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在通缉中,他便带着家人选择暂时避世。
在这样痛苦,悲愤的心理压力中,他放弃过吗?不但没有放弃,并且明知其路险象环生,却执意前行。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通用8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通用8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1陶渊明又叫陶泉明,是一位田园诗人,在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当中我感受到了:他热爱大自然,因为家里穷,粮食也不够吃,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强迫自己去当一位小官,从小官到了彭泽令,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回归田园,由此看出陶渊明这个人,不喜欢杂乱、庸俗的官场,只喜欢能够亲近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所以当人们走向只有钱财的社会时,他就能使自己走向一种平静和心灵的世界。
我对陶渊明有喜欢的一面也有一般般的一面,喜欢是因为他不会追求钱财,走向含水分的社会,把自己身上变得俗气很重。
一般般是因为他也要有一份工作,才能维持家境,使家人们不会饥饿。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陶渊明回归田园时,这就话写了他激动的心情。
在他看来,田园生活是丰富多彩、有趣的.。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田园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拥有着心灵的呼吸,是田园风格的文章,欧阳修说过:“东晋没有文章,只有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一篇。
”陶渊明把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优美,使读者仿佛跟这作者走向田园。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2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
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
《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发情感。
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
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
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
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哎呀,这题目可真是让我想起了那首经典的《归去来兮辞》。
那时候我们班上的小伙伴们都争着背诵这首诗,仿佛这样就能变得多么有文化似的。
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搞笑呢。
不过,既然题目是这个,那我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那就让我来谈谈我对这首诗的感悟吧。
我觉得这首诗的主题就是“归去”。
所谓“归去”,就是回到过去的生活,回到那个让我们感到舒适、安心的地方。
这种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时候会感到很疲惫。
这时候,我们就会想念那些简单的日子,想念那些没有压力的时光。
这就是“归去”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这首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来兮”。
所谓“来兮”,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学会适应它,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
这就是“来兮”的一种表现。
那么,这首诗给我带来了什么启示呢?我觉得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首诗也让我想起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背古诗词。
有一次,他突然背起了《归去来兮辞》,结果被老师叫住了。
当时我们都觉得很好笑,因为他背得并不好,甚至有些地方都快念错了。
但是,他却非常认真地说:“我要传承中华文化!”哈哈,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精神啊!我觉得《归去来兮辞》是一首非常有意义的诗。
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首诗的启示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古文观止——归去来兮辞》读后感900字
作一曲归去来兮读《古文观止——归去来兮辞》有感远方晓雾依稀,山岭孕育温纱落寞一席暖光,竹杖芒鞋,他于阡陌中走来,又独立江畔,听流莺啼燕换来春日,嗅芝兰玉树熏香隐士胸怀。
鸟儿不恋旧地,轻轻振翅,散落世俗的尘埃,涤荡心中的污秽之气,欲寻求灵魂的起舞。
他是刚弃职而去的陶潜,亦是将回归田园的陶渊明。
天将破晓,金光穿云而落,一篇《归去来兮辞》落文,一首归隐山林的牧歌唱响。
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眷恋山林,幽恨官场。
哀叹着,心念乡间草木,于飘飘风中乘帆归去,回念官场,担任彭泽县令时,随行官吏提醒自身需着官服,佩腰带,否则会被他人看低,曾经的他听至此,不觉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心性如此,陶潜怎会甘愿被世事束缚。
此时的陶潜只觉今是而昨非,遗憾晓光来临得如此之慢,而无法早日归林。
他愿与高洁菊花相对,与傲世青松相伴,摒弃一切来自官场的尘埃。
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的返璞归真,感知自然。
见那苍翠山头戴白云冠,倦鸟振翅盘旋归巢,陶潜归园的日子无不悠闲自在,戴月荷锄,乡间苍陌,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叹“善万物之得时”。
以自然为友,与草木相伴,以手抚慰苍松,却用心感悟其呼吸,将自身置于自然之中,才能恰合土地的律动。
笔下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另多少人神往这这片土地。
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的固守穷节,淡泊怀远。
为广厦华居,灯红酒绿而迷失自我,跌入囚笼者不在少数,陶潜却住着穷巷荆扉更欣喜于住在朱门绮户,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
他的淡泊如月华般散落后人的心间。
无论是李白沉梦醒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还是苏轼举酒赏山月从“荣华轩冕”至“竹杖芒鞋”。
无数仁人志士追随着五柳先生的步伐,濯洗凡尘里的欲念,于淡泊宁静中寻一方天地。
在此桃园中,无朝堂上的血腥倾轧,告别了人际关系的尔虞我诈,无需为功名利禄而劳碌奔波,不用为迎合上司而折腰屈膝,一切俗愿,计较,功名都渐次脱落,只留下一片澄澈的心脏,与天地合流,与万物同体,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化之中感悟生命的至乐。
读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看法
读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深情雅致而著称。
其中《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达了对于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描述农村生活和表达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展示了对纷扰世俗的抵制和回归本真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乡村的对立,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愿望。
诗中的"归去来兮"意味着离开权力和名利的束缚,回归自然和心灵的自由。
同时,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和温馨的乡村生活,给人以宁静、舒适和幸福的感觉。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视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经典之作,其主题和风格在后世影响深远。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发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和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和内心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世俗的拒绝,追求心灵自由和纯粹的生活状态。
