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新闻心理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驾齐驱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2、新闻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受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1)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2)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3)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第三章1、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2)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A: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B: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多因素多角度分析了来自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收者主要的社会心理活动。
当代传播学“新流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倡导人丹尼斯麦奎尔和他的助手斯文温德尔曾指出: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这个大众传播的过程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之总结。
”3、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选择):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传播者的“工作组”;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组织中的传播者;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约束4、新闻接收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接收者的自我形象;接收者的个性结构;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接收者的社会环境5、影响传者和受者的种种主观因素(1)、感性世界之于传播者,媒介(拷贝)世界之于接收者(2)、反馈的间接性和延迟性(3)、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6、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重点)(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新闻心理学 重点
新闻心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开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播送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那么: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那么:又称系统性原那么,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开展的总体规律。
11、开展性原那么:就是用开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到达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
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
(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
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以下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复习资料:1. 新闻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报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新闻报道对受众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心理机制和效应。
2. 新闻选择和加工的心理机制: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加工过程受到受众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受众在选择新闻时会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偏好和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而在加工新闻时,受众会出现注意力偏向、记忆偏差和信息加工的选择性等心理现象。
3. 新闻报道的情感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怒哀乐等。
情感效应可以影响受众对新闻的注意力、记忆和态度。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框架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情感反应。
4. 新闻报道的认知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影响受众的认知,包括知识、态度和信念等方面。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可靠性、信息来源和信息呈现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认知效果。
5. 新闻报道的行为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行为反应,包括行为意图和行为选择等。
新闻报道中的行为建议、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型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行为效应。
6.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新闻心理学采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变量,观察因果关系;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反应;观察和内容分析可以分析新闻报道的心理效应和特征。
7. 新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新闻报道的编辑和制作,以提高报道的效果和质量。
此外,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广告、公共关系和政治宣传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新闻的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1:五大理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生理科学观2:八大主题: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心理与治疗二:现代心理学的分类1:理论心理学:普通(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新闻心理学三:新闻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偏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1:目标:陈述;解释;预测;控制2:定义:研究新闻活动中相关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生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四:新闻心理学的观察方法1:.观察法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仪器观察;痕迹分析;自我观察优点:不受被观察者文化、理解能力的限制,能得到现场真实、直接的材料缺点:具有一点的被动性、片面性和局限性观察步骤:设计方案;实施观察2:实验法(与以上的差别在于控制):实验室研究法;现场实验法3:访谈法:面谈法;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电话访谈4:投射法:自由联想法;主题统觉法5:问卷法第二章新闻活动中心的信息加工识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理解:知觉有哪些?想象的综合方式有哪些?应用:长时记忆有哪些典型效应?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A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运动变化;B人本身的状态: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期待、过去经验等密切联系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力努力的注意3: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4: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和努力二: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A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2: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激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新闻心理学重点
1.因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新闻活动范围的区别,把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新闻、编辑心理、读者心理等。
2、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3.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4.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揭示了在新闻中主要认识主体——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及其作用,表明了引起二者心理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1、感性世界之于传播者,媒介(拷贝)世界之于接收者;2、反馈的间接性和迟延性;3、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
5.新闻的基本特征有:真实性、新异性、时效性和公开性。
6.用角色理论来解释新闻活动中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1、对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2、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3、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4、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
7.非智力因素: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要使成才变成现实,必须在实践中把已具备的智慧的潜能转化为智慧的行动,在转化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需要采访的任何人打交道。
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大门的本领,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
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和导向作用。
“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是我们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动机和内驱力。
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曰内驱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都需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动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但是,无论哪种动机都能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都具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关键要看由动机激发起的行为所朝向的目标是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动机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驱力的方向即目标导向上。
新闻心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9.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早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0.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
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
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3.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第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新闻心理学复习大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联觉
2、知觉
3、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4、意识
5、表象
6、长时记忆
7、角色冲突
8、角色扮演
9、新闻角色
10、新闻认知
11、新闻人格
12、图式
13、定势
14、新闻敏感
15、暗淡效应
16、安慰剂效应
17、巴纳姆效应
18、登门槛效应
19、从众效应
20、破窗效应
21、蝴蝶效应
22、鸡尾酒会效应
简答题:
1、质的研究方法
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
3、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
4、简述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5、简述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其特征
6、简述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受众的新认知。
7、简述新闻人格的基本特征。
8、简述新闻传者健康人格的标准。
9、简述新闻敏感如何培养。
10、简述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11、简述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具有怎样的健康心理。
论述:
1、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关系和区别。
2、结合角色理论,谈谈新闻传者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论述建国以来我国记者角色的变化?
