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V读水文地质图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读图

水文地质读图

岩层含水性说明表
代 号 Qal 时代 岩性 裂隙及岩溶发育 情况 泉 流 量 (l/s) 钻 孔 单 位 涌 水 量 岩层含水性质 第四纪( 冲积物) 砂砾石
角度不整合 J3 晚侏罗世 泥质砂岩与砂质页 岩互层 长石石英砂岩 页岩 裂隙闭合
J2 J1
中侏罗世 早侏罗世
裂隙张开 裂隙闭合
角度不整合 P C 二叠纪 石炭纪 纯质石灰岩 页岩夹薄层砂岩
读图提纲
I、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
分析本区地势及汇水条件
Ⅱ、区域地质条件
1 .地层:层序、时代、岩性、接触关系、出露 及分布情况。 2.构造:褶皱特征、断层走向、断距及性质
构造对地层分布的控制 构造对地下水形成过程的控制
Ⅲ、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岩层含水性:
哪些是含水层,哪些是隔水层;分析其 相对强、弱含水层
角度不整合 An D 前泥盆纪 片麻岩及片岩 构造裂隙闭合发 育风化裂隙
东王村水文地质图--平面图
东王村水文地质图--平面图图例
东 王 村 水 文 地 质 图 剖 面 图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推选发言代表
按学号每5人1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1. 地表水的分布特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2. 各岩层的含水性及其差异(哪些是含水层、隔水层) 3. 泉的类型、名称、出露条件特征(1-17号泉) 4.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5. 二迭系岩溶含水层的补给与排泄条件 6. 估算二迭系含水层的年补给量
(3)二叠系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4)中侏罗统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5)二叠系各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
3.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根据两盘岩性、出露于
断裂带上泉的流量、水质、水温及河水流量等,分析 断裂带的导水性能及其对二叠系含水层的影响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并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任务:1.完成基础地质调查,包括工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样品采集;2.学习并掌握常用的地质调查技术和工具;3.学习并掌握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包括水文地质勘测、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分析;4.分析实地勘测数据,撰写实习报告。

二、实习过程和收获1.工程地质调查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对一些工程项目的工程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样品采集,我了解到工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

在进行现场勘查时,我学会了观察地层岩石的颜色、质地和构造特征,并掌握了建立地层剖面图的方法。

通过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我对地层的力学特性、稠度和水文性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地质勘探技术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质雷达、电阻率法和剖面地质工程探测等。

通过与导师的指导,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并学会了对测量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实地操作中,我还学到了如何正确使用测量仪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水文地质调查本次实习还让我接触到了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我参与了一次地下水位的观测,并学会了使用水位计和测量钻孔进行地下水位测量。

在分析数据时,我发现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层的渗透性和坡度有关,这对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实习总结与感悟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通过和导师的交流和讨论,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习结束后,我还完成了一份实习报告,这让我在综合分析和撰写能力上有了更大的提升。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与导师和同学的合作中,我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学会了倾听和沟通。

水文地质基础实习报告--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水文地质基础实习报告--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实习I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5.总结潜水等水位线图上所揭示的各种水文地质信息。(空间不够可另附纸)
实习II编制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一、实习目的
1.掌握绘制承压水等水压线图的基本方法。
2.学会读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1.根据图Ⅱ─1资料,绘制龙泉镇地区中寒武统承压含水层等水压线图(等水压线间距取5m)。
2、主大纯、张人权等, 1995,《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
3、任天培等, 1986,《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4、于开宁、刘金峰, 1998,《水文地质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5、沈照理, 1986,《水文地球化学基础》地质出版社。
6、国家地质总局, 1975,《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及规范》地质出版社。
Al3+
合计



