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石窟寺遗址——东西佛文化交融的见证
新疆十大考古
历届新疆的十大考古第一、新疆民丰尼雅遗址(1995年)时代:汉晋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发掘单位: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简介:尼雅遗址系20世纪初英国学者A·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南面约20公里处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内陆沙漠绿洲型聚落遗址,周围分布着古城、佛教寺院、住居址、畜舍、田地、窑址、道路、果园、官署、墓地等各类遗迹,多数遗迹已被黄沙湮没或风蚀殆尽。
1995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专察队对N2工区住居址、N5佛教寺院以及新发现的95MN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N2住居址位于尼雅遗址中部,由19处居室建筑组成大致呈圜状,排列有序。
房屋内有功能各异的空间单元。
清理出土木构件、佉卢文、毛织物、丝绸、铜饰件、料珠等文物。
佛寺遗址位于N5聚落遗址所在台地的东部,呈“回”字形,中央方形基坛,四周为回廊。
回廊东北隅倾圮的墙体中,出土了佛像、菩萨像壁画残片等。
95MN1号墓地位于尼雅遗址西北部,共发掘15座墓。
墓葬墓穴直接开挖在山丘之上,葬具为胡杨木制成,有三种类型。
由于沙漠干燥的环境,保存下来较多华丽的织锦绮绢衣物、毛织衣装和生活用品。
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工作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它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及丝绸之路南道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将会有力地推动西域史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为今后西域考古学研究建立一个标尺。
第二、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1997年)时代:汉代至晋代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这是一处汉晋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古城、城外佛寺、烽燧、公共墓地以及农田。
尉犁营盘发掘清理的132余座汉晋墓,是目前罗布淖尔地区发掘的面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它的发掘为建立这一地区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材料。
营盘墓地主要分布在台地上东、西两侧及台地下方紧靠台地的边缘地带。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吐峪沟石窟: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当我置身于吐峪沟石窟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佛教艺术璀璨的古代。
吐峪沟石窟,这个位于吐鲁番地区的古老石窟,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让我深感震撼。
石窟沿沟谷两侧南北约500米范围内分布,总计有94个洞窟,其中46个有编号。
这些洞窟见证了吐峪沟石窟从公元3世纪开始,历经南北朝、回鹘高昌等多个时期的沧桑变迁。
在唐代,吐峪沟石窟更是被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西州图经》所记载,称其为“丁谷窟”,足见其在古代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走进这些洞窟,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吐峪沟石窟是已知高昌地区开凿最早的石窟寺,它的出现,标志着佛教文化在高昌地区的深入传播。
在这里,佛教艺术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石窟内的壁画,大多根据禅经绘制,反映了当时广为流传的禅定思想。
这些壁画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构图巧妙,寓意深远,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吐峪沟石窟中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宽肩、细腰、肥臀的特点,显得人物健壮有力。
这种人物形象的设计,既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人体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看着这些壁画,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专注与热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吐峪沟石窟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
这些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代表,更是高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
它们见证了佛教在高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也见证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与才华。
这些石窟,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一窥古代社会的风貌。
此外,吐峪沟石窟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
在这里,佛教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它告诉我们,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开放包容、相互学习,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融合作者:李建华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7年第09期东西联通、丝路为纽,丝路万里、西域为枢。
