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下滑的时间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_____.(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cm/s;(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 AB/t BC,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用v、v1).【来源】重庆八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 v=s/t 25 50 快小不正确112vvv v-【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vst= .(2)s ABBCs==40.00cm,t AC=2.4s,t AB=1.6s,tBC 2.4s 1.6s0.8sAC ABt t=-=-=,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4025cm/s1.6ABABs cmt===,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4050/0.8BCBCs cmcm st s===.(3)由BC ABv v>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大,故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练习题
(2)求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4.数据分析 (1)作出小车运动的 v-t 图像。 (2)分析数据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核心概念 规律再现
核心提升训练
对点训练
典型考点一
实验器材和操作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
答案 (1)电火花打点 交流 靠近 (2)CBDA
核心概念 规律再现
核心模型 考点对点练 核心能力提升练
答案
解析 (1)题图中仪器 A 叫作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 220 V 交流电源, 实验过程中,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
(2)步骤的正确顺序为:先把计时器固定好,安装纸带,再接通电源,进 行打点,之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带着纸带运动,故正确的顺序是 CBDA。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核心概念 规律再现
1.实验思路
(1)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可用该点前后一小段时
间内的 □01 平均速度 来代替。 (2)利用 v-t 图像判断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 v 为 □02 纵轴 、时间 t 为
□03 横轴 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 v-t 图像,图线的 □04 倾斜程度 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 v-t 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 车的速度是 □05 均匀变化 的。
示,一般不是直接测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而是先测量出
□02 各个计数点到计时起点 的距离 x1、x2、x3、x4、x5、x6,再计算出相邻
的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1=x1,Δx2=x2-x1,Δx3=x3-x2,Δx4=x4-x3, Δx5=x5-x4,Δx6=x6-x5。
核心概念 规律再现
核心模型 考点对点练 核心能力提升练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设计与进行实验】1.2. 实验器材及其作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或秒表).(1)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2)停表(或秒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动力)(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3.实验装置①安装要求:倾角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面的倾角;4.小车运动距离: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的距离;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止开始下滑;6. 小车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7.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要估读;【交流与讨论】8.误差分析:(实验误差主要来自于时间测量产生的误差)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9.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10.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11.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上全下v v v >>,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212133t t s s t s v --==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2.能量转化情况:小车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转化为内能)。
【例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 =5 cm ,s BC =15 cm ,则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小球在AC(3(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选填“>”“<”或“=”).(5)实验过程中,由于小球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选填“陡”或“缓”)的方式,增加小球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6(7)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同学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若再探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小球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C)A. 小球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B. 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C. 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例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 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其对应的时刻.(1(2)“直接”或“间接”)测量.(3(4(5)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1,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BC段的平均速度为v3,它们“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6)s AB,t AB,则v AB(7)实验中,由于计时不熟练,小车过了A“偏大”或“偏小”).(8)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在B点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C点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9(10)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发现不同的同学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不同,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分:秒]。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步练习(含解析)—【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B.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C.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D. 作v-t图象时,所描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2.如图所示是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4条纸带,哪条纸带的加速度最大()A. B.C. D.3.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
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
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6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③在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4.小明同学在学习了DIS实验后,设计了一个测物体瞬时速度的实验,在小车上固定挡光片,使挡光片的前端与车头齐平,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侧面,垫高轨道的一端.小明同学将小车从该端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获得了如下几组实验数据.则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 四个挡光片中,挡光片Ⅰ的宽度最小B. 四个挡光片中,挡光片Ⅲ的宽度最小C. 四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测得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D. 四次实验中,第四次实验测得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5.某同学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了频率为50Hz的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A. 0.01 sB. 0.02 sC. 0.1 sD. 0.2 s6.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获得的一段纸带如图所示,A、B、C、D为相邻的四个计数点,已知AB=1.80cm,BC=2.00cm,CD=2.20cm,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是用秒表测出的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C. 打点计时器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为0.42 m/sD.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0.2 m/s2二、多选题7.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小车要从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开始释放B. 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C. 操作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D. 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低压直流电源8.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三条纸带,分别以间隔相同点迹的方式依次剪成短纸条,按先后顺序一端对齐粘贴在一起。
进阶中考2020——实验专练(速度)物理精选练习题
实验专练(速度)物理精选练习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2.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
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
3.小刚进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分别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些。
(3)根据图示的数据信息,他测得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4.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和_____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填“大”或“小”).(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6)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选填>、<、=)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斜面较长且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____________ (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从而减少误差;(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为了方便计时,还须在斜面上放置____________;(3)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____ 。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1(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平均速度的测量题一2013年4月20清晨,某某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
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 到达指定地点。
