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块 平 均 增长 率 为 1. %,苏 北 板 块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34 5 1. % ,皖北 板 块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1. % ,豫 东 板 33 2 24 5 块 平 均增 长 率 为 1.8 21%,这 一 指 标 同样 反 映 了鲁 南 、苏北 在淮海 经济 区 的领军后 地 位 。从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看 , 20 年第 一产 业 占比苏 北平 均 为 1.% ,鲁 南平 均 08 49
问题
20 年 ,淮海经济区工业增加值超过50 08 0 亿元 的城市 有 济宁 、徐 州 、临沂 、泰安 、盐 城 、枣 庄 6 市 ,豫 东 3 市工 业 增加 值 都在 30 元 上 下 ,皖北 5 0亿
市都 在 20 元 以下 ,最 低 的亳 州 只 有9 .7 元 。 0亿 59 亿 从 四大 板 块 看 ,鲁 南 地 区 最 高 ,平 均 为 6 59 亿 2. 2 元 ;苏北 次 之 ,平 均 为 469 亿 元 , 与 鲁 南 的平 9 .3
是一 个水 平 ,两个 水平 间 约差 6 %。金 融机 构 存款 0 余 额 是反 映一 个地 区资金 丰寡 的指 标 ,苏北 地 区最 高 ,市均 920 亿元 ;鲁 南次 之 ,市 均7 2 9 9 .1 8. 亿元 ; 4 皖北 居 第 3 ,市 均4 1 7 元 ;最 低 的豫 东 市 均 位 8. 亿 9
( ) 省 内边 缘 化 倾 向 严 重 一
按 地 区生 产 总值 排 序 ,苏 北 板 块 的 徐 州 、盐 城 、淮 安 、连云 港 、宿迁 在 江苏省 1个 地级 市 中分 3 别排 在第 6 、1 、1 、 1位 ,与 全省 前三 位城 市 、7 1 2 3 的经 济 总量相 差 巨大 ;如果 按人 均 地 区生产 总值排 序 ,苏 北板 块 排 在全 省 1个 地级 市 的最 后 5 ,这 3 位 充 分说 明了在 江苏 省 中苏北 板块 已成 为全 省经 济发 展 的边 缘 区 。淮海经 济 区 内的其 他板块 也 有相 似 的 情 况 。淮海 经 济 区内 的各个 城市 在 区位上 都处 于省 际边缘 区 ,在各 省经 济 发展 中也都 相对 落 后 ,成 为

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趋同及矫正研究

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趋同及矫正研究
对策略及合理化建议。 [ 关键词 ] 淮海经济 区 趋同 矫正 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趋同现状 ( ) 一 淮海经济 区三次产业结构趋 同 个地 区的产业结 构是否合理 , 键要看该地 区三次产业之 间 比 关 例关系 。为 了对淮海经济 区各城 市三次产业 结构的异同性有 比较直观 的理解 , 本文采用相 似系数指标 , 计算 出淮海经济 区苏北 、 鲁南 、 皖北 、 豫东 四个 区域 的三次产业相似系数。
09 5 .9 4
09 4 .9 2 0.9 8 98 0.9 9 31 0. 9 98 2 0. 41 98 0. 03 98 0. 8 97 6 0. 8 97 1
0.6 2 96
0 9 71 .6 09 5 .8 9 09 9 .5 6 09 2 .6 6 O9 2 .5 4 09 1 .5 6 0 9 01 .5 09 9 .4 3
二、 淮海 经济区产 业结构趋 同的分析和评价 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 自然和人文条件相似 , 经济基础差别 不大 , 基 本上处 于相 同的发展 阶段 , 以产业 结构难 免会 出现趋 同的现象 。 所 再 加上淮海经济区分属 四个省域 , 行政隶属关系复杂 , 必然受 到地 域分 割的影响 , 工合作 、 调发展 的难度很 大 , 分 协 各城市 为追求 自身利益 最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淮海经济区产 业结构 Nhomakorabea同及弼正研究
徐 州 市统计局 数据 管理 中心 高 皓
[ 摘 要] 产业结构趋 同, 就是指 区域 内或 区域 间产 业结构所呈现 出的某种共 同倾向或 高度 相似趋势 , 产业布局 不合理的一种表 是 现。本文通过 对淮海经济 区三 次产业 比例 关 系、 主导产 业和新 兴产业的 比较和分析 , 出存在产业 结构趋 同的现象 , 指 并就此提 出应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l. kz 该 区是 历 史 自然 形 成 的 经济 区域 , 8 7 m。 自然 结构 类 似 , 地

K 。
中心城市
理位置邻近 , 文化 习俗相仿 , 持和延续着 密切 的人 际交往 、 保 经 济贸易、 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 “, 于沿海地带的欠发达地区, ] 属 尚 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 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 经济 联系测度, 研究经济 发展分异规律 , 旨在 推动该区域经济 的整合
维普资讯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 07 N 2 0 O. T ERRI TOR & NAT AL RE OURC S S UDY Y UR S E T
文章编号:o 3 7 5 ( 0 )3 o 叭一 2 1 0 — 8 2 7 0~ 0 0 o 中图分类号 : 0 1 F6 . 5 基金项 目: 江苏教育厅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5J 70 1 ); 0S D 9 0 7 江苏省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6 SY O 5 0JBJ0 )
1 研 究 区域 与 研 究方 法
个 不 同 的等 级 ( 1 表 )。
表 1 中心城市等级划分 等级
一 一
淮海 经 济 区 由 苏 、 、 、 接 壤 地 区 的 2 鲁 豫 皖 O个地 级 市 ( 州 、 徐
连 云港、 盐城、 淮安 、 宿迁 : 泰安 、 济宁、 枣庄 、 临沂 、 荷泽 、 日照、 莱 芜; 蚌埠 、 阜阳、 淮北 、 宿州 、 州 ; 毫 I 开封 、 商丘、 口) 周 组成 , 总面积
22 中心 城 市 的 可达 性分 析 .
依据区域交通网络现状和 线路等级规模 ,计算 出区 内某点 到 区域 内其它各点的交通联 系时问 ,并通过交通联系所需时间 的相对 比较量来反映空 间经济 联系的紧密程度 。可达性系数的 具体计算如下 :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

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

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1、产业结构不完善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

