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教学内容
科举制度(四)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节 科举制度
编辑版
1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 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 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集注》为准。
编辑版
9
【进士】
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 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 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有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 贺知章、刘禹锡、宋之问、白居易、柳宗元、 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 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 余两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 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 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编辑版
8
【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 又1000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 750名。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王维,宋 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编辑版
2
【院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 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 才、茂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三年之内两次,揭晓称“出案”,第一 名:案首
明清科举制度
思考題
• 把明清科舉制度和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香港的公開考試制
度作一對照,有何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地方? •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雖有種種流弊,但科 舉出身的士大夫是否盡是庸才?
•明代:楊士奇、商輅、于謙、李東陽、
王守仁、海瑞、張居正、王世禎、 顧憲成、高攀龍、楊漣、左光斗、 徐光啟、李之藻、史可法等 •清朝:全祖望、戴震、趙翼、錢大昕、 洪亮吉、孫星衍、阮元、林則徐、 曾國藩、譚嗣同、康有為、蔡元 培等
明清科舉制度的弊病
• 束縛士子的思想及創造力:統治者收「以
取士而痼之」的效果。 • 舉業盛而學術衰微:士人只懂「代聖人立 言」,八股以外的學識則置之不顧。 • 考科舉只為追求功名利祿:士子爭相攀附 權貴,拜高官顯宦為「師」,務求升官發 財。
明清科舉制度的一些重要變動
•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曾因「八股文章,實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曾因「八股文章,實 • • •
八股文
• 名稱:又名「經義」、「制義(藝)」、
「時文」、「四書文」 • 命題:宋儒程頤、朱熹的《四書》、《五經》 命題:宋儒程頤、朱熹的《四書》 五經》 注解 • 八股:即八個段落,包括「破題」、「承 題」、「起講」、「入手」、「前股」(題 比)、「中股」(中比)、「後股」、「束 股」,故稱八股。
明清科舉制度
• 縣考、府考、院考:取中考生的便稱為「秀才」 • • •
科举制流程(一)
科举制流程(一)
科举制
引言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公务员的制度
•历史上使用科举制的时间跨度长达千年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程概述
1.乡试
–考试地点设在各地州县城或府城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百家及文章等
–及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下一轮的会试
2.会试
–考试地点设在京城,即中央政权所在地
–考试内容为经义及文学理论等
–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轮考试3.殿试
–考试地点在皇帝居住的宫殿内
–考试内容为策问、贡举及作文等
–策问是对考生政治、道德等方面见解的考核
–贡举是对考生知识面广度的考核
–殿试成绩优异的考生有机会成为士人
4.及第及散选
–殿试成绩优秀的考生被称为及第
–及第者有机会被授予进士头衔,并得到崇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其他考生则被称为散选,不得享受和及第者同等的待遇优点
•选拔公务员不受地方势力和家族背景的影响
•提高了士人的社会地位和晋升渠道
•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
缺点
•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的考核
•狭隘的考试内容限制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
•选拔出的士人大都来自富贵家族,社会阶层不够平等
结论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官员的选拔标准上升,但整体社会流动性受限
•科举制的兴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的特点和经验对今天的公务员选拔仍有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古代举人的福利 第一,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这点很厉害的,只要你中了举人, 马上就有人来“投现”,就是把他的地挂靠到你的名下。然后 他以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保证衣食无忧了! 第二,当上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了。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 学官、当知县的机会,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运气好的 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 第三,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 他们中的姣姣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举人在野,
2021
13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
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 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 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
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
称“探花宴”,明代称“琼
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
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
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
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试
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
2021
5
这个是标准考卷。 注意注意,这只是童生的卷子。
2021
6
童生经过县、府两级初试,合格者,再参加由省提学院使( 即学政)主持的考试,故称院试。院试一般每二年举行一次 ,由学政分别至各府巡回举行。考中者,称生员,即可入
