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史·列女传》析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明清两代。
因为是最接近的。
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甚至偏激。
印象中,一说到封建女性的贞洁观,总是想到守寡,以死相殉之类的。
事实呢?人都说賍唐臭汉,汉唐民风之开放,让我们这些自认为开放的现代人,都瞠目结舌。
汉代,宫女穿的是现在小宝贝都不穿的开裆裤,太匪夷所思了!汉代的皇后,有几位是歌姬出身的,卫子夫,赵飞燕。
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更是骇人,她“休了”有阳痿之疾的前夫平阳侯曹寿患,改嫁给大将军卫青,曾经是她的家奴!三国甄姬的前夫是袁谭,她是曹丕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的妻子是抢的。
唐代,武则天曾侍奉太宗父子。
高宗迎接她时,群臣反对,但理由是“乱伦”,不是贞洁。
更恐怖的的,武瞾和女儿太平公主共享面首。
汉武帝,武则天,这些人都是雄韬大略,不可不顾及民间的影响的。
由此观之,如果没有开放的民风为基础,人民都不怎么把贞洁当回事,他们不会那么潇洒,立歌姬为后?想都别想!清朝的慈禧,也算是有实无名的最高统治者了,面首?呵呵,想都不敢想。
她敢专国政,却不敢养面首,和她有“绯闻”的安德海,出京被杀,不是不敢言!这不是从小被教育的“好马不系二蹬,好女不事二夫”的“功劳”?还有唐玄宗和的旷世黄昏恋,从目前我知道的,那时的人好像不怎么感冒,毕竟,唐玄宗的奶奶的前夫就是他的太爷爷!对那时的百姓来说也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隋书》列传四十五“列女传”,记载这兰陵公主在故事,初嫁仪同王奉孝,丈夫死后改嫁给柳述,后来夫家因罪迁徙到岭南,炀帝要她再改嫁给自己的妃子的弟弟,她誓死不从。
这,不是为了贞洁,是为情吧!或是为了自己而争一次吧。
要是兰陵公主是个拘泥的人,在前夫死后就该以死殉节,或誓死不事二夫了。
《宋史·列女传》记载:盗马进掠临淮县,王宣要其妻曹氏避之,曹曰:“我闻妇人死不出闺房。
”贼至,宣避之,曹坚卧不起。
众贼劫持之,大骂不屈,为所害。
从《列女传》来看刘向妇女观-本科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从《列女传》来看刘向妇女观作者刘玉侠系 (院) 历史与文博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2010级学号 100301046指导教师胡洪琼副教授日期 2014年5 月14日学生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院长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从《列女传》来看刘向妇女观刘玉侠(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内容摘要:刘向作为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及经学家,他所编纂的《列女传》,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
《列女传》是我国第一部妇女人物传记,具有举足轻重的史学研究地位,透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向的妇女观和汉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刘向作为一个儒者,并不只看重妇女的贞洁,还看重妇女的才智等众多美德。
刘向看重妇女的众多美德,表现出比较进步的妇女观。
关键词:刘向;列女传;妇女观;妇女地位Look from the column female Liu Xiang viewpointLiu Yuxia(Faculty of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2) Abstract: Liu Xiang a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nowned writer, thinker and the scribes, he compiled by the female biography, have always been attention by scholars. "Column female biography is China's first women's biography, has the very important historiographical status, through the book, we can understand the Liu Xiang outlook on the status of women in social life, and the han dynasty Liu Xiang as a scholar, not only on women's chastity, also emphasis on women's intelligence and so on virtue. Say of liuxiang show value woman of virtue, more progressive outlook.Key words: LiuXiang ; Biographies for Women in Ancient China Woman; Outlook on women ; The status of women绪论(一)选题意义《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妇女专史和通史,又是最早使传体脱离经、纪而独立成书的史学著作。
试析明代宗族制度对妇女贞节观的影响
试析明代宗族制度对妇女贞节观的影响作者:谭世圆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明代专制集权统治达到顶峰时代,中国妇女对“贞节”的崇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对妇女有严厉的要求、规定及教育等,而明代宗族制度对妇女贞节观的大力提倡,则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代宗族制度对当时妇女贞节观进行大力提倡,主要表现在:一是宗族制度族规、家族家训都对妇女贞节观做出了具体规定;二是明代随处可见宗族贞节牌坊,对妇女贞节观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三是宗族制度对节烈妇女和不节妇女进行区别对待,促使了妇女贞节观念的加强。
所以,明代宗族制度对妇女贞节观起到非常到重要的强化作用。
关键词:明代;宗族制度;妇女;贞节观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050-03中国古代女性的禁忌很多,贞节问题算是最为残酷的现象之一。
贞节观可以说是传统社会对妇女性的单方面设置的道德规范。
