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是古代中国人对于死者的葬礼仪式、墓地布置和相关法规的总称。

墓葬制度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墓地的选择与布置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和布置。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环绕、风水宜人的地方,以求气数平和、风水吉利。

墓地布局通常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整体墓地布置成天地人三界合一的形态。

通常会采用坟冢、石阙、神龛、墓碑等陪葬建筑。

二、丧葬仪式与礼仪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礼仪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葬礼会进行多天,包括净尸、安棺、告别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礼仪和配备,如烧纸、敲锣鼓、放烟花等。

丧葬期间也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一般为素服或孝服。

三、陪葬品与祭祀习俗古代中国人认为陪葬品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墓葬中常常出现丰富的陪葬品,如陶器、玉器、铜器、木器、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的丰盈程度也成为考古学家研究古墓文化和古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有祭祀习俗,每到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等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

四、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五、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法规。

在古代,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被视为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违反墓葬制度和礼仪规范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墓葬制度还规定了墓地的分配方式、墓穴的使用年限等,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墓地的选择与布置、丧葬仪式与礼仪、陪葬品与祭祀习俗、祖先崇拜与思想观念、礼仪法规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死、家族、社会秩序的重视和关注。

古人的墓葬制度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更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和维护。

通过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以及古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与态度。

第五节 古代陵墓

第五节  古代陵墓
28
明 长 陵 平 面 图
29
明 孝 陵 平 面 图
30
明孝陵
31
清崇陵
32
崇陵
33
清东陵定陵的牌楼
34
明楼
35
神道及石兽
36
神道及石兽
37
清西陵神道
38
宋陵神道
39
宋陵神道
40
清陵护陵人的后裔
41
(二)中国古代墓葬的主要特点
• 1.鲜明的阶级性 • 2.强烈的宗法观念 • 3.“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 • 4.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北宋)
80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1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2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3
河南巩义宋仁宗昭陵(北宋) 84
河南巩义宋仁宗昭陵(北宋) 85
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北宋) 86
成吉思汗陵
87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
88
明孝陵
89
江苏南京明太祖(洪武)孝陵 90
第五节 古代陵墓
• 一.中国古代墓葬概述
• 古参观。
–古代人埋葬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野 葬、树葬、悬棺葬、崖洞葬等形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以土葬、悬棺葬有资源价值,尤 其是土葬,因地面和地下有实物,又有较佳的自然 环境,是山水风光、建筑和文物的综合体。
1
(一)墓葬形制
• 1.坟丘形制(封土)
– 春秋之前——不封不树; – 春秋之后——又封又树; – 再后——大封大树。
• 秦汉两代的“方上”
–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形成上小下 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 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 。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和墓葬制度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古代帝王的权力和尊严。

这些陵墓不仅是帝王的安息之地,也是国家权威的象征,因此在建设和规划上都极为讲究。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墓葬制度进行探讨。

一、皇家陵墓的规模与形式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地面建筑和地下宫殿。

地面建筑包括门楼、石径、祭殿和碑亭等,一般都建在山腰或山顶上,以显示帝王的尊贵和威严。

地下宫殿则是帝王的陵墓所在地,通常由多层的地宫组成,里面陈设着帝王及其贵妃的棺椁和陪葬品。

皇家陵墓的规模和形式因时代而异。

早期的皇家陵墓规模较小,布局简单,但在秦汉时期逐渐发展为庄严肃穆、规模宏大的陵园。

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陵,它以宏伟的兵马俑闻名于世。

明清时期的皇家陵墓则更加注重规整和对称,例如明十三陵和清东陵,它们不仅有着精工细作的建筑,还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皇家墓葬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皇家墓葬制度不仅是帝王权威的体现,还是一种管理和控制手段。

自古以来,君主就有自己的墓葬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宗教、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的皇家墓葬制度始于殷商时期,当时的帝王陵墓十分简陋,主要通过火葬来处理遗体。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墓葬制度逐渐完善,开始以土葬为主,大型陵墓也逐渐兴起。