新疆,古时候称西域,一直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枢纽,同时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随着丝绸之路在新疆传播发展,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疆历史上多元宗教文化的相容共生,和谐共存的局面。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宗教的传播公元前138年,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的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通,丝绸之路初始于政治军事,但却繁荣与商业贸易,更是闻名与宗教文化。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商品交易之路,但是驼铃声响,商品的流动、贸易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如此,同时也开启了一条宗教与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之路。
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宗教之路”。
祆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道教这些世界性的宗教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传播、发展。
不仅在新疆境内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同时又在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交流和传播。
创立与古波斯,流行与中亚的祆教,又称拜火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
继祆教之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相继传入新疆。
祆教自公元前4至3世纪传入,祆教的传入与波斯商人的商业活动有关,“商人”也是最早的传教者,波斯商人跋涉奔走与丝绸之路上,自然而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同时在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中介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祆教在新疆已广为流传,据《魏书》记载,“高昌、焉耆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证明了祆教被普通老百姓信仰的情况。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立。
在西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与公元前1世纪翻越葱岭,经克什米尔地区,传入到新疆。
由于佛教在新疆流传的时间长,信仰人数多,文化遗存丰富,成为新疆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宗教。
丝绸之路沿线遗留下来的佛教胜迹便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明。
波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做出的贡献
波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做出的贡献:第二,就东方和西方来讲,在文明大汇合中都获得了发展,并且达到了很高水平。
特别是希腊世界得到了迅速而高度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古典时代,不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科学、文化艺术都是登峰造极的——达到古希腊繁荣的顶峰。
波斯帝国也一直是一个富裕和强盛的国家,就是希波战争以后,“对于希腊人来说,在差不多又一百年的时间里,波斯本身仍然是坚不可摧的。
”〔24〕在某些时候,波斯对希腊世界还起着“仲裁”的作用;〔25〕它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对泛希腊和罗马都有深刻的影响。
同时顺便提一下,希波双方的命运如出一辙——均被马其顿帝国灭亡,不同的只是波斯帝国比希腊后“死”八年。
第三,这次文明大汇合,促成了历史第一次留学高潮。
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学者。
使他们大开眼界,希罗多德就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摇篮”。
〔26〕这个看法一直被明智的学者所坚持。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如果要从世上发生的事情中得出教训的话,首先,东洋是一切艺术的摇篮,并且应注意西洋的一切都有赖于此。
”〔27〕所以,古希腊的学者和科学家纷纷启程,来到埃及、小亚、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留学”,认真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希罗多德、色诺芬、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等等。
他们吸取了东方丰富的文化素养,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
所以人们这样说:“西亚文明长期孕育了西欧文明(或欧洲文明)。
而且世界史的第一个中心不在欧洲等地,西亚才是世界史(文明史)的最大主干。
”〔28〕因此,西亚是第一次文明大汇合的策源地。
第四,这次文明大汇合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科学成就——第一部“世界史”巨著,即希罗多德的《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
首先,《历史》是欧洲第一部较完备的历史著作,其影响和作用超出了国界,所以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赞誉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
其二,《历史》把亚非欧三大洲文明社会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写进去了,其地理范围非常广大,具有世界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是研究三大洲上古史最珍贵的资料。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石窟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石窟寺的保护状况备受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石窟寺的保护情况,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以下是有关石窟寺保护状况的专项调查报告。
一、石窟寺的历史背景石窟寺是一种古代建筑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石刻艺术,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
