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民生
重视民生的意义是什么
重视民生的意义是什么1、维护社会公平,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2、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社会层面看,民生贯穿人类文明的始终,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
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具有广泛的受益面和较强的公共性,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活动的根本目的。
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民生的改善,实质是社会成员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以满足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
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治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机会相对均等,才能不断满足民生需求、促进利益均衡,也才能消减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
从政治层面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影响政权。
古今中外,朝代的更迭和政权的兴衰一再证明:重视民生则政通人和,无视民生则民怨政息。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权的基本职能,也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这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就是为广大民众谋利益,民众生活不断改善、利益不断实现的过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都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
党的十七大顺应民众意愿,彰显时代特征,鲜明提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确“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并务实推进,成为我国对民生内涵最具体、最现实的解读,对民生改善最广泛、最生动的实践。
可以说,民生是发展之源、社会之基、为政之要。
扩展资料:民生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诉求。
人类文明越发展,民生内涵就越丰富,并呈现阶段性特征。
远古文明时代,先民岩居穴处、茹毛饮血,民生是果腹之“食”和御寒之“衣”;农业文明时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生增加了“耕有田”、“居有屋”等要求;工业文明时代,人居密集的城市化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激发了社会发展的蓬勃创造力,带来了社会成员的较大流动性,民生诉求拓展到发展自由、机会公平等方面。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因此,政府和各级领导都应该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重视民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而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就必须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只有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才能够有效地防止社会的剧烈波动,确保社会稳定。
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关注民生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强调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只有真正关心人民,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才能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因此,政府和各级领导要在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使发展的果实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
此外,关注民生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差距,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需要关注民生,重视弱势群体的权益。
政府和各级领导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只有通过加大对民生的关注和重视,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最后,关注民生也是广泛凝聚人心、增进民众信任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只有政府真正关心人民,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才能够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就是一种体现,可以有效地增进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互信,让人民真正相信政府能够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总之,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在当代社会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民生是指国家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
关注和重视民生事务,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的尊重和关怀,也是实施良好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
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关注民生及重视民生的重要性。
一、经济发展方面在关注和重视民生中,经济发展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国家需要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机会,鼓励创业创新,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只有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持续提高。
二、教育方面教育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基石。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质量。
政府应加强对教育事业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人民享有平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医疗卫生方面人民的健康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核心要素之一。
政府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和质量。
应建立健全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民享有平等和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同时,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防控和应急响应能力,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社会保障方面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确保人民在生老病死等方面得到基本的保障和帮助。
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关注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五、就业方面就业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需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为人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确保人民能够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
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试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又显露出了新的内涵和突出矛盾。
高度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义务,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这一重要精神,笔者认为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涵义及其特点所谓民生问题,简单的说是指国民的生活问题。
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民生问题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是指国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民生问题是指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在内的事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
民生问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层次性。
民生问题是分层次的,既有低层次的民生问题,又有深层次的民生问题。
例如人们的“衣、食”之忧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低层次的民生问题。
而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社会里,如果人们不能平等公正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政治参与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甚至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就属于深层次的民生问题了。
二是发展性。
民生问题是持续发展的,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民生问题主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之忧,不再饿肚子和受冻。
而在今天,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已经进入到了小康生活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则是要更好地解决“住”与“行”以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
重点民生实事总结
重点民生实事总结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推进一系列重点民生实事,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和福祉增进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下面将对几个重点民生实事进行总结。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人民的希望。
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不断加大投入,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通过扩大教育资源的供给,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9.7%以上。
同时,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通过建设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健康扶贫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了疾病防控水平,有效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社会保障待遇的互认,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为人民提供了可靠的社会保障。
