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江岸望山图》-元代倪云林山水画作品赏析
元四家倪瓒个人简介 及绘画作品特点解析
元四家倪瓒个人简介及绘画作品特点解析本文导读: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画作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
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
渔庄秋霁图纸本水墨1355年作纵96厘米横4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题识: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
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
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
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
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
瓒。
《渔庄秋霁图》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云浦渔庄时的作品。
这幅画描绘风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边景色。
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七十二岁时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
裱边有董其昌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宋旭题跋。
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
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
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
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
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
倪瓒《苍林茅屋图》赏析
倪瓒《苍林茅屋图》赏析《苍林茅屋图》立轴 1368年作款识: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
因寻陆羽幽楼去,独听钟声思罔然。
戊申三月五日倪瓒。
望见龙山第几峰,一峰一画水如弓。
苍林茅屋无人到,犹有前时蹑屐踪。
张雨。
钤印:张伯雨记晴嶂馀生色,春云作晓妍。
幽期如可寻,茅屋石桥边。
云林画着色者甚少,尝寒斋间作一二,观者无不叹赏此幅尤有生意,殊石易得也。
拙逸叟周南尧题。
苍林茅屋清且奇,一回写出一回姿。
平生低首云林画,百幅云林百首诗。
戊午秋八月得观,苍岩先生所藏倪高士苍林茆屋图,真有天真烂漫出乎笔墨町疃之外之逸韻,又经张伯雨周拙逸题诗于上,可称双美,生平所见倪画当以此为第一。
赋此以誌一快。
西庐老人王时敏。
钤印:王时敏印(白文)烟客(朱文)祗陀村上草萧萧,清秘风烟更寂寥。
片纸流传残墨少,居然邱壑见高标。
康熙甲子春二月获观倪元镇苍林茅屋图,真迹笔意简古,设色幽淡可称天下倪画第一舊经华亭陈眉公攷藏今归苍岩学长秘笈出示属题漫赋一绝。
即乞教政。
羕园袁拱。
钤印:金城倪瓒是位全能的画家,诗、书、画、印以及在绘画理论上都是成绩显着。
善山水,初学董源,后法荆、关,秀逸疏淡,画法疏简,以淡泊取胜。
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
此作品成于元至正二十八年(戊申),时倪瓒68岁,正是“老而益纯”的创作时期。
全图意境幽深,荒寒空寂,折带皴勾勒山石,枯笔干墨作疏林古松。
隔江置景构图,都是倪瓒晚期特色,是传世倪瓒作品中少见的佳作。
倪瓒作画,40岁以后题款不再钤印,而题诗书法以楷书写就,简远古雅,有晋唐风韵,此画堪称范本。
画中倪瓒老友周南老题诗,边衬上王时敏,袁拱题诗。
意境全扣画境,堪称诗情画意,珠联璧合,为作品增加了色彩。
特别是周南老题诗后的评论,“此画尤有生意,殊不易得矣”,王时敏的赞语“生平所见倪画,当以此为第一”是对此作品最权威的评价。
画的中上部有元代诗人张雨题诗,从墨迹,题写位置和字迹看,应是后人为提高此画的知名度而添加的,加此伪跋的时间应在明初到明中期,因为在边跋中王时敏提到了张雨的跋,王氏活跃于晚明到清初,他能见到画中张雨的跋,足证此题跋在明晚期前就存在了,这个跋语诗意与画境相合,书法也与传世张雨字体相近,应是一位大家所添。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分析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分析作者:马晴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2期作者简介:马晴(1980—),女,安徽合肥人。
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马晴(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安徽合肥 203601)摘要:文章分析了倪瓒的生平和性情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通过梳理文人绘画追求“逸”的精神境界,崇尚简约、追求平淡自然的特点,总结出倪瓒的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绘画空疏美学的集中体现,最后揭示出空疏之美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元代绘画;山水画;审美;空疏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128—02中国古代士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最明确的态度是体现在山水画之中的。