它们大多建于唐、宋、元等历史时期,融合了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石窟寺的保护现状1. 自然侵蚀石窟寺所在地大多数都是山区或临水之地,长期暴露在风吹日晒和雨水侵蚀之下,使其石窟和壁画受到了严重的自然侵蚀,导致雕刻和壁画出现了裂痕、剥落等情况。
2. 人为破坏由于一些游客和维护人员的不当行为,石窟寺的保护状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些游客会在壁画上留下涂鸦;而维护人员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对石窟结构和壁画造成损坏。
3. 养护管理不足部分石窟寺缺乏专业的保护管理团队,养护管理不足。
缺乏经费和技术支持,使得石窟寺的保护工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进行。
三、石窟寺的保护措施1. 加强立法保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对石窟寺进行严格的保护,规范游客参观行为,并对破坏石窟寺的行为进行惩罚。
2. 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专业的石窟寺保护管理团队,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规范维护作业流程。
3. 科技应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石窟寺进行数字化立体保护,采用遥感技术对石窟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
四、石窟寺保护的意义石窟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存,保护好石窟寺不仅可以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结语石窟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石窟寺的保护力度,确保石窟寺能够被世代传承下去。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
这里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
吐峪沟千佛洞:从胜金口沿火焰山南麓东行15公里,便到了吐峪沟千佛洞。
这里共有94个洞窟,现存45个,沟东 21个,沟西24个。
日录概况景观旅游资讯交通指南收缩展开概况,吐峪沟大峡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
今天,大家看见的吐峪沟干佛洞、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便是有力的见证。
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
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筑,至今还闪烁着“黄粘土文化”的光芒;是今天海内外穆斯林敬仰神往的圣地,是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界学者歇足的驿站,是绘画摄影艺术家寄托梦想的家园。
第4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火焰山来的鼓手》拍摄地。
景观吐峪沟大峡谷民俗文化旅游区,古称为丁谷。
该景区一直以险、峻、奇、幽而著称。
它主要由峡谷风光、千佛洞、麻扎和古村落四部分组成。
吐峪沟大峡谷风光。
该峡谷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新疆三大古文化一遗址苏贝希文化遗址就坐落在大峡谷北沟口),南至古老的麻扎村口,全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大峡谷中有火焰山的最高峰,海拔831.7米。
大峡谷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沿路步行就可以欣常到神奇壮美的峡谷风光,其山峰之险.山体之奇、山岩之雄、山色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世间其他峡谷所少有。
吐峪沟干佛洞。
位于峡谷中段,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是1957年自治区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髙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
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凝聚在每个洞窟中的佛教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青海互助县金禅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青海互助县金禅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王倩倩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金禅口遗址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加塘村金禅口社西侧大通河南岸的
二级阶地上,201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房址5座、灰坑15个、墓葬1座、窑址2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大通河流域的齐家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总页数】5页(P156-159,181)
【作者】王倩倩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44
【相关文献】
1.金禅口遗址动植物遗存反映的古环境及生业模式探讨
2.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⑩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见证东西佛教文化交汇
3.关于考古发现的“龙”之界定问题——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龙”意义
4.金沙遗址考古发现的意义和魅
力5.金禅口遗址齐家文化中晚期木炭遗存指示的木材利用和生态环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鄯善县出土《诸佛要集经》汉文写本残片的发现及其意义
( ) 二 建立 乡镇政 府事 权 与财 权统 一制 度是 农村 综 学术研究成果 。该残片 共 1 片 , 存 5 行字 , 4 残 3 一行最
