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鹤壁市山城区第七小学张俊瑞吴尚摘要: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关键词: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矫正正文:一、题目本课题名称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预防、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

二、课题的提出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或“信号”,但又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

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

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征兆,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

小学阶段不仅是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是一些不良品德滋生和蔓延的高峰期,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经济状况日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日常教育中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

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缺乏礼貌、不守纪律、冲动、懒惰、欺凌、撒谎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对班级和校园氛围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矫治策略。

一、了解根源和监测信号了解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源对于采取目标导向和针对性的矫治策略至关重要。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

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家庭矛盾等问题,从而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日常表现,并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监测。

监测信号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学习成绩的下降、冲突和争吵的频繁发生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信号,教育者才能及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并采取相应的矫治策略。

二、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建立正面激励机制是矫治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策略之一。

小学生天性活泼,通常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赞美、鼓励和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展示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面激励机制可以包括日常的口头表扬和奖励,如班级上的好学生奖、优秀作业奖等。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和比赛,以鼓励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表现。

通过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孩子们会获得积极的回报和认可,从而更加乐意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三、加强教育沟通教育沟通对于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长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惑。

通过有效的沟通,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

在教育沟通中,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尽可能在日常教育中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导读:本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智泉(浙江省瑞安市湖岭镇鹿木学校)摘要:根据长期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及兼任学校“心之桥”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人员的实践经验,从分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分类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则及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成因;分类;辅导原则;辅导策略不良品德行为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的大量调查表明:13至15岁是初犯不良品德行为或初犯劣迹行为的高峰年龄。

大致上可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去考察。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1.家庭因素破碎家庭的影响:单亲家庭或父母感情不和睦等,易使子女产生焦虑、恐惧、沮丧、怨恨的心理,从而产生反抗、犯过的行为。

2.学校因素课业太重或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造成学生身心的过度疲劳或者自暴自弃。

3.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奢侈浮华、追逐金钱游戏、投机取巧等风气,诱导学生竞逐物欲,误入歧途。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分类根据徐澄清教授多年的经验,将不良品德行为分为六类:(1)外向性行为问题:如逃学、伤害等。

(2)内向性行为问题:畏缩、自杀行为等。

(3)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低成就等。

(4)偏畸习癖:吸吮拇指、酒瘾等。

(5)焦虑症候群:紧张、歇斯底里等。

(6)精神病症候: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三、不良品德行为的辅导策略1.对不同对象的辅导措施(1)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

(2)对家长实施辅导:充实或改善家长的辅导,以协助预防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3)改善或安排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少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实施不同的辅导(1)对外向性的攻击、冲动反应型,可应用明显的规范去要求或限制学生的行为。

(2)对内向性的退缩反应型,可用和蔼、亲善、关怀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作善意的接受及反应。

(3)对恐惧、焦虑反应型,可安排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并得到鼓励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过失行为。

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

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品德不良是违法犯罪的前兆,违法犯罪常常是不良品德发展的结果。

因而,对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心理、行为表征由于社会影响,家庭背景以及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影响,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现象则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沉默压抑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一般情况下,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平时循规蹈矩,沉默寡言。

但在学习交流或其他活动中,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便偶尔参加也表现消极,对自己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自暴自弃。

上课时,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很少向同学问问题,老师问到他时,表现慌张,回答吞吞吐吐,对学习好的同学既羡慕又嫉妒。

其气质类型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怯弱,抑郁者居多,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较强,这种类型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思维保守。

2冲动侵犯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采用攻击,侵犯的方式对特定的对象,即他认为使他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物或事,做出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一般具有公开、爆发的特点。

对待一般同学和和睦睦,无话不谈,而对老师则封闭心扉,守口如瓶,受到批评或被老师误会,则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向老师解释,不愿同老师和解,甚至对老师怀恨在心。

