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论文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摘要] 当代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日本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趋势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少子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提出解决少子化现象的对策,为我国少子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日本少子化生育率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生育率(一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数)称为人口置换水平,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平是2.1。
少子化是指一国的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平。
2007年,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数为1738万人,男孩占51.2%,女孩占48.8%.,比上年总共减少大约14万人。
目前,日本15岁以下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6%,而同期中国为21.5%,美国为20.7%,韩国为19.1%。
日本少子化趋势加速又直接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招致人口急速减少。
对于日本来说,其出生人口的变动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
1945年其最高出生人口为269.7万人,随后逐年减少。
至1957年出生人口数为156.7万人。
但在1967年至1974年间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其人口数又有所上升,但过后又开始下降,1980年出生人口数为157.7万人, 2000年下降为119.1万人,2009年为106.9万人,预计到2050年日本的总人口将从2000年的1.269亿减少至1.005亿,届时0-14岁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4.6%下降至10.8%。
二、日本少子化的原因(一)婚育观念的改变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男女青年的晚婚、不婚和婚后不愿生育的倾向有很大关系。
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从事薪金职业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其晚婚的观念。
日本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50年的23岁上升为1998年的26.7岁,其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7.8岁。
晚婚化一方面引起育龄妇女有配偶率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已婚妇女的生育率下降。
日本少子化的因素分析
日本少子化的因素分析作者:董佳佳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家庭育儿费用的支出进行数量分析,阐明育儿成本过高给日本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进而导致日本女性少育或者不育是日本少子化趋势加剧的首要原因,日本政府及企业只有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和切实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少子化问题。
关键词:日本;少子化;育儿费用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一)少子化的概念界定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出生率(1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数)称为人口置换水平。
联合国推算指出。
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平为2.1。
如果一国的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平,则被称为少子化。
造成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现代人的晚育倾向使女性的平均生育数减少,由于女性参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结婚、育儿在人生中所占的优先顺序下降,结婚和养育子女对教育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结婚与生育在文化上有密切关系,晚婚化倾向和终生未婚率的上升是造成晚育甚至不育的直接因素。
一国如果出现“少于化”,就会对国家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人口下降、社会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
老龄人口增加使社会保障费支出增大,劳动力减少使社会活力低下,造成经济活动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二)日本人口年龄结构及其特征1日本总体人口年龄结构根据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的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达7%以上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
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为7%,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且人口高龄化的速度十分惊人。
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362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占总人口的18.5%,超过老年人口比例占18.2%的意大利。
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
同时,日本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1003万人,比上年增长51万人。
另一方面,日本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
从日本女性角度看少子化问题
