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2024年度-《画里阴晴》教案(人教版高一)
《画里阴晴》教案(人教版高一)REPORTING2023 WORK SUMMARY目录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总结与回顾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作者简介教材背景《画里阴晴》是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集。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绘画中阴晴变化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吴冠中,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以风景油画和水墨画著称。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色彩明快,注重表现自然光影和色彩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正文部分探讨阴晴变化对画面构图和色彩的影响。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吴冠中的艺术成就。
描述作者在江南水乡写生的情景。
分析作者对阴天和晴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010*********文章结构梳理关键语句解读“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表达了作者对阴雨天气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认为阴雨天气的景色具有别样的美感和韵味。
“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体现了作者对印象派画风的偏爱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印象派画风对作者艺术创作的影响。
“他常常在阴雨天气里对着景色写生,非常惬意地挥洒着画…展现了作者在阴雨天气里写生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和艺术创作的热情。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绘画中阴晴之美的论述,掌握相关的艺术鉴赏知识。
111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
112 学生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短的艺术评论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2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3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画中阴晴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
211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中的艺术理念与实际的绘画欣赏相结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2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3 欣赏法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中的阴晴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读写结合法通过模仿写作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评论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具有阴晴不同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43 字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韵味”“浓酣”“渗化”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4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并欣赏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画作的特点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尊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学会包容和欣赏。
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学会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画作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见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发现其特点和美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提高审美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画里阴晴》的画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视频:播放相关美术作品的鉴赏视频,提供更多参考。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谈论天气的变化。
引出本课主题《画里阴晴》,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与示范:介绍《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4.3 实践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画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3. 模仿创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画里阴晴》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画里阴晴》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作品。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课文朗读光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画里阴晴》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练习:让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6. 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画里阴晴》。
2. 分析诗歌《画里阴晴》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选取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模仿诗歌《画里阴晴》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美术作品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画作,让学生谈谈对画作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画作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作品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阴晴变化的角度分析作品。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和欣赏的作品,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阴晴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画里阴晴》和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阴晴变化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里阴晴》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 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探讨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引入,向学生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并描述画里的情感。
第二章:绘画基础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色彩和构图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分组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画一幅简单的画作,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情感与绘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分组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画一幅自己心情的画作。
第四章: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介绍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1. 讲解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1. 学生回家后,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画里阴晴》教案(2023)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即艺术贵在创新。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起、承、转、和的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关于中西画作的知识;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教具】多媒体【教法】阅读法、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2010),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
终生探索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
代表作:中国画《春雪》《长城》油画《长江三峡》《鲁迅故乡》文集《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2.写作背景吴冠中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
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
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
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记述。
3.字词积累真谛dì浓酣hān 透露lù渲染xuàn模mó仿协调tiáo 渗shèn透含蕴yùn4.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 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1. 目标教学法2.体验感悟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
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一一一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
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
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
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
”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
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三、朗读课文,欣赏油画1.集体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语言美2.欣赏东西方的油画四、分析第一二段1. 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基础知识讲解•作品欣赏与分析•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课程总结与拓展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课程背景及意义艺术鉴赏与创作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已成为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画里阴晴》作为一门艺术鉴赏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本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美术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艺术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熟悉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流程。
能力目标02学生应具备独立分析、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实践,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03通过艺术鉴赏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怀,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特点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介绍,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
同时,教材还注重与时俱进,引入了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教学内容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和案例。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PART02基础知识讲解天气现象概述天气现象的定义天气现象是指在短时间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风、降水等)的综合表现。
常见天气现象包括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雾天等。
天气现象对绘画的影响不同的天气现象会对绘画的光线、色彩、氛围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画里阴晴教案4篇画里阴晴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1、作者的艺术观点;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建议: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赏析课文: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lt;lt;画里阴晴gt;gt; 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的画作。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画作中的阴晴变化。
