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册书复习)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册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cfdf5e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6.png)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册书复习)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二)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三)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中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终极版)
![中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终极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b020e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1.png)
中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终极版)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中学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中学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学情景,有效的促进中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
2、学与教的基本要素①学生在学与教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素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来起作用。
而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首先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其次是个体差异,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情感意志品质、气质与性格特点、家庭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不仅影响学,还制约教。
这些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学校教育要有效的实施教学、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生的促进者、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教学大纲、教材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顺序的安排、内容的选取等,如果选择不当,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过多还是过少等,都会影响教学的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心理和行为的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沟通教学信息和学习信息的工具。
古代教学的媒体主要有口头语言、黑板、教材等现代媒体有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的主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
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的研究的所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0f5636da38376bae1fae6f.png)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1536831eb91a37f0115c43.png)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八、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国:儒家的《学记》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西方: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加涅——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概念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第三章学习心理概述一、学习的一般含义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发生学习由经验的获得并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而体现二、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内容:简介经验为主②方式:以语言为中介③性质:有目的、积极主动理解二:学生的学习特点①掌握简介经验②在教师指导下③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四、学习的分类(一)、我国传统的学习分类法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西方的学习分类法1加涅的分类法①从学习水平(复杂程度)分: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②从学习结果来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而建立。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3eeba7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d.png)
教育⼼理学期末复习第五章⾏为学习理论第⼀节经典性条件作⽤理论(巴甫洛夫)⼀.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理论1.⾏为学习理论的代表学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纳的操作性条件作⽤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巴普洛夫是俄国⽣理学家、⼼理学家、⾼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
诺贝尔奖⾦获得者。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的⼈,是后来⾏为主义发展的奠基⽯。
3.狗分泌唾液实验(1)实验⽅法是,把⾷物显⽰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2)PPT实验过程:巴甫洛夫将狗置于隔⾳实验室内,⾸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物,则狗产⽣唾液分泌反应。
当铃声与⾷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不出现⾷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的反应。
(3)实验结果:1.在这个实验开始时,⾷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物叫⽆条件刺激(UCS),铃声叫中性刺激(NS),⾷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条件反应(UCR).2.在铃声与⾷物经过多次匹配之后,单独呈现铃声⽽没有⾷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
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唾液分泌反应的⼒量)成为条件刺激(CS),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了⼀种新的联系)叫条件反应(CR)。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PPT(5)PPT经典条件反射的含义:将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相结合,使该条件刺激成为⽆条件刺激的信号,从⽽引发原先只能由⽆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6)PPT学习的实质: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经典性条件反射揭⽰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理机制。
*学习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动物学会了对铃声进⾏反应(7)经典型条件作⽤的基本内容:⼀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75cdc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c.png)
教育心理学一、选择题1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
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A. 习得效应B. 情绪唤起效应C. 抑制效应D. 反应促进效应答案: C2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 群体凝聚力B. 群体规范C. 课堂气氛D. 人际关系答案: B3最容易实施的实用行为分析程序是()。
A.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B. 个人日志卡C. 整班代币强化D. 集体绩效系统答案: D4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 非言语线索B. 反复提示C. 应用后果D. 表扬答案: A5集体绩效系统最适合于哪类不良行为的学生?()A. 获得教师注意的学生B. 获得同伴注意的学生C. 逃避不愉快刺激的学生D. 以上三种学生答案: B6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质量的是()。
A. 分配时间B. 教学时间C. 投入时间D. 学业学习时间答案: D7需要重点监视学生是否遵守规则和程序的年龄阶段是()。
A.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B. 小学中年级C. 小学毕业和初中阶段D. 高中阶段答案: B8斯威勒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外加认知负荷和()A. 感觉认知负荷B. 生成认知负荷C. 知觉认知负荷D. 学习认知负荷答案: B9最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课堂学习形式是()A. 探究学习B. 竞争学习C. 个体学习D. 合作学习答案: D10下列教学模式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是()。
A. 程序教学B. 合作学习C. 适应性教学D. 独立学习答案: B11掌握学习模式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A. 斯金纳B. 布鲁纳C. 布卢姆D. 斯莱文答案: C12比较适合新手教师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是()。
A. 特殊的课堂设计B. 基本的课堂设计C. 暂时的课堂设计D. 全班讨论答案: B13直接教学模式适合于()。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041bf2f90f76c661371ad7.png)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 (2%*5) 名词解释(5%* 4) 简答(10%*5) 论述20%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一般包含哪些主要内容?(1)学习的本质。
主要探讨学习的实质、学习过程与一般的学习规律。
(2)学习的过程。
主要探讨各类学习的过程与规律,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学生品德规范的学习等问题。
(3)影响学习的因素。
主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与人格因素等对学习的影响。
(4)教学与管理。
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桑代克(Thorndike)(美):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在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也是科学教育心理学创立的标志。