从日本女性角度看少子化问题古红燕【期刊名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少子化; 日本女性; 社会问题【作者】古红燕【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11近年来,少子化是人口学研究领域里常用的术语。
这是指因为出生率低下导致14岁以下低龄人口比例不断减少的现象。
” [1]。
因为少子化是发达国家都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国际社会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其中,在人多地少的日本少子化现象尤为严重。
20年以来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在不断减少。
少子化现象不仅让日本政府头疼,也让社会各个阶层对此事给予了关心,于是出现了研究少子化的热潮。
目前,关于少子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少子化人口学的研究、少子化的发展势态及其对策的研究和关于少子化现象的原因研究。
对于日本来说,少子化意味着出生的孩子数量减少,这不仅仅维持不了现在的人口数量,而且在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年金问题上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关于少子化的研究不少,但很少有人从日本女性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所以笔者想从这一点来研究少子化现象:主要从日本女性思想观念的转变来分析少子化的原因,少子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日本数年来一直存在的男女不平等而造成的必然现象。
日本政府必须真正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彻底改革现行制度体系中不合理部分,应站在女性角度,充分维护、尊重女性,少子化问题才会有逐渐缓解的空间。
明治维新后的1872年,日本政府效仿欧美各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改革教育制度。
这对于日本历史和社会生活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教育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进步,包括短期大学在内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升学率增加,然后还由于国民对大学的要求多样化,大学教育的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高级政府官员、工程师、公司社员等,而当务之急是要知道了解作为人的尊严,培养出视野宽阔的国际意识丰富的优秀人才。
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2 、 出生 率 的 低 下
的 “ 有共 同价值观 , 性格相 符 , 有稳定收入 ” , 可见女性对配偶 者的要求 也 是渐渐 从物质 要求转 向精神要 求。2 0 1 0 年 日本朝 日生命保险公 司
由于晚 婚化且女性最佳 生育年龄 限制等原 因, 不得 不放弃生育 的 随选 出 6 0 0 名2 5 至4 4 岁 的单身职业 女性 , 通过 互联 网进行 了相 关调 夫妇在 增加 。另外 , 随着结婚之 后还持续原 先工作或者 生育后想再就 查 。结果显示, 对于结婚对象的条件 , 重视 “ 价值观一致 ”的女性占总
3 、 对 结 婚 及 生育 的 价 值 观 发 生 变化
少子化现象的出现和现在年轻人的婚姻生育观念的变化有着 密切 大 部分的人都认 为单 身生 年 中, 男性和 女性 的初婚年龄分别上升了 2 . 7 岁和 3 . 6 岁 。像这样的晚 的关系 。不管是选 择晚婚的 男性还是女性 , 活更加的自由 。随着职业女性的增加 , 她们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 , 没有 婚化 日渐 明显 。 初 婚年龄 的上升 随之带来的结 果就是 生育年龄 的上升 。
伴 随着女, 性的高学 历化,“ 机会均等雇佣 法” ,“ 男女 工资平等法 ”
女性 就业人 口保持不断增长 的状态。希望 同时 兼顾 家庭及工 象 。日本当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 , 日本要维持 良好 的社会结构, 最理 的颁布 , 想的状 况是 , 每 对夫妇 生下 2 . 4 8 名 孩子 。但 在 2 0 1 1 年每对 夫妇 的生 作的女性也随之增加 。但是 , 由于 日本公 司惯有的人事制度 , 女性在生
职 的女性 的增加 , 会有控制 生育儿童人数 的现象产生 。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论文)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
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
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
人口少子化问题及育儿援助社会政策研究以日本为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人口少子化问题方面,研究表明,日本的人口结构正逐渐向老龄化和少子化 转变。这一现象主要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 增大。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生育奖励金额、推 行工作时间调整
文献综述
政策等。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少子化问题依然严峻。
结果与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育儿援助政策的投入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加大对育儿休假制度的监管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结果与讨论
二是制定更加多元化的育儿援助政策,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例如,针对 单亲家庭、残疾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应制定更加个性化的育儿援助政策。
3、教育资源均衡
3、教育资源均衡
日本的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 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年轻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 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4、医疗资源丰富
4、医疗资源丰富
日本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但在地区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有孩子的 家庭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居住,以便更好地照顾家庭和 孩子的健康。然而,这种选择导致人口向城市聚集,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减少。
