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材料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

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

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

……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考研复习资料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3:“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4:美国总统顾问亨利·亚当姆斯:为保障列强国内的经济秩序和安全,“必须征服亚洲”,“决不能容许中国和亚洲实现工业化和政治上的独立”,“如果容许中国和亚洲独立自主地开发自己的资源”,“如果容许在太平洋彼岸⋯⋯以无尽藏的黄河流域的生产资料为供应的民族工业的体系成功地组织起来,对西方文明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罪行。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2)请根据材料2、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3)有一种观点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根据材料3、材料4及所学知识,试分析“侵略有功论”。

答案: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

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阅读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阅读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料目录(节选)一、有关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及研究的工具书(一)综合性书目《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1980—1990),徐舸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清史稿·艺文志》,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附索引)。

全二册,章钰、武作成等编。

中华书局1982年。

(二)专题性书目《太平天国资料目录》,张秀民、王会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研究太平天国史著述综目》,姜秉正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5月版。

《教案史料编目》(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丛书第五种),吴盛德、陈增辉合编,1932年。

《辛亥革命资料目录》,南京图书馆编,1981年7月印。

《武汉地区辛亥革命史料联合目录》,湖北省图书馆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1981年印。

《辛亥革命书刊目录》(初稿),上海图书馆1962年编印。

《中国会党史论著汇要》,魏建猷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第一版。

《京津地区所藏有关北洋军阀的书目》,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民国笔记概观》,郑逸梅著,上海书店1991年6月版。

《清季各国照会目录》,张德泽著。

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

《孙中山著作及研究书目资料索引》,中山大学图书馆等编印,1979年印。

《馆藏广东辛亥革命资料索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1年编印。

《孙中山研究总目》,苏爱荣、刘永为编,团结出版社1990年3月版。

《晚清戏曲小说书目》,阿英编,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三)期刊目录《1833—1949年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史学论文分类索引》,周迅、李凡、李小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2月版。

《太平天国史报刊资料索引》(1949,10—1961,12,1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思考题

上编综述第一章思考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后的题目材料1:“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从那时起就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黄金吸引之下迅速地发展起来。

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满族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 《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2:“ 比年以来,帝国主义与军阀之狼狈为奸,加重我内乱,掠夺我金钱,屠戮我民命,已成不可掩之事实。

而为彼等最便于勾结,最利于进攻之工具,犹当数一部不平等条约。

”“由是观之,弱我中国者,资本帝国主义也,致我危亡者,由此产生之不平等条约也。

资本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豕长蛇;不平等条约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

”——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光华书局,1926出版,序言。

材料3:“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报终天之恨。

”――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材料4:“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主义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几个近现代历史故事

几个近现代历史故事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次战斗是由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完成的。

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等地以后,兵分两路向太原进发。

一路由大同沿同蒲路南下,进攻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涞源进攻灵丘、平型关,配合沿同蒲路南下的日军夺取太原。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也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的司令部所在。

雁门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了保卫太原,阎锡山以重兵于雁门关一带布防,准备与日军在繁峙、沙河之间决战。

狡猾的日军意识到这一点,便派出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进攻中国军队防守比较薄弱的平型关,准备由平型关突入长城,然后南下代县,截断雁门关后路,并威胁太原。

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连同炮兵、辎重等约5000人,抵达平型关一带。

根据这种情况,阎锡山和周恩来等人在雁门关岭口会商,决定由晋军在平型关作正面防御,八路军120师掩护雁门关一线,115师主力向平型关一带急进,寻找战机,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势伏击敌人。

9月24日,八路军115师判断日军将于25日大举进攻平型关,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组织旅、团、营指挥员踏勘平型关的地形,选择了日军必经之路而又非常适宜进行伏击战斗的战场,并制定了周密、合理的伏击计划。

24日晚,八路军115师冒着瓢泼大雨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设伏。

25日7时左右,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115师伏击圈,由于山谷道路狭窄,雨后泥泞,日军车辆、人马行动非常缓慢,八路军115师居高临下,突然向日军发起攻击,日军乱作一团。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歼敌5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军用物资。

平型关大捷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虽浴血奋战,但始终没有丧师失地。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

