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数千年璀璨的文化历史,也可以懂得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萌芽时代就已出现原始墓葬。
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及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是两个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的遗骨。
皆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
该墓葬反应了原始社会的多重信息。
其一:中国原始人类已能简单提炼利用矿产资源,而相比之下,西方大陆的矿产利用相对较晚。
因此商周时期,中国矿产使用和利用水平高于其他世界各国是有原因的,起点不同而一定时期内发展势必存在差距。
其二:红色赤铁矿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的观念的反应。
因此,当时就已产生了原始宗教的崇拜。
其三,死者随葬品中的农具反应原始时期人们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而装饰品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工艺水平精湛,人类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
而这些商品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见证,原始艺术的萌芽已经出现。
母系社族时期盛行对偶婚制度,对偶婚下的夫妻关系松弛,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则盛行单人葬和同性合葬,母子合葬,但没有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夫妻合葬和父子合葬,女子的配偶是其他氏族的男子,男子死后必须归葬本氏族,显示出其对母系氏族的血缘依附关系。
父系社会时期,墓葬出现了三大特点。
一:婚姻形态的变化在埋葬方式上得到充分反映,与前一时期有显著不同。
不但盛行单身葬,还出现了以男子为主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
而且男女合葬墓中女子多成屈辱或侍奉男子的形态出现,反应妇女地位的下降和父系统治的确立。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墓葬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分裂成为了北魏、东魏、西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等七个朝代,而在这些朝代中,墓葬文化不断演变和发展。
墓葬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体现,它与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紧密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墓葬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从华丽到简朴在魏晋南北朝的前期,墓葬的规模通常比较大且富丽堂皇。
如果说上古时期的墓葬文化是以特大型墓葬为主,那么魏晋南北朝的墓葬文化则是以大规模墓葬为主。
这个时期的墓葬经常有用贵重材料装饰的墓室和精美的石雕、陶俑等陪葬品。
这种墓葬的墓主人往往都是社会上的贵族、富豪等,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可以大量使用贵重材料来装饰墓穴,以体现自己的权势地位。
但是,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墓葬文化逐渐从华丽、排场化转向了简朴、朴素化。
对于许多儒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来说,华丽排场的墓葬并不重要,他们更关心人们的品德和行为。
二、从多样到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陪葬品种类非常多样化,有的墓葬中用的是陶俑、石雕、画像、青铜器等,而有的墓葬则使用玉器、文玩、书籍等等。
但是,随着政治、文化、思想的变化,墓葬中的陪葬品逐渐趋于统一化和规范化。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人们开始强调简朴、素质等价值观念,而且也因为这个时期文化的发达和交流的逐渐加深,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也越来越广泛,那么墓葬中的文物就必须趋于一致化才能够确认其真实质量。
三、从尊重神灵到尊重先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文化逐渐从尊重神灵向尊重先祖转变。
这也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所导致的。
在这个时期前,人们认为死后的人会变成神灵,在人类世界中扮演至高无上的力量,因此在墓葬中对神灵的尊重十分重视。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流行逐渐推翻了这种思想观念,将人们的重心引向了六世祖谥、商业成功、家族荣誉等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中国人民对死亡和葬礼的理解逐渐深化,殡葬仪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早期的殡葬文化主要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人们相信生者死后会有来世,并且需要把死者的身体安葬好,以便其灵魂得到安息。
这时期的殡葬方式简单粗暴,主要是土葬和树葬。
土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直接埋入地下,树葬则是将尸体放在树上供鸟兽食用,以实现生者与死者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开始出现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殡葬文化也逐渐得到发展。
商代时期,出现了青铜器的使用,这对殡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代的墓葬中,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陪葬品,认为这可以让死者在来世中享受更好的生活。
墓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出现了大型的墓穴和墓道,葬礼仪式也更加庄重隆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殡葬文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争相研究和借鉴对方的殡葬方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葬车、葬具等更加豪华的陪葬品,人们开始讲究墓葬的气势和布局。
同时,墓志的出现也使得墓葬更加具有纪念意义,人们在墓志中详细记录了死者的生平事迹,以表达对其的怀念和敬意。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葬礼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葬礼制度,规定所有贵族和官员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葬礼。
这一制度称为“封禅制度”,要求死者的墓葬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以彰显死者的地位和尊荣。
同时,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大量流失,对古代殡葬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汉代时期,殡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开创了“地下宫殿”的概念,即将死者的墓穴建设得宏大壮丽,仿佛是一个地下宫殿。
同时,汉代开始流行私家葬,贵族和官员可以在自己的府邸中修建墓穴,这进一步丰富了殡葬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的殡葬文化逐渐趋于庄重和内敛。
唐代的墓葬规模逐渐减小,但陪葬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人们开始注重墓葬的装饰和布局。
宋代时期,墓葬更加注重环保,开始流行石棺墓,以实现尸体的自然分解。
中国古墓葬旅游资源概览
