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康复科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疾病,多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之范畴,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或感受风寒湿邪、经脉痹阻,或跌仆扭挫,瘀血阻滞所致。

【临床表现】(一)、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刺痛为主要症状。

(二)、受到刺激或压迫的颈脊神经其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

(三)、当颈部活动、腹压增高,如咳嗽、打喷嚏时,上述症状会加重。

(四)、颈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或发硬、发僵,或颈呈痛性斜颈畸形。

(五)、患侧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落地。

(六)、专科检查1、在颈椎病变节段间隙、棘突旁及其神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

2、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凸。

3、颈部肌肉张力增高,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反应物。

4、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X线片、CT、MRI可见颈曲度或椎间隙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

排出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等疾病。

【诊断】一、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中医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麻疼痛,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白,脉弦或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肝肾不足型:上肢麻木隐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二、鉴别诊断西医鉴别诊断1、颈部风湿病:有颈肩上肢多部位疼痛,无放射痛,无反射改变,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

2、颈部扭伤:有外伤史,有颈部疼痛,无手指发麻。

3、前斜角肌综合征:颈项部疼痛,患肢有放射痛及麻木触电感,肩部下垂时症状加重,肩上举时症状可缓解,前斜角肌痉挛发硬,深呼吸试验阳性。

康复科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在其上注射松花液或本院自配液(以2﹪普鲁卡因、导入液、654-2林可霉素按2:2:1:2的比例配制)约1ml,用胶布把磁片固定于棉垫上,磁片采用异名极并置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诱因:病发多有诱因,每因劳倦、感寒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

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5)实验室检查: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学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二)疾病分期:急性期:临床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中医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肝肾阴虚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中医与肩痹、落枕鉴别;西医与尺神经炎、颈背部筋膜炎鉴别。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针灸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止痛。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悬钟阿是穴。

配穴:病在太阳经配申脉;病在少阳经配外关;病在阳明经配合谷;病在督脉配后溪。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变类型,中医诊断标准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归类。

一般而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病名:一般称为颈椎病,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寒湿型颈椎病、痹阻型颈椎病等。

2. 证型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颈部疼痛、肩背痛、手臂麻木、肢体无力等,结合舌脉等中医诊断方法,进行证型分析。

常见的证型包括风寒湿困、痹阻不利等。

3. 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程度等,结合舌脉等中医辨证方法,确定具体的辨证依据。

常见的辨证依据有阳寒内阻、气血不足等。

4. 治疗原则:根据辨证依据,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般来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为祛风湿、活血止痛,温阳通络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断标准是通过综合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进行判断的,因此诊断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在颈椎病的诊断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最终的诊断结果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19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19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分期诊断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有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推病〉中医诊疗方案及难点应对措施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推病〉中医诊疗方案及难点应对措施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推病)诊疗方案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被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当于中医“项痹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袪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加减:风偏盛者加用白芷、荆芥等,寒偏盛者加用细辛、附子,生姜等。

中成药:天麻丸、疏风定痛丸。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加减:痛甚者加用延胡、灵脂、没药等,麻木明显者加用地龙、蜈蚣、全蝎等。

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3. 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加减:痰偏盛者加用贝母、南星等,湿偏盛者加用羌活,秦艽、木瓜等。

中成药:天麻素片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同赤。

舌红少苔,脉弦。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加减:肝阴血亏虚明显者加用白芍,当归,首乌等,肾精不足明显者加用黄精,肉丛蓉,鹿茸等。

中成药:壮骨关节丸、抗骨增生丸、仙灵骨葆胶囊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新版中医单病种—神经根型颈椎病

新版中医单病种—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本身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归属于“项痹”的范畴。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一、诊断标准(一)病史长期伏案工作,有慢性劳损或外伤病史,颈椎退行性病变,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

(二)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具有根性分布的特点,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基本相一致。

表现为颈、肩背疼痛,颈部僵滞,活动功能受限,前臂至手指呈放射性疼痛、麻木,颈椎相应病变节段压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颈椎病变节段与手指疼痛、麻木的一般规律:1.C5/C6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根部。

2.C6/C7,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的桡侧半指。

3.C7/T1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小指及环指的尺侧半指。

(三)特殊检查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四)辅助检查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技术、MRI检查显示,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一般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CT\MRI成像技术清晰地显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和受累的程度。

