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尿的形成过程,知道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各器官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 利用动画演示尿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3. 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
2. 制作尿的形成过程动画演示。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4. 分组讨论的问题及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泌尿系统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关注泌尿系统的组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各器官的作用。
3. 课堂讲解利用动画演示尿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
4. 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尿的形成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生理健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泌尿系统健康。
7. 板书设计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肾: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泌尿系统组成及功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3. 考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能正确描述尿的形成过程。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1. 绘制泌尿系统图,并标注各器官名称及功能。
2. 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的小短文。
3.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泌尿科,实地了解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液的形成过程尿液是体内新陈代谢产物经过肾脏处理后排出体外的液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液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第一步是肾小球滤过。
人体内的血液通过肾小球,进入被称为肾小球滤液的结构。
肾小球由凝聚体和毛细血管组成,毛细血管外层为凝聚体,内层则是有孔的毛细血管壁。
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时,一部分的液体和溶质从毛细血管内部经过毛细血管壁的孔洞漏出,形成了滤液。
滤液包含了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小分子透过性的有机溶质和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这些溶质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孔洞进行滤过。
第二步是肾小管的重吸收。
滤液经过肾小球滤液后,进入肾小管系统。
肾小管是一种细长的管状结构,分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
在肾小管中,滤液与周围的组织液和血液发生交换。
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大部分的水、有机溶质和所需要的离子被重新吸收到周围组织和血液中,确保身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这里的重吸收主要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通道和载体进行的。
重吸收的量会随着身体的需要而变化,确保维持身体内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
第三步是肾小管的分泌。
在肾小管分泌过程中,一些溶质从周围组织和血液中分泌到尿液中。
这些溶质可能是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例如尿酸,也可能是外源性药物、毒素等。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等机制将这些溶质转运到尿液中,使其最终被排出体外。
在形成尿液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例如,在体内水分过多时,尿液的体积会增加,确保体内水分平衡;而在体内水分不足时,尿液体积会减少,以避免进一步脱水。
体内的荷尔蒙和神经调节机制也会对尿液形成过程进行调控。
综上所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通过这些步骤,体内代谢产物、废物和水分被处理成为尿液,最终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3.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
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
(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
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
(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
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
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
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2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
2.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重点: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11章第2节第二课时,在第1节学习了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明确了尿液能排出大部分水、大部分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在第2节第一课时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深入,尿液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讲解时要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结合模型和生活中的实例,并科学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如“尿形成示意图”、“肾透析——血液透析装置”等,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时是第2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尿的形成和排出。
在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获得了“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的概念,同时知道了“肾脏是由多个肾单位组成的,肾单位包含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知识较抽象,需要借助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尿的形成过程一、肾单位结构简图二、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1.血液由和血浆组成,血浆中主要含有、、、和等物质。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和外,血浆中的一部分、、、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全部、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任务二】概述尿的形成过程——习题检测三、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表格中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取自肾脏的不同部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排尿的意义,了解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尿液的形成过程3. 排尿的意义4. 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 进行实物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尿液是从哪里来的吗?尿液有什么作用?”2. 讲授新课1. 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3. 讲解排尿的意义及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实物操作1. 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肾脏结构的理解2. 学生观察尿液样本,了解尿液的成分5. 总结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3. 布置作业:绘制肾脏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肾脏结构、尿液形成过程和排尿意义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实物操作:检查学生在操作模型时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肾脏疾病和健康饮食。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尿液样本,进一步了解尿液检测的知识。
3. 开展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向家人和朋友宣传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尿的形成与排出
三. 尿液的排出途径
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 2.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L。
(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
二.肾脏的结构
肾脏: 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 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肾Biblioteka 囊)皮质 髓质 (肾小管) 肾盂
三. 尿液的形成过程
血液
肾小球
(滤过作用)
150L
原尿
肾小管
(重吸收作用)
1.5L
尿液
(肾小囊)
尿液的形成过程: 血液流经肾脏,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只有一种排出途径的是:二氧化碳 有三种排出途径的是: 水
4.排泄的意义:① 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②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平衡; ③ 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④ 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第11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尿的形成与排出
知识回顾:
1.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哪些?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 2.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有哪些? 3.什么是排泄?什么是排遗? 4.排泄的意义?
