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策略
【 摘 要】 肺 炎 克 雷 伯 茵 碳 青 霉 烯 酶 ( KP C s ) 对 几乎 所有 的 内酰 胺 类 抗 茵 药物 耐 药 。 这 种 对 抗 茵 药 物 广 谱 耐 药 的 机 制 迅 速 在 美 国 蔓延 , 在世 界 各 地 的报 道 亦有 增加 。KP C酶 可 以水 解 所 有 的 青 霉 素 类 、 头孢菌素类 、 氨 曲 南及 碳 青 霉 烯 类 。 产 KP C 酶 菌株 所 致 感 染 的 治 疗 选择 非 常 有 限 。 因此 , K P C酶 介 导 的 耐 药 机 制 的 出现 是 全球 人 类 身 体 健 康 的 重 大
威 胁 之 一 。本 文 就 肺 炎克 雷伯 茵碳 青 霉 烯 的 研 究 进 展 及 其 治 疗 策 略 做 一 综 述 。 【 关 键 词】 KP C 型碳 青 霉烯 酶 } 肺 炎 克 雷伯 茵 ; 感 染 ; 抗 生素
【 中 图分 类 号】 R 3 7 8 ; R 9 7 8 . 1 【 文献 标 识 码】 A d o i : 1 0 . 3 9 6  ̄ c I / J . i s s m 1 6 7 2 - 3 5 1 1 . 2 0 1 3 . 0 7 . 0 6 2
1 KP C酶 的 型 别
Amb l e r 分 子 分 类 将 内 酰胺 酶分 为 A、 B 、 C、 D 4 类 酶 。 ] 。 其中 A 、 C 、 D类 其 活性 部 位 均 具 有 丝 氨 酸 结 构 , 为丝氨酸酶 ; B
类 则 称 之 为金 属 酶 , 是需 金属 离 子才 能发 挥活 性 的 B 一 内 酰 胺 2 产 K P C 酶菌 株 的 流行 病学 及 传 播 机 制
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_王睿
加环素可用于复杂性皮肤感染和皮肤结构性感染;亦可用于对万古霉素敏感的屎肠球菌引起的腹腔感染,对万古霉素耐药者对其也耐药。
此外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 S A )有一定作用,对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P A )在内的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效。
普遍得到肯定的是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 A P )的治疗;对医院获得性肺炎(H A P )效果略差一些,替加环素在该感染的指征需要做进一步临床试验。
抗生素新药方面报道较少,有替莫西林和i c l a p r i n 。
替莫西林已上市,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 S B L s )和产头孢菌素酶(A m p C )的细菌均有效,特别是对肠杆菌感染有较好疗效。
另外,对部分革兰阳性菌也有效。
i c l a p r i n 三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与甲氧苄啶(T M P )相似,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但与T M P 无交叉耐药。
其特点是可抗革兰阳性球菌,包括M R S A ,与利奈唑胺相仿,可能在M R S A 感染治疗中将占有一定地位。
2.3 抗M R S A 药物的进展 虽然临床上对万古霉素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万古霉素仍是治疗M R S A 的最重要药物。
目前发现,对万古霉素真正高水平耐药的M R S A 不多,但是在现有敏感菌中出现了一定的临床治疗耐药,药敏试验中最低抑菌浓度(M I C )在敏感性折点上界,为1~2g /L ,其临床效果差,即所谓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 V I S A );因此对万古霉素在治疗M R S A 中的地位有待考证,但目前万古霉素依然是治疗M R S A 的基本药物之一,对社区相关的M R S A (C A -M R S A )感染治疗仍首选万古霉素。
3 抗菌经验性治疗策略进展经验性抗菌治疗基本策略不变,即强调以降阶梯治疗为基本策略,要求早期、恰当、足够的抗菌药物治疗,可能需要广谱治疗方案。
但是目前在广谱治疗药物的选择方面提出新的观点:(1)防止过度治疗。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对抗MRSA , 肠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活性较差
代谢和清除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92% to 95% 蛋白结合率
非肝脏代谢 最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病人不需要 调整剂量
尿中集聚高的药 物浓度
*Severe renal insufficiency (creatinine clearance < 30 mL/min/1.73 m2): 500 mg daily.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may also require a supplemental dose.
硫霉素的化学结构
碳青霉烯的发展史
(静脉给药)
Imipenem 亚胺培南 (n-formimidoyl) (1977) 1985 (derivative of thienamycin硫霉素的衍生物) Meropenem 美罗培南(1984) 1994 Ertapenem (1989) 2002 Biapenem, Panipenem(帕尼培南) (Japan)
R S S S S S
Pip/Taz –哌拉西林 3rd G.C. 、 4th G.C. 三、四代头孢 Carbapenem-碳青霉烯
当前研究动向
当前主要研究动向是在保持对DHP-1的基础上,改善性能:
增强抗绿脓杆菌活性:
DX-8739,BO-2502抗绿脓杆菌作用比亚胺培南强4-6倍, Doripenem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无亲和力的PBP-2’有一 定亲和力,对绿脓优于后二者。BMS-181139在1位上引入 了碱性基团,可通过鲍林蛋白以外的通道透过绿脓杆菌膜,故 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菌亦有效。ER-35785在2位上连有吡咯烷 基羟甲基吡咯烷硫基,对绿脓杆菌MIC90为3.13g.mL-1。
KPC的治疗方案及研究进展
预防对策
碳青霉烯类药物一直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 伯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但目前已经开始出现其耐药菌 株,如何控制这些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研制出对抗 这些耐药菌株有效抗菌药物,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A类属于丝 • 肠杆菌科细菌
氨酸β-内 • GES,KPC,SME
酰胺酶
等
碳青霉烯 酶
B类属于 金属β-内 酰胺酶
• 非发酵菌和肠杆 菌科细菌
• IMP,VIM,NDM等
返回目录
D类属于 丝氨酸β内酰胺酶
• 不动杆菌和肠杆 菌科细菌
• OXA-23,OXA-24, OXA-58等
KPC型碳青霉烯酶
▲可以由质粒介导传播,传播速度快,耐药谱广泛,具有 暴发流行趋势。 ▲现已报道的KPC亚型包括有KPC-1到KPC15共15种亚型。
KPC-1
◆1996年Yigit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一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 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由质粒介导的碳青霉烯酶 KPC-1。
◆KPC-1耐药表型表现出高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 (MIC都为16μg/ml)。
◆当发现携带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病人后,立即通知医 院感控人员。对携带者进行隔离或单间治疗是主要预防 措施。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要格外小心,医疗设备也是 传播重要途径,要做好严格的消毒。成功的干预措施应 该包括连续的监测,一旦出现控制失败的情况,要从根 源上分析问题。
返回目录
◆KPC-1由大约50kb的非接合性质粒所携带,其活性可被克 拉维酸所抑制。
KPC-2
◆ 1998-1999年KPC-2在马里兰的肺炎克雷伯菌中被发现。
◆ KPC-2活性可被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抑 制,但不被EDTA和NaCl抑制。
KPC酶研究进展
SUMMARY
如果临床菌株对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R",
厄他培南≥2μg/ml〔19-21mm>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2-4μg/ml 〔16-
21mm>
应进行改良 Hodge 试验
对碳氢酶烯类抗生素敏感而Hodge 试验 〔+的菌 株,CLSI建议:报告MIC值,但不报告"S"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肠杆菌属
注解
源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暴发流行 源于产酸克雷伯菌的散在发生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属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散在发生
沙雷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哥伦比亚 &波多黎各
两株肺炎克雷伯菌的RAPD分析
对上海地区分离的肺炎克 雷伯菌〔A1500和XX地 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 〔K1做随机扩增的多态性 DNA〔 RAPD分析,证明 两株菌株不是同一克隆型
KPC酶的检测
实验室检测产KPC菌株
问题: 1> 一些菌株表现为低水平的碳氢酶烯类抗
生素耐药,甚至敏感
2> 有些自动化系统尚不能发现低水平耐药
产KPC菌株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
No. of Isolates
60 40 20 0
≤1
S*
Im ipe ne mI
R
2
4
8
16
32
>32
12%的检测MIC菌(m株g/m对l) 亚胺培南敏感
KPC, SME, 肠杆菌科
IMI, NMC, (铜绿中报道较少) GES
Class B
IMP, VIM, 铜绿假单胞菌
(金属-b-内酰胺酶) GIM, SPM 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酶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CRAB的临床现状与困境
▪ 那么如何区分定植与感染呢?从呼吸道、肺或皮肤等非无菌部位分离到 CRAB通常代表定植,除非有明显的感染迹象。只有在临床高度怀疑感染 并出现某些感染迹象时,才有必要进行治疗。然而,在免疫抑制或其他 高危患者中,难以区分感染和定植,则可能需要进行治疗。
▪ 在血液、脑脊液、胸膜等无菌部位CRAB培养阳性时,应考虑是否有植入 物或留置导管。如无,则分离到的CRAB代表感染,应进行治疗。如果有 留置装置且无活动性感染迹象,则应尽可能更换该装置,且无需治疗。 如果有活动性感染的迹象,应移除或更换该装置,并对患者进行治疗。 培养到阳性CRAB后的处理流程见图2。
CRAB的临床现状与困境
▪ CRAB临床和经济负担重。与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病例相比,CRAB患 者的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显著增加。我国鲍曼不 动杆菌临床分离率高。最新《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2022年1-12月)》显示,约34万的临床分离菌种中,鲍曼不动 杆菌检出率为7.5%(图1)。
CRAB感染治疗药物进展
▪ 一项纳入211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与基于多黏菌素或替加环 素的方案相比,氨苄西林-舒巴坦更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 一项纳入18项研究和1835例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大剂量氨苄西林舒巴坦(日剂量至少9 g舒巴坦)联合第二种药物是降低CRAB感染 危重患者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案。即使体外试验CRAB对氨苄西林-舒 巴坦不敏感,但通过PBP饱和机制,大剂量氨苄西林-舒巴坦仍可 能是体内有效的治疗方法。