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一些重要问题
• 1、中英之间为何会发生战争? • 2、两次鸦片战争有何联系和不同? • 3、甲午战争和两次鸦片战争相比,有 何不同?(国家、影响) • 4、《辛丑条约》和以前的一系列条约 相比,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 5、西方国家为何要屡屡侵略中国?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理智与情感)
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如何变迁?
•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请解释其 涵义)——维新思潮:康有为、梁启 超、谭嗣同(烈士情结)、严复 •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四人的核心主张。 结合选修二) • 2、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迁
文化变迁的一个例子(戊戌变法的 可能性及影响):
• 材料一 1895年以后,最初由于政治改革运动的带动,报刊杂 志的数量激增。根据布里滕的统计,1895年中国报刊共有15 家。1895年—1898年,数目增加到60家,1913年是487家, 五四时代数量更是激增。根据当时《中国年鉴》的估计是840 家。 • 材料二 由1895年至1920年,全国共设立87所大专院校。据 估计,截至1949年为止,中国约有110所大专院校,其中五分 之四设立于这个时期。 • 材料三 1895年以后,随着政治改革的开展,学会大兴。从 1895年——1898年,据初步统计,约有76个学会组织。 • 材料四 ……(如果需要补充材料,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 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变迁的四 个方面。 • (2)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 (3)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与旧内容有何不同?
考纲解析
•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必修一) • 戊戌变法(选修一) •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 的兴起。(必修二) •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必修二) • 维新思想(必修三)

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近代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近代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近代史》班级:姓名:1.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

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在字母S顶端上还有个圆球。

材料四: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

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

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北大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它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2分)(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条约产生的?(1分)(3)材料三中的雕塑是为了纪念中国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1分)(4)材料四中当前两岸清华交往日益密切是在什么方针的指引下产生的?(1分)(5)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2.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学识渊博于勤成就出于自专刘盼遂,名铭志,字盼遂,1896年出身于淮滨县芦集乡刘套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卒于1966年。

生前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第二级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全国三届人大列席代表。

刘盼遂的童年和少年在私塾中渡过,接受传统教育。

他自幼好学,并能诗善文,所作诗文,一言一语都独运匠心,文词艰深,前辈戏以唐人樊宗师比之。

1916年,入开封第二中学读书,国文成绩甚佳,学校优秀作文展览栏里不断展出他的作文。

1921年因仰慕黄季刚的常识,专程赴考入山西大学,游学于黄氏之门。

嗣后,他执教于山东菏泽女子师范、曲阜师范等校。

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刘盼遂以第一名考入该院,为首届研究生。

他和吴其昌、谢国桢、王力、王庸、刘节、徐中枢、王静如、戴家祥、蒋天枢等人,在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格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学习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国故”。

1928年毕业回到河南,任中州大学教授,开《说文》《尔雅》等课,次年,应徐旭生之约,到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任历史语言研究员兼河北大学教授。

以后,又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

1945年搞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迁回北平,刘盼遂又被聘请为国文系教授,直到1966年十年文革动乱开始时,不幸被迫害致死。

刘盼遂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讲学于会国近十所高校,前后共约四十年之久。

教书之余,他又从事著述,先后发表在《清华学报》、《燕京学报》、《女师大学述季刊》、《北平图书馆馆刊》、《国学论丛》、《实学》等报刊杂志上的论文,无虑数十百篇。

他学问很广。

凡经学、小学、史学、文学、考古、校勘、目录等靡不涉及。

其全部学问可以用“博雅”二字概括。

特别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为学术界称道。

他在国学研究院学习时,就在国学论丛、实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崭露头有。

他曾辑有《文字音韵学论丛》一书,收集他已发表的论文二十篇。

其中《黄氏古音二十信部商兑》,对黄季刚主张的古音分二十八部法说提出不同的看法,可谓独具卓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题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题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题部分00846224刘拓索引1、恩格斯和毛泽东谈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

2、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对中共放弃既定革命目标的看法。

3、混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4、不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建成社会主义。

5、近代中国社会已经是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6、大革命失败后,将一切资产阶级视为我们的对立面,要与他们争夺革命领导权。

7、民族资产阶级走上社会主义改良道路是被逼的。

8、毛泽东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9、毛泽东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步骤。

10、毛泽东谈中共在党的建设中所暴露的主观主义、贪污腐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11、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国情的再创造。