到了秦汉时期,墓葬制度已经相对定型,包括了祭祀制度、配享制度、丧葬仪式等一系列规定。

明清时期的墓葬制度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明朝的陵制规定了帝王丧葬的程序和仪式,以及陵园的规模和建筑要求。

清朝则更加强调祖宗崇拜,制定了更加庄重和繁琐的墓葬制度,例如清朝要求陵墓必须建在山上,以示对自然的崇敬。

三、陵墓与社会文化除了展示帝王权威和管理帝国的作用外,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陵墓的规模和建设不仅反映了国家的繁荣和帝王的富有,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同时,陵墓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代王朝效仿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与陵墓制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墓葬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和永恒的思考。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变迁,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于是将死者埋葬在地下,以期其在来世得到安宁。

随着部落逐渐演化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陵墓制度也变得更为宏大和规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君主和贵族都开始修建陵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陵墓制度。

这些陵墓通常坐落在风水宝地,如山脉的拐角处或河流交汇处,以求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陵墓还强调居高临下的地势,表达君主地位高于百姓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需要物品和食物,因此在古代的墓葬中常常发掘到各种陪葬品,如金银器、美玉、瓷器等。

这些陪葬品既是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也是向来世祈福的方式。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对祖先的尊敬,墓葬文化也带有很强的封建礼教色彩。

子孙后代常常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并向他们祈求庇佑和保佑。

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陵墓制度和墓葬文化是社会等级和地位分明的象征。

君主的陵墓常常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一般人的墓葬则相对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

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延续至今。

其次,墓葬文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如《楚辞》中描写陵墓的篇章《离骚》、《九歌》等,都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朝代更替的同时,陵墓也是权力之争的焦点,如明朝嘉靖帝的陵墓就经历过多次盗掘和破坏。

然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陵墓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在历史的发展中,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变革,墓葬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著名的法令,将陵墓制度纳入国家管理,并且规定一律效仿秦始皇陵的建造标准,以显示君主统一天下的气势。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从最早的古墓葬到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制,以及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时期的调整。

以下是关于我国古代陵墓制度演变的概要:
1.古墓葬时期:早期,我国的陵墓制度较为简单,人们将死者埋葬在土葬或者石室墓中,有时会陪葬一些陪葬品。

2.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制度兴起后,皇家陵制开始发展。

各个朝代都建立了自己的皇家陵墓,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这些陵墓通常规模宏大,陪葬品多,以保护和纪念帝王的墓葬。

3.陪葬制度:陪葬制度也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的陵墓通常陪葬大量贡品、陪葬品,以满足皇帝在来世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陪葬制度逐渐演变,有时甚至会导致盗墓现象。

4.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陵墓制度经历了一些调整。

清朝规定清官陵墓只能建一层土坟,不得丰富陪葬,以减轻地方负担。

5.现代时期:随着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陵墓制度进一步调整。

根据新的国家政策,不再允许修建盛大的皇家陵墓,陵墓制度变得更加朴素。

6.当代:在当代,陵墓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生态友好和环保的模式。

现代的葬仪方式包括火葬、树葬和骨灰安放,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从简单的土葬到皇家陵墓,再到现代的环保葬仪方式,陵墓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坟墓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原创版4篇】目录(篇1)一、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起源2.秦汉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3.唐宋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4.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二、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特点1.严格的等级制度2.形式繁缛的礼仪3.神道碑制度的设立4.厚葬与防盗三、古代帝王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1.宗法制度对丧葬制度的影响2.丧葬制度与宗教观念的关系正文(篇1)古代帝王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帝王的权威和荣耀,以及宗法社会中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简单的墓葬到复杂的陵寝制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目录(篇2)一、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起源2.秦汉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3.唐宋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4.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二、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特点1.厚葬与薄葬2.陵墓与陵园3.神道碑与镇墓兽4.丧礼与丧服三、古代帝王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1.宗法制度对丧葬制度的影响2.丧葬制度对宗法制度的反映四、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文化意义1.体现古代社会的伦理思想2.反映宗教观念的影响3.成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文(篇2)古代帝王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也反映了宗法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特点以及其与宗法制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统治者提倡“敬德保民”,注重丧葬礼仪,从而为后世的帝王丧葬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帝王丧葬制度逐渐完善,不仅陵墓规模宏大,而且随葬品丰富,体现了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唐宋时期,帝王丧葬制度在秦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陵墓建筑更加精美,丧葬礼仪更加隆重。