碳青霉烯类药物研究进展
适
AmpC酶菌株的感染或近期有住院史,住养老院,抗
应
生素使用史
症
二线治疗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复合制剂疗效不理 想的细菌引起的腹膜炎、肺炎、败血症等
不推荐中耳炎、慢支急性发作,外科预防、CAP
使用注意
1
不宜用于治疗轻症 感染,更不可作为 预防用药;
2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的发生。
3
广谱抗菌活性, 应注意菌群失调 及二重感染可能 (伪膜性肠炎)
安全性
CNS 影响小
▪肝酶异常
体外抗菌作用 ▪对 MRSA,屎肠球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无效
(MIC)
▪对铜绿最强、不动杆菌有效
▪对 G- 、 G+ 、厌氧菌作用等同于亚胺培南
▪耐药数据有限
临床应用 ▪下呼吸道感染
▪复杂泌尿系感染
▪重症复杂腹腔感染
用法用量(特 ▪300mg BID (日本临床研究剂量)或 500mg TID (北欧
碳青霉烯类药物研究进展
发展背景
β-内酰胺类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 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抑制病原微生物。然 而由于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分泌β-内酰胺酶, 水解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传统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骨架结构, 致使这些 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因此, 如何解决病原微生物的耐药 性成为抗生素研发的首要问题。
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感染(多重耐药复杂的CAP) ▪外科 (cIAI, cSSSI) ▪妇产科感染
法罗培南
背景:日本研发 中国上市 美国FDA未批准 未批准理由:replidyne公司四种适应症(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 气管炎急性发作、CAP、无并发症的皮肤感染)临床有待进一步确定 特点:可口服 对厌氧菌在同属中作用最强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oxa-48家族碳青霉烯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综述·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OXA-48家族碳青霉烯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韩仁如, 胡付品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OXA-48; 碳青霉烯酶; 耐药; 质粒中图分类号:R3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08 ( 2019 ) 06-0687-04DOI: 10.16718/j.1009-7708.2019.06.018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OXA-48 family carbapenemases in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HAN Renru, HU Fupin. (Institute of Antibiotics,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Antibiotics,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Shanghai 200040, Chin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1690)。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国家卫健委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40。
第一作者简介: 韩仁如(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胡付品,E-mail :hufupin@ 。
1 引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和头孢菌素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但可被碳青霉烯酶水解、灭活,随着临床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这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
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的比率增加,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 )比率增加。
根据2017年CHINET 数据显示, 2005-2017年,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从2.9%和3.0%上升到了24.0%和20.9%,耐药率上升幅度高达8倍[2]。
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碳 青 霉 烯 类抗 菌 药 物 是 抗 菌 谱 最 广 、 抗 菌 活 性 最 强 的非 典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0 1 . 0 3 1
2 5 1 8 — 2 5 25 .
s p o n s i v e n e s s [ J ] . On e o g e n e , 2 0 1 1 , 3 0 ( 2 ) : 1 6 7 1 7 7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l 1 1 8 )
[ 2 1 ]Mo r i K, Hi r a o E, T o y a Y, e t a 1 . C o mp e t i t i v e n u c l e a r e x p o r t o f c y 一
h y p e r t r o p h i c s c a r my o i f b r o b l a s t p h e n o t y p e by r e gu l a t i ng t t o c r i n e l o o p [ J ] . J I n v e s t D e r ma t o l , 2 0 0 8 , 1 2 8 ( 1 0 )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0 1 — 0 0 6 8 0 3
拉维酸 、 舒 巴坦 和 他 唑 巴坦 等 B 一 内酰 胺 酶 抑 制 剂 抑 制 , 能 灭 活
型p 一 内酰 胺 类 药 物 , 因其 具 有 对 p 一 内酰 胺 酶 稳 定 以及 毒 性 低 等
碳青霉烯酶vim蛋白
碳青霉烯酶vim蛋白1.引言1.1 概述碳青霉烯酶vim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菌中的重要酶类蛋白。
它属于青霉烯合酶类的一种,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近年来,随着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对碳青霉烯酶vim蛋白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碳青霉烯酶vim蛋白具有多种特点,首先,它在真菌中广泛分布,被认为是青霉烯抗生素生成的关键酶。
其次,碳青霉烯酶vim蛋白具有高度的催化活性和特异性,可以催化多种青霉烯类底物,参与合成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此外,碳青霉烯酶vim蛋白在真菌细胞内的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基因表达调控和底物浓度等。
除了以上特点,碳青霉烯酶vim蛋白的功能也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它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真菌细胞合成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过程。
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对抗多种致病菌具有很高的效果。
因此,了解碳青霉烯酶vim蛋白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成机制,并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碳青霉烯酶vim蛋白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蛋白,在真菌细胞内起着关键的催化作用。
它的特点和功能对于我们研究抗菌药物的合成机制和开发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碳青霉烯酶vim蛋白的特点和功能,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碳青霉烯酶vim蛋白展开研究,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碳青霉烯酶vim蛋白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我们将讨论碳青霉烯酶vim蛋白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析碳青霉烯酶vim蛋白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我们将介绍该蛋白的结构特征,包括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方面。
其次,我们将探讨碳青霉烯酶vim蛋白在抗菌药物抵抗性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作用以及底物特异性等方面。
第三部分: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对碳青霉烯酶vim蛋白的认识与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
耐药 机制 ( 如C T X - M、 Amp C) 存在 时也 可能 出现 2 5 的 假 阳
性。F e r n a n d o等[ _ 5 设 计 在 M HT加 入 苯 硼 酸 和 苯 唑 西林 进 行 改 良 MT H, 改 良后 M HT对 A类 碳 青霉 烯 酶 检 测 的 灵 敏 度 和 特 异 性更 高 ( >9 O , 1 0 0 ) , 通 过 不 同 图形 可 将 产 K P C 、 GE S 、
检 验 医学 与 临 床 2 0 1 5年 6月 第 i 2卷 第 1 2期 I a b Me d C l i n , J u n e 2 0 1 5 , V o 1 . 1 2 , No . 1 2
・
综 述 ・
肠 杆 菌 科 细 菌产 碳 青 霉 烯酶 的研 究进 展
南、 美罗培南 、 厄他 培南对 微量 肉汤稀 释法 、 E t e s t 法、 平 板 稀
利 用 苯 硼 酸 对 KP C 的高 敏 感 度 , 合 并 Amp C
释法、 Mi c r o s c a n Au t o s c a n 、 Vi t e k - 2等 方 法 作 比较 , 微 量 肉汤 稀
S ME 、 I MI 、 N MC A类碳青 霉烯 酶与 E S B I S 、 Amp C、 MB I s 、 非 A类碳青霉烯酶区分开来。
2 . 2 纸片增效试验
碳 青 霉 烯 类 抗 菌 药 物 加 上 酶 抑制 剂 纸 片
的肠 杆 菌 科 细 菌 , 对 于 预 防 和控 制 产 酶 菌 株 的传 播 具 有 重 要 意
释 法对 3 种抗 菌药物 敏感性 大于 9 O , 能 较 好 检 测 出细 菌 对 碳 青霉 烯类 抗 菌 药 物 的 耐 药 性 。不 同实 验底 物 对 产 碳 青 霉 烯 酶肠杆菌科 细菌 筛 查 的敏 感 性 、 特异 性 各 不 相 同 , L a n d ma n 等 研 究 报 道 , 以厄 他 培 南 作 底 物 的 肉 汤 稀 释 法 、 E t e s t 法、 平
KPC碳青霉烯酶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给 医学 界带 来 严 峻 挑 战 。
【 键 词 1 B内酰 胺 酶 类 ; 克 雷 伯 菌 ,肺 炎 ; 抗 药 性 , 菌 ; 碳 青 霉 烯 酶 关 细
