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

合集下载

宗教世俗化表现及社会作用

宗教世俗化表现及社会作用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gaoying zhaobin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key words: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social effect一、宗教世俗化释义及发展过程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俗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俗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俗与宗教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文化,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是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

这两种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地融合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赋予了中华文化生命的力量。

世俗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反映、表达和创造,它是建立在人们物质和精神基础之上的。

古代中国的世俗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研究,这些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艺等。

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古代的世俗文化大部分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包括农历、阴阳五行、中药等等。

同时,中国古代还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手工业,如陶瓷、丝绸、竹编等等。

商业方面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例如商业贸易、银行、保险、场所等等,尤其是在宋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突出。

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育在中国古代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大学或书院是最高级别的学府,而中小学也已经存在。

最后,文艺则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方面,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宗教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

两千多年来,佛教就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交流,而佛教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则被广泛采纳。

道教也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推崇,道教一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倡导者非常重视中庸之道,建议在个人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保持适度,以避免过度和极端。

许多中国文化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这个后天魂。

尽管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冲突,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却是不可替代的。

世俗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宗教文化则以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形式普及了中国文化的范围。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史。

在中国的文化史里,尽管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相互渗透、交融得非常紧密。

世俗化在社会学中有什么意义?

世俗化在社会学中有什么意义?

世俗化在社会学中有什么意义?一、世俗化的定义与背景在社会学中,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从宗教信仰中转向世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世俗化现象愈发普遍,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世俗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 减少宗教的影响力传统上,宗教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然而,世俗化现象的兴起使得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人们开始更加依赖理性思考和科学知识,对宗教信仰的需求逐渐降低。

2. 重塑社会价值观世俗化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上,宗教伦理规范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社会却更加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多元化。

世俗化使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并趋向以人为中心。

3. 促进社会进步与创新世俗化的兴起促使人们对传统观念和制度进行反思与重建。

宗教规范相对僵化,而世俗化则鼓励人们自由思考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世俗化对文化的影响1. 文化多样性的提升世俗化使得社会文化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不同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 个体权利与自由的增强传统宗教信仰通常对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有一定的规范和束缚,而世俗化使得个体权利与自由得到了更好保障。

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从而提升了个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3. 集体认同的转变随着世俗化的推进,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再是唯一的集体认同依据。

人们开始更多地以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四、世俗化对个体的影响1. 心理自由与解放世俗化使得人们从传统宗教信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大的心理自由。

个体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索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2. 知识与理性的崇尚世俗化的兴起使得知识和理性思维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内容。

人们更加注重科学的知识和合理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3. 个体责任的增强世俗化倡导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浅谈宗教艺术的世俗化

浅谈宗教艺术的世俗化

浅谈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作者:牛玉玺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艺术是随着宗教的出现而产生的,远古时代艺术属于宗教的附属品,现在宗教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门类中最有研究价值的类型之一。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宗教都有其特别的宗教艺术,它们用视觉的手段吸引着更多的信徒,用最直接的方法来阐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宗教艺术;世俗;体验;美学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把这种未知潜藏在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这样的活动中。

配合这种活动就出现了舞蹈、音乐,还有些装饰性的符号和图形,这就是最早的原始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进步,我们的前人慢慢走出了愚昧的世界,开始用另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变化的世界,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能够帮他们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就把这种思想转移到另一种精神物体——宗教。

而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

从各个宗教的本性来分析,宗教要得到发展,必须利用艺术为其服务,宗教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统治着艺术。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是艺术的源泉,而崇拜宗教则是一切艺术之母。

大部分艺术——音乐、舞蹈、雕塑、诗歌、戏剧、建筑等都是从一些宗教仪式和物体中发展而来的。

宗教艺术是生活的乐趣,并使生活丰富而充实,宗教是一种超越思想与行为的体验。

所以,艺术的体验至少在种类上比宗教艺术要广泛。

它是一种恬适感和宁静感,是一种满足感,是一种不希望变化的体验。

艺术家不满足于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阐述的间接体验,而要直接感受对真理的体验。

他不希望将生活转换成理论,而力图表现他对实在的感觉和对存在的体验。

宗教艺术是相对世俗艺术而言的,世俗艺术中受到宗教思想影响的作品并不完全为宗教崇拜服务,这些都是表现某些体验和信仰的形式。

艺术家并不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物质享受,而是更高层次的东西。

他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冥想的体验,是要摆脱物质上的枷锁和强烈欲望,去寻求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

世俗化的概念是什么?