明清时期,帝王丧葬制度达到了极致,陵墓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丧葬仪式隆重,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的强大。

古代墓葬制度

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

晚唐时期 帝陵
棺床设在墓室西部
类型
形制
描述
墓坑浅小
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非正常 埋葬者
发现不多,与新石器时期相 似
存在严格等级差别
中小型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中晚 期出现横穴土洞室墓和空心砖墓, 传统墓制发生变化
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碳以 御湿,用白色或灰色粘土封 棺防腐
土洞墓在汉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 行;空心砖墓仅流行于西汉;砖室 墓始于西汉中晚期,东汉迅速流 行;石室墓出现于西汉,兴盛于东
一夫多妻合葬少见中原地区的金代墓葬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与宋墓相近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但日趋简化已近尾声元代汉人墓葬主要发现于山西境内北宋皇陵诸陵园建制相同布局整齐划一详细看p11宋元时期一般贵族平民结构地面装饰组成葬姿棺椁陶器玉石器骨角器漆木器青铜器仰身直肢葬为主屈肢葬多为凶死出现木棺最普遍次之工具再次工具墓底设腰坑祭祀用房屋仰身直肢葬木棺有有有有有墓底多设腰坑贵族墓有车马坑仰身直肢葬棺椁制度等级严格最主要酒器少食器多重食组合鼎簋最重要流行车马坑覆斗形或方锥形高大封土堆流行屈肢葬棺椁制度等级严格比重增加青铜礼器乐器最重要西汉中期以后一般是有棺无椁有覆斗形坟丘位于陵园中央墓道顶部出现天井主要为陶器和陶俑墓道顶部有天井进一步增加减少墓中有许多大型陶器西汉前期主要为实用器中期以后增添了明器东汉明器种类数量愈多仰身直肢葬仰身直肢葬仰身直肢葬车马埋在墓道内不再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改用木制或陶制车马葬俗随葬仿木结构建筑较普遍主要有转角倚柱斗拱普柏枋檐椽等完全是为了装饰作用由墓道墓门和方形墓室三部分构成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构成主要有雕砖和壁画两个部分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形状
人数
山顶洞下室
公共墓地
长方形/方形竖穴土坑墓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唐代的陵园,这样把献殿和寝宫分在两处建造,分别适应了上陵朝 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活的需要,使得上陵朝拜祭祀典礼更 加显出其重要性。
.
2、北宋的陵寝制度
黄泉下的艺术
宋代取消营建寿陵的办法,必须等待死后才开始营造,只有七个月的营建期限。因 为按照礼制,死后七月必须安葬,才得把主神送进太庙供奉。 北宋陵园的主要建筑也和唐代一样有两所: (1)上宫:即是唐代的献殿,亦称寝殿,寝殿的祭品隆重,仪式也隆重。 (2)下宫:也叫寝宫。唐代寝宫建造在陵墓的南方偏西处,而宋代的下宫建造在 陵墓的北方偏西处。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确立——东汉
东汉明帝在推行上陵礼和确立以朝拜祭祀为重要内容的陵寝制 度同时,又改革了宗庙制度。废止为每个祖先建立一“庙”的 制度,把历代神主汇聚到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异室”的 供奉办法。从此陵寝制度和宗庙制度都发生重大变化。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
黄泉下的艺术 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墓穴排列整齐,墓 地投向基本一致,流行多人合葬和幼儿瓮 棺葬
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墓葬分化严重化, 90%以上墓穴狭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少 数墓穴长3M宽2M,随葬品100~200~件,及 其精致。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有妻妾殉葬 痕迹(父系氏族,有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战国至西汉
春秋以前,贵族在政治运动中是把朝廷和宗庙并重的,但是在礼制上,宗 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宗庙除了用作祭祖和宗教行礼的处所以外,更作为 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战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发生变 革,贵族势力衰落,集权的君主政权确立,君主的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 宗庙,朝廷不仅用来作为议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同时又是政治上举 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是东汉时期确立的。从东汉明帝开 始举行上陵朝拜和祭祀典礼。本来每年元旦各方都要会集到朝廷,举行 朝贺皇帝的仪式,叫做“元会仪”。当明帝把“元会仪”搬到原陵举行 后就成了“上陵礼”,就使的陵寝在祭祀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了。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去世后的葬礼及其墓地建设的制度。