四、就业创业政策的推进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的头等大事。
我国政府积极采取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等措施,我国的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率稳定上升,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住房是人民的头等大事,也是民生问题中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建设公租房、保障性住房等方式,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基本需求。
同时,政府致力于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稳定房价,保障人民的住房权益。
六、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重点民生实事之一。
对民生的认识
对民生的认识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
对民生的认识,不仅仅是了解人民的基本需求,更是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对民生的认识与重视。
一、经济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只有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改善。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人民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人民可以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福利,这都是经济发展直接带来的民生福祉。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二、教育和健康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关键教育和健康是提高民生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释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良好的教育体系,人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同时,健康的身体状况也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只有保持身体健康,人们才能够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和健康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大对教育和健康事业的投入和支持。
三、改善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民生,不仅需要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确保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全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改善民生的进程中,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
只有政府和社会携手合作,才能够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民生水平。
四、建设和谐社会是提升民生的根本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是提升民生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有尊严、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会。
通过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公平和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民生的目标。
总结起来,对民生的认识需要从经济发展、教育和健康、全社会参与和建设和谐社会等多个层面综合考量。
古代以民为本的政策
古代以民为本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民生:古代统治者认为,民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
例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等,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关注民众疾苦:古代统治者也十分关注民众的疾苦,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民情民意,积极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
例如,设立救济机构、实行赈灾救济等,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群。
3. 尊重民意:古代统治者认为,民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因此,他们尊重民意,通过各种方式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设立谏官制度、鼓励民众上书言事等,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 重视教育:古代统治者认为,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他们重视教育,通过兴办学校、推广儒家思想等措施,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总之,古代以民为本的政策体现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关爱和尊重,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生座谈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民生座谈会,共同探讨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
在此,我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就民生问题发表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民生问题依然存在,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难题。
二、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就业是民生之本。
我们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
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是民生之基。
我们要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
二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四、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是民生之要。
我们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三是完善医保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五、加强住房保障住房是民生之安。
我们要加大对住房保障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一是加大住房供应力度,增加公租房、保障性住房等供给。
二是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满足不同群体住房需求。
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六、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
我们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待遇。
二是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重视民生的古语
重视民生的古语重视民生的古语古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
许多古语也强调了重视民生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古语,以清晰的条理来阐述重视民生的意义。
一、"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强调了食物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重视粮食生产和供应,确保人民的饭碗始终有米填。
二、"民生为重"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政府应当把民生放在首位。
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民谋取福祉,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促进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
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发展。
三、"百姓安居乐业,乃国家之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基础。
只有当人民的居住条件良好,就业机会充足,工作薪酬合理,才能安定下来,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强调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
国家的繁荣与否,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英明决策,也取决于全体人民的生活状况。
只有当国家关注民生问题,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盛和昌盛。
五、"民无食,国无安"这句话强调了食物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人民将面临饥饿和贫困,国家也将陷入混乱和动荡。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重视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人民的饮食需求得到满足。
六、"百姓无粮,一日不可"这句话告诉我们,民众的生活有时候取决于一餐饭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粮食,人们将无法获得能量维持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关注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确保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国家民生。
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必须要重视“民生科技”
会投资积极投向民生科技 。 第三 , 着力解 决 关系 民生 的重大
位 日益 重要 , 用 日趋 扩 大 。三是 一 作 些 民 生科 技 成 果 的开 发 和 推 广使 用 是 公 益 性 的 , 以营 利 为 目的 , 不 旨在
解 决 “ 有所 教 、劳有 所 得 、病有 所 学 医、老有 所 养 、 有 所居 ”等 社 会 问 住 题 , 应 该 由政 府 提 供 的 公 共 产 品 是 和 公 共 服 务 , 府 应 该 给 予 相 应 的 政
保 的住 房 、 方便 快捷 的交通 、 质 高 优
术, 三是环境 , 四是交通 。 盟对这 四 欧
个主题 的拨款额 达到1 01 欧元 , 7. 亿 约 占总经 费的4 . %, 中健 康领 域的 33 其 拨款额 为7 亿欧元 , 35 高居四项之首。
科 技 创新 强 国之一 的德 国 , 不仅 占有诺贝尔奖 获得 者居世界第 二位 的
民生工程的代 表——青藏铁路
民生科 技 的快 速 发 展 , 已经 成 为 当代 科 技 发 展 的 重 要趋 势 之_ 。 我 国科 技 大 国地 与 位极 不 相 称 的是 , 期 以来 , 国的 民生科 技 始 终 处 于次 要 发 展 地 位 。 长 我
借 鉴 国 际经 验 , 展 我 国 民 生科 技 , 须 紧 紧 围 绕 1 亿 人 民 的 切 身 利 益 和 紧 迫需 发 必 3 求, 把改 善 民 生作 为科 技 工作 的根本 出发 点和 落 脚点 。
化 。 欧盟 研究 开发第七框 架计 划确 如 定 的十大优 先 主题 中, 直接 与提 高人 民健 康和生 活质量 有关的就有 四个:
一
技工作 的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 , 各级领导 、 政府主管部 门和