在人类历史上,贞节观念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到明代,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而对“贞节”的崇尚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究其原因,主要有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对妇女进行严厉的传统教育要求及规定,以及明朝实行的一些政策和规定等,致使明代妇女贞节观大大加强。
明代被认为是妇女贞节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朝代,本文尝试从明代宗族制度对妇女贞节观的影响和作用强化来入手进行研究。
一、明代妇女贞节观念的总体情况(一)政府层面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具体规定和形成的制度所谓“贞节”,在古代基本上只是针对妇女。
《辞海》里把“贞节”解释为坚贞的节操。
传统贞节观,究其要义不外乎三点主要内容:“一是保持童贞,即婚前不同任何异性发生性关系;二是保持“妇贞”,即婚后只与丈夫保持性行为;三是保持“从一之贞”,即夫在不改嫁,夫死不再嫁。
”[1]在中国历史上,贞节一直或轻或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观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姓名:年级: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年月日摘要中国的封建礼教和古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统治者对女性在控制欲。
虽然历朝历代对女性贞节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从没有一个朝代停止过对女性的束缚。
封建思想控制了妇女的思想,大家以守节为荣,纷纷效仿贞节的女子。
那象征着女性贞节的牌坊,就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
然而每座贞节牌坊下面,都有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的女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说不尽的悲怆与哀戚。
关键词:封建礼教,贞节牌坊,贞操,守节,皇帝目录1.总论 (1)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 (2)2.1.秦汉时代看女子贞操观 (2)2.2.魏晋南北朝时看女子贞操观 (3)2.3.唐朝看女子贞操观 (3)2.4.宋朝看女子贞操观 (4)2.5.元朝看女子贞操观 (5)2.6.明朝看女子贞操观 (6)2.7.清朝看女子贞操观 (6)3.总结 (7)1.总论中国的封建礼教特别看重女性的贞节。
《辞源》对贞节的解释是:“坚贞的节操。
”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为儿子挣座贞节牌坊,还有点意思,没有儿子,没有希望。
”自此,贞节牌坊一词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何为贞节牌坊,这又是为何而建呢?所谓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是用来表彰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门楼,也是古代女子从一而终、忠贞不二的标志。
(各地的贞节牌坊遗迹如下图)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从古至今,贞操似乎总是针对女子而言的。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男性作为统治者,开始对女子有所要求。
考古发现,许多秦始皇时期的碑石上(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刻石等)都提及到女子的贞节问题。
例如会稽刻石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
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从明正史中探讨明代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从明正史中探讨明代女性的形象和地位——由列女到烈女就中国的正史而言,为女性写传记,不论是数量还是篇幅,都很稀少。
而能进入到正史中的女性,也多为后妃或夫人等上层阶级,但是还有一种女性可以进入正史,从《明实录》、《明史》这两部明清官方正史关于女性的记载中可以归纳出这种女性形象:节烈或失节。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一直存在,《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由此可见,女性一直是以男性的附属品的形象出现,是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几乎没有任何独立的社会地位。
宋代,理学家朱熹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的兴盛,致使女子的贞洁之风大盛。
婚前保持童贞,婚后守贞,丈夫死后为夫守节,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由于理学的兴盛,在被明代发挥到极致。
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的节烈风气.上至后妃宗室之女,下至贩夫走卒之妇,无不以节烈为追求目标。
作为官方正史的《明史》和《明实录》中记载的数量庞大的贞节烈妇事迹,正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
而对于那些失节的妇女,作者则是以一种鄙视、讽刺的语气来描写,作为一种反面的事例。
翻开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传记的部分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写的是贞妇。
尤其在明史中女性,不是丈夫死后永不再嫁就是被逼改嫁奋力抵抗玉石俱焚······列女一词溯源出自刘向的《列女传》,可在明代,列女全部变成了烈女。
李敖曾说,中国传统女性的人格被父权、夫权吸收,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
这是非常正确的论断,一点也没冤枉。
父权社会下存在的一直是“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
《说文》中说:“婦,服也。
从女,持帚,洒埽也。
会意。
谓服事人者。
