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探讨课文中的情感主题和审美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方法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画里阴晴》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审美观念。

第五步: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课文中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评价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的反馈。

学生对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反馈。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回答和表达能力的反馈。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5.1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绘画中阴晴之美的论述,掌握相关的艺术鉴赏知识。

111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

112 学生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短的艺术评论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2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3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画中阴晴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

211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中的艺术理念与实际的绘画欣赏相结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2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3 欣赏法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中的阴晴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读写结合法通过模仿写作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评论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具有阴晴不同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43 字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韵味”“浓酣”“渗化”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4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并欣赏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画作的特点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尊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学会包容和欣赏。

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学会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画作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见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发现其特点和美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提高审美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画里阴晴》的画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视频:播放相关美术作品的鉴赏视频,提供更多参考。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谈论天气的变化。

引出本课主题《画里阴晴》,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与示范:介绍《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4.3 实践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画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方案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

-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氛围。

- 学生能够培养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画里阴晴”这一主题,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体验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学习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画面氛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阴晴天气。

- 创作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画面。

2.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 如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讲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介绍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的概念。

- 分享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色彩和构图特点。

3. 实践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天气进行创作,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4. 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 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观察和创意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发现更多美好的画面。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绘画技巧等。

- 关注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2. 结果性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表现出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3. 模仿创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画里阴晴》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画里阴晴》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作品。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课文朗读光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画里阴晴》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练习:让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6. 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画里阴晴》。

2. 分析诗歌《画里阴晴》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选取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模仿诗歌《画里阴晴》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绘画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如光影、色彩、构图等。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二、教学内容:1. 绘画基本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欣赏并分析一些经典绘画作品。

3. 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收集一些经典绘画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3. 准备一些相关理论资料,用于讲解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4.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绘画作品,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展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邀请一些专业画家或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3.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绘画展览或博物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里阴晴》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 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探讨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引入,向学生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并描述画里的情感。

第二章:绘画基础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色彩和构图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分组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画一幅简单的画作,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情感与绘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分组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画一幅自己心情的画作。

第四章: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介绍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1. 讲解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1. 学生回家后,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绘画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展示一幅画作,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画作,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相关的绘画作品图片或实物。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画作和课件。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邀请一位画家或艺术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阅读,比较和分析不同作家的绘画风格和主题表达。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展示一幅画作,引发学生对绘画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6.2 教学安排第一节课:引入和阅读课文《画里阴晴》。

第二节课: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画里阴晴教案4篇画里阴晴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1、作者的艺术观点;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建议: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赏析课文: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画里阴晴》。

本篇文章是一篇描绘四季变化的散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静谧,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美好。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讲解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如“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四季变化大自然的美妙春天生机盎然夏天热情洋溢秋天丰收冬天静谧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

答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一片翠绿;花儿含苞待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它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lt;lt;画里阴晴gt;gt; 教案

lt;lt;画里阴晴gt;gt; 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的画作。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画作中的阴晴变化。

1.2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阴晴变化的画作。

展示不同画家的作品,让学生分析其阴晴变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观察展示的画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其阴晴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感受。

1.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家的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二章:阴晴变化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对画作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阴晴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分析一些经典画作中的阴晴变化。

2.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经典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的表现形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2.4 教学资源展示经典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三章:阴晴变化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响画作阴晴变化的各种因素。

培养学生对画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影响画作阴晴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光线、色彩、构图等。

分析一些画作背景和文化背景对阴晴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的影响因素。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3.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四章: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画作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如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等。

分析一些画作中阴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4.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五章:实践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创作,运用所学的阴晴变化知识。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采用问题引导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运用想象描写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 想象描写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画作,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想象描写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 实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纸质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里的阴晴变化,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画里的阴晴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活动:运用想象描写法,让学生描绘一幅画里的阴晴变化。

七、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体会画里的阴晴之美。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其阴晴变化,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

《画里阴晴》教案5

《画里阴晴》教案5

《画里阴晴》教案5《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1.活动法。

2.体验感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画作导入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

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

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

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二、课文朗读 flash作品欣赏。

三、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

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

1.结构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光影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绘画中的光影运用技巧。

2.自然景物的观察和表现。

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的光影是如何运用的?它们给画面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2.知识讲解(1)光影的概念和作用光影是绘画中的重要元素,它能够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

通过光影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2)光影的运用技巧光影的运用技巧主要包括明暗对比、光影投射、反光和折射等。

明暗对比是通过对比明暗部分,使画面更加立体;光影投射是通过光线投射产生的阴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反光和折射是通过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使画面更加丰富。

3.实践操作(1)观察自然景物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进行自然景物的观察,引导学生注意光影的变化和运用。

(2)绘画实践学生根据观察到的自然景物,运用光影的运用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4.作品展示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光影运用、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影运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践操作的表现,以及学生在作品展示和评价中的表现。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从光影运用、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光影的运用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绘画实践,使学生对光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画里阴晴》教案4

