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可以分两组由一人带领比赛。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二、介绍诗歌知识:投影三、解题、作者: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

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3.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次”“北固山”“乡书”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品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名句的妙处。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羁旅愁思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展示一些美丽的江南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江南的印象,从而引出这首描绘江南景色的古诗。

2.作者简介(3 分钟)o简单介绍王湾的生平经历和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次(cì)北固山”“归雁(yàn)洛阳边”。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次”(停宿)、“客路”(旅途)等。

o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7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3 分钟)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青山、绿水、行舟、海日、残夜、江春等景象。

o小组讨论:这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 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展现出江南景色的秀丽;行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行进,有一种轻快之感;海日从残夜中升起,江春闯入旧年之中,既有昼夜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动态,又营造出一种既充满希望又略带淡淡忧伤的氛围。

o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意象、意境、哲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7 分钟)意象上,“海日”“残夜”“江春”“旧年”,这些鲜明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海日”象征着新生和希望,“残夜”则代表着旧有的结束;“江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旧年”则暗示着过去的时光。

意境上,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在旧年还未完全过去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来临。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

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

(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

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

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音乐:陨。

旋律:悠扬古典。

)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它是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

备受赞扬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全诗意境优美,情形交融,描画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刚刚卖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旧带有专门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味和审美乐趣”。

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明白得。

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

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会”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会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共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1、导语: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

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

中秋节立即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受?(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圆吗?(学生:想)今天,科技专门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或者发一个E-mail 就能够了。

然而,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

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

个人、小组学习。

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学习第一首诗词:一、【原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次北固山下》教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次北固山下严雪枚教学目的: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3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教学设想: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杨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停泊在北固山下。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

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

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简介五言律诗知识二、朗读1、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三、理解诗句大意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

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愉快,舒畅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一:《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12年3月 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 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 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 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 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 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 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பைடு நூலகம் 四、品读欣赏(1)听录

苏教版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苏教版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苏教版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苏教版七上《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我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

《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唐代律诗。

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

当歌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浪歌》。

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

一个片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

以这段缠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帷幕:师:“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

《流浪歌》刚一出世,就唱遍了长城内外,席卷了大江南北。

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轻吟低唱。

同学们,当年和《流浪歌》一起走红的许多流行歌曲,都如同夜空一瞬即逝的流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可为什么《流浪歌》却能如此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呢?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以“乡愁”为话题,顺势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了诗歌《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读中现情首先,我结合自身处境,调动情绪,满怀激情的朗诵了课文。

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形式朗读了几遍课文。

律诗十分讲究形式,律诗的朗读自然也要注重形式。

在与学生讨论时,我们结合课外背诵过的《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几首律诗的特点,适时在屏幕上出示了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文字。

然后,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几个轮回下来,学生的朗读也已有几分滋味了。

赏析诗歌,领悟诗情“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还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诗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想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想象法: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教学不足与改进
01 教学方法单一
在讲解诗歌时,过于依赖PPT展示,缺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02 课堂节奏把握不当
在某些环节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课堂节奏有些 拖沓,影响教学效果。
03 缺乏个性化指导
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指 导和关注。
学生反馈与建议
01
02
03
增加课堂互动
文素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和意境,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
热爱和审美情趣。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
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2
教学内容
诗人简介
诗人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出生在洛阳,是开元初年的进士,曾 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职。他的诗以雄浑著称,尤其擅 长描写自然景色。
《次北固山下》教学 案例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01
了解诗人王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 02 题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 03 力。
诗人成就
王湾的诗作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他的作品被 后人广泛传颂,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个人背景
王湾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多次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诗歌创作。这 首《次北固山下》就是他在贬官途中所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是中国民歌中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依据着作者的真实感受,表达了对北固山的思念之情。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对该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其中“思乡”的旋律,唤醒学生对家乡的深情相思之情。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次北固山下》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次北固山下》的基本唱法和乐器伴奏;3. 学习《次北固山下》的歌词及整首歌的情感表达;4. 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提升音乐素养;5. 使学生感受到“思乡”的情感力量,引导学生回归家乡,热爱故乡。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次北固山下》的音乐,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该曲,然后询问学生对该曲的印象和感受。

2. 介绍歌曲教师向学生介绍《次北固山下》的背景和意义,向学生阐述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该曲产生的上下文情境。

同时,向学生展示《次北固山下》的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曲的情感表达。

3. 唱法、伴奏教学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次北固山下》的基本唱法和乐器伴奏。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练习音乐节奏、掌握基本的音乐语音及短句,使学生初步掌握该曲的演唱。

4. 合唱演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演练,指导学生在唱法、节奏、语音上的改进,以此提升音乐素养,使学生在演唱中理解和感受《次北固山下》表达的寄托情感。