”而父权社会下的婚姻关系也不外乎几种:父母之命、购买、掠夺、交换等。
刘向《列女传》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
刘向《列女传》贞义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摘要】《列女传》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其中描写了许多贞义型女性形象。
本文从儒家思想对贞义观念的影响、儒家经典中对女性的规范和期望、历史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与贞义观念的关系、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对贞义型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社会文化对这一形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列女传》中的贞义型女性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这种形象的期望和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儒家思想和社会背景共同塑造了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规范和价值观念。
对于研究古代女性形象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刘向、列女传、贞义型女性、儒家思想、社会文化、经典规范、女性地位、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期望、塑造、影响、重要意义、结合、《列女传》。
1. 引言1.1 介绍《列女传》和其中的贞义型女性形象刘向的《列女传》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女性传记作品,记录了历史上许多具有贞义之名的女性。
其中的贞义型女性形象,是当时社会对于女性道德操守的一种体现。
这些女性形象在《列女传》中得到了细致描绘,展现出她们坚贞不移、忠诚正直的品质,成为后世对于贞烈美德的典范。
这些贞义型女性形象的塑造,既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也受到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引导。
通过对这些女性的生平事迹、品德表现的描述,刘向凸显了贞义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试图借助这些典范人物,来弘扬传统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
贞义型女性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更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一种价值观。
她们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贞操、节操的期许,也带有一种道德规范的意味。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研究和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文化对于女性道德规范的建构和传承。
2. 正文2.1 儒家思想对于贞义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于贞义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女性的道德规范和期望上。
在儒家思想中,贞妇义女是被提倡和强调的女性品德。
《明史·列女传》入传人物分析
《明史·列女传》入传人物分析摘要:明朝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巅峰时代,也是极力推崇儒家礼教的时期,节烈妇女数量位居历代之首。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了271位妇女事例(不含集体殉烈者),其守贞方式、地区分布以及在分期方面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这些事例反映了明代妇女所背负的忠孝节烈文化的厚重。
通过对入传人物进行统计分析,力图探寻明代妇女的节烈观念及其成因。
关键词:《明史·列女传》;人物事迹;贞节观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68-02节妇、烈女是《明史》人物传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强,理学日益盛行,统治者对底层妇女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节妇、烈女的行为事迹被广为载入史册,以之作为其他女性的学习典范。
《明史·列女传》所记271例女性事迹,在地域分布、守贞方式、时代特点、道德修为等方面都呈现出的特点都极为不同。
通过对这些迥异之处的详加研究,可以弥补明代列女研究中对于人物量化分析的缺失,进而深入了解明代列女的行为特征和思想观念。
一、《明史·列女传》入传人物的守贞方式节烈意为女性守节或殉节。
守贞,即保持忠贞的节操,多指女子在丈夫(未婚夫)亡故后,坚持寡居。
中国古代女子受制于儒家礼教的束缚,将节烈观念作为自身行为准则,以致节烈妇女事迹层出不穷。
受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明代社会对妇女守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故而出现了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守贞事例。
(一)节烈妇女分类统计《明史·列女传》所记载的271位妇女(不含集体殉烈者)是在明代地方志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三万多名符合节烈标准的妇女中筛选出来的。
其包含的节烈的种类多种多样,诸如夫死殉夫、未婚夫死殉夫、自残毁容守节、受辱或害怕受辱殉节明志、贼至殉死免辱、贼至以身殉国等。
另外,还载有“孝妇”、“孝女”及“义姑”、“义婢”、“义妹”、“义妇”等,前者多是在“守节”的前提下,因此归入“节烈”范围;而后者的事迹侧重于“义”,似乎与“节烈”有差距,但“义”亦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道德品质,将其归入“节”的范围似无不可。
明代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表现