12、毛泽东谈要一分为二地看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

13、毛泽东谈国共合作的原则1. 下面是一组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的材料:材料1我们对待小农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在我们夺得国家政权的那一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第一,法国纲领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预见到小农必然灭亡,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

第二,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绝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无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

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当然,到那时候,我们将有足够的手段,向小农许诺,他们将得到现在就必须让他们明了的好处。

——摘自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 年11 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98—499 页。

材料2农业怎样改造?就是按照农民自愿(不能单靠行政命令,尤其不能采用强迫办法),一步一步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由办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办半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办完全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场)。

因为大家劳动,力量大,单干办不到的事,互助组能够办得到,互助组办不到的事,合作社能够办得到,所以互助组比单干强,合作社比互助组强,走一步就能使生产发展一步,生活提高一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胜利的原因和重大意义材料1以下是对中国抗战的评价: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而能够避免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材料2中国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新华日报》在一篇声情并茂的社论中说:“半世纪的愤怒,50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刷了。

8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

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者前面,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欢喜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朱自清则在《这一天》中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请回答:1.结合材料1,指出中国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说明中国人民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为什么能够“获得了报酬”?3.结合材料2,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也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从1931年到1937年,中国人民独自抗战,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中国战场每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

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中国战场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又不能全力南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并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一、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

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材料二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回答:(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近代技术的态度。

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4分)(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活动的理由?(4分)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

(4分)2.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材料

2011-2012学年度第2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一、知识点: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3.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的是军事侵略4.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5.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天京事变。

6.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7.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与《南京条约》相比较,《马关条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9.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

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10.维新派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11.《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2.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13.法国一位议员在辩论对华政策时指出:“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韧。

”“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

”这段话表明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新文化运动的少数先进分子之所以对资本主义持怀疑和保留的态度,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而不可克服的矛盾。

17.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18.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19.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材料

(选择)中国近现代史:1840年以来的历史。

(选择)中国社会鸦片战争前的性质:封建社会(选择)中国社会鸦片战争后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马关条约》(允许开设工厂)、《辛丑条约》(赔款额最多)(选择)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军事侵略“国中之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

(选择)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达40年之久。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的方式: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的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选择)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最根本原因反侵略战争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社会制度的腐败。

必须把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①政治上:吏治腐败,贪污成风②军事上:军备废弛,军事腐败③文化上:文化专制,昏庸愚昧④经济上:经济落后,矛盾激化2.经济技术的落后——军队素质及其低下,武器装备极端落后(选择)代表人物: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郑观应——《盛世危言》: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孙中山——“振兴中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选择)1851.1,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武汉理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题

武汉理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题
(B)运动倾向共产主义的议员,在国会联络真正民主派的议员,结合民主主义左派联盟。
(C)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工会、农民团体、商人团体、职教员联合会、学生会、妇女参政同盟团体、律师公会、新闻记者团体等,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3
(二)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列强……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2: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10月19日)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象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根据材料2和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1.中国近现代外交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1分〕材料一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

但正是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场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茫然不知。

——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请答复:〔1〕“欧洲诸国先后开场了产业革命,〞指什么?材料一中中国对“历史性大变革茫然无知〞带来了什么结果?〔3分〕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开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场有了“中国的声音〞。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2分)材料三 4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美关系安康稳定开展对两国至关重要,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至关重要,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承受美媒采访〔3〕40年前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 请举例说明中美两国在亚太这个宽广的舞台上合作共赢的事例。

〔2分〕〔4〕请你谈谈对“合作共赢〞的认识。

〔2分〕1、〔1〕工业革命〔1分〕;鸦片战争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答出1点即可给分〕〔2〕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1分) 求同存异方针(1分)〔3〕尼克松访华或签署《中美联合公报》(2分) ;1942中美参加《联合国家宣言》。

中美合作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991年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中美两个大国都是亚太经合组织重要成员国。

〔任举1例即可得2分〕(4) 认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那么两利,斗那么俱伤;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维护和平与平安等。

(答出其中任意l点即给1分。

不拘泥于此参考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l分) 〔2分〕2.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

