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1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6、度及其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7、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一次全面概括和总结,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和历史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考试中,以下几个方面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联系。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基本特征。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及其在对待历史和观念的认识上的作用。
5.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和对立的概念、质量和量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考点1. 价值规律和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
2. 剩余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实现的原理。
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基本内容。
4.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及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的相互关系。
5.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基本原理考点1. 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3. 社会制度演进和社会革命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地位。
4. 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组织形式与实践,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民族民主革命等。
5.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如第一次国际、第二次国际、共产国际、第三世界解放运动等。
综上所述,掌握这些考点,在考试中就能够更有把握地回答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些考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要将其与实际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它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考点入手,详细介绍这些考点的内容及相应的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这一考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一考点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学生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它旨在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一考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这一考点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和当代价值这一考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和当代价值。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答案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社会理论,它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第一章1、唯物辩证法略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5、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略6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原理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大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问题列表:1、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哲学的含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4、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6物质定义和意识产生的本质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其意义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9、实践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10、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1、为什么说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12、联系的含义及其特点13、发展的含义与发展的实质14、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方法论的意义1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17、矛盾统一性的含义和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8、矛盾斗争性的含义和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0、什么是质、量、度?21、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2、否定因素、肯定因素和否定之否定的含义2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4、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25、自然规律的与社会规律的含义,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区别26、意识是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27、主观能动性和宏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解28、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条件本章问题的答案:1、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哲学的含义答: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认识;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答:内容:(1)物质和精神和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只有科学的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答:(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XX年考点汇总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人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体现:(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时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 主要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自行消亡。
3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
6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表明实现了人类思想的伟大变革。
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
1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14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以及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
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的范畴1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一元论1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8客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是认识的客体属性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0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21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3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6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7占有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材料,并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感性认识才能向理性认识飞跃28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事物及认识本身具有复杂性,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也是具有历史性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
2019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冲刺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王一珉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考点(一)马克思主义总论与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续的马克思主义者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创立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恩格斯)。
《资本论》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写出的《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阶级属性: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实践基础:工人运动思想渊源: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很多切中要害的见解,对新制度的描绘有很多天才的火花。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就该课程的重要考点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学说等。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 什么是唯物史观?答: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活决定人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答: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矛盾关系,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的。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阶级斗争的胜利和失败决定的。
5. 什么是阶级斗争学说?答: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学说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
6. 什么是剩余价值学说?答: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7. 什么是社会主义学说?答: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存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矛盾
- 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来揭示社会规律
-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实践目标
-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
5.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 共产主义社会: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 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核心理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改变社会。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24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4考研政治核心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录第一部分选择题考点 (1)第二部分分析题考点 (12)(一)“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2(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守正创新” (13)(三)“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14)(四)“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 (16)(五)“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6)(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17)(七)枫桥经验、浦江经验 (18)(八)战略思维能力 (19)(九)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19)第一部分选择题考点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理论的根本特征。
3.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4.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5.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一切观念都有原型,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
6.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昂立·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里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体时间是1848年。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及思维能否认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它的物质性。
5、为什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主义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时间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6、联系具有哪些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7、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9、结合实际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形式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在中国搞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坚持矛盾性和特殊性,突出中国特色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第一,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主义。
因此在中国搞特色主义必须要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才能走好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10、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
(eg、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交替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得意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反映了客观性)14、意识的能作用是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意识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观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如何把握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论述)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5、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6、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简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价值具有那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9、(单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1、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能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他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什么事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7、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者自身的卑略行为的奴隶。
说明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8、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4、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论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论述)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质量为基础,按照价值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提哦啊接社会收入的分配。
6、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死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内容: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成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8、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岁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9、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加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他是雇佣工人剩余的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13、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第五章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想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有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2、在垄断资本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
3、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时规定的地域生产价格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