中 图 分 类 号 : 7 . 9 ; 6 . R3 8 9 6 R9 9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4 3 ( O 0 0 — 3 7O 1 7 l 0 2 1 ) 40 5 一 3 ba 。 ba 。 因 , 多 数 ba 携 带 菌 株 ( 8 ) 同 一核 l 。 或 l 。 基 且 l m、 8 为 酸 型 。对 1 9 ~2 0 年 收 集 的 88 5株 肠 申 闲科 99 05 8 r 渊 发
国际检 验医学 杂志 2 1 年 4月第 3 卷 第 4期 It a d A i 0 , [ : . 00 1 1 JL b Me , prl 1 、】 l ,. 2 1
— —
・
.
‘) ・ ,
・
综 述
・
KP C碳 青 霉 烯 酶 及 检 测 的研 究 进 展
李金 钟 综 述 , 刘利 平 审校
( 北省新 乐市 医院 河 0 00 ) 5 7 0
【 要 】 KP 是 2 0 年 发 现 的 一类 具 有 碳 青 霉 烯 水 解 活 性 的 A 类 丝 氨 酸 f 内 酰胺 酶 , 今 , 少 5种 变异 孵 成 ( ( 摘 C 01 { 至 至 KP : 一
碳青霉烯酶进展
碳青霉烯酶进展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碳青霉烯类具有非常广泛的抗菌活性,因能抵抗大多数内酰胺酶的水解,故常用于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和/或去阻遏 AmpC -内酰胺酶(AmpC)菌株引起严重感染的治疗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通常,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一是 AmpC 酶过度表达联合OMP 丢失;二是 PBP 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改变;三是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s)的产生在这些机制中,最突出的是碳青霉烯酶。
一、碳青霉烯酶的分类及有关细菌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2内酰胺酶 ,包括 Ambler分子分类的 A、 B、 D 3类酶。
A类为丝氨酸酶 ,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f亚组。
A 类碳青霉烯酶少见 ,包括阴沟肠杆菌( I M I2 1 和 NMC2 A)、黏质沙雷菌中由染色体介导的 NMC2 A、 Sme2 1、Sme2 2、 Sme2 3、I M I2 1酶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 KPC1、GES2 2酶。
这类酶都是青霉素酶 ,他们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可以引起青霉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耐药 ,而对第 3代头孢菌素通常敏感。
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 ,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 ( EDT A)所抑制。
Amble分类 D类为丝氨酸酶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d亚组,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由blaOXA等位基因编码 ,仅见于不动杆菌。
Amble分类 B类是金属酶,属于 Bush分类 3组 ,是一种需金属离子发挥活性的β-内酰胺酶 ,由 bla I MP、 blaV I M、 blaSPM 和 blaGI M编码,可被EDT A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或质粒介导,存在于多种不同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
金属酶均可明显水解亚胺培南,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水解能力有较大差异。
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研究进展
类 抗 生素 在 临床 上 的广 泛使 用 , 耐碳 青 霉 烯 类 抗 生 素 的肠 杆 菌 科 茵株 逐 渐 增 加 , 临床 治疗 带 来 了极 大 困难 。 杆 茵科 细 菌 对碳 青霉 烯 类 抗 生 给 肠 素 耐 药 的 主要 机 制 为 产 生碳 青霉 烯 酶 , 回顾 近 年 的相 关研 究 , 肠 杆 茵科 细 菌 产碳 青 霉 烯 酶 的研 究进 展 及 其检 测 方 法 、 药茵 株 的 治 疗 等做 现 就 耐
雷菌的 S E 1S E 2 S E 3 染色体介导 ) 以及来 自大肠埃希菌 M 一 、M 一 、M 一 ( ,
G S 3肺炎 克雷伯菌的 G S 4 E一、 E 一 (I类整合子介导 ) 其中由质粒介导 。 的 K C酶易于在不 同菌种中传播 , P 已成为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
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的 IP 8 M - ;以及来 自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
伯菌 、 阴沟肠杆菌 、 阿氏肠杆菌、 粘质沙雷 菌、 奇异变形杆菌 弗劳地 枸橼酸杆菌、 泰勒 氏肠杆菌、 大肠埃希菌 q ‘ 等。目 前国内外研究 已发 现 1 种 K c亚型口 闽( P 一 ~ P I 详 见表 1 , 中 K C 2 O P 能“ K C 1 K C O )其 P - 检 出率最高 , 国主要 见于浙江省 , 我 已有产 K C 2 P 一 的肺炎克雷伯菌局
包括来 自肺 炎克雷伯菌 的 K C 2 K C 3 质粒介导 ) , 自阴沟 P 一 、P 一 ( a4来 1 肠杆菌的 N — MC A和 I 一 ( MI 1染色体介导或整合子介导 )来 自粘质沙 ,
产NDM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进展
[32]A l m e i d aS M ,C u n h a D S ,Y a m a d a E ,D o iE M ,O n o M.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c e r e b r o s pi n a l f l u i d f e r r i t i na s ab i o m a r Gk e r f o r C N Sm a l i g n a n t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J ].A r qu i v o s d e n e u r o Gp s i q u i a t r i a ,2008,66(3b ):720G724.[33]F a nK ,C a oC ,P a nY ,L uD ,Y a n g D ,F e n g J ,e t a l .M a gGn e t o f e r r i t i n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f o rt a r g e t i n g a n d v i s u a l i z i n gt u m o u r t i s s u e s [J ].N a t u r en a n o t e c h n o l o g y,2012,7(7):459G464.[34]B e l l i n iM ,M a z z u c c h e l l i S ,G a l b i a t iE ,S o m m a r u gaS ,F i a n d r a L ,T r u f f iM ,e t a l .P r o t e i n n a n o c a g e s f o r s e l f Gt r i g ge r e d n u c l e a r d e l i v e r y o fD N A Gt a r g e t e dc h e m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s i nC a n c e rC e l l s [J ].J o u r n a l of c o n t r o l l e d r e l e a s e :o f f i c i a l jo u r n a l o f t h eC o n Gt r o l l e dR e l e a s e S o c i e t y,2014,196:184G196.[35]D a n i e l sT R ,D e l g a d oT ,R o d r i g u e z J A ,H e l gu e r aG ,P e n i c h e t M L .T h et r a n s f e r r i nr e c e p t o r p a r tI :B i o l o g y a n dt a r g e t i n gw i t hc yt o t o x i ca n t i b o d i e s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c a n c e r [J ].C l i n i c a l i m m u n o l o g y (O r l a n d o ,F l a ),2006,121(2):144G158.[36]N e c k e r sL M ,T r e p e l J B .T r a n s f e r r i nr e c e p t o r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c e l l g r o w t h [J ].C a n c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1986,4(5):461G470.[37]O ᶄD o n n e l l K A ,Y uD ,Z e l l e rK I ,K i mJ W ,R a c k e F ,T h o m Ga s GT i k h o n e n k oA ,e t a l .A c t i v a t i o no f t r a n s f e r r i nr e c e pt o r 1b y c GM y c e n h a n c e s c e l l u l a r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a n d t u m o r i ge n Ge s i s [J ].M o l e c u l a ra n dc e l l u l a rb i o l o g y,2006,26(6):2373G2386.[38]L i L ,F a n g C J ,R y a nJ C ,N i e m iE C ,L e b r o nJ A ,B jo r k m a n P J ,e t a l .B i n d i n g a n du p t a k e o fH Gf e r r i t i n a r em e d i a t e db yh u m a n t r a n s f e r r i n r e c e p t o r G1[J ].P r o c e e d i n gso f t h eN a Gt i o n a l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o f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o fA m e r Gi c a ,2010,107(8):3505G3510.[39]C o n t iL ,L a n z a r d oS ,R u i u R ,C a d e n a z z i M ,C a v a l l o F ,A i m eS ,e t a l .L GF e r r i t i nt a r g e t sb r e a s t c a n c e rs t e mc e l l s a n dd e l i v e r s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n d i m a g i n g a g e n t s [J ].O n c o t a r Gge t ,2016,7(41):66713G66727.[40]L i a n g M ,F a n K ,Z h o u M ,D u a nD ,Z h e n g J ,Y a n g D ,e t a l .H Gf e r r i t i n Gn a n o c ag e dd o x o r u b i c i n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s p e c i f Gi c a l l y t a r g e ta n dk i l l t u m o r sw i t has i n g l e Gd o s e i n je c t i o n [J ].P r o c e e d i n g sof t h eN a t i o n a lA c a d e m y o fS c i e n c e so f t h eU n i t e d S t a t e s o f A m e r i c a ,2014,111(41):14900G14905.