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A.126km/h B.70km/h C. D.30km/h题二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题三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方向运动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的大C.经过3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题四某人在医院做了一次心电图,结果如图所示。
如果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度为/min,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1mm,则此人的心率为_______次/min。
题五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
题六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m时间t/s 4平均速度v/(m/s)(2)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题七如图所示,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的实验中:(1)不易操作测量的是___________(时间、长度);(2)对问题(1),你是如何操作的(或提出你对实验的改进):。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练习题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选择题1.(多选)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木板不能平放,只能倾斜放置B.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C.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放在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D.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 50 Hz),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B CA.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 A 对应的速率C.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 B 对应的速率D.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3.运动小车拖着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 50 Hz)后,在纸带上留下六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得第一点到第六点的距离为 18 cm,则【】A.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0.03 m/s B.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 m/s C.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1.8 m/s D.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180 m/s4.(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三条纸带分别以间隔相同点迹的方式依次剪成纸条,按先后顺序一端对齐粘在一起,然后用平滑线段将各段纸带顶端的中点连起来,如图所示,则根据纸带的特点即可研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甲乙丙A.图甲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图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图乙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D.图丙表示物体的速度先随时间均匀增加,后保持不变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纸带上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进行估读C.作 v-t 图象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D.在数据处理时,常用公式法和图象法6.(多选)图示为某次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经过处理后的纸带,图中 O 为小车运动的起始点, A 为所选取的第一个计数点,O 点到 A 点之间有部分点不清晰,相邻两个记数点之间有 4 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 50Hz,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后可直接算出【】A.从O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B.从A点到F点运动的平均速度C.C点时的瞬时速度v CD.G 点时的瞬时速度v G7.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计数点序号123456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0.10.20.30.40.50.6通过计数点时的速度(cm/s)44.062.081.0100.0110.0168.0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v−t 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求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v−t 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二、填空和计算题8.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以下操作步骤,试找出其中的错误和遗漏的步骤(遗漏步骤可编上序号 G)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一端,并接好电路C.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D.取下纸带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F.从所打的纸带中选取理想的纸带进行分析错误和遗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课后练习题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课后练习题一、实验题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其中第“1”点先打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②计数点9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④物块在加速阶段,如果以(其中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为纵坐标、以t为横坐标作图象,得到图象的斜率为k,则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用字母符号表示).【答案】670.762.02k【解析】①由纸带两个点之间的时间相同,若位移逐渐增大,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若位移逐渐减小,则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由此可以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③用作差法求解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④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与t的函数关系,结合数学知识可知斜率k与加速度的关系.【详解】①从纸带上的数据分析得知:在计数点6之前,两点之间的位移逐渐增大,是加速运动,在计数点7之后,两点之间的位移逐渐减小,是减速运动,所以物块在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②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则有:,③由纸带可知,计数点7往后做减速运动,有:,,,,根据,得,所以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根据运动学公式有:,变形得:,若以为纵坐标、以t为横坐标作图象,得到图象的斜率为,解得:。
2019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解析版)
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从牌上可以看出,此处到兴义的路程为_;如果不违反交通规则,从现在起,到达兴义至少需要min;如中途停车加油,全程的平均速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4所示,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3、小明猜想:水滴下落的过程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为此,他做了这样的实验: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秒拍摄了同一滴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
可见他的猜想是_________的(选镇“正确”或“错误”)从图分析,水滴下落0.3秒的平均速度是米/秒。
4、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12 km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他到达的时间,他先以15 km/h的正常速度骑了12 min,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6 min,为了不迟到,他随后以18 km/h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
则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km/h;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是____。
二、实验,探究题、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2)小球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cm/s,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为cm/s;(3)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d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7、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l)斜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__m/s.(5)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__ m/s.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达标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达标练习题〔Word 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 .如下图,让小车从斜而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8点和C 点的时 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小车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实验时应保持斜而的倾角 〔选填“较大〞或 “较小〞〕: 〔2 〕小车通过48段时测得时间1AB =L6S ,那么加段的平均速度皿=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8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那么测得A8段的平均 速度VAB 会偏 〔选填“大〞或“小〞〕:〔4〕根据你的实验经历,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时,斜面的倾角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 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来源】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便于测量时间较小25小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⑴田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 音,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⑵斜而坡度越大,小车沿斜而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⑵⑶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以8=1«,小车通过A8段的平均速度:〔3〕[4]如果让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大,由公式〞三知,测得的 t平均速度会偏小:⑷⑸小车由静止释放,斜面的倾角增大后,小车的运动变快,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 的平均速度变大.2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 的、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4、8、C 三处时电子 表的显示时刻:40.0cm1.6s=25.0cm/s :〔1〕此实验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应该有和;〔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陡〞或“缓〞〕些;〔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4点后才开始计时,那么会导致所测4c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来源】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测试物理试题【答案】v=-刻度尺秒表缓大t【解析】【详解】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1--:⑵[3]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⑵[4]斜而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3〕[5]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上算出的速度偏大.t3.