它在诞生之初,就在其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上深深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水墨山水达到至高境界,画面追求气韵动人的空灵意境,注重文人情致的表达。
其中,倪瓒的作品被奉为中国画中高逸风格的典范,被历代文人所推崇。
一、倪瓒作品集中体现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
[1]文人画特别强调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重视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注重心手相应,神形兼备。
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思想、个性特征、人格魅力等,都会在其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
文人士大夫画家,大多家学渊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为深刻。
倪瓒的前几辈都是隐士,但也是一方豪强,自建“清閟阁”收藏文物、书画,过着安逸闲散、自视清高的生活,游历杭州、常州、松江等地,结交名士,[2]其兄倪昭奎是道教名宿。
倪瓒在饱受世态炎凉后就极其向往清虚无为的生活,信仰全真教,晚年出世的思想加剧,更加执着于画事,作品风格也力求平淡简约。
倪瓒的“空疏之美”正是文人画审美理想的集中展现,具体表现在:其一,体现文人画飘逸的境界。
倪瓒《江亭山色图》:岚菲云气淡无痕,孤独寂寞天宇宽
倪瓒《江亭山色图》:岚菲云气淡无痕,孤独寂寞天宇宽拾画笔记“元四家”倪云林的画总给人以无尽的孤独感,他的空亭、寒山、瘦水,无不是在呈现生命的孤独。
云林的孤独,既是漂泊的孤独,也是艺术创造的孤独。
在孤独中,看到了一个更纯粹的自己,一个更真实的内心。
我们时常害怕孤独,无法忍受孤独。
可在云林这里,孤独已然成为了他绘画艺术的命题。
或许,这也是云林难学的根本原因。
一心一境,什么样的心,便可造怎样的境。
施耐庵无法写出红楼,曹雪芹无法写出西游,自然,不懂孤独的人,很难学到云林的真意。
懂得孤独,理解孤独,于每个人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一堂生命修行课程。
张雨《题倪瓒像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沈周是云林的虔诚追随者,沈周同时也是一位仿历代名家画作的高手,无论董巨,在其笔下都能仿得出彩,而唯独仿云林总是难以捉摸其中笔意。
董其昌《容台集》有一段关于沈周学云林的记载:“沈石田每作迂翁画,其师赵同鲁见輒呼之曰:又过矣,又过矣!”云林的画难学,但是对明清以来的中国文人画影响极大。
世人莫不以拥有云林的画为荣,并以此做雅俗之别。
《江亭山色图》为云林创作于1372年,为其晚年创作的一幅精品之作,也是其成熟、稳定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相较于其早期诸多具有实验性的笔意,在这幅作品中,已然完成了风格的定型。
如画面中的空亭、远山、疏树、平江。
这些具有独特云林韵味的物象共同组成了云林幽淡秀润的绘画风格,也成为了明清以来文人画幽淡风格的标杆。
1372年对于云林而言又怎样的特殊意义,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是知道,《江亭山色图》以及《容膝斋图》这两幅云林风格最为成熟的精品之作皆完成于1372年。
这一年,距离云林的生命走到终点不过两年(1374年)。
今读《江亭山色图》,却依旧读到的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翩翩公子,以及他的不染尘的清梦,丝毫没有一位古稀老人的老气横秋。
倪瓒《江亭山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江亭山色图》:山无痕,水无影,山水亦漂泊《江亭山色图》,横43.7厘米,纵94.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试析倪云林山水画的气质
倪 云林 的画具有 “ 素朴 ” 之意 ,素 ” “ 是指一切 事物未经 色彩 绘渲染 的本色 , 朴指一切器物浑然未破 的原质。《 老子》 十九章教
人“ 见素 抱 朴 ”认 为 “ 言 不 美 , 言 不 信 ” 因 此 , 老 子看 来 , , 信 美 。 在
真正的美不在声色有多少复杂艳丽 ,而在于素朴 。素朴是最美
倪 云林是一个高逸人士 , 有着“ 天下有道则仕 , 无道则 隐” 的
一
赞美 “ 天籁 ”说 “ , 淡然 无极而众美从 之 ” “ ,素朴 而天下莫 能与争 美” 。世 间诸事万物 皆以朴素 为根本和最终 归宿 ,返璞归真 ” “ 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 日:纯素之道 , “ 唯神是守 ; 守而勿失 , 与神 为一 ; 一之精通 , 合于天伦 。” 这些都是 素朴 之美的真谛 , 也是 中 国山水 画所传达 出来 的气质。
试 析倪云林 山水 画的气质
画 杨 丰
摘
要 : 统 的 山水 画 , 传 自其 产 生 时 期 , 通 过 “ 形 写 形 , 色 貌 色 ” 手 段 , 为 “ 神 ” 具 , 者 已 以 以 的 成 畅 之 作