合改革顺利进行的保 障。建议做好 以下 工作 : 一是 国家 多的 l 9个字 ,最少的 仅 2个 字。本文将 第 一次发现的 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 乡镇政 府事权与 财权统 一 ; 二是 《 诸佛要集经 》 汉文 写本 残片 称 为 A片 ,第二次 发现的 在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力度 的同时 , 采取 积极鼓 励地 残片称为 B片 。 方发展经济增加税源 的政 策 ; 是均衡 转移 支付 、 三 专项 A片与 B片都 是纸质品 ,纸色灰 白 , 没有经过入潢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 其次 要转 变思 想观 念和改 变工作
采用 自谋出路或限期辞 退等方式解决 。
—
20 年 , 06 由大连 旅 顺博 物馆 与 E本 龙谷 大学共 同对 t
重点。对 乡镇机构减 员增效 , 对超编 人 员要 削减 ,主要 该馆馆蔽吐鲁 番汉文佛 经残 片进行整理和研究时 , 再一 次发现了《 诸佛要集经》 汉文写本残片 , 并取得了重大的
现实意义 , 也是完成农村 综合改革任务的基本保证 。
( 作者 张敏 、 尔哈提 、 尔地、 帕 吐 石玉梅 , 朱一 凡摘 自 《 新疆财经》08年第 1 ) 2o 期
二 、诸佛 要集经> 文写本 残片发现的重要意义 《 汉 该汉文写 本残片 虽然不完整 , 但最后都有题记 , 注 明了抄经时间 及抄经 人等 。主 要有 三条 : 是“ 一 元康二 年正 月十二 日月支菩萨法护手 执 。二是 “ 聂承远和上 ” 授 弟子 河门竺法首笔。 三是“ ” 元康六 年三 月十八 E写已。 t ” 正是 由于这 三条题记的存在 , 使得该写本具有十分重要
鄯善吐峪沟麻扎村的民俗文化
鄯善吐峪沟麻扎村的民俗文化*王欣范婧婧内容提要:鄯善县吐峪沟麻扎村是一个历史积淀深厚、民俗文化十分独特的地方。
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主,从民居、经济生活、婚俗、服饰与饮食等方面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加以介绍和初步的分析,借以揭示新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鄯善吐峪沟麻扎村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743(2005)03-0112-05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的吐峪沟大峡谷南口,有一个静谧、古朴、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这就是麻扎村。
麻扎村全称为/麻扎#阿勒迪村0(M azar Aldi)。
/麻扎0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圣灵之地0或/圣人之墓0,后来在维吾尔语中就成了墓地的统称。
/阿勒迪0是维吾尔语/前面0的意思。
由于紧邻被称为/伊斯兰教七大圣地0或/小麦加0的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al-Sahab Kahfi俗称/七贤祠0),这个背依吐峪沟南口西侧的村落便因此被称作麻扎#阿勒迪村了,意为/圣墓前的村庄0。
麻扎村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传说这里的居民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但是伊斯兰教传入这一地区已经是14世纪前后的事情,而这一带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从文献记载来看,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姑师(车师)人就已经成为了吐鲁番盆地的主要居民。
在麻扎村西南四五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就有距今2600年前的墓地,出土的大量皮毛制品和弓箭表明他们的经济生活似乎是以畜牧业(游牧业)为主,所发现的一件銎形青铜戈甚至和中亚地区的塔加尔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吐峪沟北口的苏贝希文化遗址也自成体系,是早期车师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所有的这些均反映出吐峪沟历史的久远。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游牧政权在漠北草原兴起,车师一度被匈奴所控制。
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包括车师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距麻扎村东南仅15公里的柳中城(今鄯善鲁克沁)就是东汉戊己校尉的驻地,一度是吐鲁番盆地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中的“风神、雷神”形象浅识——兼议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
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中的“风神、雷神”形象浅识——兼议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李国摘要风神、雷神这一形象在佛经典籍及雕刻绘塑中屡见不鲜,由于史乘文献记载该神灵形象不够明确,导致具象化地表现也不尽相同。
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艺术中风神、雷神的出现,当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
佛教传入中原后,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神仙思想和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而风神、雷神形象大量出现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佛寺古遗址各个时期佛教题材的绘画中,是中原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此时的风雨雷电诸神不再是“自然神”,已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了。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似融风、雷两神于一身,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在西域众多石窟,乃至存世石窟佛寺古遗址中都是极为少见的,弥足珍贵。
关键词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摩醯首罗天风神雷神引言中外文化的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传入中原的外来文化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直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壬寅虎年初,笔者随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杨富学部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一行赴楼兰考察。