4、论述媒介如何推动受众人格的健康发展。
5、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6、结合实例,谈谈第三人效应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得边缘学科,就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与新闻受众得心理现象得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得科学.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得各类人,包括新闻得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与采访对象)、新闻得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就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与传播新闻得其她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就是新闻素材得主要来源,就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得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就是新闻活动得起点与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得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得活动.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它就是指就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得主观能动得反映.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就是新闻传播得内容,就是影响受众心理得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得一种特殊得社会活动.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中坚持实事求就是得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就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得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得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就是用发展得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12、现场观察法:就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得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得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瞧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她们得言行。
13、访问调查法:就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得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就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得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她们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得分析。
新闻心理学 笔记
重点:(1)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对采访的意义。
(3)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访前准备、访中观察的内容。
难点:(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与一般的人际互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行为是他们各自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不应孤立地认识采访活动。
(3)社会认知效应在采访中的作用。
第一节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只一般配合,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
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呢?一、受生活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一)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人,必定受到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教育文化素养,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等都会使采访对象对社会问题、社会责任、社会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在接受采访时自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就转化为了他们对记者的态度,对新闻工具的态度,对采访报道的态度。
(二)个性心理特征是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将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
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其个性心理特征参与了采访心理活动,使他们的被采访反应以其个人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1、气质、性格差异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程度与谈话的倾向性。
(1)性格外向,气质属多血质和胆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容易接近,在访问中他们热情、大方,有问必答,毫不拘束,乐意满足记者的要求;而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在访问中则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有时甚至面红耳赤,回答问题也常常缺乏条理,或者语无伦次。
最新新闻心理学期末重点
新闻心理学第一章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人类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以及个性等等心理活动。
心理学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
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并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一)普遍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科,他包括有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情感人格气质等等。
1.感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最初知识的一切源泉。
痛觉是人体内部的警报系统,他可以防止有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确保有机体的健康与完整。
2.知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的现象,他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由于找不到回忆线索造成的。
记忆方法:组织打包记忆材料分层记忆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以后会逐渐减慢,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4.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调节情绪的方法:深呼吸、转移法、发泄法、音乐法、颜色法、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心理暗示是指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学科。
野生儿心理:人类的知识与才能并不是天赋,而是需要后天的教化,即社会化的过程,从出生到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第二章一、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取向(应用心理学)新闻取向(新闻理论)二、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讲,他把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播活动、新闻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一、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和个性心理群体心理: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二、采访对象的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消极对抗型、虚假合作型三、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1、社会群体心理影响2、个性特征的影响3、记者能力的影响4、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制约四、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A:“控制”要有针对性(一)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二)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三)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1、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的认知入手改变其态度。
