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它是指大肠黏膜上生长的肿瘤性结构。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护理在治疗大肠息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大肠息肉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调整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对大肠息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大肠息肉的形成与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弱密切相关。

因此,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对预防和治疗大肠息肉至关重要。

1. 饮食粗细搭配:适当增加粗粮摄入,如糙米、玉米、薏米等,可增加大肠蠕动,促进废物排泄,预防大肠息肉的形成。

2. 禁忌刺激性食品:如辛辣食物、油腻食品、烟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重肝郁气滞,增加大肠息肉的风险。

3. 多食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和抗氧化剂,可以清理肠道垃圾,保护大肠黏膜,预防大肠息肉的形成。

二、中药调理中药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促进大肠的正常蠕动,减少大肠息肉的形成。

1. 柴胡疏肝解郁汤:该方剂以柴胡为主要药物,可以疏肝解郁,调理肝脏功能,改善情绪波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2. 保肝化瘀汤:该方剂以当归、川芎、赤芍等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消散瘀血,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肝脏的代谢和排毒功能,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3. 平胃散结方:该方剂以厚朴、陈皮、大黄等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调和胃肠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减少大肠积食和黏液分泌,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运行,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身体的病理状态,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1. 肝俞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通过刺激肝俞穴可以疏肝解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肝脏功能,减少大肠息肉的形成。

2.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腓骨前缘与胫骨前缘之间,胫骨外侧缘下方三寸处。

结肠息肉患者的专业护理课程

结肠息肉患者的专业护理课程

结论
结论

结肠息肉患者的专业护理课程旨在帮助 护士们了解结肠息肉的护理目标和护理 措施,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通过合 理的护理和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感谢 大家的参与!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结肠息肉患者 的专业护理课

目录 导言 结肠息肉概述 结肠息肉的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结肠息肉患者的生活方式建议 结论
导言
导言
欢迎大家参加结肠息肉患者的专业 护理课程。本课程旨在提供有关结 肠息肉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 帮助护士们更好地照顾这类患者。
结肠息肉概述
结肠息肉概述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上生长的肿瘤样 病变,常见于结肠的内膜层。它可能是 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结肠息肉患 者需要特殊的护理以确保他们的健康和 舒适。
结肠息肉患者 的生活方式建

结肠息肉患者的生活方式建议
饮食方面:建议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 运动方面:鼓励结肠息肉患者进行适量 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结肠息肉患者的生活方式建议
健康习惯:提倡戒烟和限制饮酒, 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 定期随访:建议结肠息肉患者定期 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
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为患者提供适宜的饮食指导 ,如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有助于减 轻症状。
定期复查:安排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 以监测结肠息肉的生长情况。
护理措施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 度,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 ,如使用镇痛药物。 心理支持:提供患者和家属心 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患病带 来的压力和焦虑。
结肠息肉的护 理目标
结肠息肉的护理目标
目标1: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不适 感,如腹痛、便血等。 目标2:监测结肠息肉的大小、 形状和生长情况。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本临床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2.证候诊断:参照“XXX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XXX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若患者患有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可以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腹部超声等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项目进行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护原则选择相应方案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外治治疗,如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观察病情变化,防治并发症进行出院指导,交代注意事项及随访时间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出院标准包括症状消失、息肉消除、无并发症等。

肠息肉的中药方治疗有什么

肠息肉的中药方治疗有什么

肠息肉的中药方治疗有什么肠息肉作为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虽然一般情况下的症状不明显,但是,增长性强的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中医上有调理肠息肉的药方,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肠息肉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肠息肉的中药方【方药】党参、黄芪、赤芍、桃仁、白芍、莪术、黄药子、枳壳、甘草各9g,薏苡仁60g(先煎)。

【适应症】右下腹包块,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多,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苔薄,舌体小色淡,脉细弱。

证属脾虚气弱,秽浊瘀血互结,凝滞于肠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大肠息肉治疗验方;【方药】乌梅、党参各15g,黄连5g,僵蚕10g,当归、赤芍、地榆各12g,牡蛎24g,甘草6g。

【适应症】多发性肠息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肠息肉的症状表现1.便血结肠息肉患者会出现间断性便血或者是大便表面带血,血液的颜色大多为鲜红色,如果出现了继发炎症感染可出现粘液便或粘液血便,患者会出现里急后重,甚至是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如果息肉的位置靠近肛者可能会有息肉脱出肛门之外。

2.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习惯改变主要是大便次数和大便时间的改变,或者是出现不明原因的便秘或者是腹泻,如果出现了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这很可能是结肠息肉的表现。