[41]Z h a ng L ,L iL ,D iP e n t aA ,C a r m o n aU ,Y a n g F ,S ch o ps R ,e ta l .H GC h a i n F e r r i t i n :A N a t u r a l N u c l e iT a r g e t i n ga n dB i o a c t i v eD e l i v e r y Na n o v e c t o r [J ].A d v a n c e dh e a l t h Gc a r em a t e r i a l s ,2015,4(9):1305G1310.[42]L iL ,M u n o z GC u l l a M ,C a r m o n a U ,L o p e z M P ,Y a n g F ,T r i g u e r o sC ,e t a l .F e r r i t i n Gm e d i a t e ds i R N Ad e l i v e r y an d g e n e s i l e n c i n g i nh u m a n t u m o r a n d p r i m a r y c e l l s [J ].B i o Gm a t e r i a l s ,2016,98(2):143G151.ә㊀通信作者,E Gm a i l :w z j x y f y@163.c o m . 综㊀㊀述产N D M 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进展王铮铮综述,余方友ә审校(宁波市第二医院检验科,浙江宁波315000)㊀㊀关键词:N D M ;㊀碳青霉烯酶;㊀肠杆菌科细菌;㊀耐药性;㊀亚型㊀㊀肠杆菌科细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产超广谱βG内酰胺酶(E S B L s)和/或质粒介导的产A m p C 酶等肠杆菌科细菌的强有效抗菌药物[1].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或过度滥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数量不断增多,给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带来了困难.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最主要原因,N D M 型碳青霉烯酶属于B 类酶,它能高效水解多种抗菌药物,从而对碳青霉烯类㊁头孢菌素㊁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或者降低其敏感性[2].本文将对近年来产N D M 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做一总结,并对其检测方法和治疗对策作进一步探讨.1㊀N D M 型碳青霉烯酶1.1㊀N D M 型碳青霉烯酶的结构特点㊀N D M 是一种金属酶,它是一类以金属锌离子为酶活性中心的独立的βG内酰胺酶[3].N D M 酶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几乎所有βG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单环类除外),它的活性不受酶抑制剂的影响,却可被E D T A 抑制.其中N D M G1的蛋白质分子量在27.5K D a 左右,以单体形式存在.该金属酶水解βG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能力与它的活性呈现高度的相关性.特殊的插入序列和氨基酸残基存在于酶活性中心周边,有利于增加N D M 酶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亲和力.1.2㊀N D M 型碳青霉烯酶的流行分布㊀目前已有16种不同型别的N D M 被报道(h t t p ://w w w.n c b i .n l m.n i h .g o v /p a t h o ge n s /s u b m i t _b e t a _l a c t a m a s e /),其中N D M G1型酶是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类.N D M G1型碳青霉烯酶是由b l a N D M G1耐药基因所编码,最早发现于一位尿路感染的印度裔瑞典患者的尿液标本中所622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第39卷Z Ⅰ分离得到的肺炎克雷伯菌中.自此,N D MG1在印度地区播散开来,不仅在医院里,在印度的自然环境中尚可发现[4],另N D MG1在巴基斯坦㊁孟加拉共和国也有流行报道[5].尤其是产N D MG1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呈现了全球范围的扩散,如非洲地区2010年在南非发现N D MG1,阿尔及利亚㊁摩洛哥等地也相继检测到不同型别的N D M酶[6G7];而欧洲地区产N D M型碳青霉烯酶最常见的有罗马尼亚㊁波兰和丹麦等这些区域[8].相比之下,在中国主要是产K P CG2型碳青霉烯酶,产N D MG1型酶的菌株最先是从鲍曼不动杆菌中分离得到[9],随后N D MG1及其亚型在不同省份均有散发报道,传播范围逐渐增大,播散速度不容小觑.1.3㊀N D M亚型的出现及耐药基因的分子播散机制㊀由于传播流行中的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发生b l a N D M突变造成新型N D M耐药基因的出现,继而编码新的N D M亚型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多位于转座子上,而转座子所在的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质粒具有在同一菌种不同菌株间或不同菌种菌株间水平转移的特征,这可以解释在不同菌种中均能发现N D M耐药基因的现象[10G12].与此同时,在播散过程中基因很可能会发生突变重组,从而加剧耐药性的传播,如N D MG5㊁N D MG4㊁N D MG2等亚型分别在英国[13]㊁法国[14]㊁埃及[15]有发现.此外,承载耐药基因的转座子也可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如在尼泊尔S h r e s t h a[16]等学者发现编码N D MG13的耐药基因b l a N D MG13定位在大肠埃希菌S T101分离株的染色体上.随后,吕晶南等[17]学者首次发现b l a N D MG13也可定位于肠杆菌科细菌的质粒上,并通过对携带b l a N D MG13的质粒进行序列分析得出,携带b l a N D MG13的质粒(p N D M13GD C33)与携带b l a N D MG1的I n c X3型质粒p N D MGH N380非常相似,而I n c X3型质粒是我国肠杆菌科细菌N D M基因的承载质粒的主要流行型别[18].经过分析,N D M耐药基因位于质粒内可变区中的耐药基因富集区的16个开放读码框架内,G C含量高,外源性片段转移到此区域的概率较大,这充分说明作为可移动元件的质粒在不同菌种中传播扩散耐药性的作用可见一斑.由此也可以推断,N D M质粒基因很可能在染色体上实现重组整合,N D M耐药基因之迅速蔓延与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跨菌种播散有密切的关系.2㊀N D M的检测2.1㊀表型筛查㊀(1)碳青霉烯酶检测: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筛查方法在不断改进,其中MH T试验(改良H o d g e试验)是2009年C L S 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检测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常规方法,而后发现它耗时较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对于产B类金属酶的菌株可能出现假阴性的结果,而在产E S B L或A m p C酶合并膜孔蛋白缺失的菌株中可出现假阳性的结果[19],故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C a r b aN P试验在2015年被C L S I推荐作为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确证实验,其分析速度快,但需要特殊试剂,特定种类的碳青霉烯酶(如O X AG型,染色体编码)不总能被检测出.2017年C L S I新指南[20]推荐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m C I M试验)来检测碳青霉烯酶,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不需要特殊试剂及其他苛刻的试验条件配置,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操作性强,但常规可不做m C I M,通常用于流行病学或感控目的.(2)金属酶检测:采用E D T A双纸片增效试验来筛选金属酶M B L,若产金属酶,用E DGT A抑制酶活性后,亚胺培南对待测菌的抑菌环增大.此方法应用范围较广,相对比较准确.2.2㊀基因确证㊀基因确证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 C R技术,利用已知耐药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菌,筛选得到的阳性株通过基因测序来确定N D M耐药基因型别.除了检测酶的存在与否,也可检测碳青霉烯酶种类,但仅能检测已知的靶基因,若菌株中不存在检测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则会出现假阴性结果[21].2.3㊀其他方法㊀B u r c k h a r d t I[22]和H r a b a kJ[23]各自采用MA L D IGI M S通过检测美罗培南及厄他培南的代谢变化来检测肠杆菌科及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敏感度是96.67%,特异性为97.87%.2013年L e e W,C h u n g H S等[24]同样采用MA L D IGT O F质谱法检测I M PG6㊁N D MG1㊁K P CG1㊁V I MG2㊁O X AG23等碳青霉烯酶.也有学者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25]等快速方法来检测N D M型碳青霉烯酶,尚有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他检测手段,每种方法优缺点各异,按需检测才能符合检测要求.3㊀产N D M型碳青霉烯酶菌株的防控和治疗㊀㊀目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以引起院内感染为主,虽然也有从医院到社区蔓延的危险,但医院中获得产碳青霉烯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率更高,尤其是免疫力低下患者(如患有糖尿病㊁高血压㊁心肺功能衰竭㊁器官移植患者等)㊁住院时间长特别是入住I C U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如机械性通气㊁静脉插管㊁留置导尿管等)的患者等.早在2014年美国C D C首次将18种耐药严重的细菌分为 紧急 ㊁ 严重 和 值得关注 3个威胁等级,而 紧急 级别威胁中占据首位的正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 R E).在美国,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 R K P)是最常见的C R E,其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播散快㊁致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此,2009年美国C D C和H I C P A C就急诊监护部门如何控制产碳青霉烯酶肠722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第39卷ZⅠ杆菌科细菌提出了防控建议[26],包括对C R E患者进行接触预防㊁按照C L S I要求筛查碳青霉烯酶㊁在非C R E流行区严密筛查C R E患者㊁在C R E流行区执行另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降低该病原菌的播散等.从2008年在波多黎各暴发39例C R K P感染及其他地区(尤其是以色列)发生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早期采取目标性监控以及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有助于控制C R K P的传播,如手卫生㊁接触预防㊁在暴发病房每周主动监测直至没有新的C R K P病例等[27].