4、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1)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2)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3)注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理解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在理解学习这个范畴时,需要把握以下三点: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无论低级动物或高级动物乃至人类,在其整个生活中都贯穿着学习。
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的过程。
3)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Gagne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心理学家加涅把人的学习结果分为以下五种:(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动作技能的学习3、桑代克提出的学习遵循的三条原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172b16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6.png)
教育⼼理学期末复习题教育⼼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西⽅教育⼼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的确⽴的标志是什么?答: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理学》,使西⽅第⼀本以“教育⼼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发展为三⼤卷《教育⼼理学⼤纲》;2、教育⼼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⑴宽泛的定义⑵⾮宽泛的定义:①以学⽣的学习为主线;②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线;⑶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理规律的科学;(教育⼼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的基本理论②具体的学习⼼理③教学⼼理④学⽣⼼理和教师⼼理)3、教育⼼理学的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答: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教育性原则⑷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章⼼理发展与教育1、⽪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其认知结构思想吸取了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认知和组织的观点,但是他更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取得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童获得知识和道德价值观都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来建构知识;2、什么是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答:关键区:这是个体⽣命早期⼀个⽐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或没有影响;最近发展区:⼉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独⾃解决问题的⽔平之间的差异;3、埃⾥克杰⼈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教育含义?答:主要内容:⑴同⼀性成功⑵同⼀性拒斥⑶同⼀性混乱⑷同⼀性延迟;教育含义:⑴帮助幼⼉适应主动感与内疚感危机⑵帮助学⽣适应勤奋和⾃卑危机⑶帮助学⽣适应同⼀性和⾓⾊混乱危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学习?答: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为,能⼒或⼼理倾向的⽐较持久的变化;2、斯⾦纳把学习分为哪两种类型?答:⑴⽐较反射学习(S<刺激>-R<反应>过程)⑵操作学习((S)-R-S的过程);3、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答:正强化: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除或中⽌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能够减弱⾏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4、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什么?答:⑴注意过程⑵保持过程⑶动作再现过程⑷动机过程5、什么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我强化?答:外部强化:直接体验到⾃⼰⾏为后果⽽受到的强化;(笔记是写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物的⾏为受到奖励或赞扬⽽间接受到的强化;⾃我强化:⾃⼰控制强化事件的强化;6、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哪些?答:标准:⑴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⑵新旧知识的⾮⼈为联系条件:⑴外部条件(材料本⾝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⑵内部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地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地旧知识发⽣相互作⽤;类型:⑴表征学习⑵概念学习⑶命题学习7、什么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答:上位学习:即总括学习;新学习地内容包摄性较⼴,可以把⼀系列已有观念类属于其下。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8ffca35fbfc77da269b1c0.png)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2、名词解释:第二章(内化、自我中心言语、学习风格、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反思型、冲动型);第四章(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内隐学习、外显学习);第五章(强化物、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普雷马克原则、交互作用论、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第六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先行组织者);第七章(认知灵活性理论、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情境性认知、认知学徒制、支架式教学);第八章(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第九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图式、产生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第十二章(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自我调节学习)。
3、选择题:第一章到第十三章(除第十章外)练习题后的所有选择题4、简答及论述题(1)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p25(2)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教学中有何应用?P75(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P75 (4)为消除一个不良行为,我们可以使用惩罚、消退和分化性强化等方式。
它们有何优点?各自的适用范围怎样?请举例说明。
P154(5)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考研复习题)(6)试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原理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考研复习题)(7)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请举例说明。
P154(8)简述奥苏伯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P179(9)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P179(10)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的内容(考研复习题)(11)情境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教学有何启示?P179 (12)不同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P244(13)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244 (14)简述德维克(C.S.Dweck)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考研复习题)(15)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考研复习题)(16)简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下知识的关系?(p298)(17)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P298)(18)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考研复习题)(19)什么是脑激励法,简述其实施的原则。
教育心理期末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期末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528601b5f0e7cd184253640.png)
1教育心理学:在学校环境中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2知识的表证:陈述性知识的表证(是以命题和命题的网络来表证),程序性知识的表证(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证)3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
练习和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4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占据的三阶段: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自动化阶段5复述的类型分为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6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信息的提取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使用,提取过程是运用有关的线索,通过激活和激活的扩展不断的检索信息的过程。
7 原型: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
8 概念教学的策略:提供概念范例、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消除错误概念9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起始状态、目标状态、障碍10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11信息量的大小是引起一般好奇心的重要条件,12特殊好奇心是指人们对某些具体的,特殊的事物感兴趣,从而选择的接受某方面的信息,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好奇心。
认识上的矛盾是特殊好奇心产生的重要条件。
13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管判断或评价。