解决方案
3、家庭规划指导:开展家庭规划指导,帮助年轻家庭合理安排生育和职业发 展。具体措施包括提供专业的生育和育儿指导,以及职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等。
对策实施
对策实施
1、政府政策的贯彻:日本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提高儿 童抚养补贴、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等。同时,政府还通过对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创 新项目提供资助,提高生育率。
日本少子化的进程
日本少子化的进程相比于西欧国家,日本经历了剧烈的人口转变过程,尤其是生育水平下降的速度很快。
根据少子化的定义,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其少子化的进程,至今已经历了四十多年。
1.战后的两次生育高峰日本在二战后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分别是1947年至1949年的第一次婴儿潮和1971年至1974年的第二次婴儿潮。
第一次婴儿潮可以解释为战后的补偿生育行为,其间出生的人口在日本被称作“团块的世代”。
第二次婴儿潮与第一次婴儿潮相隔24年,恰好是“团块的世代”进入婚育高峰期的时点,反映了人口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可以解释为第一次婴儿潮的余波,因此第二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在日本被称为“团块二代”。
第一次婴儿潮期间日本年均出生约27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维持在20‰以上。
第二次婴儿潮期间年均出生约210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12‰以上。
第二次婴儿潮结束后,日本的年出生人口数再也没有高于过2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一路下降。
从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的数据来看,在第一次婴儿潮期间,日本的人口出生率维持在33‰以上,总和生育率也超过了4.3,此后二者均开始迅速下降。
在第二次婴儿潮期间,由于出生队列的影响,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尚能维持在19‰左右,总和生育率也维持在人口更替水平以上。
从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数据来看,第一次婴儿潮期间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35.4%,第二次婴儿潮期间也维持在24%以上。
2.少子化的预兆期虽然到第二次婴儿潮结束之前,日本的总和生育率总体上还能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少子化阶段,但是自1957开始,总和生育率有长达18年的时间维持在更替水平左右。
日本人口学界一般认为日本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半段完成人口转变的。
也就是说,日本自完成人口转变伊始,生育水平就长期稳定在了更替水平,为后续的少子化进程买下了伏笔。
因此,可以将1957~1974年的这段时期视为日本少子化的预兆期,或称为潜伏期。
论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
论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因少子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日本少子老龄化位居世界之最,论文着重探讨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
标签:日本少子化老龄化“少子化”简言之即出生婴儿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动态平衡之意。
日本1995年生产年龄人口达到最大值,1997年正式步入少子化社会。
老龄化问题伴随着少子化现象的加剧而日益显现,现已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日本少子老龄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日本以1973年的人口数为顶峰,从1974年开始,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人口置换水准。
日本在人口转变之后,出现了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少子化时代。
日本《2009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称,日本的劳动力人口(15至64岁)09年为8164万人,到2055年将减少至4595万人。
少子化不仅使日本的人口数量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日本的老龄化进程。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与少子化同时到来的老龄化问题,使日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二、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少子老龄化的形成给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少子化直接导致日本人口减少。
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
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再次,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保负担本已沉重。
而经济低迷和少子化进程的不可扼制,必然进一步加重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社会保障系统的负荷。
日本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国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也在无形中加大了民众的负担,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少子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研
成才之路少子化是发达国家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日本1997年开始步入少子化社会,2005年人口出生率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日本虽推出了《天使计划》(1994)、《新天使计划》(1999)、《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2003)、《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2004)等一系列“催生”政策,但收效甚微。