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意义)1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利于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3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5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6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用史实说明建国以后,党始终关注民生问题?1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4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5重视发展教育事业6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3、举例说明我国正在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合理调节收入分配2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3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文化方面的问题5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6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4、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4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制度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民生。
5、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明了什么?1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3我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我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5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1、列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丰硕成果,并分析其原因。
经济: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工程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国民经济增长10.7﹪政治: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修订《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科技文化:歼十飞机;杂交水稻;文化繁荣等。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注重民生改善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注重民生改善正方辩手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注重民生改善。
首先,民生改善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而民生改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这说明政府应该将改善民生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注重民生改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改善民生可以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社会不满情绪和矛盾,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改善民生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人民的消费需求将会增加,推动经济的增长。
正如经济学家阿米蒂·萨尼所说,“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
最后,注重民生改善也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它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来衡量。
”因此,注重民生改善也是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综上所述,注重民生改善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努力为人民谋福祉。
反方辩手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过分注重民生改善。
首先,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
因此,政府应该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过分关注民生改善。
其次,过分注重民生改善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失衡。
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如果过分注重民生改善,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倾斜,忽视了其他重要领域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最后,民生改善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发展途径。
除了改善民生,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比如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教育医疗改革等。
因此,过分注重民生改善可能会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社会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过分注重民生改善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失衡,忽视了其他社会发展途径。
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意义)1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利于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3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5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6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用史实说明建国以后,党始终关注民生问题?1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4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5重视发展教育事业6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3、举例说明我国正在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合理调节收入分配2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3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文化方面的问题5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6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4、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4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制度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民生。
5、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明了什么?1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3我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我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5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1、列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丰硕成果,并分析其原因。
经济: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工程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国民经济增长10.7﹪政治: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修订《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科技文化:歼十飞机;杂交水稻;文化繁荣等。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两会焦点话题【知识链接】一、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1、孔子、孟子思想孔子主张“德政爱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2、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原因二、近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三、中外民生措施和政策1、唐太宗的措施2、罗斯福新政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2007年3月召开的两会以关注解决民生为重点议题,中外统治者采取的一些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回答1~4题。
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中,体现出关注民生的措施是 (唐太宗的政绩,容易题)A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 .革新政治,完善制度C .轻徭薄赋,戒奢从简D .以儒为师,大办学校2.下列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政策中,体现了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的是 ①庸 ②募役法 ③纳银代役 ④青苗法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3.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A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B .反对民族压迫C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 .限制小私有者4.右图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修筑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其修筑的直接目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富民"理想,是中国人数千年以来的光荣与梦想。
据此回答5—7题。
5.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中,与关注民生、实施"富民政策"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 .墨家B .儒家C .法家D .道家A .国家干预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性B .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C .兴办水利工程,解决发电、防洪、6.孙中山认为通过什么政策可以做到"家给人足"()A.平均地权B.奖励实业C.保护农工商D.土地革命7.中国共产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是()A.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民个体私有制B.大搞人民公社,建设农村集体所有制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参考答案:1、C。
前所未有重视民生