如下图,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4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8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⑴图中AB段的距离SAB=cm,测得时间t AB=1.6s,那么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⑵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⑶实验中应屡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4〕UBC VAB 〔填“了、%〞或.【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八校联考2021-2021学年九年级〔下〕开学测试物理试题〔3月月测试题〕【答案】40.0 25小同一位置>【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知道,48段的距离是:S AB =80.0cm-40.0cm=40.0cm;⑵由于A8段的时间是1AB=L6S,所以,小车通过A8段的平均速度是:40.0cm V ,v AB = A = ------------ = 25cm/s ,『AB 16s⑵⑶如果让小车过了8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u = 士知道, t平均速度会偏小:〔3〕[4]本实验屡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屡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⑷⑸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在8c段的速度大于4c段的速度,即VBC>VAC.4.小海进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试用刻度尺和停表,如下图,图甲读数为cm,图乙读数为s o〔2〕用图装置实验时,测得48间距离SA6=40.0cm, AC间距离gc=80.0cm,小车从A到8 所用时间08=2S,A到C所用时间t AC=3s,那么AB间平均速度以8=rn/s, AC间平均速度味48 〔选填">"、"="或,小车做〔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3〕如果小车过了4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4C间平均速度〔选填“偏大"、"不变" 或“偏小〞〕.【来源】广东珠海市香洲区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质量监测物理试题【答案】2.65 220.5 0.2 >变速直线偏大【解析】【详解】⑴出由图像可知待测物体起始端与4.00cm 刻度对齐,末端与6.65cm 刻度对齐,因此待测 物体长度为6.65cm-4.00cm=2.65cm :⑵由图像可知分针位于3min 至4min 之间,偏向4min 位置,秒针指向40.5s 刻度处,因此 时间为3min40.5s=220.5s :〔2〕[3]八8间平均速度v .…== 9°吧=20cm/s=0.2m/s .j2s⑷AC 间平均速度80cm -r ,八 cr ,v.r = = ------ q 27cm/s=0.27m/s〃 3s因此以c> V AB ;⑸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是变速直线运动;〔3乂6]如果小车过了 4点才开始计时,那么所测得的时间偏小,由u = e 可知,会使所测4ct间平均速度偏大.5 .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车从斜而顶端由静止下滑,到达A 、8、C 三处时电 子表的显示如下图〔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2〕实验中斜而的坡度应该较 〔选填“小"或"大"〕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假设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那么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o 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那么所测AB 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来源】福建省莆田市. 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测试物理试题 【答案】v =-小0.2小【解析】【详解】 ⑴田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 -:t⑵⑵斜而的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所以小车所放的斜而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 小车在斜而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而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⑶⑶由图中48的路程s^B=60cm=0.6m由电子表的显示可知从A 到B 所用时间为3s,由速度公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 速度〔3〕[4]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8点的时间时,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就会导致记录的时间 偏大,从而使得48段的平均速度办8会偏小.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 .如图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 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 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 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2〕记录;〔3〕量出 的距离.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 _____ ,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 依据是 o【答案】自己的像和广告牌重合时 自己站的位置 自己站的位置到玻璃屏蔽门 刻度尺 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详解】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小明在玻璃屏蔽门后所成的像与广告牌在 同一竖直平面上,广告牌在小明像的位置.〔2〕[2]根据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和平而镜的距离相等,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自己的像落在广告牌上时,并记录此时自己站立的位置.s AH 0.6m t 3s=0.2m/s⑶⑶⑷⑸实验时要用刻度尺测量小明到玻璃屏蔽门之间的距离:测量小明到平面镜的距 离,间接知道广告牌和玻璃屏蔽门之间的距离,根据是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7 .新思维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学完光学中小孔成像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小孔在光屏上所 成像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测: 猜测一:像的形状可能与物体形状有关; 猜测二:像的形状可能与小孔的形状有关.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 “E 〞、"F 〞和“R 〞形状的LED 发光字来充当物体,做 成两个小孔形状不同的纸筒,纸筒另一端绷装半透明膜,做好装置后同学们进行实验探 ,射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 “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2〕同学们将“F 〞发光字固定好后,先用小圆孔纸筒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倒立的“F 〞,如下图,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说明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后,再换用小方孔 纸筒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3〕同学们再换用“E 〞和“R 〞形状发光字,分别根据实验〔2〕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 结果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发光字小孔形状 像的形状半透明膜上是否呈现 1 F 圆形 倒立呈现2 F 方形 倒立呈现 3 E 圆形 倒立3呈现 4 E 方形 倒立呈现5 R 圆形 倒立呈现 6R方形倒立呈现〔4〕通过比拟,同学们验证了猜测一,得出结论:在小孔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 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究〔1〕物理上将“F 〞、"E 〞和形状的LED 发光的字称为〔5〕同学们通过比拟1、2, 3、4和5、6,得出结论:〔6〕实验小组在该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答案】光源直线较黑暗实像1、3、5 〔或2、4、6〕在物体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限制变量法【解析】【分析】【详解】⑴田能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LED发光的字是光源.⑵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⑶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在较黑暗的环境进行,成的像会比拟清楚.⑵⑷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成在光屏上,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说明所成的像是实像.〔4〕[5]通过比拟1、3、5 〔或2、4、6〕实验数据可知,小孔形状相同,物体形状不同,所成像的形状不同,说明在小孔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5乂6]通过比拟1、2, 3、4和5、6,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形状相同,小孔形状不同,所成像的形状相同,说明在物体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形状无关.⑹⑺实验小组在该实验中,有两个变量物体形状和小孔形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限制变量法.8 .小明同学在使用洗手间水龙头时发现:当手伸进水龙头下如下图窗口前时,水龙头出水,当手离开时断水.〔1〕小明听老师说这是一种由红外线限制的自动出水龙头,他想到: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水龙头自动出水可能是温度较高的手辐射的红外线被窗口接收,使限制阀翻开而出水.为验证猜测,他取3个相同的塑料杯分别装入等质量不同温度的水,以相同的方式将杯子逐渐靠近窗口,发现限制阀是否翻开出水与杯子到窗口的有关,把刚好出水时杯子与窗口的距离定为最远出水距离,每次测量这个距离都是15cm.他对实验现象分析如下:温度不同的杯子辐射的红外线强弱〔选填不同或相同〕,最远出水距离应该不同,但实际却相同,可见他的猜测是错误的.〔2〕为了进一步寻找原因,小明分析得到限制水龙头出水的红外线可能是由窗口发出的, 于是他取了面积形状完全相同的梳妆镜和透明玻璃板,保持它们与窗口平行,分别将它们逐渐靠近窗口,测出最远出水距离分别为32cm、7cm.入射到梳妆镜上的光线全部反射, 而入射到玻璃板上的光线〔选填“全部〞“局部〞或“不发生〞〕反射,接收到的反射光越弱,最远出水距离会越,因此说明水龙头出水是由于窗口发出的红外线被手一到窗口而使水龙头限制阀翻开自动出水.〔3〕得到出水原因后,他又进一步探究最远出水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并完成实验, 数据记录如下:反射面面积/cm?最远出水距离/cm1瓷祷100302纸板10018.23棉布10017.54海绵10016.1实验结果说明,自动出水龙头的最远出水距离与有关,此表中对红外线的反射效果最好.实验后他查资料得知:有一种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是利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物体,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来看到物体.为使物体不易被暴露,应使其外表材料对红外线反射作用较〔选填强或弱〕.【答案】距离不同局部近反射反射而材料瓷砖弱【解析】【分析】【详解】⑴田小明取3个相同的塑料杯分别装入等质量不同温度的水,以相同的方式将杯子逐渐靠近窗口,实验中限制其它条件相同,水的温度不同,那么限制阀是否翻开出水与杯子到窗口距离不同,进而说明限制阀是否翻开出水与杯子到窗口的距离有关.⑵温度不同的杯子辐射的红外线强弱是不同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⑵⑶入射到玻璃板上的光线会折射,所以入射到玻璃板上的光线局部反射.⑷收到的反射光越弱,那么需要的距离越近.⑸通过实验说明水龙头出水是由于窗口发出的红外线被手反射到窗口而使水龙头限制阀打开自动出水.〔3乂6]通过实验数据可知,反射面积相同,反射面的材料不同,最远出水距离不同,说明自动出水龙头的最远出水距离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⑺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反射而积相同时,瓷砖的最最远出水距离最短说明,瓷砖的反射效果最好.⑻使用表而对红外线反射作用较弱的材料,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少,使物体不易被暴露°9 .如图中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⑴小明在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除了要用到铁架台、空白纸板做成的可折转光屏、光源和直尺外,还要用到和:⑵小明屡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总能在ON两侧同一平而的光屏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而内〞的结论,为使结论可靠,同学小敏建议:将光屏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同时观察光线是否仍旧出现在光屏上:⑶小明测量图中入射角N ___________ (选填“1〞、“2〞、“3〞或“4〞)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平面筏/⑷另一组的小军将原本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调行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A 上,但始终没能在纸板B上找到反射光线,经检查纸板A、B在同一平而上.这是由于法线,而反射光线应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答案】平面镜量角器反射光线2不在纸板上【解析】【分析】【详解】(1)[1][2]由于实验是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必须有平而镜:另外还需要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还需要量角器.