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设计中牛群结构的划分
规模奶牛场如何合理调整牛群结构的探讨
浅谈如何合理调整牛群结构韦人1杨莉萍2 许凤侠1 王秀清3 康涌涛1(1、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农牧局;2、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畜牧兽医站;3、银川市金凤区农牧局750004)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奶产业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和规范管理,奶牛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步入了快车道,奶牛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园区比比皆是。
笔者下乡经常听到养殖场的老板们反映,牛场的牛群结构不尽人意,吃“闲饭”的奶牛太多,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形,甚至出现连年亏损的现象。
到底规模奶牛场的牛群结构比例多少合适,笔者调查了辖区内很多大大小小的牛场,并与业内许多养牛专家进行了交流,对宁夏银川地区规模奶牛场合理的牛群结构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广大规模奶牛场和同行参考。
1 规模奶牛场牛群结构的概念所谓牛群结构,是指群体中不同性别、年龄牛只的构成情况。
对于规模奶牛场来说,各类奶牛群中饲养的奶牛头数占总存栏头数的百分比称为规模化奶牛场的牛群结构。
合理的牛群结构是规模化奶牛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前提,也是指导牛场生产管理和牛群周转的关键,牛群结构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牛场的经济效益。
要使奶牛场高产、稳产,牛群要逐年更新,各年龄段的奶牛要有合适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出其生产能力。
2 规模奶牛场合理的牛群结构模式在正常情况下规模奶牛场的合理结构为,成母牛55%~60%。
成母牛指初产以后的牛,在成母牛群中,1~2胎母牛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母牛占牛群总数的40%,6胎以上占20%,老弱病残牛应淘汰,规模奶牛场淘汰率可达20%~25%,以保持牛群高产稳产。
青年牛指18~28月龄的牛,即初配到初产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13%。
大育成牛指12~18月龄的牛,即12月龄到初配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小育成牛指6~12月龄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犊牛指出生~6月龄的牛,对于出生的母犊牛要根据其父母代生产性能和本身的体型外貌进行选留,作为后备母牛进行培育,其它犊牛要尽快销售,留作后备母牛的犊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规模奶牛场合理调整牛群结构的探讨
购公牛冻 精的遗 传品质要 高于母 牛群 的遗 传水平 ;二是 现
收稿 日期 :2 l — 7 2 O 10 — 0
购买的公牛冻精的遗传品质要高于先前使用的公牛冻精品
综 l2 合l 4
卞 21・1 圈 冲 012
DAI RY ELD FI
田
质 。要使 牛群 的遗 传水 平持 续改 进 ,须通 过数次 改 良逐步 备牛 、成母牛时 ,应 除去死亡 、淘汰 、出售的数量。
常听到 养殖场 的老 板们反 映 ,牛场 的牛群 结构不尽 人意 ,
牛要尽快 销售 ,留作后备母牛 的犊牛应 占整个牛群的9 %。
吃 “ 闲饭 ” 的奶 牛太 多 ,常常 出现 入不 敷出的情形 ,甚 至 出现长 期亏损 的现象 。到底规模 奶牛场 的牛群结 构 比例 多
3 规模 奶 牛场建 立合 理牛 群结构 的 措施
少合适 ,笔者调查 了银川 地区大 大小小 的牛场 ,并与业 内 3 1 积极 推 广优 质奶 牛冻精 ,提 高牛 群质 量 .
许多专 家进行 了交流 ,现 对银 川地 区规模 奶牛场合 理 的牛 群结构提 出自己的见解 ,供 规模 奶牛场和 同行参考 。
使 用 良种公 牛冻精配种是 提高遗 传进展 的主要措施 , 是牛场 的长远之计 ,必须 给予高度 重视 ,绝不可 忽视 。近 年来 ,国家大 力实施 良种 补贴项 目,规 模奶牛场 及 园区都
分 比称 为规 模化奶 牛场的 牛群 结构 。合理 的牛群结构 是规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家 良种 荷斯坦能 繁母牛 良种 补贴项 目已实施 多年 ,
模化 奶牛 场规划和 建筑设计 的前提 ,也是指导 牛场 生产管 优质 奶牛冻精 的推广 惠及众 多养殖户 。优质奶 牛冻精 不 同
规模奶牛场如何合理调整牛群结构
比 例 多 少 合 适 。笔 者 调 查 了 辖 区
内 很 多 大 大 小 小 的 牛 场 ,并 与 业 内许 多 养 牛专 家 进行 了交 流 , 对
的冻 精 ,但 是 怎样 选 用 适 合 自己 牛
场 的冻 精 ,模 奶 牛 场 合 理 的
牛 ,对 于 出生 的 母犊 牛要 根 据 其 父
母 代 生 产 性 能 和 本 身 的体 型 外 貌 进
行 选 留 , 为 后 备 母 牛 进行 培 育 , 作 其
三 聚氰 胺 事 件 后 , 国 政 府 对 我
奶 产 业 进 行 了 严 格 的 整 顿 和 规 范
指 导 牛 场生 产 管 理 和 牛群 周 转 的关
量 地释 放 出 L 抗 坏 血 酸 。 _
3维 生 素 c 硫 酸 酯 。 生 素 C . 维 硫 酸 酯 也 是 维 生 素 C 的 一 种 衍 生
的稳 定 性 ,畜禽 吸收 后 可 在 体 内定
料 , 部 分维 生素 C会遭 到破 坏 , 大
所 添 加 的 维 生 索 c 和 最 后 能 被 畜 禽 吸 收 的 维 生 素 C相 差 很 大 。 达
不 到 预 期 目的 。鉴 于 维 生 素 C 的 这 些 弱 点 , 内 外 开 发 了 多 种 维 生 国 素 C制 剂 , 以 提 高 其 稳 定 性 和 生 物 利用 率 。 1维 生索 C 微 胶 囊 或 包 膜 维 生 . 素 C。微 胶囊 或包 膜 维 生 素 C是 用
