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人之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是人之父

书名:《童年的秘密》

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7月第一版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人之父”,“现在应该开始重新‘了解你自己’”,这些蕴藏着深刻哲理的话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童年的秘密》,渴望深入了解她的思想。

儿童代表着为未来,代表着希望。本书开篇第一章即为“儿童的世纪”,人们对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就像蒙台梭利说的,儿童本身隐藏着一个生命的秘密,它能够揭开“人类灵魂神秘的面纱”。比如利用心理分析手段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精神病远在儿童时代的根源。潜意识唤起回忆所表现出的童年的痛苦在蒙台梭利的时代并未被人们普遍了解。“这种痛苦是纯精神层面的,潜移默化的,能够完全在不经意中实质性的造成心理病态的成人个性”。更多的研究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时期对整个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接下来,书中一点点带着我们揭开了童年的秘密。

从生理和心理学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拥有主观的心理生活。”“婴儿自出生起就有真正的精神生活”。这一章很有趣,名为“灵魂胚胎”,里面出现了“肉化成人”一词,我用了很久来消化这个概念,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她是把新生儿看做灵魂,用“肉化成人”来表述成长发育过程中心理和生理的行为。我将肉化理解为儿童不断形成人的个性特征的过程,包括心理塑造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灵魂实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断学习着、进步着。蒙台梭利从婴儿出生时无行为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最终得到发展和完善是婴儿努力去融合完结环境,并通过这种努力形成个性的结果,由此,她得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结论:

“这种缓慢和渐进的行动表明精神在持续不断的获取工具,同时精神也在不断努力维护自己的主权,避免行动沉沦于惰性和机械性。精神必须持续指挥行动,不至于收到固定本能的控制和陷入混乱。这种努力使创造里始终得到积极的发展,为灵魂肉化成人的永久工程做出贡献。”

人就是这样自我形成了个性,“如同胚胎和儿童成为人的创造者,是‘人的上帝’”。儿童努力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他的将来,也就是成人的一切,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是父母生养了儿童,但父母创造了他们的孩子的说法不完全正确,蒙台梭利借此提出“人是由儿童创造的,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点。(我看的时候越想越觉得像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囧)

婴幼儿在“肉化成人”的过程中努力着,他们不仅有各种潜意识的本能,还有自然天赋的成长发育的“心理图谱”,有劳动本能和学习的自主意识。因而,“人又天生的行为自由,需要特别营造”。为儿童自然和自主的心理塑造,必须营造合适的环境,才能使儿童得到正常化的发展。

“只有让儿童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进行正常化的活动,他们身上很多的疾病和病态才能够消失。”

儿童是非常敏感的,会为小小的原因而特别紧张冲动,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任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初的任性就是最早的心理疾病。如果成人不能正确的理解这种现象,不能合理疏导,在儿童身上将出现心理扭曲和偏离,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并会影响到成人阶段。就像在童年阶段种下一颗种子,它不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消逝,反而

会越发强壮,幼年时期经历的小事也会影响你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儿童,在尊重儿童和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为儿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超自然环境”,是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正常化的发展,并在帮助儿童正常化发展中,开展儿童教育。

在“超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上,蒙台梭利指出,儿童长期受到成人的压抑,儿童与成人冲突的原因在于成人自以为是和“先验”正确,儿童在不断地进行抗争。我们往往觉得父母总是对孩子好的,但是蒙台梭利从一开始就把成人放到了被告的位置,她说:“成人对待儿童有一种特殊的虚伪。成人用牺牲儿童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对此成人不承敢认,因为它是无法容忍的”,“成人与儿童冲突造成的后果可以在人的一生中无限地扩展,它如同将石子投入平静的睡眠后泛起的层层涟漪”。

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那种无形的压迫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成人并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不能赞同她说的成人对待儿童的“特殊的虚伪”,我相信,普天之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那种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淳朴最真挚最不求回报的感情了。千百年来,父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意,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思考过这样爱着孩子的方式对吗?成人往往认为,爱你就是对你好,但是对你好的方式由我来决定。这就有问题了,因为成人所认为的“对你好”的方式有点自以为是,也就是说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爱的方式。事实上,如果说儿童拥有破解个人谜底的钥匙,拥有心理图谱和发育成长的心理指令,那么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是潜在的和非常脆弱的,而成人受“爱”的驱使,主观能动地过分投入的干预,可能会抹杀儿童的心理图谱或扭曲儿童心理图谱的自我实现。

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无疑是不同的,比如儿童总是会更足以事物不起眼和实实在在的细节,而我们往往比较宏观,看到综合的事物形象,而儿童在这个阶段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同一件事情或者画面,在儿童和成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不同的,假若成人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就会产生误解。毕竟孩子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啊。

写到这儿,不能不提到冲突,儿童在肉化成人的过程中,总是与成人产生冲突与矛盾,儿童和成人两种心理状态截然不同,因此如果不能相互适应,他们就很难共同相处。书中说:“当儿童从过去不能自主活动的肉体得到解放,为他们掌握了活动方法,驾驭了活动器官并获得自我而雀跃的时候,他们便遇到了一群强大的巨人,阻止他们进入这个世界。”

书中举了个很普遍的例子,成人总是说:“孩子们不能乱走,不能碰我们的东西,不能乱说或叫喊,他们应该经常躺着,吃饭和睡觉。”蒙台梭利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成人的惰性,他们有一种潜意识的防范儿童的本能。虽然他们深爱着孩子,但是当孩子们练习抓握不可避免打碎物品时,成人还是会选择阻碍孩子的进一步练习。又比如说孩子将物品从高处扔下,可能只是想知道这会有什么结果,这无疑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但在成人看来,孩子们不懂事,在搞破坏,必须制止他们。就这样,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不断被“强大的巨人”干扰,丧失了很多进步的机会,成人对儿童的保护措施与儿童自身进步需求的冲突就这样产生了。而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人应该意识到他们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护这样的环境,让儿童在里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和无意识的阻挠。

但现实是,成人有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他们有自己既定的工作和作息,尤其是现在的社会,让他们停下来顺应儿童的节奏越来越难,所以他们变相地迫使儿童跟随他们的节奏,扰乱着孩子们的成长规律,而孩子们呢,没有选择,只能接受成人强加给他们的一切。

“儿童从虚无中走来,进入了成人的家庭。在儿童面前,成人像上帝一样强大,是唯一能够给他们提供生活必需的人。成人是创造者、供给者、统治者和执法者。儿童附属于成人。”“成人是儿童的主人,儿童必须一贯服从成人的命令,成人的命令‘先验’正确,不容置疑。”

这似乎是社会既定的规则,但是,我想像蒙台梭利一样大声疾呼:“父母不是儿童的建设者,而是守护者!忽视和忘却儿童的权利,折磨和践踏儿童,忽视儿童的价值、权利和本性,应该引起全人类最强烈的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