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难点: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同学们,这一幅幅的江南水乡的画面,是否让你感受到了些许宁静呢?那么在有着特别敏锐的画家眼中,这丝丝细雨又该有着怎样的韵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画里阴晴》。

2.简介作者

作者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他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曾留学法国多年,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提问: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他在文章中又提到了哪些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呢?

3.诵读课文

小组讨论

第一段问题设计:(1)第一段写了什么?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第二段问题设计:(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

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三段问题设计: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

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

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第四段问题设计:(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

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拨

阅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明确: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

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

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明确:“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用这一词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可见这一句引用时全文的起笔。

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明确: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

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明确: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明确:“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

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六、课文总结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七、拓展延伸

(一)活动体验

出示数张吴冠中的画作给学生欣赏。

插入一幅非吴冠中的画作,请学生尝试辨认。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二)拓展延伸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勇于突破,举一反三,自由地抒写性情,以期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同样,创新精神也应融入我们其他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出示名人关于创新的名言:

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刘湛秋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附板书设计

画里阴晴

吴冠中

西洋派---- 投靠阳光,陶醉阳光(晴)阴晴兼画

作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阴)中西兼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