在 正 常情 况 下 规模 奶 牛 场 的 合
了快 车 道 .奶 牛 规 模 养 殖 场 及 养
殖 园 区 比 比 皆是 。 笔 者 下 乡 经 常
种 , 良提 高 牛群 质 量 。 用 良种 公 改 使 牛 冻精 配种 。是 提 高 遗传 进展 的主 要 措施 , 牛场 的长 远 之 计 , 须 给 是 必 予 高度 重 视 ,决 不 可 忽视 。近 几 年
规模化奶牛场的牛群结构及周转计划
规模化奶牛场的牛群结构及周转计划规模化奶牛场的牛群结构及周转计划摘要:结合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提出规模化奶牛场牛群结构及牛群周转计划的建议,希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找到一个适合目前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业实际的合理牛群结构,充分挖掘规模化奶牛场的生产潜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规模化奶牛场;牛群结构;周转计划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由原来的分散养殖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各地相继建设了各种规模化奶牛场,为我国奶牛养殖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规模化奶牛场的生产管理中,各地对奶牛场核心的经济技术参数和各类牛群结构及牛群的周转计划的设计比较混乱 ,从长远分析看 ,造成资源浪费 ,加大生产成本 ,不仅影响到正常的饲养管理,而且直接影响到规模化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笔者通过对规模化奶牛场生产实践的调查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对规模化奶牛场的牛群结构及牛群的周转计划拟制了具体的方案 ,希望找出一个适合目前规模化奶牛养殖业的合理结构。
1 规模化牛场各种牛群的结构1.1 成母牛群成母牛指初产以后的牛 ,占整个牛群的60 % ,包括产奶牛群、干奶牛群、待产牛群。
其中产奶牛群要根据不同产奶量分高、中、低产牛群 ,这些牛群是一个牛场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一个牛场的经济效益。
因此,该牛群必须严格分群,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产奶量提供合理的日粮标准。
在成母牛群中,一般情况下,1~2 胎母牛占牛群总数的40 % ,3~5 胎母牛占牛群总数的40 % ,6 胎以上占 20 %。
1.2 青年牛群青年牛指 18~28 月龄的牛 ,即初配到初产的牛 ,占整个牛群的 13 %。
1.3 大育成牛群大育成牛指 9~18 月龄的牛 ,即 9 月龄到初配的牛 ,占整个牛群的 9 %。
1.4 小育成牛群小育成牛指 3~9 月龄的牛 ,占整个牛群的9 %。
1.5 犊牛群犊牛指出生到 3 月龄的牛。
牛场牛群结构的概念合理的牛群结构是什么样子
牛场牛群结构的概念合理的牛群结构是什么样子从前几年开始,身边很多邻居们就开始养殖奶牛,到如今,各家的奶牛养殖规模已经很庞大了。
一、奶牛场的生产方式牛群结构指养牛场牛群群体中不同性别、年龄牛只的构成情况。
由于群体中各类牛的数量、作用和所创产值不同,其群体的经济效益也就不同。
奶牛场达到设计生产规模、进入正常生产程序后,场中的奶牛普遍采用自我更新的方式,即由于年老、疾病、生产性能降低而被淘汰的母牛,基本上由本场母牛繁殖培育的后备母牛进行补充,一般不会再从场外购入奶牛。
因此,奶牛场中不但有正在产奶的成年母牛,还有其他不同阶段的母牛。
二、较为合理的牛群结构标准科学合理的牛群结构是实现奶牛养殖高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养殖者必须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牛群结构,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一个牛场中,成年母牛所占比例应该在65%左右,其他牛所占比例应该为35%左右;在成年母牛群中,平均胎次应该保持在3~5胎,其中3胎牛应占49%,4~6胎牛占33%,7胎以上牛占18%。
三、牛群为什么要分类管理处于不同生理(或生长)阶段的奶牛在生理特点、生活习性、营养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对于这些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牛必须区别对待,根据其各自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如与其相适应的生活场所、日粮和饲养管理制度等。
这就要求必须对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奶牛进行分群管理。
奶牛场一般分为哺乳犊牛群、断奶犊牛群、育成牛群、青年牛群、泌乳牛群和干奶牛群。
因此奶牛场不饲养公牛,出生公犊3天后全部出售。
四、牛群如何分类1、哺乳犊牛群:哺乳犊牛指由母牛产出后到断奶前正在哺乳的牛。
目前集约化奶牛场犊牛的哺乳时间在1.5mdash;3个月,不同牛场之间差别很大,没有统一的规定。
2、断奶犊牛群:对干奶牛来讲,一般将出生到6月龄(包括6月龄)的牛称为犊牛。
因此,断奶犊牛是指由断奶到6月龄(包括6月龄)的牛。
3、育成母牛群:育成母牛指7月龄到初次配种受胎的牛。
家畜环境卫生学第十三章规模化奶牛场设计
6、TMR取料机:7.5kw;
7、精料加工:10kw
8、刮粪板:8kw
9、固液分离:35kw
10、牛舍风机、照明等:50kw
11、办公(空调、照明、电脑等):50kw 12、供水水泵、消防:15kw
13、食堂、锅炉房:40kw
▪ 总计:345.5kw;
给水规划
▪ 水源:建议自备井深层地下水。 ▪ 日用水量:包括生活用水、牛饮用水、冲洗用水、其它。 ▪ 给水系统:给水管道埋地敷设,在场区内布置成环形,供各个用水点。 ▪ 水质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牛群比例确定 ▪ (1)、0—2月,哺乳犊牛
▪ (2)、3—6月,断乳犊牛
▪ (3)、7—15月,育成牛
▪ (4)、16—25月,青年牛
▪ (5)、泌乳牛,产乳期305天