⑵⑶将光屏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让入射光线贴着光屏沿八.方向射入,同时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仍旧出现在另一侧的光屏上:⑶⑷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图中入射角是角2.⑷⑸将原本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后,当入射光线贴着纸板射向0点后, 法线将不会在纸板上,所以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仍在同一平而内.10 .小明的书桌放在南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书桌玻璃台板上,在房间竖直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一块规那么的光斑.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10厘米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明在思考:〔1〕光斑的形成是由于,影子的形成是由于造成的.〔2〕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动.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帮助分析他的猜测是否有道理? .〔3〕为什么一只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小明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你能用在丁图中用光学作图来说明光斑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黑影的道理吗?':〕------ A光线141 的白增【答案】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没有道理挡住了反射光线,形成光斑1挡住了入射光线,形成光斑2【解析】【分析】光被遮挡没有到达的地方会形成影子.光被铅笔遮挡没有到达平面镜,这时影子形成在平而镜上,反射后墙上是影子的投影.【详解】当太阳光斜射玻璃圆镜上时,发生了镜而反射,发射光射到墙壁上留下一块规那么的光斑, 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当铅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铅笔会挡住射向镜面局部入射光线和由镜面射向墙壁的局部反射光线,从而在墙上形成两个黑影;如下图:光被铅笔遮挡没有到达平面镜,这时影子形成在平面镜上,反射后墙上是影子的投影,如图②.这个是先有影子后成像,所以是影子的像.另一个是光通过镜子反射后照在铅笔上,投影在他上,是铅笔的影子,如图①.而铅笔通过平而镜所成的像在镜子的下方,故小明的猜测是没有道理.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而的正上方,发射光线将不会被遮挡,如图①消失,只剩以下图②的黑影了.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1 .如下图是小兰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1〕安装实验器材时,她根据〔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当她观察到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体积〔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时,说明水开始沸腾.〔3〕她还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如如下图,那么水的沸点为 C.〔4〕通过预习她已经知道沸腾过程要不断吸热,可是,当她移开酒精灯时,发现水还会沸腾一会儿,原因可能是.【答案】自下而上变大97石棉网上有余热,水可以断续吸热【解析】【分析】【详解】⑴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h.温度计的高度;⑵沸腾时气泡不断吸收周闱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故气泡是不断变大,到了水而气泡破裂,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⑶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7C:⑷熄火酒精灯,观察到水还会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由于石棉网温度高,水会继续吸热: 水要想持续沸腾,需要持续吸热.故答案为自下而上;变大:97:石棉网温度高,水会继续吸热.12.〔1〕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本钱次实验,由表格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测温物质熔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2〕如图甲,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试验,如图乙.每隔hn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表〕4min时温度示数如图丙,此时温度为°C,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有表可知水的沸点为℃.时间/min012345678温度/° C8889929497989898•甲乙丙【答案】热胀冷缩水银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96 98【解析】〔1〕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C,酒精的沸点是78C,水银的沸点是357C,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3〕①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C.②当温度到达98c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沸点为98.点睛:〔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3〕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13 .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陆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洁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以下探究过程: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有如下图的二种方法, 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正确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选填“甲〞或“乙〞〕.选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图丙〕,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图甲SZ图丙【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1〕利用盐水制成的冰〔选填“是〞、“不是〞〕晶体.实验中浓盐冰的熔点是 c.【归纳】根据分析可以推想得到:〔2〕在水中加适量的盐,可以〔选填“提升〞/ “降低〞〕水的凝固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水,凝固点越 _________________ 〔选填"高〞、“低〞〕.〔3〕在选择器材时,小陆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C〜102c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C〜102C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答案】乙受热均匀,延长熔化时间便于观察是-7降低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解析】甲图中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过程加快,来不及观察, 所以应选择乙图的实验装置,选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将试管放入空气中,当时室温保持10 C不变,冰的受热均匀,延长熔化时间便于观察.〔1〕有图像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在融化时由固定不变的温度,即有熔点,所以是晶体. 实验中浓盐冰的熔点为-7 ℃.〔2〕由图像可知,冰的熔点为0 ℃,淡盐水的熔点为-3 °C,浓盐冰的熔点为-7 ℃,由此可知,在水中加适量的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水,凝固点越低.〔3〕由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所以选用温度计的最小值应低于-2 ℃.点睛:此题通过给出的实验信息,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水平,同时将所得的结论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练习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14 .如下图,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并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中冷水的温度.⑴刚刚开始加热不久,烧杯里就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这是固态的碘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选填“放〞或“吸〞〕热;⑵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细心的小明发现烧杯里还出现了液态的碘,这是由于碘的温度达到了它的〔选填“熔点〞或“沸点〞〕,并且继续吸热而导致的;⑶停止加热后,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现象有可能使得温度计的示数〔选填“升高〞或“降低〞〕.【答案】升华吸熔点凝华升高【解析】【分析】【详解】⑵固态碘吸收热量,直接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⑵⑶烧杯里出现了液态的碘,这是由于碘的温度到达了它的熔点,并且继续吸热而导致的.⑶⑷⑸碘蒸气直接变成碘晶体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升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变高.15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min.〔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高一物理第二单元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例题和习题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例题和习题[范例精析]例1:一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时,发现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如图2-1-3所示的一些短线,可能是因为( )A. 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B. 电源电压不稳定C. 电源的频率不稳定D. 打点针压得过紧解析:如果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其振动片不可能被磁化,也就不可能引起振针的上下运动而打点,所以A错;如果电源电压不稳定会影响点迹的清晰度,而电源频率不稳定会引起打点周期的不稳定,所以B、C均不正确。
当打点计时器的振针压得过紧,每一个打点周期内就会有较长时间接触并挤压在复写纸上,这样打出的点就变为一段一段的小线段,即打出的点有拖尾现象,所以D答案正确。
如果打点计时器的振针过松(即振针与复写纸之间的距离过大),可能出现时有时无的点迹,也可能完全没有点痕,即漏点。
因此在使用打点计时器前要检查振针到复写纸间的距离是否适中,否则要作适当调整。
拓展:(1)了解实验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条件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观察,掌握新仪器的使用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能力。
(2)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①在如下实验步骤中,正确合理的排列顺序为。
A.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B.安好纸带C.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D.接通220V交流电源E.按下脉冲输出开关,进行打点②在安放纸带时,要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地套在,还要检查是否夹在两条纸带之间。
答案:合理的顺序应为ABDEC。
墨粉纸盘应套在纸盘轴上,目的是使它可以转动,均匀地被利用。
墨粉纸盘夹在两条纸带之间,目的是使墨粉纸盘可以更好地转动。
提示: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打点计时器是相仿的,但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具有打点清晰、实验误差小的优点。
例2:某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如图2-1-4所示的实验纸带,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前面的几个点较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B、C、D、E点的对应速度v B=_____m/s, v C=_____m/s, v D=_____m/s, v E=_____m/s,由此推得F点的速度v F=_____m/s。
函数变量与常量
请同学们如实填写下表(在空格中打“√” )
好
中差
数学成绩
物理成绩
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得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存在 某种关系、(似乎就就是数学好得,物理也好;数学差 得,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对、)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就 是两个变化得量,从经验瞧,由于物理学习要用到比 较多得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数学成绩得高低对物 理成绩得高低就是有一定影响得、但决非唯一因素, 还有其它因素,如就是否喜欢物理,用在物理学习上 得时间等等、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就是多少?