借 以 在 广 大 空 问 中 与 天 地 精 神 相 往 来 , 现 精 神 的 逍 遥 。 而 使 山 水 画 自 然 而 然 的 具 有 了 实 从 某 种 特 有 的 气 质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品 成 为 了 双 重 境 界 的 物 化 : 们 通 过 山 水 画 作 品 。 作 我 不
并 非不 可 , 问题 是 华 中不 实 不 可 , 而 要 “ 中藏 质 ” 因 美 才好 。又说 :
( 硒禅 室随笔 ) 。更说 明了倪云林与常人不 同的文化修养 和超凡
云林画松 以树比德——倪瓒画笔下的隐逸世界
其 所想倾 述 的 中心 思想 和精神 。如 果没 有黄公 望 的这首 题 画诗 , 可能 这 幅作 品会 被我 们简单 的认 为 只是一 幅 写 生 山水 画。但正 因为有 了这 首 比德 诗 , 这 幅作 品在精 神层 面上就 上升 了一个高 度 。在 这里 , 树 木被 赋予 了 比
德 的思 想 。 我们 来看 一下 这六种树 木 , 都 有着 自己的树语 , 也 就是 含义 。 而 我 们 这 里 要 提 及 的松 树 , 在 这 个 时代 背 景下 , 自然 是 一 种 品 德 的 代 表 。 这 种 品德 是 积 极 向上 , 是 坚贞 不 渝 的 , 是 不可被 动摇 的 。 松树 的特 征 和意 义 , 在人 类 的文化 史上 , 不断 的发生着 变化 。 人 们在 “ 松树 ” 的 功 能 和 含 义 的 不 断延 展 中起
⑤《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绘画全集 元代绘画 卷》 , 文物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 版社, I 9 9 7 年l 1 月。该书收录《 六君子》 一图, 图中可见此题画 诗。 ⑥ 出自 《 论语 雍也篇》 , 刘 宗志著 , 《 论 语解读》 , 贵州人 民出版社 , 2 0 0 9 年7 月。第 8 9 页。 ⑦( 战 国) 荀况著 , 《 荀子全译 》 之《 荀子 ・ 宥坐》 , 贵州人 民出版社 , 2 0 0 9 年3 月。第 4 3 6页。
到 了至 关重要 的作 用 。在魏晋 之前 的绘 画 中 , 绘 画 中的主体 , 主要 人 物或者 描绘 对象 , 承担 了象 征 的含 义和作 用 。当时 的 画像 石 画像砖 中 , 时 常出现东 王公 、 西王母 、 伏羲 女娲 、 灵芝 、 四神等灵 异题 材 。 他们 的出现是 因为人
③《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 绘画 全集 元代绘画卷》 , 文物出 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 9 9 7 年1 1 月。该书中收录《 幽涧寒松图》 , 图上可见此题画诗。 ④《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绘画全集 元代绘 画 卷》 , 文物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 版社, 1 9 9 7 年1 1 月。该书收录《 六君子》 一图, 图中 可见此题画诗。
“平淡”“素净”“逸气”——谈倪云林山水画作品
清净平和 , 没有任何 多余的景物会干扰 观众的意识 ; 也就是画者为观赏者提供 一种美感经验 , 是类似 自
己所渴望的经验。观赏倪瓒 的作品不仅 可以感受到其胸 中之 画, 可以感 受到一种意识状 态, 也 即渴望平
静 , 离腐 败 污秽 世 界 的 感 人 心境 。 远
关键词: 风格; 倪瓒 ; 逸气 中图分类号 :2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 0 0 1 — 0 1 0 J0 A 1 0 — 3 2 2 1 )8 0 2 — 1
的 自然景色 , 更是描绘 了他胸 中的风景 , 他把微妙的墨调变化 与简 略 的构 图融 为一 体 。用 “ 斫冰 ” 浊 中取净 , 、 以及 “ ” 寒 、 “ ” “ ”“ ” 珊瑚铁 网” “ 瘦 、清 、情 和“ 、仙草斋房” 比喻解读倪瓒 等 的画 , 多少道 出了倪瓒 画的一些特质。 但倪瓒 的艺术又不仅仅
总而言之 ,“ 华林散 清月 , 寒水 淡无波 ……” 这些诗句我 们从儿时便 背的朗朗上 口,而诗 中所写之景正是我们所熟悉 的屡屡出现在倪瓒 画幅 中的那种萧寥简淡 之景 。其 画面效果
品《 六君子 图》 用笔很像黄公望 的代表 作《 富春山居 图》 两 图 ,
画石方法都是学董源 的披麻皴 。 松灵 的皴笔一层压一层积筑 , 直到石形显现。用黄公望 的话来说 , 个性化用笔就是“ 突其 糊 退的。十分写实 的树木与斜坡 , 写实 的空间结构 : 远近 因子构 成的视像都沿着一个连续后退 的地面伸展。 倪瓒用 中锋“ 出 写 的” 树石形象就好似篆书和草书。 与赵孟烦 的《 双松平远图》 相 比, 倪瓒 的中锋用笔“ 平淡天真” 。他 那种徐缓平静 的草书笔 画, 却饱含着感情和内心激情 , 与保持外在 的静态与平衡相对 峙, 执著地体现出一个信念 :屋里须教有主人 ” “ 。 所以 ,倪瓒的绘画风格貌似平淡无奇 ,实际上却无从模 仿 。沈周 (4 7 10) 12 — 5 9毕生服膺倪瓒 , 但是根据一则故事说 , 他 每次提笔仿倪 , 的老师就在一边 呼叫 :又过矣又过矣 !” 他 “ 倪
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解析
境有一定的关系。 基于倪瓒的人生际遇 、
人生态度 以及学识 和性格 ,形 成了他特
新打下坚实的基 础。
摘 要 :元 代 是 一 个 少数 民族 统 治
一
殊 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作风。 在他的画中 ,
我们看 到 ,在 烟波浩渺的太湖 中,远望 山冈一 片 ,平坡一抹 ,气 象萧疏 ,茅屋
岸 ”的三 段平远构图法。采用平远构图 ,
即近坡杂树数株 ,远景云 山一抹 ,中隔
湖水 一汪 ,使 画面具有辽 阔旷远 的特殊 艺术 效果。中右方 以小楷题字连接上 下
景 ,使全图浑然一体 ,这种章法是倪瓒
