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传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儿科护理学PPT课件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15
3.预防性化疗 (1)适应证 ①接种过卡介苗,但结核菌素试验最近2年内 硬结直径增大≥10mm认定为自然感染者; ②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的婴幼儿和少 年; ③结核菌素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的自然 感染者; ④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伴结核中毒症状者;
16
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新患麻疹或百日咳小儿; 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而同时因其他疾病需较长期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 ⑦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 患儿。 (2)方法: INH 10mg/(kg.d),疗程6~9个月, 或INH、REP各10mg/(kg.d),总量均≤300mg/d, 疗程3个月。
5
【小儿结核病的特点】
临床表现不同
多发病急,病情进展快, 中毒症状重,易发生合并症。 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有较高的敏感性 易发生全身血行播散 易侵犯淋巴系统 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多能痊愈,以钙化为 主。
6
流行病学
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病人 传播途径: 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染 皮肤 胎盘传染者极少 易感人群:未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条件: 结核菌的毒力、数量 机体的抵抗力 遗传因素
3~4天消退,难出现色 素沉着
红晕硬结特征
较硬,深红色,可有 较软,淡红色,边缘不 双圈红晕边缘清楚, 清楚,无水泡或脱屑 可起泡、脱屑 短期内无减弱倾向, 逐渐减弱,3~4年转阴 甚至永久阳性
阳性反应持续时间
14
预 防
1.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并合理治疗结核菌 涂片阳性病人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根本措 施。 2.普及卡介苗接种 下列情况禁止接种卡介苗:①先天性胸腺 发育不全或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②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③注射局部有湿疹或 患全身性皮肤病;④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儿科护理学第十七章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04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1 2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 播。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3
综合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注重 对症治疗和辅助治疗。
上,并注意宝宝的体温和反应情况。
健康教育与社区干预
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居民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
社区干预
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预防传染病在社区内的传播。
疫情报告与控制
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控制疫情传播提供有力支 持。
2023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 •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方案 •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措施 •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01
引言
章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介绍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阐述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对于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等方面所 发挥的作用
淋巴结肿大
其他症状
部分传染病可能导致患儿淋巴结肿大,如 EB病毒感染等。
部分传染病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脑炎、 脊髓炎等,肝损伤如肝炎等,以及心脏损伤 如心肌炎等。
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儿的感染途径、接触史、旅行史等 。
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胸片、心电 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猩红热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课件)

9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常在80%以上, 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2)细菌学检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有A组乙 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亦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涂片以 进行快速诊断。
(3)尿液: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尿蛋白增加,出现红 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10
(三)治疗要点
• 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 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 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应早期应用。青霉素过敏,可选 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
11
(四)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 体温过高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猩红热皮疹及瘙痒有关。 • 疼痛与 炎症反应及皮疹有关。
第17章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3节 猩红热
1
(一)概述
1.定义 – 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 后脱屑
2.病因 – 病原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发病机制
4.流行病学
–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引
• 讲解猩红热的有关知识,介绍患儿的病情、治疗及护理内 容,帮助患儿及家长减轻紧张、焦虑反应,配合治疗及护 理。
• 病程第2~3周易出现并发症,其中以急性肾小球肾炎多 见,应每周查1次尿常规,以便及时发现、早期治疗。
15
3.减轻疼痛 –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或用温盐水漱口 – 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 – 咽部疼痛明显时,进行疼痛评估,必要时采取措施缓解疼痛。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精选PPT

1.对症治疗
保持清洁避免瘙痒 ,疱疹破溃或继发 感染时局部可涂1%甲紫溶液,未破溃者可用炉甘石洗剂 涂抹或口服抗组织胺药。
2.抗病毒治疗
首选阿昔洛韦,发病24小时内使 用,疗程7天,加用干扰素,可抑制病。
护理措施
1.皮肤黏膜的护理 2.维持正常体温
温度室内适宜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 抓皮疹,小婴儿剪指甲戴手套。口腔护理 中低度发热不必用药物降温。高热,可以 用物理降温或适量退热剂,忌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瑞氏综合征 的危险,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包括软膏
第一节 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一、传染病的特点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特异性、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周期性)、
免疫性
2、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3、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 感人群
二、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一般护 理
1、建立预诊制度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及时报告疫情 4、密切观察病情 5、促进休息与营养 6、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7、加强心理护理 8、开展健康教育
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继发感 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麻疹病毒引 起的皮损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 欲下降、高热消耗增加有关。
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2、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 3、保证营养的供给 4、观察病情 5、预防感染的传播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口腔有麻疹粘膜斑
柯萨奇型及肠道病 毒型EV71 手、足、口腔、肛 周出现丘疱疹, 疱 疹呈圆形或椭圆形 疱疹液较浑浊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的温湿度。保持水、电 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2、对症治疗;体温 超过40者酌情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但应 避免急骤退热,特别是出诊期。烦躁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频繁剧咳可用镇咳祛痰剂。或雾化吸入。继发细菌感染可 给抗生素。 3、并发症治疗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麻疹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课件)

毒特异性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