其气质类型多为强型,性格外向,倔强,急躁者居多,缺乏道德思维的果断性和综合分析能力。

对自我评价往往过高,很自负。

这类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缺乏坚韧性和忍受性。

3散漫自由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不强,不愿受纪律约束。

如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打骂人、恶作剧等。

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

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

四川文理学院自考本科毕业论文(113次毕业生)论文题目: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专业名称:小学教育班级:2010级4班所在院系:四川文理学院初等教育系****:***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提交日期: 2012年4月目录一、研究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意义 (3)(一)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3)(二)是提升中小学德育的内在要求 (3)(三)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4)二、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4)(一)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4)1.攻击行为 (4)2.欺骗行为 (4)3.破坏行为 (4)4.懒惰行为 (4)5.不良嗜好行为 (4)(二)分析出现的原因 (4)1.主观原因 (5)2.客观原因 (6)三、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和途径 (8)(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8)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孩子 (9)2.提高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 (9)3.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 (9)4.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9)(二)学校中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9)1.开设心理咨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10)2.开设各种家校联系活动 (11)3.重视教师的作用 (11)4.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三)社会中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12)1.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12)2.让小学生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12)3.运用法律手段来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 (13)(四)强化家长、学校、社会的榜样示范作用 (13)四、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吴样(四川文理学院初等教育系四川达州 635000)【摘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突出,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所以,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是必要的。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品德行为对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不良品德的表现往往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长期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一、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第一步是要了解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可能源自多种复杂的因素,可能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与学生沟通,了解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和背后的动机,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策略。

二、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对于小学生来说,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矫正不良品德的策略。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动力,让他们自觉地改正行为。

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比如在学校可以设置“优秀学生”、“品德之星”等荣誉称号,家长也可以通过物质奖励或者其他方式来激励孩子改正错误。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好的品德行为将会得到认可和奖励,从而促使他们改变不良品德行为。

三、正确引导和教育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时,引导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不良行为的错处,并且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的行为。

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道德讲述、故事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好的品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

四、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也是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老师和家长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纠正,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不良行为。

要配合适当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从而自觉避免再次犯错。

惩罚要适度,不宜过重,过重的惩罚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使孩子产生厌学、抵触等情绪。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良行为是指一切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消极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是长期发展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行为也有重大影响。

因此,作为班主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

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

在教化的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和特点。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偏心,厌弃自己。

由此,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

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

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

集体活动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行为。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

例如我班的XX就有拿人东西的不良行为。

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的影响:1.鉴于他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娇生惯养又缺乏安全感,凡事随心所欲,过于放纵,凡事缺少规矩,又缺少来自于母亲的爱。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孩子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不良品德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们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进行矫正。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一、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成为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力量。

1.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良好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品德修养。

2.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听歌曲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品德教育。

3. 约束和引导家长对孩子的约束和引导也非常重要,适当的制定家规家训,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哪些是值得鼓励的,同时要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如何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培养品德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可以对孩子的不良品德进行有效的矫正。

1. 严格管理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纪律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

这样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良品德,学校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找出他们不良品德的根源,帮助他们改正。

3. 示范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品德教育活动,提出正面典范,增强学生们的品德修养。

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友爱、助人为乐等。

三、社会方面社会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力量对于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

1. 社会各界协助社会各界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品德教育资源,例如开办品德教育课程、举办品德教育讲座等。

关于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关于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关于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所表现出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在我国,良好的道德是指个人依据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

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勤奋学习,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等等。

这些都是我国青少年应当具备的品德。

但也有个别学生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过错。

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为品德不良。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通常表现为:迟到、早退、逃学、起哄、恶作剧、打人、骂人、小偷小摸、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人没礼貌、说谎,等等。

这类学生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

他们不仅严重影响某个班级或学校的秩序,而且可能危及社会治安和破坏社会风尚。

所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分析,采取有利的教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就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一谈关于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相关看法。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小学生品德不良不是天生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

如:父母溺爱,粗暴教育,家风不正,家庭结构残缺不全,等等。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如封建迷信、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拜金主义、网络环境、不健康的书籍和报纸,等等。

3.学生学习负担太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兴趣,失去信心。

4.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脱节。

比如:学校对学生要求严格,可是家庭不配合,对子女娇生惯养。

学校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某些家庭则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等等。

