和防护,确保金融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加强信息技术安全防护等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管不足导致风险加剧、监管机构职责不清导致风险漏洞、金融市场规范不足引发风险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包括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未来应从加强监管、强化风险防范、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等方面着手,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展望未来,应注重监管工作的协调性和完整性,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建议未来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应注重预防为主、风险评估和监测为辅的原则,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监管,风险加剧,监管机构,金融市场规范,对策,未来发展,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金融风险也变得愈发复杂和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的风险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不仅影响本国金融稳定,也关系到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深入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1.2 研究意义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市场中各方的利益。
金融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摘要】金融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必须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完善管理方法,重视专业人才,从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把握,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运行。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从世界金融市场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不大,从经济危机中经济复苏也较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有效。
然而,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优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须之路。
一、关于我国内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概述(一)金融机构的组成所谓金融机构,又被称为金融中介机构或者金融中介,广义地来说,金融机构不仅仅指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还包括对于金融组织的监管系统。
然而,狭义地来说,金融机构可不仅仅包括服务于金融市场的企业,其主要目的还是以营利为主。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分类较为广泛,按照管理的地位,一般可以分为监管和被监管的金融机构,例如:中央银行、证监会等都属于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对于国家政策性的融资任务是否支持,这时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这一范畴中,包括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等;同时,根据金融机构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又可以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金融机构。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组成多种多样,为我国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在金融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突发因素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机构的整体运行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效益,使金融机构蒙受一定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金融机构的风险。
其实,金融机构的风险的本质是金融产品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金融机构根据风险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论与对策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论与对策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开放的深入推进,金融机构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风险。
正确应对和处理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进行论述,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首先,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内控不完善。
由于金融机构体系庞大复杂,涉及到各个层级和环节,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些金融机构在内控方面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二)风险意识不强。
一些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重视程度较低,风险意识不够强烈。
在经营过程中容易盲目扩张,忽视风险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缺乏风险意识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安全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增加。
(三)治理结构不完善。
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基础。
然而,目前一些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完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问题,导致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短板。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金融机构治理风险:(一)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明确的内控目标、规范的内控流程和科学合理的内控措施。
通过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确保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
(二)提高风险意识。
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应该提高风险意识,认识到风险是经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只有真正重视风险才能更好地应对。
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治理结构。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包括明确的权责关系、有效的决策机制和规范的监督机制。
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确保金融机构能够稳健经营。
(四)加强监管力度。
金融机构治理风险也需要得到监管的支持和保障。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对存在风险的机构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惩戒力度,对存在违规行为和风险管理不当的金融机构进行严厉处罚,起到警示和倒逼作用。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一、现状分析:1.高风险格局下金融机构生存压力大:当前,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持续增加,如资产质量不高、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
这些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提出了巨大挑战。
2.治理结构不完善:在中国金融机构中,一些问题突出,例如决策权与所有权不对等、治理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不够规范,进而可能产生各种风险。
3.内外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的监管不仅需要内部的控制制度,也需要外部的监管机制来保证其稳健经营。
然而,目前的监管机制在严肃监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不够、一些监管缺失等。
4.库存风险管理亟待强化: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库存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库存状况的不确定性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隐含风险,因此,加强对库存风险的管理是重要的。
二、对策选择:1.完善治理结构:金融机构应加强决策与所有权的对等,促进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确保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监督机制。
此外,还需要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提高管理透明度和社会信任。
2.加强内部控制:金融机构应确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和内部监管机制,避免风险因组织内部引发。
3.加强内外部监管:金融机构应积极与监管部门合作,增强内外部监管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同步加强监管部门的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4.强化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主动防范和管控各类风险。
同时,加强对库存风险的管理,合理控制风险暴露和损失。