这一制度始于中国古代早期的夏、商、周时期,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变迁,直至清朝灭亡。

陵墓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祭祀、追思先祖的场所,更是象征着天子权威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

陵墓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祖先的崇拜和纪念。

最早期的墓葬是自然形成的,比如波丽墓和炉口墓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墓葬逐渐过渡到人为的规划和建设阶段。

夏、商、周时期,围绕着祭祀、葬礼的礼仪和习俗,出现了一系列的陵墓制度。

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周朝的陵墓制度。

周朝的陵墓制度以嘉陵为代表。

嘉陵即南方称赞祖先的陵墓,它一般位于故乡周边的一处地方。

嘉陵是周王室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是统治者展示政权的象征。

周朝王室主要采用封建制度,各地的诸侯会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寝庙和祭祀殿堂。

这样一来,嘉陵就成为了先王、历代君主的安息之处,也是世袭统治的象征。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陵墓制度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在咸阳修建了宏伟的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巅峰之作,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陵墓制度。

秦始皇陵由陵园、祭祀宫殿、士兵坑等组成,其中最有名的是兵马俑。

秦始皇陵的建设规模之大、奢华度之高,使得后世帝王对于陵墓制度的建设都最为注重。

汉代时期,陵墓制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他下令建造了位于长陵的长陵陵墓。

长陵是一座综合性陵墓,它包括陵园、建筑群、祭祀殿堂等。

长陵的建设规模庞大,其中最著名的是陵墓形式的改变。

汉武帝的陵墓采用地下宫殿的形式,地下有多层宫殿和墓室,布局极为严密。

这一形式在后世的陵墓制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唐、宋时期,陵墓制度进一步发展。

唐朝的陵墓制度以唐明皇陵为代表,宋朝的陵墓制度以宋太祖陵为代表。

唐明皇陵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陵墓,它采用了类似于秦始皇陵的规划和设计。

宋太祖陵则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陵墓,它也采用了地下宫殿的形式,但规模较小。

古代陵墓排序制度

古代陵墓排序制度

古代陵墓排序制度
古代陵墓排序制度是指按照一定的等级和地位,对不同级别的墓葬进行排列和分类的制度。

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朝代的墓葬建筑中。

一般来说,古代陵墓排序制度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王陵、诸侯墓和平民墓。

其中,王陵是最高等级的墓葬,通常用于安葬皇帝或其他高级贵族;诸侯墓则是次高等级的墓葬,通常用于安葬诸侯或其他高级官员;平民墓则是最低等级的墓葬,通常用于安葬普通百姓或士兵。

在古代陵墓排序制度中,墓葬的排列顺序一般是按照等级高低依次排列的。

例如,在汉代的陵墓中,王陵位于最前面,然后是诸侯墓,最后才是平民墓。

同时,墓葬的规模和装饰也会随着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总的来说,古代陵墓排序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埋葬先祖、建造陵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下面将从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以及后来秦汉、唐宋等时期进行介绍。

