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1. 培养基质准备工艺影响搅拌效果的两个关键点栽培原材料相当广泛,有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米糠、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等,但是对不同原材料的配方或原材料的混合物搅拌方式有所不同;搅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被搅拌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尤其是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衡量搅拌效果成败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搅拌促使原材料混合物的均一性,不会造成一些死角;另一个是确保在搅拌的过程中不会使原材料酸败;搅拌均一性的实现主要靠搅拌机本身的性能和搅拌时间,这一点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而引起酸败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的季节温度高于30℃,营养物质倾倒后,微生物快速发酵致使培养基料变酸腐败;培养料酸败后对出菇及产量的影响培养料的酸败直接影响出菇结果,酸败后的培养料使菌丝吃料困难,料发黑,发菌时间大大延长,催蕾时料面分泌大量黄水,增加了受杂菌污染的机率,单产水平下降;采取的工艺1 针对不同原材料采取不同的加水方法,对于木屑可以在室外长期日晒雨淋,以促使其提高自身含水量;棉籽壳含有丰富的棉绒纤维可以短期预湿,在搅拌前可以将其浸入水桶中使其充分吸水,从而减少在搅拌锅里搅拌的时间;2 玉米芯含有相当多的糖质,加水后不立刻装料容易引起酸败,但可以通过短期预湿的方法使其增加含水量,经过研究证明玉米芯在35℃高温天气下预湿2hr后pH下降不明显;3 对于营养物质如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极易酸败的物质采取的办法是,在装填料前将其倒入搅拌,内完成装瓶,培养料不会酸败;4 高温季节,在搅拌锅的上方安装风扇,把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排除,可减轻料的发热和酸败;影响装瓶的五个关键点装瓶是指将培养料均匀地装入栽培用的容器-塑料瓶中,然后在瓶中央打一个直径~2.0cm 的通气孔;主要的原理是通过震动、翻转使培养料漏入栽1/6页培瓶中;这当中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装瓶需要装得上紧下松,这样有利于菌丝的两头发菌,使菌丝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料完毕;2 装瓶时必须确保培养料的含水量位于64%66%之间,而且瓶肩无空隙;3 装瓶时850mL塑料瓶必须确保瓶重590620g/瓶,1100mL装料重量在770~800g/瓶,不能装得太轻或太重;这样有利于保持瓶内培养基质之间的空隙度,确保瓶内基质间良好的通气性;4 装瓶时确保栽培瓶之间的误差在20g之内,确保菌丝发菌的均一性,从而保证出菇的均一性; 采取的工艺1 装瓶要达到上紧下松的目的,可调节装瓶机的震动频率,使其不致过大,且确保每瓶的平均装料重量位于590620g和770~800g之间850cc.塑料瓶58mm口径,装瓶重量含瓶与瓶盖重,约78g,1100cc塑料瓶,78mm口径;2 含水量的确保及瓶肩无空隙则通过大量的配方试验来验证,实验证明必须提高主料木屑、棉籽皮、玉米芯等的蓄水能力,如通过堆制的方法使杂木屑的持水力达到68%70%、松木屑持水力达到76%或更高、浸泡过夜的棉籽皮蓄水能力达到76%、预湿3hr的玉米芯蓄水能力也达到70%以上,实验中还发现主料吸水后吸胀的体积各不相同,吸水后膨胀性越大装瓶的效果越好;3 营养物质一般为麸皮、米糠、玉米粉类,它们的使用量越大,装瓶的难度也越大,但是工厂化瓶栽要想获得高产在一潮内完成较高的产量,必须使营养物质的含量达到30%以上,营养物质吸水后由于吸胀作用很小,培养料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发菌速度大受影响,所以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进行配方的优化,对主料进行选择与配比;4 培养料装得太轻,干物质含量减少,尽管菌丝发菌较快,但是后期的出菇受影响,子实体发育后劲不足,菌盖变薄且容易开伞,菇体细弱无力,容易开伞;装瓶装得太重,培养料之间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影响了菌丝吃料的速度,使发菌变得相当缓慢,使后熟期延长,增加了栽培成本;5 确保瓶与瓶之间的重量差别在20g范围内,这样可使发菌变得相对均匀,使将来出菇的整齐度提高,缩短了采收期,便于栽培参数的设定及更改;2/6页2. 无菌操作工艺消毒工艺原材料的消毒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高温、高压将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含孢子全部杀死,使培养料处于无菌的状态;另一个作用是使培养料经过高温高压后,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进行降解,有利于菌丝的分解与吸收;消毒的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培养料配方的改变:如果培养料的配方变化以后,基质之间的空隙可能会变小或变大,消毒程序也要作相应的修改,否则可能会导致污染或能源的浪费;2 季节的限制: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培养料酸败很快,所以除了装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外,锅炉的蒸汽供应以较大为好,尤其在消毒前期,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消毒锅内仍达不到100℃,培养料仍然在酸败,消毒后培养料会变黑,pH下降,使将来出菇减产;3 灭菌锅内放置数量:灭菌锅内放置数量和密度也影响灭菌的效果,放置数量过大、密度过高,蒸汽穿透力受到影响,灭菌时间要相对延长;4 空气过滤装置:采用全自动灭菌锅在灭菌结束后都有脱气过程,为了使锅内外压力平衡,在灭菌结束后,外界空气通过过滤装置回流到灭菌锅内,便于锅门打开,所以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十分重要,也影响着灭菌的效果;冷却工艺冷却是指将培养料由高温降至接种所需的温度一般为20~22℃的过程,由于在冷却的过程中存在冷热空气的交换,这样栽培瓶就可能在冷却室中造成冷空气回流带来的污染;所以对冷却室有较为严格的要求:1 冷却室必须用无菌的气流彻底清洁,至少保持10000级的净化度;2 冷却室中的空调设置为内循环,且功率要求较大,降温迅速,资料证明栽培瓶由100℃降至20℃度,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50%、栽培瓶由80℃降至20℃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30%,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栽培瓶降至合适的温度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交换比率,降低污染的风险;3/6页接种工艺接种环节是对清洁度要求最高的环节,因为在此区域涉及到瓶盖的开启,人员的操作,所以也是最容易引起污染的环节;接种室主要对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非常苛刻:1 接种室必须有空调设备,使室内温度保持1820℃,而且采用齿片散热方式;2 接种时由于有栽培种传输至外操作区域,所以室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正压状态,且新风的引入必须经过高效过滤,室内保持10000级,接种机区域保持100级;3 接种室的地面必须易于清理,最好用环氧树脂材料等无尘材料;4 接种室必须安装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对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杀菌,紫外灯安装时注意角度和安装位置;5 接种操作前后相关器皿必须用75%的酒精擦洗、浸泡或火焰灼烧;6 接种操作的过程中人员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3. 