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1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1](https://img.taocdn.com/s3/m/1e5a68ccd5bbfd0a795673a9.png)
地理学院一、论述题。
1.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P893.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1.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3.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1.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2.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3.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4.简述韦伯的运输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首先,考虑运费指向理论。
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fe1e23770bf78a642954b7.png)
克里斯泰勒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中心地理论。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中心地是分布在具有同等土壤肥力、资源均匀分布、没有边界的平原上。
在这个平原上,人口是均匀分布的,人们的收入、消费方式以及对货物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2.平原上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即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相隔距离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商店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平原上,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可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3,即由三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这正如教材中所说,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总是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3倍,所以,市场原则下的服务范围系列是:1,3,9,27,81,243,……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高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低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在市场原则下,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从次高级开始,中心地数目恰好是该级服务范围数与高一级服务范围数之差,也即1,3-1,9-3,27-9,……)2.按照交通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联结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2,即由四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f5f8c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9.png)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9109)《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名词解释题1、区位:⼈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2、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类活动及空间内⼈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3、区位因⼦: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内部规模经济:由于⽣产规模的扩⼤⽽产⽣的平均⽣产成本的降低。
6、外部规模经济:属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企业在同⼀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平均⽣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
7、通达指数:⽹络中从⼀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8、遍在原料:任何地⽅都存在的原料。
9、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才存在的原料。
10、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
11、区位重量:单位产品所产⽣的运送总重量。
12、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果⼀个区域只存在⼀个企业,随着距离⽣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13、中⼼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产、供给,⽽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14、基础聚落:廖什中⼼地理论中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
15、门槛⼈⼝:某种中⼼职能在中⼼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
16、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7、产品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的⽤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的要求、情况不⼀样,⽣产布局地也应进⾏相应地调整。
18、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e154078a300a6c30c229fe4.png)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
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185b22ec8d376eeafaa3186.png)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GAGGAGAGGAFFFFAFAF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
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为区域的人口。
GAGGAGAGGAFFFFAFAF(4)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a89eeb910ef12d2af9e745.png)
29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 基本观点
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
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
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 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 润最大点。
30
(二) 假定条件
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 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 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 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 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 不考虑。
31
(三)市场区位模型
廖什以农户生产和销售啤酒为例,研 究市场区及其体系的形成规律和空间形式。
32
1.需求圆锥体与理想的市场地域
P生产地 PQ啤酒的销售量 QF为需求曲线
图 3.23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33
2.市场区体系的形成机制
图3.24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引自:最近的地理学,p.48,图1-20 )
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三是各等级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 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18
3、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 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比如 m-l(m>1)级 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m级中心地连接线的中点 (如图4-5)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 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 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4
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 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 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 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 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 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 区域的范围.
第八讲中心地理论
![第八讲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ace2bb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b.png)
不管是哪一级的中心地, 在每三个相邻中心 地之间都存在一个空白区, 得不到该级中心 地的服务,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低一级的中心 地, 以满足空白区居民的消费。以此类推, 不同等级的中心地逐渐形成。
由于各等级中心地相互竞争, 中心地之间的 市场出现重复, 按照运费最低化原则, 相邻 中心地将重复面积平分, 中心地的市场区域 又圆变成六边形结构。此时所有中心地达 到空间均衡。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以下列条件 为基本前提(假设) :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
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
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 费方式都相同。
第二, 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 且运费与距离 成正比。
第一, 克里斯泰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 限分析, 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 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 但 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 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 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系统中, K值在 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 由于区 域的各种条件作用, 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 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
B1中心地供给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自身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三)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即由中心地供给的货
物能够达到多么大的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货
物供给范围上限是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
货物供给范围下限是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
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 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 局的区位点;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ce097bc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2.png)
1.基本概念 :(1)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3)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即中心职能的大小。
克里斯塔勒 2.理论的核心思想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3.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市场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
这种情况下, 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e6f6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4.png)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关注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地理理论,其中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介绍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其对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是一位德国地理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中心地区。
他将商业活动分为中心地区和辐射区两个层次,认为中心地区拥有更高的服务和商品供给能力,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带。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区的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集中度、规模、范围和阶层。
集中度指的是中心地区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丰富程度,规模则表示中心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承载能力。
范围是指中心地区所服务的区域范围,而阶层则是指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等级关系。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地理形态,即六边形市场网络。
六边形市场网络是指以中心市场为核心,辐射出六个周边市场,这些周边市场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紧密的关系网络。
这种地理形态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心地理论对于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揭示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原因。
其次,它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心地理论也为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
首先,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其次,中心地理论忽视了一些非经济因素对于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文化、历史等因素。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daaec456edb6f1aff001fea.png)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 上交通费。
.
4
某中心地
某中心地商品的上限
(商品最大销售距离)
某中心地商品的下限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围示意图
特别提示: ➢当商品服务距离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服务可能超越 自身职能;当服务距离等于服务下限时,企业获取正常利润; 当服务距离小于服务下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
.
2
二、中心地理论基础与模式
• 假设条件:研究区域地理条件均质;
•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 服务的地点。
• 中心货物和服务: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它们 出售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为期周围区域的居民,也称之为中心地 职能。它们是有等级的,高等级中心地提供高级别的服务;低 等级中心地提供低级别服务。
9
后期
低等级 城市 低等级城 市服务范围
中等级 城市 中等级城 市服务范围
高等级 城市
高等级城 市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城市六边形服
.
务范围的形成与1嵌0 套
六边形市场范围形成: 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 范围都是圆形相切缺不 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 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 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 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 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 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 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 实质上中心地的范围在 现实世界里是一个正六 边形,而不是圆。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65f90f16fc700abb68fc68.png)
Thank you!