录取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会元”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
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
多寡而酌定
2021
11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只是排名, 不黜落。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 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 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 传阅,各加○、△、\、1、×五种 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 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 皇帝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传承文化
科举考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 化了文化认同。
僵化思想
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限制了 创新思维的发展。
02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秀才科
主要考察儒学经义,要求考生熟读《论语》、《孟子 》等经典。
举人科
除了经义外,还需考察时务策,要求考生对时事有所 了解和思考。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分为进士、明经等科。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和组织结构 不断调整。
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影响
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 台,促进了社会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集中在中央政府,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考生因作弊被抓而剃发
在科举考试中,有些考生为了作弊会采取各种手段,但一旦 被发现,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剃发以示羞辱。
考生因紧张而晕倒
科举考试对考生来说意义重大,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 紧张过度而晕倒,甚至有些考生因此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 试。
科举考试的历史事件与传说
科举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进士科
最高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察文学、诗词、历史、政治 等方面的知识,难度最大。
科举考试的考试形式
笔试
考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内容多为主观题,要求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
科举考试的题目类型与难度
1 2
策论题
要求考生就时务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强化应试教育倾向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资格考试或预备考试。
)
古代童试 考棚
乡试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前五名 第六名 最后一名
称呼 解元 亚元(亚魁) 经魁 榜元 殿榜
日期 八月初八 八月初九 八月初十 八月十一 八月十二 八月十三 八月十四 八月十五 八月十六 九月初五 至二十五
乡试考试安排 第一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一场考试开始 第一场考试结束 第二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二场考试开始 第二场考试结束 第三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三场考试开始 第三场考试结束 公布成绩(“发榜”、 “放榜”、“揭晓”)
进行, 4月16日举行,18日公布成绩,考1场
地点:紫禁城保和殿 时间地点:4月21日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殿试,考 1场。25日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仪式公布成绩。 主考官:皇帝
“科举加时赛”
一甲 二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编修
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一等 二等 三等
留在翰林院,出任庶吉士
留在中央政府,出任六部 主事、内阁中书
任命为知县,出任地方
紫禁城保和殿
殿试场景
紫禁城太和殿
府、县一级
省一级
国家一级
14场
3场
4场
2场
最少得考 场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根据宫崎市定《科举史》整理)
(日本)宫崎市定
大象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萌芽于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完善于明清,亡于晚清
明清时期,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 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在私塾念书或聘 请家庭教间 考试地点 每年2月 各县考棚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流程及内容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流程及内容中国人在古代是如何从读书走上仕途的呢,据悉很少有人搞得懂其中的东东,今天我们将专门介绍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及考试内容,资料来源于清代探花商老爷子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古代的读书人出头确实不容易。
本号所有发布的内容绝无假大空的东西,一切均真实有效,有用,欢迎大家关注、保存、分享。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考试流程1、童生之考试:读书人的入门考试,没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读书人(所以叫童生),考上的成为生员(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优秀的才能称为秀才),要举行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
童生考试三年两考。
2、举人(乡试)之考试:针对优秀的生员(不是每个人都去)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举人的可以授官(只有举人及以上才能具有当官资格,所以叫举人),有初试、复试两个环节;3、进士之考试:考上的举人都要到北京举行会试(本来已经有资格当官了,所以叫会考),考上的叫进士(分三个等级),有会试、复试、殿试、朝考(翰林入学考试)、散馆(三年后翰林院毕业考试)五个环节,4、考差:考乡试考官之考试5、大考:对现行官员的定期学习检查(不得偷懒、要继续学习);6、制科:针对特殊项目的考试古人当官可真的不容易,这么多考试。