一、古墓葬的起源发展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 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 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 规模。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 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一样, 也多在墓底设腰坑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 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 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春秋时期墓葬有的形状欠明,
四、古墓葬旅游景观的旅游功能与 欣赏
岳飞墓,亦称岳坟, 位于杭州栖霞岭南麓, 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 (1221年),明景泰年 间改称“忠烈庙”,经 历了 元、明、清、民 国,时兴时废,代代相 传,一直保存到现在。 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 四年(公元1715年)重 建 ,1918年曾大修, 1979年按南宋建筑风格 全面整修 ,使岳庙更 加庄严肃穆。墓道两旁 陈列的石虎、石羊、石 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 遗物。
岳飞、岳云墓
四、古墓葬旅游景观的旅游功能与 欣赏
3、独特的墓葬形式
(1)天葬 (2)悬棺葬 (3)塔葬
四、古墓葬旅游景观的旅游功能与 欣赏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 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 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 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 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 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 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 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 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 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 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 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 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 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 同的天葬仪式。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墓葬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和永恒的思考。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变迁,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于是将死者埋葬在地下,以期其在来世得到安宁。
随着部落逐渐演化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陵墓制度也变得更为宏大和规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君主和贵族都开始修建陵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陵墓制度。
这些陵墓通常坐落在风水宝地,如山脉的拐角处或河流交汇处,以求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陵墓还强调居高临下的地势,表达君主地位高于百姓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需要物品和食物,因此在古代的墓葬中常常发掘到各种陪葬品,如金银器、美玉、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既是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也是向来世祈福的方式。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对祖先的尊敬,墓葬文化也带有很强的封建礼教色彩。
子孙后代常常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并向他们祈求庇佑和保佑。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和墓葬文化是社会等级和地位分明的象征。
君主的陵墓常常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一般人的墓葬则相对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
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延续至今。
其次,墓葬文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如《楚辞》中描写陵墓的篇章《离骚》、《九歌》等,都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朝代更替的同时,陵墓也是权力之争的焦点,如明朝嘉靖帝的陵墓就经历过多次盗掘和破坏。
然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在历史的发展中,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变革,墓葬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著名的法令,将陵墓制度纳入国家管理,并且规定一律效仿秦始皇陵的建造标准,以显示君主统一天下的气势。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历史悠久、庞大而独特,各个时期的葬礼仪式、丧葬制度、墓葬形制、墓志铭、祭祀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对于丧葬礼仪、祭祀等文化活动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死亡、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表现出其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丧葬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多采用天然石窟和坑穴等自然形成的空间来进行葬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丧葬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汉代,形成了“一门三世”、“兄弟无间”、“天下为公”的家族墓制,成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高峰之一。
晋代以后,墓主人墓志铭也逐渐地从简单记录姓名、年龄、出生、死亡时间逐渐发展为记录人物事迹、思想见解等的书斋志。
唐以后,随着宗教信仰的兴起,寺庙成了重要的丧葬场所。
与此同时,宗教信仰的兴起还促进了佛塔墓的兴起,使佛教墓葬成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如代表骆驼或馬匹的陶俑和木雕,丧葬器物较为壮观,漆器露出的难度比较小,墓主人多有镗齿痕迹等。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另一个色彩是对于祭祀的重视,这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祭奠活动上,主要包括祭祖、祭神、祭天、祭土地等。
祭祀活动也必须遵循特定的仪式和规矩进行。
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贯穿了整个古代社会和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与士族重视家族和血脉、家族和血缘的意识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伦理的一种特色。
其次,丧葬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生命和文化的尊重,同时还表明了中国古代的阔大胸怀、期望子孙代代传承的爱国情感。
此外,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也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1.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这些坟墓多为土葬,墓主人通常是部族首领或贵族。
墓葬中常有陶器、玉器、石器等随葬品。