3.行政原则
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 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 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 吻合。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 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 即: 1,6,42,294,… 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 l,7,49,343,… 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 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 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 (Urban Hierachy)的形成。
克里斯塔勒认为,
• 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 • 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 • 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讲是“先锋性” 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 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 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 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1个,B 级城市2个,C级城市6至12个,D级城市42至54个, E级城市118个。
2.交通原则
B级中心地是沿着交通线分布,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
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臵。 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 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 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 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 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 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 K=4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4,16,64,…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 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 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中心地理论专题——非常重要
![中心地理论专题——非常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2e488aefdaef5ef7bb0d3c3d.png)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也称作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其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理原理》中提出的。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这是我本人的概述,因为这里不算重点,就不详细整理)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可用下式来表示:C=B1-B2式中,C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
当消费者到中心地购买货物时,它是指消费者到中心地的移动距离;如果由商店送货的话,是指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
不管哪一种情况,对于双方都有一个经济许可的空间界限,超出这一界限必将带来经济的不合理。
克里斯泰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
货物的供给下限类似于门槛人口。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但前者是指被供给或服务的范围,是空间距离的概念,而门槛人口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如果货物的供给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话,说明中心地具有供给高级货物的服务职能,即中心职能高,一般形成的是“高级中心地”;相反,如果两个界限都小,说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低,形成的是“低级中心地”。
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c98c8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0.png)
02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概述
理论内容
01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旨在解释城市和区 域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02
该理论认为中心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基本要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03
克里斯塔勒将中心地划分为不同等级,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集市、 镇、中级城市、高级城市。
物流网络扩展性
模块化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物流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可扩展的子网络, 便于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调整。
开放接口
确保物流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够与其他物流系统进行有 效的集成和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持续性
在物流网络扩展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物流技 术和低碳运输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 心地理论
目录
• 引言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概述 • 中心地理论的物流空间应用 • 中心地理论在物流空间中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中心地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 克里斯塔勒提出的,旨在 解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 间结构和相互关系。
物流空间
物流节点容错性
节点冗余
动态调整
在物流网络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冗余节 点,以应对节点故障或异常情况,保 障物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物流需求的变化和节点的性能表 现,动态调整物流节点的配置和布局, 以提高节点的容错能力和适应性。
快速恢复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出现节点故 障,能够迅速启动备用节点或调整物 流路径,降低对整个物流网络的影响。
物流空间优化的重要性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3aceb58ddccda38376bafcd.png)
(二)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
1、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槛值,以使商人 有利可图(面积最大原则); 2、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到每种商品或服 务的提供(弥合原则)。
4.2 单一中心商品的中心地分布结构的形成
满足原则1,则构成农村聚落的三角形格网,而中心地的 等位圈是相切的,可有部分区域得不到供给;如是同时 满足原则2,则构成中心地(市场区域)呈六边形格网。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 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 该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如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地影响(市场)区域、中心地之 间的关系、中心地地位和规模及空间关系及零售业区位 布局等。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理论的不足
3、中心性——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或 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 品后的剩余表示(总供给量与自身消耗量之差)。
4、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从中 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周围区域。当中心与周围 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 围。
5、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与下限)
第四节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 城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
地位。 2、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 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 律”这一课题。
3)中心地等级体系为:1,6,42,294,2 058,…。中 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7 倍。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d91de619e8b8f67c1cb968.png)
三、中心地三原则
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受到市场因素、交通因素、行政因素
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
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假设条件
⑴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 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 ⑵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⑶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 通费。 ⑷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都相同。消 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
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 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 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 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至12个,D级城市 42至54个,E级城市118个。
四、评价 主要贡献
1.促进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 规律和法则的研究。首次将演绎法引入地理学。 2.克氏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 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交通原则
1.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更高一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 间点。
如果同一级中心地之间铺设一条交通线,则在这条交 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
1个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个完整的m-1级中心
地和6个1/2的m-1级中心地,共计4个。
B1为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的数量。
3.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的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答案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4ab939c5da50e2524d7f46.png)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答案【篇一: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
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
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
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31fc7bdd88d0d232d46acf.png)
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理论,产生于一次大战后的西欧工业化和程式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创。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有中心地、中心地职能、人口门槛、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
假设条件:均值平原,土地肥沃,资源分布、人口分布、收入分布均匀,对货物需求、消费方式都是一致的,无边界;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交通费和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移动都可行;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六边形网络:根据周边最短而面积最大和不留空白的弥合性原则,认为市场区最合理最有效的图形式正六边形体系。
登记体系的形成:不同的货物和服务的提供点都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成有顺序的等级体系,一定登记体系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货物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那一级别的货物和服务。
克氏认为,按照三种不同的原则,可以建立三种中心地等级体系,这三种原则为:市场最优(供求)原则、交通最优原则、行政最优原则。
以上三个原则的共同特点是:立足于服务职能,把城镇作为体系加以研究。
由于在不同的区域的特点不同,各个原则起的作用也不同;但是,不论在任何区域,三个原则均共同发挥作用,并影响着城镇体系的形成。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献:主要论述一定区域(国家)内城镇等级、规模、智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登记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同杜能与韦伯的理论一起,曾对国外认为地理学、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
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
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
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
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
离。
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①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
②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
③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图8-8(a)(b)(c))。
答案要点:
①理论假设: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
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找最佳位置,取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
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②六边形网络与城镇等级体系: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
于是。
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
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
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
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
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
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
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
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一1,r一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
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③市场原则、行政原则、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
市场区的等级巢状系统是由以下的系列构成:1,3,9,27,81,243,···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
交通原则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4,16,64,···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
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3.12,48,···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1,6,42,294,···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1,7,49,343,···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