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在通缉中,他便带着家人选择暂时避世。
在这样痛苦,悲愤的心理压力中,他放弃过吗?不但没有放弃,并且明知其路险象环生,却执意前行。
试问,这样引领人民前进的英雄,心中的悲痛会比陶渊明少吗?他何尝不想回田隐忍,从此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他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依旧执意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反陶渊明,虽有“大寄苍生”的理想,可他做到了吗?没有,他选择了逃避,归隐田园,弃天下苍生而不顾。
既是正真隐士就应该,既能出仕,又能入仕,为了理想,忘记一切。
所以我认为并不是真正的隐士,最多只能算得上个“贤隐”。
嗟夫,引之于自己,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隐者虽好,可好之其好,终归自己独善其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应以大海之胸,天空胸怀胸怀,钢铁之坚韧,去做些什么,让自己的光和热在世间得以体现。
所以,我们应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审视自己一,大丈夫能屈能伸,拿
得起,便能放得下。
有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二,大丈夫上有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大学才识,宽泓仁德,海纳之广。
三,大丈夫拥有常人无比的爱国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大丈夫之道,曲折而又漫长,需要我们一生去观察,思考。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2
陶渊明又叫陶泉明,是一位田园诗人,在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当中我感受到了他热爱大自然,因为家里穷,粮食也不够吃,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强迫自己去当一位小官,从小官到了彭泽令,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回归田园,由此看出陶渊明这个人,不喜欢杂乱、庸俗的官场,只喜欢能够亲近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所以当人们走向只有钱财的社会时,他就能使自己走向一种平静和心灵的世界。
我对陶渊明有喜欢的一面也有一般般的一面,喜欢是因为他不会追求钱财,走向含水分的社会,把自己身上变得俗气很重。
一般般是因为他也要有一份工作,才能维持家境,使家人们不会饥饿。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陶渊明回归田园时,这就话写了他激动的心情。
在他看来,田园生活是丰富多彩、有趣的。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田园生活
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拥有着心灵的呼吸,《《归去来兮辞》》是田园风格的文章,欧阳修说过“东晋没有文章,只有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一篇。
”陶渊明把《《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优美,使读者仿佛跟这作者走向田园。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3
陶渊明在中国文坛上历来以他的乐观旷达出名。
许是读书的心情不同,我从中读出了隐居生活的悠然和田园生活的安闲。
却怎么都不能充分感受那种旷达自由的心境。
耕作,喝酒,读书,写诗,登高。
这些偶尔为之确实是悠然而快乐的。
但是如果一辈子如此会不会觉得太空虚?生而为人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而生存的价值却是由社会来体现的如果一生就这么在山水间流连着过去了,除了平静安详,偶尔会不会有那么一丝遗憾。
可是再回去看看陶渊明所生活的时期,我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强词夺理了。
晋末南北朝时期内忧外患,还是门阀制度最“辉煌”的时候。
像陶渊明那样出身寒门的才子也只能遗憾的叹一声“生不逢时!”陶渊明在隐居之前,内心充满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唾弃之情。
因为不愿再去投身泥淖,所以才转而拥抱大自然。
这其中有的又何止悠然和旷达。
恐怕初时也有些无奈吧!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海。
”一瞬间世界里好像有海风拂过,百花盛开。
可是这只是海子虚构的幸福,他根本没有去“面朝大海”,所以他的“春暖花开”只能在天国里寻找了。
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一面深深的绝望,一面又深深的渴望,哽咽的说着“我是幸福的”。
我至今惋惜作家三毛的离去。
她的文字里充满了爱和浪漫。
从她的文章里和同别人交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她是很会生活的女子。
可是那些快乐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东西,总觉得有些孤独。
有时静坐在那里看她的书,一看就看上瘾了。
不过看久了心情就会有些郁郁的。
我最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闹学记》和几首随笔的诗。
也说不太明白原因,只是有一点感觉的很明显,这些作品里面比其它的里面多了对生活的愤愤不平和热爱。
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幸运的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不会有陶渊明那样的无奈的放声大笑。
就也千万不要发生像海子,三毛那样明明自己已经画出了美好的样子,却最后无法触到美好的悲剧。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觉其锋芒般锐利。
”我们要作生活中的勇士,不管怎样都要清醒着走下去。
我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4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
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
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
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
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
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
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
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
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
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
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
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
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
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
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
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
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
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近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
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
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
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