5.学生与所在的集体关系不正常,有些学生有特性,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总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不上进。

处理不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有些学生为了获得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平衡,与校内外的一些品德不良的人结为团伙,因而走上歧途。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尚未形成,他们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是完全可能矫正的。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途径和方法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是可以矫正的,但这是一个艰巨、细致、复杂的教育过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配合,采取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倾向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品德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果父母缺乏道德教育的意识,或者自身就存在不良品德,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品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给予适当的约束和教育,孩子容易产生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不良品德。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反之,如果学校忽视品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再次,社会化也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社会中存在各种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品德的影响。

此外,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也会引诱学生走向不良的品德道路。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品德培养,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社会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

总的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等方面。

矫正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对策研究43

小学生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对策研究43

小学生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对策研究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再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矫正的。

二、通过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不良品德的预防和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素养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现象十分突出,表现出道德败坏、行为不端、道德懈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希望能为小学生的品德提升提供一些启示。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部分家长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甚至鼓励和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致使孩子的品德素养受到影响。

此外,一些家庭关系紧张、亲子交流不畅,也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压力增大,从而表现出不良的品德行为。

2.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但目前部分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各类竞争的压力,学校的教育目标偏向于追求学术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品德教育过于抽象、空泛,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关注度不高。

3.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是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社会环境的恶化也不可忽视。

一些社会问题的蔓延,如暴力、欺骗、不良的角色模仿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媒体的不良导向,过度暴力和低俗的内容也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他们品德不良的行为。

4.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紧张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为了追求某种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无视道德底线,从而影响自身的品德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家长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

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倾听孩子的问题和心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彼此的信任。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关于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论文美术系11.1班迟晓旭三号关于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近年来,随着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了;再加上家长对学生在经济上的逐渐放宽,使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有何对策呢?一、成因分析1、学生主观认识的偏激性或片面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

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地渗入了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

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地认同甚至羡慕某些本来就不正确,但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

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地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2、家庭、社会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造成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教导的正确,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小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其家庭原因是:(1)家长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2)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使子女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3)父母管教方法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4)不健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和怨恨心理。

社会原因包括:(1)社会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社会诱因的侵蚀。

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KTV、录像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不良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

(2)不良书刊和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一、引言学生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近年来,不良品德的学生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矫正措施。

二、原因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有多方面,以下将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教育对其品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家庭并没有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或者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孩子的品德出现不良变化。

比如,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放任他们作恶,缺乏正确的约束和教育;另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引导,导致孩子自由发展、道德观念淡薄;还有一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等问题,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境,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一些学校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相关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师本身对品德教育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品德修养。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学生品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给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困惑,容易产生品德观念淡薄等问题。

此外,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示范和不负责任的媒体内容,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自身因素学生个体的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有些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对道德规范缺乏敬畏之心,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影响;另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缺乏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追求,容易走上邪路。

三、矫正措施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1.家庭矫正家庭教育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家长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欺骗、偷窃、打架、欺负同学、逃学、敷衍了事等。

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非常多样,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和个体原因。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帮助。

首先,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一个孩子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当家庭缺乏温暖的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或者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和矛盾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家庭需要重视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学生在学校中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很大。

如果学校管理不善,缺乏规范和纪律,存在暴力和欺凌现象,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和教育,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后,个体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特征都不相同,个体差异会导致学生在行为上有一定的倾向性,有些学生容易表现出不良品德行为。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引导和帮助,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扰,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针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为学生提供健康的道德教育,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展开道德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提供适当的规范和纪律。

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纪律,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处罚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心理矫正探讨

学生品德不良心理矫正探讨

学生品德不良心理矫正探讨概要:矫正品德不良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深入分析,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法、手段,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朝着好的方面转化,收到较好的矫正效果。

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但归纳分析起来,不外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主要是缺乏正确的社会导向能力和动机抉择能力,心理上屈服于外部诱惑或内部冲动。

一个人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使自己分析情况,确定自我的道德取向,指导自己的行为。