肌电图(EMG)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经病变相鉴别。

(五)除外颈椎外病变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项痹诊疗方案【定义】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i、ni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1、神经根型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5”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4、交感神经型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⑵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一、定义因单侧或双侧颈椎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二、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临床多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可有上肢麻木、乏力、手指动作不灵活。

体检可有颈椎棘突、棘突间、椎旁肌压痛;颈椎活动受限;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受累脊神经根分布区域感觉障碍,可有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上肢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改变,受累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活跃,而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

单纯脊神经根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双斜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失稳、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异常改变。

MRI检查可显示颈椎间盘变性、突出、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脊神经受压等异常改变。

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神经受压等异常改变。

三、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神经根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肩周炎,右肱骨外上髁炎,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非手术治疗:纠正不良体位;颈托制动;枕颌带牵引;理疗;应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脱水消肿药物,营养神经药物,肌松剂,镇静剂等治疗。

手术疗法:手术指征:(1)经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

(2)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非手术治疗难以控制的剧烈疼痛者。

(3)非手术治疗有效,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手术方式:(1)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适宜责任节段为单节段或三节段以下,如不合并颈椎失稳,可单纯应用椎间融合器,如合并颈椎失稳,可应用椎间融合器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

(2)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及椎间融合术,适宜髓核脱出之椎体后方,经椎间隙取出困难病例。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年版)(优选.)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年版)(优选.)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分期诊断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有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诊疗方案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诊疗方案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诊疗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一、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本身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归属于“项痹”的范畴。

中医病名:项痹;西医病名:颈椎病。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诊断标准(1)病史长期伏案工作,有慢性劳损或外伤病史,颈椎退行性病变,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

(2)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具有根性分布的特点,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基本相一致。

表现为颈、肩背疼痛,颈部僵滞,活动功能受限,前臂至手指呈放射性疼痛、麻木,颈椎相应病变节段压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颈椎病变节段与手指疼痛、麻木的一般规律:①C5/C6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根部。

②C6/C7,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的桡侧半指。

③C7/T1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小指及环指的尺侧半指。

(3)特殊检查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4)辅助检查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技术、MRI检查显示,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一般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CT\MRI成像技术清晰地显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和受累的程度。

肌电图(EMG)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经病变相鉴别。

(5)除外颈椎外病变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

【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阻络证患肢窜痛及麻木,以疼痛为主;颈部活动受限,僵硬,怕风畏寒,有汗或无汗。

19-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分期诊断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①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

②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

[病因]1.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人的年龄逐渐增大,颈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变性,致使颈椎椎体边缘出现骨刺形成,周围韧带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2.某些发育性的椎管狭窄(前后径<14~12mm),对颈椎病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

3.慢性劳损3.1 不良的睡眠体位:人的一生大约有1/3~1/4的时间在床上渡过。

不良的睡眠体位因持续时间长及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挑针,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从而加速颈椎的退变。

3.2 不当的工作姿势:长期从事坐位,尤其是伏案工作的人群,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也大大高于正常体位,造成椎间盘的退变。

某些头颈长期转向一个方向的职业,亦容易引起颈部的劳损。

3.3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某些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例如,足球时头部顶球、以头颈为负重支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从而导致颈椎的劳损发生。

4.头颈部外伤头颈部外伤容易造成颈椎病的发生,其中以交通意外伤害最常见。

[病理改变]颈椎节育活动频繁而且重量较大的偷猎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度大,且负重较多,而解剖结构相对薄弱,故颈椎,尤其下位颈椎较其他部位的脊椎易发生劳损。

颈椎因长期劳损而发生进行性的椎间盘退变。

其结果是在某种外力(如损伤)的影响下而出现纤维环破裂与髓核突出;或因髓核逐渐失去弹性而萎缩、纤维环外膨脊椎间隙变窄等。

椎间写的狭窄,使得椎间诸椎体边缘、后关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使椎间孔和椎管狭窄及椎体关节脱位等。