生产后,在产房休息停留7(21)天后,开始正式为人类生产牛奶的牛。在距上次生产日60天左右 再配种,直至又一次分娩前60天停止泌乳。
雨水系统采用排水沟,直接排向场区外。 ▪ 所有排出水质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4000头奶牛场牛群粪尿量
牛群结构(头、%) 0~1月犊牛 1~2月犊牛 2~6月犊牛 7~15育成牛 16~25青年牛 产牛 干乳牛 泌乳牛 总存栏数 总计
86 80 308 670 550 90 296 1920 4000
▪ 生产区、饲料加工区室外消火栓布置 在每栋设施外,沿道路敷设室外消火栓,距离设施间距约为30m,室外消火栓距路边不大于2m
消毒防疫设施
▪ 在整个牛场运营过程中,在以下几个地方设置消毒设施: ①场区大门:设置消毒池、洗手池、紫外线灯、喷雾器等,凡进出奶牛场的人员必须经过消毒区域。
规模化奶牛场的牛群结构及周转计划
14 小 育 成 牛 群 小 育 成 牛 指 3 9月 龄 的 牛 , . ~ 占整 个 牛 群 的
9 。
15 犊 牛 群 .
犊 牛 指 出 生 到 3月 龄 的 牛 。对 于 出生 的 母 犊 牛
奶 总量低 于 其创 造 的经 济价 值 的牛 只 。 全年 总群 的 1 ‘ 占 1 左
群 中不 同 胎 次 牛 的 比例 为 : ~ 2胎 占 6 , ~ 5胎 占 2 。 1 O 3 5 6
胎 以 上 占 1 。 5
2 其 它重要 的生产 技术 参数
2 1 淘 汰 率 . 笔 者 认 为 , 于 一 个 规 模 化 奶 牛 场来 讲 。 汰 率 是 一 个 非 常 对 淘
右。
要 根 据 其 父 母 代 生产 性 能 和本 身 的情 况 进 行 选 留 。 为 后 备 母 作
牛 进 行 培 育 。原 则 上 对 于 其 它犊 牛 尽 快 进 行 销 售 或 单 独 进 行 育
22 死亡率 .
全 年死亡率 在 3 以下 ; 8周 龄 以 内犊 牛 死 亡 率
群 的 周 转 计 划 拟 制 了具 体 的 方 案 。 望 找 出 一 个 适 合 目前 规 模 希 化 奶牛养殖业的合理结构 。
重 要 的 技 术 参 数 。 是 一 个 规 模 化 奶 牛 场 生 产 经 营 者 往 往 忽 略 也 的 一 个 技 术 参 数 。对 于那 些 不 能 生 产 、 产 水 平 低 下 、 弱 病 残 生 老
牛 选 留标 准 的重 要 依 据 。 如 果 条 件 允 许 最 好 选 育 出 核 心 牛 群 , 从 10 0头 成 母 牛 中根 据 其 遗 传 性 能 和 生 产 性 能 选 育 出 3 的 0 o 牛 作 为 核 心 牛群 , 育 出 其 优 良 的后 代 作 为 后 备 母 牛 。 核 心 牛 选
牛场布局——规模化奶牛场建设
李德生张修刚北京修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一个运营高效的现代化牛场,除了要有优良奶牛品种、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还需要对奶牛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作为规模化奶牛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牛场布局在前期的规划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奶牛场一般分为生活管理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粪污处理区。
四个区的规划是否合理,各区建筑物布局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奶牛场的劳动生产效率。
一、生产区主要包括各类奶牛舍、配套运动场、挤奶厅等,是奶牛场的核心,要能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使之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要保证安全、安静。
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
牛舍与道路要满足机械的运行。
二、辅助生产区包括青贮窑、干草棚、精料库等、供电、供水、机械维修等。
一般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要有明显的区分和隔离,防止运送饲料车辆和人员穿行生产区。
三、生活管理区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办公区要和生产区严格分开,生活管理区内的设施要完善,保证工人的正常生活。
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消毒更衣室。
进入场区大门口要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更衣室和消毒池,主大门的侧门应设行人消毒池,消毒室中安装紫外线灯消毒设施,一定要保证出入养殖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进行消毒。
四、粪污处理区包括病牛隔离区和污粪处理区。
污粪处理区是应该尤为重视的,牛的粪便和尿液有一定的腐蚀性,所到之处草木皆死,一定要经过处理才能用于田间地头。
污粪处理有几种方案,利用粪污制作沼气,堆肥发酵后制作有机肥。
以上是几个区的简单介绍,区域的划分和规划还要考虑地形、地貌,进场区道路的位置,常年风向,雨水排放,以便合理布局安排。
根据我公司常年的规划经验,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为奶牛创造舒适的环境。
2.要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畜牧兽医技术措施的实施,奶牛生产工艺、牛群的结构和周转方式,运送草料、饲喂、饮水、清粪等,也包括测量、称重、配种、奶牛疾病的防治、生产护理等技术措施。
专题二 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专题二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根据生产功能,规模奶牛场内部可以分为若干区,规模奶牛场内部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各区建筑物布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基建投资、经营管理、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