明代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表现作者:孙煜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程朱理学的盛行,导致了明清两代对女性地位前所未有的压迫。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相对而言为妇女申辩的文学作品。
其中,“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成就尤其突出。
由于“三言”“二拍”中有着大量勇于冲破封建制度的牢笼,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因此在女性主义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从婚前、婚内、婚后三个方面,着重探明“三言”“二拍”中蕴含的女性主义表现。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主义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3明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女子地位到达冰点的时期,程朱理学的压迫,使得“人”的各种欲望都被关进了理学的牢笼,更不用提从古至今都被视为男人附属品的女子了,最显著的一个压迫女性自我意识的特点就是贞节牌坊在民间的流行。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在文学作品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流露出“以情反理”的倾向,最显著的文学作品,莫过于“三言”“二拍”等一系列关于女性与家庭的故事,例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渗入了民主思想、重商意识以及强调“知己之爱”的新爱情观。
那么在“三言”“二拍”中,都有着怎样具体的女性主义表现呢?一、婚前——尊重与爱慕古代女子崇尚三从四德,自古以来似乎从来都没有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基本社交都被限制在了小小的闺房内。
她们接触的,只有自己的亲人,连外戚入内也要回避,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子似乎从来没有体会过被陌生人尊重爱护的感觉,更不用提一个陌生男子对自己青眼有加并且尊重体贴了。
在《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篇中,“花魁娘子”莘美娘的爱情,便是收获了一份起码的爱慕、尊重和体贴。
秦重对美娘的爱,与其称为爱恋,倒不如说是爱慕。
畅谈朱熹和他的名言
畅谈朱熹和他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一、贞节烈女何其多?《明史·列女传》中记载的妇女,其中有守节养亲37人,未婚守节9人,扮男装守贞从军、经商2人,殉夫44人,未婚殉夫11人,守节拒强逼嫁卖自尽11人,拒强娶自尽1人,被夫弃而为尼自尽1人,被籍没自尽2人,与姑、夫失散而自尽1人,名声被污自尽1人,失火不出而死2人,水灾因间男子裸体甘愿溺死3人,兵乱将至自尽175人,据辱自尽12人,拒掳辱抗贼被害38人,国破从夫尽节9人。
她们就是人们常说的贞节烈女。
直到死都独身守寡、牺牲青春年华的女子。
这些贞洁烈女,《后汉书》中记载7人、《晋书》中有15人、《魏书》和《南史》中10人、《隋书》中7人、新旧《唐书》中有20人,到了《宋史》中还不是很多,记载增至37人。
但《元史》猛增至174人,《明史》更增至300余人,《清史稿》则更增至500余人!而且元以后更有大量未婚女子为素昧平生的聘夫守节者(《清史稿》中多达22人)!《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为什么宋代以后守节女子空前增多?为什么宋代以后更多女性在贞节面前动辄轻生,命如草芥?也许与北宋时期发生的下面这段简短的对话不无关系: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即某人又问:有的妇女丈夫死后生活贫穷无依无靠,能否再嫁人?)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也许正是这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造就了后世千百万妇女的不该发生的悲剧。
说出此语者是当时的大思想家程颐(上面对话出自《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与其兄程颢创立了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学派──理学。
而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又把理学发展的极致,为其成为官方哲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程颐的那句名言又被朱熹的如下主张所包容:存天理,灭人欲。
那么朱熹何人?天理为何?人欲何解?二、朱熹何人?朱熹公元1130年即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尤溪(今福建境内)。
明清妇女贞节观成因浅析
明清妇女贞节观成因浅析作者:张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摘要】在古代社会早期,贞节观念在宗法制度的确立、子嗣的明确、财产的继承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所有的贞节之锋只指向女性。
自宋以后,贞节观逐渐强化,明清时期,随着宋代的理学思想正统化,针对女性的贞节观念也开始宗教化。
那么,为什么明清时期贞洁观对妇女的束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呢?明清贞节观的强化有哪些影响?本文从“贞节”两字入手,着重探讨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贞,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最初的含义极少与女子联系在一起,后世使用较多的是“坚定不移”“忠诚”“正”等意。
节,气节、操守之谓,常指一个人能够坚守信念、不污于事。
贞节在多数情况下是对女性的要求。
贞节观念给各个时代的女性不同程度的束缚和影响。
贞、节连用而成的“贞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坚贞的节操;第二层含义,即用来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从一而终。
明清宗教化的贞节观念,已完全脱离了本意,变成迷信和教条,妇女为贞节而贞节,盲目遵从,不讲理性,不顾事实。
“妇道唯德是尚,值穷不变,不溺与刃耳”成为举国上下母诫其女、婆诲其妇的根本内容。
以下就明清时期妇女观形成的原因做一分析:首先是统治阶级的鼓励。