总体来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展示了他对于纷扰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使陶渊明成为了古代文学中备受赞誉的文人之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精选11篇)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精选11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陶渊明是一个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君子,作为一个田园里的隐士,他向来不喜欢委曲求全、放弃傲骨,所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是他表明心志和决心的重大举措,而《归去来兮辞》更是表明他傲骨和傲气的佳作。
陶渊明是一个本性善良、性格坦率,不愿意矫揉造作、违背良心的有志之士,所以尽管家境贫寒、生活拮据、饥寒交迫,他也一直都有弃官归乡的念头,因为饥饿、寒冷、艰苦虽然是很急迫的事情,但是违反意志却是身心保守煎熬的事情,所以他总是感到很迷茫、惆怅、纠结、犹豫和忧郁。
但是实在不想要做一个壮志未酬、一事无成、一无所获的无能之辈,所以他总是找借口让自己在忍一忍、再等一等,惟愿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是奇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等到的,通达也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得到的,所以要想不同流合污、自甘堕落,那就只能归家去了,因为田园就要荒芜了,心灵也要干枯了。
过去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但是曾经的伤痛却是可以靠时间来治愈的,所以请不要兀自伤神、失意和悲哀了,你看家里妻儿环绕多么幸福,酒樽满满多么恣意,日子祥和多么静谧,闲庭散步多么惬意,琴棋书画多么怡然,亲朋好友多么自得啊!“登东帛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就是陶渊明的心声,因为荣华富贵不是他所求,羽化升仙亦不是他能所求,也因为官场与自己格格不入,所以他不想再继续怀抱无望的期待了,所以他想好好珍惜有限的时光,肆意自由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简朴的田园生活了。
陶渊明这种蔑视功名利禄,追求高尚情操的操守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洁身自好、保持本心、坚守正义、乐夫天命的隐士。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2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归去来兮辞人生感悟作文
归去来兮辞人生感悟作文
哎呀呀,《归去来兮辞》可真是让我有好多好多的感悟呀!
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他不想为了那五斗米折腰,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为啥要为了一些小事不开心呢?人生嘛,就该快快乐乐的呀!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玩具和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真傻呀!那个玩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比起和小伙伴好好相处,好像也不算啥了。
这就好像陶渊明放弃官场的荣华富贵,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宁静一样。
还有呀,我们每天都要上学、做作业,有时候觉得好累好累。
但再想想,这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呀!就像陶渊明在田园里劳作,虽然辛苦,但他心里是满足的呀!我们学习不也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吗?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难道就要一直不开心下去吗?当然不能啦!要像陶渊明那样,保持乐观的心态,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比如说我呀,我喜欢画画,每次画画的时候我就特别开心,感觉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都要学会放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去珍惜真正重要的。
不要总是为了一些小事纠结烦恼,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我从《归去来兮辞》里领悟到的,你们觉得呢?。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最近,我读了一篇古文,叫《归去来兮辞》。
这篇文章呀,真是让我感触颇深,感觉像是人生的一剂良药。
我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顺便调侃几句,毕竟聊古文也可以轻松幽默嘛!《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
说到陶渊明,大家一定会想到他那个悠闲自在的生活——种田、喝酒、写诗。
是的,他那种“我不愿意当官,我要回家种田”的态度,简直是古代版的“我就是要当个普通人”。
所以,这篇文章大致意思就是陶渊明想要摆脱官场的浮躁生活,回到田园去享受那种宁静而简单的生活。
其实,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种高深的古文场景,而是一幅他和小伙伴们在田间地头聊人生的画面。
“哎,老陶,你咋突然想归隐了?你这官做得好好的啊!”一个同学问道。
“哎,别提了,我这官做得太苦了。
那些公文、那些应酬,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个被套了铁笼的小鸟。
”陶渊明苦笑道。
“哈哈,那你干脆在田里当个开心的小农民不就好了?每天晒晒太阳,喝喝小酒,多自在!”同学打趣道。
陶渊明点点头:“对啊,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清风拂面,流水潺潺,看看我的菜园子,没事还可以捉几只小虫子,真是太好了!”当时,我忍不住笑了。
陶渊明这种“回归田园”的理想,听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但在我看来,却是一种特别现实的追求。
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中,压力山大,经常在办公室里和咖啡机打交道,也许也会幻想着陶渊明那样的田园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有一天突然决定辞掉工作,去农村当一个“小土豆”,你会怎么做呢?“老板,我决定回去种田了,今天就不来了。
”你兴奋地告诉你的上司。
“什么?你说你要干啥?”老板大惊失色。
“就是种田,回归自然。
”你一本正经地说。
“哎呀,你这是去哪里打工呢?田里可是没电梯的哦。
”老板一脸不解。
“没关系,我可以自己带小风扇。
”你笑道。
其实,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就像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我们都在追求一种能够让心灵得到平静的生活状态,虽然现实中可能很难做到,但偶尔想想,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_OK
去
来
陶 渊
兮
明辞
1
作者档案
姓名: 陶潜(或陶渊明)
字号: 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
生卒年月: 365—427 朝代: 东晋 籍贯: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家庭出身: 没落官僚地主 职业:农民 田园诗人 个人爱好:喝酒 读书 写作 耕田
2
学习《归去来兮辞》
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3
归园田居 其三
3.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 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 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 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 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 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 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 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 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 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 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 庭园的乐趣。