在2017年3月WH O专门召开的C R EGM e e t i n g上,专家们建议实施多模式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如主动监测㊁手卫生㊁集中或单室隔离㊁接触预防措施(手套和患者隔离)㊁环境清洁等来预防C R E传播.鉴于产N D M型碳青霉烯酶菌株除对仅有几种抗菌药物敏感外,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耐药,直接导致这类 超级细菌 成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 噩梦 . 无药可用 的局面不仅在临床治疗上非常棘手,而且C R E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㊁住院时间延长㊁经济费用加重㊁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故当前亟待有效的抗菌方案来治疗C R E感染,在区分定植和感染的基础上可根据联合药敏结果选择合适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其中磷霉素㊁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这3种抗菌药物的单药或联合用药有一定参考意义,也有用氨曲南和替加环素联合治疗产N D MG1菌株感染,治疗产其他N D M亚型耐药菌感染尚无公认的有效方案,但研究显示,临床已出现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耐药的菌株[28G29],形势很严峻.4㊀小㊀㊀结㊀㊀细菌耐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C R E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产N D M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可行措施,如加大感染控制管理力度,加强临床与实验室的沟通,积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研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等,从而遏制细菌耐药,控制耐药性传播,为临床治疗带去更多实用性强的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T Z O U V E L E K I S L S,MA R K O G I A N N A K I S A,P S IGC H O G I O U M,e t a l.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 s i n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Gm o n i a e a n d o t h e r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a n e v o l v i n g c r i s i s o fg l o b a l d i m e n s i o n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R e v,2012,25(4):682G707.[2]B U S H K.N e wb e t aGl a c t a m a s e s i n g r a mGn e g a t i v e b a c t e r i a:d i ve r s i t y a n d i m p a c t o n t h e s e l e c t i o n of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t h e rGa p y[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01,32(7):1085G1089.[3]AM B L E RRP.T h e s t r u c t u r eo fb e t aGl ac t a m a s e s[J].P h iGl o sT r a n sRS o cL o n dBB i o lS c i,1980,289(1036):321G331.[4]WA L S H T R,W E E K SJ,L I V E R MO R E D M,e t a l.D i sGs e m i n a t i o no fN D MG1p o s i t i v eb a c t e r i a i nt h eN e w D e l h i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i t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h u m a nh e a l t h:a n e nG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i n t p r e v a l e n c e s t u d y[J].L a n c e t I n f e c tD i s,2011,11(5):355G362.[5]K u m a r a s a m y K K,T o l e m a n MA,W a l s hT R,e t a l.E m e rGg e n c e o f an e wa n t i b i o t i cr e s i s t a n c em e c h a n i s mi nI n d i a,P a k i s t a n,a n dt h eU K:a m o l e c u l a r,b i o l o g i c a l,a n de p i d eGm i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L a n c e t I n f e c tD i s2010,10(9):597G602.[6]S A S S IA,L O U C I FL,G U P T ASK,e t a l.N D MG5c a r b a pGe n e m a s eGe n c o d i n gg e n e i n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c l i n i c a l i s oGl a t e so f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 f r o m A l g e r i a[J].A n t i m i c r o b AG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4,58(9):5606G5608.[7]P O I R E LL,B E N O U D A AM I N A,HA Y SC,e t a l.E m e rGg e n c e o fN D MG1Gp r o d u c i n g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i n M oGr o c c o[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2011,66(12):2781G2783.[8]A L B I G E R B,G L A S N E R C,S T R U E L E N S M J,e ta l.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Gp r o d u c i n g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i nE u r o p e:a s s e s s m e n tb y N a t i o n a le x p e r t sf r o m38c o u n t r i e s,M a y2015[J].E u r oS u r v e i l l,2015,20(45):513G518.[9]C H E NY A N,Z H O UZ H I HU I,J I A N GY A N,e t a l.E m e rGg e n c eo f N D MG1Gp r o d u c i n g 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b a u m a n n i ii n C h i n a[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2011,66(6):1255G1259.[10]D O L E J S K A M,V I L L AL,P O I R E LL,e t a l.C o m p l e t e s eGq u e n c i n g o fa nI n c H I1p l a s m i de n c o d i n g t h ec a r b a p e n eGm a s eN D MG1,t h eA r m A16S R N A m e t h y l a s ea n dar eGs i s t a n c eGn o d u l a t i o nGc e l l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d r u g e f f l u x p u m p [J].JA n t i m i c r o bC h e m o t h e r,2013,68(1):34G39.[11]N O R D MA N NP,C O U A R DJ P,S A N S O TD,e t a l.E m e rGg e n c e o f a n a u t o c h t h o n o u s a n d c o m m u n i t yGa c q u i r e dN D MG1Gp r o d u c i n g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i nE u r o p e[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2,54(1):150G151.[12]V I L L A L,P O I R E L L,N O R D MA N N P,e ta l.C o m p l e t e s e q u e n c i n g o fa nI n c H p l a s m i dc a r r y i n g t h eb l a N D MG1,b l a C T XGMG15a n d q n r B1g e n e s[J].J A n t i m ic r o b C h eGm o t h e r,2012,67(7):1645G1650.[13]H O R N S E Y M,P H E EL,WA R E HAM D W.An o v e l v aGr i a n t,N D MG5,o f t h eN e w D e l h im e t a l l oGβGl a c t a m a s e i na 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S T648i s o l a t er e c o vGe r e d f r o ma p a t i e n t i nt h e U n i t e d K i n g d o m[J].A n t i m iG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1,12(55):5952G5954.[14]N O R D MA N NP,B O U L A N G E R A E,P O I R E LL.N D MG4m e t a l l oGβGl a c t a m a s e w i t hi n c r e a s e d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a cGt i v i t y f r o m 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Gm o t h e r,2012,56(4):2184G2186.[15]K A A S E M,N O R D MA N N P,W I C H E L HA U S T A,e ta l.N D MG2c a rb a p e n e m a s ei n Ac i n e t o b a c t e r b a u m a n n i if r o m Eg y p t[J].J o u r n a l o f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Ch e m o t h e r a p y,2011,66(12):1260G1262.822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第39卷ZⅠ[16]S H R E S T HA B,T A D A T,M I Y O S H IGA K I Y AMA T,e t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an o v e lN D M v a r i a n t,N D MG13,f r o ma 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i nN e p a l[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5,59(9):5847G5850.