《画里阴晴》教案4

画里阴晴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教学过程建议:1.从生活体验引入对于文章涉及的美术理论也许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会,而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梅雨季节的南方人可能讨厌雨,干旱季节的北方人可能又盼雨如甘霖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反复诵读其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之妙3.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4.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示例:一、课前准备分组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收集印象派、中国画和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欣赏比较二、课堂学习(一)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对中西画派的不同风格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1.先分别请学生展示几幅印象派画作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请大家欣赏比较,说说二者各自的特点(学生只需从感觉上说说即可,不必涉及绘画技法)2.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与前二者比较,说说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画的风格3.请学生简介吴冠中的生平4.提出问题: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求答案(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1.作者喜欢画什么题材?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2.西洋画派对风雨题材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3.作者选取表现对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作者画作的表现技法又有什么特点呢?4.作者在文中说“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为什么“不很合用”?“相适应的技法”指什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什么主张?5.结合全文说说,“阴”与“晴”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三)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1.诵读第1、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⑴“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⑵看到雨中美景,作者“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那么,你会立即记起哪些关于“雨”或“桃花”或“柳丝”的诗句呢?⑶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引用了哪些古诗词?有何作用?⑷身为画家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写景之中大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⑸补充阅读吴冠中的另外一段写景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其充满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语言特色——喜以画为喻、侧重色彩的表达和画面的描述我们住到龙潭湖边的工作室,清静,远离社会活动,每天相扶着在龙潭湖边漫步,养病可雨和于静从新加坡给我们两人各买了一件红色外衣,白发、红装,加上老伴的手杖,这一对红袖老人朝暮出现在青山绿水间,长长的垂柳拂年轻的情侣,也拂白发的老伴,我想起“钗头凤”中“满园春色宫墙柳”,及陆游晚年的“沈园柳老不吹绵”,不无沧桑之感……龙潭湖边,隔着时空回顾自己逝去的岁月,算来已入垂暮之年,犹如路边那些高大的杨树,树皮干裂皱折,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的老树面对着微红的高空,那是春天的微红,微红的天空上飞满各色鲜艳的风筝,老树年年看惯了风筝的飞扬和跌落我画老树的瘢痕和窟窿,黑白交错构成悲怆的画面,将飘摇的彩点风筝作为苍黑的树之脸的背景,题名《又见风筝》;又试将老树占领画幅正中,一边是晨,另一边是暮,想表现昼与夜,老树确乎见过不计其数的日日夜夜,但永远看不到昼夜的终结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2.“画家们投靠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一句中,“投靠”一词原意是什么?这里意思是什么?“一味”一词有何表达作用?3.“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中的“大概”、“或者”有什么表达作用?“对付”一词能否换成“画”,为什么?三、课后拓展1.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用诗意的语言对画面加以描述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建议二采用研究性学习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观点明确,学生没有大的阅读障碍文中涉及的艺术理论,不但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学习本课,不必局限于文本,可以从文章涉及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文学、美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建议:1.建议运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围绕文本,浏览、诵读,把握作者艺术观点,品味作者含蓄蕴藉又色彩明朗、极具画面感的语言特色第二课时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讨,如中西画派的比较赏析、中西“风雨”题材画之异同、中西“风雨”题材诗歌之异同、文学中的阴晴等等2.教师要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条件和主观兴趣来确定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深广度活动不一定求深求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师要充分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注意方法的指导示例:一、导入二、解读文章(一)浏览文章,把握作者艺术观点(二)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之妙三、小组合作,拓展研究1.了解中西画派不同的风格,感受艺术之美学生查阅相关赏析文字资料,了解印象派油画和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不同风格;收集相关作品图片欣赏比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简评画作风格2.比较身为画家的作者与其他作家在写景上的异同如:比较几段写荷塘的文字⑴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⑵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季羡林《清塘荷韵》)⑶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儿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3.画里“阴”、“晴”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试将此说引入到诗歌领域,收集整理古典诗歌中体现“雄浑壮丽”和“婉约清丽”这两种风格的诗词,加以分析比较,以“诗中阴晴”为题,写一篇文艺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二、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多媒体播放江南雨景的幻灯片,并配舒缓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导入语:同学们,这一幅幅的江南水乡的画面,是否让你感受到了些许宁静呢?那么在有着特别敏锐的画家眼中,这丝丝细雨又该有着怎样的韵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画里阴晴》。

2.诵读课文
3.小组讨论
第一段问题设计:(1)第一段写了什么?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第二段问题设计:(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
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三段问题设计: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
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
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
第四段问题设计:(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
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拨
阅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明确: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
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
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明确:“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用这一词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可见这一句引用时全文的起笔。

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明确: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
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

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
明确: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

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

(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

“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明确:“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
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

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六、课文总结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七、布置作业
有一段话来描写你所感受到的雨景,1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