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4)

思考提示(1)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 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
3.议议“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并说明哲学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考提示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列举事例略。
4.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
思考提示(略)六、教学资源链接(一) 名词解释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学说,认为我们的感觉、表象、概念、思想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一般来说,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认识,旧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辩证地解决世界可知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科学地证明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是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
此概念首先由英国的赫胥黎(1825—1895)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欧洲近代的主要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其本质是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屏障而不是桥梁,不承认在感觉之外有确实可靠的客观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懂得认识过程中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思想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本文将介绍一个名为“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百舸争流”为主题,通过对百舸争流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 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
- 百舸争流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百舸争流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规则。
3.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百舸争流的背景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讨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观点。
例如,百舸争流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对于团队合作有何影响?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 第三步:组织百舸争流活动。
教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协作设计一艘自己的船只,并在规定时间内制作。
每个小组的船只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例如船体稳定度、航行速度等。
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第四步:总结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活动过程,总结学生的收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今后类似活动的效果。
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贡献和船只制作的主动性。
- 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反馈表,让他们评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着名思想家的着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着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着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案标题: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百舸争流”的寓意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百舸争流”的思考和讨论。
2. 概念解释:解释“百舸争流”的含义,强调其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如企业竞争、体育比赛、科技创新等,分析其成功之处和背后的努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并列举不同领域中的“百舸争流”现象,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思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百舸争流”与个人成长的关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6.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环境下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和策略。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百舸争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百舸争流”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评估他们对“百舸争流”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对“百舸争流”现象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3. 思考题: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关于“百舸争流”思想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教学拓展:1. 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百舸争流”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或活动,提升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追求卓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百舸争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科目: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课题: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本课设计意图(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5@§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理解思想多样性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百舸争流的思想。
2. 强调思想多样性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思想多样性进行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思想的看法。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思想多样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资源:1.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思想多样性的文章或故事。
2. 讨论指南:提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方向。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思想的自由与限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思想自由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思考思想自由的也要关注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1. 介绍思想自由的概念和意义。
2. 探讨思想自由的限制和社会责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思想自由的含义,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思想自由的看法。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思想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教学资源:1.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思想自由的定义和案例。
2.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方向。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思想的影响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让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有益的思想。
教学内容:1. 探讨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介绍传承和发扬有益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察。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有益的思想。
教学资源:1.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思想影响和传承的案例。
2.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方向。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多元文化的思想交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交流。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2. 使学生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儒家思想:仁爱、礼治、君子、孝道等。
2. 道家思想:无为、自然、道德、无欲等。
3. 法家思想:法治、权谋、利益、秩序等。
4.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
5. 其他思想流派:名家、阴阳家、杂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流派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思想流派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儒家思想:介绍儒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3. 讲解道家思想:介绍道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4. 讲解法家思想:介绍法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5. 讲解墨家思想:介绍墨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思想流派的特点和影响。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流派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思想流派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逻辑性和深度。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加深对各种思想流派的理解。
2. 现实联系:让学生探讨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会古代思想在现代的意义。
3.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如孔庙、道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思想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难点:1. 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抽象概念: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
2. 分析复杂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同思想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高二政治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
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
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
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幺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
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
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
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
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
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知识结构:生活处处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
高三政治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三政治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高考考点(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自主学习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问题,也就是的关系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与。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是人们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重点难点⑴哲学的基本问题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政治必修3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3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政治教案的编写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效果!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2、理解目标(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难点)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
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
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
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
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
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哲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哲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神话、宗教、哲学的关系2. 哲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现代哲学3.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哲学思维方法:辩证法、分析法、综合法等5.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 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将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 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4. 教授哲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5.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启发。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哲学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思考,提高哲学素养。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估学生对哲学应用的能力。
七、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分析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哲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内涵和意义;2.掌握《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3.培养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和逆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百舸争流的思想》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概念和起源;2.《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3.学习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教案开始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书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概念和起源。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思想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学习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将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进一步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对于这些案例的看法和思考。
4. 学习方法指导(15分钟)教师将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
例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勇于面对挑战和逆境。
四、学习评价1. 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在课后,通过思考和整理自己对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写一篇个人观后感,表达自己对这个思想的认识和感悟。
2.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组成小组,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
同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五、课后拓展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拓展对《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认识。
并在下节课开始前,准备一份关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与全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2. 使学生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2.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及其对环境保护和人生哲学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治国家、纪律严明等观念,以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4.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节用等原则,及其在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中的意义。
5. 其他思想流派:如名家、杂家、阴阳家等,及其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思想流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思想流派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古代思想家的辩论场景,让学生体验思想碰撞的乐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思想流派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儒家思想:阐述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3. 讲解道家思想:解释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
4. 讲解法家思想:介绍法治国家、纪律严明等观念。
5. 讲解墨家思想:阐述兼爱、非攻、节用等原则。
6.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讨论等环节,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与拓展:概括各种思想流派的特点,提出思考题,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各种思想流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对思想流派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4.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思想流派的试题,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精选涉及思想流派的教材,如《中国古代思想史》、《诸子百家》等。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论语》、《道德经》等。
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案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识记哲学两大主流思想派别。
3.把握依据不同标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分类。
4.能够正确区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重点、难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区分。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的第二课,关于世界本原划分的思想派别,学生对于学习生活哲学,有较高的探索学习兴趣,有利于掌握本节内容。
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二、基础知识感知学习范围:课本P10一P15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⑤________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⑥________和⑦________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⑧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⑨________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⑩________和⑪________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⑫________。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⑬________和⑭___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⑮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1)根本观点:⑯________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⑰________意识。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基本内涵;3.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起源与意义;2.《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3.《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应用与实践。
三、教学过程1. 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2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的历史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的寓言故事,讲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起源与意义。
2. 探究《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互补性;•创新与进步的推动: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对于一个团队或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不断创新如何推动进步;•高质量与良性竞争:引导学生讨论竞争的不同类型,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竞争,避免竞争的负面影响。
3. 进行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对《百舸争流的思想》进行实际应用分析,包括:•企业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术领域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析不同学术领域的竞争现象,探讨竞争如何推动学术进步;•个人成长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竞争经历,总结竞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并展望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应用和实践这一思想。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深度;2.案例分析的逻辑严谨性;3.学生对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百舸争流的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例如竞争力、团队合作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百舸争流的思想》,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理解思想多样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的概念和背景。
强调思想多样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思想多样性的看法。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二章:思想的多样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思想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不同思想的尊重和包容。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强调不同思想的互补性和互动性。
2.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不同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三章:思想的交流与碰撞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于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积极态度。
3.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的案例和影响。
强调思想交流和碰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3.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的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看法和经验。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四章:思想的融合与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于思想融合和发展的开放态度。
4.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和发展的案例和影响。
强调思想融合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和发展的情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着名思想家的着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着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着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2、理解目标(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难点)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
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
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
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
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
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
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
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
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讲授新课】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可见的;不可见的如电磁波、引力、浮力)【课堂探究】P9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能。
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P9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A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就是唯心主义。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
【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
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
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
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
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
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
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
你也许会说,你凭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
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
人做梦迟早会醒,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
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
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折射);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
所以,在不可之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
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
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了现实。
许多现象都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
(如生命现象、天体现象、各种发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图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实践上)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例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
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
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举例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
“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
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