[17]L v J,Q iX,Z h a n g D,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C o m p l e t eS eGq u e n c e o f a b l a N D MG13GH a r b o r i n g P l a s m i d f r o m a n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S T5138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J].F r o n t i e r s i n c e l l u l a r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6,6(2):130.[18]H O P L,L IZ H E N,L O W U,e t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an o v e l i n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g r o u p X3p l a sGm i dc a r r y i n g b l a N D MG1i n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i s o l a t e s w i t h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l i n k s t om u l t i p l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a r e a si nC h i n a[J].E m e r g M i c r o b e s I n f e c t,2012,11(1):e39.[19]孙长贵,成军,杨燕.2015年C L S IM100GS25文件主要更新内容解读[J].临床检验杂志,2015,33(4):241G245.[20]C l i n i c a la n dL a b o r a t o r y S t a n d a r d sI n s t i t u t e.M100GS27.P e r f o r m a n c e s t a n d a r d s f o r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t w e n t y-s e v e n t h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 s u p p l e m e n t[S].W a y n e,P A:C L S I,2017.[21]陈宏斌,王辉.2017年C L S IM100GS27主要更新内容解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4):238G241.[22]B U R C K HA R D TI,Z I MM E R MA N NS.U s i n g m a t r i xGa sGs i s t e d l a s e r d e s o r p t i o n i o n i z a t i o nGt i m e o f f l i g h tm a s s s p e cGt r o m e t r y t od e t e c t 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c ew i t h i n1t o2.5h o u r s[J].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11,49(9):3321G3324.[23]H R A B A K J,WA L K O V A R,S T U D E N T O V A V A,e ta l.C a rb a p e n e m a s eac t i v i t yde t e c t i o nb y M a t r i xGA s s i s t e dl a s e r d e s o r p t i o n I o n i z a t i o nGT i m e o f f l i g h tm a s s s p e c t r o mGe t r y[J].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11,49(9):3222G3227.[24]L E E W,C HU N G H S,L E E Y,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m aGt r i xGa s s i s t e d l a s e r d e s o r p t i o n i o n i z a t i o nGt i m eGo fGf l igh t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a s s a y wi t hc o n v e n t i o n a lm e t h o d sf o rd e t e c t i o n o f I M PG6,V I MG2,N D MG1,S I MG1,K P CG1,O X AG23,a n dO X AG51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Gp r o d u c i n g A c i n e t oGb a c t e r s p p.,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a n d K l e b s i e l l ap n e u m o n i a e[J].D i a g n 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D i s,2013,77(3):227G230.[25]L I U W E I,Z O U D A Y A N G,L IY A N,e t a l.S e n s i t i v ea n d r a p i dd e t e c t i o no f t h e N e w D e l h im e t a l l oGb e t aGl a c t a m a s eg e n eb y l o o pG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J].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2012,50(5):1580G1585.[26]沈崇灵,法理学.C e n t e r s f o r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Gt i o n(C D C).G u i d a n c e f o r c o n t r o l o f i n f e c t i o nw i t h c a r b a pGe n e mGr e s i s t a n to r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Gp r o d u c i n g E n t e r o b a c t eGr i a c e a e i na c u t ec a r ef a c i l i t i e s[J].MMWR M o r b M o r t a l W k l y R e p,1994,58(1):51G52.[27]S a m r a Z,O f i rO,L i s h t z i n s k y Y,M a d a rGS h a p i r oL,B i s h a r a J.O u t b r e a ko f c a r b a p e n e mGr e s i s t a n t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Ga e p r o d u c i n g K P CG3i na t e r t i a r y m e d i c a l c e n t r e i nI s r a e l[J].I n t 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2007,30(5):525G529.[28]L I U Y IGY U N,WA N G Y A N G,WA L S H T R,e ta l.EGm e r g e n c eo f p l a s m i dGm e d i a t e dc o l i s t i nr e s i s t a n c e m e c h aGn i s m M C RG1i n a n i m a l s a n dh u m a nb e i n g s i nC h i n a:am iGc r o b i o l o g i c a l a nd m o le c u l a rb i o l o g i c a ls t u d y[J].L a n c e tI n f e c tD i s,2015,16(2):161G168.[29]S H E N G Z IGK E,HU F U P I N,WA N G W E I X I A,e ta l.M e c h a n i s m so ft i g e c y c l i n er e s i s t a n c ea m o n g K l e b s i e l l ap n e u m o n i a e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Gm o t h e r,2014,11(58):6982G6985.综㊀㊀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治疗进展王㊀贺综述,李㊀敏审校(上海市东方医院㊀200120)㊀㊀摘㊀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 a p i l l a r y l e a ks y n d r o m e,C L 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水肿㊁低血压㊁低蛋白血症㊁低氧血症等一组综合征.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危重疾病,病死率较高.目前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该疾病,对于C L S的治疗目前无特异性方法,临床上主要通过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恢复循环血容量㊁保证有效灌注;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呼吸㊁循环功能支持等对症治疗.关键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㊀内皮细胞损伤;㊀治疗进展㊀㊀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炎症介质释放和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的一组综合征.在炎症反应中血管内皮收缩㊁损伤使得毛细血管运输通道的孔径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量血浆蛋白及液体通过增大的毛细血管通道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出现低血容量休克㊁低蛋白血症㊁严重组织水肿㊁胸腹腔积液部等临床表现.C L S常见于脓毒症㊁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㊁严重创伤㊁心脏体外循环术后㊁D I C㊁急失血性休克㊁急性重症胰腺炎㊁造血干细胞移植等[1],同时有文献报道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 S F)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 S F)等的应用,也是导致C L S的常见原因[2G3].C L S一旦发生,临床上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4].922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第39卷ZⅠ。
对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328640(2010)0120063204 中图分类号:R378.1 文献标识码:A对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汤 瑾1, 李 卿2, 蒋燕群1(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233;2.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上海200126)关键词: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作者简介:汤 瑾,女,1975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监测及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蒋燕群,联系电话:02126436918128735。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可用于多重耐药的细菌感染,随着临床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对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耐药的肠杆菌。