(2) 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 逐渐变大,t 得变化趋势就是什么?
(3) h每增加10厘米,t得变化情况相同吗? (4) 估计当h=110厘米时,t得值就是多少,您就是怎样估计得?
在《小车下滑得时间》 中:
支撑物得高度h与小车下滑得时间t都在变化,
继续保持安静
1、老师从离开家乘车到学校这一过程中,设离开家得路程S、
公共汽车得速度v、行驶得时间t三者得关系就是 S=vt、请回
答:
变化过程1:若公共汽车以30千米/小时得速度行驶,则其中
常量、变量分别就是什么?常量就是30千米/小时 变量就是S,t
变化过程2:若公共汽车行驶了0、8千米得路程,则其中常
答:从已经掌握得知识来瞧 ,吸烟会损害身体得 健康、但就是除了吸烟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得随机因 素影响身体健康,人体健康就是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 得结果、我们可以找到长寿得吸烟者,也更容易发现 由于吸烟而引发得患病者,所以吸烟不一定引起健康 问题、但吸烟引起健康问题得可能性大,因此“健康 问题不一定就是由吸烟引起得,所以可以吸烟”得说 法就是不对得、
____a_____,变量就是_b_,_n_____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含答案
1.4测量平均速度一、单选题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2.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 AB<t BCB.t AB=t BCC.v AB>v BCD.v AB<v BC3.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 10cm/sB. 9cm/sC. 8cm/sD. 7cm/s4.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二、多选题5.(多选)在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获得如下表格,其中M 为AB的中点,则关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M段的平均速度为3m/s,其表示的含义是物体每秒内通过的路程为3m/sB.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C. AB段的平均速度是AM段平均速度与MB段平均速度的平均值D.实验中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这运用了组合法三、填空题6.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从上到下苹果的运动的快慢是逐渐(变快/变慢),判断依据是.照片上B与A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6.6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m/s.7.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左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秒的不同位置.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球运动平均速度大,右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球的运动.8.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m/s.(6)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m/s.9.下图是“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使刻度尺紧靠木板且与木板的长边保持______.(3)在进一步探究“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滑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怎样变化”的过程中:① 木板长130cm,小车长10cm.小明将小车运动的路程平均分为两段.为了测出小车滑过斜面的上半段所用时间,应该将金属片放在距斜面顶端A 点_________cm的C点位置.② 测出小车滑过斜面上半段所用时间t1=6s,下半段所用时间t2=4s.由此可以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是_________的(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③ 在测量小车滑过下半段所用时间时,某同学将小车放在C处静止释放,同时开始计时,滑到底端计时结束.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时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 1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根据活动: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请你回答:(1)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原理是,纸锥下落做运动.(匀速/变速)(2)你选用的器材是:纸锥、和(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小华准备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设计了如上的表格,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小华这样做能减小实验误差吗?答:_________,理由.1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 A、 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 6.40 cm,则 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A与B选项,虽然甲、乙两球运动开始位置相同,在后面出现在同一位置,这只表示它们通过了相同的路程,但甲是摄影5次,乙是摄影3次,所以时间不同,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B选项错误;C选项,如图甲,甲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甲球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选项正确;D选项,图乙,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且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速度是越来越大.故D选项错误.2.【答案】D【解析】(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s,t BC=3s,所以t AB>t BC.故AB 错误;(2)由题意知s AB=s BC=s m,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所以v AB<v BC.故C错误,D正确.3.【答案】B【解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4.【答案】A【解析】测平均速度,肯定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另一方面,时间终止时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A较好,一到所选路程终点就掐秒表,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多次测量,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5.【答案】BD【解析】A选项,AM段的平均速度为3m/s,其表示的含义是每秒内平均通过的路程为3m,故该选项错误;B选项,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该选项正确;C选项,AB段的平均速度是AB段路程与AB段所用的时间之比,故该选项错误;D选项,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把刻度尺、停表组合起来使用,应用了组合法,故该选项正确.6.【答案】变快相等时间内,苹果通过的路程变大 2.22【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苹果下落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苹果的运动逐渐变快;(2)可以根据相同时间比路程进行判断,由于相同时间内,苹果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所以做变速直线运动;(3)BA段的平均速度v=st=0.666m0.3s=2.22m/s7.【答案】乙甲【解析】观察左图可知,甲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而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因此,甲做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因为相邻两个小球的时间间隔相等,通过观察发现,甲乙两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用的时间少,因此,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平均速度;右图的路程—时间图像,反应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所以能够描述甲的运动情况.8.【答案】(1)v=st;(2)较小、长;(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大、变速;(5)0.15;(6)0.18【解析】(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st;(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顶端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一些,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t算出的速度偏大;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5)由图示可知s1=90cm=0.9m,s2是全程的一半,则s2=0.45m,由图示秒表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2=3s,平均速度v AB=0.15m/s;(6)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t1=5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0.18m/s;9.