2、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3、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B:善于运用心理“控制”手段五、采访对象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1、需要的意识:新闻需要和新闻动机2、信任感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
3、稳定的心境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4、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的符合逻辑的思维,遣词达意的口头语言表达。
六、创造采访对象的最佳心理状态:1、千方百计地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2、以恰到好处的物象或意象为“桥”3、注意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4、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如:慎重对待"第三人" 提倡记者"放单飞" 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5、对采访心理场的随机调协(注意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注意将采访对象的兴趣往新闻事实上引,注意矫正采访对象“心理事实”的偏差,注意对采访对象情绪的调整)七、干扰采访对象的因素1、旁观人员的干扰——电视、广播记者会经常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群众围观甚至在旁边插嘴、抢镜头、起哄等情况2、话筒、镜头运用不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3、记者个性张扬,言谈举止分寸失当4、内容本身的干扰——事前对事实的了解是否正确全面?5、交通、天气、环境噪音、采访对象情绪波动甚至记者本身的情绪状态等等。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一、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识记(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2)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3)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2、领会: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新闻心理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1、识记:两种信号系统、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选择性2、领会: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接触的客观刺激的不同,领会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的必要性。
二、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1、识记:角色理论、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互换。
2、领会:新闻工作者经常体会受众的角色需求的意义。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心理的影响1、识记: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基本特性的内涵。
2、领会:新闻的真实性、实效性等特征对新闻工作者心理活动的制约性。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1、识记:(1)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
2、领会: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制约作用,以此进一步印证第一章关于“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人脑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能动的反映”的观点。
二、新闻工作者心理现象和心理素质的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1、识记:(1)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构成。
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良好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应变力、预测力、新闻敏感、操作能力(如使用计算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等。
(2)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功能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对其新闻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其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使其得以完成新闻活动。
(3)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活动)的构成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活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性)部分。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报道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了新闻报道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研究了新闻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影响。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一、新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新闻心理学的定义: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报道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新闻报道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研究了新闻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影响。
2. 新闻记忆:指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新闻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新闻报道的内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3. 新闻认知:指个体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新闻认知受到个体的知识、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4. 新闻态度:指个体对新闻报道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的态度。
新闻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新闻报道的内容、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
5. 新闻行为:指个体对新闻报道所做出的行为反应。
新闻行为可以包括转发、评论、参与讨论等。
二、新闻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它包括了三个层次的效应:认知效应、态度效应和行为效应。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解释是基于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它包括了认知模式、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等。
3. 框架理论: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报道的框架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它包括了认知框架和语言框架等。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新闻报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受到其社会认同的影响。
它包括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和社会认同的影响等。
三、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新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新闻报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新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个体对新闻报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数据。
