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题文诗:子曰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有曰:鲁卫之政,似兄弟也.孔子之谓,卫公子荆:其善居室,始有财时,曰苟合矣;少有财时,曰苟完矣;富有财时,曰苟美矣.孔子适卫,冉有仆御,子曰庶矣.冉有问曰:既庶矣哉,又何加焉?曰使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哉.富而不教,近于禽兽.子曰苟能,有用我者,期月可已,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胜残,去刑杀矣,诚哉是言.孔子又曰:如有王者,必世后仁.子曰苟能,正其身矣,从政何难?不能正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对曰有政.子曰私事?如有政事,虽不吾以,吾其与闻.鲁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人之言曰:为君也难,为臣不易.为君之难,如知不几,一言兴邦?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莫予违.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其不几乎,一言丧邦?【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评析】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
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原文】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够。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
论语《子路篇》全文
论语:《子路篇》全文【导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主题取名子路篇,为孔子论政思想的集中体现。
子路是与孔子情感最为亲密的学生之一,在子路的身上,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忠诚。
孔子的为政思想在我看来实质上就是实践教学的思想体现,因此从孔门师生的问政、论政中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实践教学的启示。
【原文】13.1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从政之道。
孔子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子路要求多讲一些。
孔子说:'始终如一,永不倦怠。
'【解读】朱熹注'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唐代宰相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文】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而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么做。
孔子说:'为那些基层干部作出表率,不计较他们工作中的小过错,推举优秀人才。
'冉雍问:'怎么知道谁优秀提拔他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
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别人会舍弃(不推荐)吗?'【解读】此章说的是知人之难、识人之难、察人之难。
诸葛亮在《知人性》中说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其实,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使用干部。
在干部的使用上,首先选择自己熟悉了解德才兼备的人,然后依靠群众的举荐使用,这个道理古今亦然。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该阙如也。
论语子路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君子矣。
”翻译:子路问道:“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呢?”孔子回答说:“严谨认真,和乐相处,可以称为士了。
严谨认真,和乐相处,可以称为君子了。
”分析:1.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路在此向孔子请教,希望了解如何成为士。
这里的“士”指的是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具有高尚品质和才华。
2.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孔子回答说,一个严谨认真、和乐相处的人可以称为士。
这里的“切切偲偲”形容人严谨认真,勤勉不懈;而“怡怡如也”则形容人相处融洽,和气生财。
3.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子路继续请教,希望了解如何成为君子。
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
4.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君子矣。
”孔子再次回答说,一个严谨认真、和乐相处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这与上文对士的定义相同,表明士与君子在品质和行为上具有相似之处。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士与君子的要求。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应该严谨认真,勤勉不懈,同时还要与人为善,和乐相处。
这种品质不仅适用于士,也适用于君子。
这也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和睦相处。
总之,《论语·子路》这段对话揭示了孔子对士与君子的要求,强调了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摘要:1.子路篇原文概述2.子路篇的翻译3.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4.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正文:【子路篇原文概述】《论语·子路篇》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共有28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
这一篇的内容涉及到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孔子和子路在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
【子路篇的翻译】子路篇的翻译大致如下: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回答:“有国家者,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1.“正名”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正名”,即明确各种名分和职责,使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责。
2.礼乐教化: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教化,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3.君子之道:孔子阐述了君子之道的实践过程,认为君子应该勇于担当,坚持正义,即使在乱世中也不失其节。
【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主要体现在:1.政治思想:子路篇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名分、教化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德观念:子路篇中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阐述,对后世形成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教育理念:子路篇中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念,使礼乐教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论语》中子路
《论语》中的子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7)【注释】桴:用竹木扎成的排筏,较大的称筏,小的称桴。
材:通“哉”。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8)【注释】问子路:意为“问子路于孔子”,向孔子打听子路这个人。
不知:因为仁需要一生努力培养追求,只有到死方可盖棺定论。
孔子答不知,并非贬低三人德行修养不足。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4)【注释】行:践行。
在闻为人处世之理之后,必要在生活中加以践行,这才是“学”和“习”的结合。
子路在践行之前,唯恐又有所闻,怕前面所听闻的那个道理没时间加以实践。
“知”与“行”相伴而行,社会伦理方面的道理都要在社会生活中加以检验或者实践,才是真知。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注释】南子: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
寡小君愿见。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孔子世家》)南子者,宋女卫灵公之夫人,通于宋子朝,太子蒯聩知而恶之,南子谗太子于灵公曰:“太子欲杀我。
”灵公大怒蒯聩,蒯聩奔宋。