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场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基础保证。
一、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规模奶牛场应根据奶牛的饲养工艺要求,结合场址的地形、地势和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设计。
奶牛场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一般可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牛管理区。
各区的分布要尽量合理,力求总体紧凑。
㈠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几个基本原则:1. 应体现建场方针和任务,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做到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可耕地。
2. 在发展大型规模的规模奶牛场时(1000头以上的规模),应当全面考虑奶牛粪尿和牧场污水的处理和应用。
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势。
如利用地形地势解决挡风防寒、通风防热、采光,有效地利用原有道路,供水、供电线路以及原有建筑物等,以创造最有利的牧场环境、卫生防疫条件和生产联系。
4. 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在规划时应留有余地,对生产区的规划更应注意。
㈡在进行规模奶牛场分区规划时,同场址选择一样,首先应从人畜保健的角度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
规模奶牛场内部各功能区的配置,除应在地势、风向上加以考虑外,还必须保证生产区与生活区、管理区保持适当距离或中间有隔离设施;生产区与病牛管理区必须隔离。
并应防止生活区、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径流流入生产区。
二、职工生活(包括居民点)区本区是规模奶牛场职工日常食宿的场所,本区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非常重视该区的建设。
本区应占全场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这样配置,在于保证规模奶牛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及粪尿和污水,不致因风向和地面径流而污染居民生活环境。
奶牛群结构合理的调整策略 - 奶牛养殖
奶牛群结构合理的调整策略-奶牛养殖1 奶牛群的结构模式和划分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多以自繁自养的方式来进行饲养,奶牛场内的奶牛群体包括奶牛的各个生产阶段以及生理阶段,主要包括成年母牛、犊牛和后备牛,而成年母牛又包括泌乳期母牛、干奶期母牛、围产期母牛,其中泌乳期母牛又包括泌乳初期母牛、泌乳中期母牛和泌乳后期母牛。
一般犊牛是指从出生到6月龄的小母牛,又分为哺乳犊牛、断奶犊牛和犊牛。
后备牛是指育成牛与青年牛的通称,其中育成牛是指7~18月龄的牛,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按照奶牛的出生月龄把相近的牛放在同一个群体中饲养,可将育成牛划分为小育成牛和大育成牛,其中7~17月龄的牛为小育成牛,13~17月龄的牛为大育成牛,而18月龄至分娩的奶牛为青年牛。
通常情况下.规模化自繁自养的奶牛场的合理结构应为成年母牛占约55%~80%,其中1~2胎的母牛占成年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的母牛占成年母牛总数的40%,6胎以上的占20%,为了保持牛群的稳产高产,对于老、弱、病、残的奶牛要给予淘汰,淘汰率可以达到20%~25%。
小育成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大育成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青牛母牛应占整个牛群的13%。
留为种用的后备犊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2. 奶牛群结构的创建要想保证奶牛品种的优良,以获得牛奶产量高、质量佳的个体,目前广泛选择优质奶公牛的冻精进行配种,可以有效的改良、提高奶牛群的质量。
利用优质的公牛与母牛进行繁殖,将优良的遗传性状传递下去,是保证整个牛群结构优良的重要措施,应加以重视。
在选择冻精时要注意查看系谱,判断所使用冻精的公牛三代内的亲缘关系。
通常用来评定种公牛品质好坏的最佳方法是后裔测定法,通过该项测定合格的公牛的冻精才可以使用,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其后代的生产性能。
还要对牛群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良方案,以获得产奶量高、牛奶质量好、生奶体细胞多等优点的优良个体。
在选择冻精来改良整个牛群遗传品质时要注意选购公牛精液的遗传品质要高于母牛群的遗传水平,并且要高于之前选择的公牛精液,只有这样整个奶牛场的遗传水平才会得到持续的改进,产奶量以及牛奶的品质才会慢慢的提高。
规模化牛场的牛群结构及防疫措施要求
规模化牛场的牛群结构及防疫措施要求作者:王明月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9期目前,我国牛场的已经趋于规模化的发展形式,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牛场不断的建造,但是在建造牛场的时候必须以保证牛的健康为重点考虑因素,以达到牛群健康的理想标准。
牛场合理的建造好之后,就必须对牛群采取符合防疫制度的防疫措施,以控制疫病的流行与传播,提高牛场的经济效益。
1 牛场合理的结构要求1.1建造要求牛场在建设之前应该综合考虑风向、水流、居民区等因素,除此之外还要将新农村的建设考虑到场区的规划之内,选址要争取避开土质好的耕地,将农牧结合作为出发点而支持种植业发展。