2.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夏朝的贵族墓葬、商朝的墓葬和周朝的墓葬。
墓葬形式多样,有土葬、木葬、石葬等。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3.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诸侯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金银器、玉器、漆器等。
4.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秦朝的陵墓和汉朝的陵墓。
秦朝的陵墓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采用地宫式结构,规模宏大。
汉朝的陵墓以汉武帝陵为代表,采用宝城式结构,墓室装饰华丽。
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三国时期的君主墓葬、两晋时期的贵族墓葬和南北朝时期的陵墓。
墓葬形式以土葬为主,结构简化,随葬品种类减少。
6.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隋朝和唐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7.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五代十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采用土葬。
随葬品种类较少,以陶器、铜器为主。
8.宋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宋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适中,结构简洁,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以瓷器、玉器、铜器为主。
9.元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元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0.明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明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1.清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清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石器时代墓葬文化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商周时代墓葬文化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
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
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古代墓葬文化及其排列顺序
古代墓葬文化及其排列顺序古代墓葬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这一部分文化历史长久,也不失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历史的一个好、为人可贵的途径。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古代墓葬文化及其排列顺序。
古代墓葬文化的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了。
从西周到唐代,中国的墓葬文化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并由此派生出了中国独特的墓葬文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墓葬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古代墓葬,往往是一些天然地洞或假山,其结构不算严谨。
西周开始则出现祠堂和地宫式墓葬,形成了与先秦社会贵族生命安全、生命死后有关的死亡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出土的墓葬,标志着石刻墓葬艺术的兴起。
唐宋以来,木结构并存于石结构的墓葬,或地下室墓葬,结构趋向更加精致,并出现了“青花瓷棺”、“黄金棺材”、“景泰蓝棺”及“白玉棺”等,实现了文化、宗教、经济的融和。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古代墓葬的排列顺序。
墓葬的排列顺序其实是有讲究的,不同的顺序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
首先,古代墓葬通常会根据主人的地位高低排列。
例如唐代的大墓,其陪葬品的数量、品质和文化涵义与主人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会根据时间顺序排列。
比如说宋代,因为朝代轮替频繁,时间顺序便是一种常见的排列方式。
此外,一些墓葬也会根据地理位置排列,比如说沉香坊七古墓,七座墓葬被均匀的划分在一个长方形区域内,排列所呈“十七”的形状。
对古代墓葬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
古代墓葬文化的排列顺序,也是为我们阅读和了解这一部分文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方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了解和维护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密切相关。
墓葬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也是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通过对墓葬的规模、艺术装饰等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地位的体现。
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早在商代,墓葬就已经开始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
商代的王陵大墓或贵族墓葬,规模庞大、装饰华丽,如以郭店楚墓的发现为例。
这些墓葬采用复合式结构,内部陈设丰富多样,充满奢华和权势的象征。
墓主人作为社会上层阶级的代表,通过墓葬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与尊贵。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墓葬文化也逐渐发展。
秦汉时期,随着集权制度的建立,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墓葬展示出更加明显的社会阶级差异。
著名的秦始皇陵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陵墓内设有精巧的陪葬品和兵马俑,彰显了秦朝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权威。
而一般百姓的墓葬往往简朴朴素,与皇家陵墓形成鲜明对比。
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中还体现了家族和家族地位的重要性。
世袭制度导致了家族地位的相对固化,许多家族都会建造庞大的家族墓葬。
这些墓葬通常由祖墓、父墓和子墓组成,代表了家族的延续和繁衍。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很多著名的家族墓葬,如鲍氏、淳于氏等。
这些墓葬不仅仅是对家族先人的尊重,更是对家族地位和家族荣誉的凭证。
墓葬文化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墓葬的造型、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如汉代的石像墓葬,这些墓葬中有许多巧夺天工的石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逝者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这些石像艺术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水平,更是对逝者的美化和神化。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密不可分。
墓葬的规模、艺术装饰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并且体现了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的代表性。
同时,墓葬文化还展示了家族地位和家族荣誉的追求,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墓葬文化