Cl-
SO42-
HCO3-
NO2-
NO3-
合计
总计
水化学类型:
分析审核
水样编号:12取样地点:河北某地
分析编号:012钻孔或井编号:W15
自地面到水面:5m取样日期:2000年3月15日
取样深度
自水面到取样处:1m分析日期:2000年3月16日
物理性质
其它项目
水温(℃) 41.5气温(℃) 8
2.用舒卡列夫分类法确定这两个水样的水化学类型。
说明:以上内容均表示在表III—1和表III—2中。要求表格填写整洁、清楚。对计算结果要进行检验。
III—1水化学分析报告表
水样编号:10取样地点:河北某地
分析编号:010钻孔或井编号:W13

实习报告(水文)

实习报告(水文)

实习报告(水文)水文实习(一)河流水文观测衡量和表示河流水文变化情况的因素,一般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泥沙和水化学。

通过上述因素的观测得到的数据,能定量表示河流水情变化的基本特征。

1.水位观测水位观测是河流水文实习的重要内容。

观测所得的基础资料可直接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如防汛、给水、灌溉、排水等建筑物的设计,通过水面比降的调查测量,还可以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推测流量。

(1)水位观测断面的布设。

一般河道的水位观测应尽量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的河段。

基本水尺断面一般设在测验河段的中央,大致垂直于流向或直接平行于测流断面。

若河段内有固定分流,流量超过总流量的成线性关系即:v =ar/s+b式中s一一旋杯转动时间(秒);r-一旋杯在s秒内的转数;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如下:5点法:v=(v0.0+v0.2+v0.6+v0.8+v1、0)/103点法 v=(v0.2+v0.6+v0.8)/4或 v=(v0.2+v0.6+v0.8)/32点法 v=(v0.2+v0.8)/21点法 v=v0.6或 v=k1v0.0 k1=0.84—0.873.流量测量方法与原理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之一。

一般流量以米3/秒来表示。

36河流中的水位与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水位有着不同的流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以水位为纵坐标,流量为横坐标,把流量与相应水位点在直角坐标纸上,当测量资料足够长的条件下,便可得到一条抛物线型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利用这条水位—流量的相关曲线,通过容易测到的水位值,可以推算出不容易测量的流量值,尤其洪峰流量瞬时v通过时,这条关系线更有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外测量流量的方法很多,实习中主要应用流速面积法进行测量。

计算流量公式如下:q=av式中q为流量(米3/秒),a为过水断面(米2);v为全过水断面平均流速(米/秒)。

其中过水断面的测量包括水深测量、测深垂线起点距测量与测深断面水位的观测。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含水层
名称
代表符号
柱状图
地质
时代
含水岩组顶板埋深
m-m
含水岩组底板埋深
m-m
厚度
m-m
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含水岩组含Fra bibliotek岩层第四
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含水岩组
全新统冲积层孔隙水含水岩层
. . . .
. . .
。。
. . .
.。. .
.。. .
Q3al
0.5
3.5
0.5
8.0
0.0
8.0
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于矿区河床部位,含砾中细砂,灰黄色,松散,透水性好,含孔隙潜水,含水层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和两侧残坡及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排泄以垂直蒸发和向下游以潜流的形式排出。水位埋深6.0—13.5m,单井出水量5.0—10.0m3/h,为HCO—MgNaCa型,矿化度0.67克/升。下伏碳酸岩盐含水岩组。
碳酸盐岩沉积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 /
P1d
1.0
95.0
34.0
288.0
未揭穿
55.0
184.0
主要出露分布于矿区蚀变带南侧中部丘陵区或隐伏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岩性为二迭系下统大石寨组大理岩化白云质灰岩,灰色,厚层状,节理裂隙及岩溶较发育,发育程度和分布具各向异性,水平方向上近构造部位裂隙岩溶较发育,富水性好;垂向上具垂直分带性,裂隙岩溶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带:1、浅部裂隙--溶隙发育带(深度35—55m,标高342—360m);2、中部裂隙--溶孔--溶洞发育带(深度87—106m,标高286—319m);3、深部裂隙--溶隙发育带(深度180—191m,标高215—226m)。这些裂隙岩溶发育带最大单层厚度达3.7m,最小厚度0.4m,平均总厚度9.0m,含水层的导水性富水性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含裂隙--岩溶水,单位涌水量37.5m3/h.m,静水位埋深3.8—23.0m,地下水主要接受区外地下水单元的侧向径流和第四系潜水补给,从下游断面流出本区和矿山供水及采矿坑道排水是本层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HCO—CaMgNa型水,矿化度0.58克/升。本含水层是矿坑充水的直接充水水源,也是矿山选矿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2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2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2)精选2篇(一)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中,我所实习的单位是一个工程地质咨询公司。