我们沿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线,于2月21-22日途经吐鲁番,得挚友陈爱峰副院长盛情诚待,相陪专程考察了吐峪沟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和胜金口石窟,使我四次来吐鲁番未能达成考察全部石窟夙愿得以实现。
在考察至柏孜克里克第40窟时,与爱峰及同行得见正壁(西壁)火焰状浅龛南侧一幅“风雷神”图。
乍一看,此图与敦煌莫高窟北朝第249、285窟西披和初唐第329窟西壁龛顶风、雷神相同,但仔细观察,画风及表现形式迥异。
兴趣使然,本想撰个短篇,限于对西域古道丝路石窟佛寺古遗址中的“风神、雷神”概念知之甚少,故而未曾动笔。
今得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筹办“吐鲁番113学学术研讨会”,幸缘能与业界专家有学习交流之机会,草成《西域风神、雷神形象浅识》短文,立论、认知可能多有偏差谬误。
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6 阖闾城遗址:拨开吴越春秋的迷雾
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6阖闾城遗址:拨开吴越春秋的迷
雾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17
【摘要】说起吴王阖闾,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不知道他是谁,可如果提起他的儿子吴王夫差,知道的人就多了。
如果连夫差也不知道,那只要提一下吴王阖闾的儿媳妇——西施,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1 南澳Ⅰ号: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 [J], 本刊编辑部;
2.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2 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贞观盛世的霸道与王道 [J], 本刊编辑部;
3.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③ 秦始皇陵:蕴藏无穷奥秘的世界奇迹 [J], 本刊编辑部;
4.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4 南汉二陵:雄霸岭南数十年的“大汉”王朝 [J], 本刊编辑部;
5.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⑩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见证东西佛教文化交汇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出土文献看高昌国三种信仰的流变
从出土文献看高昌国三种信仰的流变作者:杨戬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2期[摘要]高昌国地处中原与西域交通要冲,成为自汉以降多种文化交流与多个政权争夺的交点,政权的频繁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嬗变与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
统治者利用宗教稳定政权,于是,从四面八方传入的文化中所包含的宗教观念成为高昌人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出自于他们朴素的实用主义态度,佛教、道教及对天神的信仰兼容并蓄地被他们所接受并呈共存发展状态,从而流变出了高昌国自己的地方特色。
本文以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几件衣物疏所载内容为例浅析上述问题。
[关键词]高昌国;出土文献;阿斯塔那墓;衣物疏[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65-03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其在汉初元元年迄晋咸和二年(前48至327)为高昌城时代,咸和二年至魏太平真君三年(327~442)称高昌郡;①沮渠氏承平元年到麹氏延寿十七年(443~640)称高昌国,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麹氏设西州和高昌县,贞元七年(791),没于吐蕃。
②阿斯塔那M524号墓地出土《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年)孝姿随葬衣物疏》:故布叠二百匹,故手二枚攀天丝万万九千丈章和十三年水(癸)亥岁正月壬戌朔十三日甲戌,比丘果愿敬移五道大神。
佛弟子孝姿特(持)佛五戒,专修十善,以次月六日物故,经涉五道任意所适。
右上所件,悉是平生所用之物。
时人张坚固、季定度。
若欲求海东头,若欲觅海东壁,不得奄遏停留,急急如律令。
③可以看到,此件衣物疏中涉及宗教名词“比丘”、“五道大神”、“佛弟子”、“佛五戒”、“十善”、“急急如律令”。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经》中说:“一道者,神上天为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泯黎,泯黎者地狱名也。
”还有同墓地出土的《章和十八年(548年)光妃随葬衣物疏》:攀天丝万万九千丈章和十八年戊辰岁二月廿三日佛弟子比丘果愿敬移五道大神,佛弟子光妃于高昌大城内命过。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一件新出土文书的保护与修复
层 , 靠 近 字 迹 的 部 分 再 用 毛 笔
时 。此 方 法 还 有 一 个 好 处 是 可 以 同 时进 行 消 毒 。
1小 时 后 , 将 回 潮 包 打 开 , 0
或 棉 棒 轻 轻 刷 除 。此 过 程 中 要 小 心 文 书 的错 位 。 当 第 一 面 清 洗 结 束 后 , 需 翻 面 进 行 第 二 面 的清 洗 。 翻 面 时 先 用 喷 水 壶 在 文 书 上 喷 水 , 铺 上 一 层 油 纸 ( 塑 料 薄 膜 ) , 用 棕 刷 或
价值 。
了清 理 发 掘 , 目前 一 期 发 掘 已 经
结 束 ,清 理 发 掘 出 了包 括 文 书 、
件 出土文 书修 复 保护 过程 的
详 述 , 展 示 全 部 上 千 件 出 土 文
陶 器 、 绢 画 等 在 内 的大 量 珍 贵 文
物 。 为 了 尽 快 地 对 所 出 文 物 进 行
少 量 泥 沙 混 合 在 文 书 中 , 使 得 字
迹 不 清 楚 , 隐 约 可 见 为 双 面 文
书 。
( ) 出土 文 书 的 修 复 保 护 二
过 程
i 字 迹 水 溶性 的检 测 . 在 正 式 开 始 前 ,我 们 对 露 出 的 字 迹 进 行 了 字 迹 水 溶 性 的 检 测 , 确 定 了 该 文 书 的字 迹 遇 水 不 褪 色 , 从 而 确 定 了 在 以 下 的保 护 过 程 中 可 以 采 用 水 进 行 修 复 保
簟 I 譬 研究探索 吏物 宪 挚费l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
一
件新出土文书的保护 与修 复
口 李 嫒