明清时期的墓葬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墓葬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墓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个时期相对较为短暂,但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墓葬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篇文章将会从墓葬艺术、陪葬品、墓葬结构等方面从多个角度探究明清时期的墓葬文化。
一、墓葬艺术墓葬艺术是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石刻艺术最为著名。
明清时期,石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这个时期,石刻技艺的发展,造成了石刻艺术在墓葬中的广泛应用。
明代的石刻艺术风格十分多样化,有的画面显得真实逼肖,有的显得古拙雅致;清代的石刻艺术则注重意境,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在表现上比明代更为唯美。
在墓碑上,可以看到一些格外独具魅力的诗文和图案。
其中,题咏墓主人名号、纪念功业、表达亲情之情的诗文所占比例最大。
图案方面,一些优美的石雕和石刻图案使得墓碑增色不少。
明清时期的石刻艺术可谓是对传统石刻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它呈现了石刻艺术在墓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陪葬品明清时期的墓葬文化中,除了墓碑和基本陪葬品之外,墓葬中的其他陪葬品也是高度精美和丰富多彩的。
这些陪葬品往往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与文化造诣有关,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其中,玉器、金银器、漆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文物均在墓葬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类陪葬品体现了明清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墓葬结构明清时期墓葬结构的形式趋于简化和规范化,根据考古资料了解,时至清末,墓主人所属的阶层、职业、地位等因素在墓葬结构中所体现的层次感趋于淡化,结构形式也以三进、五进为主,呈现出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极富艺术感染力等特点。
四、墓葬文化遗产的保护墓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墓葬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各级文化遗产部门应该加强对墓葬文化遗产的管理,把重点放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古代皇陵建设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自己安身之地而修建的墓地,其建设演变与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最早的简陋墓葬到后来的宏伟陵墓,每一座皇陵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规模大小以及建造技术等方面来探讨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
一、早期古代皇陵建设古代中国的皇陵建设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商代,最早期的皇陵以及贵族墓葬以山为墓葬形式,称为“山陵制”。
这一时期的陵墓建筑简朴,规模小巧,主要由土方建造而成,墓穴内陈设有各种贵重品和陪葬品。
二、秦始皇陵的奠基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规模的葬陵,标志着古代皇陵建设的重大突破。
秦始皇陵采用了严格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技术,其墓室内设有壮观的兵马俑,反映了秦代社会的军事、政治、文化面貌。
三、汉代皇陵规模的扩大在西汉时期,随着集权帝国的发展,皇陵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陵墓建筑创新。
汉代的皇陵以雕塑艺术为主要特点,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同时,汉代皇陵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规范和制度,如后世所称的“陵制”。
四、唐代墓葬的风靡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皇陵建设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皇陵以气势磅礴的建筑风格为主,常常选用有山势的地点进行修建,以增添陵墓的庄严和壮观。
同时,唐代的陵墓内设有丰富多样的陪葬品,包括金银珠宝、绘画、乐器等,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富饶。
五、明清皇陵的精细与继承明代以及清代的皇陵建设继承了前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但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精细和华贵。
明清两代的皇陵除了规模庞大外,陵墓内的建筑装饰和陵园设计也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明清皇陵的建设更加讲究细节和工艺,以体现皇帝的威严和地位。
六、现代对古代皇陵的保护与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古代皇陵的保护与研究也愈发重视。
各级政府多次出台法律法规,加强对古代皇陵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也丰富了对古代皇陵的研究成果,为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皇陵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墓葬文化的研究报告
墓葬文化的研究报告墓葬文化的研究报告1. 引言墓葬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表达了人们对死亡、生命与轮回的认识和观念,体现了对先人的尊敬和缅怀。
本报告将重点研究墓葬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剖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2. 墓葬文化的起源墓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
早期的墓葬方式主要是原始人将尸体埋葬在地下,这既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也与原始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有关。
墓葬文化的起源也与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有关,早期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墓葬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华丽墓碑等都是墓葬文化的重要成果。
墓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形式和风格。
3. 墓葬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墓葬文化的发展不仅与宗教信仰有关,也与社会制度、阶级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墓葬体现了法老统治者的威严与权力,而古代希腊的墓葬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形象与人格展示。
墓葬文化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墓葬是人们缅怀祖先、承认历史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墓葬的建设和守护常常需要整个家族或社群的共同努力,使人们团结在一起。
其次,墓葬文化也通过墓志铭、墓碑等方式帮助后人了解历史,探索过去。
墓葬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建筑、工艺和艺术等领域的进步。
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墓葬文化差异墓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以亚洲为例,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注重尊重和孝道,追求永恒生命和未来重聚;日本的寺庙墓葬则强调的是轮回和涅槃;印度的火葬则体现了信仰与祭祀。