12
(三)治疗要点
•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 • 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及防治并发症
13
(四)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继发感染有关。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高热消耗增加
10
2.身心状况
(4)恢复期 – 出疹3~5天后皮疹开始消退 – 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 体温下降,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
(5)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多为继发感染。
11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病原学检查: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麻疹病毒或查到
18
(六)健康教育
1.向家长讲解麻疹相关知识、患儿病情及预后,减轻其恐 惧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麻疹传染性极强,并向家长说明隔离的重要性。 3.向家长进行预防麻疹的宣教,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尽量避
免去公共场所,应及时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等。
19
4.预防感染传播 – 隔离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 天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17
(五)护理措施
5.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 出现声嘶、犬吠样咳嗽、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为 并发喉炎表现 – 持续高热、气急、鼻扇喘憋、发绀、肺部湿啰音,为并 发肺炎表现 – 头痛、剧烈呕吐、意识障碍、惊厥考虑并发脑炎 – 因抵抗力下降,可导致原有结核病的恶化
5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 与麻疹患者的接触史 – 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 – 营养状况 – 当地麻疹流行情况
儿科护理学 第十七章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七章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1、麻疹概念: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诊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式斑Koplik’s spot)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病因:麻疹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弱,对热、强光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加热55℃,15分钟即被破坏,含病毒的飞沫早室内空气中保持传染性一般不超过2小时,在流动空气中或日光下20分钟即失去活力。
流行病学:(执考)①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出诊前5天至出诊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诊后10天。
②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③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主,高峰在2~5月份。
护理评估:典型麻疹病人的病程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麻疹潜伏期为9~14天。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差、全身不适。
2)前驱期(出诊前期):发热开始至出诊,一般为3~4天,主要症状有:①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中度以上发热,热型不一,体温可达40℃以上。
②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类似,但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的特异性特点。
③麻疹黏膜斑:发热2~3天,约90%的患儿在空腔两侧颊粘膜附近第一臼齿处可见直径约0.5~1.0mm灰白色或蓝白色斑点,即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的有力证据。
3)出疹期:皮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疹,持续3~5天。
(掌握)典型麻疹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颈部,然后大约24小时内向面部、上肢及上胸部蔓延,最后到手掌、足底。
疹的特点:红色斑丘疹,诊间皮肤正常,特别是出疹顺序,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退疹后有色素及细小脱屑。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
退疹后有色素及细小脱屑。
麻疹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重型麻疹:①有高热、谵妄、抽搐者为中毒性麻疹;②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为休克型麻疹;③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褪色者为出血性麻疹;重型麻疹病死率极高。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课件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
传染病的传播Hale Waihona Puke 径010203
04
空气传播
如流感、麻疹等,通过飞沫、 空气流通传播。
接触传播
如肠道传染病、皮肤感染等,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食物传播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通过 食物、水等传播。
性传播
如艾滋病、淋病等,通过性行 为传播。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 识;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做好个人 防护,如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接 触可疑病人等。
控制
隔离和治疗病人,阻断传播途径;对 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采取针对性 措施,如消毒、灭菌等。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
02
护理评估
病史采集
询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
包括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
询问患儿的既往病史
包括已经患过的传染病、疫苗接种情况等。
询问患儿的家族病史
了解患儿的家族中是否有传染病患者,以及与患儿的接触情况。
体格检查
观察患儿的外观
01
包括皮肤颜色、眼神、呼吸等。
测量患儿的生命体征
02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等。
检查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情况
03
注意淋巴结的大小、数量和触痛程度。
病情观察与记录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VS
记录
详细记录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理 参数,以及病情进展和用药情况。
症状护理
01
02
03
高热护理
监测患儿体温,遵医嘱给 予退热药物,保持患儿衣 物干燥,避免高热惊厥。
儿科护理学-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120页PPT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你的阅读
儿(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逐渐隐退,可有糠麸样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1~2周后 完全消失。
4
二、非典型麻疹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 接种过麻疹疫苗者
三、常见并发症
1、肺炎 2、喉炎 3、心肌炎 4、脑炎
麻疹与手足口病相鉴别
麻疹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 手足口病
麻疹病毒 3~4天出疹热更高 浅红色斑丘疹,疹 间皮肤正常 口腔有麻疹粘膜斑
热退疹出 玫瑰色斑丘疹 软腭有红色小斑点
柯萨奇型及肠道病 毒型EV71 手、足、口腔、肛 周出现丘疱疹, 疱 疹呈圆形或椭圆形 疱疹液较浑浊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的温湿度。保持水、电 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2、对症治疗;体温 超过40者酌情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但应 避免急骤退热,特别是出诊期。烦躁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频繁剧咳可用镇咳祛痰剂。或雾化吸入。继发细菌感染可 给抗生素。 3、并发症治疗
1、建立预诊制度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及时报告疫情 4、密切观察病情 5、促进休息与营养 6、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7、加强心理护理 8、开展健康教育
第二节 麻疹
定义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 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 、上呼吸道炎、结膜炎、 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可氏斑)全身皮肤斑丘疹及 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麻疹 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 很强。
麻疹:
流行病学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麻疹病人自出疹前5天至出 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有并发症的患儿,传染期可延长至出疹后 10天.患儿口、鼻、咽气管及眼部分泌物中均含有麻疹病毒, 主要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的传染性极强 易感儿童接触病人后,几乎100%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简介
3月24日 世界结核病日
--
8
World TB Day 24 March 2001
"DOTS - TB cure for All "
"DOTS : un traitement antituberculeux pour tous"
--
9
什么是小儿结核? 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感染结
核菌所致。
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
小儿时期以原发性肺结核最为 常见.