氏高 昌 时 期 建 寺 凿 窟 达 到 高 潮 ,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简介: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石窟寺的保护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石窟寺的保护状况,本调查报告对多个地区的石窟寺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分析了现有问题和存在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选择了河南、甘肃和山西等地的著名石窟寺进行考察。
采用了实地调查、文献研究以及专家访谈等综合方法,全面了解了石窟寺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二、石窟寺现状1.艺术价值:石窟寺内的壁画、佛像等艺术品散发着浓厚的古代艺术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文化内涵:石窟寺是佛教传播和宣扬的重要场所,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对研究古代宗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维护管理:由于石窟寺分布广泛且规模庞大,维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一些石窟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管理,但也有一些石窟寺面临着破坏和损毁的风险。
三、问题与挑战1.人为破坏:由于一些石窟寺地理位置偏远,保护条件差,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如盗窃和涂鸦等。
2.自然风化: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石窟寺的壁画和佛像会受到自然风化和腐蚀,损失很大。
3.资金困难:石窟寺的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由于多个因素,资金困难成为制约石窟寺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4.旅游开发:一些地方政府将石窟寺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过度开发会引起对石窟寺的进一步破坏。
四、建议与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石窟寺保护的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2.加大保护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石窟寺保护的投入力度,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保护工作。
3.改善管理机制:建立石窟寺保护的管理机制和法规,加强对石窟寺的监督和保护工作。
4.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石窟寺的旅游资源,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五、结论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目前的保护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案例研究——以新疆鄯善县吐峪沟村为例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案例研究——以新疆鄯善县吐峪沟村为例摘要:本文以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为例,对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行分析,并从建筑、景观、旅游资源等方面对吐峪沟村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建筑鄯善县是位于天山南麓中段,吐鲁番盆地东北边缘。
它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而著称于世。
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村更是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与地位。
在“十一五”期间,吐峪沟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本文选择吐峪沟村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可以为类似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概况吐峪沟村位于新疆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腹地,是新疆地区最具特色的村落之一。
在《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中,将吐峪沟村定义为“保存完整的古村落”。
它是吐鲁番市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吐鲁番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吐峪沟村最早为古代高昌国故都,西汉时期就已存在。
元、明、清时期,其发展成为鄯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演变为以屯兵驻守为特色的军事聚落。
现村内仍有大量烽火台、建筑遗址、清代遗存及古墓等古迹遗存。
吐峪沟村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
全村以维吾尔族为主,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遗存、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等。
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有完整古村落格局和多民族建筑体系的村落,也是中国古代屯兵戍边防御体系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村庄之一。
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必要性吐峪沟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典型的古村落,其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民居、寺庙、道观、清真寺等。
吐峪沟古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吐鲁番地区最早出现的村落之一,在当地被称为“麻扎村”。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规划和整治。