该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开发、建筑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等方面的地质勘察和咨询工作。

实习期为一个月。

二、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我希望能够了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掌握常用勘察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习内容1. 工程地质勘察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项土地开发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资料收集:通过查阅地质图、地质报告和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

(2)现场勘察: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地质现象和地质岩层的分布情况。

(3)地质钻探:根据地质特征和工程需求,在不同位置进行地质钻探,获取地下岩层的样品和资料。

(4)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勘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编制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报告。

2. 水文地质调查除了工程地质勘察,我还参与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文资料收集:搜集研究区域的水文资料,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组成和水文地质特征等。

(2)水文钻探:对研究区域进行水文钻探,获取地下水位、水流方向和水文地质描述等数据。

(3)水质采样: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评估地下水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4)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水文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编制水文地质报告。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一些实践操作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与同事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提升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实习还让我意识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重要性和挑战。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调查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因此需要精确和全面。

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按分区标准,划分几个区。 按区描述各区的特征,内容有:分布范围,含水 层岩性、厚度,底板埋深,水位及水位埋深,总溶解 固体,水化学类型。 综合水文地质图(或富水性分区图)。
4.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1)补给 地下水的补给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
(河、水库),灌溉水回渗,地下水侧向径流 补给。
2.编图方法
(1)投点 编号O
水化学类型
总溶解固体
如,编号O(2) H,SCM
0.5
(2)水化学分区 条件简单时,直接根据水化学类型分区。
条件复杂时,除分区外,还要分亚区。
用阴离子分大区,用阳离子分亚区。
大区用颜色表示,亚区用线条表示。
大区界限用实线,亚区用点划线。
HCO3型用浅绿色,SO4型用浅黄,Cl型用褐色,HCO3, SO4型以HCO3色为主,取二者之间色。
1.2 工作区位置 实习区位置。 工作区位置。 区内交通条件。 附工作区位置图,交通位置图。
1.3 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附研究程度图
2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
指导书中有一部分。
河谷地貌:二级阶地、一级阶地、漫滩、 河床。P32 2.2 气象
按气象要素描述,气温、温度、降雨、蒸 发、风、霜冻等。
描述内容:多年平均值,最大、最小值及 出现的年份。降水要给出集中在哪几个月,大 概占全年的百分比等。
插气象要素图
2.3 水文 滹沱河:发源地、流域面积、平均、最大、 最小流量、季节性还是常年性河流,在本区的 位置; 黄壁水库:从指导书中摘录与水文地质有关 的内容; 2.4 经济概况
3 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元古界
含水层描述的内容:
(1)层位(地度及埋藏条件(顶、底板的埋 深);

水文地质测绘实习报告范文

水文地质测绘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在水资源管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水文地质测绘的专业技能,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水文地质测绘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使我们了解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流程,掌握测绘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野外作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掌握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熟悉野外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3. 提高测绘仪器的操作水平;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野外作业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习时间: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日2. 实习地点:XX省XX市XX县(一)实习前期准备1. 收集实习区域的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背景;2. 学习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流程;3. 熟悉野外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4. 熟练掌握测绘仪器的操作方法。

(二)实习过程1. 野外地质调查(1)对实习区域进行初步踏勘,了解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情况;(2)观察地质构造、岩性特征,采集岩石样品;(3)记录地下水出露点、泉水流量、水质等信息。

