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合集下载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和实践。

3. 探讨这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清朝末期中国的困境和挑战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驱除鞑虏”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导致了“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驱逐满清入侵者,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2. 实践:辛亥革命爆发后,“驱除鞑虏”思想成为推翻清朝的主要动力之一,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三、“五族共和”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主张各民族对等、团结、共同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国家。

2. 实践:五四运动后,“五族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倡导了各民族团结合作,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为中国近摩登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导学讨论:1. “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2. 你认为中国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时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3. 你对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思想有何看法和感悟?导学作业:1. 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实践、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2. 分析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困境和挑战,探讨中国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并撰写一份500字以上的发展规划。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思想和事件,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同砚们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不息成长,不息进步。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和谐,共创美好未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6.请你说说我们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观 念?付出哪些努力?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的
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5.你赞同大民族主义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五族共和 探究方式:制作剪贴报 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不忘初心——伟大复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执教:桐乡九中 吴金梅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梁启超
出生:1873年(同治十二年), 身份: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主张: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
2.“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如何形 成的?
3.请说说梁启超、康有为发出如此感慨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4.你认为革命者能通过“驱除鞑虏”实现目标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驱除鞑虏 探究方式:结合材料分析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 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 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 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壮族
傣族
畲族
布依族
苗族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探究内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探究方式:填写年代尺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掌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前导问题导入1. 请简要介绍“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 你认为中国人民在清末民初时期为何发起“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运动?二、学习任务导向1.阅读《辛亥革命》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目标。

2.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3.对比“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代表的政治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和演变。

三、学习方法指导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促进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拓展思维空间。

四、学习过程引领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革命,其核心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政体。

在这场革命中,“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成为人民的强烈呼声。

2. “驱除鞑虏”口号来源自晚清时期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主张驱逐外族入侵,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3. “五族共和”口号提出在清朝皇帝退位后,中国将建立一个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平等对待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实现共和民主的目标。

4. 通过“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在这两个口号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气质。

五、课堂探究引导1. 小组讨论:结合“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转变。

2. 文献分析:查阅资料,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理解和实践。

3. 学术讨论:邀请学生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拓展学术视野。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影响;2.探究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理解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的形成和影响;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1.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渐变过程;3.“五族共和”理念的实践难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文献和资料,介绍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案例分析法:通过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义。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背景;2.讲解:讲述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复杂性;3.讨论:组织学生就“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4.案例分析:通过辛亥革命的历史案例,分析“五族共和”理念在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

七、教学评判方式:1.教室表现:包括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表现;2.作业成绩: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作业、课后思考题等,评判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相关历史遗迹和文物;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迪;3.开展主题班会或研讨会,让学生自主进修和交流。

以上为《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希未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先秦时期
魏晋南北朝
华夏族
是中原的地域、国 家和族群的指称。
中华
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中 华”一词出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 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 交流、融合的史实。
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 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 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 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
作业布置
1.励耘P11,1—10 2.复习社会第一单元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 2.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 何进步?
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旗帜一
旗帜二
“驱除鞑虏” 小民族主义
“五族共和” 大民族主义
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 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考你:
•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 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 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 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 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三 民 主 义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及其影响;2. 掌握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及其意义;3. 分析两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原因,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1. 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2. 民间发起的“驱除鞑虏”运动;3. 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1.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五族共和”口号;3. “五族共和”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导学步骤:一、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1. 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2. 分组讨论,总结民间发起的“驱除鞑虏”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小组展示效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1. 请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 进修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理念,探讨其内涵和影响;3. 小组合作,撰写一份关于“五族共和”理念的小结,并进行展示。

导学延伸:1. 请学生就“驱除鞑虏”运动和“五族共和”理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思考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现实中的多元文化共存。

导学评判: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展现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通过撰写小结和进行讨论,培养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更深层次的历史探究打下基础。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用)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用)

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
保国保种 1898 维新变法
革命派(孙中山)
创建革命组织“同盟会”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 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 失败
然后通过活动设计,表明20世纪初的危机。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 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 力量推翻君主专制,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 可取的,
革命党人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提倡国内各民族平等这一重大思想转变。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各民族平等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 什么是民族统一 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 中华民国
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 是谓“五族共和”,这一说法把中国各民族人民 看作是一个整体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主义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 大民族主义,是相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 一个联合的整体。
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
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清朝专制统治 矛头针对满洲政府,而不是满洲人民 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文成公主入藏
胡床、方凳、服饰等
怎样提出“驱除鞑虏”?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
走向“五族共和”
十八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探究“驱除鞑虏”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 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 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
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 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
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
满洲人。”
——孙中山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 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 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走向“五族共和”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
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
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 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 成一个中华民族。” --------孙中山
想一想: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五族是哪五 族?有什么含义?这口号体现了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口号在当时会 其什么作用?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归纳总结,
自主表达
•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 。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 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 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 ;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 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 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 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 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北魏时 期身着 汉官服 饰的鲜 卑文吏 俑
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阅读教材24页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 地区的侵略扩张内容,联系所学知识, 思考: 1、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 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危险?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