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

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

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

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

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e o o c c o d n t d d v l p n fdfe e tr g o s i a h ie o o c Z n . c n mi o r i ae e eo me to i r n e i n n Hu i a c n mi o e Ke r s y wo d :Hu i a c n mi o e; O r i ae e e o me to i e n e i n ;i td f co ; o n eme s r s a h ie o o c Z n C O dn td d v l p n fd f r tr g o s l e a tr c u tr a u fe mi e
上 逐渐 优化 。2 0 0 8年 , 淮海 经济 区的济 宁市 、 徐州 市 、 封市和 开 淮 北 市 产 业 结 构 分 别 为 1 .:583 . 、055 .: .、23 21 .: 1 1 .:293 6 2 .: 5 2 6 4 .: . 995 .: .。但是 与 四省发达 地 区相 比, 533 4和 .:993 2 2 0 还是 有
c o d n td e eo me t f dfe e t e i n . e , t i a e p t f r a d o o n e me s r s n s g e t n w ih o l p o t o r i ae d v lp n o i r n r g o s t n h s h p p r u o w r t c u tr a u e a d u g si s h c c ud r moe o
1淮海 经济 区概况 淮海 经济 区位 于苏鲁豫 皖 四省 接壤地 区 , 由苏 鲁豫 皖 四省 1 4个地 、 组成 。后来 发展 到四省 的 2 地级 市 , 市 O个 包括 江苏省 的 连云港 、 州 、 安 、 徐 淮 盐城 、 宿迁 ; 山东 省的济 宁 、 临沂 、 枣庄 、 日照 、 安 、 芜 、 泽 ; 徽省 的淮北 、 州 、 阳 、 埠 、 泰 莱 菏 安 宿 阜 蚌 毫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摘要:1.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2.淮海经济区的定义和范围3.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4.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预期成果和前景正文: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一、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淮海经济区是中国最早的区域协同发展倡议之一,自1986 年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在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 年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淮海经济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发挥地区优势,提高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淮海经济区的定义和范围淮海经济区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四个省份的接壤地区。

淮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工作重点包括:1.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2.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协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3.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协同,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四、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预期成果和前景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预期将实现以下成果: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经济联系测度与发展策略研究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经济联系测度与发展策略研究

淮海经济 区地处我 国两大核心经济区一长三角 与环渤海 、两大生产力 主轴线一沿海与沿 陇海兰新 的交汇之地 ,在我国宏观区域发展格局 中具有承东
启 济 区的发


淮 海 经 济 区核 心 区各 城 市 的 等 级 划 分
和 经 济 联 系测 度
会 消费 品零售 总额则 反 映 了城 市居 民生活 水平 。
济区的 3 . 85 %,实现 G P ( D 国内生产总值)9 8 亿 54 元 ,占淮海经济区的 4 . 3 %。为促进 区域协调可持 2
续 发 展 ,2 1 00年 5月 7 日启 动 淮 海 经 济 区核 心 区
( 以下简称淮海核心区)一体化 ,包括交通 、产业 、

78—
《 区域金 融研 究) o 1第 1 ) l 2 1期
K i T 、K i N ):K in i P K i T、 V 、K i C 、K i p= p/ i( V 、K i
i= 1
联 系强度 占淮海核心 区经济联系强度总和 的比例 , 即经济联系隶属度 ;P、P 分别为 i 城市 的人 口 i j 、j 数;V 、v 分别为 i 城市的经济规模 ;oj i i j 、i i 、j 为
( ) 心 职 能 指 数 一 中
展既影响到东部沿海深层次开放 ,又影 响到 中国东 中西的区域经济联动 。淮海经济 区核心区是淮海经 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苏 、鲁 、豫 、皖 4 省交 界 处 , 由 江 苏 的徐 州 、连 云 港 、 宿 迁 ,山 东 的 济 宁 、枣 庄 ,河南的商丘和安徽的淮北 、宿州组 成 。 2 0 年核心区八市总面积 6 万平方公 里 ,约 占淮 09 . 8
主轴的空间结构 , 市等级 尚不清晰。然后通过区位商的比较分析, 城 确定 了淮海核心 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产 业。最 后提 出淮 海核心 区促进 经 济发展 , 快一体 化建设 的策 略。 加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然而,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中央提出了建设淮海经济区的战略部署。

2023年将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关键一年。

本文将对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评估1. 经济发展淮海经济区由江苏省的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安徽省的徐州组成,这些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产业资源。

然而,目前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为了实现协同发展,区域内的各市应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交通网络建设淮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但目前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

为了促进协同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各级政府应共同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这样可以提高区域内外的物流效率,降低交通成本,进一步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

3. 政府协同淮海经济区涉及江苏、安徽两个省份,各级政府在协同发展方面需要加强沟通和合作。

建立跨地区政府协调机制,制定统一的协同发展规划,加强各项政策的协同推进。

政府还应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激发区域的发展活力。

三、建议1. 跨地区合作淮海经济区各市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形成合力。

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组织交流会议等方式,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

特别是在共同关心的项目和重点产业上,加强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 创新驱动创新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各市应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搭建创新平台。

还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 产业协同淮海经济区各市在产业发展上应实现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

可以通过产业协同平台的建立,促进各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淮海经济区20年反思

淮海经济区20年反思

淮海经济区20年反思 2006年02月28日14:50 《决策》杂志策划人语淮海一直都在渴望崛起。

这里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20年前,基于板块隆起的梦想,一个跨省横向淮海经济区跨苏鲁豫皖四省,由20个成员市联合而成。

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多省交界性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延续20年不间断,并且成立固定的联络办公机构,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堪称“典范”。

然而,20年后,地处东部沿海的淮海经济区并没有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20年来,虽然淮海经济区内合外联,打响了一场经济上的“新淮海战役”,但是由于淮海经济区既是中央区域政策的“盲区”,又是所在省的边缘地区,双重边缘化的“叠加”,淮海经济区没有顺利实现低谷隆起,区位和资源的高地塌陷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低谷,成为“尴尬的淮海”。

2006年3月15日,在淮海经济区成立20周年之际,淮海经济区再次“上书中央”,提议建立“区域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区”,同时,经济区各成员市以及所在省对区域经济布局的大手笔擘画,正酝酿着创新出一种欠发达区域经济崛起的“淮海模式”。

淮海经济区正在临近跨越式发展的拐点。

决战“新淮海”本刊记者王运宝张新实是宿迁市市长,也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2006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将会看到张新实签名的代表议案,全称是《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