《新闻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2.信号系统:用具体事务(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叫第一(二)信号系统3.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期望4.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5.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角色,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履行本角色职能6.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7.新闻采访心理: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8.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饬,指有意识的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9.自我呈现:又叫自我表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10.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采访中的人际吸引:记者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人际吸引规律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同、感情上相融,双方从生疏到熟悉,从关系淡漠到产生感情和继续交往的愿望11.情感吸引率: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12.印象管理效应: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为反应13.首因效应: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近因效应:在最近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晕轮(光环)效应: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印象之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好的认识和评价,反之叫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14.登门之计: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小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一个大要求后转弯之计:当人们拒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或者作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要求放大(收敛)呈现: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15.新闻写作心理: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16.新闻写作心理状态:从采访结束到酝酿完成新闻作品这段时间里,记者所具备的较为完整的心理特征17.落差:要写的文章内容大大高于多数受众当前认识水平,为他们心里难以承受18.断裂:记者要写的文章其内容与受众的认识有较大偏差甚至会引起误解,造成逆反心理19.新闻编辑心理:研究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0.移情: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21.应变:能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行为22.新闻受众心理:因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反映23.受众态度: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24.权威性:在手中心目中来自传播者诸如地位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可信性:在受众心目中传者可以被依赖的程度喜爱性: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来自传者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特征睡眠者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更容易改变受众态度25.态度差异:新闻信息所维护的观点和受众当时所持的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二:填空1.新闻活动主体:新闻制作者、传播者、接受者2.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扬弃3.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实证)研究、质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研究4.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5.质的研究方法: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6.新闻基本特性:真实性、新异性、时效性、公开性7.接近吸引律:时空接近、兴趣和态度相似8.印象管理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9.印象管理策略:登门之计、后转弯之计、放大(收敛)呈现10.新闻写作心理用信息加工理论看,是新闻记者头脑中对新闻事实刺激物接收(采访过程)、编码(思维)、存储(记忆)、提取和操作(写成文字或者制作成影像)并输出(完成新闻作品)的过程11.人的情绪情感表现形式:心境、激情、应激12.不良心理状态:急于求成、挖空心思,硬憋文章、高度焦虑13.写作时间选择:猫头鹰型、百灵鸟型、混合型14.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理论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15.编辑、记者、受众心里互动特点:隐没性、相容性、保持一定心理距离16.新闻受众心理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差异性17.受众注意特征:选择性、广度、持续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18.新闻受众群体心理特点: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19.新闻传播者因素:权威性、可信性、喜爱性、睡眠者效应20.新闻受众因素:受众对新闻信息选择、心理免疫、人格变量21.受众对新闻信息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2.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情境因素:分心、强化23.思想工作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既继承传统又创新原则24.创造性思维三个特性: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独创性三:简答题1.学习新闻心理学意义:①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②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驾齐驱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科学③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2.新闻心理学任务:⑴理论任务:①理论任务:承担党和国家喉舌②战略任务:提高新闻队伍素质③本质任务:研究受众⑵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效率和宣传效果3.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①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队伍知识结构,研究方法)②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教学科研,研究机构,心理研讨会)③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4.角色理论P43-485.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⑴催化剂⑵选择功能⑶调节作用:①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②把握情绪情感时空平衡③寻找敏感区,强化新闻传播效果6.性格对智力活动制约作用:①性格离不开智力活动,但形成后对智力活动制约②性格上的弱点会成为智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③性格特点补偿智力弱点7.怎样增强新闻敏感:①培养高尚人格品质,优化记者职业敏感②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己头脑③扎到生活海洋中,贴近生活的脉搏8.新闻采访心理特点:①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②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③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④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9.认知对方:①目的,动机②是不是合格对话者③个性特点10.记者的自我认知:①是否有自信心②是否有激情③能否处理好记者多角色关系④记者个性弱点是否妨碍采访对象谈话⑤是否是个好的倾听者11.记者对采访环境的利用和控制:①主动选择恰当采访时机②设置依托物12.新闻写作心理特点:①强调的是新闻写作主体—记者在写作中出现的心理活动②指采访获得的材料内化为主体的认识再外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③由于心理活动复杂性,所以被记者内化的新闻素材和外化的新闻作品就二者信息的量和质的方面看,并不是经常完全对等的④记者在写作中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规律是新闻写作心理核心13.新闻写作心理状态完整性:既包括记者在写作时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又包括记者主体和某些客观因素间的共鸣14.创造性思维过程:第一阶段是通过采访,获得感性材料阶段;第二阶段是冥思苦索,进行思维操作阶段;第三阶段是回头蓦见触发灵感,豁然顿悟阶段15.灵感产生条件:①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明确创新意识②全神贯注,殚精竭虑,调动全部精神力量写作③充分利用原型启发④牢牢把握潜意识活动的最佳阶段⑤要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⑥要立即记录刚刚迸发出的灵感16.灵感与新闻敏感的异同:⑴从定义上看:新闻敏感属于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价值新闻的能力,而灵感则是指在认识主体的头脑中突然发出的某种寻觅已久的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心理状态⑵从产生,时机看,灵感和新闻敏感虽然都可以在记者进行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但相比之下,新闻敏感则更多的出现在采访或收集材料过程中⑶从目的明确程度看,新闻敏感出现之前,记者一般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但灵感产生之前记者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17.