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心理学上有两个名词,一个叫“酸葡萄”心理,一个叫“甜柠檬”心理。我虽没读过多少心理学的书,但对这两种心理学现象,我关注了很久,下面就我的肤浅认识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
什么是“酸葡萄”心里呢?通俗的讲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讲葡萄酸。”在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狐狸想吃葡萄,但够不着,狐狸为减轻自己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焦虑感,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既然是酸的,那没有什么好吃的,于是狐狸平静地走了。这种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效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作“酸葡萄”心理。
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比如:同学甲看到同学乙因成绩好拿了奖学金,就对其他同学讲“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将来走上社会顶多是个书呆子,成不了气候!社会上靠智商吃饭的是打工的,靠情商吃饭的才是当老板的······”
那么什么是“甜柠檬”心理呢?与“酸葡萄”相对应的,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现实中,我们也时常表现出这种心理反应,比如:同学甲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参加了学校的一次文艺比赛但只获得了个鼓励奖,而同班同学乙获得了一等奖,于是同学甲就对其他人说“其实这次比赛我并没有准备拿名次,我给自己所定的目标就是站在舞台上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就行了,拿个鼓励奖就够了······”这就是典型的“甜柠檬”心理。
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没有什么理论可以显摆,但我记得哲学上有个方法论,即适度的处事原则。从这一方法论来看,两种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达到减压的效果,从这一角度上讲,这两种心理反应对我们是有益的。然而,辩证法却又告诉我们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按中国人的传统的报喜不报忧的心理,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思考,甚至是思考后不愿意承认这两种心理的负面作用。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其负面影响。
其一,我认为两种心理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即逃避现实。
“酸葡萄”也好,“甜柠檬”也罢两者都是因为在既定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为了使心理达到平衡而做出的一种自欺欺人的举动,长此以往的话,人的思想就会麻木,斗志也会削弱。当事人会常常暗示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久而久之,脑子里会形成“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的潜意识。也许这与儒家提倡的谦逊有关吧,但这种后果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是不是值得每个人反思呢?
其二,两种心理都会助长个人的虚荣心。
因为未能实现目标,而做出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暗示,我认为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在我看来虚荣心是自尊心的一种强烈的表现,一个人的虚荣心越强,那么他的自尊心必然也越强。自尊心越强的人往往也越自负!自负好吗?项羽因为自负,丧失了一统中原君临天下的宏图伟业,自己也落个别姬垓下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马谡因为自负,痛失街亭的同时也让自己遗臭万年成为笑料,最终也被诸葛亮斩于帐前;希特勒因为自负,轻易宣战苏联使原本乐观的战争形势急剧
逆下,终于柏林城破而拔枪自尽于阴冷的地下室······当然,上述三人都是历史风云人物,所做的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咱们普通人自然比不了,但古语讲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三,我认为两种心理都有可能诱发另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即“螃蟹心理”。说白了,就是容易引起个人的嫉妒心。
中国人好面子,世人皆知。因为自己没能实现既定目标,当事人可能会把丢面子带来的羞辱转嫁到实现目标的人身上,并为此做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2004年发生的一起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惨案”难道行凶者的失足没有妒忌心理在作怪吗?显而易见,这是有的。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如果能消除个人的妒忌心,人际关系该多么和谐啊!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该警惕“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想对自己写的文章做一下补充说明:对两种心理的褒贬,我持中庸态度。虽然我强调其负面影响但那是出于与大家一同认清问题,规避负面影响的考虑。同时我本人也有这两种心理,并且认为这很正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是否有这两种心理,而在于我能否掌控这两种心理,能不能时常自我反省,告诫自己是否正确得对待了“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