【答案】(1);(2)平行;(3)①70;②增大;③小车在斜面顶端滑下时,滑过C点的速度不为0.【解析】(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故该实验原理为;(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使刻度尺紧靠木板且与木板的长边保持平行,这样读数才准确;(3)木板长130cm,小车长10cm.小明将小车运动的路程平均分为两段.为了测出小车滑过斜面的上半段所用时间,应该将金属片放在距斜面顶端中点的位置,故是70cm的C点;小车滑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时间不等,说明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是增大的;在测量小车滑过下半段所用时间时,某同学将小车放在C处静止释放,同时开始计时,滑到底端计时结束.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小车在斜面顶端滑下时,滑过C点的速度大于0m/s.10.【答案】(1)刻度尺(2)0.1(3)v AB<v BC【解析】(1)实验中还需要用刻度尺测量滑块运动的距离;(2)由图可以看出A到C的总路程是40cm=0.4m,总时间是4s,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3)由图可以看出,AB段的路程小于BC段的路程,AB段的时间等于BC段的时间,所以v AB<v BC.11.【答案】时间;0.2;小于【解析】斜面坡度较小时,小车下滑得较慢,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全程的路程为s=0.5m+0.5m=1m,时间为5s,因此平均速度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等,但下半程用时较小,因此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答案】(1)变速(2)秒表刻度尺(3)不能没有控制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解析】(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纸锥下落的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求解;纸锥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是逐渐发生改变的,所以在做变速直线运动;(2)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下落时间和下落高度,分别需要秒表和刻度尺;(3)准确测量纸锥下落的时间与高低可以减小误差.在用卷尺和秒表测量纸锥下落的高低和时间较难测量,可采取增加下落高度、换用锥尖较大纸锥进行测量,同时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由实验记录表格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时没有控制纸锥下落的高度,因此存在实验错误,不能减小实验误差. 13.【答案】(1)一直增大、0.16;(2)①纸锥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C【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纸锥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速度一直增大;纸锥AC段的平均速度;(2)①纸锥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纸锥做加速运动,所以速度—时间图像C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和声音实验专项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和声音实验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实验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以_____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其他点的测量准确,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填“大”或“小”)(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其自由下滑.(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应该保持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_.(3)在实验中除了要用刻度尺测出s1、s2、s3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5)在实验中,假设小车通过的全程的速度v1,上段路程的速度v2,下半段路程的速度v 3,则v 1,v 2,v 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距离AB s =______cm ,测得时间16s AB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______cm/s 。
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教材实验梳理、专项练习题
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教材实验梳理、专项练习题真题练习1.(2023四川广元)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A 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 、B 、C 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_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2)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cm/s ; (3)如果在A 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 、C 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 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1)加速 (2)50.0 (3)偏大【解析】(1)由图可知AB 段的路程为sAB =10.00dm-6.00cm=4.00dm=40.0cm ,AB 段的时间为tAB =2s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40.0cm =20.0cm/s 2sAB AB AB s v t ==,BC 段的路程为sBC =6.00dm-1.00dm=5.00dm=50.0cm ,BC 段的时间为tBC =1s ,则BC 段的平均速度为50.0cm=50.0cm/s 1sBC BC BC s v t ==,因为vBC >vAB ,所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2)由(1)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50.0cm/s 。
(3)如果在A 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变短,会使所测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偏大2.(2023·新疆卷)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
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闪光一次,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
七年级下《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课时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来加热水的过程中,热水器里的水温会随着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而变化,这个问题中因变量是()A.水的温度B.太阳光强弱C.太阳照射时间D.热水器的容积答案:A解析:解答: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水温是随着所晒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可知水温是因变量,所晒时间为自变量.故选:A分析:函数的定义: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称y是x的函数,x叫自变量.函数关系式中,某特定的数会随另一个(或另几个)会变动的数的变动而变动,就称为因变量.2.对于圆的周长公式C=2πR,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π是变量B.R、C是变量C.R是自变量D.C是因变量答案:A解析:解答:A.是一个常数,是常量,故选项符合题意;B.R、C是变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R是自变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C是因变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根据函数以及常量、变量的定义即可判断.3.如果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场地,设长方形的面积为S(m2),周长为p (m),一边长为a(m),那么S,p,a中是变量的是()A.S和p B.S和a C.p和a D.S,p,a答案:B解析:解答:∵篱笆的总长为60米,∴周长P是定值,而面积S和一边长a是变量,故选B.分析:根据篱笆的总长确定,即可得到周长、一边长及面积中的变量.4.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一个实验的统计数据,表示将皮球从高处落下时,弹跳高度b 与下降高度d 的关系,下面能表示这种关系的式子是( ) d 50 80 100 150 b 254050 75A .b =d 2B .b =2dC .b =2d D .b =d +25 答案:C 解析:解答:由统计数据可知: d 是b 的2倍, 所以,b =21d . 故选:C .分析:这是一个用图表表示的函数,可以看出d 是b 的2倍,即可得关系式.5.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 (cm )与所挂的物体的质量x (kg )间有下面的关系: x 0 1 2 3 4 5 y1010.51111.51212.5A .x 与y 都是变量,且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B .