3.大便性状异常对于正常人来说大便的性状应该是圆形的,而结肠息肉患者的大便由于受到息肉的挤压可能会出现大便变细,或者是大便呈现出扁形,有的时候甚至是会带着血液。

4.腹痛这种情况在结肠息肉患者中比较少见,一般来说会出现在结肠熊汝比较严重的患者身上,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5.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

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6.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肠息肉的治疗方法1、高频电凝术在如今的医学上,通过无痛内镜下进行高频电凝术来将息肉切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2017年04月06 日

大肠的解剖图
概念
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 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 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 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 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 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 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 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症状体征
一: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 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 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 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二: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 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 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 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 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2、会引起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结 肠息肉患者,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重时可引起肠 阻塞,在结肠炎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3、会引起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 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伴 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 发肠穿孔。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 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肠息肉的术后护理措施

肠息肉的术后护理措施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已成为治疗肠息肉的主要手段。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肠息肉术后的一些关键护理措施:一、术后休息与活动1.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卧床期间应保持床位安静,避免腹部受到撞击和压迫。

2. 术后第二天开始,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微的体力锻炼,如起床、走动等,以恢复肠道功能,促进肠蠕动。

3. 术后3-5天内,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需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二、饮食调整1. 术后禁食6小时,待肠道蠕动功能恢复后,可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如小米粥、牛奶、燕麦粉等。

2. 术后1周内,患者应忌食粗糙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以免刺激肠道伤口。

3. 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适当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等。

4. 术后为预防便秘,患者可适量食用番泻叶泡茶饮用,同时采用拇指按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等穴位,每日3-4次。

三、预防感染1. 术后患者需根据医生指导适量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术后伤口处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污染。

3.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四、观察病情1. 术后患者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切口疼痛、肠液渗漏、渗血、腹胀、腹痛、腹膜刺激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 术后患者需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心率、血压、体温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观察息肉复发情况。

五、心理护理1.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2. 术后患者应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误解。

六、康复指导1. 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

2.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3. 术后患者应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复发。

总之,肠息肉术后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

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

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

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瘀阻滞证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

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中医治疗大肠息肉的经验体会

中医治疗大肠息肉的经验体会

中医治疗大肠息肉的经验体会摘要】大肠息肉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患者无明显症状,通过肠镜检查发现。

临床上发现的息肉以腺瘤型息肉为主,属于癌前病变,目前尚无口服药物可以治疗,一般是通过肠镜下切除。

但是很多病人切除息肉后,复发的概率很高,长期反复切除,给病人带来不尽痛苦和烦恼。

近年来治疗几例息肉患者,通过总结发现息肉患者应从阳气不足,阴寒凝滞,痰瘀阻络论治,当用温阳补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方法治疗。

【关键词】大肠息肉;中医药;防治【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143-02大肠息肉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常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只有当息肉长得较大的时候患者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黏液便或黏液血便、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发展成大肠癌。

一般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而临床以腺瘤性息肉最多见,大约占息肉类型的80%~90%,腺瘤性息肉是恶性潜能较强的癌前病变,据报道,腺瘤性息肉的总恶变率约为10~20%[1]。

所以一旦发现息肉,应当及时的治疗。

在息肉治疗方面,西医目前尚无药物可用,常规采用内镜下摘除、外科手术切除等方法,但却不能防止息肉再发,国内报道经肠镜治疗后2年内再复发率可达20%~41%[2]。

西药在预防息肉的再发方面也无特效药,有报道称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息肉的再发,但存在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而中医中药在防治息肉方面具有优势。

笔者在近几年治疗了数例腺瘤性息肉患者,1~2年后复查息肉未复发,根据本人拟方原则讨论下息肉的治验体会。

息肉在中医中属“瘜肉”、“肠覃”的范畴。

中医学对结肠息肉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记载:“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灵枢篇表明肠息肉与寒邪客肠有关系。

而阳气衰虚的人更容易导致寒邪入侵,寒客肠外,息肉乃生,故阳气不足之人更容易导致大肠息肉的发生与发展。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预防肠息肉的复发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预防肠息肉的复发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预防肠息肉的复发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困扰。

中医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中医中药预防肠息肉的复发,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一、中医的认识与理解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发生与脾虚湿阻、肝郁气滞、肾阴虚等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脾胃功能,调节肝气。

中医中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肠息肉复发。

二、脾胃健运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健康状况对整个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中药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脾气血的运化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常用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可以改善脾虚的症状,提升消化能力,减少肠息肉的发生。

三、疏肝理气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导致肠息肉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疏肝理气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促进气机畅通。

常用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可以舒肝解郁,调节肝气,减少肠息肉的再次生成。

四、滋阴养肾肾是生命的根本,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阴虚是导致肠息肉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滋阴养肾可以调节肾脏功能,增强肾阴的储藏能力。