14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15柯尔柏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进行判断16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17学习的最佳时期的研究发现早期经验,早期学习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18激活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1)创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3)培养学习兴趣19概念间的联系:处于第一个层次上的概念最具概括性,被称为上级类概念(上位概念);处于第二个层次上的概念具中等程度概括性,被称为基本类概念;处于第三个层次上的概念则具有最具体的特点,被称为下级类概念(下位概念)20教学的支架类型: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提供线索21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ATI是指学生的能倾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的能倾的教学才能取得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cede92bceb19e8b8f6ba28.png)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每个4分,共20分)问答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论述题(2个,每个20分,共40分)案例分析题(1个,共20分)一、名词解释1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象、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表象建立的符合逻辑关系的联系。
)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它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4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5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6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指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8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法则,即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9图式: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11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
12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就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fa1080b8551810a6f5248674.png)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教学法--容知识,即有效呈现教学容的知识,如何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为不同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等。
1.有研究者将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2.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专长有多种形式,可分为四类: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3.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正式形成,其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874--1949)的著作《教育心理学年》4.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以及如何逐渐发展的一门学科。
5.同化:对环境息进行整合,吸收到图式中去的过程(一种量变)。
6.顺应:环境中刺激导致图式调整火重构的过程(一种质变)。
7.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分泌系统的成熟。
8.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9.逻辑—数理经验:是个体对动作与动作之间关系理解的结果,这类经验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物体。
10.在皮亚杰看来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11.平衡化:之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
12.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有动作层面上的智慧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
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量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及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13.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智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在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思维直接受到知觉到的事物表面显著特征的影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往往是自我中心的。
14.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教学:(1)使用具体事物和视觉辅助物(2)采用行动,缩短直接说教的时间(3)在学习一些复杂技能融入阅读时,让幼儿有机会大量地练习基础的子技能(4)在概念和语言的学习中,为幼儿提供各种经验。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1b2f27e960590c69fc37667.png)
一、名词解释1.内化p40: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交换的过程。
P72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2.自我中心语言p40:在内化的过程中,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中心语言的出现表明儿童的符号系统已经开始内化,儿童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非社会语言,是2~7岁儿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维果斯基等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语言的交际机能转向言语的自我调控机能的一种过渡形式。
(p72)随着年龄的推移,自言自语逐渐转变为默默地不出声的言语,但仍然非常重要。
3.学习风格p55: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者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4.认知风格p58: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5.场独立性、场依存性p58-59: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成为场依存性,这是“外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这类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图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
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成为场独立性,是“内部倾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这类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6.反思型和冲动型p61反思型和冲动型是学习风格研究的重点范畴之一。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是在回答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5ae8e1e10a6f524ccbf854e.png)
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规律和应用并重的学科,它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3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4概念是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符号或事件的标准系统,它是对类别的心理表征。
5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及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6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7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8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9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10最近发展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前面。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外一种是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下的可以达到转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11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2程序教学: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内在逻辑分解为一系列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逐一加深,然后学生对每个项目知识逐一学习,每个知识的学习给予强化与反馈,最终达到最终目的13发现法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人之结构的过程。
14有意义学习: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这人之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联系过程。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6c57d6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b.png)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题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应用举例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5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3种过程的交互过程。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2、发展时期——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3、成熟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深化拓展时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基本过程: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2、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二)教育行动研究1、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教师、学生、校长等)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的探究,以此提高参与者对实践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所有资料仅供大家参考,用黑体标出来的属于重点内容,请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结合书本,祝大家考个好成绩!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形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3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