世俗化的概念是什么?

世俗化的概念是什么?世俗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现象,指的是原本与宗教或信仰有关的事物逐渐丧失其宗教性质,变得与世俗相关并脱离宗教的影响。

这一概念涉及宗教、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世俗化的概念。

一、宗教与信仰的世俗化宗教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向信徒传授宗教教义和提供一种生活指南来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思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传统宗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这导致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宗教信仰的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科学、理性和自由思考的崇尚。

这种宗教与信仰的世俗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体自主性和自由选择的追求。

二、法律与道德的世俗化传统上,宗教在道德和法律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认为是塑造人类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道德准则开始与宗教信仰逐渐分离。

现代社会日益强调公正、平等和人权等原则,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取代宗教法规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

道德观念的变迁也表明,人们的道德取向更多地受到社会规范和理性思考的影响,而非宗教教义的束缚。

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和道德的世俗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科学与教育的世俗化在过去,知识和教育的传播主要由宗教机构控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诚的信徒并传播宗教价值观。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知识和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开始依赖观察和实验证据来解释世界,而不再仅仅依靠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

教育也从传授宗教教义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种科学与教育的世俗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世俗化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涉及宗教、道德、法律、教育等多个方面。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理性的追求。

世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它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世俗生活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两者之间常常存在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如何在世俗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融合。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宗教信仰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个体角度看,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信仰支撑和精神寄托,帮助人们建立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对生活的指引。

宗教信仰还能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宽慰,在人生的低谷中给予力量和希望。

从社会角度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宗教也能够为社会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形成。

二、宗教信仰与实际生活宗教信仰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场所中,它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宗教信仰可以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基督教的爱与宽恕、佛教的慈悲与坚忍、伊斯兰教的虔诚与忍耐等,都能够引导信徒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宗教信仰还常常与世俗生活中的一些仪式和习俗有关联。

例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都往往伴随着宗教仪式的进行。

这些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特殊的仪式性活动,体现了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的体现。

三、宗教与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还与道德伦理息息相关。

不同宗教有着各自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例如,基督教强调人的平等与爱,佛教强调舍己为人与慈悲心,伊斯兰教强调虚心与正直等。

宗教信仰也常常对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应。

例如,宗教经典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家庭的重要性、财产的正确获取等问题都有着具体的教导和规范,这为信徒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提供了借鉴和指引。

四、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宗教信仰不仅对个体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宗教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解读

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解读

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解读*导读:近一段时间少林寺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常有人说它世俗化了。

很多人用这个词表达的是批评,但也有人……近一段时间少林寺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常有人说它世俗化了。

很多人用这个词表达的是批评,但也有人表达的是赞赏。

这是因为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极大的混乱,我们有必要予以分析和澄清,然后才能更有效地讨论和评判少林寺是否世俗化了。

*世俗化概念的诸多歧义总括起来,世俗化这个词可以包含这样一些非常不同的含义:(1)宗教的衰落、(2)宗教影响的减弱、(3)宗教出现多元的并存或分裂、(4)宗教从其他社会制度中分化分离出来、(5)宗教跟周围社会文化的张力降低、(6)宗教从神圣转变为庸俗、(7)宗教从出世转变为入世。

前5种是世俗化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中原有的含义,后两种是中国语境中出现的特别含义。

在哲学社会科学或社会思想中,特别是在宗教学领域中,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神圣走向了世俗,从以神圣的宗教原则来决定社会生活走向以世俗原则来决定。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会逐渐下降,宗教注定会衰落直至消亡。

其次,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会减弱甚至消失,信教与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有什么差别。