常用的中药如山药、桑葚等,可以滋阴养肾,增强肾脏功能,减少肠息肉的复发。

五、中医养生调理中医推崇养生,强调平衡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作息、情志等。

在预防肠息肉复发方面,中医建议患者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清淡和适度,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息肉的再次生成。

2. 作息调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合理的作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3. 情志调理:情绪的波动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建议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运动、音乐、读书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减少肠息肉的再次发生。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肠息肉的发生率是很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大多都是发生在男性身上的,是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的症状,有些甚至还会恶变,对人的生命威胁很大,需要及时治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肠息肉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肠息肉的中药方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

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

2.气滞血瘀: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

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3.脾虚气滞: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

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

4.寒凝结滞: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

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泽泻8克,茯苓12克,桂枝8克,制附片6克,山茱萸10克,木香10克。

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8克。

二、专方验方: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浮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三、其它疗法:1.灌肠法:中药煎剂经肛门灌注于直肠内,保留2~4小时,可对局部直接发挥作用。

近些年来常用的灌肠方有复方青白散,药用青黛、白芷、白芍、白术、白头翁、黄柏、薏苡仁等煎汤或研细末用。

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法:是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肠息肉吃什么水果好第一种水果是菠萝,菠萝中含有可以分解蛋白质,可以溶解在组织中阻塞的血液凝块的合纤维蛋白,在手术之后吃一些菠萝可以助于疏通还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消肿的功效,另外菠萝还有助消化,利尿的作用,在术后吃菠萝对身体很好。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

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二)泄泻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三)便秘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结肠息肉护理常规

结肠息肉护理常规

结肠息肉护理常规(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评估患者有无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以及全身有无合并症等;了解患者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有无头晕、心慌等症状,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二)护理要点1.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生化全项、凝血全项、梅免四项、肿瘤五项、心电图、胸部X光片。

2.除按常规电子肠镜检查进行准备外,须由麻醉科医生进行会诊。

3.注意观察大便习惯的改变。

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4.观察大便的形状,并教会患者正确识别。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者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5.化验及时送检,依据化验结果遵医嘱给予病人完成各项治疗,并观察用药后的作用及副作用。

(三)指导要点1.向病人讲解在内窥镜下行电烧息肉术的目的、方法及术中配合、注意事项。

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肠镜的检查和镜下治疗。

2.结肠息肉在内窥镜下行电烧息肉术后,肠腔可反复生长息肉,使病人易丧失治疗的信心,思想顾虑较重,焦虑或抑郁。

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主诉,并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认识到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本病的修复,从而使病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四)注意事项1.检查后由护士陪同用平车将患者送回病房,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变化,观察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特殊患者应用床档加以保护,暂时家属陪伴。

2.严密观察麻醉药的副作用,若出现应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处理,并准确记录护理记录。

3.肠镜下电烧息肉术后不要马上进食,利于伤口创面的愈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考核规定
4、对限期整改的隐患问题未及时复查验收的,每次扣罚责任人 50 元;因防控措施或整改措施制定不合理造(安监)负责对带班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瑞达化工有限公司 2010 年 6 月 1 日
6、严查“跑冒滴漏”现象,并按规定进行处罚。
7、现场发生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和严重问题时,带班 人员要立即组织采取停产、撤人、排除隐患等紧急处置措施,并及时 向公司主要领导、生产技术部(调度室、安监)报告。
三、相关要求
技术部(安监)。
3、现场带班人员必须严格劳保穿戴,不准着便装进入生产现场。
领导干部带班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的“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企业领 导要轮流现场带班”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保 障安全生产,根据上级要求,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施行领导干部现 场带班管理制度。
一、现场带班人员范围
现场带班人员范围和现场带班人员安排表见附表 1。
二、现场带班工作内容
1、现场带班人员要把保证安全生产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切实掌 握当班的安全生产状况,认真落实走动管理相关规定,加强对重点部
在现场发现违章问题,立即纠错并按规定给予处罚。严禁违章指挥。
4、解决生产中的突发问题;现场无法解决处理的,立即报生产 技术部(调度)。严禁超能力组织生产。
5、对单位领导干部走动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单位落实 不到位的,按规定进行处罚。
4、现场带班人员要认真记录检查问题,并由单位现场负责人签 字,于每日下午下班前交生产技术部(安监)汇总通报。
5、现场带班人员在巡查中所发现的违章行为,一并给予单位和 责任领导进行处罚,并对严违人员进行帮教。
6、各基层单位在执行原走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执 行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制度,把主要精力用在安全生产上,切实深入一 线真抓实干,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