低生育率引起的各种人口问题逐渐显露,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一、少子化对策推出的原因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将来人口推算(2012年)”的数据表明,日本的总人口从2010年开始进入长期减少的过程,预计到2048年人口将从12806万人减少到9913万人,2060年预计将减少到8674万人。
由此可见,日本的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
2015年日本总务省“国势调查”显示,25岁~39岁的男女未婚率均有所上升:男性:25岁~29岁为72.5%,30岁~34岁为46.5%,35岁~39岁为34.5%;女性:25岁~29岁为61.0%,30岁~34岁为33.7%,35岁~39岁为23.3%。
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1.1岁,女性为29.4岁,并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到2035年,男性终身未婚率预计上升到29.0%,女性上升到19.2%。
同时,晚婚化、不婚化趋势愈演愈烈。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实施的“第15回出生动向基本调查(夫妇调查)”(2015年)显示,夫妇实际孩子的数量降低到1.94人这一历史最低值。
在不想要孩子的理由中,“生活费和教育费太多了”等经济理由占52.1%。
二、推行少子化对策的难题和解决措施(1)收入问题。
日本总务省“就业构造基本调查”(2012年)显示,20岁~29岁中,1997年年收入300万日元的雇佣者的比率最多,但2012年年收入300万日元和200万~249万日元的雇佣者的比率几乎相同。
30岁~39岁中,1997年年收入500万~699万日元的雇佣者的比率最高,但2012年年收入300万日元的雇佣者比率最高。
日本产生少子化现象的原因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产⽣少⼦化现象的原因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2019-10-01摘要:由于现代的⽇本年轻⼈普遍愿意晚婚与婚后不育,所以导致了少⼦化现象的产⽣,少⼦化现象得到了⽇本政府的⾼度重视,少⼦化现象的产⽣对⽇本的⽅⽅⾯⾯都产⽣了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本;少⼦化;家庭;晚婚;保育园⽇本少⼦化现象的产⽣原因由于当今⽇本的就业形势⼗分严峻,年轻⼈的失业率很⾼,⽽物价上涨速度快,经济的房展却不如⼈意,导致年轻⼈的就业压⼒⼗分⼤,⼯作⼗分艰⾟。
年轻热在适婚年龄却⼀直在忙于⾃⼰的⼯作与事业,⽆暇估计⾃⼰的婚姻问题,所以导致了⽇本年轻⼀代晚婚的现象极为普遍,年轻⼈结婚的年龄越来越⼤,许多年轻男⼥都不希望⾃⼰在20-30岁的适婚年龄段结婚,⽽是选择⼀拖再拖,⼤多数⽇本年轻⼈拖到30岁出头才想起⾃⼰结婚的事情,晚婚逐渐成为了⽇本年轻男⼥的共识,反倒成为了在⽇本年轻⼈中的主流意识观。
由于⽇本当代经济不景⽓,就业的压⼒⼤,年轻⼈也随时⾯临着失业的风险,所以出现了许多年轻⼈不但晚婚,并且在婚后也不打算⽣⼦,有些⼈担⼼⽣⼦后会影响⾃⼰今后的事业前程,⽽有的⼈则担⼼⽣下⼩孩后会⼤⼤增加⾃⼰的经济负担,⾃⼰承受不起新⽣⼉⼤量的⽣活与教育的开销。
有少数极端者甚⾄会⾛上不婚的道路,因为有的⼈决⼼将⾃⼰的⼀⾝放在⾃⼰的事业⼯作上,也有部分⼈怕结婚后⼤乱⾃⼰平⽇的⽣活。
总之,不同于⽇本⽼⼀代的⼈,⽇本当今的年轻⼈受社会思想的开放,他们的个⼈想法也越发丰富⽽⾃由,不再是想他们的前辈那样注重⼀些传统的约定成俗的事,⽽是不断地追求⾃我的幸福与个性发展。
很多年轻⼈即使结婚了,也⾮常不愿意⽣育下⼀代,因为⽣育下⼀代的花费成本极其⾼,孩⼦的各种⽣活费,医疗费,教育费使得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完全不能承受这样重的经济压⼒。
其次,不同于以往⽇本“男主外,⼥主内”的传统家庭分⼯模式,现在⽇本家庭很少会有全职家庭主妇,⼤多数妇⼥都会从事社会上的⼯作,这不仅是由于经济不景⽓带来的⽆奈选择,也是年轻⼀代的⽇本⼥性追求⾃我幸福与⾃我理想追求的⼀个进步。
少子化
一.课题目的:目前少子化现象已成为世界的人口发展现象,而少子化问题在日本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面临日趋严重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问题。
少子化现象直接影响到日本社会,因为劳动人口缩减而引起社会保障负担,国际竞争力下降,经济增长受到限制,教育受到冲击等社会问题。
日本政府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实际效果不佳。
众所周知,人口过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是中国的选择,相应的出台了计划生育等一系列关于控制人口的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减少了中国每年人口的出生率和增长率,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减轻了人口负担。
但也因此导致出生率迅速下降,也开始提前进入少子化国家行列。
不论是日本少子化现象还是中国的计划生育都是人口减少,对中日两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计划生育而导致少子化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少子化减轻国家的人口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减少,进而引起社会保障负担,经济教育受到冲击。
中日两国虽然社会结构不同,但就少子化现象有一定的相互借鉴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少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来阐述少子化及计划生育对中日两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国内外有关的学术期刊如《科技信息》,《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日语知识》,《人口与计划生育》,中国期刊网的学术论文等研究主要是关于少子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实行计划生育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的研究,还针对日本少子化现象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对中国计划生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课题价值:少子化想象及计划生育对中日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少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实施计划生育的影响,来阐述少子化现像对中日产生的影响以及两国可以相互借鉴的方面。
日本少子化成因和影响的相关研究
日本少子化成因和影响的相关研究日本人口学者中广泛使用的“少子化”,不仅是指生育率下降,而是指生育率长期或持续低于更替水平的状态,这在日本已达成一般共识。