党 的 十七届 五 中全会 通 过 的十 二 五规 划 建议 , 出体现 了三 个 重点 , 注重 保 障和 突 即 改善 民生 、 面推 进 各领 域 改 革 、 变经 济发展 方 式取得 实质性 进展 。其 中, 民 生的 重 全 转 对 视 达到 “ 所 未有” 高度 。 前 的 加 快经 济发展 方式 转 变是 “ 十二 五 ” 划 的主 线 。《 规 建议 》 出 , 快经 济发展 方 式转 提 加 变这条 主 线 。 攻方 向着眼 于 经济 结构 的战 略性 调 整 。这种 经济结 构 的战略 性调 整 主要 主 仍 然是 以扩 大 内需 为 出发 点 . 以行业 结 构 、 产业 结 构和 区域 发展 为 重点 , 目标 是进 一 步提 升我 国的综合 实力和 出亮点 , 十 规 前所 未 有。 建议 》 出“ 个更加 ” 《 提 四 的要 求 , 更
和构 建和 谐 劳动 关 系 ; 整收 入 分 配关 系, 高居 民收入在 国 民收入 分 配 中的 比重 、 调 提 劳动
报 酬 在初 次分 配 中的 比重 ; 全 覆 盖城 乡居 民 的社 会 保 障体 系 , 快 医疗卫 生事 业 改革 健 加 发 展 ; 快农村 基 础 设施 建设 和公 共服 务 , 宽 农 民收入 增 长渠道 等 。这 些充 分反 映 “ 加 拓 十 二五 ” 划对 民生 问题 的 关注 度 , 障和 改善 民 生将在 未 来五 年 的改 革 中得 到 全 面加 强 , 规 保 居 民收入 差 距将 有 望逐 步 缩 小。
加 注重 以人 为本 , 更加 注重 全 面协调 可 持续 发展 , 更加 注重 统 筹兼顾 , 更加 注重保 障和 改 善 民 生 . 进社 会 公 平 正 义 ; 城 乡居 民收入 普 遍较 快增 加 列入 “ 二五 ” 促 将 十 主要 目标 。 同 时, 逐步 完善 符合 国情 、 比较 完 整 、 盖城 乡、 覆 可持 续的基 本 公共服 务 员体 系 , 高政 府保 提 障 能力 , 推进 基本 公 共服 务 均等 化 。 建 议》 出要 建 立健 全 基本 公共 服 务体 系; 进 就业 《 提 促
关于重视民生的作文
关于重视民生的作文
民生,这俩字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但实际上,它就藏在咱们日常生活的
点点滴滴里。
你想想,每天早上一睁眼,是不是得操心吃的穿的?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生病了能不能得到好的医治?出门交通方不方便?这些可都是民生问题。
咱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就是个安稳、舒心。
要是每天为了这些基本的事儿
发愁,那日子过得能有啥滋味?所以说,重视民生那可太重要啦!
就拿住房来说吧,要是房价高得离谱,年轻人拼死拼活工作一辈子,都买
不起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小窝,那还谈什么幸福生活?还有教育,每个家长都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是学校资源不均衡,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那不是把未
来的希望都给耽误了?
再说说就业,毕业就失业,这得多让人焦虑啊!找不到工作,怎么养活自己,怎么实现梦想?还有医疗,生了病要是因为没钱看不起,只能在家硬扛着,那得多绝望?
政府要是能把这些民生问题都放在心上,实实在在地帮咱解决,那咱老百
姓的日子可就美了。
比如说,多建一些保障性住房,让大家都能有个家;加大
对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大家都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咱看病不再难、不再贵。
重视民生,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得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大事儿来办,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社会才能越来越和谐。
到时候,咱们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所以啊,民生问题无小事,重视民生是大事!希望咱们的生活能因为对民生的重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盼头!。
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感想
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感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这是一句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内涵的话语。
民生,民德,民心,都是关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视民生,注重兴民德,得到民心,是每一个国家和政府都必须重视的重要任务。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才能真正在治国理政中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作为近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孙中山就提出“天下为公”的口号,他所表达的就是要重视民生,兴民德,得民心。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要重视民生。
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民生问题是国家的脉搏。
只有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关心人民的福祉,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重视民生,就是要关注人民的各种需求,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要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投入,让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居住环境。
只有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要兴民德。
民德是国家的灵魂,民德问题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培养和弘扬良好的民德,才能保持社会风气的清朗,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兴民德,就是要让人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只有心存善念,行事合乎良知,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要得民心。
民心是国家的支柱,民心问题是国家的根本大计。
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让国家政权长治久安。
得民心,就是要真诚地倾听人民的心声,关心人民的感受,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
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
只有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才能办好国家的大事。
唯有重视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愿每一个国家和政府都能够以此为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
【完】第二篇示例:“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这句话简练而又深刻,一语道出了政府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执政者,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民众谋福祉,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注重民生、培育民德、得民心。
做好民生工作的感想
民生工作,是关乎人民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实施一系列民生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刻感受到了民生工作的温暖和力量。
以下是我对做好民生工作的几点感想。
首先,做好民生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其次,做好民生工作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加大投入,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再次,做好民生工作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民生问题的解决,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种感受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做好民生工作还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政府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这种信任和支持,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在做好民生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都要承担起责任。
因此,在做好民生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重视民生的古语
重视民生的古语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安定繁荣的基础。
在古代,人们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可以从古语中窥见一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重视民生的古语,以期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左传》,意味着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吃饭。
在古代,人们对于粮食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有了充足的粮食,人民才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如今,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样,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保证人民的饭碗始终有粮。
2. “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信任。
古人认为,只有国家和社会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够取得长治久安的局面。
如今,我们的社会也同样需要建立起诚信的基石,让人民相互信任,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3. “民生乃国之基”:这句话出自《左传》,强调了民生问题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取决于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福祉。
如今,我们也应当时刻牢记这个理念,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4. “民怨沸腾”:这句话出自《左传》,描述了人民的不满和愤怒。
古人认为,如果人民的怨声载道,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和不安。
如今,我们应当重视人民的诉求和意见,尽力解决人民的问题,避免民怨的积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 “民有不得已而去”的出处不详,意味着人民在无法忍受不公正和苦难的情况下离开。
古人认为,如果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就会选择离开,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如今,我们应当重视人民的离去原因,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留住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6. “民生之本,安定之基”:这句话出自《左传》,意味着人民的生活福祉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古人认为,只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社会才能够保持稳定。
如今,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重视民生的作文
关于重视民生的作文
哎呀,这民生问题啊,可是咱们老百姓心里头最惦记的事儿。
说白了啊,民生就是咱们过日子、吃穿住行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事儿。
咱们政府啊,一直以来都特重视民生,为啥呢?这不,老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嘛!
