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

[摘要] 当代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日本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趋势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少子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提出解决少子化现象的对策,为我国少子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日本少子化生育率

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生育率(一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数)称为人口置换水平,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平是2.1。少子化是指一国的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平。2007年,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数为1738万人,男孩占51.2%,女孩占48.8%.,比上年总共减少大约14万人。目前,日本15岁以下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6%,而同期中国为21.5%,美国为20.7%,韩国为19.1%。日本少子化趋势加速又直接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招致人口急速减少。对于日本来说,其出生人口的变动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1945年其最高出生人口为269.7万人,随后逐年减少。至1957年出生人口数为156.7万人。但在1967年至1974年间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其人口数又有所上升,但过后又开始下降,1980年出生人口数为157.7万人, 2000年下降为119.1万人,2009年为106.9万人,预计到2050年日本的总人口将从2000年的1.269亿减少至1.005

亿,届时0-14岁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4.6%下降至10.8%。

二、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一)婚育观念的改变

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男女青年的晚婚、不婚和婚后不愿生育的倾向有很大关系。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从事薪金职业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其晚婚的观念。日本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50年的23岁上升为1998年的26.7岁,其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7.8岁。晚婚化一方面引起育龄妇女有配偶率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已婚妇女的生育率下降。而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不变,这就导致了女性生育期的缩短。

(二)为了保证自身舒适的生活

出生于经济发达条件下的日本年轻人,在富足自由的生活环境中逐渐意识到养育孩子越少,越能维持自己轻松舒适的生活条件。于是倾向于少生子女使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而单身生活的自由自在也使得出现了一批晚婚族,这加剧了少子化问题的严峻性。女性更是因为结婚后承担大部分家务并且由于工作歧视而出现不婚现象。现代女性对个性生活的追求使得她们更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旦结婚育儿就会被家庭所束缚。

(三)育儿机会成本提高,工作与育儿难以两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加,日本人的生育观由多生转向少生,由注重量的增多到注重质的培养,这也直接导致日本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特别是由于社会育儿支援体

系尚不完备,生儿育女与工作的双重压力阻碍了女性的独立,影响其个人发展,进一步影响家庭的经济条件,导致人们对结婚、育儿产生消极态度。

(四)避孕技术的提高

避孕技术的发展使得妇女的怀孕和生育成为可以控制的事情,此外人工流产手术的合法化也使得不愿意生孩子的人的愿望得以

实现。日本的人工流产手术安全、低廉的特点更使得人们愿意去做流产。这为那些不愿意要小孩的夫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了解决战后人口生育高峰的状况,日本政府推行过少产化政策、家庭计划和新生活运动政策,这对其少子化趋势也起到很大推进作用。

三、少子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经济的影响

日本的15-64岁人口的减少速度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减少速度,预计到2015年,15-64岁人口将比2005年减少730万人,而同期总人口将减少140万人。15-64岁的人口既是生产年龄人口又是消费年龄人口。从需求方面看,由于这部分消费能力最旺盛的人口减少而导致gdp趋于减少。据统计,1996-2003年,日本的食品消费量减少了2.8%;1991-2005年,衣着类消费金额减少了40%;

1995-2004年,服装、酒类、美容理发服务等需求分别下降了33%、15%、14%。整体需求进一步萎缩。

从供给方面看,劳动力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据推算,2030年日本的劳动人口将比2004年减少16%。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这

就意味着总产出的下降。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缩小,造成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负担沉重等问题。少子化趋势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而这又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生产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从而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1998年的日本,为了供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有5.1人在劳动,而2009年已经减为2.7人。日本现行少子化固然减轻了儿童抚养的负担,但与此加重了对老年人口的抚养,增加了社会保障成本,也增加企业的福利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老年抚养比例的上升又对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产生冲击,为了平衡老年人的养老金收支和社会保险负担金,就得提高就业人口的养老金份额,势必导致国家的财政危机。

少子化也改变了日本人口的结构分布:战前其人口包括大批的14岁以下儿童,而至今这一结构因为儿童数量的明显减少已消失。1985年儿童占总人数22%,而到1996年已下降为15.6%,到2009年日本1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3.4%,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从1985年的10%上升到2009年的22.5%,表明日本的少子化趋势伴随着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少子化还带来妇产科医院和幼儿园将大量空置,学校教师也将过剩。儿童数量减少还使得孩子们一起交流沟通的机会减少,容易导致家长的过分溺爱形成任性、孤僻、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大规模集体活动难以组织则难以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性,不

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四、少子化的对策

(一)政府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

1994年日本政府分别出台天使计划和新天使计划,其内容主要是增加多种形式的保育服务设施,充实母子保健医疗体制,减轻养育子女而带来的负担;完善雇佣、住宅及生活环境;充实学校教育和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地方政府设立生育奖励奖金以鼓励在本地区居住的在婚妇女生育子女,每生育一个孩子可领取30万日元补助,少缴税。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也可以为本地区的市民提供轻松地育儿环境,提供高质量的育儿设施和服务,设置育儿教育和咨询机构。

(二)改变国民意识

相比于政府的鼓励政策,妇女们更需要丈夫在育儿和家务劳动方面的支持。改革男性的意识,在企业中营造积极参与劳动和育儿活动的氛围,通过社会宣传纠正以往性别作用分工观念。日本社会固定的男女分工意识和雇用习惯以及支撑其的企业风气也导致了女性的晚婚和不育行为,应该培育女性能按其意愿从业的雇佣环境。

(三)改变企业雇佣习惯和风气

建立男女都容易得到生产、育儿休假的环境;引进时差出勤、短时间工作、在家工作等宽松的劳动模式,控制加班,缩短劳动时间。企业可以提供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公正性的机制以便双亲在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