少子化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日本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只是人口学者,其他学科的学者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少子化问题展开研究。
日本著名学者大渊宽在 2004~2005 年间分别与三位学者共同编著了三本关于少子化的专著,分别是他与高桥重乡主编的《少子化的人口学》、与兼清弘之主编的《少子化的社会经济学》、与阿藤诚主编的《少子化的政策学》。
这三本专著分别以不同的学科为主线,收录了众多日本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本国少子化的研究成果,可谓是日本少子化研究中前期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少子化的人口学》从人口学的视角系统定义了少子化,介绍了世界和日本的少子化形势,从婚姻、女性就业、男女关系变动、家庭变动等侧面分析了少子化的成因,并讨论了少子化的未来和生育水平的下限等问题。
此外,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主办的《人口问题研究》、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主办的《经济分析》等刊物先后多次发起少子化相关的专题研究,涌现了众多关于日本少子化的成因与影响的优秀学术成果。
小池(2009)利用日本人口迁移调查数据,对人口移动对生育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移居到大都市圈的人比未移居者生育的子女数少;婚前移居到大都市圈的人比婚后移居者生育的子女数少,其原因在于移居者整体的学历和初婚年龄更高,而婚前移居者比婚后移居者更适应大都市圈的生活方式。
佐藤(2018)通过分析家庭面板调查中的就业数据得出结论:已婚男性家庭的出生率,在丈夫失业1年后开始被抑制,但这种抑制效果只有在低学历男性中显著,且失业的时间越长,对出生率的抑制效果越强烈。
少子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学概念,而是日本面对本国人口形势的新特点创造的新词,直到近年日本的少子化逐渐成为现象级的问题,才开始逐渐被中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国内学界对于日本少子化的直接研究也逐渐增多。
「日本の少子化问题について」
日本の少子化問題日本では、子供の数が減少していると言い、つまり少子化問題が深刻化している一方である。
では、具体的にどのような状況でしょうか、またその理由についても述べさ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と思う。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の「少子化情報ホームページ」によりますと、2000年、日本人口の年齢構成は子供人口(0~14歳)が15%、働き盛り人口(15~64歳)が68%、高齢人口(65歳以上)が17%だったが、2050年には子供人口11%、働き盛り人口54%、高齢人口36%になる見通しだそうだ。
つまり、子供人口が4%下がり、高齢人口がほぼ二倍にな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また、厚生労働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人口動態統計」によりますと、日本では1950年代から出生率(一人の女性が生む子供の数)がだんだん低くなってきたそうだ。
例えば、1950年は4.32だったが、1974年はわずかその半分に過ぎない、そして三十年後の2004は1.29であり、史上最低記録になっていた。
社会問題として、少子化はますます注目されてきた。
では、少子化の原因はなんでしょうか。
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少子化情報ホームページ」は、少子化には親世代の人口の減少と子供の生み方の変化が同時に影響してきたと述べている。
そして、子供の生み方が変わった大きな原因は結婚の仕方が変わったことであるという。
日本では男女ともに結婚する年齢がだんだん高くなり、1970年平均初婚年齢は女が24.2歳、男が26.9だったが、2008年は女が28.5歳、男が30.2歳になったそうだ。
また、結婚しない人も増えてきた。
2000年に未婚率は25~29歳女性が54.0%、30~34歳男性が42.9%となっていた。
これらの晩婚化と未婚化は社会・経済全体の変化によって生活や価値観などが変化・多様化してきたことが関係しているとみられている。
例えば、Aさん夫婦が結婚して、もう10年になっているが、まだ子供は一人もいない。
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作者:王安一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和背景。
认为这是随着高学历化及女性劳动者的增加,日本女性对结婚及生育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求男女平等,拒绝成为生产工具,以及育儿成本增加导致的结果。
作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已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
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少子化;原因;婚育观;日本近年来,日本一直被“少子化”问题所困扰。
何为“少子化”,如其字面意思所示,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
日本当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生下2.48名孩子。
但在2011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9,与2010年持平。
合计特殊出生率在2005年跌至1.26的历史最低点后持续上升,但增速有所放缓。
本文将以日本少子化产生的原因为重点进行阐述。
一、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1、晚婚晚育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婚姻状况直接地影响到人口的发展,并且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日本厚生省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来看,2010年日本人的初婚年龄,男性为30.5岁,女性为28.8岁,而1980年,男性的初婚年龄为27.8岁,女性为25.2岁。
约30年中,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龄分别上升了2.7岁和3.6岁。
像这样的晚婚化日渐明显。
初婚年龄的上升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生育年龄的上升。
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由10年前的28.8岁到如今的29.9岁,增长了1.1岁。
同样,日本的生涯未婚率(50岁为止的未婚率),男性从1.7%到20.1%,女性从3.3%到10.6%,以飞速增长。
晚婚化和未婚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少子化的进展。
2、出生率的低下由于晚婚化且女性最佳生育年龄限制等原因,不得不放弃生育的夫妇在增加。