所挂物体质量为4kg 时,弹簧长度为12cmC .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cmD .物体质量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y 增加0.5cm 答案:D 解析:解答:A .x 与y 都是变量,且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故A 正确; B .所挂物体质量为4kg 时,弹簧长度为12cm ,故B 正确; C .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10cm ,故C 错误;D .物体质量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y 增加0.5cm ,故D 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给出的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弹簧伸长的长度,得到答案.6.某烤鸭店在确定烤鸭的烤制时间时,主要依据的是下表的数据: 鸭的质量/千克0.5 11.5 22.5 33.5 4烤制时间/分4060 80100 120 140 160 180) A .140 B .138 C .148 D .160 答案:C 解析:解答:从表中可以看出,烤鸭的质量每增加0.5千克,烤制的时间增加20分钟,由此可知烤制时间是烤鸭质量的一次函数.设烤制时间为t 分钟,烤鸭的质量为x 千克,t 与x 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为:t =kx +b ,则⎩⎨⎧=+=+100260b k b k ,解得⎩⎨⎧==2040b k所以t =40x +20.当x =3.2千克时,t =40×3.2+20=148. 故选C .分析:观察表格可知,烤鸭的质量每增加0.5千克,烤制时间增加20分钟,由此可判断烤制时间是烤鸭质量的一次函数,设烤制时间为t 分钟,烤鸭的质量为x 千克,t 与x 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为:t =kx +b ,取(1,60),(2,100)代入,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再将x =3.2千克代入即可求出烤制时间t .7.在某次实验中,测得两个变量m 和v 之间的4组对应数据如下表:则m 与v 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下列各关系式中的( ) m 1 2 3 4 v0.012.98.0315.1答案:B 解析:解答:当m =4时, A .v =2m ﹣2=6; B .v =m 2﹣1=15; C .v =3m ﹣3=9; D .v =m +1=5. 故选:B .分析:一般情况下是把最大的一对数据代入函数关系式后通过比较得出最接近的关系式. 8.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只能用关系式表示B .图象不能直观的表示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C .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解答:A .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只能用关系式表示,还能用列表法和图象法表示,故错误; B .图象能直观的表示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故错误; C .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正确; D .以上说法都不对,错误; 故选C .分析:表示函数的方法有三种: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9.一个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 支撑物高度h (cm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小车下滑时间t (s ) 4.23 3.002.452.131.891.711.591.50A .当h =50cm 时,t =1.89sB .随着h 逐渐升高,t 逐渐变小C .h 每增加10cm ,t 减小1.23sD .随着h 逐渐升高,小车的速度逐渐加快 答案:C 解析:解答:A .当h =50cm 时,t =1.89s ,故A 正确; B .随着h 逐渐升高,t 逐渐变小,故B 正确; C .h 每增加10cm ,t 减小的值不一定,故C 错;D .随着h 逐渐升高,小车的时间减少,小车的速度逐渐加快,故D 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函数的表示方法,可得答案. 10.在三角形面积公式S =21ah ,a =2cm 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 ,a 是变量,21h 是常量 B .S ,h 是变量,21是常量 C .S ,h 是变量,21a 是常量 D .S ,h ,a 是变量,21是常量解析:解答:在三角形面积公式S =21ah ,a =2cm 中,21a 是常数,h 和S 是变量. 故选C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中的每个值x ,变量y 按照一定的法则有一个确定的值y 与之对应;来解答即可.11.当前,雾霾严重,治理雾霾方法之一是将已生产的PM 2.5吸纳降解,研究表明:雾霾的程度随城市中心区立体绿化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 ) A .雾霾程度 B .PM 2.5 C .雾霾 D .城市中心区立体绿化面积 答案:D 解析:解答:雾霾的程度随城市中心区立体绿化面积的增大而减小,雾霾的程度是城市中心区立体绿化面积的函数,城市中心区立体绿化面积是自变量,故选:D . 分析:根据函数的关系,可得答案.12.以21m /s 的速度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 (m )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 (s )之间的关系是h =21t ﹣4.9t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4.9是常量,21,t ,h 是变量 B .21,4.9是常量,t ,h 是变量 C .t ,h 是常量,21,4.9是变量 D .t ,h 是常量,4.9是变量答案:B 解析:解答:A .21是常量,故A 错误;B .21,4.9是常量,t ,h 是变量,故B 是正确;C 、D .t 、h 是变量,21,4.9是常量,故C 、D 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是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是常量,可得答案. 13.笔记本每本a 元,买3本笔记本共支出y 元,在这个问题中: ①a 是常量时,y 是变量; ②a 是变量时,y 是常量; ③a 是变量时,y 也是变量; ④a ,y 可以都是常量或都是变量. 上述判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解答:由题意得:y=3a,此问题中a、y都是变量,3是常量,或a,y都是常量,则③④,故选:B.分析:根据题意列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得答案.14.学校计划买100个乒乓球,买的乒乓球的总费用w(元)与单价n(元/个)的关系式w=100n中()A.100是常量,w、n是变量B.100、w是常量,n是变量C.100、n是常量,w是变量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解答:∵买的乒乓球的总费用W(元)与单价n(元/个)的关系式W=100n,∴100是常量,在此式中W、n是变量,故选A.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中的每个值x,变量y按照一定的法则有一个确定的值y 与之对应;来解答即可.15.小明给在北京的姑姑打电话,电话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问题中,因变量是()A.时间B.电话费C.电话D.距离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函数的定义,电话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则电话费是因变量.故选B.分析:函数的定义:设x和y是两个变量,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则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也叫因变量.二、填空题(共5小题)16.水中涟漪(圆形水波)不断扩大,记它的半径为r,圆周长为C,圆周率(圆周长与直径的比)为π,指出其中的变量为.答案:圆的半径r和圆的周长C解析:解答:自变量是圆的半径r,因变量是圆的周长C.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函数中的每个值x,变量y按照一定的法则有一个确定的值y与之对应来解答.17.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有,,.答案:解析式|表格法|图象法解析:解答: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有 解析式,表格法,图象法. 分析:18.已知方程x ﹣3y =12,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是 . 答案:y =31x ﹣4 解析:解答:移项得:﹣3y =12﹣x , 系数化为1得:y =31x ﹣4. 故答案为:y =31x ﹣4. 分析:要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就要将二元一次方程变形,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先移项,再将系数化为1即可.19.圆的面积S 与半径R 之间的关系式是S =πR 2,其中自变量是 . 答案:R 解析:解答:根据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中的每个值R ,变量S 按照一定的法则有一个确定的值S 与之对应可知R 是自变量,π是常量,故答案为:R .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来判断自变量、函数和常量.20.在一个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称为 ,可以取不同的值的量称为 . 答案: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在一个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以取不同的值的量称为变量, 故答案为:常量,变量.分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三、解答题(共5小题)21.