而在西方国家,墓葬文化通常表现为墓地和坟墓。
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中的墓葬则强调个体的尊严和名誉。
5. 结论墓葬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死亡和超自然力量的认识,还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埋葬先祖、建造陵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下面将从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以及后来秦汉、唐宋等时期进行介绍。
在夏商周时期,陵寝制度逐渐形成。
夏朝时期,夏王朝尚未建立完善的陵寝制度,因此陵寝多建在墓地,简单朴素。
商朝时期,商王朝开始建造陵寝,陵寝的规模和装饰有所提升,但主要是用来埋葬君主和贵族阶层。
商代的陵寝多建在山洞中,以钟型墓葬为主要形式。
周朝时期,周王朝进一步发展了陵寝制度。
周初的陵寝规模相对较小,但周朝的后期,陵寝的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大型墓葬为主的陵寝制度。
秦汉时期,陵寝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修建了庞大的陵墓,秦始皇陵,被誉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的建设奠定了中国陵寝制度发展的基石,奠定了陵寝建造的规模和标准。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帝国后,也修建了庞大的陵墓,如西汉陵、东汉陵等。
汉初的陵寝仍然延续秦陵的特点,后来的陵寝则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汉陵寝较秦陵寝更为复杂,修建陵寝观念更加重视气象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唐宋时期,陵寝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作为盛世的帝国,陵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唐陵寝的建设更加注重景观规划和装饰品的设计。
宋朝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南宋时期的陵寝制度发展相对较少,但在宋朝统治之下,一些有名的皇帝也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陵寝,如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寝。
宋代的陵寝注重以古为训,追求古代文化与哲学的传承。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夏商周时期起,经过了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特而庞大的陵寝制度。
陵寝制度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埋葬先人、尊崇祖先、追求永恒精神寄托的重要体现。
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历史变迁
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历史变迁墓葬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重,是凝聚着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载体,也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我国,自古以来,墓葬文化一直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要性。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也印证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劳动和文明。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历史变迁。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的原始墓葬文化在我国,古代墓葬文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墓葬文化很原始。
在这个时期,人们将死者埋葬在地下,这些墓葬形制、规制、工艺和装饰都很简单。
一般来说,由于工具和技术的限制,这些古代墓葬多数是很简陋的,甚至没有任何建筑结构。
在这个时期,墓葬的建设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它代表着一个氏族或一个氏族的祖先,也是人们那个时代非常重视祖先的一种表现。
第二阶段:神话时期的墓葬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古代墓葬文化进入了神话时期。
这个时期的墓葬文化已经有了较大的飞跃。
一些古代墓葬不仅采用了更多的建筑结构,而且采用了更多的装饰和附属物。
同时,在这个时期,墓葬的工艺、技术和审美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墓主人对墓葬的装饰和附属物也更为苛求。
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墓葬,当属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和周公陵。
商王陵墓门高三米多,门上有20多个饰以兽面飞鸟和日月图案的青铜图案。
墓主人被安排在棺材中间,周围放了很多陪葬品,如铜器、玉器和石器等。
周公陵的陪葬品包括了玉琮、玉簋、玉杯、青铜的豆、簋、盂、壶等,进一步表明了墓主人的地位和高贵。
第三阶段:尊卑有别的墓葬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墓葬文化进入了尊卑有别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墓葬文化也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墓葬地点多数是在城郭外部或山景陵墓内,由于场所限制,墓葬的形式和规制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墓葬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由于尊卑有别,不同等级的墓葬也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规制也愈加严格,情趣更加细腻,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一个重要的阶段。
中国墓葬文化
随葬品的发展
由于灵魂观念的存在,原始人类必然会想像灵 魂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似,灵魂或者鬼魂同样需要 各种生活用品,需要生产工具,这使得先民坚信 应该给死者一定的陪葬品满足他们在另一个世界 的需求。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时代时期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 七、隋唐时期 八、两宋时期 九、元朝时期 十、明清时期
宗庙的“寝”
古代君主的宗庙造在都邑里,如同宫殿的前有“朝”、后有 “寝”一样,前部是“庙”,后部是“寝”,“庙”和“寝”是相连 的。 宗庙的建筑之所以会模仿宫殿,是因为古人相信死人有灵魂,要 如同活人一样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活着的时候有“朝”,死后也还 要设“朝”,“朝”又称为“庙”,活着的时候有“寝”,死后也要 设“寝”。
割体葬是一种很奇特的葬式,它 是将人(不一定是死人的尸体) 的一部分躯体,放入随葬的陶器 中,或者直接放入土坑中。埋葬 的躯体可能是死者尸体的一部分, 也可能是用活人的躯体殉葬,另 有墓主的完整尸体。在我国新石 器时代的墓地中,每每可看到割 体葬。世界上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族过去实施 过这种葬式,现代也还能见到, 他们以砍掉的手指或其他部位来 表示悲哀。也有些民族中甚至以 这样做这样做来作为葬礼的一部 分,以此表示与死者亲近。
南北朝时期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 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 方式而不起坟。
北魏时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 新多起来,是从北 魏开始的,这是鲜 卑文化和汉族文化 进一步融合的结果。 冯太后的永固陵建 筑,标志着北魏开 始恢复陵寝制度和 举行上陵的礼仪。
唐代的陵寝制度
悬棺葬是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中实施的一种奇特葬式,擦用这种葬式是将 城防死者的棺柩,升置到人迹罕至且山清水秀的悬崖峭壁上去。