另外,随着结婚之后还持续原先工作或者生育后想再就职的女性的增加,会有控制生育儿童人数的现象产生。
少子社会: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社会因素也在少子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变化,人 们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有些年轻人认为,不结婚也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 必要一定要走传统的婚姻路线。同时,男女交往模式的改变、吸引力差距的扩大 等因素,也使得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的意愿降低。
然而,少子化的问题并非无解。虽然扭转这一局面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 全社会共同努力,还是有可能找到解决之道。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 励年轻人生育;企业可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减轻他们的经 济压力;社会各界也可以加强对少子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第三章“从‘5孩’现象看未来”则更为前瞻地探讨了少子化对未来日本社 会的可能影响。从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体系到地方经济活力,这一章为我们呈 现了一个因少子化而面临多重挑战的日本。
第四章“‘5孩’时代的政策选择”则从政策层面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 从鼓励生育、到调整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这一章不仅提出了解决方案,还对政策 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经济因素无疑是导致少子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婚后 生活水平的预期逐渐提高,并且倾向于保持这种高水平的生活状态。同时,年轻 人的收入预期却在下降,这使得他们在经济上更加焦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 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和生育,甚至有些人选择不 结婚或不生育。
“日本的少子化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与该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密切相 关。”书中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在传统上,日本书化强调家 庭和集体主义,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价值观逐渐受到挑战。
“高昂的育儿成本和职业女性的困境,是导致日本人生育意愿下降的两个重 要因素。”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两个问题。在育儿成本方面,日本的学前教育费用 普遍较高,许多家庭因此而选择不生孩子或只生一个孩子。而在职业女性方面, 虽然日本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职场环境对她们并不友好,许多女性在生 育后很难回到工作岗位。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及对策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及对策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对策摘要:日本已经成为全球少子化的先驱国家。
日本不仅人均寿命全球第一,出生率在国际上也是处于最低水平。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企业形态、社会保障制度等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经济社会体系随着经济的国际化、成熟化而出现扭曲,并加速了少子化问题的进程。
本文试着就日本的经济、社会现状找出了少子化存在的原因,并分析了日本就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1.日本少子化的社会现状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日本的晚婚、少子、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每5年进行一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
该所对女方为50岁以下的6949个初婚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平均初婚年龄男方为28.5岁,女方为26.8岁,与5年前的调查相比,女方晚婚的倾向更加明显。
在结婚不满5年的家庭中,计划要孩子的数量也首次减少到2个孩子以下。
另外,独生子女的家庭也有所增加。
日本总务省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指出,日本六十五岁以上高龄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居全球之冠,未满十五岁人口跌至百分十三点六,创全世界最低纪录,成为全球最少子高龄化的国家,少子化问题的严重可想而知。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2.08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
日本的出生率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减少,去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1.25名,而且总人口自战后首次出现「自然减」的现象,显示日本社会步入人口减少的时代。
2.少子化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低出生率是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低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二战期间,日本政府鼓励多生育,禁止人工流产;战后日本颁布了《优生保护法》,随着人流解禁,经济逐渐复苏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少生子女以得到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这样一来,使日本的生育率大幅下降。
从当今日本女性的婚育观转变也不难看出:少子化也来自于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产化的升高,结婚育儿在人生的优先顺位走低。
日本少子化
-
1 现象及问题 2 原因分析 3 政府应对措施 4 未来展望与影响
1
现象及问题
现象及问题
01
02