与张新实一起签名的,还有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的所有全国人大代表。

对于淮海经济区谋求从低谷隆起的努力,通常都被冠以“新淮海战役”的名称。

早在1985年1月28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上,原徐州市市长何赋硕与原连云港市副市长吴学志,联名发表《发起新的“淮海战役”》的文章,被称为新中国“经济淮海战役”的“冲锋号”。

也正是以这篇文章为“催化剂”,在1986年3月成立了淮海经济区。

58年前,淮海战役改写了中国历史,但与军事战争不同的是,经济“新淮海战役”的“敌人”是贫穷与落后。

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情况比较研究

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情况比较研究

2020年13期总第922期一、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的分析淮海经济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中介区”,目前,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

因此,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从产业层面探讨省际边界区域经济联系,讨论产业集聚情况,对于推动省际边界区域的协同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分析情况如下:首先,在经济方面从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以生产总值为例,搜集数据,得到下表1与图1。

表1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2018年生产总值图1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2018年生产总值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18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生产总值徐州位于榜首,淮北最低。

但通过相关城市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各个城市的GDP 均有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好。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以淮海经济区第二产业产值与金融业增加值为例进行分析,搜集数据,得到下图3。

图2主要城市第二产业产值图3部分城市金融业增加值从图2与图3结合上述生产总值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城市第二产业结构占比都在40%以上,且与以往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发展较好的城市,近年呈现平稳趋势。

金融业作为高端行业,各城市发展趋势都很良好,故产业结构发展情况较为良好。

然后,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以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代表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下图4。

图4主要城市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上表1与图4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政策等支持下,且都出现大幅度增长。

徐州由于环境保护等原因,增长趋势不太明显。

最后,从金融服务中心方面进行分析,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例进行分析,搜集数据得到表2与图5如下。

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情况比较研究■吴冠华陆鲁鲁谭振朋权莉胡启耀徐州工程学院摘要:产业集聚是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我国已进入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产业为案例,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比较分析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的情况。

淮海经济区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淮海经济区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淮海经济区发展状况比较分析作者:江苏省统计局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03年第10期淮海经济区位于祖国大陆的“脐部”,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

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组成,包括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鲁南的枣庄、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菏泽,豫东的开封、商丘、周口,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

淮海地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习俗相似,商品相通,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

淮海经济区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居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特别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淮海经济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而且与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相邻。

但是,目前淮海经济区发展不够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洼地,大多数成员市在各自所属省中也是经济发展的低谷。

连云港既是淮海经济区成员,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相对于兄弟市,连云港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优势。

因此,连云港应高标准定位,不仅要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崛起,更要脱颖而出,力争向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看齐。

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2002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并试从总量、结构、需求、效益等方面,粗浅分析淮海经济区区内状况、占全国份额、与长江三角洲差距、连云港在其中位置,以说明淮海经济区及连云港不加速发展就相当于倒退的严峻形势。

自然条件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其中鲁南6.00万平方公里、苏北5.24万平方公里、皖北3.66万平方公里、豫东2.91万平方公里。

区内面积最大的市是临沂1.72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市是莱芜0.22万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7倍。

地级市之间面积相差太大,不利于城市功能发挥。

连云港面积0.75万平方公里,占其中4.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训练题《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七集——江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训练题《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七集——江苏

航拍中国2高中地理教学第七集江苏习题一、单选题花果山位于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主峰玉女峰624.4米,是江苏省最高峰,地层岩性是片麻岩(变质岩的一种)。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花果山主要的岩石类型为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图中M代表()A.外力作用B.重熔再生C.冷却凝固D.变质作用2021年1月7日19时15分,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成为全国冬季用电负荷最高的省份。

下图示意“江苏部分城市分布图”及“江苏省2017年电力生产及消费情况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电力占全国比重本省电力生产构成生产量消费量火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核电7.5% 9.2% 82.2% 7.9% 5.7% 2.3% 1.8%3.下列关于江苏省2017年电力生产及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燃料丰富,核电潜力巨大B.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合理C.电力消费量位居全国前列D.水系众多,宜大力发展水电4.2021年初江苏成为全国用电量最高省份,主要原因是()①工业发达,电力需求旺盛②大部分地区没有集中供暖③遭遇寒潮天气,大幅降温④电力生产量大但无法储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盐城濒临黄海,冬季风能资源更丰富B.连云港长期担负晋煤外运的主要任务C.南京为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第一级城市D.徐州地处淮北,冬季有条件集中供暖江苏盐城海岸潮间带宽广,是中国沿海面积最大的滩涂湿地分布区之一。

为保护海岸,在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引种了耐盐、耐淹、繁殖能力强、植株高大、密丛生长的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当地90%的碱蓬湿地丧失。

下图示意20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引种前的盐城海岸潮间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早引种互花米草的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7.碱蓬湿地大面积萎缩消失的过程是()①泥沙淤积加重,地形抬高②海水淹没频率减少③水盐平衡被打破④互花米草在海岸线附近扩张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到2017年12月,江苏的城镇化率已提高至68.3%。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复习课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复习课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业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 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比, 其发展特点方面存在异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5)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 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 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6)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 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 性。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 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 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 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 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 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 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 能力。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 区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 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区域工业化发展方向分析