的一大创举 。这种构 图法 的创新 与他 相 处的环境有很大 的关系 ,他一生都是 在
闲亭 ,丛林点缀其 间 ,别 有一番清幽旷 远 的味道。仔 细观察 倪瓒的画面 ,我们 常 常发 现他很 喜欢画空亭 ,亭 中不着一
人 ,给人 以萧远 、孤寂的感觉 ,可能也
为师 ,画法墨 色清淡 ,用侧 锋 ,有轻有
重 ,以干而带毛的 “ 渴笔”画山石树 木 ,
常用折带皴 ,间或用披 麻皴 ,喜欢用横 点点苔 ,皴擦 多于渲染。早期 以学 习、 临摹前代大 师如赵孟烦 等的 习作为主 , 结合大 自然 的美 景作画 。及至 中年 ,开 始形成 了 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五 十 岁 以后 ,已经有了 自己鲜明 的特色 。构
披麻皴 ,两者结合可 以很好地表现 山峦 的起伏和纹理 。现存 的作 品 ,也是 大多
代南宗 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倪瓒 字元镇 ,
号 云林 。与黄公望 、王蒙 、吴镇齐名 , 并称 “ 四家”。倪瓒青少年时期家庭 元 富裕 , 勤奋好学 , 中有一座藏书楼 “ 家 清 泌阁” ,藏有历朝的书法名 画,倪瓒终
元代时期倪瓒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
元代时期倪瓒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这里介绍倪瓒精品绘画。
元代早期高克恭,元代中后期,王蒙、吴镇、倪瓒这四人绘画赏析。
元代倪瓒(1306~1374),初名王廷,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净名居士、幻霞生,自署倪迂、懒瓒等,江苏无锡人。
家豪富,筑“云林堂”、“清秘阁”藏法书名画及钟鼎古器。
至正初年(1341)忽散尽家财于亲友,浪迹五湖三泖间。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画作有:《水竹居图》、《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丛篁枯木图轴》、《六君子图》、《杨竹西小像》、《雨后空林图》、《琪树秋风图》、《竹枝图卷》、《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秋林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修竹图》、《紫芝山房图》、《梧竹秀石图》、《虞山林壑图》、《秋亭嘉树图》、《霜林湍石图》、《枫落吴江图》、《江亭山色图》、《竹石图》等元朝时期倪瓒《水竹居图》赏析倪瓒《水竹居图轴》纸本设色纵53.5厘米横28.2厘米。
浅析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
艺苑星空Art Space浅析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孙宁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一、倪瓒的生平经历倪瓒(1301—1374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初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很多,有萧闲仙卿、风月主人、幻霞子、幻霞生……有时还自书懒瓒。
他的诗画中题名最多的就是云林。
他出生于无锡,前几代均为隐士。
他的家庭可以说是当地的富户,父亲倪炳很善治家,但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倪云林靠其兄抚养长大。
倪云林在23岁之前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不问世事,但是他没有一丝纨绔子弟的气息,勤于读书,专心绘画写诗。
23岁其兄去世后,他开始经营清閟阁。
由于之前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他并不善于经营治家,很多“俗人”“俗事”使他不得不与之打交道,他一直向往的是清幽、远离世俗的生活。
他曾写诗:“奸任忠诛转缪悠,鄂王固岂为身谋?中兴可望隳成业,南渡何心报敌仇。
”可见他曾有过很强的政治责任心,但只是一瞬间。
他高尚清幽的个性与当时元代的政治制度不相适应,他的汉人身份在元代是下等人,他在元代统治者的统治下被差别对待,科举的中止使他有才无处发,终生隐逸。
48岁的倪瓒由于心中的苦闷、忧愁,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他的绘画中表现出来,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笔简意幽的逸气之感。
从53岁到去世,散尽家财,弃家游走于太湖一带是他生命中,也是他绘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虽然他远离尘世纷扰,远离世间凡尘俗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终究是苦闷孤寂的。
他把这样的心境融汇到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使画面有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他说“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即作画如作诗,不必在形式上下功夫,重点在于自己诗画中心境经历的表达,这对倪瓒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有着摘要:倪瓒,元代四大家之一,精通诗书画。
绘画方式以简胜繁,强调画面当中的气韵,他的绘画实践及美学思想不仅受当代人推崇,对明清画坛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虞山林壑图》看倪瓒作品中的文人画特征