培养工艺食用菌的培养必须置于清洁干净、黑暗、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蟹味菇栽培种在22℃温度下经过3035天配方不同天数有所改变菌丝吃透培养料,然后再经过3060天的后熟培养,即可搔菌出菇;金针菇在16~18℃温度下培养28天采用液体菌种可缩短1星期,即可搔菌;而杏鲍菇在22~23℃温度下培养30~35天,即可搔菌;培养期间保持环境的卫生,避免杂菌和虫害的大量发生;4.栽培工艺搔菌工艺工厂化食用菌在出菇前必须经过搔菌处理,使菌丝断裂机械刺激,蟹味菇将培养料表面搔成“馒头型”,而金针菇采用平搔方法,然后再补充一定的水分后出菇;但是,杏鲍菇采用平搔方法,不补充水分;在搔菌的过程中的留意点主要有:1 及时挑出在培养室中感染的杂菌;4/6页2 将污染的搔菌头及时用酒精或火焰消毒;3 搔菌要确保培养料面搔成“馒头型”,保留老的菌种,可缩短现蕾时间,提高出菇整齐度;4 搔菌头调节适当高度,搔菌后瓶子边缘料面距离瓶口在~1.5cm;催蕾工艺搔菌后须快速移入催蕾室进行催蕾;催蕾室满足下列工艺要求:1 催蕾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催蕾室里的灯光设置必须合理均匀,催蕾室里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催蕾室必须保证较高的湿度,真姬菇催蕾时的湿度近乎100%,所以室内要安置充足的加湿设备,最后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2 催蕾室内必须经常清洗消毒,使其保持清洁;3 真姬菇的催蕾最好能覆盖无纺布、纱布等通气性良好的覆盖物,以保湿与通气;在此种环境下1416℃、95%98%湿度下经过810d即可现蕾;子实体品质控制工艺真姬菇经过近10d的催蕾过程,针头状的菇蕾就会冒出培养料表面此时揭去覆盖物,即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工艺要求为:1 生长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与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栽培房不同床架都要安装层架灯,确保菇蕾能及时地、均匀地得到较强的光照,以促使真姬菇特有的大理石状花纹的分化和菇型的美观,生长后期每天光照不得少于1012hr;室内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确保CO2浓度位于10001500mg/Kg之间;湿度保持在9095%之间;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以促使均匀长菇;2 栽培房内必须保持清洁,不要存有烂菇体或培养料残渣等,在每批次结束后对室内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减少杂菌的累积;3 栽培房内是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房间,有子实体浓厚的香味,所以在进排气孔方位均要安装防虫网,以防止一些菌蝇或菌蚊类害虫的入侵;5 采收包装工艺采收工艺真姬菇生长至菌盖大小2cm且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菌柄长度5-8cm时即可采收,由于其质地脆嫩异常,菇盖容易脱落或破损,在采收时要非常小心,减少破损,研究中发现利用压缩空气进行采收非常方便,速度也非常快,采收速度为30004000株/人.小时;包装冷藏工艺瓶栽真姬菇的采收后为一株,一般以托盘盛放,再覆以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装后的成品及时放入3~5℃的冷库中,保存期为7~10天;。
食用菌生产技术(概述)
3、培养料处理
生料 熟料 发酵料
生料
可以使用生料栽培的品种如平菇、鸡腿菇等,生料 可以使用生料栽培的品种如平菇、 鸡腿菇等, 栽培的优点是省工、省时,缺点是污染率高, 栽培的优点是省工、省时,缺点是污染率高,风险 所以栽培时,为避免失败, 大。所以栽培时,为避免失败,培养料处理时尽可 能先在阳光下暴晒1~2天 , 利用紫外线将培养料中 能先在阳光下暴晒 天 的杂菌杀死,或者使用杀菌剂进行药物处理, 的杂菌杀死,或者使用杀菌剂进行药物处理,用药 物处理时要注意的是一是使用后要堆闷10小时以上 小时以上, 物处理时要注意的是一是使用后要堆闷 小时以上, 不仅可以使培养料充分吸收水分, 不仅可以使培养料充分吸收水分,更重要的是可以 发挥药效;二是杀菌剂大部分为酸性, 发挥药效;二是杀菌剂大部分为酸性,所以使用时 千万不能和碱性物质如石灰混合,否则将降低药效。 千万不能和碱性物质如石灰混合,否则将降低药效。
四、播种
食用菌栽培有袋栽、床栽、瓶栽、 食用菌栽培有袋栽、床栽、瓶栽、椴木栽培 几种形式。所以播种要根据品种、栽培形式、 几种形式。所以播种要根据品种、栽培形式、 培养料处理方式等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 培养料处理方式等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生 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的品种, 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的品种,在环境杀菌消 毒处理后可以直接播种, 毒处理后可以直接播种,而熟料栽培的品种 一定要在接种箱、 一定要在接种箱、接种室内严格按照无菌操 作的要求进行播种。 作的要求进行播种。
六、出菇前管理
菌丝体生长到一定程度, 菌丝体生长到一定程度 , 为满足子实体的形成和生 长发育, 长发育 , 需要对生长在培养料中的菌丝体进行出菇 前管理, 从而促进菌丝体的生理成熟, 达到出菇早、 前管理 , 从而促进菌丝体的生理成熟 , 达到出菇早 、 出菇整齐等作用。 出菇整齐等作用。 出菇前的管理不同品种管理方法有所不同。 出菇前的管理不同品种管理方法有所不同 。 如香菇 需要进行转色管理, 需要进行转色管理 , 转色后还要进行温差刺激或惊 菌刺激, 才能正常出菇。 金针菇需要进行搔菌处理, 菌刺激 , 才能正常出菇 。 金针菇需要进行搔菌处理 , 双孢蘑菇、 鸡腿菇需要进行覆土处理才能出菇, 双孢蘑菇 、 鸡腿菇需要进行覆土处理才能出菇 , 白 灵菇需要0℃以下低温培养才能出菇, 灵菇需要 ℃以下低温培养才能出菇,所以各品种处 理一定要按照不同品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理一定要按照不, 种子的活力强 , 长势旺盛 , 抗杂和抗 病能力强, 产量高。 相反, 病能力强 , 产量高 。 相反 , 活力弱的 种子, 抗病力和抗杂力相对较弱, 种子 , 抗病力和抗杂力相对较弱 , 产 量也低。 量也低。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引言食用菌是一种富含营养且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在现代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食用菌的消费量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的生产与加工技术,并探讨其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1. 食用菌的生产技术1.1 基础设施建设•选址:食用菌生产需要选择适合的土壤或培养基。
•温控设备:合适的温度对食用菌的生长至关重要,所以温控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通风设备:通风设备能够保持适宜的氧气供应,排除有害气体。
•灌溉设备:保持适当的湿度是食用菌生长的关键。
•消毒设备:杀菌和消毒设备有助于控制病虫害。
1.2 选种与培养•选种:选择适合生产的优良品种。
•贮存:适当保存和保护选种的菌种以备使用。