在明清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就将夫妇作为人伦之始,认为夫妻名分确定之后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终身都不可变。
正所谓是“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作为妇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有“从一而终”、严守贞节才可以正名分。
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的强化,是因为政府国家统治的需要以及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有政府的大力提倡的原因在其中。
秦汉至宋元,虽然一再强调贞节,但妇女的离婚与改嫁仍较为自由,法律对妇女贞节的约束与限制相对较少。
到明清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方面,贞节在观念层面上的长期积累,此时更多地体现于实践层面;另一方面,与专制主义的巅峰状态联结,对贞节的要求纳入了宗教轨道,所有针对贞节的法律规定特别是旌表制度严谨而完善。
浅谈明代女性贞节观背后的失贞现象
浅谈明代女性贞节观背后的失贞现象作者:张少婷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2期[摘要]从正史及官方资料来看,明代女性贞节观念已经得到极大强化,但从正史以外的资料来看,在此类现象背后,实际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现实:在普通民众中,失贞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失贞现象的存在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人的本性不可压抑、家庭经济条件的作用不可低估、明中后期世风变得开放、进步思想家的倡导等,反映了明代对女性贞节的看重和对失贞的容忍同时并存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明代;女性贞节;失贞现象[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35-02对明代妇女的贞节研究一向是明代妇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般认为贞节观念经过宋代理学家的强调到明代臻于成熟,并普及于社会。
①但是,当我们尝试从民间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时,却发现情况非常复杂,不能笼统地用压抑人性或封建道德之类的说法进行概述。
研究者多是从正史和官方资料或当时官方和政府确立的统治思想方面来推断整个有明一代妇女的贞节观,还可以从野史、地方志、小说以及传统和生活现实出发去寻找历史的真相。
一、明代女性贞节观念的强化由于受宋元时代的影响,明代女性的贞节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首先体现在国家从法律上制定了表彰女子贞节的条文,《明会典》载,洪武元年(1368),明政府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其次体现在列女人数的激增上,《明史•列女传一》称:“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
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间。
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抵。
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
呜呼,何其盛也!”②文中“不下万余人”表明了当时列女人数很多。
《明史•列女传》大约收录了265位,人数已是《元史》中记录的列女数量的三倍以上。
这说明明人对待女子贞节问题的态度趋于严格。
从“二拍”看明代女性守节观
从“二拍”看明代女性守节观作者:王晓冉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二拍”中的女性在面对守节这一现实问题时,其具体的行为可分为三类:女性再嫁、女性失节、女性守节。
其中守节女性具体可分为为贞女,节妇,烈女三种。
通过对女性守节具体行为的分析以及当时明代各阶层对妇女守节行为的看法,可以看出在明代律令与前代理学的影响下,下层社会对妇女的守节观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反而妇女在面对守节时具有很大的弹性。
这主要是因为下层女性在失去丈夫后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此外,“心学”兴起后松动了原本“理学”统治下桎梏的社会风气,寡妇失节、少女失贞也成为“二拍”中常见的情节。
关键词:“二拍”;明代;女性守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守节被认为是不移至理。
女性贞节观是私有制确立后男性特权异化而产生的,并且女性贞节观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秦初,《会稽刻石》有载:“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1]262此时,贞节观念萌动,且仅局限于贵族阶层。
西汉《礼记·郊特牲》中提到:“信,妇德也。
壹与之齐,终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
”[2]328东汉班昭作《女诫》,提出了“四德”的说法,“妇无二适”使之成为后世女性无法摆脱的枷锁与牢笼。
《北史·列女传》序云:“盖女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
”[3]2994女性是为男性的从属,其价值意义仅在于立节以显贞烈。
隋唐时期贞节观念稍显淡薄,但是统治者依旧致力于封建礼教的维护,突出的特点就是唐代女教书籍增多,此时最为著名的当属宋若莘的《女论语》。
宋代,理学家极力鼓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枉顾人之天性,一味强调贞节观念,将贞节观念推至封建社会的顶端。
至明代,宋代理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一宗朱子之书”[4]28,程朱理学成为这一时期的正统思想。
女教在明朝最主要的特点是旌表贞节,仁孝文皇后作《内训》,提出“女德有常,不逾贞信;妇德有常,不逾孝敬”。
旌表贞节的政策鼓励了民间女子的守节,使守节风气在下层妇女身上进一步扩大。
《明史·列女传》入传人物分析