在夏商周时期,陵寝制度逐渐形成。

夏朝时期,夏王朝尚未建立完善的陵寝制度,因此陵寝多建在墓地,简单朴素。

商朝时期,商王朝开始建造陵寝,陵寝的规模和装饰有所提升,但主要是用来埋葬君主和贵族阶层。

商代的陵寝多建在山洞中,以钟型墓葬为主要形式。

周朝时期,周王朝进一步发展了陵寝制度。

周初的陵寝规模相对较小,但周朝的后期,陵寝的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大型墓葬为主的陵寝制度。

秦汉时期,陵寝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修建了庞大的陵墓,秦始皇陵,被誉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的建设奠定了中国陵寝制度发展的基石,奠定了陵寝建造的规模和标准。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帝国后,也修建了庞大的陵墓,如西汉陵、东汉陵等。

汉初的陵寝仍然延续秦陵的特点,后来的陵寝则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汉陵寝较秦陵寝更为复杂,修建陵寝观念更加重视气象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唐宋时期,陵寝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作为盛世的帝国,陵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唐陵寝的建设更加注重景观规划和装饰品的设计。

宋朝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南宋时期的陵寝制度发展相对较少,但在宋朝统治之下,一些有名的皇帝也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陵寝,如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寝。

宋代的陵寝注重以古为训,追求古代文化与哲学的传承。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夏商周时期起,经过了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特而庞大的陵寝制度。

陵寝制度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埋葬先人、尊崇祖先、追求永恒精神寄托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及其亲属的墓葬制度。

这一制度从夏朝开始,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清朝灭亡。

古代陵寝制度主要包括陵墓的选址、布局、建筑、规格等方面的规定。

1. 选址:古代陵墓的选址非常讲究,一般会选择在风水宝地,即符合“龙、穴、砂、水、向”等风水要素的地方。

这些地方被认为是吉祥之地,可以保佑后世子孙繁荣昌盛。

2. 布局:古代陵墓的布局通常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有神道、石像生、牌坊等建筑,用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内部为墓室,用来安放棺椁和随葬品。

3. 建筑: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因朝代和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相对简朴。

4. 规格:古代陵墓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帝王陵墓通常位于山脉的主峰,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位于较低的山丘上。

此外,帝王陵墓的墓室通常采用砖石结构,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多为土坑木棺。

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秦汉时期实行山陵制度,陵墓多建在山中;唐代实行昭陵制度,陵墓周围有大量陪葬坑;宋代改变了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实行皇帝死后建造陵墓;明清时期,陵墓建筑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丧葬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历代墓葬的知识进行整理和介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历代墓葬知识整理》,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篇1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土坑墓和木椁墓两种形式。

土坑墓是最早的墓葬形式,即在地面挖出一个坑,将死者放入后掩埋。

木椁墓则是在土坑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木头做成棺材,将死者放入后埋入地下。

在随葬品方面,先秦时期的墓葬主要有陶器、玉器、铜器等。

二、汉代汉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和石室墓两种形式。

砖室墓是用砖块砌成的墓室,石室墓则是用石块砌成的墓室。

在墓室的建造上,汉代墓葬注重对称和等级,墓室内的壁画和石刻艺术也非常发达。

随葬品方面,汉代墓葬主要有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三、唐代唐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和石室墓两种形式,与汉代墓葬不同的是,唐代墓葬的墓室更加宽敞,墓室内的壁画和石刻艺术也更加精美。

随葬品方面,唐代墓葬主要有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尤其是唐三彩器,成为了唐代墓葬的代表性随葬品。

四、宋代宋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和石室墓两种形式,墓室的建造风格更加简洁,墓室内的壁画和石刻艺术也不再像唐代那样精美。

随葬品方面,宋代墓葬主要有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篇2历代墓葬知识整理墓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和科技水平。

以下是对中国历代墓葬知识的整理: 1. 殷商时期殷商时期(约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室面积一般较小,通常在 2-3 平方米之间。