牛场的规模应该根据经济、文化与管理水平的具体高低而适宜选择,牛场的管理和技术的提高应该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得以实现,所以必须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
如果扩大牛场的饲养规模可以更好的实施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相应的提高效率,并且可以节约一定的资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且增加经济收益。
牛场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充足的养殖知识和饲养经验,否则加上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1.2牛群组成一般规模奶牛场的合理结构:成母牛占55%-60%,在成母牛群中1-2胎母牛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母牛占牛群总数的40%.6胎以上占20%,牛群中的老弱病残牛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尽早的淘汰处理,这样可以确保牛群持续高产、稳产。
青年牛指18 - 28月龄的牛,约占整个牛群的13%。
大育成牛指12 -18月龄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小育成牛指6 -12月龄的牛,应占整个牛群9%。
犊牛指出生1-6月龄的牛,选留母犊牛应该根据其父母代的生产性能和本身体型外貌进行考虑,然后留作后备母牛,而其他没有被选择的犊牛就应该尽快销售掉,留作后备母牛的犊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1.3牛群改良牛场应该不断的对牛群质量加以改良,生产中应该选择良种公牛的冻精进行配种操作,一定不能忽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根据奶牛群体划分设计牛场
2009-11-09 09:13 李德生北京四方顺通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访问量:120 [ 字号:大中小]现代奶牛场设计,在确定饲养规模以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奶牛群体划分,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确定挤奶厅、挤奶设备、不同牛舍的建筑面积。
我们国家的现代奶牛场建筑设计刚刚起步,而一个规模化奶牛场一次投资往往数千万元人民币,设计和建筑的失误将带来不小的损失,国家又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因此相互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1、目前奶牛群体划分上的问题我国的养牛业与欧美不一样,欧美奶牛场的成母牛和后备牛是分别饲养的,不在一个场内。
而我国奶牛场通常都是把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年龄的奶牛都放在一个牧场内。
谈到牛场规模通常指混合牛群,包括成母牛、后备牛、犊牛。
成母牛又分为泌乳牛、干奶牛、围产牛;后备牛说法不一,有的把所有投产以前的犊牛、育成牛通称后备牛;有的把犊牛分出来,而把7月龄到投产前奶牛,称为后备牛。
在后备牛的划分和名称上也不一致。
有的书中把7-18月龄牛称为青年牛,而把18月龄以上牛称为育成牛;而有的正相反,7-18月龄称为育成牛,18月龄以上称为青年牛。
但出生月龄段的划分基本一致。
即0-6月龄、7-18月龄、18月以上一段,这需国家有关部门或奶业协会将其统一,以便行业中口径一致。
笔者认为后备牛群的划分应为:犊牛(0-6月龄)、育成牛(7-18月龄)、青年牛(18月龄以上到分娩)。
而育成牛还可细分为小育成牛(7-12月龄)和大育成牛(13-18月龄)。
如平均投产(转群)月龄为24月龄,基本可平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6个月,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是有区别的。
2、影响成母牛比例的因素为了阐述方便,我们先把混合牛群分为两部分,即成母牛和后备牛,成母牛和后备牛各占牛群的比例如何?是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
不同牛场由于饲养管理因素,比例不一样。
但成母牛比例基本在53%-60%范畴内,影响成母牛在牛群比例的因素主要是转群数量和死亡淘汰率。
正常牛场后备牛转群率应是成母牛总数的25%-28%左右。
牛只饲养场的牛群结构与相关的防疫要求
牛只饲养场的牛群结构与相关的防疫要求一、牛只饲养场的牛群结构在牛只饲养场中,牛群结构的合理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牛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牛只饲养场的牛群结构通常包括母牛、育成牛和肥育牛三大类。
1.母牛:母牛是牛只饲养场的生产主体,其品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牛只饲养场的经济效益。
母牛的选择要注重品质和健康状况,母牛的选配要合理,以保证母牛的繁殖力和生产力。
2.育成牛:育成牛是指从出生到性成熟之前未生产的成年母牛。
育成牛的合理配备和管理是牛只饲养场的保障,合理的育成牛数量和质量能够保证饲养场的生产任务。
3.肥育牛:肥育牛是指达到市场用牛的标准,可以进入屠宰的成熟牛只。
肥育牛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牛只饲养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牛群结构不仅能够保障充分利用饲料、优化繁殖和生产,还能够提高牛只饲养场的经济效益。
二、牛群相关的防疫要求在牛只饲养场中,防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牛只的身体健康和生产效益。
而牛只饲养场的防疫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防疫:物理防疫是指通过改善牛只饲养场的环境条件,提高牛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传播。