至今为止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还比较少见,1998至2001年美国的net w ork 监测中没有发现此类细菌。
调查了1996至2000年间24家美国医院分离的1123株肺炎克雷伯菌,只找到了4株耐药菌株(在同一个中心)[1]。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 oniae carbapene mase ,KPC 酶)最早在一株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中被发现。
从2000年以后,KPC 酶家族陆续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和亚特兰大地区被发现,主要在克雷伯菌属中,也在其他菌株中被发现。
由于肠杆菌是临床上重要的医院感染菌,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一、碳青霉烯酶的分类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2内酰胺酶,包括Ambler 分子分类为A 、B 、D 3类酶[2,3]。
A 类为丝氨酸酶,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属于Bush 分群中的第2f 亚组。
A 类碳青霉烯酶少见,包括阴沟肠杆菌(I M I 21和NMC 2A )、黏质沙雷菌中由染色体介导的NMC 2A 、S me 21、S me 22、S me 23、I M I 21酶,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KPC 21、GES 22酶[4]。
KPC型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总结kpc型碳青霉烯酶的研究状况,为临床的使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对kpc型碳青霉烯酶的报道,对其特点、类型、感染及治疗等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系统综述了kpc型碳青霉烯酶的最新研究进展。
结论: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流行,但对这些细菌检测仍需进一步研究。
虽然,改良hodge试验可以检测到肠杆菌中碳青霉烯酶。
但是,仅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容易导致假阳性的出现,同时由于kpc酶细菌逐渐对碳青酶烯类抗生产生了耐药性。
所以其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因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谨慎地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检测方法;耐药性目前,碳青霉烯型抗菌素对于肠杆菌类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ampc酶和广谱β-内酰胺酶等产生耐药性的菌株,仍然可以发挥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临床使用的代表药物主要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厄他培南等[ 1 ]。
然而,由于其临床使用的迅速增加,超剂量及滥用等不合理用药情况随之增多,从而使肠杆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逐步产生耐药性,严重削弱了碳青霉烯型抗菌素抗感染的效果,这种状况已引起相关研究专家的担忧和重视。
kpc型碳青霉烯酶的产生是导致肠杆菌出现耐药性的关键。
其原因可能是:ampc酶的表达强度过大,造成其与外膜孔蛋白(omp)的合并发生丢失,从而大大降低了碳青霉烯类抗菌素与青霉素结合蛋(pbp)的结合能力,使碳青霉烯类抗菌素发生水解而产生β-内酰胺酶,最终导致耐药菌的产生[2]。
此次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kpc型碳青霉烯酶研究相关的文献,总结了kpc型碳青霉烯酶的研究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将其综述如下:1 kpc型酶的由来、特点及分类1996年,世界上首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得到发现,该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16mg/l。
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朱敏;邵彪;庞峰;赵岐刚【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6(020)008【总页数】4页(P1415-1418)【作者】朱敏;邵彪;庞峰;赵岐刚【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聊城 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聊城 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聊城 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聊城 2520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产生了许多碳青霉烯酶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属。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抵抗细菌侵犯的最后一道屏障,大量耐碳青霉烯酶菌株的出现导致临床面对多重耐药或者泛耐药细菌无药可用,对广大病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快速检测出碳青霉烯酶,通过有力措施预防其迅速的播散,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
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方法不断改进完善,出现了改良Hodge实验、PCR检测、Carba NP检测、紫外分光光度法、MALDI-TOF质谱分析法等,本篇文章就碳青霉烯酶及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方法加以简述,为检验工作者选择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方法提供参考。
碳青霉烯酶是一类可以水解碳青霉烯酶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它包括Ambler分子结构分类的A、B、D三类酶。
其中A类、D类为丝氨酸酶,B类酶为金属酶。
A类酶包括由质粒介导的KPC-1、KPC-2、GES-2,由染色体介导的NMC-A、IME-1、SME-1、SME-2、SME-3,主要见于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等肠杆菌科类的细菌中。
A类酶的活性可以被克拉维酸或者他唑巴坦所抑制,对EDTA不敏感[1,2]。
B类金属酶分布广泛,可被EDTA抑制。
1989年Bush[3]首次将该酶归类为金属β-内酰胺酶。
可分为天然金属酶及获得性金属酶,获得性金属酶有5个不同的基因家族即IMP、VIM、SIM-1、SPM-1和GIM-1。
IMP家族多数由IMP-1基因突变产生,可以水解除氨曲南之外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不会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4-5]。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原创版】
目录
1.碳青霉烯酶的概述
2.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分类
3.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检测方法
4.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对抗菌治疗的影响
5.我国在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方面的进展
正文
碳青霉烯酶是一种β-内酰胺酶,由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诱导产生,可以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此在抗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是指碳青霉烯酶的不同基因变异类型,这些不同基因型的碳青霉烯酶具有不同的酶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特点。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分类包括多个方面,如基于酶切位点的分类、基于底物特异性的分类、基于分子量的分类等。
其中,基于酶切位点的分类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主要根据碳青霉烯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的酶切位点进行分类。
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有多种方法,包括基因测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对抗菌治疗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基因型的碳青霉烯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对于临床治疗来说,了解患者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不同基因型的碳青霉烯酶,需要选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国在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
学者在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临床检测和监测工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对抗菌治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临床治疗来说,了解患者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碳青霉烯类具有非常广泛的抗菌活性,因能抵抗大多数内酰胺酶的水解,故常用于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和/或去阻遏 AmpC -内酰胺酶(AmpC)菌株引起严重感染的治疗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通常,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一是 AmpC 酶过度表达联合OMP 丢失;二是 PBP 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改变;三是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s)的产生在这些机制中,最突出的是碳青霉烯酶。
一、碳青霉烯酶的分类及有关细菌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2内酰胺酶 ,包括 Ambler分子分类的 A、 B、 D 3类酶。
A类为丝氨酸酶 ,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f亚组。
A 类碳青霉烯酶少见 ,包括阴沟肠杆菌( I M I2 1和 NMC2 A)、黏质沙雷菌中由染色体介导的 NMC2 A、 Sme2 1、 Sme2 2、 Sme2 3、I M I2 1酶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 KPC1、GES2 2酶。