宗教信仰和实践之所以衰落,除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以外,也可能是由于现代社会中多元宗教并存于一个社会以及一个宗教内部出现多元分裂,从而削弱了对于任何一个宗教之绝对真理性和权威性的相信(贝格尔,1991)。

多元化可以看做是世俗化的第三种含义。

宗教影响之所以减弱,除了宗教自身的衰落外,也可能是因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家庭等制度中分化出去了。

分离化也可以看做是世俗化的第四种含义。

前两种含义的经典世俗化理论构成宗教社会学旧范式的核心,而这个世俗化旧范式已经被新范式所战胜,因为世俗化理论的预测跟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相符合。

在现代化过程中或现代化了的社会中,宗教并未衰落或衰弱,宗教信仰和实践并未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宗教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并未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减弱。

社会学如何理解世俗化和宗教转变

社会学如何理解世俗化和宗教转变

社会学如何理解世俗化和宗教转变社会学如何理解世俗化与宗教转变从古至今,宗教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

宗教对于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宗教观念逐渐被世俗化。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理解世俗化和宗教转变成为了社会学者们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世俗化世俗化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观念和精神逐渐被世俗化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日益强调科学、理性和个人自由。

以前被视为神秘、超自然的事物,得到了更为科学和理性的解释,逐渐被普通人所理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信仰逐渐受到挑战,宗教观念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世俗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宗教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的思想和创造力,而世俗化则更为注重个人自由和创造。

宗教传统中的一些道德、伦理规范,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

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宗教的作用。

二、宗教转变宗教转变是指宗教信奉者逐渐放弃原有宗教信仰,转而信仰其他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的转变已经成为了正常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影响有时候远大于我们所想象的。

宗教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诸如个体的经济状况、心理需求、交往和社会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宗教信仰的转变。

在个体层面上,需求满足是转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家庭因素也是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家庭对信仰转变的影响相当大。

宗教转变并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一定是好事。

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转变的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三、宗教转变与世俗化的关系世俗化会导致宗教信仰的逐渐减弱,而宗教转变则是在宗教信仰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发生的。

宗教信仰的减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宗教信仰并没有完全消失,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会出现多元化和复杂性。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认为宗教是一个社会现象,是由社会、历史和经济环境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下,宗教不是主要的社会动力,也不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相反,它是一种表征和反映社会现象的形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宗教实现了对非物质层面的支配。

马克思认为,教会有一种强大的控制力量,可以通过控制信仰和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施加影响,来塑造社会的精神世界。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和法律制度相对较为薄弱,宗教就成了对社会治理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

例如,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宗教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伊斯兰法规定了国家的各种机构和政策。

在美国,宗教群体强大,它们经常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激进主张,如堕胎和同性恋等议题。

其次,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生活中找到慰藉的方式。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很难通过法律等手段得到正义和公正,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痛苦时,往往只能寻求宗教的帮助。

宗教可以为人们和团体提供切实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面对不幸和挫折。

例如,在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教会组织都开展了宗教仪式,以安抚人民的心灵和情绪。

第三,宗教可以加深社会团结。

社会需要一种团结的力量,而这种团结可以通过宗教来达成。

许多宗教在历史上都被用来塑造团体和社会。

例如,天主教会的教皇可以代表整个基督教界,伊斯兰教中也有专门的宗教领袖和神职人员等。

宗教信仰可以成为团结和协作的枢纽,凝聚人们的共同意愿和福音。

第四,宗教为社区提供了一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

教会和其他宗教机构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例如派发食物和衣物等物品,为疾病或残疾的人士提供照顾。

在某些地区,宗教机构还为社区提供学校和医院等公共服务,促进社区的协作和发展。

最后,宗教可以作为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尽管宗教通常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宗教运动确实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异常迅猛,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科学对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问题,以及生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结 果与宗教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相悖的, 有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已经 可以颠覆宗教的核心教义,威胁到宗教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宗 教不得不对其教义进行世俗化的阐释, 为宗教在现代社会争取生 存空间。
更适应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基督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督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对其教义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解 释,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例如基督教以前强调“原罪说”,而现在 牧师传道时基本不再提“原罪说”。 再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以前 就只是爱主内的兄弟姐妹,而现在扩大到爱全国各族人民,这不能 不说是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的一个进步。
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 济的发展。 通过多种措施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由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的所有制结 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随着公有制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充满生机 和活力。
三宗教世俗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宗教的世俗化是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但对宗教本身来说宗教世俗化为宗教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这种适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改革与开放 2012 年 11 月刊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赵晓达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亦不例外,呈现出了世俗化 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世俗化的词源入手,运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 对宗教世俗化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并分析了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 能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中国佛教世俗化表现及原因探析