主要包括合理的圈舍结构设计,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等。
2.疫苗接种:针对不同的疾病,牛只需要定期接种相应的疫苗,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消毒工作:定期对饲养场的牛舍、饲料槽、饮水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4.饲料安全:饲料的安全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牛只的健康状况,因此在饲养场中要注重饲料的质量和存储条件。
5.隔离处置:对于疑似患病的牛只需要进行隔离处置,防止疾病传播。
合理的牛群结构和严格的防疫要求是牛只饲养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严格把控,牛只饲养场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牛只的健康和生产提供保障。
牛群划分及转群标准
牛群管理----牛群划分
3.围产期牛群:经产牛为产前 21-28天的奶牛,头胎牛为产前 30 天的奶牛,可 将成母牛和头胎牛独立分群饲养,专人 监护,及时转入产房和新产牛舍。 4.低产牛群:经产牛产后 30 天以上,一胎牛产后 50 天以上,奶量小于 20 公 斤的泌乳牛。 5.中产牛群:经产牛产后 30 天以上,一胎牛产后 50 天以上,奶量大于 20-30 公斤的泌乳牛。 6.高产牛群:经产牛产后 30 天以上,一胎牛产后 50 天以上,奶量大于 30 公 斤的泌乳牛。 7.即将干奶的牛群:为方便工作,可将最近需要干奶的牛,分在一个群,不考虑 奶量。 8.有抗牛群:有抗牛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应独群饲养,最后上厅挤奶,过抗后再 调至相应的牛群。
牛群管理----牛群划分
成母牛:
根据成母牛的生理特点和规律,将生产周期分为干奶前期、干奶后期、泌乳早期、泌乳 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对成母牛按照不同的生理和泌乳阶段给予规范化的管理, 可有效实现在保证奶牛体质健康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1.新产牛:产犊至产后 30 天的奶牛。 2.干奶期:干奶是指在奶牛妊娠的最后60天左右采用人工的方法使其停止泌乳,停乳的 这一段时间称为干奶期。干奶期可分为干奶前期和干奶后期。干奶前期是指从停乳到产 犊前21天为干奶前期;干奶后期是指从产犊前21天至产犊为干奶后期, 3.泌乳早期:是指从分娩到产后21天这一段时间,又称为围产期。 4.泌乳盛期:指产犊后 21 天到泌乳高峰期结束的这一段时间(产后21d-100d)。 5.泌乳中期:母牛产后 101 天-200 天。 6.泌乳后期:指产犊后 201 天-干奶之前的这一阶段。
牛群划分及转群标准
牛群划分及转群标准
牛群管理----牛群划分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牛群划分及转群标准。
牛群管理----牛群划分
一、奶牛各生理阶段划分
依据奶牛的生理特点将牛群划分为犊牛、育成牛、青年牛和成母牛4个牛群。 犊牛:指出生 0-6 月龄的奶牛,又分为:新生犊牛、哺乳犊牛和断奶犊牛。 育成牛:指 7月龄至配种前(一般为15-16月龄)的牛。又可分为:小育成牛、 大育成牛。 青年牛:指妊娠后到初次产犊前的母牛,此期奶牛为妊娠状态。 成母牛:指已产过犊的母牛。又分为新产牛、经产牛。
牛群管理----牛群划分
小结
1.依据奶牛的生理特点将牛群划分为犊牛(出生 0-6 月龄)、育成牛( 7月龄至配种 前)、青年牛(妊娠后到初次产犊前的母牛)和成母牛(已产过犊的母牛)4个牛群。 2.奶牛分群的标准 3.奶牛转群的频率 干奶牛每周进行一次(产前 55-65 天),围产牛每周转一次(产 前 21-28 天),育成牛和其他泌乳牛群每月调整一次。 4.牛群转群前需要做好制定转群计划、转圈过程中谨慎,减少应激,转群结束后对转 圈工具进行消毒。
牛群管理----牛群划分
二、奶牛分群的标准 (一)犊牛的分群标准 1.新生犊牛、哺乳犊牛分群标准:采用犊牛岛饲养,一犊一岛。 2.断奶犊牛分群标准:犊牛断奶后15天内继续在原犊牛岛饲喂,保使其有一个 过渡期,过渡期结束断奶犊牛没有问题的再转入断奶群中。再依据断奶犊牛的 月龄进行分群饲养,最好将断奶犊牛20-30 头分成小群进行饲养。
牛群管理----牛群划分
成母牛:
根据成母牛的生理特点和规律,将生产周期分为干奶前期、干奶后期、泌乳早期、泌乳 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对成母牛按照不同的生理和泌乳阶段给予规范化的管理, 可有效实现在保证奶牛体质健康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1.新产牛:产犊至产后 30 天的奶牛。 2.干奶期:干奶是指在奶牛妊娠的最后60天左右采用人工的方法使其停止泌乳,停乳的 这一段时间称为干奶期。干奶期可分为干奶前期和干奶后期。干奶前期是指从停乳到产 犊前21天为干奶前期;干奶后期是指从产犊前21天至产犊为干奶后期, 3.泌乳早期:是指从分娩到产后21天这一段时间,又称为围产期。 4.泌乳盛期:指产犊后 21 天到泌乳高峰期结束的这一段时间(产后21d-100d)。 5.泌乳中期:母牛产后 101 天-200 天。 6.泌乳后期:指产犊后 201 天-干奶之前的这一阶段。
奶牛牛群结构的确立
奶牛牛群结构的确立奶牛养殖场牛群结构的确定一、调整好奶牛的牛群结构调整奶牛的牛群结构是奶牛育种工作的关键问题,确定高产奶牛的牛群结构,既是经营管理问题又是育种技术问题。
一个奶牛场全部牛中成母牛和后备牛的比例,以及成母牛中年龄胎次的比例,称为牛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奶牛场中核心群、生产群和淘汰群的比例,可称为遗传结构。
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而遗传结构是牛场的育种潜力。
为使牛群逐年更新而不中断,成母牛群的年龄胎次应有合适的比例。
在一般情况下,1-2胎母牛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母牛占牛群总数的40%,6胎以上占20%。
老弱病残牛应淘汰,以保持牛群高产稳产。
但是在调整好年龄结构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适当的遗传结构。