而品德不良的学生,大多数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或是非观念不清、缺少正确的社会导向能力造成的。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面前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诸如学习、生活、前途、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使他们感到困惑,并且在他们的内心中经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在这时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诸多诱因面前做出不正确的抉择,就会产生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即表现为道德不良。

2.客观原因(1)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由于受社会上坏人的指使,教唆或拉拢,街头那些描写性爱、凶杀、迷信的音像制品和读物,这些格调低下的视听产品的出现,在不具有成熟心理的学生身上,缺少辨别是非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使他们受到毒害。

(2)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庭对子女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管教宽严失度,方法不当,从而造成娇生惯养,从而使这些青少年形成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

特别是有些人为捞钱而不管孩子的教育,或干脆丢下孩子,到经济发达地区找工赚钱,造成孩子无人管束。

(3)学校教育缺陷的影响。

一是学校管理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当;二是有些教师的素质不高,方法生硬,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心理障碍;三是教育的时机抓得不及时,教师对初有品德不良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教育,致使这失去教育的最佳时机。

当然,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这三方面的影响不是独立的,它们的诸多方面是互相牵连的,如何探索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途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摘要】首先介绍了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背景和问题意识。

在讨论了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积极引导和激励、改变不良品德的根源、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等有效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有效地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矫正、行为准则、惩罚措施、引导、激励、不良品德、根源、道德观念、培养、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小学生不良品德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变得愈发重要。

面对日益增多的小学生不良品德现象,学校和社会都在寻找有效的策略来矫正这些问题,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未来社会栋梁。

不良品德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研究如何有效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分析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意识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不良品德现象在小学生中愈演愈烈,如懒惰、说谎、冷漠等问题时有发生,给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巨大困扰。

这些不良品德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矫正不良品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针对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现状,制定有效策略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积极阳光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问题意识,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小学生不良品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意识到不良品德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时也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及矫正农村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留守儿童增多,有不良品德的小学生也在增多。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探析,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矫正的方法。

“扶正”必须“祛邪”,对不良品德的分析和矫正,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保证。

只有探究清楚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准矫正不良品德的正确方法。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学生品德不良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

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只有具体分析,才能预防和矫正,使教育工作收到成效。

1、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因此,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

①家长品行不端。

有的家长不务正业,整天靠搓麻将度日,有时还让学生打几盘,赢了便夸耀孩子能干;有的家长满口粗话、行为粗野、酗酒闹事:有的家长散布庸俗世故、市侩哲学、封建迷信:有的家长道德败坏、作风不正。

②家庭重养轻教。

有的家长文化低。

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只是一味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

迁就溺爱,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是个别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之一;有的家长误认为对学生生活上照顾是家长的事,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放任自流,使学生逐步走上了邪路。

③家庭宽严失度。

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没有一个准则。

心情愉快时,对子女溺爱有加,包庇、袒护、疏于管教;心情烦燥时,将自己的无名火烧到子女身上,抓住学生的丁点错误(如果当时无错就翻陈年老帐),训斥、罚跪、饿饭、赶出家门等。

④家长要求不一。

父母要严管子女,爷爷、奶奶当着学生的面为之求情,并且严厉批评父母,为孙子或孙女“长风”,结果父母要管教,爷爷、奶奶却成了学生逃避惩罚的港湾;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时对孩子说的是一样,爷爷、奶奶在家里对孩子要求的又是另一样。

(2)社会不良影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上的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包括游戏厅的吸引、黄色书籍的侵蚀、小流氓集团的威逼利诱……(3)学校教育失误①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一.不良品行的成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

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总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学生行为不端,品行不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品行的策略1、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老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与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的帮助。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各科教学活动,适时为学生讲述祖国的飞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那时该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

3.尊重人格,积极疏导,增强自尊心。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后进生的自尊心。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班主任对后进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

利用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鹤壁市山城区第七小学张俊瑞吴尚摘要: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关键词: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矫正正文:一、题目本课题名称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预防、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

二、课题的提出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或“信号”,但又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

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

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征兆,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

