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重点内容详解
地理经济地理重点考点解析
地理经济地理重点考点解析地理经济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地球上各地区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经济地理的学习中,有一些重点考点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地理经济地理的重点考点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相关考试。
一、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人类的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
首先是农业的空间分布。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它在不同地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主要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水果,而温带地区适宜种植小麦和苹果等。
其次是工业的空间分布。
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资源分布、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集中分布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而英国的伯明翰则是钢铁工业的集中地。
此外,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也存在着特定的空间分布模式。
二、经济区位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经济区位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首先是陆地与水域的区位差异。
沿海地区的优势在于便利的海运交通和丰富的海洋资源,适宜发展港口、航运、渔业等。
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运输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矿产资源开发等。
其次是山地与平原的区位差异。
山地地形限制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增加了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因此山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
此外,气候、水资源等也会对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三、全球化与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化对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地理经济地理中也有相关的考点。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促进了贸易、投资和资金流动。
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竞争,对资源、市场和劳动力等产生了国际性的配置和竞争。
其次是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地理分布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而新兴产业则集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较高的地区。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第三章
1.区位和区位因子的定义
2.什么是区间流,通达度和临空经济区
3.掌握杜能圈。
4.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四章、第五章
1.中心地与中心性的概念
2.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的K值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4.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2.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3.R&D的区位要求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位分析
第七章区位的结构与组织
1、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定义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库兹涅茨法则
4、霍夫曼定理
5、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6、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7、集聚与扩散机制
8、什么是农村工业化
9、区域创新网络
10、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定义
11、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2、产业集群的概念
13、经济区的概念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2.梯度推移学说
3.中心—外围理论
4.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
5.新贸易学说
6.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1.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具有高度工业化、发达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潜力。
-重要地区:包括亚太地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2.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较低。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多依赖进口。
-工业资源:工业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3.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实行的工业化模式,基础设施完善,高度依赖技术和自主创新。
-出口导向模式:发展中国家常采用的模式,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外资进行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4.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5.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一些国家组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盟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共同规则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
以上是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经济地理学-重点详解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考察区位的影响力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地域范围大的城市具有较全面的商业活动;反之,商业活动则较为单一。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具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有利于培育创业者和企业家阶层;消费者市场意识强的地区,容易形成挑剔性需求,也有利于激励相关新产品的出现。
市场需求的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不同区域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的不同因素,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
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
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其它他分支一样,发展非常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这时期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表现在: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第二章产业布局条件1、名词解释技术条件: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的根本职能是对自然界进行控制和利用。
技术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大业。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市场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以及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
它们共同构成一国、一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产业布局有着深刻的、持久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港、站、线路)等的空间关系。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指某一地区(地点)与外界进行人员往来(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性、综合性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1、区位概念2、区位理论概念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有两层基本含义:–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3、区位因子及分类4、劳动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企业)(1)降低生产初始成本;(2)提高劳动力经济2. 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在特定区位集中)(1)工业专门化经济(区位化经济)(2)地方专门化经济(城市化经济)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紫铜、通信系统等•产业集聚–产业间紧密合作–“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7、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网:由点与线组成(线的长与宽)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流量、流向)地域:区域有关交通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第三章1、杜能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及中心思想1.背景及目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低于配置原则➢对泰尔()合理主义农业论的补充2.中心思想: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地到销售地(市场)所需运费决定的。
4.假设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一定比例,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4、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扩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8、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9、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10、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1、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12、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3、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14、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机构及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些重要的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在选择生产或经营的地点时,会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交通条件。
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和人员的流通效率。
比如,靠近港口、铁路枢纽或高速公路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企业。
其次是劳动力因素。
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倾向于布局在劳动力充足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再者是市场因素。
接近市场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成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此外,土地成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等也是企业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的现象。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技术知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集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创新,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产业扩散的现象。
当集聚区域的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或者市场需求饱和,企业可能会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历史基础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某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一些新兴地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积累。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1.土地的参与方式: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①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起决定性作用;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是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有:①是市场规模②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第四章:1.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零售业间的竞争、地价的作用2.营利性服务企业的层次:P110一是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二是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三是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第五章1.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效益增加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2.企业增长战略:①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该类增长可从三个方向进行:一是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二是向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三是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②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
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③多样化:多样化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①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②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第六章: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公司的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8、城市经济地理特征9、农村经济地理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1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1 其范畴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112 探讨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特征。
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21 运输成本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原材料运输和产品运输。
211 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
212 市场接近性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213 集聚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倾向于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本。
312 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13 政策法规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
4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5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优势。
511 产业扩散是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
51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61 高效的交通网络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611 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71 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一、解释概念1、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独立分支,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2、地域性,又称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也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他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3、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它和产业分类有着密切关系,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