•培养:使用培养基、菌丝体进行菌种的培养与繁殖。
1.3 栽培技术•种植:将培养好的菌种进行种植。
•环境控制:根据不同的菌种要求,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参数。
•管理:包括浇水、施肥、管理病虫害等。
•采收:合适的时机采收食用菌,避免过早或过晚。
2. 食用菌的加工技术2.1 菌类鲜品加工•清洗:将食用菌进行清洗,除去杂质和污垢。
•分级:根据食用菌的大小、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级。
•切片/切段:将食用菌切成适当的片或段,便于烹饪。
•腌制:使用盐水或调味料将食用菌进行腌制,增加口感和保鲜效果。
•烘干:将食用菌进行烘干,延长其保存期限。
2.2 菌类制品加工•蘑菇罐头:将食用菌做成罐头,方便储存和销售。
•蘑菇干:将食用菌进行干燥,制成干货。
•蘑菇粉:将食用菌磨成粉末,用于制作调味品或添加剂。
•蘑菇酱:将食用菌煮熟,制成酱料。
•蘑菇饼干:将食用菌加入饼干制作中,增加营养和口感。
3.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应用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餐饮业:食用菌可以作为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菜品的口感和营养。
•净菜加工业:食用菌可以制成切片或切段,方便净菜的制作。
食用菌加工与生产技术
食用菌加工与生产技术
1.采收和处理:食用菌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成熟后,应及时采收,
避免遭受病虫害和自然腐烂。
采摘后,需进行初步处理,包括除去异物、
分选、去杂、清洗等。
2.食用菌的干制:食用菌的干制目的是增加食用品的持久性,方便储
存和运输,同时也能够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干制方法有太阳晒干、烘干、微波干燥等。
3.食用菌的腌制:食用菌的腌制是将其浸泡在醋、盐、糖、酱油等调
味料中,予以腌制,以达到保鲜和调味的目的。
腌制时间和处理方法取决
于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和腌制目的。
4.食用菌的罐头和瓶装:食用菌的罐头和瓶装是常见的加工方式,通
常需要进行煮沸、冷却、灌装、密封等工序。
罐头和瓶装的食用菌通常保
存时间较长,也更易于储存和运输。
5.食用菌的加工制品:食用菌的加工制品主要包括食用菌干、食用菌
脆片、食用菌汁、食用菌罐头、食用菌酱等多种制品。
不同品种的食用菌
适用于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制品。
6.食用菌的冷冻和冷藏:食用菌可以通过冷冻和冷藏方式进行保鲜处理,将其保存在低温环境中以减缓食品腐败的速度和降低食品病原微生物
的生长速度。
冷藏温度通常控制在4-5℃,而冷冻则需要低于零下18℃的
温度。
食用菌生产工艺和技术要点
食用菌生产工艺和技术要点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以树枝、修剪条、锯木屑和刨花、玉米芯、玉米秆、麦秸、稻草、花生壳、棉籽壳等为主要原料,经机械加工成碎屑状,添加一定的辅助材料,如麦麸、米糠、豆饼、花生饼、蔗糖、石膏、碳酸钙、硫酸镁等,经机械制种、制袋、灭菌、接种、栽培、采收、加工,形成一整套机械化生产和栽培的技术规范。
1、切片工艺。
所选木料以直径小于12厘米,长度不大于2.5米为宜。
为了便于菌类微生物的侵入,发酵以及供菌丝萌发生长的有机酸形成,菇木切成段后需经一定时间的自然干燥方可切片加工。
木片的最大断面尺寸(长×宽)为60毫米×20毫米,厚(4±2)毫米,含水率在20%以上为好。
切片场所最好选择在晒场上,以便及时就近摊晒切好的木片,减少搬运量。
2、粉碎工艺。
切好的木片经摊晒风干,含水率为15%左右时即可进行粉碎。
食用菌对培养料粗细度有一定的要求,若粉碎过细,不但粉碎的生产率低,而且作为培养料时透气性差,影响菌丝繁殖;若培养料过粗,则会刺破塑料袋,引起杂菌侵入感染,同时培养料也不易压实,栽培时容易丧失水分。
经试验,作为香菇培养料,粉碎机粉碎木片时筛孔直径以2.5-2.8毫米为好;粉碎秸秆、籽壳类培养料时,筛孔直径以5-7毫米为好。
3、搅拌工艺。
搅拌的均匀度直接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具体方法是将物料按规定配方比例称好,搅拌时先将主料投入搅拌室,含量少的固体物料沿轴向均匀投入,能溶于水的物料先溶于水后再投入,还需加入一定量的水在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4、制袋工艺。
装袋一般适用于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等的栽培,塑料袋的规格(底×高)一般为17厘米×35厘米,多选用厚度为0.04-0.05毫米,可常压灭菌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或可高压灭菌的聚丙烯塑料袋。
制棒适用于香菇、银耳的栽培。
5、灭菌工艺。
灭菌工艺一般分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
高压灭菌主要用于制作母种、原种、栽培种和带棉花塞的聚丙烯塑料袋的菌袋灭菌。
菌种生产技术的规范性要求
菌种生产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根据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菌种生产的规范性技术要求包括技术人员、场地、厂房设置和布局、设备设施、使用品种和扩大繁殖、生产工艺流程、过程技术等。
一、技术人员要求与生产菌种的级别相适应,有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二、场地要求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排水畅通,交通便利;至少300米内无规模养殖的畜禽舍,无垃圾(粪便)场,无污水源,无大量扬尘源(如水泥厂、石灰厂、沙石厂、木材加工厂等)。
三、厂房设置和布局为了创造和保持环境洁净,减少污染,利于食用菌菌种的生长,要求摊晒场、原料库、配料分装场(室)与要求无菌或高度洁净的冷却、接种和培养等场所相隔离,同时各类房屋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要符合食用菌菌种生产的技术需要。
四、设备设施《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对菌种场应具备的设备设施及其性能和安全性进行了具体规定。
五、使用品种和扩大繁殖要求从具生产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种性清楚。
明确规定不可使用来源不清、种性不清的菌种,更不可使用生产性状未经系统试验验证的组织分离物做种源生产菌种。
这为通过认定的优良品种的推广,保证使用品种性状优良,保证菌种质量提供了法律保证。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和《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上一级菌种场可以生产其以下级别的菌种,而下级菌种场不可生产其以上级别的菌种。
这就是说,三级菌种场不可买一支试管母种一直扩大繁殖成栽培种,因为在这过程中有二级种的生产过程,而三级菌种场没有二级种生产资质,二级菌种场也不可买入一支试管自行转管,扩大后再繁殖二级、三级菌种,因为不具备一级种生产资质。
这就是说,下一级菌种场必须使用上一级菌种场的菌种作为种源,一级菌种场的种源必须可靠,经过出菇试验的验证。
而且各级菌种的扩大繁殖量有相应规定,这也是质量监督评判的重要技术依据。
六、生产工艺流程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看,食用菌菌种采用固体培养还是有足够的技术保证的,特别是作为销售的菌种,多需要一定距离的运输,固体菌种便于运输。
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一、前言
食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制定了《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二、生产环境要求