《明史·列女传》入传人物分析明朝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巅峰时代,也是极力推崇儒家礼教的时期,节烈妇女数量位居历代之首。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了271位妇女事例(不含集体殉烈者),其守贞方式、地区分布以及在分期方面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这些事例反映了明代妇女所背负的忠孝节烈文化的厚重。
通过对入传人物进行统计分析,力图探寻明代妇女的节烈观念及其成因。
标签:《明史·列女传》;人物事迹;贞节观节妇、烈女是《明史》人物传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强,理学日益盛行,统治者对底层妇女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节妇、烈女的行为事迹被广为载入史册,以之作为其他女性的学习典范。
《明史·列女传》所记271例女性事迹,在地域分布、守贞方式、时代特点、道德修为等方面都呈现出的特点都极为不同。
通过对这些迥异之处的详加研究,可以弥补明代列女研究中对于人物量化分析的缺失,进而深入了解明代列女的行为特征和思想观念。
一、《明史·列女传》入传人物的守贞方式节烈意为女性守节或殉节。
守贞,即保持忠贞的节操,多指女子在丈夫(未婚夫)亡故后,坚持寡居。
中国古代女子受制于儒家礼教的束缚,将节烈观念作为自身行为准则,以致节烈妇女事迹层出不穷。
受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明代社会对妇女守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故而出现了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守贞事例。
(一)节烈妇女分类统计《明史·列女传》所记载的271位妇女(不含集体殉烈者)是在明代地方志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三万多名符合节烈标准的妇女中筛选出来的。
其包含的节烈的种类多种多样,诸如夫死殉夫、未婚夫死殉夫、自残毁容守节、受辱或害怕受辱殉节明志、贼至殉死免辱、贼至以身殉国等。
另外,还载有“孝妇”、“孝女”及“义姑”、“义婢”、“义妹”、“义妇”等,前者多是在“守节”的前提下,因此归入“节烈”范围;而后者的事迹侧重于“义”,似乎与“节烈”有差距,但“义”亦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道德品质,将其归入“节”的范围似无不可。
试论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
学号 20100204050112密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学院名称: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名称:历史学学生姓名:李洁指导教师:张娟二○一四年五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Caus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omen's chastityCollege :School of Urban Economics and Tourism Cultuer Subject :HistoryName :Li JieDirected by :Zhang JuanMay 2014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女性,曾经经受了巨大的苦难。
在以男性权力为中心的历史时期,男尊女卑、夫贵妻贱是道德伦理的原则之一,对女性贞节的要求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就得以确立。
在古代社会早期,贞节观念对宗法制度的确立、子嗣的明确、财产的继承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所有的贞节之锋只指向女性。
自宋以后,贞节观逐渐强化,明清时期,随着宋代的理学思想正统化,针对女性的贞节观念也开始宗教化。
那么,为什么明清时期贞洁观对妇女的束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呢?明清贞节观的强化有哪些影响?本文从“贞节”两字入手,着重探讨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ABSTRACTChina women in history, has suffered great hardship . In the male power center historical period, think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your wife's base is one of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ethics, of women's chastity requirements after the private ownership has been established. Early in the ancient society, the concept of chastity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establishment, children's clear, property inheritance aspect to have the positive function. But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feudal society, all the front only to female chastity.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chastity view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Song Dynasty Neo Confucianism orthodoxy, the feminine chastity concept is beginning to religion. So, wh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stity of women bound to incapable of further increase it? What is the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stity?