中国佛教世俗化表现及原因探析

把佛教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个思想基础
中国佛教世俗化的第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方立天先生在《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一书中概括了佛教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主要表现:、 1为封建王权的 合理性提供神学依据。最典型的例子是武则天。武则天以女身为帝王, 她打着“ 佛弟 子” 女菩萨” “ 的招牌 ,
王安石、 黄庭坚等名人大都有过政治上失意的经历。《 元学案 ・ 氏蜀学略》 宋 苏 记载 : 苏轼“ 自为举子 , 至出 入侍从 , 忠规谠论 , 挺挺大节 , 但为小人挤排 , 不得安于朝廷 , 郁傺无聊 之甚 , 转而逃入于禅 ” 、 。5 团结民族 , 联系邻邦。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 各民族都有 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 在中国历史上 由于民族问题 处理不当而导致国家动乱的事例 比比皆是。明成祖时 , 朱棣曾派大臣前往西藏请黄教创始人宗咯巴进京 , 宗 咯巴因年事 已高 , 派上首弟子释迦智前来京师 , 朱棣给他以大慈法王称号。明王朝还给藏僧封官晋职 , 确保
秦 静①
( 西华师范大学历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 5o ̄) 5o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具有其 自 身的特点。但雀佛教扎根中国的过程中, 随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
化的日 益融合 , 佛教愈 采愈多地打上 了中国传统 文化 的印记, 而佛教 原始教 义里的一些 本质的 东西也 随之 消失或 变曼 , 比如佛教的戒律 , 关于人与人之 间以 人与世界 宇宙之 间的关 系, 的价值观 等等。 实际上产 生 了一种 佛教 及 人 与原始佛教 完全 不同的 中国式佛教 , 这种 中国式佛教的最大特点就 是以功利主义为核 心的世俗化 。
及恭顺柔顺等教义 , 对下层群众进行 “ 治心” 。 使之安分守纪 , 以收到“ “ “ “ 之治所收不到 的特殊效果。宋文帝 曾经对侍中何 尚之说 : 刑” 政” 礼” 德”

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

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

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社会结构、规范行为准则以及影响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旨在深入理解宗教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宗教对社会结构的塑造宗教在社会中通过建立信仰体系、传播教义和贡献道德准则等方式,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宗教通常会建立神职制度,从而确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架构,如教堂、寺庙等。

这些宗教组织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成为社区、城市的文化中心,为社会提供了集会、研究和慈善等活动的场所。

其次,宗教还会建立教义,规范信徒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的教义,教导人们关爱他人,建立了广泛的慈善机构,积极帮助弱势群体。

伊斯兰教鼓励清真饮食、捐赠和施舍,从而推动信徒们过上纯洁、慷慨的生活。

这些教义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对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宗教对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宗教对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塑造也是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宗教信仰能够提供人们一种生命意义和归属感,给予人们安慰和希望,从而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人们通过对神或超越的信仰,寻求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力量,畅通了精神之路。

宗教还通过向个人灌输一套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面对困境,区分善恶,奉献爱心。

一个健康的宗教信仰可以使个人具备正直、包容、宽容、公正等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例如,佛教教导人们追求慈悲和无私,培养心灵平和的状态,提倡互助互爱,为社会营造了温馨、友善的氛围。

宗教对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影响宗教在社会中还对道德和法律起着一定的影响。

宗教律法一直以来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伊斯兰教的教法伊斯兰法典(Sharia)对穆斯林社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各种法律制度、道德准则和习俗。