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
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都非常有魅力。
而其中的墓葬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墓葬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墓葬文化史是中国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史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就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再现,这在其它领域的研究中是非常难以取代的。
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同样也是中国墓葬文化史上重要的两个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人们在墓葬方面的成就非常显著。
这些墓葬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在墓葬的规模和设置上,还在于墓葬中所发现的文物和遗物。
这些文物和遗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秦汉时期,墓葬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文化体系,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文化修养等都可以从墓葬中看出来。
例如出土了一些宫廷文人的笔记和残卷,这就表明在秦汉时期,文化和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同时,还有一些雕刻栩栩如生的生动图像,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
另外,墓葬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古代礼仪及信仰密不可分。
在秦汉时期,祭祀和葬礼等传统仪式变得格外讲究,不仅表现在墓葬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上,还体现在祭坛、灵符、符纸、铜鼎、陶俑、辟邪物等用品的制作和使用上。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而且在这些古代文化遗存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要想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细致地研究墓葬文化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
秦汉墓葬——厚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始皇帝因追求长生不老而闻名,营建陵墓成为心中的大事。《史 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成为秦国国君后, 马上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始皇初即位,即穿治骊山”,“穿三 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西汉皇帝尊奉黄老之学,推行修养 生息的利民政策,但在生死观念上却丝毫没有什么改变。上自帝王将 相,下至富裕百姓,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事死如事生”的 厚葬之风一以贯之。
.
辽宋元时期
黄泉下的艺术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 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 大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熹等人的倡导下,在 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 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 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 及独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别于前后时代的重 要特征。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以厚葬 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厚葬成为炫耀 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求的一种 风尚。
.
魏晋南北朝墓葬 ——薄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除地域性、民族性 的特征外,魏晋以后一改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普遍认同或采用薄葬的做法。
东汉末年动乱的岁月里,充斥财物的坟墓往往被盗劫一空,墓主尸骨也曝诸 荒野,甚至充作柴薪。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开始思考厚葬的弊端,薄葬 的呼声渐趋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J11114005 历史学宋翠敏
中国墓葬,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墓葬文化在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
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
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的方式,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
也有母子合葬的方式,或是同性葬在一起,都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奴隶制社会时期,墓葬分商墓和周墓两种,各具特色,反映了奴隶制社会时期两大王朝的社会发展状况。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规模。
到了西周时期,列鼎制度形成,并有一定的规律逐渐发展繁荣。
再者,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
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
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余米。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
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著腰坑。
且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
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
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
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自魏晋以降,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很少见了。
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
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
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於盛唐,一脉相承。
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龛。
宋至明几代,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
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
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
从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
由于中国古代墓葬包含了皇权、等级、亲情、为了后代繁昌、凝结民族情感诸种复杂因素,呈现出他的多元特征,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等方方面面。
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古墓葬的文化传承及其意义所在,也是古文化传承发展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