1. 生产场地应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无异味的地方。
2. 场地应进行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3. 控制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生长条件。
三、生产设备要求
1. 生产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 保证设备和器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
四、原料和菌种管理
1. 选用新鲜、无污染的原料进行生产。
2. 菌种的选取和培养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五、操作流程规范
1. 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生产,严格控制每个环节。
2. 避免交叉污染,保持生产过程的卫生。
3. 随时监测生产过程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
六、产品包装和贮存
1. 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保证产品的新鲜和安全。
2. 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要进行规范,避免变质和污染。
七、质量控制和检测
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
2. 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以上就是《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的一些主要内容,通过遵守这些规程,可以保证食用菌的安全和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食用菌生产技术》实训指导教材.doc
《食用菌生产技术》实训指导教材实训一食用菌形态结构观察一、目的要求观察食用菌菌丝体的生长状态,利用显微镜认识食用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微观结构,利用徒手切片观察食用菌子实体的微观结构,通过对食用菌子实体形态特征的观察,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各种食用菌子实体的类型和特征,并能根据子实体的外形进行分类。
二、实训准备1、材料平菇、香菇、双孢蘑菇、草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密环菌、羊肚菌、虫草、茯苓等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浸浸标本或干标本、鲜标本及部分食用菌的菌丝体,担孢子等。
2、仪器工具光学显微镜(100~600倍)、接种针、无菌水滴瓶、染色剂(石炭酸复红或美蓝等)、酒精灯、75%酒精瓶、火柴、载玻片、盖玻片、刀片、培养皿、绘图纸、铅笔等。
三、内容和方法步骤(一)菌丝体形态特征观察1、菌丝体宏观形态观察。
①观察平菇、草菇、金针菇、木耳、银耳及香灰菌、蘑菇、猴头、灵芝等食用菌的试管斜面菌种或PDA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比较其气生菌丝的生长状态,并观察菌落表面是否产生无性孢子。
②观察菌丝体的特殊分化组织:蘑菇菌柄基部的菌丝束;密环菌的菌索;茯苓的菌核;虫草等子囊菌的子座。
2、菌丝体微观形态观察。
①菌丝水浸片的制作:取一载玻片,滴一滴无菌水于载片中央,用接种针挑取少量平菇菌丝于水滴中,用两根接种针将菌丝拔散。
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②显微观察:将水浸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用10倍的物镜观察菌丝的分支状态,然后转到40倍物镜下仔细观察菌丝的细胞结构等特征,并辩认有无菌丝锁状联合的痕迹。
(二)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1、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
仔细观察各种类型的食用菌子实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各种子实体的主要区别,特别注意菌盖、菌柄、菌褶(或菌孔、菌刺)、菌环、菌托的特征,并对之进行比较、分类。
2、子实体微观形态观察。
①菌褶切片观察:取一片平菇菌褶置于左手,右手持刀片,横切菌褶若干薄片漂浮于培养皿的水中,用接种针先取最薄的一片制作水浸片,显微观察平菇担子及担孢子的形态特征。
食用菌工艺流程图
食用菌工艺流程图食用菌工艺流程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出菇原料准备、菇种生产、菌包制作、种植管理、采收和加工。
1. 出菇原料准备:选择优质的菇种原料,如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经过破碎、调整水分等工艺处理,制作成适合菌种生长的基质。
2. 菇种生产:将菇种接种到培养基质上,培养基质中有充足的植物营养物质,通过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控制,促进菌丝生长,培育出优质的菇种。
3. 菌包制作:将培育好的菌种与基质混合,加入适量的水分,再通过调整温度、湿度等条件,使菌种适应基质环境。
将混合物装入菌袋或菌箱中,密封并穿孔,方便气体交换。
并在菌包表面覆盖保护层,防止外界污染。
4. 种植管理:将制作好的菌包摆放在菌房中,通过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为菌丝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同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菌包的质量检查,确保菌丝能够快速生长并保持健康状态。
5. 采收:根据菌种不同的生长周期,确定采收的最佳时机。
一般在菇盖完全伸展,而菌柄还没有完全伸长的阶段进行采收。
采收时要注意采摘技术,避免破坏菌体结构。
6. 加工:采摘后的食用菌经过初步清洗,去除杂质和病虫害,然后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切片、切丝、炖汤、腌制、干燥等加工处理。
加工完成后,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包装、贮存和运输。
以上是一篇大致的食用菌工艺流程图,其中包括了从出菇原料准备到采收和加工的整个过程。
流程图的制作可以更加详细具体,标明每个步骤的操作和对应的工艺参数。
根据具体的食用菌种类和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其他步骤,如菌包装袋的消毒、菌房的清洁等。
同时,流程图中的每个步骤也需要与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标准相结合,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性。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培
养和控制菌丝生长,以及运用适当的加工方法,将原料菌
类加工成食品。
以下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的一些常用技术:
1. 混菌培养技术:将多个食用菌菌种混合培养在培养基中,通过相互作用和耐受度不同的特性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发酵技术:利用合适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促进食用菌
的生长和菌丝扩展。
常见的发酵方法包括液体发酵和固体
发酵。
3. 无菌技术:为了避免杂菌的污染,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采