淮海经济区ppt介绍PPT

淮海经济区ppt介绍PPT
区域内拥有多个内河港口和沿海 港口,为水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设施。
航道条件
淮河、京杭大运河等航道贯穿淮 海经济区,为水上运输提供了便 利条件。
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物流产业现状
淮海经济区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服务水平逐渐提高。
物流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淮海经济区物流产业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区域内将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物流产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戏 曲等,这些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自然风光与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美,拥有众多山水景观、森林公 园和湿地公园,如云龙湖、天泉湖等,是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绝佳去 处。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交通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推进高速铁路、 高速公路、航空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交通 通达性和便捷性。
能源基础设施
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电网建设, 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油气管道等能 源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 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 治理等工程建设。
淮海经济区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增长, 公共财政收入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 比重逐年增加。
人均经济指标
淮海经济区人均GDP、人均收入等经 济指标稳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
产业结构及特点剖析
1 2 3
三次产业结构
淮海经济区已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三 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中,工业制造业占 据重要地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空间关联特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空间关联特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时空属性 1 旅游经济增长 1 旅游产业集聚 1 旅游产业带 1 文化距离 1 文化旅游 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1 拓扑结构 1 抽象概念 1 投入产出 1 弱极向原则 1 广西 1 广东省 1 山西省 1 小说叙事 1 多尺度分析 1 复杂网络 1 城市体系 1 城乡路网 1 地区专业化 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 国家级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 国家形象 1 喀什 1 南京都市圈 1 协同发展 1 劳动密集度 1 动态演变 1 制造业集聚 1 创新转型 1 创新差异 1 分形特征 1 农业旅游示范点 1 业扩散 1 产业关联度 1 产业关联 1 交通网络 1 云南 1 中国 1 《蛙》 1 wt指数 1 lisa集聚 1 esda 1 csda 1 "四维ciae"甄选 1
推荐指数 3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科研热词 隐喻 闽南三角洲 要素结构 西北地区 空间经济结构 空间特征 空间格局 空间发展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灰色关联分析 影响因素 层级分析 宝鸡市 地理信息系统 固化 反馈回路 区域经济 关联标记 人口老龄化 产业扩散 产业关联 moran'i lisa聚类图 "一头"