27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 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 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 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 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 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 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 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 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 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意,“松菊”喻高洁 (2)志倚趣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先秦时期诗经里的一篇篇章,作者是屈原。
该篇篇章,始于对故国的思念和忧伤,展望归去的美好,达到了悲壮激昂的情感高潮,形象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的怀念与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读完《归去来兮辞》,我脑海内深深地印刻着屈原写下的那段壮烈的文字,仿佛因为那些话语,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可以更清晰的认识世界是怎样的美好。
作者在不同的章节呈现的情感变化,通过强烈的语言表达,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打上了强烈的烙印。
整篇文章对读者的压迫感和震撼力是非常高的,深深的震撼着读者的内心,带给读者浓郁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这篇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那深刻的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和对未来的信仰之中。
他让世人体会到祖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根据地,民族的复兴在于对伟大的创造和对生命尊重的保护。
并且,他最大的意义献在是他描绘了人类精神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个危机时代,他鼓励人们勇于挑战梦想,勇于承担责任,绝不放弃信仰。
对我来说,更具影响力的是作品教育人们需要勇气、决心和决定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种态度使我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更加坚定,不气馁,珍视成功的过程是多么重要的!此外,在我的思考和创新之中,我想强调的是,在人们的思考和攀爬塔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坚忍不拔的力量。
在长久而艰苦的事业之中,我们需要拥有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根深蒂固的自信。
在不断开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发掘自己,使自己成为对任何意外事件都充满信心和热情的人。
总的来说,该书籍是一份对读者加持的坚韧、勇气和信仰。
在读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懂得保持信心,在无数次的跌倒和轻蔑和误解之后,坚持自己的理想从不言败,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诗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的厌倦,以及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这篇诗歌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读完这篇诗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
这种向往故乡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厌倦。
诗中说到“彼童而未足,忧心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厌倦,他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让人心力交瘁,让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对于世俗的厌倦,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这种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纯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阅读《归去来兮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功利和名利所左右,追求物质和权力,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渴望和追求。
我们应该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远离世俗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高二论陶渊明的乐天安命—《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高二论陶渊明的乐天安命—《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篇文言文,它反映了陶渊明的乐天处世、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哲学思想以及为什么他的作品在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后来由于政治斗争而辞官远隐于山野。
在山野中,他以独具特色的文学才华和卓越的政治头脑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自由的流浪诗人和一位智慧、勇敢的政治家,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了苦闷和辛酸,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并以自己的审美体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世界。
陶渊明的哲学世界以“归去”为主题,即回归自然、回归真实、回归自由的生命体验。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他对这一理念的深挚追求,可以窥探到他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他强调了“自然真理”的价值与意义,主张“道听而涂说”、“事贵应”,并以此的思想阐述了一种简单、真实和自由的人生哲学。
从这个角度看,《归去来兮辞》所表达的主题就是卓越的。
它的内涵包括了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真谛的揭示以及对世界秩序的总体考量。
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思想、情感和关怀,并以他深刻的洞察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启示和思考。
然而,作为一个流浪诗人和政治家,陶渊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和简单。
在推崇自然与归真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现实的复杂性。
他深刻意识到,现实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唯有坦然面对,才能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他认为,唯有深思熟虑、勇敢面对才会有进步,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之中。
事实上,《归去来兮辞》所表达出来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经常受制于媒体的广告和各种噪音的干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容易迷惑和挣扎,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面对。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岂一归可毕?元亮一生传奇,性高洁而自由。
然,人生于世诸多病痛;元亮亦未可得免!归去来兮辞,一气呵成文若行云流水;而今读来犹若元亮在侧捏须吟咏。
然,此辞之美不独造诣成就;更兼的留于后人思考?在愚想来五千年泱泱中华,岂元亮一人自以心为形役;岂元亮一人悟以往之不谏。
古今,迷途其未远者无数;是今是,是昨非,当内省自关!元亮,何其美也!其将一腔热忱、无限爱,寄之于河流山川;使得元亮笔下之山川河流分外惹人。
想来田园诗人元亮确也当的。
元亮笔下之小景实寄其大爱无疆也!如此而使得元亮笔下之一园一田,曼妙妖娆;美美的令人迷醉。
某虽不才,千年之后见靖节公之一片河山;幸甚莫名,实慰吾心。
每每想来,元亮寄于秀美山川之那一份无比情怀;独独令吾神伤。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元亮之心情于此处必然的峰回路转了。
元亮一生本不得志,寄其于湖光山色实无奈之举;非其所愿。
山色虽美却不解风情;终生厮守亦难免孤寂。
此时于坚强不屈之外些许感伤实血肉之元亮赞叹!生也有涯,江山无限;生而不能于靖节公把酒言欢,实乃吾生一大憾事。
已矣乎!靖节公确实非凡!于千年之前,便已理性且超然。
公却不知:千年之后人更加惶惶不可终日,更加的穷奢极欲;迷途其远矣!辞之结尾,靖节公于千年前之哲学造诣亦叹为观止。
愚不禁感叹文明中华之化而不进!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