2. 地下水文地质测绘(1)使用全站仪进行地形测量,绘制地形图;(2)利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确定测点高程;(3)采用钻探、抽水试验等方法获取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数据;(4)分析地下水分布规律,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3. 数据整理与分析(1)整理野外调查、测绘数据;(2)运用水文地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绘制水文地质图件,如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水质分布图等。

(三)实习总结1. 实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流程,熟悉了野外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2. 提高了测绘仪器的操作水平,为今后从事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奠定了基础;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野外作业能力。

四、实习心得体会通过本次水文地质测绘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 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科学活动,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 野外作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规程,确保人身安全;3. 团队协作是完成水文地质测绘任务的关键,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V 读水文地质图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二、有关基本知识
1.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

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

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 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 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 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剖面图组成。

平面图为主图。

镶图是在条件复杂的地区, 为减轻主图负担弥补其不足而编制的, 其比例尺要比平面图小。

剖面图则是用以反映调查区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变化规律, 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其走向应选在穿过地貌变化最大、横切所有含水层的方向。

尽能和勘探钻孔控制性水点结合起来。

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 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 但不能使地形严重失真。

2.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等条件的概括。

一般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情况、水质、水量、补给、径流与排泄等条件。

这些条件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 实际上它包括了影响地下水各方面的因素的总和。

3.气候条件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根据其年平均温度可分为:热带
(>25℃)、亚热带(25℃—15℃)、温带(15℃—5℃)和寒带(< 5℃);根据其水份状况可分为:湿润(降水量>800mm)、半湿润(800—500mm)、半干旱(500—250mm)、干旱(<250mm)。

4.地下水埋藏条件
地下水埋藏条件是指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深度、含水层的数目、岩性、厚度和空间分布、含水构造的特点等的统称。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水文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

5.地下水补给条件
含水层中地下水从外部(如大气降水、地表水等)或从其他含水层中不断获得水量补充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补给条件是指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补给区的位置、补给量的大小和影响补给的因素等的统称。

在开采地下水或疏干排水时, 必须查明地下水补给条件, 计算补给量。

6.地下水排泄条件
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流出并转化为地表水或大气水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排泄条件是指地下水排泄的地点、排泄方式、排泄量、形成这种排泄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影响排泄的因素等。

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两类:一类为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地表蒸发转化为大气水的垂直排泄; 另一类为通过以泉或泄流形式排向地表水的水平排泄。

当大量开采地下水或矿井疏干排水时, 人工排泄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7.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是指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水位、水温、流量、化学成分、气体成分和物理性质等总的变化过程。

它是在各种因素(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物以及人工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

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影响因素, 可以根据它的规律更合理地评价、利用、控制和防治地下水对人类的危害。

8.地下水资源
是指某一地区地下水的储藏量。

它可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
(1)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量可分为天然补给量与开采补给量。

天然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下, 含水系统平均每年从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地下径流或越流流入等所获得补给的重力水体积; 开采补给量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水力坡度增大,
从相邻地表水体或相邻含水系统中所获得的补给水量。

或由于开采使含水层储水空间增大, 而可接纳更多的入渗水量。

通常开采补给量可大于天然补绐量。

(2)储存量
是指储存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积。

可分为潜水容积储存量和承压水弹性储存量。

是地质历史时期逐渐积存起来的, 可对维持地下水量稳定起调节作用。

(3)允许开采量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能从含水系统中开采出来的最大水量。

同时在整个开采期间内, 其水质、水量、开采条件和环境不会出现显著恶化。

合理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

9.含水层的透水性分级
含水层的透水性是指含水岩石孔隙、裂隙或溶蚀空隙透过水的能力。

它通常是以渗透系数大小来划分:
透水性等级名称渗透系数(m/d)
Ⅰ良透水岩石 >10
Ⅱ透水岩石 10 — 1
Ⅲ微透水岩石 1 — 0.01
Ⅳ极微透水岩石 0.01 — 0.001
Ⅴ不透水岩石 <0.001
通常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岩层, 隔水层(不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透水性非常低的岩层。