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word "chastit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women's chast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uses.Key words: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oman; Chastity view目录第1章绪论1.1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研究现状 (1)1.2明清妇女贞节观形成原因研究意义 (2)1.2.1学术价值 (2)1.2.2现实意义 (2)1.3 研究方法 (2)第2章贞节的含义与贞节观的演变2.1 贞节的含义 (3)2.2贞节观的演变 (3)2.2.1先秦时期贞节观念的萌芽 (4)2.2.2秦汉至隋唐贞节观念的淡薄 (4)2.2.3宋元时期贞节观念的强化 (6)第3章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形成原因3.1统治阶级的鼓励 (8)3.1.1旌表贞节的范围 (9)3.1.2旌表贞节的手续和方法 (10)3.2宗族、家庭的共同塑造 (11)3.2.1严格的家庭教育 (11)3.2.2家族内部的表彰制度 (12)3.2.3家族内部残忍的制裁措施 (12)3.3道德教化的影响 (13)3.3.1理学的正统化 (13)3.3.2女教的再发展 (14)3.4贞节牌坊与贞节堂制度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强化 (15)3.4.1贞节牌坊 (15)3.4.2 贞节堂制度 (16)3.5 妇女对贞节思想的认同 (16)3.5.1女性的自卑心理与自缚行为 (17)3.5.2 明清妇女的依附心理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第1章绪论1.1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研究现状对女性苦难的关注,已有相当长的历程,而对贞节的考察,却起步较晚。
明史的三篇列女传,就是一部女性的迫害史,残酷至极
明史的三篇列女传,就是一部女性的迫害史,残酷至极展开全文《列女传》三字可谓是臭名昭著,代表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
最早的《列女传》是西汉刘向所作,虽有贞顺节义,可也兼顾仁智贤明。
后世续作的《列女传》重心则渐渐向贞顺偏移,尤以《明史·列女传》为最。
《明史·列女传》分为三篇,前后讲述了两百多位女性的故事。
其中结局还算美满的只有第一篇中的五位——两位男扮女装的“花木兰”、两位舍身救母的打虎英雄以及改嫁的一位孝女。
列女仁智图正是通过描述女性壮烈的行为,悲惨的结局来宣扬其所鼓吹的道德体系。
总结下来无非是三点:不行,贞洁,孝道。
不行意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避免和家人以外的男性接触。
某县夜里发了洪水,乡人仓皇而起奔走相告。
部分男子没来得及将衣服穿好,故而赤裸着上身。
一户人家的女主人看见后自觉失节就拒绝逃生,即使丈夫乡邻百般劝阻也无用,最后坐在家中溺亡。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对姐妹,抱着木头在江中漂浮。
被救上来后看到了裸露身体的男性,毅然转身投江。
投井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有因被郎中无意触碰到而用利斧自斩其手者;有因他人夸赞而自剜眼者;有因丈夫去世而远离人世久居荒野者;有因乱兵将至不满男女杂行逃亡而撞石投江者!这些无疑都向女性描述了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
想要不违反社会的道德体系,想要完完整整的生存下去,想要安全,就只能不出于闺门,将活动范围限制在自家狭小的空间里。
贞洁“不行”其实也是贞洁的一部分,但我认为应该将其和贞洁分开。
前者是作为客体的世界,后者则是主体的认知。
贞洁牌坊在任何一种文化里,贞洁都值得歌颂,但过犹不及。
《明史·列女传》中那些丈夫抑或是未婚夫亡逝后的女性举动可谓是疯狂至极。
动辄截发断指,毁面割肉。
投缳入水更是不计其数,对生命毫无留恋。
如此鲜血淋漓,不禁令人毛骨悚然!读到时不忍直视,只求速过。
孝道贞洁甚于生命,孝道重于贞洁。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绝不是空话。
一对兄妹出行碰到强盗,在哥哥快被杀的时候妹妹挺身而出,愿意替死乃至于从贼。
明清妇女贞节观探析
五、 明清妇女贞节观的意义与影响……………………………………………68 (一)明清妇女贞节观的积极意义……………………………………………68 (二)明清妇女贞节观的消极作用及其影响……………………………………70
结语………………………………………………………………………………78 参考文献…………………………………………………………………………80 致谢………………………………………………………………………………8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9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明清时期妇女的贞节观念还影响着今时今日的人们。明 清时期的贞节观念与社会主义的贞节观念既有相同的地方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研究 明清时期妇女的贞节观念在今天来讲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 分类号: k 892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chastity idea of the Qing and Ming dynasties Abstract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清妇女贞节观探析 中文摘要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贞节观念便伴随人类生活的左右。然而,如同历史演进 的多姿多彩一样,贞节观念的变化也是饱经风霜,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的。在中国历 史中,贞节观念的初始阶段并不只针对于女性,而相反一定层面是对男性权势阶层的限制。 那么,为什么随着岁月的变迁,贞节观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却逐渐演化成只针对女性的极 端要求呢?这中间是一个怎样的历程?明清贞节观对女性的极端要求具有哪些特点,原因 在哪里?明清贞节观强化有哪些影响?而明清士大夫内部又有怎样的争论?本文从贞节 两字入手,对贞节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进而对明清贞节观的极端强化 做出相关研究,并希望能最终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型贞节观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贞节观的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贞节观的研究综述【摘要】:近二十年来(1985-2006年)学术界对于明清贞节观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贞节观念与贞节制度研究、区域贞节观研究、对人物和文学作品的贞节观研究、贞节观与明清妇女生活等四个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明清时期; 贞节观; 研究综述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有关明清代贞节观的研究从少到多,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贞节观念和贞节制度、区域贞节观,对人物和文学作品的贞节观研究,贞节观与明清妇女生活等方面上。