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淮海经济区为例梁㊀剑(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电务段,江苏徐州221000)摘㊀要:随着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铁的开通运行,高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㊂论文从区域经济增长㊁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状况三个角度,研究了京沪高铁对沿线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淮海经济区与东部其他经济区的合作,推进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发展与高铁关联性较强的第三产业,推动沿线经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战略,增加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区域就业机会这三点建议,以此推动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㊂关键词:京沪高铁;区域经济;淮海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1)41-0058-03Influenceof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onregionaleconomyalongthelineTakeHuaihaiEconomicZoneasanexampleLiangJian(XuzhouElectricDepotofChinaRailwayShanghaiBureauGroupCo.,Ltd,Xuzhou,Jiangsu,221000)Abstract:WiththeopeningandoperationofChina sfirsthigh-speedrailwayin2008,high-speedrailwayhascreatednewopportuni⁃tiesfor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Fromtheaspect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thispaperstudiestheimpactof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onHuaihaiEconomicZone,andproposestostrengthenthecooperationbetweenHuaihaiEconomicZoneandotherregionsintheeasternregion,promotethecoordinatedand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along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developthetertiaryindustryrelatedtohigh-speedrailway,andpromot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economicregionsalongthelinesoa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HuaihaiEconomicZoneand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easternregionofChina,thre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Keywords: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regionaleconomy;HuaihaiEconomicZone一㊁引言在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纵观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铁路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㊂近十余年来,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高速铁路在技术㊁安全㊁性价比㊁运行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高铁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日常出行交通工具㊂新科技革命时代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高速铁路非常符合现代经济的需求,其具有速度快㊁容量大㊁集约型的特征,能够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㊂随着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 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的开通运行,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速铁路发展的时代㊂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在日本㊁法国㊁德国㊁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其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制造业㊁重工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繁荣发展㊂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相比较日本㊁德国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却是令世人震惊的㊂系统有效地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㊁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影响,能够改善区域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缩小区域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能够优化我国的经济地理布局,总结经验为高速铁路科学布局㊁合理发展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㊂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和合理的聚集,使区域间能够互通有无,加强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㊂通过研究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清晰了解其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利于铁路沿线各经济区域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优化经济职能㊂综上所述,研究京沪高铁对沿线各经济区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淮海经济区的影响,有助于充分施展高铁的作用,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㊁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㊂作者简介:梁剑,男,江苏徐州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电务段,研究方向:财务管理㊁高铁经济㊂区域经济Һ㊀二㊁文献综述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㊂铁路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的载体,近些年来高速铁路发展,被学者们公认为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一㊂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理的前提下,从区域经济增长㊁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㊂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Peter(2003)指出高速铁路的修建对当地经济有着正面的推动作用,他从两种不同的区域类型进行分析:一类是经济低迷或转型期的区域,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够使当地经济恢复发展;另一类是经济繁荣的区域,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㊂David(2010)以美国田纳西州的铁路作为研究对象,构造了能够预测高铁运行的交通需求模型,以此模型推断出高铁的建设和运行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的时间和运输方面的收益,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田纳西州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推动当地高速铁路的建设㊂刘似臣和胡迪(2010)选择了行政融合度㊁GDP等指标构造了城市经济引力模型,构建模型的目的是计算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经济引力的变化㊂通过测算得到的结论是:当京津的行政融合度没有发生变化时,城际铁路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变小;当京津的行政融合度发生变化时,城际铁路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随着行政融合度的提高而变大㊂谌丽等(2017)使用地级城市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开通时间越早的城市,高铁推动经济增长的幅度就越大㊂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㊂Sevara(2010)认为高速铁路的建设会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在高速铁路的沿线形成大都市连绵区,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经济要素的再次分配,使产业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均匀的特点㊂Vickerman(2017)系统研究了英国的西北高铁网和第一条高铁,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本身并不具有变革性,但是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如果加上政府其他的干预性政策,引起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进而会对铁路沿线各经济区域产生巨大影响㊂姚如青(2010)研究认为高铁的客运是其基本运营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主要是对第三产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运输速度有要求的旅游产业,文章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开通能够极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㊂俞晓春等(2012)采用案例分析㊁问卷调查等方法,讨论了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给长三角经济区中短途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㊂从区域就业状况角度来看,Kingsley(1997)研究的起点为各地方政府建设高速铁路的动机,并且列举了实际案例,以及修建高铁的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极大地减小就业压力,进而降低本地区的失业率,提高就业率㊂Chen和Silva(2014)构建了SEM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测算出高速铁路与西班牙各地区GDP的关系,结果显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能够推动GDP的增长,为新兴产业和新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能够吸引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入,提高当地的就业层次㊂平野卫㊁邹振民(2001)以日本新干线铁路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了我国高速铁路修建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将改变铁路沿线的城市经济发展㊁开发和就业,同时对各地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产生影响㊂尹冰(2010)研究的出发点是高速铁路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了北京和天津城际高铁对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房地产行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增加了建设㊁销售㊁管理等就业岗位㊂综上所述,对于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㊂研究认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能够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优化产业结构㊁提高就业率㊂鉴于高速铁路能够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㊁产业结构优化㊁就业状况改善等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考虑到京沪高铁在淮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论文选取了京沪高铁和淮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京沪高铁对淮海经济区的具体影响,为制定京沪高铁和全国高铁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㊂三㊁我国高铁交通及高铁经济发展现状高铁的修建和运行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㊂相比较日本㊁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高铁起步较晚,但凭借后发优势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因为我国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以及最多的营业里程㊂通过高速铁路建立起来的高效综合交通网络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能够推动区域之间的交通运输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铁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㊂(一)高铁交通发展现状我国地大物博,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存在分布极不均匀的情况㊂因此有必要发展长距离的高速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减小区域之间时空距离,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㊂自2008年我国高速铁路建成运行以来,营业里程持续增加,从2008年的672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25164公里,足有37倍;高铁营业里程占铁路比例也同时增加,从2008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9年的近20%㊂2019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有3.5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70%,比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的总和还多㊂我国不只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人口数量也较多,但由于空间位置具有差异,造成居民拥有的地理优势无法凸显,此时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区域间互相联通就具有了重要意义㊂目前我国高铁基本形成了包含30个省会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高铁网,高铁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影响了人们日常出行和生活节奏㊂我国高速铁路自建设以来,客运量在逐步增加,从2008年的734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17.52亿人,足有238倍;高铁客运量所占铁路比重也同时增加,从2008年的0.5%增长到2019年的56.8%㊂旅客周转量也在不断增加,从15.6亿人/公里增长到5875.6亿人/公里,增长376倍之多;高铁旅客周转量所占铁路比重也同时上升,从2008年的0.2%增长到2019年的43.7%㊂近些年来我国高铁正在逐步扩大交通运输规模,完善全国的高铁网络,如在相邻的省会级大城市之间建造两小时交通圈层,在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建造一小时或者半小时的交通圈层,缩短两地之间的时空间隔,提升高铁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㊂(二)高铁经济发展现状作为当今世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运输方式,高铁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㊂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改变了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络,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产生了 高铁经济 ㊂随着高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高铁网络的扩充,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 高铁时代 ㊂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区域经济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之间是从属关系,但是两者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㊂第一,我国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区发展迅速,京津冀经济区㊁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扩张,亟须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京沪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推动着我国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缩短了区域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了资源流动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了京沪高铁沿线各经济区域的联系,能够直接推动区域和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㊂第二,京沪高铁修建和运行后,铁路沿线周边出现了大量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㊂所以我国高铁的修建和运行,对沿线区域和整体国民经济确实产生了推动作用㊂铁路的修建属于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为了满足在高铁修建过程中需要的石材㊁水泥㊁钢铁等建筑材料的消耗需求,就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投资㊂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进步和高铁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各种生产资料需求增加,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㊁机械业㊁建筑业等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市场上与高铁相关联的产品也相继出现㊂除第二产业外,高铁修建也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高铁通过资本积累的方式拓宽了市场,加速了区域之间资源流动㊂从整体来看,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为倒U型的波动趋势㊂自2008年开通后,2010年投资高达7622.2亿元,随后出现了下降,2011年为5919亿元,后期又持续增长,在2017年达到8006.2亿元;就环比发展速度而言,2009年是63.53%,仅在2011年出现了负值-22.35%,这些数据说明了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是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拐点㊂从高铁建设之初,国家就投入了大量资本㊁人力等生产要素支持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难,如建设融资困难㊁基础建设停滞等㊂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提升和高铁的高效运行,人们对高铁逐步改观,信赖感增强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证就业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修建铁路符合促进人口就业的政策㊂因为铁路的修建涉及产业范围多㊁建设时间长㊁生产资料需求大,需要大量劳动力满足建设需要,同时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高铁修建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及高层次人才㊂第一,高铁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具有周期长㊁任务重㊁时间短的特点,需要集聚足够多的劳动力;第二,高铁修建需要的石材㊁水泥和钢铁等建筑材料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劳动力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也能提高㊂整体来看,铁路就业人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9年高达185.01万人,但在2010年下降到175.64万人,之后的三年就业人数没有大幅度波动,2014年增长到190.25万人,随后又出现了下降趋势;与就业人数相对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在2009年是6.77%,2014年下降到5.91%,2010年出现了最低值-5.07%,这说明在2009年高铁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率,但随后出现了初步饱和的状态㊂2014年我国加大了铁路新线投产的投资规模,此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满足生产建设需求,建设完成后的几年就业人数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㊂四㊁京沪高铁对淮海经济区经济的影响分析(一)区域经济增长效应随着高铁技术的进步,京沪高铁规划㊁修建㊁开通和运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沿线各经济区域的活力,为区域经济提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㊂京沪高铁的运行在初期确实推动了沿线区域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增长放缓,目前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㊂京沪高铁的运行对沿线经济区域的发展有积极的正向政策效应,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健性㊂其运行后沿线各经济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㊁城镇化率㊁进出口总额㊁沿线各经济区域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数据都稳步上升㊂通过扩大各区域间的开放程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促进沿线经济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㊂(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京沪高铁的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石材㊁钢铁㊁水泥等,这些需求直接带动了第二产业中制造业㊁建筑业㊁机械业等的发展,同时间接为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㊂相比较未开通高铁的区域,京沪高铁的开通初期就产值占比的增长幅度而言,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三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第三产业不断加速㊂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推动了沿线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使生产要素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带动了交通运输业㊁商贸业㊁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产业间相互联系产生了乘数效应,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沿线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㊂(三)就业状况变动效应京沪高铁的运行解决了沿线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的需求,同时高铁在修建完成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运行㊁维护和管理等活动,这样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沿线区域的就业㊂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区域的就业总人数初期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后期发展速度逐步放缓㊂从区域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就业发展状况领先于未开通高铁的区域㊂从高铁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的运行对促进沿线经济区域就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㊂这表示京沪高铁的规划㊁建设和运行的初期大量的企业集聚在铁路沿线,使得劳动力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和关联市场饱和等原因,京沪高铁对于人力资本要素的刚性需求在减小㊂(四)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京沪高铁的运行对沿线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㊁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影响显著,依据各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可以判断出京沪高铁沿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趋势㊂但是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趋势迅猛的区域大多是经济发展的极点㊁经济贸易的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城市凭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拥有丰富的社会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程度领先于其他区域㊂五㊁政策建议京沪高铁极大程度地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如经济区域间明显的差异和后期就业人数放缓等,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循环累计因果效应,这些问题有可能扩大区域间的差距,形成区域发展失衡的局面㊂为了高效科学地发挥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在高铁时代淮海经济区的平稳快速发展,有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淮海经济区与东部其他区域的合作,促进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经济协调均衡发展㊂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沿线区域间的流通和优化配置,㊀㊀㊀(下转第105页)热㊀㊀点Һ㊀2.照明系统整个市集的灯光应该设置成基于云技术的统一灯控安排,最好可以与摩天轮变换的灯光加以配合㊂可以设置人工发电设施,靠人骑行运动带动发光,同时增加趣味性㊂市集除四周边际设大灯外,内里均设置成情趣形状灯,要求明亮且柔和㊂地灯不要随处可见,只在特定区域围成特定形状,如入口的桥或小广场,成为某个区域的标志,与方向指示和标牌设计相辅相成㊂上述灯光设置均要以LED灯作为照明设施,节能的LED照明灯具与完善的调光计划能够节省高达70%的能源成本,同时通过远程管理降低维护成本和运营开支㊂3.排水系统小吃店铺用水量很大,如果排水不畅,容易散发不良气味㊂研究建议独立融合排水系统,各店铺分别有自己的排水管,到净化系统汇合,经净化后的水,再一起排放㊂这样如果某家店铺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其他家运营㊂4.铺装与漆面现在彩色仓板房材质简陋,大部分是玻璃和铁板的组合㊂下一步,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彩色玻璃屋的展示力度㊂除此之外,地板的铺设位置也有待考量,在特定地方铺木质地板或棕色地板,防滑且雅观,整体而言,这种方式是较为可取的㊂5.载体设施改进广场四周种植各类绿植,不仅能够很好地净化环境,更能够给此处的设计增加一丝生机,可以将绿植进行造型设计,以绿植形式展现天津市的特色文化㊂另外在绿植中间提供一个开敞而柔软的游戏空间,可以为城市里的儿童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空间,也创造一个亲近彼此的机会㊂(三)商铺与建筑小吃在美食楼要有一定间隔,不然容易造成拥挤,人流量过大时期,排队长龙遮挡他人店铺,会导致店家间产生嫌隙㊂可以利用增添纪念品商店或景观构筑物等方式,引导游客去到游乐场所㊂另外还可以建立多个小型商铺,让整条街更加的规整,给予游客更好的视觉感受㊂五㊁结语夜间经济作为日间经济的重要补充,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㊁改善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㊂促进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夜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 五大公共问题 ,即公共交通㊁公共安全㊁公共环境㊁公共卫生和公共设施㊂由于夜间经济的范围比较广,传统的夜间执法部门如警察㊁消防等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因此还需要市场监管㊁工商㊁卫生㊁环境㊁交通等部门的参与,形成水㊁电㊁交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㊂但这无疑会增加公共管理的成本㊂如何控制夜间经济的成本,提高夜间经济的效益,才是协调二者的关键㊂政府可以继续实行白天治理和晚上治理的结合,从而降低管理成本㊂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要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坚持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协调业主之间的关系,科学调整业务形式,实现资源整合,提供支持的交通㊁水㊁电㊁煤气等硬件设施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㊁指导政策,提供相关补贴㊂参考文献:[1]唐金生.打造区域食品质量样板助力夜市经济健康发展[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01-07(5).[2]秦学,李梦雅,司有山,等.新世纪以来我国 夜经济 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2):84-90.[3]张金花,王茂华.历史视域下的京津冀夜市经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6):52-60.[4]李全顺,彭则一秀.夜间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现代商业,2020(32):80-83.[5]张桂芝.影响天津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8):202-203.(上接第60页)但是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对于发达区域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有可能阻碍其经济增长,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㊂为降低虹吸效应对本经济区域产生的影响,沿线区域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模式来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㊁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人口的增加㊂第二,发展与高铁相关的第三产业,优化京沪高铁沿线区域产业结构㊂京沪高铁的运行可以增加淮海经济区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途径,以此加快信息㊁技术的扩散,促进沿线区域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加速推进淮海经济区的发展㊂第三,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战略,增加京沪高铁沿线区域就业机会㊂区域的经济发展既需要硬件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更需要软件的人力资源㊂京沪高铁的运行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也会有溢出效应,出现沿线经济区域人力资源外流的现象㊂所以政府应该发挥良好的行政作用,制定人才引进战略,留住人才,并且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㊂参考文献:[1]PETERMJ.Theeconomicimpactofthehigh-speedtrainonurbanregions[J].GeneralInformation,2003,10(1):4-18.[2]DAVIDE.RelationshipbetweenTransportationandtheE⁃conomy[R].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2010.[3]刘似臣,胡迪.城际铁路对京津两地经济引力的影响[J].中国统计,2010(4):47-48.[4]谌丽,石敏俊,郑丹.高速铁路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报,2017,31(2):77-84.[5]SEVARAM.Developmentimpactsofhigh-speedrail:mega⁃lopolisformationandimplicationsforportugal slisbon-portohigh-speedraillink[D].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10.[6]VICKERMANR.Canhigh-speedrailhaveatransformativeeffectontheeconomy?[J].TransportPolicy,2017,3(8):62.[7]姚如青.沪杭高铁对于沪杭关系和杭州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6):16-24.[8]俞晓春,龚迪嘉,卢昊.高速铁路助推长三角中短途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03-206.[9]KINGSLEYEH.Labormarketsandregionaltransportationimprovements:thecaseofhigh-speedtrains[J].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7,31(1):57-65.[10]CHENG,SILVAJDAE.Estimatingtheprovincialeco⁃nomicimpactsofhigh-speedrailinSpain:Anapplicationof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11:157-165.[11]平野卫,邹振民.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意义[J].中国铁路,2001(3):38-40.[12]尹冰,吕成文,赵晨.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0(4):28-31.。