取一系列无菌操作,包括灭菌、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基
和器具等。
4. 控温技术:食用菌对温度敏感,需要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以促进正常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5. 培养基优化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成分和比例,
以及优化培养条件,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6. 筛选技术:通过筛选优良的菌株,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
品质,并优化菌株的适应性和抗性。
7. 加工技术:将食用菌进行加工处理,包括烘干、脱水、
烹饪等方法,以提高保存期和增加食用价值。
总之,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是通过控制菌丝生长环境、
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及采用适当的加工方法,实现
食用菌的高产量和优质品质,同时增加其食用和加工价值。
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
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食品之一,其生产技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许多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并探讨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栽培基质优化技术栽培基质是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化栽培基质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常见的优化栽培基质技术包括混合基质技术、添加辅料技术和替代基质技术。
混合基质技术是指将不同的基质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通过混合基质,可以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混合基质还可以改善基质的物理性质,增加菌丝的扩展性和透气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菌核的形成。
添加辅料技术是指在基质中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藻粉、稻糠等。
这些辅助材料可以增加基质的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添加辅料还可以调节基质的水分含量和酸碱度,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替代基质技术是指利用一些废弃物或副产品替代传统的基质材料。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利用废弃棉花秆作为基质材料,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菌种选育和培养技术菌种的选育和培养是高效食用菌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常见的菌种选育和培养技术包括菌种筛选技术、菌种质量检测技术和菌种保藏技术。
菌种筛选技术是指从大量的菌株中筛选出优良的菌种。
通过筛选,可以获得具有较高产量和耐逆性的菌种,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菌种质量检测技术是指对菌种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菌种形态观察、生化反应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通过质量检测,可以排除有害菌株的干扰,保证菌种的良好品质。
菌种保藏技术是指将优良的菌种进行保存,以备将来的使用。
常见的保藏方法包括低温冷冻法、液氮冷冻法和干燥保存法等。
通过菌种保藏技术,可以延长菌种的使用寿命,提高菌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一、食用菌生产技术1.1 选材食用菌的选材非常重要,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
一般情况下,选材要求质地细嫩,色泽鲜艳,无病虫害,无霉变,产量高等。
1.2 培养基的制备食用菌的培养基是由各种营养成分组成的,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要不同的培养基。
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以避免细菌等杂质的污染。
1.3 菌种的接种在接种菌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接种量的大小和接种位置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接种量要适中,接种位置要选择在培养基表面。
1.4 培养条件的控制食用菌的培养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这些条件的要求也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1.5 采摘和储存采摘时需要注意不要损伤食用菌的表面,储存时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避免食用菌的变质和腐烂。
二、食用菌加工技术2.1 清洗对于新鲜的食用菌,可以用清水轻轻冲洗一下,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
对于干货食用菌,可以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2 切片切片时需要注意刀具的锋利度和切片的厚度。
一般情况下,切片要尽量薄,以便更好地入味。
2.3 蒸煮蒸煮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蒸煮的时间也不同。
2.4 炒煮炒煮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以免食用菌过熟或过生。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口味加入适量的调料。
2.5 保鲜对于已经加工好的食用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鲜。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保鲜膜或密封袋进行包装,放在低温处保存。
三、食用菌产业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用菌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到销售都有相应的企业和品牌。
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未来,食用菌产业将会越来越注重品质和安全。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也将不断提高,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预计未来几年,食用菌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总之,食用菌是一种非常健康和营养的食品,其生产和加工技术也非常重要。
食用菌生产技术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原生质体在固体再生培养基和液体 再生培养基上均能再生,为了获得再生 单菌落,常采用固体再生培养基。