5.增强金融机构的应变能力:金融机构应提高应对风险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拥有较高的风险抵御力。
这包括加强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总结:当前,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存在着一些改进的空间。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不断完善相关法规 ,加强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
03
执法力度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大了执法力度,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督和
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金融市场现状及监管效果
金融市场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 创新不断涌现。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
总结词
风险评估缺失
详细描述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无法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准确评估,难以及时发现和 防范风险。
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并存
总结词
过度与不足并存
详细描述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过度干预和市场自由度过高并存的问题,一方面对某些领域监管过于严格,限制了 市场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对某些领域监管不足,导致市场混乱和风险积累。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 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 应对措施 •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加强国际合作
01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金融监管体系介绍
金融监管机构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 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法规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01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0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监管
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关于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困境及改进建议
关于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困境及改进建议我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一些困境,主要包括集权治理体系、内外利益冲突、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建议:首先,从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应当推动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向分权与权衡的方向发展。
目前,一些金融机构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导致决策不透明、资金运作风险较大。
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外部监督机构,引入专业化的监督力量,增加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其次,要加强金融机构内外部利益关系的管理,防止内外利益冲突。
金融机构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机构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导致公司治理失灵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一套明确的利益披露制度,让相关方了解和监督金融机构的内外部利益关系,防止出现不当的利益输送和私利行为。
此外,要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确保薪酬与绩效相匹配。
目前,一些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设置和绩效评估存在问题,导致薪酬福利过高而与业绩不匹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股权激励和长期激励机制,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机构的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指标挂钩,使其真正承担风险并分享业绩回报。
另外,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治理的监管。
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公司治理符合相关要求,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此外,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指导,督促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最后,要加强金融机构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
金融机构的员工在执行岗位职能时,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坚持以客户利益为核心,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遵循合规经营原则。
可通过加强道德教育、职业操守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性。
总之,改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其相关利益方应当共同合作,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机制和监管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确保社会资本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金融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金融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金融行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金融行业也不断创新和发展。
然而,随着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金融治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目前,金融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风险。
尤其是2015年爆发的股灾、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监管层的不断加强下,当前金融行业风险得到了缓解,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另外,当前金融行业监管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中国金融监管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多个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
同时,金融监管的力度也不够,监管手段也相对落后。
一些金融机构和业务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屡见不鲜,依法打击力度有限,影响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研究1.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分散、监管职责模糊、监管手段落后,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这涉及到监管职责、监管手段、监管标准等问题,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合作,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需要改变以往单纯的政府主导模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注重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构建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合作机制。
2. 加强风险防控金融行业风险是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风险防控需要各金融机构自觉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
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大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及时预警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止金融风险系统性扩散。
3. 推动金融创新金融行业的创新,不仅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还可以促进金融排放,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推动金融创新也成为当前金融治理的重要一环。
推动金融创新需要突破制度和法律壁垒,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推动金融行业从传统模式走向智能型、数字型、共享型的方向。
4. 加强行业间协作金融行业的治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作用,加强行业间的合作和协调,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保障。
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改善建议