5. 整体表演在学生初步掌握《次北固山下》的唱法和乐器伴奏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整体表演。

该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在真实演唱中深入理解、体验《次北固山下》所表达的“思乡”情感。

三、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对《次北固山下》这首经典的民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音乐演唱能力,将其切实应用到日常学习中。

通过教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和文化精神,扩大学生音乐观念和表现力通过对《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学生不仅仅学习了一首民歌,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情感内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程内容
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学科
语文
一.微课设计思路
首先选择一节适宜的课程,依据学习者特征及教学重难点等、教学目标等做好教学设计,收集相关图文以及素材,制作课程演示文稿,然后采用工具对演示文稿进行播放录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说说这两句在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蕴含的哲理。
炼字、哲理:“生”“入”二字运用拟人,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体会诗句中“平”“阔”“正”“悬”四字的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尾联诗人运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诗人离家日久,想到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以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乡愁
悟诗情
通过对本首诗的分析,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壮阔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深深地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的愁绪。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之次北固山下》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之次北固山下》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2.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亲人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采取以下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制定目标。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教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如诗句的字词、句式结构、韵律等,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理解并掌握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共鸣。

《次北固山下》课程教案设计

《次北固山下》课程教案设计

《次北固山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必修文学作品。

针对这篇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制定全面有效的课程教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设计《次北固山下》的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次北固山下》的背景、情节、主题、艺术特色等知识,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和文学创作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文学中的一篇山水田园诗,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的田园生活和对朝廷败坏的深刻忧虑。

学生需要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和文学特点,理解唐诗的意境和艺术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学生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文学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修辞分析、写作手法分析等。

三、教学重点1. 学习《次北固山下》的背景、情节、主题和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文学意图和艺术追求。

2. 掌握唐诗的艺术特点和文学鉴赏方法,理解唐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具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次北固山下》。

2. 电子教案: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电子教学工具,如PPT、Word、视频等,制作精美的教案。

3. 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次北固山下》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如《唐诗三百首》、唐代文学史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课程主题、讲述背景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为后续的学习铺平道路。

2. 阅读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次北固山下》的情节、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

实用教学指南——《次北固山下》教案

实用教学指南——《次北固山下》教案

实用教学指南——《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极简洁的语言描写了在北国之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与心理情感的交互关系。

这首诗具有深刻寓意,且表现手法奇特,是课堂教学中可以注重发掘的经典之一。

为便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本文特别编写了一份《次北固山下》的教案,以期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和指导。

一、教案设计1.学生分析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次北固山下》是怎样一首诗?有哪些亮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能更加全面把握该篇作品的性质和意义。

在学生的分析中,要注意呈现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将方便学生对整个篇作的深度理解。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团体讨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等等。

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辨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营造学习兴趣和积极心态。

3.教学内容控制时间和进度,划分学习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逐步掌握该篇诗歌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包括:⑴ 对《次北固山下》中关键词的梳理和解释;⑵ 对《次北固山下》的诗文分析与评价,将文学批评的视角引入教学内容之中;⑶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有助于扩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观念的完整性。

二、教学步骤1.导入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为该篇作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引出课程以下的话题关键词:自然风光、文化载体等等。

可以引用图片或视频来突出相关主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掌握重难点在掌握篇作的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解,也要对学生作文的部分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通过PPT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使重点难点能够被到更多的学生章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力量,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辩论,主题发散,重点配对和学生化学习,以促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锦州市实验学校中学教学设计课题诗词五首(第一课时)执笔人王磊磊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录音练习题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二次设计导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 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从学生学过的诗句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次北固山下》教案(通用9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通用9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次北固山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

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感悟抒情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教学思路】《次北固山下》与其他的乡思作品不同,它没有哀怨缠绵,没有愁肠百结,对于初一的学生,要理解这恢弘阔大之景下的豁达乐观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理解本诗的情景交融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

本课的设计,意在引领学生在“读—品—悟”中理解蕴含其中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的特点,并以本诗为例,在教师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导中,掌握一点赏析古诗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从小学甚至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古诗词了,你能背一两首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背)看来同学们对古诗词都很喜欢并有了一定的积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抒写乡思的《次北固山下》。

在预习时,同学们都有共同的疑惑:对古诗的欣赏无从下手,这节课我们就以本诗为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讨过程1、初读──读出感情: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老师听听有没有读出古诗的节奏来。

(学生自由朗读,师生一起探讨明确本诗的停顿节奏)师: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一下,本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哪一句得以体现?(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本诗的感情:淡淡的乡思,最后一联语速要慢,读出抒情的色彩,然后大屏幕显示本诗的节奏,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品味──品出诗韵:师:同学们初步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接着来细品味、慢咀嚼。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首诗,划出你认为最给本诗添彩的词语或句子,并想一想你为什么觉得它精彩并作点评。