上述各种病理性改变呈进行性加重,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因单一或综合作用而导致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邻近组织受压或被牵扯,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患者均需严格去枕或低枕平卧硬板床休息1-2周,起床时可佩戴颈托保 护,避免伏案低头等姿势,必要时可卧位枕颌牵引。
如初期患者难以适应,可先减痛姿势休息,逐步减低枕头高度直至去枕,同时 逐步纠正减痛姿势或过去的不良性习惯姿势直至仰卧位睡眠,以缓解增生骨刺 对神经根的刺激。
(1)诊断
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 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④具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
应注意除外其它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 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诊疗常规
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 田和炳
一.病名
(一)中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 疾病编码:BGS.010
(二)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 疾病编码:M50.01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国康复医学会颈 椎病专业委员会2009年
骨脊柱缘至肩胛骨内下角菱形肌止点线(双侧膀胱经外侧线,放松肩胛提 肌、竖脊肌起止点及肌肉、放松肩胛提肌、竖脊肌、菱形肌、斜方肌起点 及肌肉); (4)自风池沿颈椎横突、肩井穴、斜方肌至巨骨线(双侧足少阳胆经、手太 阳小肠经,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斜方肌起点、肩胛提肌、斜方肌);
(5)自肩贞经臑俞经肩髎、肩髃转向至中府、云门线 (双侧肩关节线,上臂肌肉起点及斜方肌、肩胛带 肌止点);
轻手法点揉5分钟,边治疗边检查,重点寻找压痛点,肌痉挛明显处、 瘢痕结节处、骨错缝处;
再以较重手法选择性应用点揉、弹拨、提捏等手法治疗上述部位10分 钟;
第(7)、(8)两线手法宜轻; 重点治疗以上各线所涉及的肌肉起、止点,各面内之腧穴及阿是穴
(点); 斜方肌宜用提捏手法; 提捏斜方肌宜重;点揉、提捏胸锁乳突肌宜轻。
节点(6个); 特殊情况下还可再选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双侧横突后结节点(6个)或病变节段及其
上下节段双侧横突前结节点(6个); 有时选择运动障碍节段及其上下及节段棘间点及双侧小关节点或横突后结节点(6个)
十分有用; 不要忽视风府、天柱、风池、完骨、翳风点的选择; 肩胛骨内上角(附分、肩中俞、肩外俞等)及其它肌肉起止点若有明显结节、压痛者,
②腕管综合症
女性多见,一般在生育年龄或绝经期前后,腕部、 手掌面桡侧、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麻、痛, 可放射到肘、肩部。夜间或清晨加重;活动及甩手 后减轻。查体上述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拇外展、 屈曲和对掌肌力减弱。压迫腕掌侧可加重症状。腕 管加压试验阳性或垂腕试验阳性。
③颈肩部肌筋膜炎
颈、肩、背部疼痛不适,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遇冷及潮湿后加重,活动后可减轻。颈部活动时 有牵扯感和不适,但多无明显活动障碍。冈上肌 筋膜炎可反射至肩关节,斜方肌筋膜炎反射至颈 部。颈后、肩胛骨内上角、内缘、肩胛区常有多 处压痛,按压痛点偶可引起枕、肩、臂部放射痛, 压痛区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
应予以考虑; 上胸椎节段有时十分重要;
2. 消毒
注意消毒范围及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范; 应有至少一个助手协助,以保证无菌操作规
范,同时能协助观察病人,及时处置,保障 病人安全。
3.铺巾
4.麻醉
利多卡因稀释至0.5%,每个点一般注射剂量不超 过3毫升;
回抽无血再缓慢注射麻药,边注射边与患者交流并 观察;
备足金尔伦(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及其它抢救药品 及设施设备,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正确处理。
5.针刀操作
(1)进针及进针方向; (2)进入皮下筋膜层后要调转刀口方向; (3)抵达骨面,应抵达骨面而未有抵达骨
面感觉时,要仔细探寻; (4)切割、铲切、剥离、通透等操作。
(七)牵引治疗
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上颈 段、中颈段、下颈段),枕颌牵引,牵引重 量可自3-4公斤开始,根据年龄、体质强弱、 颈部肌肉发育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 应等适当调整,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 疼痛剧烈者行床旁持续牵引。
⑥肩周炎
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和肩关节活动 受限,可有上臂、肘部疼痛,前臂旋转及 肘关节活动也可轻度受限,查体肩关节周 围广泛压痛,颈部常无明显压痛,上肢无 放射痛。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 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部疼痛加重,疼 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抬起患肢, 或高举患肢过头顶以缓解疼痛,影响休息 睡眠。
(四)推拿治疗(八线两面一扳法)
1.依次沿下述八条线施以手法: (1)自风府穴沿棘突至T8棘突线(督脉线,放松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2)自天柱穴沿头夹肌、菱形肌起始部至T8水平线(双侧膀胱经内侧线,放
松竖脊肌、脊柱小肌群、菱形肌及斜方肌起点、脊柱小关节囊); (3)自天柱沿颈椎横突至肩胛骨内上角(附分及肩中俞、肩外俞)再沿肩胛
(六)小针刀治疗
提倡应用小针刀神经根管间接松解术,风险 相对较低,疗效确切;