从《虞山林壑图》看倪瓒作品中的文人画特征【摘要】倪瓒是明代著名文人画家,其作品充满了文人雅致的气质。
在《虞山林壑图》中,他展现了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倪瓒的作品在笔墨功力方面表现出色,运用勾勒、点染等技法,展现出细腻而瑰丽的画面。
他的题材选择多样,包括山水、花鸟等,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倪瓒作品中的意境表现深远绵长,常常通过富有诗意的画面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他追求审美上的完美和和谐,追求画面中的平衡和节奏。
倪瓒作品的气韵生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奥秘与魅力。
倪瓒作品中的文人画特征体现在对自然的感悟、笔墨功力、审美追求等方面,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虞山林壑图,倪瓒,文人画,笔墨功力,题材选择,意境表现,审美追求,气韵生动。
1. 引言1.1 介绍《虞山林壑图》虞山林壑图是南宋时期著名画家倪瓒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于公元1211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虞山的山林景色,展现了倪瓒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文人情怀。
虞山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以险峻的山峰、茂密的树林和潺潺的溪流而闻名。
在这幅作品中,倪瓒运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山峰的轮廓、树木的纹理和溪流的流动,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他巧妙地运用了墨色的深浅和水墨的渲染技巧,使画面呈现出迷人的意境和空灵之美。
虞山林壑图不仅展现了倪瓒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表现,也反映了他对文人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这幅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称赞,也对后世的文人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介绍倪瓒作品倪瓒(1301-1374),字师道,号英谷,浙江绍兴人,元朝著名画家。
倪瓒是元朝文人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文人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倪瓒擅长山水画,以泼墨写意见长,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倪瓒的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题,常常描绘山岳云雾、江河村庄等景物,给人一种恬静淡雅的美感。
其作品笔墨淋漓尽致,运用泼墨、拂墨等技法,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表现出独特的墨韵。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作者:林杰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三段式”、“一水两岸”是倪瓒山水画图式的典型特征。
宋人郭熙将山水画概括为“三远”,倪瓒山水画的“三段式”构图具有其中“平远”与“深远”的特征,倪瓒山水画“平远”的特征是不难理解的,山势平缓,意境萧疏。
另外其山水画的“三段式”构图是极其符合“深远”特征的,近景,中景,远景具有很强烈的前后空间感,倪瓒山水画的“深远”也使得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幽深,静远的意境。
倪瓒山水画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朱良志先生把倪瓒画面中的空亭比作京剧舞台上的桌椅,这个比喻很形象的说明了倪瓒山水画中空亭具有“道具感”,有空寂,冷俊的画面感。
倪瓒画面中很少有人物,而空亭就如同孤零零的人站在岸边独自的远望着远方,让人有无尽感慨,另外画中山石树木,都具有符号化处理特征。
倪瓒山水画所独特的图式特点以及符号化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是画面鲜明的图式特征以及深刻的意境美感,值得我们后人深思与学习。
关键词:“三段式”结构;平山;远水;空亭;落木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55-02一、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一)倪瓒山水画图式的一般特征1.从“三段式”构图说起元代是山水画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图式与鲜明的意境。
他的山水画作品大致有三类,一是最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一水两岸”,这是倪瓒山水画图式的代表特征;二是倪瓒山水画中比较少的“高远”竖幅构图,比如《雨后空林图》以及与王蒙合作的《松下独坐图》,另外还有一类比较有特点作品图式,可以称之为“小景式”构图形式,比如《筠石乔柯图》,此类作品有点像花鸟画构图形式,近景为主,这类作品很有意思,内容上主要以竹石或是树石为主,倪云林强调作画要“写胸中之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此类作品特别能体现此追求。