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改善建议中国银行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银行业风险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改善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1. 金融风险多样化: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多种多样,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在银行业结构性风险超过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业风险管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宏观政策调控: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宏观政策调控的手段,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但这种方式也会给银行业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
3. 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尽管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但风险监管体系仍需要加强,特别是要加强监管科技的建设和应用。
二、改善建议1. 完善风险监管体系:银行应该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将风险识别和评估纳入每日运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 强化内部控制:银行应该在内部建立比较完善的控制机构,不断加强内部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同时,应该加强对外部信息和市场行情的跟踪,满足快速决策的需要。
3. 提升风险管理技能:通过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和引导,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
4. 加强科技建设和应用:银行应该适时引入新的金融科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重要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完善,并积极启用监管机构提供的金融监管科技,掌握最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5. 提高风险管理的综合水平:除了加强风险管理技能以外,银行应该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综合素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保证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金融科技引入银行业,期待着银行能够适应和引领新的市场变化,协同管理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关于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困境及改进建议
关于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困境及改进建议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一些固有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首先,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困境之一是权力过于集中。
在一些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决策和资源的分配拥有过大的权力,导致决策不透明、资源流向不透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行董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加强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制衡机制,实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
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困境之二是治理结构不完善。
一些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过于简单,缺乏独立的董事、监事,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促使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另外,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困境之三是监管力度不够。
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往往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风险,但是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金融机构出现了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部门的专业能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最后,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困境之四是缺乏对股东权益的保护。
在一些金融机构中,股东权益受到侵害,治理结构不严密,导致了公司治理的混乱和投资者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存在一些困境,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改进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加强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
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好地维护了金融稳定。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金融系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一、金融业改革与防范风险的成效1997年9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构成巨大威胁。
我国金融业针对金融秩序混乱、金融风险加大等突出问题,召开了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对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了部署,调整了部分金融管理体制,加大了对金融系统整顿的力度,依法查处和打击了各种社会乱办金融的行为和金融犯罪,促使金融秩序明显好转,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后的需要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系统竞争力的新形势,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实现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对于完善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
截至2004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本外币)达31.49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达4045亿元,基金净值资产为3238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达1.18万亿元。
我国金融业的金融资产质量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改善。
截至2004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750.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370.10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29%。
摸清证券公司底数的工作逐步展开,及时有效地处置了一批高风险公司。
保险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
表1 2004年末金融机构数量情况名称家数国有商业银行4政策性银行3股份制商业银行12资产管理公司4城市商业银行112银行类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681农村信用社30614农村商业银行25信托投资公司59财务公司74金融租赁公司12证券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133基金管理公司45保险公司69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5保险类金融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17兼业保险中介机构11万多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探析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对策
探析中国金融风险的远况及防范对策戴要:变革开放当前,特别是参减t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已正在很年夜火仄上与天下交融,里对的金融风险日趋增强。
怎样正在变革开放中放慢完美当代金融体系,正在开展强年夜金融财产中防范战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干系经济齐局松迫而宽峻的使命。
尾先引见了金融风险的观面和特征,然后阐收了今朝中国金融风险的远况和开展趋向。
最初,针对现存的一些成绩,指出防范战化解中国金融风险的对策。
闭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系;中国1.呆坏账火仄下。
2022年以去,中国金融机构没有良存款额战没有良存款比率没有竭降落,固然云云,过量天夸大那些目的只会促使金融机构经由过程扩年夜疑贷投放密释没有良存款大概收出有益的存款,事真上没有良存款蕴涵的金融风险仍旧存正在。
按照中国银监会2022年2月12日宣布的2022年中国银止业金融机构资产状况陈述所宣布的数据隐现[1],中国国有银止体系的没有良资产比率仍旧偏偏下。
2.疑贷投放过快。
该当看到,当前,金融机构疑贷投放的主动性仍旧下涨。
果为本钱、常常账户的单逆好,年夜量中资经由过程各类渠讲流进中国,央止没有能没有投放年夜量根底货泉停顿对冲[2]。
从存款的构造去看,投资的年夜部门流背很多年夜型工程战底子成坐,中持久存款比重仍较年夜。
因为持久债券市场的缺少,潜正在的金融风险又散开于银止体系。
而银止体系经由过程收放年夜量新存款去密释没有良存款率的自觉扩展止为也隐露着宏年夜的危急正在经济构造没有尽开理、社会疑誉情况没有敷完美、公司管理构造没有尺度、贸易银止本身的内控机造完善微风险办理才气没有敷的状况下,过快的疑贷投放可以埋伏着宏年夜的金融风险。
3.活动性成绩。
当前,持久的活动性成绩,是中国金融体系里对的一个成绩。
中国银止的资金滥觞次假设乡乡居仄易远的短时间存款,而资金投放却次假设一些年夜型底子成坐工程、当局债券、住房存款等。
那是一种没有太开理的金融征象,从持久去看倒霉于中国金融体系的良性开展。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证券金融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关键词】分析,对策,选择,现状,风险,金融机构,治理,中国,内部人控制表现为经营层决定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营、分配等重大决策,还会出现个人独断、短期化的经营行为、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收入过快、福利待遇改善幅度大等现象。