淮海经济区 市场分析

淮海经济区 市场分析

1.0 市场调研分析1.1 淮海经济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淮海经济区位位于我国两大沿海经济圈之间,是连接两大经济圈的桥梁,未来具有较大的联动发展空间。

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中东地区,其之北为环渤海经济圈、东南为长三角经济圈,淮海经济区是两大经济圈连通的必经之路。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中,东部沿海的三大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绝对核心。

淮海经济区位于两大经济圈之中,在陆路交通上是连接两大经济圈的桥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1.1 淮海经济区生产总值现况从区域划分上来看,淮海经济区分为四大省,四大省份分为四块。

山东省(临沂市、济宁市、菏泽市、枣庄市、日照市、泰安市、莱芜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亿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安徽省(毫州市、蚌埠市、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亿河南省(周口市、商丘市、开封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亿分析:山东省总量最多,其中临沂市和济宁市占山东总量48%。

江苏徐州市市场总值超过2000亿,河南周口市超过1000亿,整个淮海地区市场总值超过1000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和临沂。

1.1.2淮海经济区经济总量构成淮海经济区20市2009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表一:表二:备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栏内有的为规模以上,有的为全社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栏内有的为地方财政收入,有的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1.3 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虽然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都具有相当的同质性,但被分割为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个省份而分治,全都位于各省的边缘地带。

尤山东主要沿胶济铁路发展,江苏主要沿沪宁铁路和长江发展,河南提出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安徽虽然还没有成熟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但安徽省对合肥的投入力度以及皖南芜湖经济中心的成长都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发展联系空间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发展联系空间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2011年 科研热词 空间叙事 隐喻 辐射范围 艺术史 聊斋 经济联系 类型 空间结构 皖江城市带 物流 渭河流域 流域经济 河南省 机制 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异类婚 帕提农神庙 场所 地理学 图像叙事 协调发展 区域空间分布 区域 创意阶层 内涵 人力资本 产业配套能力 产业群 交通地理 主题-并置叙事 主题 esda—gis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空间结构 经济自由程度 空间自相关 外商直接投资 城市人口空间集聚 gmm估计方法 集聚型产业转移 集合能效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近代建筑 运输成本 责任分解 财政分权 评价 要素体系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耦合 网络结构 结构特征 经济重心 经济联系结构 经济结构 经济空间 空间面板模型 空间联系 空间差异 社区法团主义 社区庇护主义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 生态持续性 物价水平 演变 演化 油价波动 智慧城市 旅游经济联系 旅游景区 旅游地 旅游产业集聚 旅游产业结构 新型城镇化 新单位化现象 文化认同 文化变迁 扩散性产业转移 房价 成渝经济区 思考 影响机制 影响因素 建筑特色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摘要:由于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1986年3月成立了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淮海经济区,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经济区,其由20个地级市组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却始终没有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大部分是从政府政策以及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探讨,而文章主要从产业结构方面对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为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1986年为了振兴区域经济的共同梦想,苏鲁豫皖接壤的20个地级市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著名的革命老区,重要的农产品和能源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区两个发达的政治经济区的结点要津位置的淮海经济区却一直处于两个经济高地之间的低谷。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对于积极寻求经济发展的淮海经济区来说,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发展有着实际意义。

1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1.1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表现①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0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共实现地区GDP 16 345.39亿元比2006年的13 621亿元超过了12%,其连续五年地区GDP超过或达到12%。

从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来看,2007年全国GDP为246 619亿元,淮海经济区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7%。

其中,增速处于前5位的城市是:菏泽(17.1%),莱芜(16.9%),日照(16.8%),济宁(16.3%),临沂(16.2%);处于后五位的城市是宿州(11.6%),亳州(12.1%),淮北(12.5%),周口(13%),开封(1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研究是区域地理 [1 ] 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 产业是区域 经济的主体, 而产业空间联系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 [2 ] 心内容 , 从产业方面研究区域经济联系是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国外对空间联系的研究 、 主要依托“空间相互作用 ” 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2
2. 1
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
数据采集
1
研究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 1986 年 3 月, 是中国最早 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产业空间联系强 度 研究, 为突出产业结构差异, 反映不同产业对地 区 间联系的贡献率, 将产业分为门类和大类2 个层
收稿日期: 2010 - 01 - 26 ; 修订日期: 2010 - 09 - 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6BJL058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671053 ) 资助。 mail: rose - love321@ 163. com 作者简介: 周 婷( 1986 - ) , 女, 江苏沭阳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Email: qiufangdao@ 163. com 通讯作者: 仇方道, 副教授。E-
( 2) 当 Tt i > 1 时, 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 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全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 即各部门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值 ) ; 当 Tt i = 1 时, 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波及影响程 度等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当 Tt i < 1 时, 表示该 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 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2. 2. 3 产业空间联系强度计算 产业空间 联 系 有“潜 在 的 产 业 联 系 能 力 ” 和
St i =
Σ j =1
1 b ij / Σ Σ b ij ( i, j = 1, 2, 3, ..., n) n i =0 j =1 ( 1)
n
n
D k1 -k2
( 4)
Ci k1 - k2 指城市 k1 与 k2 之间的产业联系强 式( 4 ) 中 , 度, 表征 2 个城市之间特定的关系, 本文也称关联 , 区间 该值越大表明两者之间联系强度越大 。一般 情况下, 强度越大越好; D k1 - k2 指 2 个城市之间的直 线距离, 是在 GIS 相关模块中运算下获取的。
3
3. 1
结果分析
产业空间联系强度分异显著 采用上述方法对淮海经济区 20 个地级市基础 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得出各城市相互之间产业联 系强度矩阵, 共 190 个关联区间, 并利用 GIS 可视 化技术生成该区产业空间联系强度分异图 ( 图 1 ) 。 产业经济联系是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的主要 表现之一, 城市间产业的相互作用与城市间的距离
“实际产业联系强度” 2 个概念, 前者单纯与产业性 质有关, 不考虑产业规模, 不具有空间属性和城市 具有城市指向性 ( 公 指向; 后者与产业规模有关, [16 ] 式 3 ) 。“重力模型 ” 中的参量是实际联系强度 ( 公式 4 ) 。 Ci k =
[Σ Σ m =1
13
42
( St i Tt i ) Sc m a m ]
模型
[9 ]
区划分
等方面研究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的 经济联系。但由于受基础资料和技术方法的限制 ,
[13 ]
从产业层面探讨某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尚鲜有报 [14 ] 道 。基于此,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 运用重 力模型等方法, 从产业层面, 揭示淮海经济区空间 经济联系方向, 深入分析其空间联系强度差异, 提 出空间联系模式, 为进一步推进淮海经济区统筹发 展提供科学依据。
图1
Fig. 1
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联系强度分异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patial association intensity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地区产业联系比较紧密; 徐州作为产业联系总量最 大的城市与连云港之间的产业联系强度较低 , 仅为 6 159 , 与其他的苏北城市, 除了与地域最为靠近的 宿迁联系强度属较强外, 与淮安、 盐城之间的产业 , 5 311 , 联系均较弱 平均只有 而与鲁南的枣庄、 临 沂, 皖北的淮北、 宿州 4 市之间产业联系强度平均 高达 18 527 , 产业联系非常密切, 这说明因相似的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固有的经济联系并没 但也说明徐州作为苏北龙头 有因行政界线而割裂, 城市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带头作用 ; 皖北除了 淮北 宿州产业联系强度 ( 19 749 ) 较强外, 其他节 点间产业联系都比较薄弱, 平均强度为 6 064 , 但淮 北、 宿州 2 市均与徐州有高强度的产业联系, 说明 皖北城市和徐州的联系大于板块内城市之间的联 系; 豫东的开封、 商丘、 周口 3 城市不管是内部之间 还是与其他省份节点城市间产业联系都较弱 , 与其 他板块相比落差较大。 3. 2 主要产业联系方向分析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 区域产业联系由于
856