1.2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阴晴变化的画作。
展示不同画家的作品,让学生分析其阴晴变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观察展示的画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其阴晴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感受。
1.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家的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二章:阴晴变化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对画作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阴晴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分析一些经典画作中的阴晴变化。
2.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经典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的表现形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2.4 教学资源展示经典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三章:阴晴变化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响画作阴晴变化的各种因素。
培养学生对画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影响画作阴晴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光线、色彩、构图等。
分析一些画作背景和文化背景对阴晴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的影响因素。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3.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四章: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画作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如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等。
分析一些画作中阴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4.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五章:实践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创作,运用所学的阴晴变化知识。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以小见大、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深刻哲理的写作特点。
(3)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生活观,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阴晴两种审美趣味的观点,体会其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2)品味文章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将绘画艺术与天气变化相联系的独特视角和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艺术观点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艺术欣赏和创作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绘画作品,如晴天的风景、阴天的人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中的天气对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表达有何影响?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3、提问: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两种审美趣味?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晴天的美:艳丽、明快;阴天的美:朦胧、含蓄。
)2、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审美趣味的?(作者认为两种审美趣味各有千秋,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3、作者为什么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中西绘画技法融合,创造出独特艺术风格的观点。
15《画里阴晴》教案2024
2024•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点归纳与拓展延伸目•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效果评估录课程介绍与背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学习《画里阴晴》有助于了解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画里阴晴》,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为未来的艺术学习和创作打下基础。
《画里阴晴》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课程背景及意义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选用本课程选用《画里阴晴》原著及相关研究文献作为教材,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材分析本教材详细介绍了《画里阴晴》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源。
同时,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作品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文本解读与赏析描述画面中的阴晴变化,展文章结构梳理0103020405“阴晴不定,是自然之常态,也是人生之常态。
”解读此句,阐述作者通过自然景象的阴晴变化,隐喻人生的起伏不定和多变。
要点一要点二“画面中的阴与晴,不仅仅是光影的交错,更是情感的流露。
”分析此句,探讨作者在画作中如何运用阴晴表现情感,以及这种表现方式对观众产生的共鸣。
关键语句解读艺术手法赏析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笔触与肌理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主题思想阐述《画里阴晴》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东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碰撞与融合。
作品通过描绘阴晴、光影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人性、情感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作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作者对艺术、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画里阴晴》创作于21世纪初,正值全球化浪潮高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之下。
作品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的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lt;lt;画里阴晴gt;gt; 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中国画中的阴晴表现手法。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阴晴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中国画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2. 中国画中的阴晴表现手法3. 阴晴表现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画的基本分类和特点,阴晴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阴晴表现手法的运用,创作具有个性的中国画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阴晴表现手法。
2. 示范法:演示阴晴表现手法的运用。
3. 练习法:学生创作实践,教师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中国画作品,引起学生对画里阴晴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阴晴表现手法。
3. 示范演示:教师现场演示阴晴表现手法的运用。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阴晴表现手法的创作实践。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画分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阴晴表现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创作作品的创意和技巧表现。
七、教学资源1. 中国画作品图片和视频资料。
2.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水、宣纸等)。
3.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阴晴表现手法。
3. 第三课时:示范阴晴表现手法的运用。
4. 第四课时:学生创作实践。
5. 第五课时:作品展示与评价。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画展览或博物馆,加深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
2. 邀请中国画艺术家进行讲座或示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 开展中国画比赛或展览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十、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
2体会文艺随笔中语言上的特点。
3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哪些著名的画家,他们有哪些传世名画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十指钟馗图》)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韩滉《五牛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清·郎世宁《百骏图》
近现代
齐白石《群虾图》
张大千《人物》
潘天寿《达摩》
徐悲鸿《奔马》
大家出去旅游的时候,去北京、天津、南京的博物馆走走,去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就去了天津博物馆,建筑风格很特别,宏观上看就像一个展翅而飞的天鹅。
里面陈列着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器、甲骨、钱币、邮票等等。
金缕玉衣给我的印象最深,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旅游会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机会要多出去走走。
说了这么多,大家都没提到中国当代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下面我对他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介绍作者
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江苏省宜兴市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来去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留学,他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中国画家。
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
经典语录:
1、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2、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可见吴冠中对当今画界的痛心。
奇闻异事
“一个鲁迅抵二百个齐白石”
吴冠中:我说过这话,我现在还这么认为。
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抵得过二百、三百个齐白石。
齐白石可以没有,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但是鲁迅不一样,我是单从社会功能上说的,他们的影响不一样。
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
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可见鲁迅在吴冠中心中是一个非常有刚儿的男人。
分析课文
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湿”字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度显得自然,紧凑。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明确:不是。
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
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是不同的。
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
4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
明确:不是。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第三段
1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
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2什么是水彩画水墨画油画印象派
第四段
1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四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阅读第五段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
明确:数十年来。
都不很合用。
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
这是文章的中心。
2作者在这段中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
是哪一局
明确:“人们喜欢晴天。
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
可以两者兼得。
3最后一句话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
明确:不是。
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
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