一般不主张采取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该术 式风险较高,解剖不十分熟悉、操作经验缺 乏者容易损伤神经根,但个别情况下例外。
1.小针刀神经根管间接松解术操作要点
(1)定点: 一般首先选择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棘间点(3个);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双侧小关
1.风寒阻络型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合四物汤加味: 葛根20g、麻黄10g、桂枝10g、赤芍10g、生姜
10g、大枣10g、炙甘草5g、川芎10g、当归10g、 熟地10g、桑枝20g、羌活15g、防风10g、白芷 10g、狗脊30g、续断10克、血通10克、木通10克、 乳香5克、没药10克。
④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是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肩痛, 夜间更明显,肩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疼痛主要局限在肱二 头肌腱附近,亦可牵涉至上臂前侧。凡是能使此肌腱紧张、滑动或 受到牵拉的动作,均能使疼痛加重。检查时肱骨结节间沟或肌腱上 有压痛。在前臂旋后位抗阻力屈肘时,在结节间沟处出现疼痛,称 Yergason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在急性期,可致肩关节主动和 被动活动受限,三角肌可出现保护性痉挛。在病程较久者,或合并 肩周炎或其它疾病者,可见肩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八)理疗
局部痛点固定,疼痛部位较表浅者,可选用 偏振红外线辅助治疗,若疼痛部位较深者, 可选用超声波辅助治疗。
(九)运动疗法
急性疼痛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颈部功能锻 炼,配合S·E·T悬吊训练,增加颈部稳定性, 提高远期疗效。
(十)西医治疗
一般不主张西医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也无需西医治疗,往往应用西医 治疗组者,只能说明自己的中医治疗技术不过关,自信心不足,或者 病员群中威信不够,因而急于应用西医治疗手段,其实是安慰医生自 己的需要。因此在我院的诊疗常规中,今年又被迫加上了这么一条:
(1)颈肩部疼痛,伴有上肢的窜麻、疼痛表现为 根性分布的症状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人民 军医出版社。
实际上自1992年青岛会议后标准一直未做修改, 后来的各类标准均参照此次会议标准制定。
(2)鉴别诊断
①胸廓出口综合征
神经受压症状有疼痛,感觉异常与麻木,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 分布区。也可在上肢、肩胛带,同侧肩背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后 期出现感觉消失,运动无力,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4~5指伸肌麻 痹形成爪形手。
动脉受压症状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劳及感觉异常、 发凉和无力。受压动脉远端扩张形成血栓使远端缺血。静脉受压有 疼痛、肿胀、痠痛、远端肿胀发紫。神经和血管也可同时受压。多 见于女性,斜角肌试验(Adson)(+),上肢外展握拳试验(+)。
2.缓解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部酸沉, 颈椎活动受限,患肢窜麻疼痛,可以 忍受。
3.康复期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 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 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阻络型
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局部酸 冷、得温则舒。头有沉重感,颈强不利,痠 楚不适,多有颈部受寒史,舌质暗,苔薄白, 脉弦紧或沉迟。
(6)自翳风(两侧乳突)经完骨、天柱、风府(枕骨 粗隆下)线(项上线);
(7)自翳风沿胸锁乳突肌至气舍线(双侧胸锁乳突肌 线);
(8)自风池沿斜角肌至缺盆线(双侧斜角肌线);
2.再在下述两面施以手法
①以肩井为重点的斜方肌(面); ②以天宗为重点的冈下肌、小、大圆
肌(面)。
3.八线两面治疗的手法要领
2.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四物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川芎15g、当归15g、赤芍15g、熟地20g、乳香5
克(冲服)、没药10克(冲服)、续断20克、木 通10克、血通10克、桂枝10g、生姜10g、大枣 10g、炙甘草5g、葛根20g、桑枝20g、狗脊30g。
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
⑤心绞痛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部位主要在心前区,有手掌大小 范围,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 也可发生颈、咽或下颌部不适;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 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 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 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 诱发。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早晨多发;疼痛一般持续3~5 钟后会逐渐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发作时 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凉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 第三心音奔马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