再生培养通常采用双层培养基培养 法,底层体纯化后,要进行适当的稀释, 用血球计数板准确计数每毫升原生质体 的数,然后根据实际再生菌落数,便可 计算出再生率。
原生质体再生率(%)=
二、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基本特点
食用菌细胞外面包着一层坚硬的细胞 壁。这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食用 菌细胞间的彼此融合,并给各种遗传操 作带来极大困难。 游离的原生质体是真正的单细胞,在 同一时间内能得到大量的遗传上同质的 原生质体,为遗传学研究及用原生质体 为材料开展食用菌育种提供可能性。
原生质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原生质体的再生率与再生培养基成分、培养 方法、酶解时间及离心条件有关,一般随 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原生质体的释放量增 多,但由于酶对原生质体膜的破坏作用, 再生率却有所下降。酶解时应以达到所需 原生质体的数量为宜。 较高的离心力及较长时间的离心,均 可引起原生质体的破裂,一般采用2000~ 5000r/min、5~10min的离心条件。
从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主要有两个优点:
①培养时间短,菌丝体生长均匀 一致,进而从菌丝体中释放的原生质 体,在生理和遗传特性上比较一致。 ②该材料在液体酶液中易分散, 适宜当前用酶解的方法分离原生质体。
由于不同食用菌菌丝生长速度不同, 获取幼龄菌丝体天数也不同。 选取旺盛生长期的菌丝体: 如草菇、银耳一般需要2~3天,平 菇需要3~4天,香菇需要5~6天,双孢 蘑菇需要7~9天,木耳则需要9~11天, 菌丝体培养一般采用液体静止培养法, 每瓶放十余粒玻璃珠,培养期间每天用 手摇1~3次
②间接检出法: 即将融合液涂布在营养丰富的再生 平板上,使亲本菌株和重组子都能再生, 然后,再施加选择因子检出重组子。 间接法虽然费时,但它可以克服某 些有表型延迟作用的遗传标记因直接选 择而产生的干扰作用。
加工技术-我国食用菌深加工技术的六种创新工艺
加工技术-我国食用菌深加工技术的六种创新工艺食用菌味道鲜美,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素有“素中之荤”之称,且富含多糖、膳食纤维等多种功能性物质,在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压血脂、抗衰老等方面作用明显。
这些特点引起了保健食品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广泛兴趣。
食用菌的深加工品属于中药和保健品的范畴,因此中药和保健品的深加工技术同样适用于食用菌的深加工。
01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发酵属于生物工程技术范畴,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它在食用菌功能食品开发中已经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目前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食用菌液体发酵条件、液体深层发酵动力学研究及发酵所得菌丝的形态学和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等。
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不仅可以实现食用菌菌丝的批量生产,同时又可以从发酵液中提取多糖、生物碱、萜类、甾醇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生理活性物质,为食用菌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和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
02超细粉体技术目前国外对粒径小于3μm的粉体称为超细粉体。
超细粉体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物料经超微粉碎后可完整地保持其有效成分。
灵芝、茯苓等经超细粉后,增加了多糖、三萜类等有效成分的比表面积,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
金针菇、香菇中膳食纤维含量比较丰富,两者经超微粉碎后,大大提高了膳食纤维的可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体的消化吸收率。
03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是一种采用特定设备和特殊方法,把分散的固体颗粒、液滴或气体完全包封在一层微小、半透性或封闭的膜内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
许多食用菌经微胶囊包覆后,更好的控制了其有效成分的缓释速度,增强了其利用率。
除此之外,灵芝经微胶囊技术加工后,能屏蔽掉三萜类等物质的不良口感。
目前,微胶囊技术广泛应用在食用、医药和生物化工领域。
0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其原理是将超临界流体控制在超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条件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和常温时,溶解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成分即与超临界流体分开。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具有药用价值的食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食用菌的生产与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食用菌的生产技术1.培养基的制备食用菌的生产首先需要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用于食用菌生长和繁殖的营养物质基础,其成分的配比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生长和品质。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玉米粉培养基、米糠培养基、麦麸培养基等。
2.菌种的制备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之一。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菌丝体接种法、孢子接种法和组织培养法。
其中,菌丝体接种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菌丝体接种要求接种菌株的纯度高,接种时要注意卫生和操作技巧。
3.菌种的培养菌种培养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
不同的菌种对培养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防止细菌的污染。
4.菌种的接种接种是食用菌生产中的关键步骤。
接种时要注意接种量、接种深度、接种均匀等。
接种后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5.菌丝体的培育和发酵菌丝体的培育和发酵是食用菌生产的核心步骤。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菌丝体可以快速生长。
发酵过程中,要保持通风和湿度适宜,同时控制发酵时间和温度,以保证食用菌的品质。
6.收获和贮存收获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后一步。
收获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避免损伤食用菌的菌丝体和菌盖。
收获后要及时清洗和贮存,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品质。