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三、建构主义(必考)(一)、概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论,他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
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
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更多心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2、情景、协作、会话的意义结构;3、建构主义模式/策略:a、支架式b、抛锚式c、随机进入(二)建构主义的特点1、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2、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抛锚式教学)3、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和积极作用(维果斯基)4、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皮亚杰的认知、同化、顺应)(三)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1、积极的学习2、建构性的学习3、累积性的学习4、目标指引的学习5、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1、教学四要素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建构者教师:传到授业者促进帮助者教材:传授的内容建构的对象媒体:教学的手段认知的工具2、教学核心:强调学生主体3、教学关键:设计学习环境4、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讨论和商榷)、意义建构(五)建构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哲学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关键词Kant(不用记)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要通过内部建构和组织经验去发展知识经验Vico(不用记)人们只能清晰的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塑造Dewey(杜威)经验的中心是主体有目的的在选择对象基础的主观改造行为、探索心理学基础认知发展理论Piaget皮亚杰学习是儿童自身进行探索、建构和发现的过程同化、顺应社会文化观和最经发展区Vgotshian(维果茨基)人特有的心理结构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并内化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从现有发展水平到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认知结构论Branner(布鲁纳)学习是学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和驱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意义的建构四、维果茨基的有关理论(P37~39)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发展观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奥苏泊尔(Ausubel)的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原先的学习任务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1902年出生于德国,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他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
从而提出了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以下8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岁):无条件的爱。
基本信任感:是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2、自主对羞怯(1.5~3岁):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如吃饭、穿衣。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
成年人应该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效能感,三观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7、繁殖对停滞阶段(30~60岁)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睡不着、贪财、怕死二、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维度界定典型人群语言智能对声音、节奏、单词的意思和语言的不同功能的敏感性诗人、剧作家、新闻播报员、记者及演说家逻辑-数学智能能有效地运用数字、推理和假设的的能力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及电脑程序员空间智能能以三维空间的方式思考,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
对色彩、线条、形状及空间关系敏锐室内装潢师、建筑师、航海家、侦查员、向导、艺术家及飞行员肢体-动觉智能能巧妙的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能灵活的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演员、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及手艺人音乐智能能觉察、辨别、改变、欣赏、表达或创造音乐的能力作曲家、乐师、乐评人、歌手及善于感知的观众人际智能善于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动机、意向及感觉,具有有效与人交往的能力政治家、社会工作者及成功的教师内省智能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意识察觉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哲学家及心理学家自然观察智能对生物的分辨观察力及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注意力考古学家、收藏家、农夫及宝石鉴赏家三、智力的三元理论(P53)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立的能力组成。
四、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体特色的方式。
1、雷诺的六维理论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特征(P56)●知觉偏好(听觉、视觉、动觉)●物理环境需要(声、光线、温度)●社会环境偏好(喜爱学习的方式、单独、同伴、多元化)●认知方式(Witkin的场依存—场独立性、Kolb的具体体验、抽象概括和反省性观察)●最佳学习时间(早、午、晚)●动机和价值观(价值观、动机、态度)2、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P57)顺应者方式发散者方式聚合者方式同化者方式第三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一、教师的角色(P77)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中的首席6、反思者与研究者7、终生学习者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一、舒尔曼将教师知识分为七种类型:(P81)①学科内容知识②一般教学法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法知识⑤有关学生的知识⑥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⑦其他课程知识二、教师的基本信息系统(一)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P82)1、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世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3、对学生的控制点: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必须管理好学生,维持一定的课堂秩序。
4、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二)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P83)研究者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1、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2、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三、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一)教师的教学能力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聆听)(二)教师的个性品质(P86)1、烦躁型、胆怯型与整合型2、具体-抽象倾向3、教师的场定向(三)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P87)(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P91)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五)教师成长的目标:新手—熟手—专家(六)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在课后再进行分析。
(P94)(七)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模式:(P100)1、情绪衰竭:即感到耗尽、用完2、去人格化:即表现为冷酷、麻木3、低个人成就感:即自我评价低和缺乏适应性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一、学习分类对比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一、认知1、知识一、认知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2、智慧技能领会辨别应用概念分析规划综合高级规划评价3、认知策略二、情感二、态度三、动作技能动作技能二、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三、学习的作用(P112)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四、学习的分类(P114)1、动物学习(消极、先天行为)2、人类学习3、机器学习五、学习水平分类(P115)①言语信息②智慧技能③认知策略④态度⑤运动技能六、有意义的学习①主动的②有意义的③真实的④合作的⑤建构的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和斯金纳的经典性操作行为理论的区别英文版(中英文兼答可得高分)Classical conditioning Operant conditioningA singe is placed before a refiex A reinforting or Punishing stimulus is given after abehaviorDeveloped in Russia Developed in USKnown as “paviovian”Known as “Skinnenan”Also called “respondent conditioning”Also called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Works with involuntary behavior Works with voluntary behaviorBehavior is said to be “elicited”Behavior is said to be “enitted”Typified by Pavlov’s dog Typified by Skinner Box中文版巴普洛夫斯金纳在反射前给刺激强化俄国美国以“巴普洛夫”命名以“斯金纳”命名应答行为功能性强化强制的自愿的被动行为主动引发实验对象是“狗”实验对象是斯金纳箱,白鼠、鸽子二、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P131)在巴普洛夫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NS),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原是中性刺激的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