墓葬中常随葬有陶器、玉器、铜器等物品。

2. 周代时期周代时期(约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256 年)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发展时期。

周代墓葬分为王室墓和贵族墓两种。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中国古代为了表达对于皇帝的敬重和信仰,建造了众多陵墓。

陵墓是古代帝王永恒的归宿,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本文将从陵墓建筑的发展和制度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陵墓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陵墓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时期、封建时期和帝国时期。

1.原始时期在中国原始社会,人们通常将死者埋葬在土中,念其祖先之意。

这种埋葬形式到商朝时期仍普遍存在。

这种形式的陵墓不仅简陋,而且无规划可言,没有固定的墓穴形式和陵墓所需的建筑。

2.封建时期封建时期,随着人们对封建礼制的越来越重视,陵墓的建造也日益显得重要。

先秦时期,大部分王公贵族的墓葬都是土墓,除了一些高级官员的墓葬外,很少有石筑或砖筑的墓葬。

另外,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墓园”和“墓室”的概念,墓园即由多人共用的墓地,墓室即为砖石筑成的地下墓室。

3.帝国时期帝国时期,陵墓的建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帝王陵墓的兴建。

他所建的兵马俑坑、万人坑等古墓群沉睡了两千多年,至今仍让人们惊叹。

汉朝时期,陵墓的规模更加宏大:光武帝刘秀的陵墓高37米,宽约50米,专门雇佣大批工匠多年修建而成。

光武帝不仅把自己的亲属葬于此,也用于安葬功臣和皇后等人。

1.帝王陵制度帝王陵制度是中国陵墓文化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制度体系。

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皇帝必须建陵,而皇后也应該葬在陵墓之内;(2)不同皇帝建造陵墓的规模大小不同,但必须符合朝廷的规定,雕刻和造型需符合相应级别的标准,以及艺术水平;(3)陵墓中应有宫殿或者其他重要建筑,代表着皇帝的尊贵与权力。

2.墓葬陪葬制度在古代,皇帝并非孤家寡人,除了皇后之外,常常有大量宫女和侍卫跟随。

为了体现皇帝的恩宠和对死亡的信仰,很多人会在陵墓中陪葬。

3.龙凤石柱制龙凤石柱制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陵墓时用石柱来装饰向天延伸的墓室大门的制度。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与墓葬制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几千年来,古代中国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美学观念也在逐渐演变。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也有所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

一、古代葬礼习俗1. 葬礼期限古代中国人认为,死者应当安葬在三天之内。

一般来说,富贵之家可以延长时间,但延期过长则会被视为不敬。

在清明节和冬至划定的两个节气,是家庭祭祀的重要时刻。

这时,人们会回祭祀祖先。

2. 礼仪形式在古代中国,葬礼的礼仪形式有许多细节。

首先,需要在家中为死者举行灵堂。

第一天,会请一位道士来做法事,加持家庭的形式和天地神灵的祝福。

第二天,会请邻居和亲戚参加葬礼,他们会献上香烟和祭品,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3. 葬礼彩礼在古代中国,参加葬礼的人们需要准备一些彩礼。

通常,这些礼物包括酒、肉等食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有钱人会请乐队演奏音乐,以示豪华。

4. 出殡队伍除了上述亲戚和邻居,还需要一些专业人员来组成出殡队伍,他们会为死者抬棺材出门,然后前往墓地安放。

二、古代墓葬制度1. 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墓葬制度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例如,道教是强调个人永生的信仰。

因此,在古代中国,有很多人会选择修篁洞或是泉坑,以期望引进地下的想象空间。

2. 墓地选址墓地选址也是一门科学。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在几何中心位置的墓地会非常吉利。