二、食用菌的加工技术1.干燥干燥是食用菌加工的一种常见方法。
干燥可以延长食用菌的保质期和便于储存。
常用的干燥方法包括日晒干、烘干、烤干等。
干燥后的食用菌可以制成干货,也可以用于加工其他食品。
2.腌制腌制是一种传统的食用菌加工方法。
腌制可以增加食用菌的风味和口感,同时也可以延长其保质期。
常用的腌制方法包括盐腌、酱腌、醋腌等。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健康。
其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首先,基质制备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步。
基质是菌丝生长的基础和养料,一般采用废弃物或者农副产品等作为原料。
如稻草、秸秆、麦麸等。
基质的制备一般需要进行破碎、消毒、调湿等处理。
破碎的目的是增加接触面积,促进种菌;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杂质中的病原菌和杂菌;调湿的目的是使基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其次,菌种培养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
菌种是产生食用菌的基础,在菌种培养中主要涉及到菌种选育和菌种保存两方面。
菌种选育的目的是找到适应生产要求的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菌种保存的目的是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方便下一次的使用。
再次,生长条件控制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菌种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湿度的控制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光照对菌丝的生长影响较小,但对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有积极作用。
最后,收获处理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后一步。
在菌丝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收获后,需要对菌体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处理。
清洗的目的是去除菌体表面的污物,提高品质;分级的目的是将菌体按照不同的品质等级进行划分;包装的目的是保持食用菌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方便使用和销售。
总之,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这些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掌握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
同时,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也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环境条件和操作技术,使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生长状态和最高产量的一系列措施。
食用菌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方案
1. 课程名称:食用菌生产技术
2 .课程性质:
2.1《食用菌生产技术》是我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农艺专业课程之一。
2.2本课程所设置有两篇十二个章节:食用菌栽培普论,(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基本技术),食用菌栽培各论。
3. 参考学时:80
4. 适用专业:现代农艺
5. 职业方向:食用菌生产技及产业技术发展部门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
6. 学习领域定位:根据食用菌园艺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地区重点发展蔬菜、果树、茶叶、药材产业及周边地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就业应面向基层、面向企业、步入中小城市。
该专业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及较强的工作主动性,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并具有敬业精神:要求强化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要求有大农业意识,能够胜任多工种技术的指导工作,同时能服务政府、服务农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法律观念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
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和书面表达、阅读、应用写作与技术资料编写能力。
7.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
7.1设计理念
《食用菌生产技术》作为核心能力课程,肩负着培养专业技术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对行业、企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行业技术人员的意见、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多层面参与,形成以下课程设计理念:
7.1.1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中职教育特色、服务中职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
生的职业能力,结合课程标准和就业要求,准确把握“针对岗位,理论够用,突出技能”的原则。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纳入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与基本操作、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强化操作、模拟、实际生产训练,重点以实际生产流程和步骤组织教学,确立教学内容,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知识技能、素质融合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过程与能力提高相结合,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培养专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7.1.2以能力为核心
根据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开展品种鉴定,园场选择与整地、生产计划制定、菌种的培养和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无公害生产、设施生产等综合实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教学的职业性。
重点培养生产与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运用知识,技能编制计划和资料,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养成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用心做事的工作态度。