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
高一《归去来兮辞》读后感800字
高一《归去来兮辞》读后感800字归去来兮,大丈夫之道,曲折而又漫长,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需要我们一生去观察,思考。
——题记《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在回国的几年中,他终于深知衰竭是因社会黑暗,统治昏庸,国民麻木。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前行国民大会,*日本帝国的军舰掩护奉军炮击大沽口,*段祺瑞执政府的卖国行径。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500字_读后感作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
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
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
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近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
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
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
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
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
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
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
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
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
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
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
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
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
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
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
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
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
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2陶渊明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之人。
我暂且不讨论他的其他方面,仅就他“乐天安命”的思想境界表示赞扬。
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阐述了他的亲情之乐,琴书之乐,跟众之乐,山水之乐。
而这些“乐”的根本是在于“得时”“乐天命”这种顺应天时,乐天安命的思想情结。
就陶渊明本人而言,他在官场上不得意,不愿与当朝政治腐败同流合污,且他也没有能力去抗争,于是他便辞官回乡,顺应天意。
回乡之后随仍有淡淡无奈惆怅,心有不甘,但总体还是安命,享受自然的乐趣。
有人说要努力改变命运与命运抗争,这话不假。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上天一定是对每个人公平的,每个人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命里的“乐”和“悲”是一样多的。
有人想改变命运,说明他只看到了“悲”的一面,希望自己的命是尽善尽美的,这不免有些贪婪,也有些悲观。
这样,可能最后是获得了成功,但岁月不饶人,当你最终对自己的命满意时,大概也两鬓斑白了吧!回望过去,一辈子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抗争,这有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被“悲”反作用了。
而有些人,包括陶渊明,注重命里的“乐”,对上天抱以信任,顺应上天的安排,从任何地方寻找快乐,这样虽经历了悲,但终究悲和乐是平均的。
而且,这种安然的心境使人内心平和。
就像《深虑论》中方孝孺提的“尽人事以合乎天心”的主张。
“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都说明了“天”是凡人无法“谋”的,不如乐安天命,积善德,安然自若地度过平稳的一生。
这终究是比轰轰烈烈的一生要快乐。
顺应“天道”才是正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3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
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
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
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
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
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
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
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
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
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
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
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习,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
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
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4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
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
《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发情感。
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
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
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
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
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
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
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
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
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
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
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
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
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
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
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
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
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
这种自然是平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
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
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
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
《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
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