日本少子化是指日本出生率下降,导致人 口数量减少的趋势。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 数十年,对日本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具体来说,日本的出生率从1970年代开始 下降,尽管在1990年代有所反弹,但整体 趋势是下降的。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 者的关注,因为出生率的下降意味着未来 的人口数量将减少,进而影响到劳动力、
-
汇报结束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日 本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日本文化强调尊重 长辈、注重传统价值 观和家庭观念。然而 ,随着社会的变化, 这些价值观逐渐淡化 ,导致年轻人对家庭 和婚姻的态度发生变 化
原因分析
3
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少子化问题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政府应对措施
消费市场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2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经济因素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在1990年 代初,日本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许 多企业倒闭,人们失去工作。这使得许多年 轻夫妇感到难以承担孩子的养育成本
社会因素
原因分析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少子化的重要 原因。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年 轻人对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也在改 变。许多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发展 和自由,而不是结婚生子。此外 ,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家庭结构 的变化,许多年轻人选择独居或 与朋友合租,而不是与家人住在 一起
鼓励生育政策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 鼓励生育政策,包括 提供生育津贴、免费 产前检查和产后护理 等。这些政策旨在降 低生育成本,鼓励年 轻夫妇生育
日本的少子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的衍变
日本的少子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的衍变
梁颖
【期刊名称】《人口学刊》
【年(卷),期】2014(036)002
【摘要】日本少子化倾向日趋显著,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日本年轻人晚婚、不婚,晚育、不育是导致少子化的直接原因.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少子化不只是日本特有的现象,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国家
的少子化进程也较为显著.而且,这些国家少子化的背后有着与日本相似的原因和社
会背景.本文旨在对日本少子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的衍变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以
期为中国提供借鉴与参考.
【总页数】13页(P91-103)
【作者】梁颖
【作者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4
【相关文献】
1.少子高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采取的对策 [J], 范连颖
2.日本和法国的少子化对策及启示 [J], 田中景
3.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演进、体系及政策工具评析 [J], 王晓峰; 全龙杰
4.日本少子高龄化对策对中国产业劳动力市场的启示 [J], 林琪祯
5.日本少子化对策演进及启示 [J], 战婧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本文着重分析了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和背景。
认为这是随着高学历化及女性劳动者的增加,日本女性对结婚及生育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求男女平等,拒绝成为生产工具,以及育儿成本增加导致的结果。
作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已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
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标签:少子化;原因;婚育观;日本
近年来,日本一直被“少子化”问题所困扰。
何为“少子化”,如其字面意思所示,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
日本当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生下2.48名孩子。
但在2011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9,与2010年持平。
合计特殊出生率在2005年跌至1.26的历史最低点后持续上升,但增速有所放缓。
本文将以日本少子化产生的原因为重点进行阐述。
一、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
1、晚婚晚育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婚姻状况直接地影响到人口的发展,并且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日本厚生省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来看,2010年日本人的初婚年龄,男性为30.5岁,女性为28.8岁,而1980年,男性的初婚年龄为27.8岁,女性为25.2岁。
约30年中,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龄分别上升了2.7岁和3.6岁。
像这样的晚婚化日渐明显。
初婚年龄的上升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生育年龄的上升。
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由10年前的28.8岁到如今的29.9岁,增长了1.1岁。
同样,日本的生涯未婚率(50岁为止的未婚率),男性从1.7%到20.1%,女性从3.3%到10.6%,以飞速增长。
晚婚化和未婚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少子化的进展。
2、出生率的低下
由于晚婚化且女性最佳生育年龄限制等原因,不得不放弃生育的夫妇在增加。