(《列女传·孽嬖传》)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子路》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子路》中的名言名句
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 子路
2. "言必信,行必果。
" - 子路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子路
4. "不迁怒,不贰过。
" - 子路
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子路
6. "君子之道,言而无文,行而无迹,福祉无门。
" - 子路
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路
8.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 子路
9.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 子路
10.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 子路。
论语·子路全文及解析
论语·子路全文及解析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
”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作出表率,原谅他人的小错误,提拔贤能的人。
”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能的人而去提拔他们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先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必要自己来种庄稼呢?”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
论语中的子路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子路原文与解析子路(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在孔子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子路的原文,对他的思想和解析进行探讨。
子路问政子路问:“舜使禹监国,何如?”孔子说:“舜择禹,于中州。
殷民,可使治也,周民,可使度也。
舜曰:‘可使治也,可使度也’。
”子路问:“管仲何如?”孔子说:“管仲在外,君子郁郁乎善也。
”(论语·乡党第十)这段原文是子路问孔子关于政治问题的对话。
子路首先问到了舜如何选择禹来监国,孔子回答说舜选择禹是因为他能在中州治理殷民,在周州度量周民。
这里孔子强调了君主选才标准的重要性,需要根据人才的优势合理安排职位。
接着子路又问到管仲怎么样,孔子说管仲聪明才智出众,是一个外部的贤人。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和提倡用人唯才的理念。
子路三尺之“杰”子路问:“子何如鲁?”孔子说:“杀其国君父,虽得之不喜。
——“子路曰:“有庙?”孔子说:“有之。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为政第十七)这段原文是子路问孔子关于鲁国现状的对话。
子路问孔子,鲁国如何。
孔子回答说,即使能杀死鲁国的君主和父亲,他也不会高兴。
这表明孔子对于暴力和过激手段持否定态度。
子路接着问道,是否有庙宇(指象征着国家统一的象征性建筑物)?孔子回答说有庙宇,并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解释,即艰苦奋斗,锤炼磨砺,才能取得成功。
子路与学生关系子路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怨乎?父,迅雷风烈必有时。
”(论语·为政第十九)这段原文是子路和孔子讨论诗经的对话。
子路说,诗经有300篇,但可以归纳为“思无邪”四个字。
这表明了子路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而孔子的回答则充满了智慧和对子路言论的赞同,他说:“你是在抱怨吗?父亲,迅雷和狂风必然有它发生的时候。
”这句话暗示孔子认为子路的理解是正确的,只是要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来。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子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展开全文[十三·一]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①劳之。
”请益。
曰:“无倦。
”[十三·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③?”[十三·三] 子路曰:“卫君④待子为政,子将奚⑤先?”子曰:“必也正名⑥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⑦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⑧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⑩而已矣。
”[十三·四]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⑪。
曰:“吾不如老圃⑫。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⑬。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十三·五]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⑭;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⑮。
虽多,亦奚以⑯为?”[十三·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十三·七]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⑰。
”[十三·八] 子谓卫公子荆⑱:“善居室⑲。
始有,曰:'苟合矣’⑳。
少有,曰: '苟完矣。
’富有,曰: '苟美矣。
’”[十三·九] 子适㉑卫,冉有仆㉒。
子曰:“庶㉓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十三·十] 子曰:“苟㉔有用我者,朞月㉕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十三·十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㉖矣。
诚哉是言也。
”[十三·十二] 子曰:“如有王者㉗,必世㉘而后仁。
”[十三·十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十三·十四] 冉子退朝㉙。
《论语.子路》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子路》中的名言名句《论语·子路》是《论语》中的一篇章节,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之间的对话和言论。
以下是该篇章中的一些名言名句:1. 子路问:“师曰:‘食色,性也。
’”(《论语·子路》)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关于人性本能的看法,认为人的欲望和追求物质享受是人性的一部分。
2. 子路问:“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子路》)这表达了孔子关于孝道的观点,他认为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即使劳累也不应该抱怨,要尽量顺从父母的意愿。
3. 子路问:“子曰:‘君子尚勇乎?’”(《论语·子路》)这句话探讨了孔子对于君子行为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勇气。
4. 子路问:“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君子之间虽然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依然能够和谐相处。
而小人之间即使意见一致,也难以真正和睦相处。
5. 子路问:“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患?’”(《论语·子路》)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内省的重要性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自己的良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忧虑和担心的事情。
6. 子路问:“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子路》)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视,他认为君子应该注重根本的修养和道德准则,从根本上来塑造自己。
7. 子路问:“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子路》)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治国理政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可以由君主来引导和领导,而不能期望他们完全理解和明白一切。
8. 子路问:“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子路》)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品质以及学习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应该严肃正直,谦虚学习,并且主张忠诚和诚信,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
论语子路篇解读
论语子路篇解读