强化校内、校外实训教学,模拟生产实际工作流程,校内教师和企业外聘人员共同完成综合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不断完善项目实训、提高拓展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
7.1.3以素质为基础
7.1.3.1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组织协作,学生在实际生产活动中,重视安全、注重环保,养成良好的吃苦耐劳、协调沟通、团结协作、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热爱专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既懂理论、又会操作,既会做事、更会做人。
7.1.3.2《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设计的设计依据是:食用菌菌种生产管理和食用菌产品生产管理两岗位任职条件;不同类型食用菌生产过程;不同类型食用菌产品生产过程;当地食用菌生产种类;当地食用菌产品生产种类。
7.1.3.3本课程设计思路是:
7.1.3.3.1教学组织设计以可行性为前提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
7.1.3.3.2根据各项任务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7.1.3.3.3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7.1.3.4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是:7.1.3.4.1 教学标准:课程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7.1.3.4.2 岗位任务:本专业从事食用菌管理岗位的任务;
7.1.3.4.3技术标准:从事以上岗位的相关技术标准;7.1.3.4.4 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菌类园艺工;7.1.3.4.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状况:生产结构、可进行的实训项目,模拟生产实训。
8.课程教学和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贵州省及周边地区主栽食用菌的种类、品种、分布以及生长习性,掌握常规生产基础及技术,熟悉和运用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和方法;具备贵州省及周边地区常见食用菌和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能力。
8.1知识目标:
8.1.1了解贵州省及周边地区主要栽培食用菌的种类、品种以及分布情况;
8.1.2掌握主栽食用菌品种生长习性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8.1.3掌握贵州省及周边地区食用菌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
8.1.4掌握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和方法;
8.2能力目标:
8.2.1能够正确识别食用菌菌种以及食用菌种类;
8.2.2掌握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定和播前处理技术,能根据不同食用菌类型确定菌种播前处理方法;
8.2.3掌握食用菌菌种培养技术,能根据生产实际确定菌种量、播种方式和时间,解决食用菌菌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2.4掌握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能根据无公害食用菌产品生产规范合理选择生产场地、安排培植的时间、制定室内管理方案;
8.2.5掌握食用菌菌种培养技术和现代新型栽培技术,培育优质高产的食用菌新产品。
8.3素质目标:
8.3.1具有从事园艺产业所需要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
8.3.2热爱“三农”、有为我省园艺产业发展奋斗终生的决心;
8.3.3具有法制观念和依法进行农业安全生产的意识;
8.3.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能够适应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
9.课程考核
9.1考核要求
9.1.1考核形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比例为7:3。
9.1.2过程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田间管理与组织、产品数量与质量,考核形式为生产计划和实物、资料编制、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汇报PPT。
9.1.3终结性考核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食用菌种类和品种分布、生长习性和无公害生产质量标准等。
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为填空、单选、多择、判断等,主观题为简答和论述题。
9.2 考核比重
9.3考核要求
9.3.1学生出勤率达到必须75%或以上的要求,否则或不获准参加该科目之考试。
9.3.2学习态度,主要体现在课堂积极发言,完成资料编制、参与协作与评定、演示操作、模仿操作规范,并能提出有创新价值的操作方法,小组活动课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积极配合组内成员的工作。
9.3.3本课程共9项阶段性成果或考核,从质量和创新程度二方面来考评课业设计质量。
12项课业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最后加权平均,再折合成总成绩的50%
9.3.4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卷面成绩采用百分制,再折合成总成绩的30%
9.4考核标准
9.4.1总评成绩考核标准
9.4.2学习态度考核标准
10 .实施建议
10.1本课程根据生产场所不同设计14个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均体现为完整的职业行动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各学习任务中的不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确定知识点和技能点。
10.2在各学习任务下,应设计2-3个子学习任务,以覆盖课程的培养目标。
各实施环节均以项目为载体,教学组织做到理实一体。
10.3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和内容应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具备丰富的食用菌类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条件。
10.4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每小组4-6人,分别进行不同的作业,并随着任务的进度进行轮换。
10.5教学方式采用现场作业法、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6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包括选用(或开发)的教材、辅助教学资料、学习包、网络教学资源等。
遵义县中等职业学校食用菌研究所
201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