你看啊,咱们现在这日子,比过去那可是好多了。
就说这医疗吧,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现在咱们有了医保,看病就方便多了,也不用太担心费用问题。
再瞧瞧这教育,孩子们上学不再是个难题,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还有那些奖学金、助学金,让家庭困难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还有啊,咱们这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好,街道干净整洁,绿化搞得也不错。
政府还大力推行垃圾分类,让大家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这环境好了,咱们老百姓的心情也就跟着好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当然了,民生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就业、住房、养老等等。
咱们政府在这些方面也是下了大力气的。
就拿就业来说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创业、扶持小微企业,让更多的人有了就业机会。
还有这住房问题,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让老百姓能够住上更好的房子。
总之啊,咱们政府重视民生,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咱们老百姓也要支持政府的工作,一起努力,把咱们的生活搞得越来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殷周之际,周以边陲小邦的身份,取代了以神权统治代言人的殷商政权,说明统治基础的稳固不仅需要“顺乎天”还需要“应乎人”;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而在《国语·郑语》中,也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说法,此时的政治文化观,已和自命为上帝之子的殷商有了极大区别,需要“敬天”,但更要“保民”,这种“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是民生话语的萌芽。
民生话语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视民之生计疾苦的不在少数,如《左传》、《论语》、《礼记》中均有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请求当时国君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的话语,并将其上升到了君民关系的高度;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学派,主张无为的道家学派,秉持的实际上也是类似的主张。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儒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孟子。
按照孟子的观点,民生与王道可谓息息相关,“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民之生计,与土地、政事一样为诸侯统治之要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而生民之道,则在于“制民之产”与“取民有制”,即一方面要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同时也要防止取民无度,财富严重不公。
而且,孟子坚信,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有资格做天下的共主,在其看来,三代之兴亡,仅德与不德而已,天下之得失又系于民众之得失,“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所以汤武之得天下,便是得到为桀纣所失的民众的支持。
而其重视民生的经典话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千百年来更是被广为传颂。
所以,此时的王道统治合法性论证方式,已经基本摆脱殷周时期的“天命观”,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观——“民本”观开始形成,而民本的重要内容,即是民生。
孟子之后,汉代思想家贾谊的《大政》一篇,开宗明义即是“闻之以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其名作《过秦论》,更是以秦百万雄师统一六国然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除了自身的富国强兵,与各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渴望早日安定也不无关系,而秦迅速衰败也是由于其残暴统治陷民于水火之中。
秦汉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思想家,很多也都认识到了民生疾苦与政权统治合法性的关联所在。
所以,《尚书·大誓》中那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才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文化意蕴。
因此,民本主义和君主主义实际上并不是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
相反,它们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脉络。
在中国古代的民生话语中,“民本主义者”即使再强调民生,也没有把国家的统治权给予人民,而仍把这种主权归之于君王,这是传统的“民本主义者”之所以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的关键所在。
君王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者,“君子者,道法之总要也。
”君王不仅是国家的立法者,而且是最高的权力执行者,“天子之位也,是为治统。
”唯君王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这种君王的主权任何他人不能分享,否则天下就会大乱。
可见,民生疾苦固然成为衡量古代皇权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即所谓“民为邦本”;但是,邦之主权,仍然属于君主,民生也罢,民本也罢,其中之民,自然只能是“臣民”而非“公民”;“民生”之“生”,基本上也局限于满足物质需要的程度,政治统治的权力分配,是不允许分享和染指的。
历代的统治者、思想家,即使把“民”之地位抬的再高,实际上仍然是建立在一种皇权统治的前提基础上的。
所以,关于中国古代的民生话语,我们固然应该意识到其中的“民本”成分,但是也应当意识到其是以“臣民”——君主的政治系统构造作为基本前提的,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把握古代“民生话语”背后的政治文化意蕴。
这些,是由历史和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经过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一段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社会生产力迟滞不前,国力较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尚有很大差距。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几乎为零,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
起步于这样的基础,而且又有多次政治运动的干扰和冲击,我们一直未能改变贫穷的面貌。
即使当前,也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
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保体系只能从低水平起步,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再循序解决“由低到高”的问题。
比如,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万亿元,同比增长24.8%,从总量来看,不是个小数目。
但由于我们人口众多,就算是国家把所有的财政收入都用在福利保障上,也远远达不到欧美国家那样高的福利水平。
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把公平目标放在第一位,社保体系要有普惠的制度安排,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别,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和谐与稳定。
也要求把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作为社保体系的核心制度,而不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