基督教的十诫也被广泛运用于法律体系中。

此外,宗教对社会中道德风尚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宗教教育和神职人员的榜样作用,能够影响信徒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论法国教堂世俗化和社会功用的演化

论法国教堂世俗化和社会功用的演化

论法国教堂世俗化和社会功用的演化作者:何雪叶韦风华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5期摘要:教堂是法国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缩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法国教堂世俗化和社会功用演化可以分为纯宗教及一定防卫功能等四个阶段,其社会功用世俗化的原因在于宗教的世俗化和教会权威的下降,政教分离,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兴起,年轻一代思想转变。

社会功用多元化赋予古老教堂建筑更多的社会价值、文化符号和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法国教堂;世俗化;社会功用;政教分离;社会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124-05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自中世纪末期开始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其在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人才辈出,先后孕育出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等建筑风格,并建造了大量建筑艺术精品,深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形式。

自公元49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一世皈依基督教开始,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就与宗教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法国建筑艺术发展史可以看成是一部宗教建筑发展史,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宗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教堂建筑。

这些教堂气度恢宏、美轮美奂,虽经多次翻修,却历沧桑而弥新,其建筑中蕴含的艺术手法,保留的精美雕塑、绘画无不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说教堂是法国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艺术的缩影,是法国变迁兴衰的见证。

现代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宗教信仰国家,其中天主教具有绝对优势。

在法国居民中,有79%的人信奉天主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有穆斯林约200万人(指拥有法国国籍者),其中75万人集中在巴黎,其次是新教、东正教和犹太教等[1]。

据统计,现代法国有95个教区、38000多个教堂区,大小教堂共45000多座[1]。

一、法国教堂的世俗化及社会功能(一)基督宗教、教堂及法国教堂文中提到的基督宗教是广义上的基督教,指以信仰耶稣基督为神之圣子与救世主(弥赛亚)的一神教。

世俗化如何影响宗教?

世俗化如何影响宗教?

世俗化如何影响宗教?一、宗教信仰的丧失近年来,世俗化趋势的加剧导致了宗教信仰的逐渐丧失。

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渐渐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当物质主义如此盛行时,宗教信仰被置于次要位置,无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价值观的扭曲世俗化的浪潮也对宗教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宗教的价值体系受到挑战,道德观念逐渐模糊。

这种扭曲不仅使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理解产生偏差,而且对社会的道德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三、宗教教育的减弱随着世俗化程度的提高,宗教教育逐渐减弱。

宗教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宗教知识,更是培养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感。

然而,在世俗化的冲击下,宗教教育的地位日益低落,导致人们对宗教的了解越来越肤浅,而且无法抵御世俗诱惑的侵蚀。

四、信仰多元化的冲击世俗化浪潮还带来了信仰多元化的冲击。

人们对不同宗教间的切换变得更加容易,信仰的多样性使得宗教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信仰多元化的增加,人们对宗教的追求更多地变成了心理寄托和精神满足的工具,而非深入探索信仰的真谛。

五、宗教团体的边缘化世俗化对宗教团体造成了边缘化的影响。

在世俗化社会中,宗教团体的存在常常被边缘化,他们的声音往往被忽视。

这种边缘化让宗教团体难以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也使他们更加孤立,难以传播宗教的价值和理念。

总之,世俗化对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宗教信仰的丧失、价值观的扭曲,到宗教教育的减弱、信仰多元化的冲击,以及宗教团体的边缘化等方面都反映了宗教所面临的困境。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世俗化视为宗教衰退的终点,而应该寻求宗教与世俗化的共存方式,以促进人们精神与道德的全面发展。

对宗教世俗化的一点看法

对宗教世俗化的一点看法

对宗教世俗化的一点看法宗教世俗化是当代宗教的演变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文明继续以高速向前发展。

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们的思想也带向了一个前所有的高度。

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历来都是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随之变化的,更简单的说,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但是,这股宗教世俗化潮流到底会走向什么样的一个方向,是导致宗教的神圣性逐渐衰退以至到最后宗教的消亡,还是成为宗教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宗教世俗化的涵义由于人们对宗教世俗化的根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并不统一,所以宗教世俗化的涵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宗教社会学》中对世俗化的理解是:世俗化是有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也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并不能使宗教消失,也就是说,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做出了一段准确的总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的时代,总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