--
10
病因
--
11
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属分支杆菌属,革兰染色阳性,具抗 酸性,抗酸染色为红色---抗酸杆菌。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人型和牛型,其 中,人型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1920s,BCG的应用
--
4
➢Each year, there are more than 6.5 million new cases of tuberculosis.
➢More than 2 million deaths from tuberculosis worldwide.
➢Tuberculosis is the seventh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WHO 1997
--
5
简介
我国 3.3亿人感染过结核 600余万结核病人
0~14岁小儿结核病感染率 9.6%
--
6
简介
❖One third of world' population, 2 billion
people, are infected with M.Tuberculosis.
❖Infection rates are highest in Southeast Asia, China, Ind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病因清楚
治有办法
防有措施
--
1
推测:
Eliminated 事D实ise:ase
死灰复燃!
--
2
结核病
Tuberculosis
--
3
▲病因清楚---------结核菌
1882年,Robert Koch发现结核菌
▲ 治有办法---------抗痨药
1940s,INH、RFP、PZA的使用
▲ 防有措施---------卡介苗
--
35
原发型肺结核
Prim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36
结核病的临床分型(我国,1978年)
❖Ⅰ型:原发性肺结核
❖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Ⅲ型:浸润型肺结核
❖Ⅳ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Ⅴ型:结核性胸膜炎
--
37
定义
原发型肺结核为结核菌初次侵 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
发病机制
是否发病,取决于:
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 细菌数量、菌群和毒力
--
16
发病机制----------细胞免疫
结核杆菌 进入体内(胞内寄生) 致敏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4~8周) 释放cytokines/lymphokines
激活巨噬细胞 吞噬和杀灭结核杆菌
--
17
发病机制----------细胞免疫
➢本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 培养4~8周后始能观察结果。
--
12
病因
o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 少数经消化道 皮肤和胎盘亦可传播,罕见
--
13
病因
o传播途径:
小儿常见的传播源为家庭成员、 密切接触的亲属、保姆、邻居, 尤其是辅乳期母亲患开放型肺结 核。
--
14
发病机制
--
15
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
同一细胞免疫免疫过程中 的两种不同表现
--
18
发病机制----------体液免疫
结核抗体(PPD-IgM、IgG)
❖不具有保护作用 ❖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
19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
✓人种 ✓HLA ✓单卵双生儿
--
20
诊断
--
21
诊 断--------病史
➢性别:女性多见,尤成年人 ➢年龄:~5岁,多见
原发型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的 主要类型,占儿童各型肺结核总 数的85.3%。
--
38
病理改变
病变部位: 肺上叶底部和下叶上部, 右肺较多见。
--
39
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
渗出:炎症细胞、单核细胞、纤 维蛋白为主要成分
增殖:结核结节、结核性肉芽肿 坏死:干酪性坏死
--
40
病理改变
特征性病理改变: 上皮样细胞结节、 Langerhans细胞浸润
5~14岁为“favored age”
--
22
诊 断--------病史
➢结核中毒症状 ➢结核接触史 ➢卡介苗接种史 ➢既往病史
--
23
诊 断--------病史
➢结核中毒症状 低热、盗汗、乏力、食欲
减退、消瘦等
--
24
诊 断--------病史
➢结核接触史 尤其是开放性肺结核接触史。 年龄愈小,意义愈大。
--
25
诊 断--------病史
➢卡介苗接种史 询问预防接种史 检查卡痕
--
26
诊 断--------病史
➢既往病史
既往结核病史
近期有无急性传染病史:麻疹、 水痘等
结核过敏症状:疱疹性结膜炎、 结节性红斑、一过性关节炎
--
27
诊 断--------症状和体征
因病而异
--
28
诊 断--------辅助检查
--
41
病理转归
吸收好转 进展 恶化
--
42
病理转归
吸收好转:
病变吸收,钙化或硬结 (隐伏或痊愈) 出现钙化提示病变至少有6~12个月
--
43
病理转归
进展:
原发灶扩大,产生空洞;
--
32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不负法 律责任谢谢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
33
诊 断--------辅助检查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 探针杂交
X线和CT检查
--34Biblioteka 早期诊断最为重要。诊断不单是发现病灶,还须决定 它的性质,范围和是否排菌, 从而确定其活动性,作为预 防和治疗的根据。
病原学诊断 结核菌检查
(查痰液、胃液等)
--
29
--
30
诊 断--------辅助检查
病理学诊断 淋巴结穿刺液涂片 组织活检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31
诊 断--------辅助检查
免疫学诊断 结核菌素实验
结核菌素接种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 接触结核后,多长时间结素试验出现反应?
ELISA实验 (PPD-IgM、I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