2.排泄的途径:① 呼吸系统(呼吸): 二氧化碳、水 ② 皮肤(排汗): 水、无机盐、尿素 ③ 泌尿系统(排尿): 水、无机盐、尿素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第2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运用已有的知识,推测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发展表达、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人体泌尿系统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组成,其中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那么,尿液是如何通过这些器官形成的并排出体外的呢?我们下面就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三)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教师】提出问题:1.尿液中含有什么物质?追问:代谢废物由什么产生,又通过什么运送到肾脏?2.肾单位从哪里吸收得到这些成分?3.血液在肾单位里面的流动方向?【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在肾脏中的流动情况很重要,因为肾脏从血液中吸取了代谢废物,形成了尿液。
展示图片:提问:观察图片里面的箭头,说出血液在肾单位里面的流动方向:【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肾静脉。
【教师】强调: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便于物质交换,所以当血液经过毛细血管的时候,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这是肾脏吸收代谢废物形成尿液的关键位置。
提问:你觉得最可能发生在哪里?【学生】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教师】过渡: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什么物质进入到肾小囊?2.在肾小囊腔中形成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1.图片细节展示和过滤过程的动图展示。
2.肾小球过滤作用:血液经过肾小球时,因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血液中小分子(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等)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3.结果:形成原尿。
提出问题:原尿和尿液有什么区别呢?展示:重吸收作用图片。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64页重吸收部分和小资料部分内容。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1一、教材内容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标要求学生能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交流讨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五、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六、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单位的结构,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滤过、重吸收、分泌、排出。
滤过:进入到肾脏中的血液,即动脉血,经过肾小球时,通过半透膜将其中的水分以及小分子物质过滤出来形成原尿,每天量约100多升。
重吸收:原尿的量远远大于终尿,因此,大部分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重新回到血液中,真正的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分,才会最终形成尿液。
分泌: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分泌氢离子、钾离子等,最终形成的尿液,每天的尿量约1500-2000mL。
排出:终尿经过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最终排出体外。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机制:单纯扩散
泌NH3的意义: 促进泌H+ 促进HCO3-重吸 收 排酸保碱
谷氨酰胺
集合管分泌NH3示意图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K+大部分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尿中的K+ 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K+分泌伴随Na+的重吸收(Na+-K+交换)。
◆ Na+-K+交换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及平行逆流特点 物质基础: NaCl和尿素(再循环)
髓质高渗的保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ADH的浓度
二、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
1.髓袢结构与功能 2.利尿剂(速尿)——外髓高渗 3.尿素浓度——内髓高渗 4.直小血管血流
(二)血液ADH的浓度——尿崩症
垂体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00% =19%
535 660
125
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1)通透性的改变 (2)总面积的改变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Transport of substances through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ducts
重吸收(reabsorption): 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 液中。
课件尿的形成和排出1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
生物奥秘你来说
你能推断出这位病人肾脏的哪一部分发生了病变吗?
1.一位病人的尿样检查显示,其尿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肾小球。
2.肾静脉和肾动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有何不同?
尿素减少,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再见
左右,原因是( B)
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膀胱的贮尿作 用
9.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分别是(A)
A、动脉血、动脉血、动脉血 C、静脉血、混合血、动脉血 B、动脉血、混合血、静脉血 D、动脉血、动脉血、静脉血
10.下列血管中,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的是( ) B A、入球小动脉 B、出球小动脉 C、肾动脉 D、肾静脉
慧眼识图
下图所示的是肾单位的部分结构,根据此图完 成下列各题。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1.图中[1]是__________ ,[2]是________。 肾小球 动脉 2.[3]是_______ ,它里面流的是______血。 肾小囊 原尿 3.[4]是______,它里面的液体称为______。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
6.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断的。其主要 原因是(C ) A.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肾脏的控制作用 C.膀胱的贮存作用 D.肾单位的泌尿作用 7.与肾小囊相通的是( D ) A.肾单位 B.肾小球 C.肾脏 D.肾小管 穿针引线 把下列结构和它的功能用线连起来 1 膀胱 a.排出尿液 2 输尿管 b.输送尿液 3 肾脏 c.产生尿液 4 尿道 d.贮存尿液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
2.肾单位的组成包括( C ) A.肾小体和肾小管 B.肾小囊和肾小管 C.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D.肾小球和肾小囊 3.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到体外的途径依次是(C ) ①膀胱 ②输尿管 ③肾脏 ④尿道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4.原尿与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原尿不含有(A ) A.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B.血细胞和葡萄糖 C.尿酸和尿素 D.血细胞和无机盐 5.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从肾脏流出的血液所含成 分的主要特点是(D ) A.二氧化碳减少了 B.氧气增加了 C.葡萄糖减少了 D. 尿素减少了
第五章第1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讨论:
尿素
1.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 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 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 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小结:尿液的形成
水
无机盐
尿素
肾小管的重吸 收作用
再见
大部分水 全部葡萄糖 部分无机盐
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剩下的物质:
水和无机盐、尿素
形成尿液(终尿)
主要成分
血浆中(克/100 毫升) 90
7.00 0.10 0.72 0.03
肾小囊中(克/100 毫升) 99
0.00 0.10 0.72 0.03
尿液中(克/100毫 升) 95
0.00 0.00 1.50 2.00
C
,因为其中含
血尿和蛋白尿 含有红细胞的尿叫血尿,含有蛋白质的尿叫蛋 白尿。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大分 子蛋白质不能滤过进入肾小囊腔,所以正常 人的尿中不会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当患有急 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 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红细胞和蛋白质可以 滤过到原尿中并进入尿液。这样,患者不仅 尿量增加,而且还出现血尿和蛋白尿,同时 还伴有发烧、水肿等症状。
出现了病症?