当然,目前对贞节观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及以后如何加深相关方面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近一步努力。
鉴于明清时期处于一个较为特别的阶段,文章将明清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一)贞节观念与贞节制度研究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考察较多,但是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却不够,这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对清代贞节观的研究还属于初步阶段。
以专著形式对明清贞节制度和贞节观念这两方面进行探索的是今人章义和和陈春雷两位学者,其《贞节史》一书是第一部对贞节史进行系统梳理的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在以男性权利为中心的历史时期,男尊女卑、夫贵妻贱是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他们又指出:贞节是”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习俗,一种社会生活,甚至一种文化”,是女性”一副套在脖颈上的枷锁,一张笼罩社会生活的铁幕和网罗,一堵封闭的厚墙,一个囚禁的牢笼,一把戕害诛戮、杀人不见血的屠刀,而支撑贞节的则是社会特别是男性的罪恶”。
陈九如通过考察中国的婚姻历史指出,节烈妇女的存在是对女子再嫁的严格约束,整个封建社会对女子再嫁的态度是苛刻多于宽容。
其指出,宋明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也越来越紧,到清代终于达到极致。
他还认为,女子从出生起就处于男性的统治之下,封建礼教束缚了无数女子的自由,葬送了她们的幸福。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贞操观成为残害妇女,剥夺妇女应有幸福生活的凶残工具,然而”强调女性端庄典雅,重视贞操,对于反对淫乱,反抗强暴凌辱,维护爱情的忠贞专一和高尚性、神圣性,其积极作用也是不能一概抹煞的”。
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
的寡妇还需为夫立后抚养为其娶妻生孙才算完成人生责任 …… 明清沿袭并强化了宋代理学家“寡妇再嫁为失节”的观念 ,并为妇女所接受 。像黄谊昭妻孙氏在丈
夫和儿子相继去世后 ,与儿媳率幼孙历尽艰苦向官府交租 ,官员问她这么苦何以不改嫁 ,孙氏以“饿死事 极小 ,失节事极大”应对 。社会上对再嫁妇女的歧视也影响到妇女在丧夫后以非节即烈作为“上乘”选 择 。像《明史·列女传》记载的赵钰妻郑氏 ,就因某再嫁寡妇馈赠她茶饼使她愤怒不已 ,不但令人把茶饼 倒掉 ,还大骂不止 。她的丈夫开玩笑说只是庆幸他没死而已 ,并劝她不要骂了 。郑氏严肃地说 :不要担 心她今后会学那个寡妇 。后赵钰果病重将死 ,他回视妻子 ,瞪目不瞑 ,郑氏就自缢于丈夫前 。
— 41 —
度 。妇女贞节的制度化普泛化是与家国同构的父权制向夫权 —父权制的转型密切相关 。从宋代开始就 从经济 、政治 、社会 、家庭结构上悄然发生变化并逐渐完成这一转型过程 。如土地买卖 、商品经济发展 、 城市化加快 、科举取士庶族地主取代世族地主跃上政治舞台 ,以夫权家庭为基础联合起来的新的宗族制 的形成 ……这一连串的互为因果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际之间 (包括阶层 、性别) 的关系 、利 益 、规范的适应性调整 。而渗透于政治 、经济家庭诸领域的性别关系与结构在这个转型期也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如从妇女角度来看 ,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从宋代起改变了出嫁女儿与父母家 、夫家的传统关系 。 宋代更认同出嫁女应是夫家人 ,婚姻上的夫家本位制使妇女对丈夫的家族有了更多的依赖 ,也同时就受 到更多的支配 ;夫家本位的婚姻倾斜赋予妇女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与之相应的妇女也更多得到夫家的庇 护以至作为儿子的母亲受到较前代更多的尊孝 。这些变化在宋代几乎是连锁式反应 :宋代皇帝下诏令 公主应行见舅姑礼 ,不可以出身之尊不守夫家家法 ;家礼家法中更申张丈夫 、舅姑的地位 ,贬抑妻妇 ;宋 代母后自觉维护赵宋皇权 ,决无女主专权和外戚干政之事 ④;包拯的儿媳年轻守寡 ,公婆劝她改嫁 ,她哭 诉自己“生为包妇 ,死为包鬼”;著名的苏氏三父子的功业文名很大程度上与程氏夫人经营家业相夫教子 有关 。 ……社会的变革呼唤新的理论 “, 理学”在宋代的兴起也是势之必然 。它的经世理论 ———要求重 整三纲五常 ,强调齐家治国 ,主张自省修身 ,存天理灭人欲 ……正是顺应了夫权 —父权 —君权强化 、重构 秩序的需要 。性别关系特别是妇女在理学体系作用下受到较前更多的干预与束缚 ,如要求寡妇不再嫁 , 重视处女贞操 ,提倡妇女节义 (对夫) 孝顺 (对舅姑) ……在宋代 ,理学仍停留在“坐而论道”上 ,还未来得 及通过权力推行 。“道学盛于宋 ,宋弗究于用 ,甚至有厉禁焉 。”⑤到了元代 ,理学才被统治者采纳用于治 世 ,在元代统治者推行“大学”之道齐家治国的统治方术时 ,妇女节烈的表彰很快被制度化了 。元代统 治者要求臣下效忠君主的同时强调妇女为丈夫献身 ,所谓“丈夫死国 ,妇人死夫 ,义也 。”⑥流风所及 ,即 使不是“死国”的男人 ,也希望妻子在自己病死时能殉烈 。元代由于强调大学之道 ,大力提倡齐家孝亲 、 孝舅姑守节的寡妇较宋代也多了起来 。值得指出的是 ,元代重视贞操特别看重妇女身体的归属 ———一 身不事二夫 。妇女身体 ———实为性器官 ,若被丈夫以外的男人染指 (多数仅是一种可能) 就是“辱身”,是 自己更是丈夫家族的奇耻大辱 ,非死不可 。又由于元代百年间多是在战乱与动荡中渡过 ,所以元代战乱 殉烈的妇女较宋代大大增多 。如果将宋元二代正史《列女传》中的妇女作一分类 ,可以看出节烈的倡导 和普及呈后来居上之势 。这就是明清尚烈倡节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