(学生朗读赏析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赏析重点:“正”、“悬”、“生”、“入”,以及颔联和颈联。

)师:的确,古人非常注意词句的锤炼,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锤炼语言的典故或诗句?(学生交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推敲”的典故等。

)师:美诗还需要吟读,怎样做呢?(教师示范:沉醉其中,甚至摇头晃脑,轻声慢读。

)同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

(学生吟读)师:刚才同学们大脑中一定回放了许多画面,现在请你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阐述刚才在你脑海中最清晰、最精美的那一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它是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

备受称赞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刚刚卖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

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共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1、导语: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

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

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觉?(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聚吗?(学生:想)今天,科技非常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或者发一个E-mail 就可以了。

但是,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

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

今天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2、作者:作者王湾是唐朝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

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那份浓郁的思乡情怀吧。

(展示目标,播放歌曲FLASH 《送别》)二、朗读感知,领略思乡之情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听配乐朗范读,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和搜集资料情况:老师:昨天,我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并结合文中诗句搜集相关图片。

现在,请交给老师(老师巡视,收取图片),思考回答“你为什么会找到这样的图片?”。

学生:递交图片,思考原因。

老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其中三幅图片,学生自述原因。

学生一:我喜欢在青山绿水中泛舟的感觉。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学生二:我喜欢太阳从天际徐徐升起的意境。

(海日生残夜)学生三:我喜欢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意境(潮平两岸阔、归雁/洛阳边)老师:评价个别出色完成任务的学生,警示其他学生要向他们学习。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言。

(投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设情境)⑴引导学生从距离的角度去领悟作者的思乡情怀。

(讨论: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 老师: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都知道作者家住洛阳,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北顾山(教师展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感受作者现正“远离家乡”)老师:从诗句中我们还可以证实作者“远离家乡”呢?学生:“次”(注解上)、“客路”(客,是作者自己)、“乡书”(书,是指书信)“归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老师:作者想家吗?想家里的亲人吗?学生:想!(齐答)老师:你们现在也是离开“家里”,有的也是“远离家乡”,你们的心情与作者相同吗?学生:相同,都想家呀!老师小结:文章所抒发的是思乡之情,我们可以从某些与地点有关的词句中感受到。

那么,你们在阅读其它诗词的时候就要仔细,要用心去品味。

这样,才能品味到作者渗透在文章的感情。

(投影:思念家乡)⑵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去领悟作者的思乡情怀。

(讨论:本诗所反映的时令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时间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远离家乡,作者内心产生因距离而思乡的感情,那么传统节日到了,如中秋节、春节等,你也会想家吗?学生:当然会啦!老师:那么,文章中有没有与时间、节令有关的词句呢?请大家找一找。

学生:有,比如:“残夜”(深夜)、“江春(春天)”、“旧年(去年)”。

老师小结:这里,我们又可以发现作者用了时间、节令来抒发他的思乡愁绪。

除此之外,浓郁的思乡之情,还可以因砭官、生意不景气、战乱等原因引起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外再结合其它诗词深入思考。

(投影:思念亲人)四、小组讨论,探究诗情意境1、思考、讨论:诗句“海日生残夜” 意境耐人寻味,所描绘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呢?学生1:在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里升出来。

作者真的看到了太阳从海里升起来吗?学生2:可能是因为当时江面开阔,连接大海吧。

学生3:可能是作者看到太阳,想像它是从海里升起来的。

老师:刚才两位的发言,一个说是看到的,是实写;一个说是想到的,是虚写。

你们同意哪一种意见呢?学生:议论纷纷。

老师明确:江面开阔,海天相接,“海日生残夜”可以是作者看到的,可以理解为实写;抬头远望,一望无际,想象太阳从远处的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可以理解为虚写。

指出解决问题,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2、结合诗句“风正一帆悬”,谈谈你对课本插图的看法。

学生1:画得很逼真嘛!学生2:我也想象作者那样领略潮平水绿得风光。

学生3:插图有画错的地方!(学生哇然)老师:引导学生结合“风正”一词的解释去进行探究,告戒学生要善于仔细观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再现诗情美感1、教师补充课外与“思乡”有关的诗词(古代、现当代),开拓学生视野。

⑴播放FLASH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联系其它古诗词举例子)⑵播放FLASH 《乡愁》(于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明确: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让读者感觉到乡愁毕现,乡愁的无奈,乡愁的内在。

本诗所表达的感情,已经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一腔悲壮的爱国情怀。

2、课外思考: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3、自由朗读,背诵体味。

(附:音乐背景马思聪的《思乡曲》)六、拓展作业1、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抄写并背诵。

2、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反思】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