随着吐鲁番地区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及鄯善县旅游业的兴起等因素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之吐峪沟村具有重要文化旅游地位,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智慧树知到《中国石窟艺术》2019章节测试答案
14、藻井图案, 一般绘于洞窟窟顶,起到装饰作用,方显洞窟之华丽。早期 (北朝时期) 各窟内装饰以忍冬为主、到汉代, 图案的结构形式、装饰内容、绘制手法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到唐代则更为华丽, 达到鼎盛时期; 五代、宋以后趋向简单和呆板。
答案:错
15、地藏菩萨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表示持戒精严,握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
答案:对
第3章 单元测试
1、中国现有石窟的分布,就整个封建时代佛教的发展传播情况来说,主要是沿着当时对外的交通路线( )的路线传播。
答案:自西向东
2、根据大量调查发现,中国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北,包括了(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少。
答案:古代的西域、河西四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上游
3、北方开凿石窟较多的原因主要有( )。
答案:对
8、宋代,特别是北宋,石窟艺术体现更多的是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的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艺术,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大足龙岗山与宝顶山)。
答案:对
9、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节奏鲜明,色彩华丽,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答案:对
4、英国( )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认为达尔拉际卡发现的公元25年左右塞族统治时期所雕造的一身菩萨像,就是把佛正式人形化的最早作品之一。
答案:约翰马歇尔
5、河西四郡是指()。
答案: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6、石窟是展示( )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和再现形式。
答案:佛教艺术
7、新疆石窟,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单独像,其次还有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遇见“土”鲁番范文
遇见“土”鲁番范文如果要问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石筑房屋在哪里?我想那应当是建造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的山东济南郭氏墓石祠;如果要问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木构房屋在哪里?我想那应当是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那如果再问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生土筑房屋又在哪里?我想那应当是公元前2世纪已屹立于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
当你遇见吐鲁番时,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土”原来才是他最美最厚重的底色,在吐鲁番,“土”与美原来可以那么和谐的并存。
火焰山吐峪沟大峡谷从乌鲁木齐出发,汽车穿行于中天山的白杨河河谷,还没感慨完那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是何其壮美,就伴着呼啸而过的大风,进入了中国海拔最低点所在地的吐鲁番盆地,遇见“土”鲁番之旅就从由北向南穿越火焰山吐峪沟大峡谷开始。
火焰山吐峪沟大峡谷进入吐峪沟,峡谷内如绿丝带般的一条清色小溪不知被赋予了什么魔力,硬是将挡在“西天取经”大道上的火焰山一分为二,在那谷地水畔播撒了一抹绿色,仿佛打破了火焰山寸草不生的魔咒,也衬托出了土色充满生的力量。
峡谷内生土与岩石被自然切割风化形成的悬崖,深邃、雄奇,目之所及似有落尽人间繁花、亦无飞鸟走兽的苍凉,实则是除去世间凡尘、寻得暮然静谧的悠远。
吐峪沟麻扎村惊叹之间突然峰回路转,有着“中国第一土村”之称的吐峪沟麻扎村映入眼帘,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村落,吐峪沟麻扎村的历史可以溯及秦汉。
现有村庄更有几分缩微版喀什古城的味道,原来不用远行千里,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吐鲁番就曾讲述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吐峪沟麻扎村行走在村内,一栋栋“土味十足”的百年民居高低错落,毫无规律的分布在吐峪沟口,远望半山畔琉璃瓦覆盖据说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穹顶式麻扎,近看造型独特历史悠久的蓝色宣礼塔,还有那憾未谋面有着近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吐峪沟石窟。
小小村庄竟同时汇聚了世界两大宗教的重要遗迹,可以说这里连泥土都散发着历史的味道、空气中都是文明融合的气息。
石窟艺术中的佛教思想传播
石窟艺术中的佛教思想传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一直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思想和人文精神上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而在佛教文化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石窟艺术,在石窟中,佛教思想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传播。
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将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一座精神上的礼堂。
在石窟艺术中,佛教文化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传播。
在石窟中,我们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石窟艺术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代,宋、元、明、清各朝也有所发展和传承。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佛教文化不仅是石窟中的主体,而且还是传播者。