现代记者合理知识结构:①具有广博学识②增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③掌握实用知识和应用技能18.影响新闻编辑心理制约因素:①宏观社会层面,社会的政策、法律都是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社会大环境②中观组织层面,不同媒体所有的具体组织形式都是国家宣传机构,所发出的声音代表党和人民③微观个体层面,新闻编辑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方式等方面不同编辑工作也会有差别19.编辑的胆识表现:①表现在见多识广立足点高,视野宽,虚怀若谷②甘为人梯,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无私奉献③能审时度势,驾驭全局,统筹安排,有决断力20.编辑的识表现:编辑对编辑工作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较强的敬业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上重采轻编的传统,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耳聪目明知识渊博,有较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认识的能力21.网络媒体优势:传播范围广,理论上覆盖全球,容量大,检索便捷,互动性强22.网络编辑个性特征:①承受压力,毅力②成就欲③注意细节④创新主动性灵活性分析性思维⑤独立性合作性⑥正直诚信可靠性23.移情在播音中的作用:有助于满足听众情感交流需求,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播讲状态发展条件:对他人情绪情感表达知觉,对产生情绪情感的情景的知觉24.研究受众注意意义:关键在于受众的注意决定受众能否顺利进入自我传播,并进而保证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25.受众注意类别:①无意注意是受众的常态②有意注意是受众的兴趣和需要之所在③有意后注意会使受众乐此不疲26.新闻特点和新闻受众需要:①新闻的党性和受众期待引导的心理—求引导②新闻的真实和受众的求真心理—求真③新闻的时效性和受众的求快心理—求快④新闻的新鲜性和受众的求新心理—求新⑤新闻的接近性和受众的求近心理—求近27.受众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①强化原有态度②作出逆向选择③贬损宣传者28.受众逆反心理产生原因:①来自传者方面:新闻报道失实、失真、失当、失策、失误②来自受众方面: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好恶等29.受众态度内涵:①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②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③手中态度的心理结构④受众态度中的三种成分的完整性和协调性⑤受众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0.受众态度的功能:①与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性认知和判断②与接收新闻信息的效率31.产生睡眠者效应的心理原因:①从动机上看,受众使用的媒介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内容②受众对信息源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受众对信息内容的接受32.思想工作管理内容:①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思想工作管理科学性②认识新闻工作者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减少思想工作管理的盲目性③重视领导者的心理素质,注重领导结构的合理匹配,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33.管理理论:①经纪人假设:满足私利,获取经济报酬②社会人假设:良好人际关系③自我实现人假设:特长潜能④复杂人假设:不同人采用不同方法34.新闻工作特点:①新闻工作有着极强的政治性②直接从事采编、制作、播发节目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体③报刊栏目、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是新闻节目④广播、电视、网络是当代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需要高技术、重装备35.①新闻工作群体的主要心理特点:对党的宣传工作有较高责任感、强烈事业心和遵守党纪的自觉性②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有较高的智力水平③作为知识群体他们有较强的重自尊的心理要求36.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①明确奋斗目标,增强群体成员认同感、荣誉感②配置合理的群体结构③互通信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7.新闻工作者群体需要特点:①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②有较强创新欲望和获取成就的需要③有较强的自尊、自强、自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④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38.重视研究自我意义:①有利于开放自我②有利于正确引导下属行为③有利于心理相容的领导班子组建39.怎样提高应变力:①破除非黑即白的单向思维模式②建构新的认知结构③善于抓住机遇因势利导40.造成新闻领导者心理压力原因:①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与新闻宣传的指导性原则及由此引发的新闻机构体制和功能变化②新闻实践的超前态势与新闻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③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值和参与意识提高41.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信念,改变认知方式,多从自我找原因四:论述题1.新闻工作者心理构成因素p532.创造性思维与新闻真实性是否矛盾?p1533.编辑认知方式p1774.媒介是人的延伸p233。
自考新闻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一、简答部分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A,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B,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C,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
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
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
可见,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1),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6.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响。
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7.作答要求: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重要概念: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
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
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
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
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实践意义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心理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内容分析定性研究、质性研究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观察法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主观感受难以量化质性变量难以量化衡量标准难以量化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
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
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后喻时代”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反向社会化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情绪状态、社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的实践活动。
传者通过采访、写作、制作等活动,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物化为媒介信息;而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分为二,分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即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
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美国朱得安·哈瑞斯在《全能记者必备》书中提到:渊博的语言知识和得心应手地遣词造句并自成一格的能力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最基本的武器。
记者必须始终保持警觉并能迅速考虑好如何顺利地从一项任务转向另一项更有新闻价值的报道。