齿轮每分钟120转,如果n 表示转数,t 表示转动时间. ①用n 的代数式表示t ; 答案:解答:由题意得: 120t =n , t =120n; ②说出其中的变量与常量.答案:变量:t,n常量:120.解析:分析:①根据题意可得:转数=每分钟120转×时间;②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得x、y是变量.22.按如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用x来表示餐桌的张数,用y来表示可坐人数.①题中有几个变量?答案:解答:观察图形:x=1时,y=6,x=2时,y=10;x=3时,y=14;…可见每增加一张桌子,便增加4个座位,因此x张餐桌共有6+4(x﹣1)=4x+2个座位.故可坐人数y=4x+2,故答案为:有2个变量;②你能写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吗?答案:解答:能,由①分析可得:函数关系式可以为y=4x+2.解析:分析:由图形可知,第一张餐桌上可以摆放6把椅子,进一步观察发现:多一张餐桌,多放4把椅子.x张餐桌共有6+4(x﹣1)=4x+2.23.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所挂物体质量x/kg 0 1 2 3 4 5弹簧长度y/cm 18 20 22 24 26 28答案:解答:上表反映了弹簧长度与所挂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挂物体质量是自变量,弹簧长度是因变量;②当所挂物体重量为3千克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时呢?答案:解答:当所挂物体重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24厘米;当不挂重物时,弹簧长18厘米;③若所挂重物为7千克时(在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的弹簧长度吗?答案:解答:根据上表可知所挂重物为7千克时(在允许范围内)时的弹簧长度=18+2×7=32厘米.解析:分析:①因为表中的数据主要涉及到弹簧的长度和所挂物体的质量,所以反映了所挂物体的质量和弹簧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所挂物体的质量是自变量;弹簧的长度是因变量;②由表可知,当物体的质量为3kg时,弹簧的长度是24cm;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是18cm;③由表中的数据可知,x=0时,y=18,并且每增加1千克的质量,长度增加2cm,依此可求所挂重物为7千克时(在允许范围内)时的弹簧长度.24.某中学为筹备校庆活动,准备印制一批校庆纪念册.该纪念册每册需要10张8K大小的纸,其中4张为彩页,6张为黑白页.印制该纪念册的总费用由制版费和印刷费两部分组成,制版费与印数无关,价格为:彩页300元/张,黑白页50元/张;印刷费与印数的关系见下表.印数a (单位:千册)1≤a<5 5≤a<10彩色(单位:元/张)2.2 2.0黑白(单位:元/张)0.7 0.6①印制一本纪念册的制版费为元;答案:解答:4×300+6×50=1500(元);②若印制2千册,则共需多少费用?答案:解答:若印制2千册,则印刷费为:(2.2×4+0.7×6)×2 000=26000(元),∴总费用为:26000+1500=27500(元).解析:分析:彩页和黑白页的制版费的和;制版费加上印刷费就是总费用.25.秋天到来了,小明家的苹果获得了丰收,他主动帮助妈妈到集市上去卖刚刚采摘下的苹果.已知销售数量x(千克)与售价y(元)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数量x(千克) 1 2 3 4 5售价y(元)2.1 4.2 6.3 8.4 10.5答案:解答:销售量每增加1千克,售价就增加2.1元.②求当x=15时,y的值是多少?答案:解答:当x=15时,y=2.1×15=31.5(元).解析:分析:①根据表可以得到:销售量每增加1千克,售价就增加2.1元;②当x=15时,y的值是2.1元的15倍,据此即可求解.。
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必刷题0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含解析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0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一共10题〕1.如下列图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场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时所用时间是,即可测出不同间隔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实验中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
〔2〕实验时,斜面应保持________〔选填“较小〞或者“较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是。
〔3〕在斜面上,假设测得小车在AB段下滑所用时间是t AB=1.6s,那么小车在AB段下滑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m/s。
〔4〕在测量小车在BC段所用时间是时,小明让小车过了C点后才停顿计时,那么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会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者“偏小〞〕〔5〕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场释放,测出小车到C点时的时间是,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者“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
2.如下列图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惯用________和________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者“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选填>、<、=〕3.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在实验前,先练习使用停表,图1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选填“大〞或者“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某同学让小车分别从A点和B点由静止释放,如图2所示,分别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平均速度为V AC和V BC那么V AC________V BC 〔选填“>〞、“=〞或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车下滑的时间练习
一.目标导航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
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二.基础过关
1.如果V 与R 都是变量,V 随R 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自变量是______.
2.一根弹簧原长10cm ,它挂的重物不超过12kg 时,每挂重1kg 就伸长2
1cm ,
(1)上述变化中,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
(2)若挂重6kg ,则弹簧总长为______cm.
3.某人以每小时m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向乙地行走,甲、乙两地相距l 千米,当他走了t 小时后,他距乙地还有s 千米,在这个问题中______与______是常量,______是自变量,______是因变量.
4.
则阅读305.
当x=44时,y=______.
6.正方形的边长为2,若边长增加x ,则面积增加y ,y 与x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7.在圆的面积公式2R S π=中,常量是( )
A.S
B.π
C.R
D.S 和R 8.已知:d=50时,b=25;d=80时,b=40;d=100时,b=50;下列代表这种关系的式子是( )
A.2
d b = B.d b 2= C.2
d b =
D.25+=d b
9.我国人口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 (精确到0.01亿)
若x 表示时间,y 表示我国人口总数,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随x 的增加y 也增加
B.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C.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增加1.5亿左右
D.时间每增加20年,我国人口变化相同
10.下列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没有关系的是( )
A .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B .书的单价是8元,书的总价与册数
C .某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身高
D .球的表面积与球的半径
三.能力提升
11.下表列出了皮球反弹高度和落地高度的数据,其中d表示下落时的高度,h表示皮球落地
后反弹的高度.
(1
(2)当下落高度是80cm时,皮球反弹的高度是多少?
(3)若皮球反弹高度是100cm时,猜想皮球下落的高度?
12.某工厂为了了解全厂的耗电情况,抽查了10天中全厂每天的耗电量,数据如下表(单位:
度):
(1
(2)由上题获得的数据,估计该厂某月的耗电量(按30天计算);
(3)若当地每度电价为0.50元,写出该厂应付电费y与天数x之间的关系式.
13.小刚在学校给外地的妈妈打长途电话,按通话时间收费,3min内收费2.4元,每增加1min
加收1元钱,小刚和妈妈已通话7min.
(1)上述过程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请完成通话计费表: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粗略说明话费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四.聚沙成塔:
14.如右图所示,这是一张圆形纸板,根据要求,需要通过多次剪裁,
把它剪成若干个扇形,操作过程如下:第1次裁,将圆形纸板等分
成4个扇形;第2次裁,将上次得到的扇形中的一个再等分成4个
扇形,依次按第2次剪成的作法进行下去,
(1)请将第2次,第3次,…剪裁所得扇形总个数填入下表:
(2)求获得扇形个数s与平均分圆及扇形的次数n的关系式,能剪成33个扇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