二、主考官、考试内容及录取情况1、童生:1)县试:由知县主持,第一名取县案首,考试内容如下: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初复: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第三场为再复: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第四五场连复:时文、诗赋、经论、骈体文不拘定格;2)府试:由知府主持,考两场,其中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随意,内容大致与县考同;第一名取府案首3)院试:由省学正(相当于省教育厅长、但必须是中央派的,地方官是管不了的)巡回各府、州、县(忙得很)主持的考试,考上者才能取得生员资格(由学正定板、县、府官没有资格),第一名取院案首,以下是考试内容:正场考试前先考经古一场:内容为经解、史论、诗赋、性理、孝经论、算数学、时务,各认一门报考;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五经义各一篇;第二场招复:面试或一小讲或两比;第三场为大复: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五言六韵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一二百字,经文可不做;以上三场考试录取者,要与先前考的县、府正场考试试卷进行核对是否一致,以防舞弊。
我国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教案
我国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教案小节一:科举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1. 科举考试的起源
-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介绍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清朝科举考试的改革与特点
- 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背景和目的
- 清朝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 分析清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小节二:科举考试的组织与流程
1. 科举考试的组织机构
- 描述科举考试中的各级考试机构和人员
- 解释科举考试的监考和阅卷制度
2. 考试流程及各科目要求
- 详细说明科举考试的流程和时间安排
- 梳理清朝科举考试中各科目的要求和考试内容小节三:科举考试的影响与评价
1. 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
- 讨论科举制度对社会人才的选拔以及政治和官员选拔的影响
- 分析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
2.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 总结科举制度的优点,如公平性、选拔优秀人才等
- 分析科举制度的缺点,如封建性、教育局限等
小节四:科举制度的衰落与改革
1. 科举制度的衰败原因
- 探讨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逐渐失去效果的原因
- 介绍西方思想的影响和新兴教育体制对科举制度的冲击
2. 科举制度的改革尝试
- 回顾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尝试和相关政策
- 总结晚清科举制度改革的失败和局限性
小节五: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 总结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意义和小结
2.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探讨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启示和借鉴价值结束语
- 总结科举考试制度在清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强调科举制度的独特性和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历史课程设计教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4. 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讲解科举制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5. 批判性思维:在讲解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运用史料实证和批判性思维分析科举制度的价值和局限。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PPT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生动的学习印象。
2. 对于难点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古籍文献、历史图片等丰富史料,引导学生对科举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可能没有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确保每个学生的声音都能够被听到。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4讲 古代科举考试
古代的科举考试
历代选官制度回顾
世襲制度
分封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
科举发展史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
期 元朝 -- 科举制度的中落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 期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下面这个板就做板凳,上面那个板
就做书桌。墙上有一个龛,里边装 上蜡烛,装上吃的,喝的,一场考 三天,三场考九天,就在这个小屋 子里头,进去之后封门加锁。经过 考试,考中了的,叫做“会试”, 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员”,取得会 试的资格才能进行第三级考试,就 是殿试。
殿试:关于进士与状元的考试
通常在皇宫太和殿前考试,所以叫
科举作弊
1,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成績
2,夾帶考試經文(帶書或抄錄於隨
身物品中)入內作弊; 2003年2月 在苏州又发现一本清代考生作弊书, 厚0.4厘米,只有半个巴掌大,竟有 9万字的考试内容!
3,請人代考
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交具鄉里 保結,及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 历。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历驗明考 生的身分。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 沒有被完全杜絕,至清朝時仍間有 揭發「請槍」代考。大部份的槍手 都是經歷科場的高手,常有已是舉 人出身者。
4糊名与誊录制度的建立与推广
科举人员中式的年龄
据刘海峰的研究,明代科举的平均
年龄分别为秀才24岁、举人30岁、 进士35岁 明代進士的平均中式年齡在 31.12—32.47歲之間 清代進士的平均中式年齡在 37歲左 右
科举录取率
全国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明
初乡试录取率一般在10%上下; 会试录取率自洪武至万历中平均为 9.7%;其间呈逐步下降趋势:永乐 四年至万历间平均为8.5%,成化至 万历间为8%;嘉靖至万历间为7.6%; 万历间为7%。录取率的不断下降表 明竞争的不断加剧,其中尤以乡试 的竞争最为激烈
一张图一个词记住古人科举全过程
如何从一介布衣变成官吏?今有公考,古有科举。
如果你是古人,如何从“田舍郎”到登上“天子堂”?过程太复杂,傻傻分不清!其实你只要记住一个谐音“同乡会“就可以啦!
古代读书人想要为官,首先要参加的就是童试,考中之后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之后是乡试,十里八乡的秀才在在秋季省城考试(秋闱),考中后你就是举人啦。
然后是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考中后你就是贡士。
(要贡给皇上挑选啦)
参加完“同乡会”(童、乡、会试)你就可以在美好的春天去面见皇上啦(春闱),皇上一般不会淘汰你们,只会评出“一等奖“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二等奖““三等奖”若干。
你们都叫进士,但身份不同,一等是进士及第,二等是进士出身,三等是同进士出身。
这就是古人科举进阶全过程,记住,参加完古人的“同乡会”,你就可以见到皇上,成为进士啦!
欢迎扫码关注“语文简单说”公众号,简单有趣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