肾小管
如果一个人的尿样中检查出了 蛋白质和红细胞,请你推断此人 的什么部位可能发生了病变? 肾小球
1.排出体内产生的 (废物) 2.调节体内( )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 3.维持( 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巩固小结
泌尿系统 一个系统: 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 两次小动脉: 肾小球和缠绕在肾小管
慧眼识图 1.下图所示的是肾单位的部分结构 根据此图完成下列各题。 入球小动脉 图中[1]是_______ 出球小动脉 [2]是________ 肾小球 , [3]是_____ 动脉 血 它里面流的是___ 肾小囊, [4]是____ 原尿 。 它里面的液体称为____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 水是靠 渗透作用进 行被动重吸 收的。
(二)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 HCO3-的重吸收与Na+- H+交换密切相 关(见下图)
● 肾小管重吸收HCO3-是以的形式进 行,速度大于 Cl- 的转运速度;因 此HCO3-的重吸收率明显大于Cl- 的重 吸收率。
2、排泄:是指机体通过某些器官 把体内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 无机物和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的 的最 重要器官之一,因为,通过泌尿, 肾脏可以:
①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 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③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氢, 维持酸碱平衡。
●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可变动在50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的浓缩和稀 释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 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尿液的稀释
●原因: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 被重吸收
●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此外,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由于ADH 而对水通透性的 下降也有助于稀释。
二、尿液的浓缩
●原因:小管液中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 小管液中。
●动力: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见下图)
●髓袢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
● 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因:
* 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 (下表);
* 髓袢、集合管的排列有逆流倍增的作用。 △ 逆流系统 △ 逆流倍增现象
● 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
滤过分数: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 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约为125/660×100%=19%;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二)尿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正常新鲜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颜色主 要来自胆色素的代谢产物,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 颜色变淡,机体缺水,尿量减少等,颜色变深
2、渗透压:尿液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渗透压 3、酸碱度:尿液通常为酸性,PH介于5.0-7.0之间。
素食者由于植物酸在体内氧化,酸性产物比较少,故 尿液呈碱性
以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为125ml计算,正常成人每天生 成的原尿约有180L,而我们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 表明原尿中99%的水分被吸收,其他物质同时伴随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吸收以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正常情况下,小管夜中的G、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 端小管重吸收;水、无机盐类大部分也在此吸收 (二)重吸收特点:选择性;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直径50-100nm。 基膜:4-8nm多角形网孔。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直径4-14nm的孔。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2.0nm ~ 4.2nm 随着半径增加,滤过增加。 电学屏障: —各层带负电荷
3.滤过面积:1.5m2 / 两肾。
渗透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血容量回升
水重吸收增多 尿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
(三) 醛固酮
•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 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有保钠、保水、 排钾的作用,可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尿量减少,血容 量增加。
2.作用 以血管素紧张Ⅱ作用最强
(1)血管紧张素Ⅱ
①全身微A收缩 、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外周阻力↑
《尿的形成和排出》课件
– 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单位
6
尿液的形成
水
无机盐 尿素 葡萄糖 全部葡萄糖 大 部 分 水 部分无机盐
尿液
(水、无 机盐、 尿素等)
肾静脉
肾动脉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达标反馈:
1.尿液和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 ( A ) A、葡萄糖 B、尿素 C、无机盐 D、葡萄糖和无机盐 2.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 C ) A、肾小囊 B、集合管 C、肾小球 D、肾小管 3.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B ) A.养料增加 B.尿素减少 C.氧气增加 D.尿素增加 4.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可是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 D )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集合管有吸收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存尿液的作用 5.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增加数倍,推测其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C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小囊壁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目 录
废物排出途径 泌尿系统组成 肾单位的结构 尿液的形成 尿液的排出 达标反馈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氧化碳
呼气
多余的水
排泄
无机盐
出汗 排尿
尿素
粪便
排便
排尿液)
输尿管
(输送尿液)
(暂存尿液)
泌尿 系统
膀胱
(排出尿液)
尿道
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七年级生物第五章 第2课时 尿的形成和排出
课内小结 血液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 糖和尿素等物质过滤到肾小囊中
原尿 尿液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 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回血液中
排出: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体外
意 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 的平衡 义 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2课时 尿的形成和排出
【问题探究】 1.血浆中的蛋白质是8,而原尿中只有0.03, 这是为什么?