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
民族的多元性知道鲜卑族
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
解读史料,探
究“驱除鞑
虏”
不利于团结国

族政
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
五、板书设计。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3.影响:“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 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成为 ___中__国__各__族__人__民___的共识。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 (2)“五族共和”的含义:“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11:39:28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72021/8/72021/8/7Aug-217-Aug-21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 “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考点梳理
一 感受“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 (1)汉族的前身是__华__夏____族。 (2)魏__晋__南__北__朝______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____中__华__”一词出现。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孙__中__山___的民族主义已经脱离了狭隘的民族框架,变 得成熟起来。他把斗争矛头明确指向__清__朝__专__制__统__治__,主张 ___中__华__民__族___内部各民族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_民__族__平__等___的思想,促成了 ____现__代__中__华__民__族____观念的初步形成。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了解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演变过程,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中国摩登化经过中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

一、导入引导
1. 请回顾一下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驱除鞑虏”是指什么?这一口号在中国近摩登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知识讲解
1. 驱除鞑虏运动的发生背景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问题出现了怎样的演变?
3. 辛亥革命后,中国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这一口号的背后代表了什么意义?
三、案例分析
1. 请结合《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中的案例,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如何演变的?
2. 你认为中国在实现“五族共和”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挑战?
四、思考拓展
1. 你认为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五族共和”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吗?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五、教室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演变过程,掌握了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了中国摩登化经过中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思考,不息进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做好笔记,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祝大家进修愉快!。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 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 步形成。“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 国个民族人民看成是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的传 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 共识。
鲜卑族孝 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大 凳子的前身: 文帝改革 融合 胡床
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有些则长期生 息在中国的疆域内,你能说出三个消 失的民族吗?
匈奴 、羌族、 鲜卑 族 、突厥族、 契丹等 等
匈奴的消失:
4世纪初,匈奴族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 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 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 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 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 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 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 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 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探究“驱除鞑虏”: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中国,中 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 识。
梁启超: 唤起吾 国四千 年之大 梦,实 自甲午 一役也。
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正在杀害 所谓的“为俄国服务的中国间谍”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怎样 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中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同 抵御外敌的入侵,努力发展军 事和经济实力,增强民族意识, 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 整。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 命派意识到源自要民族富强, 清政府的专制 必须推翻 。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背景;2.掌握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分析两种思潮的异同,探讨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2.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两种思潮的异同分析;4.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兴起和主要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背景和实践;3.分析两种思潮的异同,开掘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思潮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案例分析:选取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种思潮的异同,并展开思想碰撞;4.教室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提问,增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和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背景;2.讲解(15分钟):讲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兴起和主要内容,以及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4.小组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种思潮的异同,并展开思想碰撞;5.教室互动(10分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提问,增进思想碰撞和交流;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六、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现出对历史思潮的理解和思考;2.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评定学生对两种思潮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教室测试:组织教室测试,检验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思潮的掌握水平。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文献钻研,深入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和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历史背景;2.开展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3.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思想交流,增进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从华夏族到汉族,从“中华”到中华民 族,我们的先辈们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经历 了风风雨雨,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 史。最终形成了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 内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有 过争斗,也有交流、融合,并“从多元走向 一体”。
三、走向“五族共和” 请结合教材说说,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民族主义有 了哪些新的认识?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 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抵御 外敌。
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 倡大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 平等
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材料1、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 要排斥他”,“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 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 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 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
全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为何要“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 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 愈加强烈。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族 共和国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 清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 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有人对“恢复中华 “内涵的里理解看,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 仅不能团结各民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 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你能举出一些汉族和少数民 族相互影响的例子吗?
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 服饰等
二、探究“驱除鞑虏” 1、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 争?使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 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保国保种 1898
2、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 革命派主张推翻无能的清政府 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 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 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 广泛传播。
十八星旗
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确 指向清朝专制统治 提倡民族平等。
材料2、 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 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 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 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 等,是以有革命”。 强调:“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 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 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 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 阶级、宗教之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