佛教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和崇拜,成为了石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石窟中有很多精美的佛像,这些佛像反映了佛教中的核心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缘起空性”。
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空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存在的,这种存在是暂时的、虚无的,也就是所谓的“空”。
这个概念在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达。
在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像常常被刻画成安详、高傲的样子,这是对观世音菩萨等众多菩萨的刻画。
这些佛像不仅展现出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智慧和超凡的境界,也传达了佛教带给世界的和平、协和和平等的理念。
在石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佛教壁画,这些壁画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壁画取材丰富,内容多样,有的是描绘佛经故事,有的是描述佛教人物传说,还有的是刻画禅宗的利益。
在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描绘佛教故事和传说的画面,比如众生报恩、释迦佛的坐像、韦驮菩萨手印等。
这些画面都通过巧妙的手法,将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传递了“宽仁者爱人,达利者有利”、“安舒禅寂,默断诸法”等深刻的思想。
除了佛像和壁画,石窟中的佛教石刻也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舀 u 0 × 0 E _ t 7R
J I A N S H A N G ・ F E N G T U }鉴 赏 ‘ 风 土
文 明的一部 分 ,其 昌盛与 衰微 都 与高
州佛 院 重 重 , 雁塔 林 立、 高 梁横 跨 、 绿
实例。 过 高 昌传人 内地 ,内地 文化又 通主 要 有 昌传 向外 域 ,而两者 初 步结 合便 产生
三种 : 纵券 顶 窟、 中心柱 窟和 方形 佛坛 了高 昌特色 的文化 。
窟。 其 中纵 券项 式石 窟 , 造 型 近 同吐鲁
另据唐代 文献< 西州图经> 记载 ,
识 教育 , 聆 听法 师教 海 , 以求得 到佛 法 了西州境 内很 早 就 已经受 到 内地禅 宗
的真谛 , 获得灵魂 的洗礼。 佛 像是 中心 佛 教 的影响。 柱 窟主 要 的题 材 , 几乎 画满窟 中各 壁 , 在 方形 窟 中 也 有 以 千佛 布列 四壁 的 ,
不做 凸 凹晕染 ,仅 以线 描 画出具 有汉 人 五官特 征 的形 象。 窟 甬道顶 上有 由 据 考 证 ,吐峪 沟 石窟寺 的主要 兴 忍冬 、 磷纹、 团花 等纹饰 带组成 的仿 汉 建 时 间在 公 元 4 4 3至 4 6 0年 之 间 , 这 式 木构 建筑 ,中土汉 风 的影 响显 而易 段 时期 的高 昌正 处在北 凉 政权 的统 治
风, 虽身处穷域、 尚能 造 像 勒碑 , 恢 宏 教 后 , 吐峪沟 石窟遭 才被废 弃。 释教 。 ” 这段 文字 肯定 了一个 事 实 , 即 北 凉 王沮 渠安 周信 奉佛 教 , 曾在 “ 百 里 崖 中, 大造法象” , 吐 峪沟 成 为沮 渠 皇
室 的造 像集 中地 。 . | . 屡遭破坏和劫掠
见。
. | . 石 窟寺 荣衰 的幕后 主角 :高 昌
千 佛 的造 像 在 鼻 眼 上往 往 不 提 白粉 , 政权
之下 , 作 为 石窟 寺的 主要赞 助人 , 高昌
石 窟寺 内壁 中央 大 多绘佛 教 本生 北 凉 政权 的兴衰 成 为石窟 寺 荣枯 的幕 北凉 政权在 统治 河西 时期 , 已 故事 画 ,尚能 辨认 的壁 画 内容 多为 内 后主 角。 地汉 人所 熟悉 的如 “ 肩提 婆利 忍辱 截 在高 昌设 郡进行 统 治 。至沮 渠 蒙逊 之 安周时, 高 昌变成 了北 凉 割 手足 ” “ 摩钳 太子 求法 赴火 ” “ 慈力 王 子诅 渠无 讳 、 施 血 饮 五夜 叉 ‘ 萨 那 太 子舍 身饲 虎 ” 政权 的统 治中 心。 和 “ 毗楞竭 梨王 身钉 千钉 尸 毗 王割 北 凉 统 治 高 昌的 前后 十八 年 , 对 肉贸鸽 ” 等, 与龟 兹莫 高窟 的单 幅 画有 高 昌佛 教 的发展 起到 了非常 重要 的作
路 的重 要一 站 ,这里 的每 一个 石窟 寺 就 “ 国有 八城 , 皆有华人 ” , 是汉 文化 与 都 是一 系列精 美 建筑 、 雕 塑、 绘画 艺术 西域 文化第 一个 交 汇之地 ,也 是 汉 文 的有机 组合 ,是 我 国佛教 艺术 的珍 贵 化 深入 西北 最 西的地 方 。西域 文 化通
鉴 赏 ・ 风 土l J I A N S H A N G - F E N G T U
东 西佛 文化 交 融 的见 证
● 佚 名
. 1 . 汉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标志 吐 峪沟 石窟 寺遗址 是 古代 丝绸 之
文。 窟制 、 佛像 、 壁 画 的特 点显示 出吐 峪沟 石窟 寺浓 厚 的汉文 化影 响 。在 唐 以前 ,吐峪沟 石 窟寺所 在 的高 昌古 国
两 室。 甬道可供 僧侣 、 信徒 回旋礼 拜 。 佛” ,大 大降低 了 民众参 佛 的门槛 , 初
他们 虔 心奉佛 , 入 窟后 右旋 而行 , 绕塔 起在 广东 、 湖南 、 江 西 等地 , 但 势 力 很
瞻仰佛像 , 领 会本 生壁 画 , 接 受佛教知 快地 在 全国扩展 , “ 禅 院” 的 出现 证 实
吐 峪 沟 石 窟 在 唐 代 以后 毁 坏 严
北 凉 灭亡 后 , 到麴 氏高 昌时 , 皇 室 重 , 依 现 存 遗址 的 情况 . 已很难 找 寻 繁
昌北 凉政权 的存 亡关 系至 密。 发 现于 荫 纷 纷 、 香火缭绕、 梵呗齐鸣, 这其 中
高昌故城的《 沮渠安周造 寺功德碑> 曾 犹 以土谷 窟寺 最 为 闻名 。如 此数百 年
记载 : “ 按 十六 国春 秋 , 蒙 逊时 代 , 即尊
的经 营和 繁盛 使 吐峪沟 石 窟荣 登东 疆
番地 区 常见 的居 民屋宇 , 窟 分前 后室 , 吐峪 沟 石窟群 中 的丁谷 窟 除 “ 有寺 一 所谓 后 室 , 只 是一 处十 分狭 窄 的小洞 , 所” 外, 还 有“ 禅 院一所 ” 。 这里 的” 禅 院
.
是 僧人 坐禅 用 的“ 洞天 ” , 称 为禅 窟 : 方 “ 应 该是 指唐代 中期后 , 在 佛教 中兴 起 形窟地 面往往 有佛 坛 : 中心柱 窟 , 用 佛 的“ 禅宗” 的宗教 活动场 所 。 “ 禅宗” 是 教 的观 念 , 也 可以称 之为 “ 礼 拜窟 ” 。巨 汉 传佛 教 的主流 , 其核 心 思想 是 “ 不 立 大 的塔 柱 , 将洞 窟一 分 为二 , 前后 形若 文字 ,教 外别传 ;直指人 心 ,见性 成
弘事佛 , 礼 接昙 无谶 。又于 凉州南 百里 第 一宝 窟 之位 。 至公 元 1 5世 纪时伊 斯 崖 中, 大造法 象。茂虔 尤喜 文学 , 张溟 、 兰教越 过 葱岭 进入 佛教 艺术 兴 盛 的南
阚细 之徒 , 并 为 显官。故安 周 已挹 其余
疆 ,取代佛 教 成 为西域 地 区 的主要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