”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这种理性化、理智化的现象就是世俗化。

由此看来,世俗化不仅仅只具有宗教的含义,事实上也含有广泛的哲学、人文和社会含义。

宗教世俗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人类自我意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世俗生活就等同于宗教生活,人类社会还处于一个原始的低级的宗教社会阶段,这是由人类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还不存在宗教的世俗化问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即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开始逐渐与原始宗教相分离,并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一些独立的学科也随之分化出来,社会的世俗化便首先开始,随之出现的便是宗教的世俗化,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宗教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宗教仪式越来越规范,形成了独立的宗教社会实体,世俗社会与宗教社会相互影响。

宗教世俗化的几点思考

宗教世俗化的几点思考
宗教世俗化的思考
1
定义
2
表现
宗教 世俗 化
思考 特征
4
3
1
宗教世俗化 的定义
1、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行为、组织失去了他们的社会意义。 2、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 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3、宗教与现实社会关系的分离,宗教失去了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
纯私人的事物。
参与 活动
宗教组织的活 动范围的扩展, 日益多样化, 不仅局限于信 仰活动,而且 积极参与社会 的政治、经济、 教育、文化等 活动,深入到 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
宗教 仪式
信仰方式灵活 多样,不仅以 通俗化形式传 播,而且简化 礼拜方式,可 操作性强。 宗教场所的可 封闭性的改变。
生活 方式
教徒们不是清 规戒律式的生 活,他们的环 境大为改善。 一些寺院里配 备电脑等现代 化工具,甚至 僧人参加电视 节目或开始出 现僧人报考国 家公务员等。
4、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 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 5、世界渐渐摆脱了其神圣性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
退。
6、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
2 2
宗教世俗化 的表现
观念 意识
传统宗教所强调的 宇宙来源、上帝存 在、灵魂不死等思 想及那种超世、出 世的意识和对世俗 生活的否定主张, 已逐渐向入世、关 注现实的感念转化, 上帝、来世等概念 在人们心中的神秘 色彩渐渐淡化。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3 3
宗教世俗化 的特征

排 他

进入市场“买卖”: 宗教超世,服从市场 逻辑 宗教机构的官僚化:理性 化的标志(处级和尚)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科技发展和文化多元交融的当下,宗教社会学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新的议题。

传统的经典世俗化理论,以其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边缘化的解释,已不足以全面把握宗教现象在当下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旨在探讨并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通过对三种后世俗化论述的评析,揭示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和新变化。

本文将首先概述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性,然后逐一分析三种后世俗化论述:宗教复兴论、宗教世俗化的多元化以及宗教与现代性的重构。

通过比较和评价这些后世俗化理论,本文将试图为理解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二、宗教社会学中的后世俗化论述在后世俗化理论的影响下,宗教社会学领域涌现出了三种主要的后世俗化论述,它们各具特色,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宗教复兴论”。

这一论述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体主义的崛起和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宗教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宗教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传统习俗或社会控制工具,而是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构建个人意义体系的重要资源。

这种复兴不仅体现在传统宗教的复兴上,也体现在新兴宗教和宗教运动的涌现上。

其次是“宗教多元化论”。

这一论述强调,在后世俗化社会中,宗教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相互竞争、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促进了宗教间的对话和理解,也丰富了人们的信仰选择和精神生活。

最后是“宗教世俗化深化论”。

这一论述认为,虽然现代社会经历了世俗化的过程,但宗教并没有完全从公共生活中消失。

相反,在后世俗化阶段,宗教以更加隐蔽和深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例如,宗教价值观在公共政策制定、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宗教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和创新来保持其活力和影响力。

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从山顶洞人创造了宗教观念以来,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对社会的存在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宗教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认识过程,并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为自己感觉到依赖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宗教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受到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制约。

