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哪些著名的画家,他们有哪些传世名画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阎立本《步辇图》

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韩滉《五牛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清·郎世宁《百骏图》

近现代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

齐白石《群虾图》张大千《人物》潘天寿《达摩》徐悲鸿《奔马》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来去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留学,他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中国画家。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3.文题以“画里阴晴”为题,面对“阴雨”,有的人感到遗憾和无奈,而有的人却感到韵味无穷。同样是风景画,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对“晴”过分追求;而作者却更推崇“阴”的朦胧,更偏爱风雨归舟的朦胧美。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同时,这样的文题又突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四、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

(2)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湿。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明确:不是。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4)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句话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中的反面衬托也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我们辨析这两种修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以对比,使“战士”更加高大,可敬。“苍蝇”更加显得鄙夷,可憎。而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

(5)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

明确: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中也有对湿景的描写“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致的。

2、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湿”改变了哪些色调?给画家怎样的感受?

明确: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雨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昨夜雨疏风骤[zhòu],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