4、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或地点,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不同的区域又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产业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5、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产业。
一般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6、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一般是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7、工业枢纽,是由若干个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组成的。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个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城市工业区一般是选在城市的有利地理位置建设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点是由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小型工业企业所组成,是工业布局地域类型的“基层细胞”,工业点由于其主体工业的所在地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农村工业点和城镇工业点两大部分。
8、工业地带,顾名思义是由重要的交通干线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这是最高层次的工业结构地域类型。
经济地理重点内容详解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P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包括第一、二、三、四次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也成为研究重点;(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
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
2、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区别(P37)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对农业经济地理学的意义(P64)(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4、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P76)(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和理论基础;(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就是最佳区位点;(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于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P99)(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下列研究具体指导意义: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与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解读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解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详细解读一些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您对这个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理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因素,而人文环境则包括人口、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以及资源利用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主要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是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访谈和实地调查,从而得出关于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般性结论。
定量方法则是通过统计和模型分析等数学手段,运用统计学、数学等工具对经济地理现象进行量化研究和分析。
三、产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迁规律。
产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产业定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等。
通过研究产业地理学,可以揭示不同地区产业分布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而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四、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学城市化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和城市发展规律。
通过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学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加。
经济地理学研究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全球化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加速了全球资源的配置和贸易的发展。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
以上所述只是经济地理学的一小部分知识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泛。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形式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4、中心地: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中心商品的场所。
4、绝对地租:区域内最劣等土地的价格。
级差地租:区域内中等地、优等地的价格与绝对地租的差别。
5、供应商园:围绕在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该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集聚区6、临界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险7、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而导致的现有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的现象8、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9、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内各经济单位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10、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列关系11、主导产业:旨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11、资源禀赋一个区域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的总和,是区域经济增张的基础12、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即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等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13、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14、范围经济:企业经济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率15、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16、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17、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18、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分散趋向于过程19、资源配置能力: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经济结构等构成要素合理有效地将这些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转化为现实增长能力20、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要素和经济活动不但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及自身的成长21、扩散效应:增长及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的经济发展22、区位重量: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23、空间临近效应:区域由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二填空题1、区位因子包括: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能源因子2、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身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在区位决策中作用的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研究;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环境与治理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区,又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占据区位的事物)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B=E/V。
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P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包括第一、二、三、四次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也成为研究重点;(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
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
2、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区别(P37)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对农业经济地理学的意义(P64)(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4、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P76)(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和理论基础;(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就是最佳区位点;(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于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P99)(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下列研究具体指导意义: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与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6、企业增长的动因(P115)企业增长的动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政府支持也促使了公司的增长。
(1)实现规模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效益的增加,即规模经济。
(2)实现交易内部化:由于市场的不断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从积极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谓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支配地位;从防御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7、跨国公司跨国投资中观的区位选择特点(P141)成本、市场、要素投入在跨国公司国别选择上具有重要作用。
(1)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投资地;(2)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企业生产产品出口这国受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或者国家关税、其他贸易壁垒的影响,企业会选择直接投资;(3)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不同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企业必然会在相应国家直接投资;(4)企业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8、外国直接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P142)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投资者对投资国各地的情况并不了解,这促使投资者效仿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邻国边界区(两国间历史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和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地区。
9、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相应区位特征(P139)弗农把产品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国家的都市中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他发达国家进行。
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通过产品出口的供应他国市场。
(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的改变。
企业开始更多的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产品的市场也延伸至发展中国家。
10、折衷理论(邓宁)是如何解释跨国直接投资的(P141)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这种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利益;只有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11、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P151)R&D的区位要求:(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市场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R&D在空间上也应倾向与公司总部所在地。
对于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其母国更具有R&D区位条件。
(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国市场型公司、世界市场型公司)12、主导产业的两个重要特点(P174)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它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13、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P182)(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的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14、配第-克拉克定律(P180)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产业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15、库兹涅茨法则的基本内容(P181)(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的看,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
16、雁行形态说(赤松)的产业发展模式及其两个变型(P182)“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而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另一个是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17、区域空间结构有哪四个模式(P185)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区域城市对称分布18、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主要包括(P205)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19、新贸易理论?该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分工的(P243)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视角进行了解释。
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形成产业间分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了产业内分工。
20、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P252)(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21、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P276)(1)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2)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3)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2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P268)(1)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2)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3)全球经济形成多极格局名词解释: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性质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中心地:周围区域的中心,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纵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横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有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接触扩散: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增长极: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际经济联系: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