10.单位涌水量
单位涌水量是指抽水时, 水井或钻孔中水位每下降一米的涌水量, 用升/秒·米来表示。

它是对比单井出水或含水层富水能力的重要指标:
式中:q为单位涌水量; Q为井(钻孔)抽(涌)水量; s为降深。

11.含水层富水性分级
含水层富水性是指含水层中地下水量的丰富程度。

它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透水性和补给条件。

一般是根据开采时井、泉的最大涌水量来衡量。

常见的富水性分级为:
富水性等级名称井(泉)最大涌水量(m3/d)
Ⅰ强(极)富水的 >5000
Ⅱ富水的 5000 — 1000
Ⅲ中等富水的 1000 — 100
Ⅳ弱(微)富水的 100 — 10
Ⅴ贫水的 <10
Ⅵ富水性复杂的相差悬殊
在岩溶区和基岩裂隙区有时在井(钻孔)缺乏的情况下可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来粗略划分:
富水性等级名称岩溶水或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
( L/ S·km2 ) ( L/ S·km2 ) Ⅰ强(极)富水的 > 6 > 3
Ⅱ中等富水的 6 — 3 3 — 1
Ⅲ贫水的 < 3 < 1
12.地下水埋深分级
根据地下潜水面或承压水含水层顶板距离地表深度, 可将地下水埋深分为三个等级:
埋深等级名称孔隙、裂隙、岩溶(潜)承压水埋深(m) Ⅰ深层的 > 100
Ⅱ中等深层的 100 — 50
Ⅲ浅层的 < 50 13,矿化度分级
矿化度等级名称总含盐量(g/L)
Ⅰ淡水 < 1
Ⅱ微咸水 1 — 3
Ⅲ半咸水 3 — 10
Ⅳ咸水 >10
三、读图练习
1.阅读东王村水文地质图、剖面图(图V—1)及有关资料(表V―5、表V―6),
完成岩石含水性说明表。

2.提交一份题为《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文字报告。

该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根据水文网的分布及剖面图上的地形及标高,分析本区地势及汇水条件。

(2)气候:根据表V―5,分析本区降雨待征和气温特征。

(3)水文:水系发育情况、水系分布与地形、岩性、构造的关系,以及河水的补给来源,不同河段的流量变化等。

Ⅱ.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层序、时代、岩性、接触关系、出露及分布情况.
(2)构造:褶皱特征、断层走向、断距及性质。

构造对地层分布、地形及水文网分布等的控制作用,以及构造对地下水形成过程的控制作用。

Ⅲ.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岩层含水性:从下列各方面逐层分析哪些是含水层,哪些是隔水层;对含水层则进一步分析其相对含水性和导水性并区分强含水层和弱含水层。

①岩性(根据岩层含水性说明表中的描述);
②裂隙发育情况(根据说明表中的描述以及钻孔资料);
③岩溶发育特征(根据说明表中的描述;钻孔资料;图面上岩溶发育及分布状况;岩溶地区水系发育特征);
④泉的出露情况及流量;
⑤钻孔单位涌水量。

(2)各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根据泉的分布及泉、钻孔的水位与流量;泉、钻孔的水化学及水温资料(表V—6);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及剖面图,分析下列各项:
①各含水层的出露分布特征;
②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命名;
③二叠系合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④中侏罗统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⑤各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排泄
方式、径流强度等)。

(3)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根据两盘岩性、出露于断裂带上泉的流量、水质、水温以及河水流量等,分析断裂带的导水性能及其对二叠系和中侏罗统含水层的影响。

(4)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估算:在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清晰概念的基础上,估算东王村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量及二迭系含水层的年补给量。

表V—5 东王村地区多年平均(1971—1990)降水量及气温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