记者大多是在时间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工作,他们不断地与时钟赛跑以赶上截稿时间,所以记者的另一素质是必须具备在压力下安静工作的能力。
我国学界认为记者的智力因素主要有①“广交朋友的社交才能”;②“永不满足的创新意识”;③“随机应变的发散式思维”;④“超乎寻常的洞察智能”;⑤“捕捉信息的新闻敏感”⑥“见微知著的预测能力”。
归纳起来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
智力与能力通称为“智能”。
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它由动机、信念、兴趣、情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情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了解自我,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意商:人的意志素质可采用“意商”参量来描述,其大小取决于人的意志年龄与其实际年龄的比值。
意志是人对于自身行为(或实践)的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意志的强度取决于人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
人的意志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实践关系的主观反映(设想、计划、方案、措施、毅力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意志的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具体体现为形成创造性设想、准确性判断、果断性决策、周密性计划、灵活性方案、有效性措施、坚定性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认知素质(或智力素质)、情感素质和意志素质:智商、情商、意商1、认知素质(或智力素质)。
认知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对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能力,对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2、情感素质。
情感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感情、欲望、情绪和价值观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对价值的情感反映、情感记忆、情感应变、情感敏锐以及情感的理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等。
3、意志素质。
意志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实践关系的主观反映(设想、计划、方案、措施、毅力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意志的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具体体现为形成创造性设想、准确性判断、果断性决策、周密性计划、灵活性方案、有效性措施、坚定性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1、智商是情商的基础,情商是意商的基础。
任何情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智商的基础之上,没有基本的智商,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情商;任何意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商的基础之上,没有基本的情商,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意商。
2、情商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智商。
它是一种对自身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认识能力;意商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情商,它是一种对自身行为活动所产生的利益关系的认识能力。
3、情商的发展为智商的发展确立基本的方向。
情商较高的人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现有的智力资源,并使自己的智力朝着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盲目地、凭一时兴致来发展自己的智力;意商的发展又为情商的发展确立基本的方向,意商较高的人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活动,不会盲目地爱一个人或恨一个人,他会使自己的情感朝着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方向发展。
4、智商、情商与意商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般来说,智商的提高将有利于情商与意商的提高,情商的提高也将有利于智商与意商的提高。
不过,这三者毕竟是相对独立的,智商较高的人,其情商与意商未必较高;情商较高的人,其智商与意商未必较高。
通常认为优秀记者的素质侧重在非智力因素上。
情绪对智力活动作用:新闻工作者关注与培养自己热爱党、人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后者,就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1)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2)把握好情绪情感在时空上的平衡(3)寻找新闻工作与受众之间情绪情感触发的敏感区,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靠意志力去强化智力活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与新闻工作的特点分不开。
和其它一些职业相比,新闻工作具有更大的竞争性和冒险性。
对记者而言,常面临如下问题:采访时间的紧迫性新闻采访环境的变动性采访方式的独立性记者所需要的良好意志品质:独立性。
果断性。
坚持性。
自制力性格特点又可补偿能力的某些不足。
性格在形成中离不开人的智力活动,但一旦形成就对智力活动起到有力的制约作用。
我国著名的有贡献的新闻工作者有如下共同的优异的性格品质①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的事业,对新闻工作执著的爱以及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③自尊自强,勇于解剖自己,独立开展工作的自强精神;④勤劳刻苦、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刻苦精神。
⑤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这些优秀的性格品质大大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挥。
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注意心理控制的针对性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1)记者以“热”对“热”,注意倾听(2)记者注意冷静分析,从多方面提出疑问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1)记者在言谈举止上尊重对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努力创造自然、轻松、亲切的谈话氛围,以消除其接受采访时的紧张感。
(2)记者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耍态度、发脾气;同时十分注意谈话的技巧,提问要具体,并以轻言细语帮助对方思考、回忆和表达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
(1)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对象的认知入手改变其态度。
四种态度:其一,对记者的采访动机不了解,怕惹麻烦,拒绝采访。
其二,对采访的事件有错误认识,拒绝采访。
其三,对自己与被采访事实的关系产生误解,拒绝采访。
其四,出于对报社、记者的偏见或成见而拒绝采访。
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在这种说服中要注意:(1)要由远而近。
好的说服方法往往不是先谈具体问题,而是先谈远的人或事,比较隐晦地用一些例子和榜样开导采访对象,使其思想上有个缓冲的余地。
然后再巧妙地转到眼前的问题上。
(2)用权威人士的评价、用对方所喜欢的人的态度来说服,效果显著。
(3)要机警地隐藏说服的动机,尽可能以为对方着想的方式去劝说。
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1)代表读者、听众发问,使其有对抗社会舆论的心理压力。
(2)代表内行、权威与上级责问,使其有一定的恐惧感。
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恐惧唤醒”的说服(3)利用其对立面的观点提问,让拒绝采访的对象处于被动辩解的地位。
(4)利用其自相矛盾处反问,突破其心理防线,从而促使他们谈出事实来。
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期待需求意向。
行动意向。
心理感应一方面 ,记者必须善于利用心理感应。
有经验的记者 ,往往善于利用他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互感应来调节对方的情绪强度 ,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
另一方面 ,记者还必须积极反馈心理感应。
渴求反馈是采访对象的一般心理规律。
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心不在焉 ,无动于衷 ,毫无反馈 ,那么采访对象必然没有多大的兴趣。
所以 ,在采访中 ,记者应该积极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应反馈给采访对象。
反馈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语言符号 ,一种是非语言符号。
交底清:所谓“交底清” ,就是记者向采访对象坦率说明采访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
“交底清”往往是争取采访对象积极合作的有效手段。
第一种情况是“解压”。
即记者以诚相见 ,通过“交底” ,解除采访对象的思想顾虑。
第二种情况是“施压”。
即记者给采访对象施加压力。
记者采访心理采访情绪、采访现场应激能力、采访激情、采访表情记者的心理自我防卫和挫折应对正确评价自己大度乐观: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