《论语·子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一次对话。
在这篇篇章中,子路向孔子请教真正的君子应该如何行事,孔子回答道:真正的君子要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不断学习进步,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解读这篇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君子的品格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不断学习进步等品格。
他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不自满、不骄傲,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此外,君子还应该尊重他人,处事公正,不偏袒、不压制他人,能够以诚相待,建立互信的关系。
二、君子的行为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不为私利和情感所左右。
同时,君子还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
三、君子的理想和信念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和诱惑。
他们应该以正义和良知为准则,不追求虚名和权势,而是追求真理和信仰。
此外,君子还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容忍他人的过错,不给他人带来伤害,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论语·子路篇》是一篇关于君子品格和行为的经典篇章,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子路篇的思想总结
子路篇的思想总结《论语·子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一段对话。
通过对话的形式,孔子向子路传授了许多做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智慧。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的佼佼者,但他在一些道德和修身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惑。
孔子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博大的胸怀,向子路传授了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帮助子路解决了这些问题。
《子路篇》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修身、为政和教育三个方面。
首先,在道德修身方面,《子路篇》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告诫子路要关注自己的修炼,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即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注重根本修炼,才能够获得真正的道德境界。
同样,孔子还告诫子路要注重修身的细节,比如礼貌待人、言行一致等等。
他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其次,在为政方面,《子路篇》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德为本,用心去理解民众的需要,并为民众谋福利。
他告诫子路要关注民生民生,设法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君主是难以获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
最后,在教育方面,《子路篇》倡导了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
孔子强调,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要以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告诫子路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要求子路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方法,鼓励子路帮助学生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从中获得智慧。
综上所述,《子路篇》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修身、为政和教育三个方面。
在道德修身方面,通过强调修炼和细节,孔子要求子路注重道德的完善。
在为政方面,孔子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要求君主为民众着想,追求人民的福祉。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还提倡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方法。
《子路篇》第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子路篇》第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②?”
注释:
①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②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论语》解析(子路篇)
《论语》解析(⼦路篇)
【原⽂】
13·24 ⼦贡问⽈:“乡⼈皆好之,何如?”⼦⽈:“未可也。
”“乡⼈皆恶之,何如?”⼦⽈:“未可也。
不如乡⼈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译⽂】
⼦贡问孔⼦说:“全乡⼈都喜欢、赞扬他,这个⼈怎么样?”孔⼦说:“这还不能肯定。
”⼦贡⼜问孔⼦说:“全乡⼈都厌恶、憎恨他,这个⼈怎么样?”孔⼦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是全乡的好⼈都喜欢他,全乡的坏⼈都厌恶他。
”
【评析】
对于⼀个⼈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
但在这⾥孔⼦把握住了⼀个原则,即不以众⼈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个⼈优劣的依据之⼀,但决不是唯⼀的依据。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与坏⼈有重要意义。
一起学《论语》13.9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
一起学《论语》13.9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一起学《论语》13.9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原文】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白话】孔子到卫国去,冉有驾车。
孔子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已经富有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释词】适:往,到。
仆:驾车。
钱穆:“古礼,幼卑者为尊长御车。
”徐英:“樊迟御,冉有仆,古者弟子为师服劳役,执仆御之事,盖于此见之矣。
”庶:众多。
此处指卫国人口众多。
《注疏》:“庶,众也,言人民庶繁也。
”陆氏:“‘庶哉’一叹,即具‘老安少怀’之意。
”既:已经。
加:益。
富:使之富。
《集释》:“治民之法,先富后教,为自古不易原则。
”教:教化。
按:今日多言教育,而忽略“教化”,则有教而无化,于是多浮于表。
范宁:“衣食足,当训义方也。
”【先贤精义】曾氏曰:“庶矣哉”一言,人多以为常谈而置之,冉有乃能再问,以究其说。
然后知既庶矣则当富之,既富矣则当教之,至于教之则不可以有加矣。
《春秋繁露》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治民之法也。
孔子言当教以义方,使知礼节也。
《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朱子曰: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
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
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盐铁论》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戴溪曰:国患于无民,故户口蕃盛者为治之基也。
后世之君,括户以求民为赋役地也。
圣人欲富民,后人欲富国,其事正戾。
故休养生息者,所以庶之也;劝课农桑者,所以富之也;申明礼义者,所以教之也。
不如是,不足以为人上。
《孟子》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今日佳句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篇》
写作指导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
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全句义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
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知句论事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
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知识宝盒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