宗教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过程。

可以说,原始的宗教,出自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迷惘。

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类发展的最原始阶段,由于生产工具异常简陋,初民的谋生方式单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掌握得很不够,所以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便直接影响了初民的生活,自然的力量也就成了人格化的神灵,并以此作为祈求、依赖的对象。

人类从脱离动物界的原始状态开始,就已经开始产生思维观念,只因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还没有具备发展的条件,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宗教,也只能处在最原始的形式。

狩猎民族以动物为主要生活来源,必然会对动物产生崇拜的心理。

捕鱼民族,也常以鱼作为神加以崇拜。

所以原始社会的宗教,也将会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演变。

宗教的发展,由自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发展到人为的对上帝的崇拜,这是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中国既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又是宗教文化悠久的国家,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在距今60至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群阶段,那时的人类由于刚刚脱离动物界,只是本能地生存在大自然之中,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宗教意识。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便产生了明确的灵魂观念,直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一切宗教现象都还属于自发的宗教范畴,当时的宗教形式和内容,反映了氏族制度下人类在向大自然的斗争中软弱无能的表现,幻想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去创造自然和改造自然。

宗教文化浅析

宗教文化浅析

浅谈宗教文化及其功能宗教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与功能。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宗教是以异化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而被实体化了的一种社会体系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便是宗教的文化属性。

这种具有异化反映方式特征的宗教文化,“并非一种孤独的思想游魂在空中飘来飘去,它总要附着在某种文化实体上,通过一定的文化系列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实际的作用,例如通过宗教道德、宗教哲学、宗教文学、宗教艺术、宗教习俗、宗教典籍、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的思想情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只是到了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宗教出现以后,文化才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体系。

可以这样说,原始的宗教文化是原始人类惟一能够具有的整体文化体系,它包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并以此来规范原始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使氏族社会发展。

就图腾文化来说,不仅形成和包容了原始人类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诗歌、婚姻、习俗等各种形式制度化了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而且还体现了原始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前科学时期的萌芽性活动。

宗教文化大致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器物文化包括进行宗教活动所需的用物、工具和场所,如寺院、教堂、庙宇、圣书、圣地、供品、祭品等。

这些宗教器物是宗教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

制度文化包括构建宗教活动的一切形式和方法,如宗教的组织结构、教阶制度、宗教礼仪、宗教法规、宗教习俗等。

这些宗教制度是宗教得以建构的组织力量。

精神文化包括宗教意识活动及其形式,如宗教教义、宗教艺术、宗教哲学、宗教伦理等。

宗教精神文化是宗教器物文化和宗教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

可见,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宗教文化的物质外壳,精神文化则是宗教文化的内核。

在原始时代、古代和中世纪,宗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俗文化逐渐取代宗教文化而居于人类文化的主导地位,并且宗教文化受世俗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促使宗教文化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
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
Gaoying Zhaobin
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social effect
一、宗教世俗化释义及发展过程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

不少学者倾向于,世俗化即非神圣化, 它所表达的归根到底是宗教同社会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

既然宗教的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的过程,那它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

其根源,几乎和宗教的发展同时进行。

贝格尔曾说:“世俗化的根子可以在古代以色列宗教最早的源泉中发现。

换而言之,我们可以断言,世界摆脱‘巫魅’在‘旧约’之中就开始。

”[1] 以西方基督教的世俗化为例,“新教为世俗化充当了历史上决定性的先锋。

”[2],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奠定基础;1787年,美国首先通过了政教分离的立法,意味着宗教专制主义的结束;到了现代,这一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可见,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社会各种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向“世俗”的变化。

[3]
二、宗教世俗化主要的表现形式
1、宗教信仰观念世俗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观念是关于灵魂和神的观念系统。

但现在,所宣讲的观念的神圣化、神秘化被理性化、现代化所取代。

由“神性”、“神道”转向“人性”、“人道”;从以神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2、宗教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世界三大宗教在现代化条件下,其价值取向都出现世俗化。

20世纪以来出现了“危机神学”、“妇女神学”“生态神学”等,都是神学界对现代多元世俗社会作出的回应;世俗化导致了对宗教的信任危机。

3、宗教信仰方式世俗化。

英国学者季利在1973年出版的《宗教的持久》中所说:“宗教不再直接影响大型的社会架构;一些以前用宗教解释的现象,现在已经用科学解释;宗教委身更个人化,更倚赖自由的选择。