元代画家赵孟頫也有类此题材的作品比如《枯木竹石图卷》,两者在图式和意境都有相似性。
江岸望山图
江岸望山图
材质:和田青玉籽料,玉质细腻油润,颜色沉稳重量:106g
尺寸:110*31*11.7mm
题识:江岸望山图倪云林画意
岁在戊戌年初夏,涅阳庞然敬写
钤印:庞氏
江岸望山图为倪瓒六十三岁为赠行而作﹐受赠者由水路去会稽﹐因而画舟中望两岸之景。
对云山野水
遂起无限之思
01蕴神采而致思
赏读倪瓒笔下的山水,总能感受到抒写心性的情志,仿佛要引领观者归返自然,远离尘世,回归乡村田园般的安逸生活。
那一份与世无争的淡定与宁静,让倪瓒的意象山水有了独特的面貌,褪去人为的矫饰,没有刻意的经营,只是以写意的情绪体验表现坦坦荡荡的真我情怀。
具体来看,这种思的意味主要体现的是诗性特征。
构图的取舍、笔意的繁简,诗书画印的结合都旨在表现一种文人意趣,“以技入道”时,用心地感悟“澄怀味象”,赋予江南山水以主体情感的诗意色彩,用诗化的语言赋予自然以柔性的文化内核,表现出清逸疏朗,旷落无边的意境之美。
02空疏
画面的空灵疏秀是一种美,正因为它是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家中,都在不同程度,追求着这种美。
倪瓒的画空,空中有灵气;画疏,疏的有秀气。
他的这种空疏景色,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因为艺术的审美境界是无限广阔的。
中国文人画的空疏,并非单纯的形式感问题,还包含着与佛、道思想的一定关系,“玄窗参禅”,参禅者追求的那种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完美形式,不正是在艺术的空疏中得到共鸣吗?
“画中空白,便是不语诗”,简练的意象,简洁的构图,却给人一种特别飘逸、空灵的感觉,使倪画具有了无穷的意味。
03书法
疏林彼岸,浅水遥岑意境萧散简远
鱼恬心不跃,鸟惜影忘飞。
倪瓒“逸品”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倪瓒“逸品”山水画的审美取向作者:冀萍萍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1期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元代山水画大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被称为“元四家”。
倪瓒的人品被赞为“高士”,其画品有“逸品”之誉。
面对元统治阶级对汉人采取政治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倪瓒不反元亦未尝仕元,元亡后至明代,倪瓒亦不肯仕明,始终清高自持,飘然物外,放迹林下。
“逸品”经过北宋山水画在画法与题材上的拓展之后,在山水画论中成为“神、妙、能”独立出来的一个品格,并被古代诸多理论家放在品格之首。
“逸品”是指画品,是一种品格的倾向,如高逸、婉约之类,是绘画中“不拘常法”、“不求形似”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们追求“逸品”的审美,是“逸品”所追求的品格与境界与“逸”的精神范畴相通,不单指理论家对“逸品”定义中的技法问题。
倪瓒始终的孤傲性情和我行我素的性格是其本性,对自然进行描绘呈现的是“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他的率性始终流露于他的生活之中,倪瓒追求“高逸”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雨后空林图》是倪瓒作品中鲜见的设色作品。
此图描绘雨霁林疏山空之景象,婉细的水流从山岭的千沟万壑穿流而过汇入宁静的湖水,中景几株瘦树树干挺拔,跳跃的小枝显示其生命力,用笔洒脱简逸,一座空屋隐于其间,不见人烟。
画面是“一河两岸”式构图,干湿墨皴擦,花青、赭石淡皴染山石、树木和房屋,赋色清淡雅致。
淡墨用的尤其巧妙,真正达到了以有意无意极为清简的笔墨构造清谧萧疏的意境。
倪瓒在《云林论画山水》云:“僕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倪瓒认为,绘画注重的不是描绘物象的“形”,而是脱离原形之后对“神”,也就是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意趣的表现,意指用笔用意不刻求工,最后的目的是“聊以自娱耳”、“聊写胸中逸气耳”。
倪瓒追求的“不求形似”的境界实则是经过长期的写形之后进入到写神、到用笔简洁求意,以宣泄内心的情感,抒发心中逸气。
山水画自宋代在题材与画法上的拓展,画家对以形写形的绘画观念开始转移,“气、韵、思、景、笔、墨”的立象达意,意通过简率之“形”表达,所追求的是“笔简形具,得之自然”,成为画家们追求与探索的方向,因此从各类皴法的展现到整体布局,都体现画家们“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审美观念。
倪瓒《江岸望山图》-元代倪云林山水画作品赏析
倪瓒《江岸望⼭图》-元代倪云林⼭⽔画作品赏析
《江岸望⼭图》,元代/1363年,倪瓒,⽴轴,纸本设⾊,纵111.3厘⽶,横33.2厘⽶,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江岸望⼭图》为倪瓒六⼗三岁(1363)作,由画上题诗,知为赠⾏⽽作,受赠者由⽔路去会稽,因⽽画⾈
中望两岸之景。
款上称“并写江岸望⼭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惟允为陈汝⾔之字,但“惟允”⼆字,与其他题
诗之字⽐较起来,笔迹不似,疑系后⼈妄改,藉以增加此画之⾝价。
倪⽒早年从董巨⼊⼿,五⼗⼏岁时,⼭⽯全⽤披⿇长皴;⾄六⼗岁则渐⼊荆关,笔简⽓壮。
晚年则是明显的