三、从中国国情出发,辩证看待西方的“高福利”21世纪初的中国,一方面,十分注重复兴民生发展史观,挖掘几千年文明中民生解决的哲学理论与文化内涵,并融入执政党的治国理念;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文明中民生解决的经验。
“高福利”制度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冲突等方面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对我们确有一定借鉴意义。
但这些政策措施毕竟是限制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内,而且种种弊端已形成“民生陷阱”。
刚刚出版的《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指出:“世界面临着三大‘民生陷阱’:发展中国家的‘民生缺失陷阱’、发达国家的‘高福利陷阱’和‘贫富分化陷阱’。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警示我们,发展中国家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民生及保障民生的制度建设;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发展,警示人们过度福利的发展模式并非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模式;‘占领华尔街’则证明金融资本主义对贫富分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高福利”制度的利弊,认真其本质属性。
第一,从福利制度看,西方国家实行的“高税收、高福利”,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
虽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减少了贫富对立,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某种作用。
但这些政策只是调节国民收入的一种形式,说到底是一种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种种痼疾。
民主社会主义者推行的模式,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过分强调社会福利的保障作用,目前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经济学家批评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
加之,实行高福利政策的资源,主要都来自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想尽办法,直接或间接地把税收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而不是像民主社会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把收入从富人那里再分配给穷人。
所以,欧洲社会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批判之声日隆。
可以说,这种模式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中国更不可能效仿。
首先,北欧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仍然属于资本主义范畴,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其次,北欧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与这些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分不开的,如历史上受战争破坏少、地处欧洲边缘、国富人少、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平民思想传播较为广泛,等等。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使北欧国家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复制的。
别说在我们这个有十几亿人口、有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大国不行,即使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行不通。
如果盲目照搬照套西方发达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大政府、高福利主义制度模式,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的中国,势必大大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乃至会坐失发展良机,扰乱发展战略,甚至导致政治的动荡和政权的瓦解。
第二,从分配制度看,西方国家实行的社会福利制度,没有触动和改变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制度,因而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和贫富对立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费;二是资本家所交纳的社会保险费;三是政府预算拨付的经费。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统治阶级给予的福利,实际上是由资产阶级通过赋税把工资收入者的劳动力价值中的一部分集中在国家手中,再以福利的形式进行分配,以满足社会劳动力生产生活的需要。
因而它就始终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财富分配上必然不断拉大的两极分化现象,更谈不上与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趋同。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公正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它使收入与劳动者的实际贡献量基本相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分配制度也强调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这一理念有利于缩小我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从经济制度看,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坚持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根本前提下实行的。
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资本家与地主手里,而人民大众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
由于西方国家都是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这种经济,不可能改变工人被剥削的雇佣地位,也不可能赋予劳资权利平等。
它只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改良。
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所处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原则,而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顺应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私有化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
世界上实行私有化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只占极少部分。
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私有化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匮乏、民族与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不发达、不平衡的国家,如果搞私有化,在某些地区少数人就会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发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人民将为此付出痛苦和流血的代价。
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早晚有一天会为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稳定也难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