这类酶都是青霉素酶 ,他们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 ,可以引起青霉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耐药 ,而对第 3代头孢菌素通常敏感。
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 ,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 ( EDT A)所抑制。
Amble分类 D类为丝氨酸酶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d亚组,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由blaOXA等位基因编码 ,仅见于不动杆菌。
Amble分类 B类是金属酶,属于 Bush分类 3组 ,是一种需金属离子发挥活性的β-内酰胺酶 ,由 bla I MP、 blaV I M、 blaSPM和 blaGI M编码,可被EDT A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或质粒介导,存在于多种不同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
金属酶均可明显水解亚胺培南,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水解能力有较大差异。
临床使用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大大增加, 导致金属β-内酰胺酶产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金属酶抑制剂。
二、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对碳青霉烯酶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A、B、D 3类酶的种类、分布、生化特性、流行病学等的研究和相关菌株耐药性的研究。
(一)A、D类碳青霉烯酶的研究1、A类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自从 20年多前发现第一个 A 类碳青霉烯酶以来,至今已发现 6 群不同的酶,包括GES、 KPC、 SME、 IMI/NMC-A 、SHV-38和 SFC-1,其中 GES、KPC 和 IMI-2 由质粒编码,其他均由染色体介导依据Bush-J-M 分类系统,这些酶分为 4个不同的表型亚群,即 2br 、2be、 2e 和 2f 亚群。
与其他 A 类 -内酰胺酶一样, A 类碳青霉烯酶利用活性位点丝氨酸残基灭活 -内酰胺类药物,可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这种活性可被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所抑制,但对 EDTA 不敏感。
成熟A 类碳青霉烯酶是单体酶,含有 265~269 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25~32kDa, pI 为 5.8~9.7。
与其他丝氨酸酶一样, A类碳青霉烯酶也通过 3 步催化机制(包括酰化和脱酰基)来发挥作用。
与 D 类和 B 类碳青霉烯酶一样,对美罗培南的水解率低于亚胺培南,但对美罗培南的亲和力却始终高于亚胺培南。
尽管A 类碳青霉烯酶群体中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低,但却具有能使它们水解碳青霉烯类的相似的蛋白折叠(Proteinfolds)。
除SHV-38 以外, A 类碳青霉烯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Cys69和 Cys238之间均含有一个二硫键,这个键可以稳定蛋白折叠。
二硫键是水解所有 -内酰胺类所必需的,并非仅针对碳青霉烯类的水解,它是稳定酶结构的一种需要。
目前,产 A 类碳青霉烯酶菌株感染仍较少见,大多为零星出现SME、IMI/NMC-A 和 SFC-1 均由染色体编码,尽管对碳青霉烯类表现为高水平耐药,但对超广谱头孢菌素仍保持敏感,因此,目前尚未引起广泛的临床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 KPC 和GES 酶的出现与扩散。
2、D类碳青霉烯酶的研究1993年 , PAT ON等报道的第一个具有碳青霉烯酶活性的β-2 内酰胺酶 ,纯化于 1985年分离于苏格兰爱丁堡病人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命名为 AR I2 1。
直到 2000年 ,DONALD等对 AR I2 1酶的氨基酸进行序列分析 ,将其命名为 OXA2 23。
2000~2004年之间 ,在世界各地又发现了 6种新的 D类碳青霉烯酶。
随后又在许多国家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中发现了 7种 D类酶。
迄今为止 ,在121种 OXA 型酶种 ,至少有 45种具有碳青霉烯酶活性。
成熟 D类碳青霉烯酶含有 243~260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 23~35 . 5 kDa不等 , p I为 5 . 1~ > 9 . 0。
该类酶对亚胺培南的水解速率是青霉素的 1%~3% ,对苯唑西林的水解速率是青霉素的 2倍 ,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水解活性很弱;其活性可被他唑巴坦和克拉维酸所抑制。
对携带编码 D类碳青霉烯酶重组质粒的大肠埃希菌转化结合子或转化株的体外抗生素敏感性研究发现 ,它们对氨基青霉素和羧基青霉素高水平耐药 ,对脲酰基青霉素的敏感性不定 (仅 OXA2 40和 OXA2 48对哌拉西林耐药 ) ;对头孢菌素类 ,包括窄谱头孢菌素、氧亚氨基头孢菌素和 72 α2 甲氧基头孢菌素、氧头孢烯类以及单酰胺类均敏感 (仅 OXA2 48对头孢噻吩耐药 )。
除了 OXA2 23显示哌拉西林在他唑巴坦存在下其M I C值降低 8倍以外 ,其他对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的抑制作用不敏感。
通常 ,D类碳青霉烯酶表现出弱碳青霉烯水解活性 ,产该类酶的分离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 ,可能是同时伴有其他耐药机制的结果,如外膜孔蛋白丢失、泵出作用增强、青霉素结合蛋白 ( PBP)改变等。
产 D类碳青霉烯酶 (OXA2 51除外 )均显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高水平 (M I C > > 8 mg/L ) 耐药 ,但在大肠埃希菌中仅表现为敏感性减低 (M I C ≤2mg/L),有力证明了其他耐药机制的存在。
PO I REL 等报道的产 OXA2 48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高水平耐药(M I C = 64 mg/L ) ,可能是由于该菌株 blaOXA2 48基因与IS1999联合导致OXA2 48的过度产生、以及 36 kDa孔蛋白缺乏所致。
产 OXA2 24的鲍曼不动杆菌中 ,由于 2种外膜孔蛋白(22 kD和 33 kD)表达减低限制了外膜通透性 ,从而导致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高度耐药 (其 M I C分别为 128和 256mg/L)。
而产生 OXA2 23和 OXA2 58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高水平 (M I C≥32 mg/L)耐药 ,可能是 D类碳青霉烯酶的高度表达与泵出作用增强的结果。
此外 ,产 D类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也可对非β2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和四环素等。
D类碳青霉烯酶主要分布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以OXA2 23最为流行 ,其次是 OXA2 58和 OXA240。
1998年以来 ,产 OXA2 23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暴发感染见于世界各地 ,如巴西、英国、塔希提岛等。
韩国某医院产 OXA2 23鲍曼不动杆菌的暴发感染持续了 8个月 ,涉及 36例病人。
在我国 ,李蓉等报道了南昌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 80%携带 OXA2 23基因。
王辉等报道 ,在收集的来自 1999~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 11家教学医院的 221株亚胺培南耐药不动杆菌中 , 97 . 7%的菌株含有 OXA2 23样基因 ,说明 OXA2 23在我国广泛分布。
DA SI LVA等则报道了 1998~2003年分离于 3家葡萄牙大学医院 162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所有菌株具有类似的多重耐药模式 ,包括亚胺培南耐药 (M I C > 32 mg/L)。
结果显示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克隆携带blaOXA2 40 ,表明 OXA2 40在葡萄牙存在持续流行。
2005年 , LO2LANS等报道了产OXA2 40鲍曼不动杆菌在美国芝加哥多个城市引起的暴发感染 , 10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 , 97%均归于1个克隆 ,说明在该地区为鲍曼不动杆菌的单克隆传播。
实验已经证明 ,细菌产生针对某一底物的低水平活性酶 ,当这个底物存在时可能促进这个酶更有效。
从广谱酶进化到超广谱酶、耐酶抑制剂酶或碳青霉烯酶的现象在产SHV酶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中已经得到证实。
因此 ,可以预言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更有效的水解酶 ,其前景另人担忧。
(二)相关菌株耐药性的研究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 A ci netobacter baumanni i , A .B aumanni i)是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 ,在发生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革兰阴性病原菌中 ,其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居第三位。
其耐药率逐年上升,出现了泛耐和全耐菌株 ,世界各地均有多重耐药 A . B aumanni i 导致医院感染流行的报道。
在综合性医院的 ICU 及移植病房 ,常常因为多重耐药A . B aumanni i感染导致最终的治疗失败。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主要包括通透性降低、流出泵过度表达、碳青霉烯酶的产生。
其中OXA型碳青霉烯酶是引起世界范围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最重要原因。
目前实验研究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对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菌株多重耐药性尤其显著,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主要方法为PCR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
魏艳艳对2005年安徽省部分医院(18家)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6.4%)、其次为美罗培南(20.5%)和头孢哌酮/舒巴坦(29.7%) ,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81.5%);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50%左右或以上。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IMP、VIM、OXA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测序并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产酶菌株的同源性检测显示安徽省18家医院分离出的耐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产OXA- 24型和IMP型碳青酶烯酶,部分菌株同时产2种或以上碳青霉烯酶,且少数产酶菌株间存在克隆传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