根据头胎牛产奶量制定逐步淘汰计划,奶牛的头胎产奶量与以后各胎产奶量之间有极强的正相关,评定奶牛的育种价值一般以头胎产奶量为依据。
牛群更新率一般为20-25%,每年除因老弱病残或死亡淘汰一部分(约占10-15%),另外10%牛只应根据头胎产奶水平高低来决定,但淘汰工作应逐步进行。
二、建立奶牛核心群核心群是带动全群发展的核心,是指导后备牛选留标准的重要依据。
从刚完成头胎产奶量的牛群中,根据产奶量高低,选择50%作为预选牛进行体型线性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去掉部分体型不合格的牛,约保留30%的母牛作为核心群。
此时核心群中在不同年龄胎次中的比例为1-2胎占7.5%,3-5胎占10.5%,6胎以上占12%,核心群牛除因年老和死亡外,一般不淘汰。
因此,从确定牛群遗传结构角度出发,一个奶牛群的组成应为:核心群30%,生产群60%,淘汰群10%。
从经济效益角度确定后备牛的留养数。
影响牛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有:牛群平均产奶量、鲜奶价格、鲜奶成本、后备牛培养费等。
因后备牛的培养费高,所以用成母牛折旧费来支付后备牛的培养费是不够的,还必须动用成母牛生产的当期利润。
因此,必须以成母牛帐面价格的折旧率及母牛生产当期利润,测算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后备牛的留养数。
牛只饲养场的牛群结构与相关的防疫要求
牛只饲养场的牛群结构与相关的防疫要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和消费者对安全品质的要求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牛只饲养场是主要提供牛肉、奶酪、乳制品等畜产品的生产场所,其牛群结构的合理设计,将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疾病的风险。
一、牛群结构设计在设计牛群结构时,不仅要考虑饲养场的面积和设施条件,还要充分考虑畜产品的生产周期、生长速度以及疫病的传染方式等因素。
常见的牛群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 集群制度:将同龄的牛分到一个集群,专门负责集中管理和饲养,便于疫病的控制和预防。
集群制度可以实现牛只生长发育不同步的问题,减少畜产品的亏损。
2. 轮换制度:将同种类的牛不断轮换到不同的饲养场区域,可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防止集中扩散。
同时,轮换制度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的草料和饲料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饲养资源。
3. 分群制度:将不同年龄、不同体重、不同生产阶段的牛群分到不同的饲养区域,以免干扰彼此的生产和生长。
二、牛只防疫要求1. 定期做好牛只疫苗接种工作,根据牛只不同生产和成长阶段的病毒感染和潜伏期,合理制定接种时间和接种菌种,确保接种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定期对牛只进行身体检查和血液检测,发现病情立即隔离,对有传染性疾病的牛进行镇静和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3. 保持栏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防止霉菌、螨虫等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定期更换饲料和草料,确保饲料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防止细菌的污染和扩散。
4. 养殖场内的人员应当做好防护措施,如戴上口罩、手套等,避免病毒直接传播。
总之,牛只防疫和饲养场的牛群结构设计是畜牧业生产的基本要求。
饲养场对于防疫工作的重视将直接关系到畜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牛只饲养场的管理者应当加强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防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奶牛场的舍型与分群方法
奶牛场的舍型与分群方法
周旭全
【期刊名称】《养殖技术顾问》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1舍型式rn奶牛的主要饲养方式是围栏式舍饲和牛舍设置自由卧栏散栏饲养。
采用哪种饲养方式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管理习惯以及奶牛基础设施的合理投入和有效利用。
典型情况下,围栏式舍饲适合于年度水分缺损(年度蒸发率-年度降水率)高于50.8厘米的地区。
然而,持续大量的冬季降水以及暴风雪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此条件下,奶牛场建筑依据蒸发率需要满足每头牛45~63平方米的基础设施面积和3.6~4.5平方米的遮荫面积。
【总页数】1页(P37-37)
【作者】周旭全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呼兰区家畜繁育技术指导站,1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91
【相关文献】
1.浅谈舍饲鹿的科学组群和调分群 [J], 寇启平;郑兴涛
2.规模化奶牛场成母牛分群方法的思考 [J], 周正清;郭丽君
3.浅谈规模奶牛场的分群饲养 [J], 洪永亮
4.上海县虹桥奶牛场分群饲养管理方法的探讨 [J], 孙根林;周林华
5.新疆(北疆)奶牛场春季分群管理要点 [J], 王德志; 徐启蕾; 梁宏东; 陈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牧场牛群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牧场牛群规划方案前言在牧场中,如何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牛群规划,是提高牛群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本文将从牛群数量规划、品种选材、牛群组成、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为读者提供参考。