30 卷
区也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 加强 核心区产业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深入推进淮海经济 区核心区一体化进程, 并在今后发展中起到核心和 龙头带动作用, 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 3 ) 苏北、 鲁南、 豫东、 皖北四大区域板块间产 业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图 1 表明, 鲁南各城市节点 临沂 枣庄、 枣庄 济 相互之间产业联系强度较大, 宁、 济宁 泰安、 泰安 莱芜等为产业联系强度高与 较高的关联区间, 高值区间比较集中, 板块内部有 4 个强关联区间以及 3 个较强关联区间, 说明鲁南
第3 0 卷 第 6 期 2010 年12 月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 . 30 No . 6 Dec. ,2 0 1 0
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
周 婷, 仇方道, 朱传耿, 张 敬, 蔡爱军, 孙东琪, 方 雪
(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摘要: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 。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构建产业 联系强度测度模型, 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 、 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 淮海经济区产业 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 核心区产业联系密切, 且苏北、 鲁南、 皖北、 豫东四大区域板块产业 而东西联系则为产业联系的次要方向; 从空间组织 联系差异显著; 南北联系为淮海经济区主要产业联系方向, 看, 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 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圈层 、 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 依据产业联系 方向及空间组织模式确定区域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 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推进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 。 关 键 词: 淮海经济区; 重力模型; 产业联系强度; 空间分异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0690 ( 2010 ) 06 - 0854 - 06 中图分类号: F061. 5
区的脐部, 由苏鲁豫皖 4 省接壤地区的 20 个市组 包括江苏的徐州、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宿迁; 山 成, 东的枣庄、 济宁、 泰安、 莱芜、 日照、 临沂、 菏泽; 河南 的开封、 商丘、 周口; 安徽的蚌埠、 淮北、 宿州、 阜阳、
2 亳州。总面积约 17. 81 万 km , 约占全国国土面积 的 1. 86% , 现有人口约 1. 23 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
6期

婷等: 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
855
面, 其中门类包括 13 类: 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 业; 电力、 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政业;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 发零售、 住宿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 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 理业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 科研和综合技术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科研、 服务业 ( 信息传输、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 文教卫 ( 文化、 体育和娱 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教育 + 卫生、 社会保险 和社会福利业) 。产业的大类划分与《中国投入产 42 个产业代码相同。 出表( 2002 年) 》 文中计算所需要的有关数据均来自淮海经济区 20 个市的统计年鉴 ( 2005 年) 、 《中国投入产出表 ( 2002 年 ) 》 ( GB / T4754 - 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 2002) 。 2. 2 研究方法 “大类 ” 本文假定各产业 对地区联系贡献率相 同, 并考虑城市间空间作用的距离衰减规律, 将空 间联系强度的计算分为 2 个步骤: 一是通过层次分 , “大类 ” 的权重由影响 析法确定 13 类产业的权重 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决定; 二是利用重力模型, 确 定淮海经济区 20 个城市两两之间的产业联系强 度, 建立矩阵。 2. 2. 1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 个单位最终产品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 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 [15 ] 供的产出量。其公式为 :
( 3)
i =1
Ci k 为城市 k 的 m 个产业的内部联系强 式( 3 ) 中, 度, 根据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定义, 该指数 的大小反映了某一城市产业发展的对外辐射能力 ; Sc m 为各产业的就业人口规模; a m 为产业 m 的权 重。 Ci k1 -k2 = Ci k Ci k 槡
1 2
呈负相关关系 ( 重力模型 ) , 受空间距离衰减影响 较大, 相距较远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小。 图 1 显 由于受产业性质、 产业规模、 经济发展水平及城 示, 市间距离等因素影响, 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产业联 系强度差异达 28 687 , 而亳州 日照关联区间联系强度 最小, 为 858 , 相差达 33 倍。 具体而言, 淮海经济 : 区产业联系空间分异特征如下 ( 1 ) 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 逐渐降低。京沪铁路沿线地区如泰安 济宁、 济宁 枣庄 徐州、 徐州 淮北、 徐州 宿州等关联区 枣庄、 间平均产业联系强度最高, 达 18 775 ; 而京沪线两 侧的济宁 菏泽、 济宁 商丘、 徐州 商丘、 泰安 临 沂、 济宁 临沂、 枣庄 临沂、 临沂 连云港等关联区 间的产业联系强度次之, 平均为 10 559 ; 距京沪线 更远的边缘地区城市间的产业联系强度更低 , 平均 为 3 303 。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呈由中部 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之态势。 ( 2 ) 淮海 经 济 区 核 心 区 产 业 联 系 最 为 紧 密。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包括徐州、 淮北、 济宁、 连云港、 宿迁、 宿州、 商丘、 枣庄等 8 市, 产业空间联系强度 的关联区间与核心区大体吻合。 徐州与淮北、 宿 州、 枣庄、 商丘等城市间的产业联系强度平均高达 18 092 , 枣庄与徐州、 济宁、 泰安等城市间的产业联 系强度平均为 15 165 , 济宁与泰安、 枣庄、 商丘等城 市之间的产业联系强度平均为 14 436 , 为淮海经济 核心区城市产业联 区产业联系强度的高值区所在, 系密切, 节点间相互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大, 已成为 淮海经济区煤炭、 钢铁、 机械等产业集聚区。 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