小学阶段不仅是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是一些不良品德滋生和蔓延的高峰期,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经济状况日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三、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素质的基础、核心,是第一素质;心理素质可以制约也可以促进其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影响其它素质的发挥。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小学生而言,健康的心理倾向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内因,也是他们“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

实践意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居住范围广,生源较复杂,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复杂,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在对1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的品德心理测试中,有98%的学生都承认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品德不良行为的经历,如:不能自觉抵制网吧的诱惑;好朋友做了坏事,不能如实告诉老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不能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等,所有项目全部做到的只有2人,由此可见,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加以遏制,长期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危害,甚至影响学校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综观国内外各个时期的教育科研的情况,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及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的经验文章、资料比较多。

但这些经验、文章、资料中涉及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如何矫正的极为罕见。

已有的研究发现,品德不良学生常见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障碍,如逃学、离家出走等;2)学习能力障碍,如厌学、考试作弊等;3)品行障碍,如说谎、盗窃等;4)情绪与性格障碍,如妒嫉、急躁等。

但是,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倾向问题与品德不良行为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尚未见实际研究文献报道。

在本课题中,我们所研究的心理倾向是在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德不良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状态,并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防治、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性格培养打下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基本内容:1、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

2、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

3、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我们觉得要改变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关键在“外化”和“内化”的紧密结合,外化注重知和行的改变,内化注重情和意的转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

而能够有效地联结这两点的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管人在于管心,管住了心就能管住人,管得了人不一定管得了心。

良好的心理倾向是规范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自卑的人,缺乏上进性;不信任他人的人,无法搞好团结;推卸责任的人,必是违反纪律的人;有嫉妒人格障碍的人,容易造成偷窃;有敌视人格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等等。

为此,我们利用研究心理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质上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由其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努力使课题目标和操作切实可行,收到实效。

比如采用访谈和问卷法,及时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于课题实验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为形成良好品德提供依据。

二是调查研究一线教师开展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总结筛选有价值的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为课题理论提供经验原型。

三是调查研究实验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为实验分析提供事实依据。

2、实验研究法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实施“良好的心理倾向可以改变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反复验证,探索出在形成品德行为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经验总结研究法通过对日常学习实践中所提供出的事实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对以后或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提高符合本校本班学生发展的理论支持。

4、心理辅导研究法在对学生心理辅导前后,分别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进行测验,然后进行研究,分析心理辅导对学生品德行为发展的作用。

5、理论研究法为避免少走弯路,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资料和已有的成果和经验研究学习,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6、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要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及时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并在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题的应用价值,也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技能。

研究途径:针对目前学校的情况,采用如下研究途径:1、利用问卷、调查表、成绩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

2、根据目前学校的图书报刊资料,查阅相关资料。

3、通过上网及时更新教育资源,了解前沿信息。

4、与兄弟学校沟通、交流,共享资源。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二年(2010年4月--2012月5日),具体研究步骤为: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4-2010.12)(1)成立课题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制定课题实验计划,设计调查表。

(3)准备实验条件和检测工具,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准备课堂教学实验。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强化培训,加强理论指导。

课题研究怎么开展,一般有哪些步骤、具有哪些研究方法,应该积累哪些过程资料。

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很陌生。

因此,我们首先加强课题研究理论的学习。

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抄写在业务学习笔记上。

通过学习,为学校的课题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

2.调查分析,摸清并掌握情况。

先通过调差问卷的方法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接着随机抽了部分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得出结论,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我们开展研究的起点。

3.建立机制,成立了课题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研究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工作;确立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制定明确的课题研究制度。

4.反复论证,申报立项。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研究方案,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1.1-2011.12)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

2、调查收集、积累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评估。

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

4、研究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制定预防与纠正办法。

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1)养成教育(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自信与成功等);(2)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3)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

通过这些班会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如感恩报告会,场面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

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2、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凡是品德不良的学生,都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因曾经受过别人的斥责与嘲笑而“心虚”、“敏感”,对人“有戒心”、“有敌意”。

有时在某种情境中,他们还会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

因此,他们会对教师采取沉默、躲避,甚至顶撞的态度,不接受教师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