又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致使各种金融案件屡屡发生。
如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下级行员工事实上掌握着银行资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又无需承担财产风险,所以,他们常利用职务之便,独立作案、相互串通或内外勾结作案,为个人牟取利益。
2007年银监会对2006年的银行业商业贿赂违法犯罪案件查处的情况通报结果是:2006年银行业共发生商业贿赂案件113件,涉案金额2608万元,涉案人员164人。
(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犯罪,如资金诈骗、贪腐贿赂等非法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犯罪风险和信用风险。
而我国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很陈旧,不能适应复杂的风险环境。
表现为:金融机构对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不到位,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体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不充分等。
在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也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先进银行。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大都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合理的内控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失效,进而加大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比如,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
1999年四大行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元,2008年农行准备上市获得政策剥离8000亿元。
经过剥离的不良贷款事实上的回收率很低,资产回收率一般在30%、现金回收率在20%左右。
浅谈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对策
浅谈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系;中国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金融市场已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界融合,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强。
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在发展壮大金融产业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关系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首先介绍了金融风险的概念以及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最后,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指出防范和化解中国金融风险的对策。
1.呆坏账水平高。
2003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涵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2月12日公布的200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状况报告所公布的数据显示[1],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
2.信贷投放过快。
应该看到,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仍然高涨。
因为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2]。
从贷款的结构来看,投资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仍较大。
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
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流动性问题。
当前,长期的流动性问题,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
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的短期存款,而资金投放却主要是一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债券、住房贷款等。
这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金融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良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关键词】分析,对策,选择,现状,风险,金融机构,治理,中国,部人控制表现为经营层决定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营、分配等重大决策,还会出现个人独断、短期化的经营行为、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收入过快、福利待遇改善幅度大等现象。
又由于金融机构部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致使各种金融案件屡屡发生。
如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下级行员工事实上掌握着银行资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又无需承担财产风险,所以,他们常利用职务之便,独立作案、相互串通或外勾结作案,为个人牟取利益。
2007年银监会对2006年的银行业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查处的情况通报结果是:2006年银行业共发生商业贿赂案件113件,涉案金额2608万元,涉案人员164人。
(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犯罪,如资金诈骗、贪污受贿等非法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犯罪风险和信用风险。
而我国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很旧,不能适应复杂的风险环境。
表现为:金融机构对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不到位,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体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不充分等。
在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也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先进银行[3](P38)。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大都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合理的控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失效,进而加大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比如,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
1999年四大行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元,2008年农行准备上市获得政策剥离8000亿元。
经过剥离的不良贷款事实上的回收率很低,资产回收率一般在30%、现金回收率在20%左右。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49.1亿元,虽然总数较年初减少424.2亿元,但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却增加了21.2亿元。
如此持续下去,必定影响银行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
同样,由于外部与部的原因,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善,会出现经营亏损、信用风险、支付危机等,虽然数量上并不大,但更为显性化[4](P98-100)。
(三)非公允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管理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重要容,提高关联交易管理水平对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P26-27)。
目前,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已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担任委员会主席,但仍然存在不规的问题。
由于关联交易存在的这些问题,金融机构与其关联方常常有不公允的关联交易。
这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运行,因此迫切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严格规。
从近几年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情况来看,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损失。
不公允关联交易是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少数商业银行、信用社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一)金融机构股本结构方面1.股权集中度方面聂堂波(2008)指出,我国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25.11%,前五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56.23%。
而美国十大投资银行最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7.5%,前五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16.7%,可见我国证券公司股权集中度水平远远高于美国(1720)。
过分集中的股权给公司治理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中小股东难以在股东大会上通过“用手投票”来保护自身利益。
又由于股份有限,也很难在董事会里安排自身的利益代表。