折带皴法,呈现静穆萧疏的风格。
该幅画⾼树空亭,隔岸望⼭,⼭上长皴,未成折带,利⽤苔点﹑深浅皴法
及留⽩的运⽤,将⼭⽯⽴体实感呈现⽽出,⽓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较不同。
清吴升
曾评此画:“皴法全⽤⼤披⿇,得巨然神髓。
迂翁画⼤抵平远⼭峰,不多作树;似此⾼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
势;⼤⼩树点叶纷披,都⾮向来⾯⽬,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笔也。
”。
元代画家倪云林的折带皴山水欣赏
元代画家倪云林的折带皴山水欣赏元代画家倪云林的折带皴山水欣赏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
江苏无锡人。
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
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
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
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
著有《清閟阁集》。
香山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
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
纯是天真,非拟议可到,乃为逸品。
当其弛毫点墨,曲折生趣百变,千古不能加,即万壑千崖,穷工极妍,有所不屑,此正倪迂所谓写胸中逸气也。
——恽寿平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倪云林《雨后空林图》《容膝斋图》《幽涧寒松图》遇清泉白石,不徐徐赏,定非雅士。
——倪云林宋人夏珪,元人云林(倪瓒)杂树最有法度,尤以云林所画《狮子林图》,可谓树法大备。
杂树宜参差,但须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笔应有枯有湿,点须密中求疏,疏中求密。
古人论画花卉,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画杂树亦应如此。
——黄宾虹呜呼!巧拙自在迟速之外,盖所谓百年智巧,消磨欲尽,而后意动天机,神合自然,难为粉墨者道也。
—侯方域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
——董其昌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文征明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
——李瑞清。
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山水画欣赏
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山水画欣赏
只傍清水不染尘倪——元代画家云林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
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
江苏无锡人。
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
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
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倪瓒从小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却别有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
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
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以及历朝书法名画。
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赏画。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
倪瓒大怒曰:“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并撕绢退钱。
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士信,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
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
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
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
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元倪瓒《江亭山色图》
元倪瓒《江亭山色图》▲元倪瓒《江亭山色图》元倪瓒江亭山色图,94.7x43.7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林萧瑟,坡岸纵横,构景若星罗棋布,用笔用墨,浑然天成,但觉作画之时,点擦皴染,笔笔若不相涉,而既成之後,则呼应灵动,关合甚严,所谓信手拈来,都成妙谛也,是云林老年精品。
七十二岁画。
款识:焕伯高士嗜古尚义於友道於医学尤精隐居养亲不求知於也余过娄江踰月与仆甚相好戏写江亭山色并作长歌以留别二月廿五日瓒。
题签:倪云林山水真迹。