牛群数量规划牛群数量规划是牧场规划的重要环节。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每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在每年5500千克左右,因此,在牧场规划中,需要根据牛群的产奶量来规划奶牛数量。
在奶牛数量的规划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牛棚设施以及面积:首先,需要根据牛棚设施和面积来确定能够容纳的牛群数量。
建议按每头奶牛1.5平方米的面积进行计算。
2.饲草和饲料情况:其次,需要考虑饲草和饲料的存储和供应情况,以确定需要饲养的牛群数量。
3.人力和资金:最后,还需要考虑人力和资金的投入情况,以确定牛群数量的合理范围。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制定出这样一份大致的计划:在120亩的土地上建造10个牛棚,每个牛棚可以容纳50头奶牛,因此总共能够饲养500头奶牛。
当然,具体数量还需要根据牧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品种选材奶牛品种的选取是牛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取不同品种的奶牛,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产奶量:目前最常选用的奶牛品种包括荷斯坦牛、黑白花牛、红牛和布朗牛等,这些奶牛品种都以产奶量高著称。
2.耐热耐寒能力:另外,需要根据牛棚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品种。
3.疾病抵抗能力:最后,选取奶牛品种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它们的疾病抵抗能力,以保证奶牛的健康。
综合以上因素,推荐选择荷斯坦牛作为饲养的主要品种。
荷斯坦牛以其高产奶量、耐热耐寒能力强、疾病抵抗能力好等优点,深受养牛人之爱戴。
牛群组成在奶牛数量和品种选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牛群组成的规划和设计。
合理的牛群组成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年龄结构:奶牛的年龄结构应该合理,包括少量的新生牛、大量的成年奶牛和少量的老年奶牛。
2.配种比例:按照一般常规,配种比例是一头公牛配种50头母牛。
3.泌乳周期:牛群组成的时候,还需要确定牛的泌乳状态和周期,以确定饲养管理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化奶牛场设计中牛群结构的划分
日期:2010-07-27 16:31编辑:超级管理员来源:赫斯坦奶农俱乐部查看:31次
李德生张修刚北京修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规模化奶牛场的规划设计首先是选址,然后根据选址面积确定奶牛饲养规模。
在确定饲养规模后,按照牛群结构各类牛只比例,确定牛舍建筑数量和面积。
当前我国奶牛业正处于发展中,奶牛场规划设计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有些设计单位又缺少牛场工作实践,一个规模化奶牛场建设投资数千万人名币,应尽量减少设计建设失误带来的损失。
1、牛群结构划分
我国奶牛场基本以自繁自养为主,奶牛场饲养的有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年龄的奶牛,专业以经营后备牛饲养的在国内尚未形成,谈到奶牛场饲养规模通常指混合牛群饲养数量,其中包括:成母牛、犊牛、后备牛。
成母牛中包括:泌乳牛、干奶牛、围产期牛。
泌乳牛又分为:泌乳初期牛、泌乳中期牛、泌乳后期牛。
除此以外有的奶牛场将初产奶牛集中饲养,单独组建牛舍。
围产期牛也可分为:围产前期牛和围产后期牛。
犊牛:由出生到6月龄小母牛统称犊牛,具体又可分为哺乳犊牛、断奶犊牛、犊牛。
后备牛是育成牛、青年牛的通称,7-18月龄称为育成牛,为了方便管理、可根据设计饲养规模,按出生月龄分别将相近的3个月龄牛为一个群体饲养,我们将其分为小育成牛和大育成牛两个群体,7-12月龄为小育成牛,13-17月龄为大育成牛。
18月龄以上至分娩的奶牛为青年牛,青年牛也可分为初妊牛和重胎牛两群体。
2、牛群结构与饲养工艺
现代规模化奶牛饲养工艺强调分群饲养和群体管理,以便更好地实现现代饲养工艺和机械化。
首先是落实TMR技术和奶牛饲养标准,同时也方便机械挤奶以及对牛群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哺乳期犊牛要求个体单独饲养,避免哺乳时争抢的应激和相互吸吮现象。
哺乳期一般为45-60天为宜。
犊牛去角是一项很重要的驯化工作,免去今后奶牛分群过程中,牛只争斗所造成相互伤害。
断奶过渡期是指断奶后至4月龄以前这一阶段,强调饲喂优质粗饲料和营养浓度高的精料,一般不饲喂发酵饲料和多汁青饲料,并采取小群饲养。
育成牛饲养特点是以粗饲料为主(占日粮干物质75%),控制能量饲料的含量和低质粗饲料的用量。
为方便管理,将达到和接近配种月龄育成牛集中一起,便于发情观察及配种。
大育成牛、青年牛一经检查确定妊娠,集中在一个群体饲养。
怀孕初期和后期也要分开饲养,便于观察
泌乳牛:有条件牛场可将一胎牛集中管理,因为一胎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特别关照;按泌乳阶段划分牛群还要综合奶牛产奶量情况。
干奶牛不仅是不再挤奶,日粮变化也显著区别于泌乳牛,所以要集中一个群体饲养。
围产期是指奶牛产前两周和产后两周,是奶牛特殊生理阶段,在这阶段奶牛生理、内分泌状态剧烈起伏变化,也是奶牛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调整好奶牛日粮和瘤胃功能,为今后产奶奠定基础。
总体上讲牛群结构的划分,取决于长期对众多奶牛场生产管理的观察和数据收集,同时根据常年奶牛周转变化的集累,通常要求奶牛场年总受胎率为88-90%。
年实际繁殖率为80-86%,母犊繁殖成活率为40-44%,后备牛投产月龄为24-26月。
长期经验所得奶牛场牛群结构的划分如下:
以上牛群结构划分只是一个基础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调配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