而大股东则会滥用控制权,如为了执行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惜损害金融机构以及中小股东的权益。
当然金融机构也有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如民生银行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15.26%。
股权分散本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可以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发生。
但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如果股权太过分散,所有的股东都不愿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都希望“搭便车”,导致股东大会行使权利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致使董事会出现越权行为,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2.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且上市发行股票,但是与上市前相比,国有股比重变化并不大[7](P19—22)。
如农业银行上市前,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控股50%,上市后汇金公司仍然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4.48%。
名义上国家是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但是实际上占有、使用、支配银行财产权利的是政府的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财政部等),但是银行的所有权无法在这些部门之间进行具体划分,也无法清晰界定这些部门的权利与责任边界[8](P118-119)。
同时,银行的经营者没有办法真正享有财产权力,实现自主经营。
这使得商业银行产权主体模糊,所有者缺位。
如果金融机构产权主体不明晰,就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存在的道德风险就难以避免。
金融机构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
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严重制约着金融机构的发展[9](P89)。
例如,国家给国有控股银行出资,政府却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这就避免不了行政干预和行政照顾。
这不仅影响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性,也会淡化其他商业银行、银行经营者的竞争意识以及经营管理效率,造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的政策化,银行机构组织的行政化等问题的出现。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承担的政策性业务使得银行的经营目标变得多元化,弱化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很难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
(二)金融机构部治理方面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多由国有股和法人股集中控制,其他法人多是小股东。
所以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代表,小股东的参与程度很低。
另外,金融机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常常与政府和主管部门提名任选结果一致,所以股东大会根本不能反映小股东的意愿和要求。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对金融机构公司的治理作用非常微弱。
2.董事会功能弱化,独立董事不独立由于股权结构的失衡性和国有性,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存在重大缺陷,董事会职能弱化,无法实现董事会的决策权和对经理人的监督。
在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中,一年召开l~2次董事会,其主要容只是听取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使得董事会流于形式[10](P97)。
并且,金融机构的董事应当具有金融、证券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但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基本上由其股东选任,而其股东多数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作为生产性企业,他们缺乏管理金融机构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所以董事会成员不能经常、专业、深入地了解金融机构的状况,不能发现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
另外,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会由大股东控制,而独立董事大多由关联股东人员担任。
在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这些独立董事很难真正独立起来。
并且独立的外部董事中,与关联股东有联系的占多数,他们也难以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3.监事会无法发挥监督作用我国金融机构虽然在组织上大都拥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的完整设置,但由于对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各个部分的权利、义务缺乏清晰的理解,对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没有给予严格、强制性的界定,更由于从国有企业演变而来的金融机构中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我国相继实行的银证、信证分业造成金融机构复杂的产权结构,导致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分权和制衡的作用。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过程中,有效的激励制度非常重要。
我国的金融机构始于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大多数都是短期激励,并且以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为主。
实际上,管理者过分地关注权力与地位的激励。
与国外银行相比。
金融机构的经济激励落后于行政激励,而行政激励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结果使很多经理人员不敢创新,不思进取,积极性不高。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理层而言,由上一级银行来任命下一级银行的行长以及领导。
选拔考核的办法基本上是按照选拔官员的方法。
另外,国有银行部并没有建立分部门考核制度,经理层的收入和银行经营的业绩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个人的考核也没有量化,考核结果与个人的职位晋升和福利报酬相关性不大。
对员工而言,收入基本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职务、工龄有关,大家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升职,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优惠和福利,却不会去考虑银行的长远利益。
(三)金融机构外部治理方面1.外部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外部制度环境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所处的法律、政策环境。
目前,国家对金融机构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冲突,造成了司法效率落后和公司治理的混乱。
例如,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业具有金融监管机关的角色与独立经济产业的角色,是兼具有宏观调控责任的金融企业,这种定位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产生混乱。
在法律监管环节上,我国的金融机构同时受到多重制约,并且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许多漏洞,即便是法律、法规、条例所规定的容,在实施的时候也经常有落实不到位、执法不严、不究的现象出现,对金融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制度约束还不够明确、严厉。
2.外部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影响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相关市场的发展很不完善。
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很不完善,股东投机的行为倾向大。
我国还没有形成通过股票价格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的机制。
其次,由于金融产品比其他行业能更快地改变其资产的风险构成,投资者很难对其发出的信息判断金融机构的真实价值和其风险程度。
另外,政府的管制影响金融机构间的竞争程度。
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金融机构的产品市场很难达到规和公平竞争,从而弱化了产品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使金融机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减弱。
最后,经理人市场。
我国金融机构的高管几乎都是政府任命的,且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进行完善。
外部市场的失灵使得银行业的外部治理基本处于失灵状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从行业特性来看,金融机构是高风险行业,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对部风险的有效监控。
但从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实践来看,除了上市的金融机构需要履行规的信息披露义务外,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还十分欠缺,金融机构治理过程中的风险监督和风险控制的信息披露有待于建立和完善。
同时,金融机构本身也缺乏进行充分信息披露的意识,在披露信息时存在年报容、格式以及方式不规,对会计报表附注不重视,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较少等问题。
大部分金融机构披露的都是正面信息,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
另外,金融机构向社会披露信息的围也较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