例如,位于青城后山的海碑是明朝最大的一个墓,非常巍峨和雄伟,被誉为“高皇陵”。

3. 墓葬结构在古代中国,墓葬结构也有着很多的讲究。

马王堆汉墓的布局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

在墓室内,可以找到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例如玉器、丝绸和书籍等。

4. 墓葬装饰在古代中国,墓葬装饰也非常重要。

墓主人会用雕刻,画像或绘画来装饰墓室。

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将逝者的形象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并且给墓室增添更多的神秘和美感。

总结古代中国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和神秘观。

这些墓葬和葬礼的形式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断改变。

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及发展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及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从原始葬礼到后来形成的完整宗法制度的漫长历程。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第一,原始葬礼。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死者的葬礼非常简单,主要是埋葬尸体。

这是人类的最初形式,表现了原始人对死者的敬重和对来生的一种祈盼。

同时,人们也开始表达对死者的悼念,通过举行一些简单的祭祀来安抚逝者的灵魂。

第二,古代高级社会的丧葬制度。

在夏商周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丧葬制度变得日益复杂和固定。

在这个时期,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并在丧葬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族将丧葬制度作为展示自身地位和家族荣誉的象征,先后出现了祭祀庙堂和宗庙祭祀,如王者祭祀和先祖祭祀。

同时,还出现了形式繁杂的丧葬程序,包括修建墓葬、进行丧礼、举办各类祭祀等。

第三,封建社会的丧葬制度。

秦汉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丧葬制度进一步形成完整的宗法制度。

在这个时期,皇室和贵族社会的丧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民众的丧葬行为。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丧葬制度出现了更多的规范和仪式,丧礼也更加庄重和典范。

同时,人们根据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不同,所进行的丧葬活动也有所区别。

第四,现代丧葬制度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观念的更新,中国古代丧葬制度逐渐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的宗法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丧葬制度。

现代丧葬制度强调个人的选择权和尊重个体意愿,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现代丧葬制度的发展主要通过法律和政策的规范来实现,加强了对丧葬行为的监管,提高了丧葬仪式的简便性和规范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经历了从原始葬礼到封建宗法制度的演变。

在每个时期,丧葬制度都与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现代丧葬制度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的体现,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
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是由于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
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见)。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
商代 商代是中国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字形墓”和“中字形墓”。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见彩图[编钟及钟(东周)](东周)" class=image>),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 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石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余件,猪头多达十余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在安阳侯家庄的一座字形墓的墓室之上,发现了大型的砾石,应是房屋的础石。在安阳小屯的妇好墓和大司空村的两座长方形墓的墓坑上,都发现了用夯土筑成的房基及础石。 由此可见, 从王陵到一般的贵族墓,有时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的,类似后世的所谓“享堂”。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字形墓。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一样,也多在墓底设腰坑。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
木椁的。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见彩图[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战国 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余米。河北省和河南省辉县,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在贵族大墓中,河北省和山东省曲阜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它们是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房屋。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一般的横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这种土洞墓,在汉代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行。汉代的新的墓制,还表现在中原一带的“空心砖墓”。它只流行于西汉一代,到东汉基本上即已绝迹。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见彩图[河南洛阳西汉墓壁画]、[河北望都汉墓壁画:属吏图]、[河北望都汉墓壁画:祥瑞图]、[内蒙古和林洛尔汉墓壁画:宁城图(部分)]、[山东梁山汉墓壁画:淳于车马出行图]车马出行图" class=image>[]、[辽宁辽阳汉墓壁画:车马出行图])。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到东汉在某些地区盛极一时。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也绘有彩色的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在四川各地,东汉及其以后还流行崖墓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字形或方形。其余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尸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随葬各种青铜器460余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余件,另有海贝近 7000枚(见彩图 [尊]尊" class=image>、[三联]" class=image>、[偶方]" class=image>、[玉龙]、[玉凤]、[玉鹰]、[玉]" class=image>、[玉人]、[玉龙与怪鸟]、[带流虎象牙杯(商)]象牙杯(商)" class=image>)。由此可以想见,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盗掘,其随葬品应达到更为惊人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