2.原尿中的葡萄糖是0.1,为什么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呢? 3.尿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2课时 尿的形成和排出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1.血浆中的蛋白质是8,而原尿中只有0.03, 这是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实现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是0.1,而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肾 小管重新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 3.尿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升高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的 水。
第2课时 尿的形成和排出
3.关于肾单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的 C.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使原尿形成尿液 D.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物质是尿素和部分无机盐 4.血液流经肾脏后,所含成分最明显的变化是( D ) A.二氧化碳减少、尿素减少 B.尿素增加 C.葡萄糖减少、尿素减少 D.尿素减少
第2课时 尿的形成和排出
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知识点一 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单位中的___肾_小__球____和紧贴着它的___肾_小__囊____内壁起过滤作 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____血__细_胞__和_大__分__子_的__蛋_白__质____ 以外, 血浆中的一部分___水___、_____无__机_盐____、___葡__萄_糖____和___尿__素___ 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___肾_小__囊____中,形成___原__尿___。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___1_80____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尝试连一连
• 把下列结构和它的功能用线连起来 • 1 膀胱 a.排出尿液 • 2 输尿管 • 3 肾脏
• 4 尿道
b.输送尿液 c.产生尿液
d.暂时贮存尿液
污水净化器→肾脏
污水→净水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尿的形成
课堂小结
尿 的 形 成 和 排 出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Βιβλιοθήκη 过滤 尿的形成重吸收
特点
尿的排出
意义
课堂达标
血细胞 血液
大分子蛋 白质
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
√
√
√
√
√
血浆
原尿 尿液
√
√
√ √
√
√ √
√
√
√
√ √
• 人类也会产生很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 素、和无机盐等,也需要“净化”,否则 也会中毒。 • 解决办法???
人类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
•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 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 人体排泄的三种途径:出汗、排尿、呼出 气体。 • 主要的方式是:排尿。
尿的形成和排出
•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 1.结构与功能
• (1)肾单位的概念 • (2)肾单位的组成 • (3)肾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 2.动手做一做:
• 分组做实验,然后展示并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 (1)尿的形成有哪两个过程? • (2)血液中哪些那些物质在流经肾脏的时候被 过滤和吸收?分别是什么结构过滤和吸收的?
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
尿的形成思维导图
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原尿
概念
肾小球 肾小囊
过滤
肾单位
尿的形成
两个过程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管
重吸收
全部葡萄糖、大部 分水、部分无机盐
尿液
尿的排出
特点:形成连续,排出间歇
尿的排出
在膀胱暂时储存到一定量,在神 经系统支配下,经尿道排出体外
意义:排出废物;调节水和无 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 正常生理功能
肾动脉 肾静脉
动脉血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毛细血管网
肾小管 1、人的体内有 大约 个 200万 肾单位? 2、肾小球两端连接的都 是 小动脉 。 尿液 3、出球小动脉两端连接 的都是 毛细血管网 。
静脉血
动手做一做习题答案:
• 1.尿的形成包括过滤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 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部分水、无机盐、 葡萄糖、和尿素进入肾小囊中。肾小囊中 的液体称之为原尿。 •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 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剩下的液体就形成了尿液。 • 3.假如尿中出现了血细胞,肾小球出现了病 变;如果尿中出现了葡萄糖,肾小管出现 了病变。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学习目标:
• 1.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 形成和排出过程。 • 2.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认 同排尿的意义。 • 3.锻炼动手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
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两个景色?
工厂“排废”→身体“排废”
• 生活污水、工厂废水任意排放,造成水质 污染,导致大量水生生物中毒死亡。 • 解决办法:污水净化后再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