”[4]
4、宗教组织关注焦点全球化。

2000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召开了“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提出宗教促进和平所需遵循的原则:1)兼容2)交流3)对话4)共处5)进步[5]
5、宗教信仰仪式简约化、戒律宽松化。

天主教会洗礼和婚礼的仪式都由繁琐变得简单易行;佛教信众“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不再坚持过午不食。

6、僧侣生活世俗化。

现代有些寺庙里僧众的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装有电话、电脑、电视等现代化工具;生活范围也日益扩大,可以做客电视节目,可以报考公务员,一改往日在人们心目中的苦行僧形象。

7、宗教活动场所功能化、传教方式多样化。

教会举办的老人俱乐部、婚姻咨询处、母亲育儿班、旅游观光团、外语补习班等。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传播,组织电子教会, 用电脑传送经文开办电视教堂,开展网络传教等。

综上所述,宗教的世俗化不仅没有使神学走向灭亡,反而给宗教的未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总之,宗教世俗化不仅代表了现代宗教的发展趋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世俗化在中国的社会作用
宗教世俗化使宗教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关心来生和灵魂的得救,而不注重人的现世生活。

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罔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

”[6]这句话不但对宗教世俗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概括,而且也充分说明了其社会作用。

中国宗教一直都有其入世的品格和传统。

中国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济世救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教义的提倡及现代阐释,都体现出当代
中国宗教积极的入世意识。

中国佛教也提出要面向社会、关怀人生,致力于建设一个清净、庄严、和平、幸福的人间净土,以畅佛陀济世利人的本怀。

陕西,作为长安佛教的发源地,在这方面的尝试无疑有着代表意义。

1、通过对人性的把握,给予人心理暗示,使得宗教的真善本质绽放光芒
宗教给人们预设了未知的来世、万能的神灵。

正如弗罗姆所认为的宗教能提供的是一种“里比多需要的满足”,它们主要是在“幻想中产生的满足”。

[7]在西安,中老年佛教信仰者大多有定期向寺院、僧尼捐赠布施的习惯,他们对生死问题更加关心,常常提到信仰之后可以“培养福报”受“菩萨保佑”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字眼。

[8]
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空巢现象突显,宗教机构为其提供新的公共空间,便于信仰者的交流沟通和情感寄托
人是社会的人,教堂和寺院都为信众提供了一个交往圈子,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降低因为赋闲在家带来的心理落差。

在西安,常住在寺院的居士,抱着消灾培福的愿望, 不仅承担寺院煮饭、洗衣、洒扫等日常工作,而且还参与了佛像建造以及寺院殿堂的维修。

通过皈依佛教,不仅丰富了她们的生活和内心, 而且让她们觉得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9]
3、中、青年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得人们开始找寻自己精神的栖居地,佛教僧团便结合信众的心理举办了一系列共修活动
陕西终南山佛教协会面对社会和佛教在家信徒不定期举办的禅修营、禅茶会;面对青年白领和大专院校学生( 包括博、硕士研究生),自2003年起每年夏天举办的佛子夏令营,不仅传播了佛教教义,而且把丰富的宗教精神注入社会;既扩大了宗教的影响面,使个人、社会受益匪浅,又以新的模式和形态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
中国宗教能把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神圣化,基督教的“爱人爱己”、道教的“功德成神”、佛教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都体现着道德教化功能,从而从心理上约束、控制人们的道德行为,使其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中国宗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上能够兼善天下,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

在诸如安抚孤老、希望工程、抗灾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结语
面对宗教世俗化的趋势,若加以正确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那么无疑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6]贝格尔.神圣的帷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35,16
[2]陈麟书.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490
[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0
[4]转引自关启文《宗教在现代社会必然衰退吗?——世俗化理论的再思》
[5]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3
[7]弗罗姆.精神分析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80
[8][9][10] 周玉茹.西安城市佛教女性信仰调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