玉带砚斋藏。
释文:娄江之东天宇宽。
左瞰青海阴漫漫,樱桃花落杂飞霰。
桃李欲动春风寒,我去松陵自子月。
忽惊归雁鸣江干,风吹归心如乱丝。
不能奋飞身羽翰。
身羽翰,度春水。
胡蝶忽然梦千里,剥剥啄啄闻叩门。
推枕倒裳为君起,持杯劝我径饮之。
有酒如渑胡不喜,看朱成碧纷醉眼。
碧草春波暎疏绮,醉吐胸中之磊块。
一笑濡豪烂盈纸,白鸥明处白云生。
历历青山镜光里,翡翠鵁鶄满兰芷。
壬子。
倪瓒《江亭山色》收藏印:真赏、琴书堂、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丹诚、宜尔子孙、公、信公珍赏、勤僖公后人、会侯珍赏、九如清玩、也园珍赏、也园索氏收藏书画、阿尔喜普之印、东平、珍秘、清宫鉴藏诸玺。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等,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今江苏省无锡市梅里镇)人。
倪瓒书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隶,有魏晋人风致。
尤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亦着色。
山水画初宗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山石树木兼师李成。
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
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在绘画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
倪瓒安处斋图 29×6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文丨王伯敏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
倪瓒山水,画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体”之称。
他与同时代的王蒙“密体”山水形成强烈的对照。
倪瓒的画空,空中有灵气;画疏,疏的有秀气。
他的这种空疏景色,是象夕陀美。
画家放象夕泻之,观者于象外得之。
绘画上的这种空疏,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因为艺术的审美境界是无限广阔的。
倪瓒秋林野兴图大都会博物馆藏看画,固然要看有笔墨处,也需要看它的空白处。
清初竺重光在《画鉴》中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所以论画者向有一种说法,谓“画中空白便是不语诗”。
一幅画是一个整体,画中的形象、色彩,还有题款、用印,都是画面的组成部分,画中的空白,同样是画面的组成部分。
被誉为善于处理空白的画家,便是根据绘画有那样的特点,才对他作出这样的称誉。
倪画山水,在画面上所留的空白,有的占画面的三分之丫,有的占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三分之二,换言之,画面只有三分之一处,才有笔墨,所以倪画的疏秀空灵,其特点非常明显,本文就倪画山水的表现,概括若干种,用示意说明其对空疏处理的巧妙。
倪瓒云林春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几种表现是:一种是,不画远景,压低中景,使所画集中,画面空出一大片。
赠周逊学《幽碉寒松图》,及《秋林野兴图》、《松林亭子图》等皆如此。
二种是,取中景的一部分,不及其余。
其所作如《岸南双树图》、《疏林竹石图》、《绮石乔柯图》等皆如此。
三种是,取近景和远景,舍中景,使画面中间部分空灵,这是最能代表倪画的山水章法。
其所作《渔庄秋霏图》、《紫芝山房图》、《六君子图》等,无不如此。
如示意图之三;四种是,将近景、中景的树、石集中,并于密处求疏,使人感到画面丰富,但又不失为空疏。
其所作《虞山林壑图》,《容膝斋图》,《溪亭秋色图》及《西林禅室图》等皆如此;再一种是,如其所作《雨后空林》等,画得较港近、中、远景都入画。
这种表现,属于个别作品的章法,这里拟不作一一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瓒《江岸望山图》-元代倪云林山水画作品赏析
《江岸望山图》,元代/1363年,倪瓒,立轴,纸本设色,纵111.3厘米,横33.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岸望山图》为倪瓒六十三岁(1363)作,由画上题诗,知为赠行而作,受赠者由水路去会稽,因而画舟中望两岸之景。
款上称“并写江岸望山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惟允为陈汝言之字,但“惟允”二字,与其他题诗之字比较起来,笔迹不似,疑系后人妄改,藉以增加此画之身价。
倪氏早年从董巨入手,五十几岁时,山石全用披麻长皴;至六十岁则渐入荆关,笔简气壮。
晚年则是明显的折带皴法,呈现静穆萧疏的风格。
该幅画高树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长皴,未成折带,利用苔点﹑深浅皴法及留白的运用,将山石立体实感呈现而出,气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山石较不同。
清吴升曾评此画:“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
迂翁画大抵平远山峰,不多作树;似此高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势;大小树点叶纷披,都非向来面目,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大手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