中考2020年历史材料题:中国近现代

中考2020年历史材料题:中国近现代

xx2020年历史材料题:xx近现代史中考2019年历史材料题: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一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答:19世纪中叶.由100万人以上增加到200万人以上.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其主要影响有哪些?(4分)答:1915年.民主、科学.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的真理.材料二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xx历史》请回答:(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3分)答:xx.学生;工人.(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2分)答: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2016·娄底)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表现(1分).答:把西方先进的科技引入xx.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xx会折》(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运动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3分).答: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4分)答: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答:宣传马克思主义1917年,xx十月革命的胜利.材料五“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的结合起来…”——毛泽东与周世钊的谈话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努力实现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会议在思想路线上的共同之处.(1分)答: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处于过渡时代。

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

两个过程相互矛盾,又相互连结、相互制约,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进步,而没有社会的进步,则无法赢得国家的真正独立。

阻止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在于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反抗英国鸦片侵略和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两次民族战争,反抗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这种人民的伟大斗争。

洋务运动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

它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决不能和人民的伟大斗争相提并论。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洋务运动和人民斗争之间,又存在着曲折的联系,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的副产品。

封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被民族战争的炮火所惊醒,探索战争胜败的因由,利用农民战争所造成的新局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缓慢地逐步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在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因此,不能以其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而完全抹煞。

从林则徐、魏源的引进洋炮、仿造战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李鸿章的“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一脉相承,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在民族战争炮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不惜“以夷变夏”的清醒的认识。

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

在19世纪60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另一种可能的前景,那就是经过农民战争摧毁清朝统治。

太平天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推行由洪仁牙设计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的方案。

这种前景也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更加光辉夺目。

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失败了,可能没有成为现实,灿烂的前景只不过是某些历史学家们一厢情愿的假设.严峻的历史事实却是:农民战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太阿从不下移”的祖宗“家法”,但没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种局势,使李鸿章等人能够依靠镇压农民战争而崭露头角,成为新权贵;这些新权贵凭借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权柄,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把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其端绪的学习西方的主张着手付诸实施,并扩展开来,持续达数十年之久,形成了一个“图富强”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一、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的三个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的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的强国。

二、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二分之三,人口三分之四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二、“三座大山”与“三大任务”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三者,成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主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反对官僚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的阻碍及其特点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

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

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正是因为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的生长起来的,他也就具备了以下特点: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致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的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第四,民主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四、两种基本选择和两个中国之命运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源于什么机构在什么时间发表的什么名称的文件。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

2、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明该文件发表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军队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

回答要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了低潮。

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

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

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高压,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大旗,又奋勇前进了。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打了一些胜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激战数日后失败。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起义于9月9日发动,原计划也是以攻取大城市为目标,准备在占领澧陵、浏阳等县城后,继续攻取长沙。

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结果导致攻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这时,毛泽东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决定迅速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在转移途中,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前委决定将保留下来的不及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

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在起义遭到重大挫折后,毛泽东及时率领部队在实践中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发动了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团教导团、警卫团和广州工人武装举行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但3天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战士英勇牺牲。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再一次证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井冈山道路,而且只有井冈山道路才是中国革命惟一的正确道路。

2、试析抗日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回答要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

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符合全面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

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以抗击日本侵略者。

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同国民党军队在战役层次上进行了密切的配合。

这种配合,体现在国共两军在作战行动上的协调、支援与策应。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极大地支援了正面战场。

对此,蒋介石在给八路军的嘉奖电中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

”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有力地牵制、打击了日军,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日军在进攻至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配合、支援也是比较好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在战略防御阶段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一年零四个月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战略防御性作战,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

同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作用。

在敌后战场形成之初,国民党军或直接配属八路军或间接配合八路军进行反围攻作战,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指挥一二九师、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山西新军一部,在配属的国民党军2个军另3个师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并收复县城17座。

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同时打击侵华日军,使其顾此失彼,这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变强。

八年全面抗战中,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多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多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

不难想像,如果只有一个战场,那么日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全力于一线作战,使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得逞。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虽然两个战场的配合并未尽如人意,但两个战场都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和衷共济。

四、论述题(30分)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动态,试论述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

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

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

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

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

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

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

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

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

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五、腐败说。

、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

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六、私有制说。

认为南京政权失败原因在于所依靠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意识形态,这决定了他们为满足私利必然损害和牺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败亡。

七、失去农村(民)说。

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