另外,随着结婚之后还持续原先工作或者生育后想再就职的女性的增加,会有控制生育儿童人数的现象产生。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的合计特殊出生率(1名女性终身生育子女人数)为1.39。
出生率在2005年创下历史最低记录的1.26后逐年上升。
2008与2009年的出生率均为1.37,2010年则上升了0.02点。
厚生省分析认为,出生率上升是因为36至39岁生育和生育第二胎以上的女性增加,同时表示“虽然出生率转为上升,但少子化现象今后仍将继续”。
二、少子化原因的背景
1、日本女性追求男妇平等,拒绝成为生产工具
近年来,日本女性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婚姻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全球经济化的发展,现代日本女性得以和广阔的世界接触,视野得到了扩展。
日本女性开始思考在历史潮流及现实生活中,作为女性所得到的评价,表示出想与男性一样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强烈愿望。
半个多世纪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
无论在劳动力不足、资源稀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经济泡沫破灭的九零年代,也不管是为了补充劳动不足还是为生计所迫,日本女性为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保持,提高和日本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她们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必然会提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要求,男性不对自己摆架子并且分担一定的家务事,正是她们追求男女平等的表现。
2、高学历化及女性劳动者的增加
从大学等高等教育机关的女性入学率来看,虽然近几年持稳定状态,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女性大学入学率直线上升。
特别是4年制大学的入学率更是明显。
1960年日本女性大学入学率为 6.5%,而到了2008年则上升到了42.6%。
如此高的升学率对晚婚晚育化的进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伴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机会均等雇佣法”,“男女工资平等法”的颁布,女性就业人口保持不断增长的状态。
希望同时兼顾家庭及工作的女性也随之增加。
但是,由于日本公司惯有的人事制度,女性在生育之后不得不面临被解雇的困境。
而且生育后的再就业也是异常艰难。
然而工作和育儿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即使是在福利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的日本,接收幼儿的托儿所也存在着数量不足的问题。
因此,对于职业女性来说,比起生育儿女的乐趣来说,苦恼要更多。
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女性选择了工作。
而另一方面,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女性对婚姻的不安定感越来越强烈,为了防止由于婚姻解体从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一部分女性则不得不选择工作。
3、对结婚及生育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少子化现象的出现和现在年轻人的婚姻生育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管是选择晚婚的男性还是女性,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单身生活更加的自由。
随着职业女性的增加,她们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没有必要像过去一样通过结婚而依赖丈夫来得以生活。
因此,部分女性选择了较为自由的单身生活。
另一方面,从泡沫经济时代的“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高”到现在的“有共同价值观,性格相符,有稳定收入”,可见女性对配偶者的要求也是渐渐从物质要求转向精神要求。
2010年日本朝日生命保险公司随选出600名25至44岁的单身职业女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了相关调查。
结果显示,对于结婚对象的条件,重
视“价值观一致”的女性占总数的61.8%,其次是“对待金钱的态度”(27.0%)和工作稳定(26.3%)。
其中调查还显示,93.7%的女性“考虑过要一辈子独身”,首次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的年龄均为28.6岁。
在小于34岁的被调查女性中,近80%有过独身的想法。
4、育儿成本的增加
育儿成本的增加也是研究日本少子化成因时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据日本政策金融金库以利用教育贷款家庭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小学生以上子女的日本家庭中,2010年度平均教育费用预计将达到198.2万日元,占家庭年收入的36.7%。
这是自2000年度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高教育负担比例。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05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家庭每年用于教育方面的费用约为,公立幼稚园25万日元,私立幼稚园54万日元,公立小学33万日元,私立小学137万日元,公立初中47万日元,私立初中127万日元,公立高中52万日元,私立高中104万日元,公立大学130万元,私立大学文科167万元,私立大学理科207万日元。
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如果从幼稚园到高中是公立学校,大学是国力大学的情况需要1091万日元,如果从幼稚园到大学都是私立学校的话则需要2352万日元。
在如此高额的学费面前,日本的年轻母亲放弃生育也是无奈之举吧。
其次,日本女性的就业模式是典型的M型结构。
大部分的女性一旦生了孩子,就只能放弃工作专注于育儿。
待孩子上幼稚园时再回归社会。
但是由于日本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还是实行的终身制及论资排辈,即使女性再就业的话,也只不过是以临时雇用或打工的形式,并不能享受到正式社员的福利。
她们由于育儿而失去工作的机会成本增加了。
像这样可见的育儿费用的上涨及不可见的机会成本的增加给大部分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总之,日本少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年轻人的婚育观念,特别是女性婚育关有很大关系。
少子化问题是日本今后必须应对的难题,少子化的解决,对日本今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作用。
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